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忘的多莉在一次掉入暗流后与父母失散,跟尼莫和马林父子成了邻居,一直相互照顾。
但其实她心里一直也想寻找自己的家人,于是,她说服马林父子一起踏上新的海底冒险之旅。
影片画面很美,故事朴实感人,充满欢笑和温情,保留了“海底风格的幽默”,二萌的鲸鱼,吊炸天的章鱼哥,萌贱的海狮,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惹人爱。
但相比第一部,故事情节还是稍稍弱了些,没有太大的创新,缺乏新意,徐帆的配音也不太给力。
电影本身满足了一个孩子对于海洋冒险的所有想象,第一部在心中的地位一直以来都和《狮子王》、《玩具总动员》、《虫虫危机》等自己童年最爱的几部动画电影并列。
这种情怀来得不如《魔兽》电影之于《魔兽》玩家那么浓烈,但却细水长流。
影片的定位非常保险,因为它没想超越前作,只求延续,延续海洋冒险,回归温馨亲情主题和主角的自我成长,足够好看。
尤其是片中响起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What A Wonderful World》时,忍不住又加了一星。
开宗明义,《海底总动员2》比我想象的要伟大得多。
看的中途,我还在不断走神犯疑:开头出现过一条小章鱼,中间冒险遇上一条大章鱼,后来还出来一个章鱼主角,把一种海洋生物如此重复利用,不像是皮克斯的风格。
多莉的记忆时好时坏,有时候听过就记忆犹新,有时候再怎么努力也会记错,这不是短期记忆丧失应有的症状,可参见《记忆碎片》。
情节上也有一些说不通的地方,比如明明是进的是最强眼镜,怎么同一个馆内就有要找的深海族群,标牌上不是箭头相反吗?
有人觉得这些无所谓。
可是要知道,作为动画业界翘楚的皮克斯,创作是何等滴水不漏、巨细无遗。
连某种一闪而过的动物的毛发材质,都要专门开会讨论,怎么可能随随便便留下这些大过渔网的漏洞。
我比较迟钝,直到全片收尾,才恍然大悟。
寻找亲人的终点,亲朋好友团聚了,人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可最后一个镜头,却是两条鱼在一片空旷的海域聊天,音乐也低落哀伤,不像是在欢迎,倒像是在缅怀。
突然明白过来,这个寻亲故事的表象之下,隐藏着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这样一来,情节有出入的地方,也很容易说得通了:多莉其实并没有找到父母,整个冒险过程,都是马林讲述的一个故事。
他们的确上了路,但在躲避大章鱼之后,尼莫受伤,多莉碎嘴,马林对这趟冒险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借着多莉记性不好,他开始现编故事,讲述她“刚刚经历”的冒险故事,却意外让多莉不断回忆起童年与父母相处的种种,达成了另一种的圆满。
因为是临时现编,存在省力偷懒的段落,当然无可厚非,毕竟我们不能要求一条鱼拥有人类编剧的智商。
故事中暗示意味最强的,是章鱼汉克的神通广大,就差让罗志祥来配音了。
他可以自如陆上行走,随心所欲隐藏踪迹,给多莉提供了最大程度的帮助,简直是蝙蝠侠来给小鬼当家施以援手一样。
他可以化成一切,融入一切,潜台词是,他也可以什么都不是,只是编故事的一个工具。
汉克一直强调有过可怕的遭遇,不想回到海里,却又绝口不提,到最后也没个交代。
两个鱼家族团聚之后,他也不再现身。
在彩蛋的各种不相干的场合神出鬼没,更加印证了它的虚无身份。
一起看的朋友抱怨故事太胡闹了,尤其是章鱼开车突破逆向行驶,突破警车封锁之类,完全让人无法投入。
的确,按照皮克斯以往的动作编排,似乎不该那么低幼,皮克斯的编剧完全够才华想出更具灵气的拯救桥段。
但低幼就是他们追求的目的。
低幼了,才有挥之不去的荒诞感。
荒诞了,才暗示这只是一段鱼口中的剧中剧。
13年前的《海底总动员》是寻找家人的故事,13年后几乎把故事改头换面重演了一遍。
是这样吗?
炒冷饭是皮克斯最不可能做的事。
《Finding Dory》不是作了变体的《Finding Nemo》。
第一部失踪的是尼莫,当然叫《寻找尼莫》,而这一回寻找的明明是多莉的父母啊,不是该叫《寻找查理和珍妮》吗?
所以寻找的对象必须是多莉。
找回记忆,就是找到了自己。
这样一来,《Finding Dory》就成立了,通过讲一个故事,马林帮助多莉激活了童年记忆,由此“找回”了完整的多莉。
《疑犯追踪》不就经常强调吗,是记忆塑造了人格。
年初的《疯狂动物城》还在上演所有矛盾全部化解所有人一起开心趴体,皮克斯已经悄然将触角伸向了现实世界的更深处。
它脱离了“生活能自行回到美好”的思路,就像周星驰从《赌圣》、《唐伯虎点秋香》时代癫狂贺岁的笑到飙泪,进入《喜剧之王》对人生无奈却又不肯认命的笑中带泪,从喜感喷薄的哈哈一笑,升级为从荒诞中寻找生活真意。
当然,并不是要把两种不同风格的动画片分个高下,只是证明,皮克斯总在不断逼升创作立意,这是他们保持行业先驱的致胜法决。
传统的好莱坞动画片,总是一个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孩子可以看到欢腾的故事,大人领会一些略高于常识的生活真相。
创作要在通俗和严肃之间探寻分寸。
而皮克斯通过《海底总动员2》开发了一条全新的路子,尽可以用低幼来取悦更低龄的孩子,对于成年人,则让他们冷不丁尝到荒诞不经掩盖下的那一丝苦涩——那是成长的味道。
生活会给人创伤,甚至是巨大的,但不论如何,总要像个记忆力不好的孩子一样,带着随遇而安的信心,游啊游啊不停往前,这就是影片不断发问“多莉会怎么做”的意义所在,也是影片的tagline“She just kept swimming...”的真正所指。
众所周知,迪士尼,梦工厂和皮克斯是美国主旋律动画片工厂的三巨头。
虽然我个人是偏好梦工厂的动画制作,但皮克斯的“总动员”们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童年回忆。
比如说十三年前的《海底总动员》。
那时候和闺蜜一起买光碟在家里来回来去的播放,百看不腻,乍一看小丑鱼尼莫的确有点丑,但当它生龙活虎地在画面上动起来时,你会不自觉的有一种代入感,幻想自己就是那条小鱼,迷失在大海中找爸爸。
这就是动画所呈现的魅力,用夸张的表情和可信的动作,为角色赋予性格,同时也通过拟人的手法让我们的身份体验更多元化,从而得到上天入地的观影感受。
也难怪三巨头的动画片一直受广大观众的好评,不仅仅是因为专业流畅的动画技术和卖萌卖上天的卡通形象,更多的是因为它们找准了当今的主流价值观,填补了观众们在生活中的空缺。
然而这类动画片最大的特点是,基本上在走进影院前我们就知道了这无疑又是一个小人物突破重重困难,最后取得圆满结局的故事。
那为何我们还如此执着的要去影院观看呢?
这条13年后归来的小鱼,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
首先,三巨头的动画片面向的观众永远是小朋友和大朋友。
在小朋友的眼中,它们就是自己。
在大朋友的眼中,它们是过去的自己。
这是一种美好向往和珍贵回忆的交融,在上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头脑特工队》中有一只粉红象,我想大家一定都印象深刻。
在电影院看到大象消失的那一刻,我难过的落了泪,当时突然就想到童年中好多自己拥有的或假想的好朋友都渐渐随着时间消逝了。
除了回忆杀以外,情感也是一把杀手锏。
《海底总动员》就用了这一招,从13年前尼莫找爸爸,到今年的多莉找家人,无疑都在上演一出寻亲记,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呼唤全球的亲子们一起上影院看好戏。
13年后多莉的故事再次在大屏幕上呼唤爱。
幼小的多莉一出场就告诉我们它患有短暂失忆症,然而它的父母居然提出要和她一起玩捉迷藏!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父母对先天有缺陷的小孩一视同仁的教育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与反思)。
而这一玩不出意外的玩出了事,紧接着寻亲记上演,在寻亲的过程中多莉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这些奇奇怪怪的海洋生物全部都是性本善,每一个都很无私,无条件的帮助着善忘的多莉。
要说这个片子里的反派,那就只有人类了,他们开发的各种生物研究,使得海洋里的宝宝们生存越来越困难。
从侧面反映出人类的丑陋与贪婪。
当然这些设定不免有为了增加情节点而设立的嫌疑。
最后我们来说说影片中可爱的小动物们。
除了多莉,尼莫和马林这三个老演员外,首当其冲出彩的大概就是汉克这个红色大章鱼了!
一点也不输《疯狂动物城》里的树懒。
(ps,在中文版中好像是马东配音的,哈哈蛤)它的特殊技能——变色,帮助多莉屡次逃离困境,也使得影片增加了很多趣味性。
白鲸的特殊技能也引来一片呼声,杠杠的它和弱视的鲸鲨是一对,虽然体积庞大,却都颠覆了其在现实中的凶恶感,卖的一手好萌。
此外,海狮海狗海龟和一只奇怪的鸟,个个都是喜剧演员,在此不一一赘述。
虽然亮点不少,但它终归是一部快餐式的动画片。
然而我们不能一味的用挑剔的眼光去评价集体劳动的果实。
我也始终相信,“最好的事情总是偶然发生的”,动画片的制作是如此,生活更是如此。
基于对《海底总动员1》的喜爱,怀着对《海底总动员2》的期待,我去电影院观看了这部影片。
影片3D效果不错,身边的小朋友都很喜欢,但是整个画面似乎没有第1部纯净,而是比较复杂,仿佛是想表现很多东西,感觉比较乱,容易让人跳戏,不如第1部简单清晰,容易入戏。
剧情和第1部类似,是寻亲。
场面更大,不局限于水里,也拓展到了天空中和地面上,激烈的动作场面多了一些,和人物的互动也多了一些,但是总觉得故事过于平淡,缺少了一些温情、乐观、幽默和惊喜的旋律。
多莉是第2部的主角,第1部中她不是主角,但是因为她的健忘、乐观让人心生喜爱,感受到积极乐观的力量,让人眼前一亮。
第2部她好像形存神亡,仍然健忘,但是乐观却仿佛变成了莽撞。
她面对事情时的不自信、彷徨和恐慌让人不由得觉得她不是她了,她只是冠了“多莉”的名而已。
她的破碎回忆和寻亲经历让人觉得人生很匆忙,很浮躁,很不舒服。
回家见到爸爸妈妈本来是故事的主题,结果只是轻描淡写,很难打动人心。
好在影片里有个会变形变色的章鱼,总算是个亮点。
多莉想要爸爸妈妈,也想要朋友,于是她四处奔忙。
这仿佛让我看到影片制作者想要故事,想要场面效果,想要画面,四处奔忙的样子。
虽然人生苦短,但是也许该从容一些,才能过得精致,不是吗?
可能是希望太大,失望有点大吧,所以随便抒发一下个人拙见,同时期待下一部动画影片。
看第一部时是许多年前了,如今才出了第二部。
果断去看。
情节有点老套,又是跟 爱丽丝2一样,突然有人想起来自己原来的家庭一定还在,并且拼命想要找回。
但是画面效果很好,里面的动物又超级萌,几乎有所有我想去海洋馆看到的动物呢。
3D效果很好,仿佛真的身在海底。
觉得可以省去海洋馆的门票钱啦额。
笑点还是蛮多的,但是肯定不及马达加斯加啦。
章鱼哥实在太抢镜了,简直无所不能啊……小鱼尼莫和爸爸这一次是彻彻底底的配角。
多利小时候太可爱了,大大的眼睛萌萌的声音,
看《海底总动员》的时候,我还不能理解一个幸运鳍对于尼莫意味着什么。
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尼莫的爸爸会那么胆小,那么的担心出危险。
总觉得这个爸爸就如同自己身边的家长一样,畏首畏尾,不相信孩子。
但是,当14年过去,为了准备看第二部,所以重新回去温习时,我竟然掉眼泪了。
什么?
原来是这样?
原来这个父亲,最早并不是胆小的,那个时候他也大大咧咧的,乐观且快乐。
直到……一场灾难后,他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几乎所有的孩子,他所有的一切,只有唯一的尼莫。
他才变得如此小心翼翼。
原来这不是小时候看的那个简单的历险然后回家的故事。
而是一个关于缺陷,成长,亲情的故事。
说说片子,这个片子的故事讲述和场景切换有一种奇怪的跳跃感,让人似乎觉得电影没有拍完。
感觉是缺了一些必要的交代,所以片子几段的串联让人感觉有些突兀。
有许多需要视觉化的东西没有视觉化。
故事发生在水中,但是片子的几个水下场景,并没有做出明显的视觉区别,尤其是大量篇幅发生在水下的暗光区域,场景都很类似,视觉上相当单调。
结果就是让人有些眼盲,造成了空间位置混乱的错觉。
许多角色甚至是主角角色,并没有串入故事或者铺垫,而仅仅依靠几句台词就登场了。
比如说 过去我是你的朋友,然后就真的和主角成为亲密好友。
甚至最主要配角章鱼,也是依靠台词说我想要被展览,就确定了人物动机,其实稍微用画面或者故事描述一下想法产生的原因,花不了多少工夫。
造成这种感觉的可能性有两个:一是海底总动员2并不是一个企图要投入很多的项目,利用过去的那些场景角色,加上水族馆和公路戏份,打算简单做个续集。
另一个就是其实上映前,这个片子根本就没有做完,但是必须要赶档期了,所以许多没来得及做的场景都不做了,叙事不连贯的地方用台词来补。
简单的来说就是这两个猜想。
所以,如果横向比较来说,这个片子肯定不及前作,更别说和《Wall-e》或者《头脑特工队》比了。
所以观影体验上,比较平庸。
片子前段直到尼莫和马林进入水族馆那边之前,真的没有特别提神的点,到了片子后半段,故事基本上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有笑点有泪点了。
剧本上其实算是比较好的,比如使用了带点悬疑的电影结构,在动画片中算是一种叙事方式的创新,很有意思的尝试。
那么,整体来说,这个片子值不值得去看呢?
下面就是我的感受了:片子有许多地方有缺点,但是……我倾向于认为这种缺点是制作周期或者成本的问题,并不是创意或者剧本本身的问题。
有一幕是非常值得看的……就是贝壳的那段……(不过不能剧透)虽然是幸福的黄手绢的套路,但仍然还是被感动到了……主题方面,皮克斯其实很深,甚至从14年前就是。
因为尼莫是一只鱼,所以我们看他的幸运鳍并不奇怪,但是如果有一个人的右手只有另一只手的三分之一长,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呢?
那么,这次的主角,换成记忆力不能超过1分钟的多莉,其实也是同样的故事,同样的缺陷,同样的互相依靠,同样的亲情。
我在父亲节看完以后,想到这样一件事:小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他做了一整袋小饼干,说是给爸爸的父亲节礼物,包装得极好,他拆开,吧嗒吧嗒大口把饼干全吃了,还剩两个,一个丑丑的,小小的,有点像一个球,另一块则是漂亮的饼干形状。
我马上知道哪个是他做的,于是我拿起那个小球,问他,这是你做的吗?
他说是,不过另外这个更好看。
我说我不要那个更好看的,你把这个给爸爸好不好?
他说好。
孩子亲手做的东西,比任何好东西都要珍贵。
所以想到尼莫,想到马林,想到多莉和他的父母,想起多莉说:妈妈最爱紫色贝壳。
小小的多莉,正面看起来,眼睛比身体还要大。
她做不到许多事,但是她仍然是那么美好的小生命。
真的泪流满面,从尼莫变成了马林,从多莉变成了她父母。
要知道,那摆成星型的贝壳,是等待了十四年才懂的情怀。
木鱼的完全主观评分导演 7编剧 8项目管理和完成度 5.5亲情和缺陷的主题 7.5总评 7可以去看美好的作品,果然是在各个年龄段都能有所收获的
真好看啊,作为一个动画片,题材不是打败一个什么大boss,或者英雄和美女的爱情故事,或者制造一个什么危机然后去化解,而是去探索去发现一些什么东西,就比较有新奇感,内容没那么好预测,感觉和他们进行一场旅行。
旅行通常可以拍得有趣好看一点,比如海绵宝宝的电影,然后靴猫12也是旅行和探索就没那么好看,1还稍微强一点,但是旅途到后面比较平淡,而是搞些阴谋和打boss的情节,我感觉靴猫中打boss的桥段都真是又臭又长,直想跳过,2里面塞了太多主要角色,本来设计的还可以的旅途,被过多的人物信息给冲淡了,导致过程不痛不痒。
另外值得一夸的是,影片的视觉效果,海洋景色非常美丽,各种水里视觉效果的变换恰到好处,美轮美奂。
配音也不错。
出现的几个角色我也都很喜欢,比如史上最强的眼镜,多莉的管友-可爱的平头鲨(多莉会说鲨语的包袱竟然也被接上了),还有那只怪鸟,七爪鱼也还不错,因为戏多一点,所以反而不会特别突出他的某个特点,变色挺厉害。
然后我看这个电影还蛮感动的。
忘了说,小多莉真是特别可爱。
然后它回忆父母呀,父母给她铺了好几年的贝壳路,都让人动容。
我就喜欢多莉这样的性格,疯疯的,亲切的,直白的,不用说善良和包容的。
(4.5星)
在《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中,可爱却记性很差的蓝藻小鱼多莉和她的亲朋好友们重新聚在一起,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学习如何去爱,去维护家庭价值的故事。
在小丑鱼尼莫和他的父亲马林的帮助下,她从澳大利亚大堡礁来到了美国加州海岸,在这里她遇到了很多新朋友,开启了一趟奇妙的旅程。
故事发生在影片第一部结束后一年,总失忆的蓝唐王鱼多莉(Dory)跟小丑鱼父子成了邻居,生活上互相关照,相处融洽。
有一天她随尼莫(Nemo)去上学,路上遇到了举家迁徙的蝠魟,勾起了她对家的向往。
患上思乡病却不知道自己身世的多莉决定去寻找自己的父母。
在小丑鱼尼莫和他的父亲马林(Marlin)的帮助下,她从澳大利亚大堡礁来到了美国加州海岸,却意外被海洋生物研究所捉走了。
在那里,她遇到了很多新朋友,有章鱼、海狮、白鲸[拍得感人,甜蜜和温柔,但它却同时非常非常的好笑,笑点密集,令人目不转睛。
《海底总动员2》可以被归类为优秀的续集作品。
父亲节前夕上线,主打亲情牌的圆满大结局,老少皆宜。
因为有第一部的参照,算不上特别惊喜,但是依然保持了上一部的幽默感。
上一次,历尽艰险寻找尼姆;这一次千辛万苦寻找多莉。
寻亲的旅程大同小异,总是在快要绝望的时候出现转机,让大家看到生命时刻充满奇迹。
只是大多数包袱早已在意料之中,所以从故事本身来说,可能稍弱了一些。
尽管故事稍弱,但视觉上带给观众的感受还是很棒。
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美妙奇幻,各种奇异的海洋生物,都还是很能抓人眼球。
还有,张国立和徐帆的配音依然是亮点。
于此同时,在惊险刺激的旅程中,还会时不时冒出一些人生哲理。
"海里没有墙","只要用心什么事情都能做到,也忘不掉",爸爸妈妈一直会在家等你回来......如果你有孩子,不妨陪着她/他一起去吃着爆米花,寻找多莉。
最美好的事总是偶然发生的,这就是生活。
沿袭了双线叙事的传统,各种流水效果更细致,没有一个坏人,家庭戏
七爪鱼,哈哈哈哈
有点歇斯底里了,但亲情的加持还不至于让人设崩坏。只是一部动画片如果完全依靠细碎的巧合和关卡设置,好看是好看,却真的很难成为经典。
主创玩得挺嗨的,但我看得都要睡着了。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角色就是多莉。这个续集的剧情虽然平一些 但还是好喜欢啊。抱着贝壳的多莉爸妈回来的时候 真的感动。我这么恶心章鱼的人 但是这个章鱼好可爱。所以为什么尼莫是单亲家庭呢…
剧情完整且励志,刚开始节奏略拖沓后面好点了,海的效果做得还不错,也有一些笑点,不过也没觉得有特别好,所以就及格吧!
从“寻找尼莫”到“寻找多莉”,真的是生命不止,寻找不止,低幼不止,折腾不止~嘛,小孩子可能会去看~
台词太多,不适合小朋友看。
狗血剧情
Inside out之后回归无聊合家欢的皮克斯,还是抱了那么点小期待所以失望也是正常的。13年过去了,主线剧情还是一个样,配角塑造的也不如当初的鲨鱼联盟会让人印象深刻,baby dory很可爱但全篇失忆梗也是够了。不过即便猜到了看到四面八方的海底贝壳路的时候还是感动了下,为何在美帝口碑如此高?
好失望!还是我过了童真的年纪了?
创意不足,但还是保留了第一部的余韵
别的不说,光开影前的小海鸟捉贝壳的短片就得给五星。无敌章鱼绝逼的无敌章鱼。没有最牛只有更牛。贝壳那段儿真的是感动到我了。
在电影院看的,周围都是孩子,童心呀,猜出谁配的音,有特点。
对迪斯尼免疫能力增强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能走心越少,这就是长大了!
不是一般的弱智…十岁以下的可以看看…
特别不意外,特别催泪,恩
汉克老爷当第三部的主角吧,看好老爷你哟~
我不是知道你会离开,而是知道你一定会回来。ps:黄健翔才是电影的主角……
萌点很多,剧情decent,dory这个角色-整部电影看的时候心中憋了一团怒火-现实是real life像dory那样incompetent的人是没有神话的,但是!还是哎呀看哭了。最后,中译竟然没有用总动员了,难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