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申:理发店的戏看完后我就提前离场了。
男主角梁哲,临过年从北京回山西老家,路途上遇到了两位与其有过直接交流的同龄女性(在我看到的片段里)。
第一位是客车上偶遇的高中师妹。
说是师妹,实际上应该差了蛮多届,因为对方刚考研结束,也就是大四,应当不足25岁,而梁哲已经30岁。
这段「偶遇」,终结于对方提前下车并上了另一位男性的奥迪。
至少,在梁哲的视角里,这位师妹已经是他触不可及的「天鹅肉」了。
梁哲路上遇到的第二位女性,按剧情简介里的说法,他的初恋及初中同学,海鹏,是在她开的理发店里碰到的。
在进入这家理发店之前,梁哲已经经过了「海鹏理发」的招牌,但没有选择进去,而是先去了庙,还在庙外找人算了命。
算命先生说他的姻缘很近了,就在附近,而且「肯定能成」。
或许是算命先生这番话,他终于进入了这家写着他初恋名字的理发店,并重遇海鹏。
海鹏在为梁哲洗头理发期间很主动地发起话题,从学校一直聊到了他爸。
尤其是第二次洗头时梁哲主动选择坐着洗,没再直面海鹏,也没有让对方用服务的姿态为他洗头,拍摄上选择了特写海鹏的手与梁哲的头发,镜头语言的设计上,二人应当是处于感情升温的状态。
然而下一位客人多次催促,海鹏的儿子又突然出现,打破了这个状态,两人无疾而终(我只看到了这里)。
「初恋」,对应着男性在性意识刚萌发时对于女性所有美好想象的投射对象;而「洗头妹」,尤其是中国小镇发廊里「洗头妹」常见的「兼职」这一背景所暗含的性暗示,又对应着男人对于女人的性幻想,而且这种幻想是「唾手可得」的。
这两种想象同时投射于同一个人身上,她既是「女神」又是「洗头妹」,导演还安排了她儿子的戏剧性登场,「goddess who is already damaged」的叙事就完成了。
天呐,写这段的时候频频生理性作呕。
同样的叙事可见于《同学麦娜丝》里的麦娜丝。
这是「真实」吗?
或许是的,至少直男们真切地相信这是真的,尤其是他们的感情与破灭,真挚无比。
所以我也很同意友邻说的,中国直男们能不能别拍了。
被掏空的矿资源大省,又遇上疫情和「碳中和」要被「产业升级」,当然值得拍,但真的不需要也不值得这样拍。
剧本意识不错,但导演的调度能力、视听语言能力较弱,这就导致电影想有的表达没能很好地呈现或较为割裂,比如理发店段落后居然直接用歌词唱出了主旨大意,这真是导演对音乐的理解浮于表面的体现。
还有影片最后为刻意呈现命运的无力感,竟然完全割裂了前面的影调风格,极为生硬地给了快速剪辑,让电影最后非常割裂……这片子真是说明了为什么电影的作者是导演而非编剧,这个故事或许写成文学会更有力量,但拍成电影,导演的能力缺陷就暴露无遗了
看了杭州场的山西专场路演 ,导演因病未出席主演出席。
💙我的感受f:不喜欢。
这类型的电影太会制造年龄焦虑了,并不是每一个男的都会到年龄就自动事业有成的!
国产男导演如果都是这类丧丧的,那基本上没什么去接棒70后名导的电影希望了 。
女导演拍的明显 想法新奇用心好看寻找突破 ,而不是这种充满了自怜感。
💙优点有一些画面重叠运用 ,近景远景切换,有一些隐喻空镜。
💙缺点1.拍摄成本低 。
很多画面真的随处可见。
哪里有什么视觉效果可言?
2.画面脏。
色调用得太重了,觉得是画面拍起来 并不严谨。
3.人物没有名气 ,这怎么会有号召力啊?
讲负面的乡土情怀怎么会有受众啊?
4.主题很普通。
讨论的东西都很爹 ,画面就是方言、家乡 、一些解释不清的情感冲突 、吸烟自怜或者挥拳头吹牛b。
谁花钱看又臭又长的自我表达?
这类ego太高的理想主义 肯定换不到票房的。
5.情节设计:初恋离异带娃 这段设计 就很自我yy。
这个电影真的好丧啊,仿佛异乡人 只有死去的意义???。。
💙映后交流:主演回复蛮科普的。
提到了狗 流浪狗 是陪伴的作用。
提到了车越换越小 路越来越小 人越来越少,直到最后 荒芜 发展的心境。
蛮恐怖的。
提到了电影的暗合氛围感很多空镜镜头是致敬侯孝贤导演。
提到了意识流。
提到了自己作为演员职业 也是精神上回不去家乡的了。
很高兴能在男主生日那天参加电影的路演。
他本人是话剧演员出身的,在后续和观众互动的过程中特别的有亲和力、很外向,是个挺讨喜的性格。
而且我竟然还和梁戟是一所学校的,叫一声学长不过分吧哈哈哈
本人没有电影中那么沧桑看完这部电影就像品尝一杯浓烈而回味无穷的老酒,让人沉浸在生活的酸甜苦辣中,久久不能自拔。
影片以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都市与故乡之间穿梭的旅程。
主角梁戟的角色塑造饱满且真实,他的每一次回眸、每一声叹息都如同我们身边某位久违的朋友,带我们走进他内心的波澜壮阔。
电影中的佐菲饰演的角色,则如一面镜子,反射出主角心底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
和观众互动中知道佐菲是山东人,怪不得个子也这么高《夜幕将至》并没有华丽的特效或惊心动魄的情节,却凭借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入人心的剧情走向,构建出一幅山西社会的真实画卷。
那些看似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譬如家乡老屋的一砖一瓦、城市街头的一灯一盏,都被导演巧妙地编织进故事线中,赋予了它们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深深的情感寄托。
电影犹如一首悠长的叙事诗,它在夜幕降临之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人生的无奈以及人们对于过去记忆的执着与释然。
每一帧画面都在述说着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下的挣扎与成长。
1.12是男演员的生日但尽管电影有诸多优点,确实在各大影评平台里见到最多的,关于这部电影不好的声音就是这部电影存在着厌女和男凝视角。
男性凝视理论由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在1975年的文章《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中提出,指的是电影叙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从男性角度出发构建并观看女性的方式。
在这种视角下,女性角色常常被塑造成满足男性欲望的对象,她们的性格、动机和故事线往往围绕着男性主角的需求和视角展开,缺乏独立性和多元性。
凝视、性别与视觉快感7.2李晶 / 2018 / 成都时代出版社这本书里也有关于男凝的相关论述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不管是一开始在大巴车上碰到的大学生、理发师海鹏,还是只存在于亲戚口中的“黄花大闺女”,这些女性角色存在的意义好像就是为了提供一个是否能跟男主在一起的可能性。
这确实指向了一种常见的叙事模式,即女性角色的功能化倾向,也被视为男性凝视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之一。
而《夜幕将至》中的女性角色观众能感受到的仅是为了推动男主角的情感发展、作为潜在的爱情对象而存在,没有充分展现她们自身的个性、情感世界或独立的生活轨迹,那么可以认为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男性凝视。
这样的叙事手法肯定会让一些女性观众感到被边缘化或物化,因为她们的角色并未得到足够丰富的呈现和深入的探讨。
一部作品存不存在男凝视角不是由男性说了算的。
很多男性总会觉得一些有女性思想的女生是偏激的、愚昧的、激进的、不可理喻的,我不否认有一些女权主义者确实过于激进。
但男性自己处在一个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里,享受着男权主义带来的红利,所以在看到一些关于女性主义的评价或者看法时,他们就会觉得被攻击了、觉得太激进了。
不放下对自己性别的高傲与对女性的偏见那就永远也无法理解女性主义,而正因为有这些偏见与自傲的存在,女性的发声就会永远是没有声音的。
导演也在豆瓣里,我相信他能看到关于厌女与男凝的感受评论。
我不否认导演是有才华与深厚思想的,但是我也希望他能正视到作品确实让一些人感到的不适的现象。
不用去试图辩解或者解释电影并没有男凝之类的思想,只要你能让观众感受到,那你任何辩解就是苍白的;导演也是男性,作为女性性别的对立面,一旦能让人感受到男性凝视,那就说明这部电影确实是存在相关的问题或是误解,就应刚在下一部电影中尽量避免。
避免男性凝视需要导演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对性别平等的关注和实践,努力让每一个角色都有血有肉、立体丰满,无论男女都能展现出人性的丰富多样。
导演也是才华横溢、未来可期,也希望他能虚心接受关于这部电影的一些负面的信息,以便下一部电影更加的出彩卖座。
导演亲签
是具有诗性的一部作品,但问题是大部分情节是过于写实了,从而不会给人以飘飘然的幻想,缺乏了让人想象爆炸的一根引信。
很多很多细碎的情节非常贴近落魄潦倒无奈归乡的青年的遭遇,导演肯定是下了功夫的,对于穷困乡镇的刻画是足够贴切的,大巴车上的交谈、遭遇和布景都和我自己在小镇生活时非常相似,很亲切,电影是对于生活的艺术化加工,所以肯定在生活细节上也要立得住,所以导演这点挺棒的!
然后线索前后呼应上是有的,但是过于明显刻意,镜头注视了太久,在这里显得匠气了,有点可惜,如果多点变化或者更加自然一些,那真是太好啦!
文艺的通病就是经常自说自话,不小心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电影主要想表达的是底层青年的失意以及精神的无助,不过整体上感觉所有的情节映射的内容过于分散和繁杂,中心的思想反而没有那么突出。
4.21北影节第二场~影片的整个叙事结构是简单明晰的,讲述了一个三十岁在大城市漂泊多年且无房无车的落魄男人,带着一身疲惫以及对过去回忆的哀悼,从城市回归满是煤灰与阴霾的山西乡村(色调上是萧瑟的),回到家乡的故事,一路上他偶遇了一个又一个多年未见的亲朋好友,曾经因为误会而断了联系的发小,曾经无疾而终却念念不忘的初恋,以及他自认为看对眼不停搭讪的“艳遇”学妹……从这些故人的身上一点一点找回他在这个地方带有地域共性的记忆,找到他自我身份的一个锚点。
但如此明晰的叙事中,我仍觉得无病呻吟式的留白过多,在大段长镜头的处理上并不恰当,有些刚积累起来的情绪,啪的一下,被前后镜头、段落的衔接弄得个七零八落。
能感觉到导演想表达些什么,但那个“什么”,导演戳不破、达不到,功力不足,以至于最后结尾段落突然高涨的音画情绪,让我有点接受无能。
导演本人可能已经拍high了,放肆了,十分感动了,但作为观众的我还是冷冰冰的状态,因而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影评价是“清晰中又有着不知所云”“男性视角下的极度自嗨”等。
如题,看到是获奖影片才花时间看得,我只想说导演应该是很努力的想告诉我他这部电影很接地气。
好吧,我承认你赢了 我得承认比我这样的小市民更深入地沉下去拍到了不知多少线的县城村野。
问题是…然后呢?
整部电影想表达啥?
无聊的….人生百态?
浪费我的时间 可能是我悟性低了 但请允许我不喜欢这类不知所云的片子吧
看本片之前,读到豆瓣上一些不客气的恶评,表示观影感受非常不舒服。
当时我还在想:一个新导演拍个小成本片子,咋又让人不舒服了呢?
是不是太敏感啦?
实际看完后,懂了……一上来那场长途大巴戏,好几个人就那么在密闭的车里抽烟。
人家后面有孕妇,有儿童,车子也没开动,你们怎么就不能到车下面抽去?
还一根接一根,新上来一个人,又要给递一根。
孕妇抗议了一声,这几个人就跟没听见一样,依然在那猛嘬。
我当时就已经烦了,心里回荡一个声音:抽抽抽,抽死你们,别祸害别人!
有人可能会说,那山西小县城、农村,就是这样的啊,就是这种文化啊,导演也是在还原现实啊。
但这里有个老调重弹的观点要说:创作者的偏好与立场,观影者是能够通过作品看出来的。
我看这段大巴抽烟戏的时候,并没有感受到导演对于这种极度自私的不文明行为有任何批判与不满。
相反,他的镜头倒好像对这几个吸烟者很有好感。
也是从这第一场戏开始,就很不喜欢男主。
从大城市失意回家的他,作为一个不可能不知道现代文明社会基本道德准则的人,完全无缝衔接地回归了乡土文化,毫无障碍地一根根递烟。
司机救上来的小奶狗,他一开始也没表示出什么兴趣,直到凑到了好看女孩的座位旁边,忽然开始爱起小狗来,并以此为话头和女孩搭上了讪。
结果等看到人家女孩有男朋友开着奥迪来接,听到同乡女孩跟男朋友说普通话,又一幅既自卑又漠然的死样子。
于是,我就开始看不起这个人,看他哪哪都不顺眼。
假惺惺地要领养那只小奶狗,结果在老朋友的大货车上落下一次,又在奶奶的坟地上给彻底弄丢了——你这到底是漠视生命啊,还是脑子里缺根筋啊?
连个小狗都带不好,你在外面混不下去,其实说到底是能力不足吧?
那场被广为诟病的洗头戏,我看了也烦。
高中女同学,美美的,自己经营着生意不错的理发店,怎么见了你这丧家之犬就非得那么欢喜?
非得给你洗头?
还非得让你躺着洗,好把你的脑袋抱在怀里?
非得给你刮胡子,刮之前还得夸你像鲁迅?
非得话里话外暗示你,人家现在单身,你爸也有意撮合你们俩?
就算你俩高中时暧昧过,或者就算交往过吧,这么多年了,人家也不至于吧?
哦,原来啊,人家女同学有过一段婚姻,且带着一个孩子。
哦,怪不得啊,人家是因为自己“不值钱”了,才上赶着巴结你,想忽悠你这个黄花大小子啊。
你给人家转了100块理发的钱,一分一毫不想欠人家的,想赶紧完成切割。
你冷漠地离去,人家还要在背后默默自卑,默默落泪。
是啊,虽然你失魂落魄又丑,可你这是要结头婚啊。
这种金贵,可是离异带孩子的母亲高攀不起的。
然后这回家的一路上,就那么一次次地在微信上翻看大巴上搭讪到的那女孩啊,还没死心呢。
怎么着,觉得还得是那种嫩的,纯的,才能配得上你这在帝都混过的平阳之虎?
除了上述这些人物和情节方面,还想说:不是只要拍了长时间空镜头就大师气象,不是让镜头摇晃就很高级,不是拍了女孩给男主洗头就是毕赣——人家那是在平行时空里对前妻思念,立意上完全不是一回事好么。
而且毕赣拍的一点也不猥琐。
还有这个片名。
朋友指出,近些年各种片名带有“将至”的片子也太多了。
暴雪将至。
暴雨将至。
血色将至(当然,这是译名)。
你现在又来一个将至,很难不让人理解为是刻意蹭片名的降智行为。
最后还想说,实验证明,不使用性别议题上的大词和术语,也是可以指出某个作品在性别意识方面的问题的。
无所谓什么男性不男性视角,这只是土low视角。
没错,看剧照和预告,这片子里拍了很多空中飘散弥漫的尘土。
原来,它是真的土。
“我知道这个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三年前,这是留在电影《夜幕将至》剧本开始的第一句话,接着我便敲下了键盘。
回想当初,三年转眼一瞬,想必大家都经历了很多艰难。
我跟所有人都一样,过去的几年被困在原地。
幸运的是,1月12日我终于可以带着影片从过去这段黑暗的时光中走出来。
至于它能走到哪里?
我还不太知道,但我相信它暂时不会停下前行的步伐。
点开这篇文字的你,我觉得我们正在并肩同行。
——引子1 八九年的春天,我出生在山西省河曲县下面的一个山村,那里是晋陕蒙三省的交界处。
母亲河把三省分割,因此村子通往县城一路都会沿着黄河。
每年冬天,黄河被严寒包裹,河面凝固成层次不齐的鳞片。
路上的卡车一辆接一辆的呼啸而过,扬起一阵煤尘。
当你闻到煤炉燃烧的的浓烟和黄土,那就是家乡熟悉的味道。
每当过年回家经过那条蜿蜒的公路,便知道自己离家越来越近。
而父亲骑着摩托车早已在邻村的小路等候多时。
坐上摩托,我紧紧地贴在父亲的身后,看着他稀疏泛白的头发,那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已不再少年。
当这一幕再次出现,便是电影里。
爷爷的去世让他失去了自己父亲,而我还能如此幸运在摩托后座紧紧搂着他。
无论前面的风多大,父亲总会为你遮挡。
但我在外漂泊多年,却不能为他做些什么。
2 我的爷爷下了一辈子矿井,二叔也因为矿难离开多年。
但对于父亲,他不仅失去了兄弟,在那一年也失去了自己的父亲。
也正是那一年我三十岁,我一路辗转回到家乡,见到的是荒凉的坟头野草,听到的是大得胜的阵阵唢呐。
我不知道该向谁讲述,只好敲下文字写完剧本。
从北京开始到山西结束,从满怀希望的离开到亲人坟墓的绝望,这是电影的开始和结尾,也是那段漫长曲折回家路的过程。
回想十多年前,毕业时我做了一个决定,先去煤矿工作一年。
一是攒钱,二是作为一个过渡,三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要拍摄的剧本。
2013年9月,我入职山西潞安集团王庄煤矿,开始了自己在掘进队一线工作。
五百米深的井下,我只觉得洗煤机要洗掉我的青春,煤面荡黑了我的梦想,装载机装走了我的希望,电焊机也不能缝合我的悲伤,大锤一声声敲击我的心脏,水管一次次压着我的臂膀。
迷糊的我进入梦乡,梦见自己在煤堆上轻舞飞扬。
在地下待久了,倒经常想问问天:我们的路在何方?
2014年于王庄煤矿3 终于,2015年初,我带着攒下的五万块钱离开煤矿,回到家乡召集伙伴开始筹备独立电影《光盲》。
三月,影片开拍。
六月,我带着影片来到北京做后期,从此开始北漂生活。
在京期间我跟一些网络电影剧组学习,靠做录音、副导演勉强维持生存。
期间写了几个剧本一直没找到投资。
2018年,影视行业的活越来越少,我从北京东南四环的十八里店南桥搬到了通州。
2019年末,又从通州搬到了河北燕郊。
2020年和很多人一样,我被困在老家,这一年我已过三十岁。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接到家人打来的电话,爷爷离开了。
记得坐上大巴车的那一路,我感觉时间是如此的漫长。
我靠着车窗,望着车外的冰河和灰色的山丘。
无数个问题在扎向自己,如同影片里的夺命三连问。
在哪混?
挣多少?
有房没?
梁哲的归乡成为闯关,每闯一关步步艰难。
电影里有我的影子,但梁哲的经历又不完全等同于我。
我相信他是这个时代很多在外漂泊游子集合的缩影。
过去的三年我们都在挣扎,都在寻找那个活下来的出口或者方向。
就像梁哲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没有停下回家的步伐。
他坐的不是飞机,走的不是直线捷径,而是实实在在的路。
电影里一无所有的梁哲,不仅带着亲人离去的悲痛辗转,还要迎面灵魂的追问。
他就像那只小狗,所有人表面都很喜欢它,但它从未被人收留。
当两个心存善意,柔软的生命链接在一起的时候,却还要被扣上或成功或失败或道德审视的帽子。
2021年1月《夜幕将至》拍摄中给父亲讲戏中4 这电影很简单,一段路、四程车。
每一程的“梁哲”,走的都是我回家的路——但梁哲也不全是我,他可能比我更艰难,也可能比我更坚强。
那些车上的烟雾缭绕,是我多年来的不适,也是长辈们觉得无需更改的日常;还在故乡的同龄人生活方式已经很不一样,但提起往事心里依然是一样的触动;还有这一路上避不开的关于婚恋和女性的话题——梁哲如此笨拙,而比他更无奈的恐怕是随口就被提及的女孩们。
我把这些家常一股脑端上台面——我想表达的,其实是这看起来的生活界限在哪里,我们能否交流与融合。
正如故乡,身心的牵念都在那里,但出走过的人,总觉得“回不去了”。
但每一次回乡的路,又都是勇敢面对和重新投入。
2023年《夜幕将至》荣获第六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影片、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注目未来单元”最受注目导演奖。
5 无论怎样,我从未停止期待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我想,在乐观的人眼中,你看到的是希望。
在悲伤的人心中,总徘徊着绝望。
此刻,我想起加缪《局外人》里的默尔索,他因母亲下葬没有哭,却背负上了冷漠无情的外衣和判处死刑的危险。
我知道这个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这句话虽然没有出现在电影中,但今天我想把它写进这段文字。
你成为今天的你,是遵循了自己的本心,还是遵循了多数人的规则?
而今天,你出生了。
无论它长得丑与美,别人喜欢或者讨厌,但它终究是你的孩子。
你的疼痛,你的快乐,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希望爱你的人,就像梁哲永远爱你,他一路带着没人要的小狗,小狗迷路了,他也不会放弃寻找,不会放弃继续挖掘。
过去下井的黑暗时光,会照亮今天属于你的生日,希望2024我们不再寒冷孤独。
夜幕将至,勇敢回家…… 菅浩栋于2024年1月12日
尽管采取了公路片的架构,但在大巴车,卡车和面包车的几段物理空间中,由于主人公回乡动机的单一和过去生活经历的匮乏,导致他和路途中不断相遇的其他人物之间,从未形成立足于当下的真实交流。
主人公一副满怀心事,却无法吐露的苦闷状态,他和其他角色之间看似热闹嘈杂的互动其实极为单薄和功能化。
一方面仅仅只是弥补了缺失的背景信息,另一方面也只被用于反复呈现和放大主人公在事业和爱情等方面的不如意,尤其是他与师妹的情节设计,更给人自恋和油腻的不适之感。
只有在和前女友的这场戏中,主人公过去的经历才成功的嵌入了当下,此前的生活经验才被积极地调动起来,他才部分地真正敞开自己,感受家乡物是人非的变化,而旅途作为公路片中沟通人物过去和现在的中介作用,也才得以有效地实现。
也由于剧作上的种种缺陷,除理发店的这一情节外,人物之间始终无法酝酿出足够细微,并且能够不断慢慢累积的情绪氛围,这就使得大量保留时间自然进程的长镜头,只能呈现出主人公与其他人物和周遭环境的隔膜和尴尬,很多时候无效地沦为了纯自然主义的直接纪录。
对长镜头空间内的肢体动作,同样也是缺乏应有的设计和安排。
因而,当山西的自然地貌赋予影像的质感不再令人新鲜之后,剩下的就只有单调和沉闷。
更可惜的是结尾的平行蒙太奇虽试图将人物迷惘挣扎的情绪推至高潮,但这一时空的碎片化和镜头视点的混乱,打破了此前长镜头营造出的纪实感和“慢节奏”的表达,暴露出导演在掌控影像整体结构方面的不足和欠缺。
虽然电影是视听的艺术,但文本太单薄了作为剧情片是不合格的,不过结尾的10分钟艺术成分直逼贝拉·塔尔。平遥的片子像是贾樟柯朋友圈的一次大聚会,很多获奖片跟first还是有一定差距。【GPTHD/10.6GB/03.29】
不说满分吧,4.5是有的。这么多打低分的人,或许是在评价一部电影,评价它剧本的好坏和话语的真假。但是如果把它看成是一部纪录片,记录一个失意者的24小时回乡路,那么无论是烟雾缭绕的中巴,随处可见的路怒司机别苗头,还是主角在遇上每一位女子时脑海里产生的所有幻想,都会变得无比真实。在我看来,梁哲这样的人是无数漂在中国大城市里的游民的缩影。技校毕业北京打拼多年无果,连和一个研究生女孩聊天都显得不够格。事业和情场失意以后,他回到老家的庙宇找残缺的神像寻找安慰,礼拜完毕,微信扫码,30元。下雨的上海周末,影院里只有4位观众。有两位还是山西河曲的本地人,慕名来看此片。散场以后聊了聊,晋蒙陕边界的故事变得更加清晰。
回乡公路片 看得出是导演的切身体会 很多困境与当下贴合 段落也处理得很贴地 只是缺少更多戏剧化的元素
去拍这样一部流水账式的返乡记,我猜很多人没有这个勇气,毕竟这一路的见闻,大多不值一提。太多的浅尝即止让这部电影看起来像篇散文。然而令人欣喜的是,导演拍出了地势的起伏,山河的苍凉,人生的无奈与迷茫。这为本来平淡的题材,带来了一种不可多得的宿命感。
回家的路上真的很长,长到旧友已经搬家抱俩,长到有情愫的对象已经离婚带娃,颠簸恍惚间,狗丢了,手机也丢了,他在找什么呢?不好说。
恰逢回乡时节看还挺应景的,后半渐入佳境。一路切换交通工具,一路在找寻自我的位置,却发现怎么找都只是在追而已。
中国人自己的公路片。每个片段之后的留白镜头很有意蕴,但是最好摈弃配乐,表现画面自带的声音。整个内核与二十年前的《小武》相比没有任何变化。复制很容易,创新很难。
朴素 真诚 简炼 扎实,这样的电影很少见了。
菅浩栋《夜幕将至》,6/10。这是要搞什么?山西帮吗~(手动狗头)
让人不适的男性视角
以五重极近日常的空间与渐进的一日时间推进的返乡之旅,对英雄奥德赛的反写,在前面四重封闭场所内,乡邻、旧友、陌生人递出的话语每每如同刀锋直刺那遍布创伤的失意凡人的心灵。仿佛话语中浮动的和身边临近的一切都要映衬他的溃败,但在最后一场,摩托车为乘坐者提供了新鲜的空气,开阔畅通的空间,在荒草翻飞的野外,那为强烈的不甘所占领、时时准备再度翻动的野蛮生命力仍未丧失。于是他一面心怀期许地求神问卜试图服从命运,一面又每每别扭着,默然低回,预备在荒山古墓中杀出一条生路。
疫情时代的一则隐喻,经济触底时代的无力观察
兄弟变成了闰土,初恋变成了人妻,亲人老去,手机和小狗也丢了。“鲁迅”也只有挖坑了。
#6thPYIFF这部是我唯一有所期待的本届平遥华语电影,因为夜幕降临后几个人围着火堆奏民乐的那张剧照。在观影之前,没有料到会是以公路片形式呈现的“回乡记”。比较纯粹的带有自传性质的作者电影,有不少致敬《小武》的结构和构图,情节略乏善可陈,例如手机相关的企图实在没什么意思,好在台词不错,演员演技都很自然,几场对话设计感很薄非常自然。同意热评,那段彩虹屁太离谱了真的。隔天路遇菅浩栋导演,我把票夹在了贾想2里面,朋友追上去要签名,结果没找到这部的票根,签在了《印度》上hhh太丢人啦sry导演!
一位北方单身男纸的回乡之旅,别的不论,单单是密闭的长途客车上,一群中老年男纸当着孕妇等大量陌生女乘客的面,自顾自地以递烟点烟抽烟为媒开始社交,仅就这20分钟的戏,这就值得作为“年轻人为何讨厌回乡”之答案了;进一步的,男猪无论遇到哪个同伴,social开启的话题之一就是“你咋没结婚”“你明明deserve一个老婆”“你赶紧讨个老婆呀”,男宝在这种不必要的人情关怀中所感受的尴尬,很抱歉作女观众(比如我)是完全无法共情的。对于某些人来说,故乡也许只是一个让人怅然若失、略感不适的地方,但对更多人而言,中国式的故乡,压根就是一个从物理到精神都极度令人窒息之处。“没有去向”的自我怀疑,可以再做探讨,“没有归处”的惆怅,则大可不必。撸狗的特写镜头还是很温情的,加一星。
一部朴实而生活化的乡土公路电影,人物间的情感表达细腻而精准。北漂青年的回乡旅途,带着对现实生活的无助、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踯躅,再一次回到生活的原点。夜幕将至,一片漆黑之下何处能望到未来的黎明。
他们都觉得你在北京就混得好,可是一开口就知道你是山西人。他们都以为你在河曲有车有房,可是连行李都从租屋里被驱逐。算命的说你的姻缘就在附近,如果不在小巴上三天可见的朋友圈里,是否在洗头房里硬塞的洗发水中。袋子里捡来的小狗走丢了,如果不在缭绕的煤灰扬尘里,是否在卷积起风滚草的寒风中。
两星半。很有实验性质的电影。有些地方处理得很好,有些就粗糙了些。感觉还是缺乏整体的掌控力与打磨。至于对于女性的刻画倒是不必苛责。前后洗头发的戏其实拍得不错。中年之后的人生处境,望出去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可是他毕竟还有乡可归,还是舒适区。
如果拍得令人不適也是一種本領的話。
挺好的,很真实,一些情节设计很有巧思。父亲骑着摩托车载着儿子回村那一段,恰好刮起了风,草被吹得在路上到处滚,萧瑟落寞,犹如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