整部电影看下来,给我一种彻彻底底文艺片的感觉,重感情,逻辑则次要。
刘云是个感性的女主,邰林难得地保留了理性。
“这辈子不谈恋爱,下辈子不当刑警。
”可以说是全影最触动我的一句台词,既有对刘云的辜负,又含有希望帮父亲追凶的感情。
文艺片的爱情是纯粹的,这就是为什么邰林会在猛灌几瓶酒后说出这句话,他想保护那个女孩。
刘云没有错,她有权利知道这些,忽略这些,我看到的刘云是一个面对爱情勇敢,面对亲情执着,面对事业认真的天真和单纯的女孩。
起初听到这个片名就有一种忧郁的感觉,总是令我莫名忧伤,但其中又有不经意的笑点让我嘴角上扬,感谢霍建起导演 您用影片留住了两位演员的青涩和青春,留住了2000年的,带有蓝色灰蒙色调的大连。
蓝色爱情 (2000)7.82000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霍建起 / 潘粤明 袁泉
最近追白夜追凶,中了潘老师的毒,连着看了两部他还在青葱岁月时候的电影,情不自禁和这个蓝色爱情。
比起那部评分更高,塑造出大部分人初恋小白的情不自禁,这部蓝色爱情似乎更能让我沉迷。
两部电影相似的地方有很多,男主都是警察,都对女主有所隐瞒。
不同的是一个青涩一个痞坏。
影片的开头是潘粤明带着京腔的独白,小的时候看白蛇传就一直对他的声音印象深刻,认真而清亮,满满的少年气。
潘老师的长相是那种文艺疏离的小生的模样,很像黄磊,只不过嘴角和下巴更加坚毅。
是不是这个原因来找他演警察的还比较多。
袁泉真的惊为天人,那双大眼睛简直摄人心魄。
气质出尘,她不适合烟尘气多的角色,她要么该在舞台上,远远的让灯光照着。
要么出现在各种文艺的电影里,做一个缥缈美好如梦一样的女子。
就这样两个美好的人儿出演了这么一部极其贴切自身气质的文艺电影,只是看着两个人在一起就很美好了。
情不自禁似乎有点把严肃的事情拍的过于儿戏,而这部蓝色爱情又感觉把算不了什么的东西拍的过于矫情,就像女主角一样,诗一样的追寻,捉摸不定的行为艺术,都让这个女孩子没有什么现实的依托,不接地气但却在谈着一段接地气的恋爱,总是莫名的让我有违和感。
结局有点可笑,但是我还给了这部电影五星,不仅是为了两个人的颜值。
只是在看的时候我觉得被导演带进了那个蓝色的剧情里,浓稠的、忧郁的、却有着致命吸引力让人不自觉深陷其中的蓝色里。
文艺就是一种态度,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
让你都看懂了,那就不是文艺了。
男女主简直是美颜盛世,全程盯脸截图…… 电影本身就像是一个清晨中的梦,还带着些朦胧的雾气🌂🌂🌂,封存着一段美好的时光和时光里两个美好的人,真好呀……它没有什么野心,只想好好地讲一个故事,记录一段感情和感情里的两个人。
那时的潘老师还是小潘,在里面一举一动都透着一股文艺气息,配上那个年代特有的场景,恰到好处的配乐,克制有度的镜头,简直了…潘老师在电影中的气质一直都是缓缓散发出来的,但有那么一刻是例外的。
😯就在他犹豫着,然后从背后轻轻地抱住母亲,双手交握在母亲腹前,低下头轻呼一声“妈”时,就这一个字,胜过千言万语,所有的宽慰,解释仿佛都变得多余。
镜头略微侧拍他低垂的刘海,眉眼,正对面的窗户透进来的光落在他的发上,额前,鼻尖,而其他的都落在了阴影里,然而你还是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纠结和愧疚,想象到他充满歉意又无可奈何的眼神……画面色调浅绿偏灰,一个青年警官就站在这画面里,他仍是少年,他却还有他必须要担负的责任,像是雨后的窗前,总是弥漫着一股略带清冷的忧愁,就是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气质的集中爆发…… 扛过了不少唯美的画面乃至吻戏,我却在这一刻阵亡。
💀💀💀 这个眉眼低垂的少年啊,为什么我怎么看都看不够啊……
说到如今内地的华语都市爱情电影,我想到的是《小时代》那样的欲望流,《北京爱情故事》《一夜惊喜》那样插科打诨、打性的擦边球喜剧,或前些日子的魔幻爱情片《超时空同居》。
男女的感情和婚姻绕不开车、房子,因提倡物质而欲望高涨,但又与现实无奈有无法弥合的间隙,折射了大多都市人群对真爱的迷茫。
但关于爱情的本质,是男女关系中权力的争夺,是男生应该给女生买口红的体贴,或是真爱与婚姻不是一码事的论断吗?
当我有意识地找老电影来看,发现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导演的有关公安题材电影——《蓝色爱情》(2000年,潘粤明、袁泉),关于“寻找”主题的文艺片,改编自方方的中篇小说《行为艺术》。
影片颇有些先锋性,不管从“行为艺术”的主题表达上,还是大量采取特写、画中画以及广角等非常规镜头的拍摄视角,以及话剧舞台与现实世界的套层叙事结构,都具有强烈的形式主义色彩,即风格化地再现现实。
看完后,让我实在感叹,这样的片子现在怎么没有了呢?
影片文艺到极致,像一首口风琴纯音乐的海边MV,透过蓝色咸腥海浪看到男主角在街边镜中对于未来感到彷徨的神情,看到女主站在大桥边沿张开双臂一跃而下的轻盈。
最值得让人津津乐道的是袁泉一身即膝黑色长裙在街边举起镜子涂上口红,盯着自己天真无邪地一下就咧开嘴笑了,眼睛水灵得仿佛下秒就能滴下泪。
潘粤明那时还很瘦,在电影里笑着对袁泉饰演的女主说“我今年26岁,身体健康未婚”,可爱极了的怀春少年。
故事拍摄地在海滨城市大连,码头总空无一人,偌大的跨河大桥车辆稀疏,海边沙滩似乎笼罩在雾里,电影里的这些场景营造出清冷、留白但有韵味的氛围。
一如做美术设计出身的霍建起导演对画面美感的追求。
通过几张图就能看到那时袁泉和潘粤明的灵动。
我26岁,身体健康未婚袁泉的颜禁得起特写镜头的考验,值得吐槽的是造型太过于像《那个杀手不太冷》的娜塔莉波特曼造型,但美腿真是无可挑剔。
一、【行为艺术】究竟谁参与了谁的行为艺术——能人们总在进行艺术创作,而庸人们则总是生活在别人的艺术创作之中,这是一个连环套。
行为艺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欧洲的现代艺术流派,艺术家精心策划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通过与人交流走向等待在终点的结果。
方方如此先锋,在小说里将当时深奥的词比拟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她说,聪明的人创作行为艺术,而愚笨的人走进它成为演出者。
刘云(袁泉饰演)是那个冲动的行为艺术家,人戏不分的话剧演员,舞台和生活之间只有一线之隔。
她自小无父,而母亲又在某天受到刺激成为精神恍惚的人,成长环境应该孤独得不得不学会独立,因此也成长内心十分敏感的女生。
这样的性格特质作为艺术创作者恰如其分。
她总在脑海里荡着秋千在生死之间来来回回,通过戏谑人生从中获取表演的真实体验。
而邰林(潘粤明饰演)是个做梦都想当艺术家的人,可无奈高考落榜只得穿上父亲的警服当名刑警,生活对于他只是诗意彼岸的替代品。
可说两人的相识是命中注定,彼此是相互成就的默契配合者。
两人初次邂逅于桥上,刘云的某次行为艺术中,她想知道在要跳桥的瞬间,有没有人来。
她还因此编了个前夜杀死男友的惊悚故事,结果撞上了救她的邰林带回派出所拘留了一夜。
所谓不打不相识。
究竟谁参与了谁的行为艺术?
刘云无疑是那个聪明但又莽撞的人,邰林无意识走进她的行为艺术,成为那个拉她一把的人。
她满足于他对于艺术所有的向往和期待,是他的缪斯女神,他在无意间被她撞上心门,为之沉迷。
他答应帮她找那位叫马白驹的男人,或许能让其精神恍惚的母亲恢复清醒的人。
但随着调查深入,当他发现马白驹和当年一起警察在公务里丧命的案子相关,而刘云和她的母亲正是与嫌疑犯相关的关键人物,邰林在刑警人格和男友身份中挣扎,最终痛苦地选择隐瞒刘云,利用她破案。
可怕的结果随之而来,马白驹竟是刘云的亲生父亲,而她记忆里的父亲才是那个拆散亲生父母的人。
此时,刘云又邰林的挣扎和选择里,走进了邰林的行为艺术。
谁都是行为艺术家,刘云在寻找爱情的路上因为邰林找到了父亲,而邰林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完成了自我的撕裂与弥合。
无法收场的行为艺术结果,于刘云最后在万众瞩目下从桥边纵身跃下,而邰林也随之跳入河中的场景中落幕,脑内传来沉入水底水流的咕噜声,像刘云浇窗边的盆栽时满溢出底盘的水,像马白驹家中鱼缸里水管里冒出的氧气气泡。
刘云张开双臂脚上挂着蹦极的绳索,如鱼儿一样在空中翻腾着,荡来荡去。
她说过,不开心的时候就回去蹦极,她又一次完成了伟大的行为艺术,不知情的邰林再次没让她失望,是亲密无间的配合者,他抬头望着她,真是个捉摸不定的女人啊。
最终结果是刘云因为妨碍公务,拘留五日。
在他们的故事里,桥与码头成为见证感情的符号,从相识、约会,彷徨、迷茫,到最后和解。
桥体坚硬的水泥外壳下,是汹涌无形态的水流,像看似平常的外表下内心的暗潮涌动。
而这也是两人刑警与话剧演员身份本身的矛盾,是理智与情感的较量。
而他们各自身后站着不同的子人格,刘云精神错乱的母亲一如她本身内心的不稳定,邰林的对破案如痴如醉的父亲,告诉他做警察要有杀气的同事杨高,还有因一时心软而深受重伤的同事灰马。
不同身份的相互碰撞,两人互相参与对方的行为艺术是如走钢筋绳索的极端体验下的握手言和。
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将原作中女主的画家身份改为话剧演员,将邰林同事杨高的父亲惨死之谜移到女主身上,将原作中杨高对自我身份的质疑转换为女主发现真相后的迟疑和邰林自我的成长。
女主在小说里只是行为艺术的践行者,其人生却没有起伏。
改编后,邰林和刘云的形象更加鲜明有层次感,矛盾也更加集中。
私以为,电影里最有魅力的人物是刘云,因为她人如其名,像天边的云没有固定形态,好听叫有灵气不俗气,不好听的话叫不靠谱。
而袁泉将这份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演绎得入木三分。
行为无逻辑的人,不能说深思熟虑,但会灵光乍现。
而邰林则老实略有些笨拙,被刘云讽刺警察不懂行为艺术,就跑去书店买有关行为艺术的书。
在街边碰见混混就要冲上去劝架,而刘云高喊一声“警察来啦”,人便作鸟兽散,拉着邰林逃跑高呼“这是行为艺术的胜利!
”。
谁技艺更胜一筹,一眼便知。
而最终马白驹能够主动联系邰林交待始末,也是刘云主动找上门来,他不想连累女儿选择自首。
正如方方写的那句对刘云的评判,“要说起来,其实最深刻的东西总不是那些有深刻思想的人做出来的,而是那些不懂得何为深刻的浅薄之徒才能做出”。
刘云自然是那个浅薄之徒,凭直觉过活的人,可思考的人也只是在剖析那些无头脑的行为,逞一时最快罢了。
二、【寻找】行为艺术结果的不可预期——我们都是艺术家,每一个日子都可以写进艺术史,我们彼此活在对方的艺术过程中。
每个人都可以在随意操作后对别人说:谢谢你的配合!
“你在找什么,找到了吗?
”这是电影里刘云所排练话剧的结局。
寻找,顺着那毛线球,打开阁楼上的门,让那人告诉你所期许的真相。
寻找是个陷阱,容易踏进去却难以走出来,刘云在电影里话剧舞台这么说,“我渴望寻找,却又害怕找到”。
当她越靠近真相,越感到恐惧和忐忑不安,她问有心事的恋人,你为什么不敢看我的眼睛。
每一幕话剧,都是刘云的内心独白,对着爱人和世界喃喃自语,与现实世界交织成为互相映照的镜子,是理解电影情节和电影主题的关键。
行为是过程,总会带来需要承担的结果,而这结果往往无法预料,但这就是结果。
当她瞒着邰林推开马白驹的门,光在她脸上投下阴暗分明的影子,她得到从未预料到的真相。
除了凄厉地说声不,她只能接受。
电影里的寻找具有强烈的错位感与荒谬感,每个人都暗自走了那么长的路,费尽周折,最后都未得到想要的幸福。
邰林想当艺术家,追求话剧演员刘云让他感到舒心、人生圆满。
但他最终找到的是感情的纠葛和理智战胜了情感,无论怎么选,他都只能背叛另外一方人格。
所以他说“这辈子不谈恋爱,下辈子不当刑警”。
选择难以避免。
刘云在寻找行为艺术配合者,她收获了爱情。
但为了寻找马白驹,却不得不面临邰林的背叛,并接受真相。
马白驹始终难以忘怀刘云的母亲,他想尽办法和她在一起,却涉入命案。
当逃了几十年终于打算自首,能够在医院见到昔日爱人,她却早已疯疯傻傻忘记他是谁。
而邰林的同事灰马,告诉邰林,做警察需要杀气,当你发现罪犯指着对你重要的人的头颅时,你便明白了。
但他自己却在面对罪犯手软受了刀伤,最终让邰林下定决心追查马白驹不惜牺牲爱情。
正像小说里写的,人何其渺小,这世间合理或不合理的一切都找到最为恰当的理由,即这一切都是行为艺术。
谁也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它们是艺术,艺术需要的是个性随心所欲。
因为艺术的结果不可预料,以为的明天也不一定会迎来预想的结果。
如此,我们只需在随意操作后,说声,谢谢合作。
颇有些无奈,但也道出了人与人关系的本质。
电影里,邰林说,我打算和刘云结婚。
她问我怎么找马白驹,而我还没想好,说还是不说马家驹已经自首。
他们在最后一次隆重的行为艺术中和好。
我将它想做,电影对残酷世事做的打磨。
终究要有人获得幸福吧?
即使是在相互隐瞒下的幸福。
而在小说里,邰林打算和飘云结婚,像是从沉重案件里解脱,他不想要如此清醒地思考是否落入他人的行为艺术,他宁愿简单糊涂一些,同看似浅薄但总说出惊人之语的刘云走在春暖花开的街头。
三、【蓝色】克制与抽离为了表达上述主题,人生的错位与荒谬,导演选择街景里现代与传统并存的大连,似乎也与行为艺术这样的现代主题与人生终究从脱轨恢复正常的含义映照得贴切。
电影里的场景很有韵味,像带着淡蓝色调的海边码头,邰林和刘云相互依偎,再往前走就是深海。
深夜无人的街头,男主穿过电车轨道,与侧面驶来的公车擦身而过。
见证男女主的感情的跨河大桥,则宽阔得一眼望不到头,似乎能承载一生的故事。
蓝色是冷静、克制、忧郁的,无论是海、滤镜、音乐,都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暖色调。
克制,如同给上手术台的病人注射的一管麻醉剂,拖慢速度,减缓了疼痛的感知。
这样的克制不知道是刻意冷静,还是对残酷的温情化处理。
但水流声、桥、码头这些湿冷的物体都提醒着冰冷外壳下复杂人情在流动。
音乐也总在不经意间插入,带来不安定感。
男主与女主在派出所的告别,在女主瞪大眼睛说,“有人来了”后,突然接入下一个非现实的镜头,不知从哪儿吹来一阵风将刘云的头发吹起,刘云离开警局,慢速镜头的加入和突兀的音乐让其非同寻常和罗曼蒂克,两人相识如此浪漫、宿命但又带有诡异和悬疑的战栗,如接下来两人将要面临的明天。
此外,电影中也有许多对女主面孔的特写,除了让人感叹袁泉怎么这么美,但也带来情绪放大,并感到不真实。
音乐的确是亮点,由王晓峰作曲,是从很远处飘来的口风琴声,像人在梦中的呓语,更有种娓娓道来和与世事划清界限的悠闲感,基本奠定了电影清冷严峻的基调。
可说,如果不是这布鲁斯调的口风琴音乐,电影的味道又会少些。
可以说,这样的克制只是成人做了噩梦后的冷静吧,其中的每份感情都那么真实,但却还要起床赶前往公司的首班车。
而电影从小说的改编,的确温情化了些,小说里的男主和女主只是作为旁观者,或者更像是旁人生活的见证者,但他们在电影里能有幸亲历这一切,至少还能有握手言和的机会。
现实里很多时候也只能不了了之。
而这是否是导演根据自身对于唯美风格和温情解读人生的个人风格进行的改编,也不得而知。
其实说到电影题材的基本类型,这部电影有些三不像,公安片?
悬疑片?
爱情片?
哪个都不完全是。
甚至故事情节回头想来,也不复杂,连马白驹牵涉命案的人也只是个老实的学校老师,当初也完全是无心之过。
悬疑故事外壳下包裹着温情无奈的陈年爱情故事,有些一拳头打在棉花上。
故事本身并非独具特色。
可能关键在于孕育它的时代,还可以谈人的“寻找”,而方方对于人之间关系的戏谑态度,显得既正经又不正经,至少他们在思考。
我们在找什么,找到了吗?
这不是比“我们想买什么,能买吗”这样的问题,对人生更有意义吗?
光凭这个,我就很想推荐这部霍建起导演的《蓝色爱情》了。
一部不是纯粹讲爱情的蓝色故事。
蓝色是忧郁的颜色,所以蓝色爱情被覆盖上了一层伤感的色彩。
潘粤明和袁泉那时正值芳华,在电影《蓝色爱情》中,他们将这一抹蓝色肆无忌惮的加以点缀,把这忧郁的颜色泼向荧屏,作出了一幅关于寻找和爱的凄美画卷。
潘粤明饰演的邰林是一名刑警,曾经他也想和艺术结缘,然而现实总不会轻易如人意,高考落榜后,无奈的他只能子承父业。
袁泉饰演的刘云是名话剧演员,她钟情于行为艺术,在进行一次桥上跳河的行为艺术表演时,刚好路过的邰林误以为她要轻生将她“救下”。
这便是他们的第一次相遇,尴尬而不失优雅。
由于刘云开玩笑说杀死了自己的负心男友,邰林将她拘留,并以留案底的名义要到了她的电话号码,之后两人顺理成章的发展成了恋人关系。
刘云一直在寻找一个叫马白驹的人,便托作为刑警的邰林帮忙寻找,邰林出于职业习惯,也查知了刘云没有父亲的情况。
从警队内部得知,马白驹与多年前发生的一桩命案有关。
作为警察的他必须要以刘云为线索查出事实真相,而她确是和自己刚陷入热恋的恋人,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痛苦和矛盾之中。
他们相遇之后第一次约见的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
……邰林:我今天好不容易休息,你没事把我叫起来刘云:谁让你不给我打电话,你不是留了我的传呼机号和地址吗邰林:我那是公务,留案底刘云:哦,那我搞错了,我走了邰林:诶,别走啊,见到你我其实挺开心的,我叫邰林,26岁,汉族,身体健康,未婚……在从父亲那里了解到案件中死去的是位刑警,又亲眼见证同事身负重伤后,最终他选择完成自己的使命。
事情的真相是马白驹就是刘云的亲生父亲,当年一位姓刘的警察夺走了她的心爱之人李文竹,一次,在澡堂中两人再次偶然相遇,气愤不已的他脱口大骂,导致正在做卧底的警察暴露身份,被当场弄死。
心虚的他远逃他乡,李文竹在得知事情后,也精神崩溃。
最后,电影在刘云的又一次跳河的行为艺术中结束,只不过这一次她已经找到了早已迷失的自己。
纵身一跃的刹那,她已经释然。
对于电影本身来说,每一帧都美如画,都让作为观众的我们产生把它截取作为壁纸的冲动。
如两次跳楼的行为艺术中,人物以天空大海为背景,全景和近景在人物和背景中切换,色彩和构图都增加了这让人窒息的美的程度,这一切要得益于导演霍建起资深的美术功底。
再有,电影巧妙的将话剧穿插其中,作为反应人物内心状态的暗示,同时作为拖动情节发展的助手。
袁泉本来就是一个很好的话剧演员,所以涉及的话剧台词从她口中念出时,我们就能深深的体会到刘云一直处在寻找自我、寻找父亲、寻找真相的痛苦中。
对于电影的两个核心人物:邰林和刘云,一方面,我们不能不感叹:年轻的他们所经历的故事是多少个我们所羡慕的曾经发生自己身上的青春,连他们充满蓝色忧郁的爱情都是那么的迷人。
另一方面,我们也能从这个完整的故事中窥探他们各自所隐藏在心底的伤痛。
对于邰林来说,身边的人一直说他不像一个刑警。
其实,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自己要不是没有其他出路,才不会当警察!
因为他有一颗艺术家的内心,艺术本来就是唯美和富有浪漫气息的,而刑警却是需要逻辑和理性的工作,所以邰林一点都不适应。
而与富有艺术气息的刘云的相遇,让他对生活重新燃起了激情!
对于刘云来说,我们会发现他经常表现出一副神经质的样子,显得古灵精怪。
这是因为她从小就生长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里,母亲崩溃后的性格和行为都给她心理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她不希望他人看破她的内心,于是她用行为艺术来伪装自己,即便面对心上人邰林,她说话也总是给人半真半假的印象,因为他希望得到爱情,又怕受到伤害。
与你不寻常的相识,让我怦然心动,在你充满情调的目光里,我看见了我如歌的美丽。
我们之间有一种默契。
我几乎相信了你……刘云在得知自己被心爱之人利用后,只能感叹:寻找有时候是个陷阱—进得去,出不来。
“今生不谈恋爱,来世不做刑警”,在其位,谋其事。
这是邰林在痛苦中做出的抉择,他说出这句话有所撕心裂肺,他对刘云的感情就有多深。
刘云蹦极到最低点,纵身从桥上跳下,与在水中挣扎的邰林触手可及。
画面中忧郁的蓝色渐渐散去,一抹暖色铺展开来,他们找到了彼此内心的归宿。
爱读书,爱电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书影流光” 谢谢支持!
我比较喜欢看美工出身的导演拍出的电影,大概都跟他们在绘画方面的特长有关,那些色彩的运用啊,镜头的组接啊,会格外的超凡脱俗。
无论是抒情的风格,还是比较先锋的剪辑,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对艺术电影的向往,但又不至于让我迷失在过于感性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记得我高中时候,曾在自己的画板上写下过这么一句:我追求,一种真实自然而富于诗意的美。
并且自认为,是我个人最初,对于美的阐述,甚至是我一辈子应该坚持的方向。
直到现在,我虽然历经曲折,人生观和价值观变了又变,却依然认同这句话。
于是我重新把它抄在了我的笔记本上。
其实,我的笔记本用来记录过各种各样类型风格迥异的作品,好像我什么电影都乐意去看,一点也不挑食。
但实际上,我总是在有意无意的寻找,渴望找到专署于我自己的,那一类“最符合我口味”的电影。
最近我似乎在“寻找”中有了一点点进展。
《蓝色爱情》,也是我大约五年前看过的电影,再翻出来时,我连基本的情节都快忘光了。
老片重新看,是一个往事慢慢涌回脑海的过程,它让我渐渐记起了袁泉的模样,记起了潘粤明梳着中分的头发,颇文艺的气质。
当然,还有里面的关键配角董勇,郭晓东,当时都还年轻。
但感触最深的还是对于霍建起导演的作品,因为知之甚少而遗憾,近而渴望着更多的了解。
以前,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才看了《那山那人那狗》。
可惜修养太浅,对那种境界无法特别透彻的理解。
所以我觉得现在看《蓝色爱情》,才算得上是我第一次接触霍建起的作品。
首先我觉得,影片取景自大连,结合片名的“蓝色”,就轻松的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
在作者眼中,蓝,既是大连的颜色,也是爱情的基调。
海风,大桥,城市中的街巷和交通工具,一切都在这种诗意的氛围中发挥着魔力,一个悬念故事在其中舒缓的展开……这简直是精准无误的契合了我对美好故事的所有的幻想。
更难得的是,影片就连收尾也作得如此完美。
相较,我已经看过太多的国产电影,乃至许多所谓的进口大片,都会犯虎头蛇尾或者狗尾续貂的毛病。
而《蓝色爱情》的结局是开放的,光明的,带着一抹淡淡的诙谐,把诗意延伸到了最后一秒。
我想说我太爱这种旷日持久的感受了。
《蓝色爱情》的持久,除了影片风格,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它承载的内容之中。
它不仅仅是流畅的讲述了一个充满荒诞巧合的故事,还探讨了一些比较深邃的问题。
影片中的邰林,男,26岁,未婚,身体健康。
但他其实对自己几乎一无所知,他还不愿意去探究,哪怕是曾经幻想过要坚守一生的艺术信念,却在父亲的安排下轻易放弃了。
女主角刘云和他正好相反,她是个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话剧演员,表演和现实被她交织在一起,连她成长的悲剧都被用来丰富她的艺术经验。
这两个人的相遇,不像是对爱情的反复权衡,倒像是对人生方向的十万个问答题。
这种手法在孟京辉的先锋话剧里常常被用到。
还有那些得意于才思敏捷的编剧的,精致又耐人寻味的台词,值得被记录下来——聪明人总是在进行艺术创作而凡人则总是生活在别人的艺术创作中这是一个连环套从今以后 你就会常常对自己发问我是不是又生活在别人的艺术过程之中有谁会在今天 走进我的艺术过程每个人都是艺术家 每一天都可以写进艺术史……所有这一切都为影片增添了内涵,构成了影片独一无二的迷人气质。
诗意而不矫揉造作,忧郁却不会让你感到疲惫。
男主角的形象略微显出一丝颓废,细腻的融合进了淡蓝色的影像,又在恰到好处的时机迸发出他的激情和热烈。
总之,以我目前低劣的语文水平,也只能用“完美”来形容这部电影了。
整部电影就像标题,感觉导演力求拍出一种文艺气息浓郁的、年轻的忧伤的电影来符合缅怀自己年少时理想和追求梦中女孩的人们。
这点从影片一开始男主角的自白就暴露无遗:高考落榜、无奈子承父业,边剃头边思考自己这点后青春期的事儿。
长发到短发的蜕变就是放弃不着边际的幻想,到现实中踏实过活的象征。
接着就是在桥上遇到了梦幻般的女孩。
刘云一席黑色长裙、身材、容貌特别是那股文艺气质,都恰到好处得满足了邰林长久以来对艺术生活的渴望。
袁泉的演技不能说做作,但绝对不算很灵气。
所以她说着那些关于行为艺术的话时,就让我感觉出电影台词的痕迹。
就像小时候写作文,为了把某些高尚、深刻的观点安到文章中而刻意布局前面的一切,或者为了用上几个高深的成语而去撰写一句话,无论再怎么掩饰,还是能够一眼看出人工的痕迹。
也许对于这个杜撰的、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角色,要让一个女演员演出那种脱俗的甚至神经的气质的确很难,无怪潘粤明在戏中所饰演的邰林相较于前者更自然淳朴,26岁的健康未婚男性公民憨厚得恰到好处。
其实,导演负有更大的原因。
故意让女孩说出那些关于艺术和生活概念性的话语,是会适得其反的。
故事带有极强的戏剧色彩,本来就不准备粘着真实性拍的,所以这个倒无可厚非。
男主角遇见桥上试验行为艺术的刘云,玩笑因为真实的一桩命案带上了悬念,拘留一夜后的刘云醒来第一句话就是: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这句话真的很妙,很多时候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然后邰林在书店正准备买书的时候刘云铐他了。
之后就顺其自然的恋爱直到,直到他发现她要找的白马驹是命案嫌疑人…… 我喜欢将刘云在舞台上演出话剧的片段安插在影片其中这样的手法。
思路诚然简单,但是意境很美,也很符合电影话剧的艺术的气质。
寻找是个广泛得不能再广泛的概念,谁都可以拿来说事,霍建起也不例外。
人人都可能是别人行为艺术里的一部份,这的确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
《蓝色爱情》邰林,真是一个爽朗的名字,这样的男人会永远都停留在26岁那样的年龄,有一些很帅的小动作和不太班驳的人生。
在影片里,刑警的身份让他多了几笔粗重的线条,但仍脱不去轻飘飘的浪漫华饰于是他遇到了刘云,这个以行为艺术来解释行为的女子,她的突如其来的表情变化,她的逻辑怪异的行为方式,她模糊生活与戏剧的界限,都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下一秒她要给你的是惊喜还是惊吓,她的身上存在着未知与神秘,吸引着邰林。
片子的故事情节还好,但是影片名字就是一股文艺范的,用心去看的时候,画面会让你觉得十分美好,蓝色沉进心底,爱情浮出水面,大抵是这般吧。
第一次觉得袁泉漂亮就是看这部电影的时候cctv4重播她穿黑裙子很美脸是比较耐看的那种估计很多小男生会很喜欢这样的眼神呵呵刘云的性格我很喜欢真性情整部片子就觉得她比较出色,别的没什么特点不过觉得她属于那种屏幕型美女忧郁的眼神比较适合演戏带到生活中有点怪怪的。。
演员表演加分,袁泉好有文艺气质,整部电影比现在拍的垃圾要好看不知道多少倍。
可惜脚本和编剧实在太low。
导演我觉得一般,不熟,原谅我无知。
……————……ddddddffffffdd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gghhhjjj
半吊子,夹生饭。在这样哪一面都没顾好的电影里大喊“艺术”只能让我觉得酸味儿冲天。电影里最文艺的部分应该就是袁泉所饰演的女主角,可是面对那张水分缺失的脸我实在是感受不出什么美感。
一直怀疑霍建起是弯弯
奶潘真是理想男友的样子,袁泉也不愧是文艺女神。
3.5;怀念20年前的内地“文艺”电影(霍建起一定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迷,袁泉吹泡泡太像伊莲娜·雅各布了),尽管台词也有矫情,剧情也有失真,色调蓝得过于浪漫,但全无一丝尴尬,演得自然,探讨艺术也显得稚拙可爱;关键是袁泉和潘粤明太搭调了,美得让人相信即使这个故事再离奇再戏剧,也不妨碍我们愿意相信那个年代还存在漾着诗/梦/海一般蓝色雾霭飘荡的爱情。2020快过去了,可我还在想念世纪初。
关于袁泉作精之美个人秀。
片头的友谊广场是大连,后来认识的地方也只有有轨电车和北大桥,哦,大连
充满了八十年代无病呻吟的悬疑。。。。
年轻时的老潘和袁泉,反正我记得就是俩作精年轻人。
喜欢袁泉
开头太尬了,这跳桥和闹着玩一样。可能是那个年代国产电影的通病,对白都尬,太过舞台腔了。电影是电影,舞台剧是舞台剧,二者表演方法是不一样的,电影更多的是追求真实的质感,所以电影表演更多的是体验派和方法派。这俩人动不动就亲嘴就很难受,亲嘴的戏个人感觉都没必要。而且个人感觉亲嘴这种形式是最直白表现二人关系的,亲嘴给观众的是直接的视觉性生理刺激。太过于直白往往就丢失了观众自我探寻的乐趣。
文艺到最后,笑了出来啊哈哈哈
在大连,在北大桥,爱情也是蓝色的
在读的电影声音分析的书里有这部电影的案例分析。改编成话剧应该会不错,袁泉和潘粤明都是嫩出水的青春美貌,除此之外it‘s just plain,谈何而来的edgy......
2001.9.15 cctv6
我要从这里跳下去~
因为袁泉,永远记得她纵身入水的一幕……
上个世纪的风格,故事一般吧,但是袁泉真漂亮啊!
袁泉这样就很好,再瘦反而不如此时了。论爱情有点做。。论悬疑一点儿都不好玩儿
【3.0】
你知道什么是行为艺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