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美国式的纯爱电影。
与东亚式纯爱电影相比,美国纯爱电影最大的不同在于对性的坦率和对人性微妙复杂的诚实。
所以在这部“缅怀逝去恋人”的电影中我们能看到他们像普通情侣一样经历了所有可能的故事:邂逅、热恋、背叛、挽回、婚姻与告别。
电视行业工作者迈克在夜店认识了基特,迅速坠入爱河,他们约会、互送礼物、见父母、同居,十多年过去,两人的生活进入瓶颈期,互相有很多不满,基特甚至已经出轨,两人分居,但他们没有完全放弃这段关系。
此时基特突然确诊癌症晚期,迈克开始照料基特的饮食起居,协调医疗,和基特一家一起出游,并且两人正式办了婚礼,陪伴基特度过了最后一段温暖的时光。
在一部开头便剧透结局的爱情电影里,剧情注定不会有太多惊喜,前一半的故事整体平淡,由热恋到“七年之痒”的推进工整而迅速,确诊癌症之后的一半显然是电影的重点,也许这是原书作者创作的最初动机——好好告别,徐徐向前。
但是对于一般观众来说,前期简略的剧情还没来得及对角色建立更深的认同,结局来得有些匆忙。
“谢耳朵”吉姆·帕森斯在美剧《生活大爆炸》之后,在大银幕担当主角并不多,他在继续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LGBT群体发声。
他的表演非常出色,尤其几处细节,第一次和基特去医院检查等待结果时的紧张焦虑、被医院告知床位紧缺怒吼要床位的愤怒坚决、确定基特还有大概六周生存时间的惊讶失落,都很准确得传递了角色的状态。
电影改编自美剧新闻网站TVLine.com主席兼编辑部主任Michael Ausiello的自传《剧透预警:英雄之死》(Spoiler Alert: the Hero Dies)。
很自然的,电影从迈克的角度回顾了这段往事,所以我们更能看到迈克的心路历程——这段恋情于他不只是爱人的逝去,也是爱与被爱的失去。
电影最特别的技巧是加入了一些闪回镜头,迈克以情景喜剧的方式回忆童年。
迈克父亲早逝,小时候很胖,让他常常成为被欺负的对象,不自信甚至自卑成为他的性格底色。
迈克和基特约会前期一直拒绝去自己的公寓,因为他的房间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蓝精灵”周边,包括他喜欢躺在圣诞树下的小习惯,都是走不出、舍不得的童年影响,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一去不复返的大家庭尤其是母亲的爱与支持,给了他勇气和安全感。
对于家庭和安全感的渴望,也许能解释为什么迈克能和基特的父母相处地很好,电影中有很多迈克与基特母亲交谈的场景。
迈克的不自信在这段感情里其实也是贯穿始终的,他的危机感始终存在。
比如,迈克第一次去基特家里约会时,一段情景喜剧闪回,迈克想起了小时候母亲鼓励他“做自己”,然后才鼓起勇气面对基特。
比如,迈克对基特与同事的亲密关系的警觉。
比如,基特生病后承认了自己曾出轨,迈克也坦诚了自己一直不敢表达基特在自己眼中的出色,害怕基特“觉醒”后离他而去。
因此,某种角度说,基特生病是迈克的一次“机会”,迈克的全力照顾不仅在表达着家庭成员之间的不计回报的爱,也是在确认这份爱的存在与彼此的唯一。
现实有一些伤感,基特似乎并不懂迈克的小心翼翼。
当基特看到满屋蓝精灵的时候,当迈克给基特讲他对圣诞树的热情的时候,基特的反应像是仅仅知道了但并不考虑深入理解,确诊后的共同生活才让他们真正深入彼此的内心。
临别时光,才是他们面对真实自己的时刻。
最后的病床告别是催泪高潮,基特突然以演员的身份起身,身边穿梭各种工作人员,惊讶的迈克发现原来是身处拍摄现场,只有他自己是真实的。
迈克又回到以前做记者的时刻,采访基特,他问基特即将离开的感受,问基特自己怎么办。
基特说,你会知道的,你会很好的。
迈克点点头,感谢这十三年的陪伴,感谢你给了我一个家庭,感谢你爱着我。
现实直接变成电视节目拍摄现场。
真实成为“虚构”。
在最后时刻,迈克的自我保护机制也使用了最极致的方式。
在最后时刻,迈克感谢的,是陪伴,是家庭,是爱。
迈克让基特安心地离开,其实是迈克可以安心地放手了,迈克在这段感情里用陪伴和付出完成了心灵成长。
爱,让一个不自信的男孩学会了勇敢,懂得了珍惜,收获了改变。
就像电影最后的旁白:“一部好的电视剧可以做到回归真实生活,一个好的结局可以让结束成为另一个故事的开始。
”纯爱故事的外壳,个人成长的内核,未完成的剧透。
这是一部怀旧的影片,其中穿插的美国肥皂剧的片段可以看作男主对童年的一种“怀念”,时不时的念稿自白也是对电视节目的一种呼应,电影前面一直在铺垫着TV这一元素,果不其然在最后将剧情推向高潮——直接化用电视节目的形式,将角色从中抽离,看似是将观众也从中抽离开来,但却是更深的陷入,我也因为这一段落选择五星吧。
还有一个重要元素就是相机,“u r looking at me,and I take pic of u",相机作为Kit注视Michael的媒介,同样也作为其记录回忆的工具,证实了this ride is so perfect。
在这样一个圣诞夜里观看这样一部感受爱与生命的影片,挺好。
(配乐选得真好,KIt真tm是我的type,就喜欢这种hopeless gay man)
这是一部讨论爱和死亡的电影,可能一提起这些你会觉得陈腔滥调,可生命本就无常。
这就是导演自己的故事,谢耳朵扮演的就是导演。
如何去表达爱和死亡也正是我欣赏这部电影和导演的原因。
由于是真人真事改编,本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很多真实的小细节。
影片没有传统电影对身份的焦虑,家人和朋友都欣然接受了他们的取向,所以一开始他们的爱情和大多数人一样,从热恋到同居,各种甜蜜的撒糖。
在外人眼里,他们是模范情侣,但事实上他们也有争吵,更有出轨,会去看婚姻咨询师,那些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他们也都经历着。
What about me, Kit? What should I do next?You'll know. So, have you got evething you need? You are gonna be okay. Yeah, I am gonna be okay.:It's gonna be incredibly hard,but I'm gonna be okay.Thank you for the past 13 years.Thank you for giving me a family. Thank you for loving me. You can go now. 这一段很打动我,自己所爱的人总会离开,我们必须面对,尽管会很艰难,但总会过去,“I am gonna be Okay”。
看完开头十分钟我知道是个温柔的同性电影,主角看对眼后,在一起了,不管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都会有争吵分歧。
我以为就会一般的剧情一样,他们会想通然后道歉,继续生活在一起,happyend完美。
但没有,他们分居后kit出现问题。
人生就是这样,在想不到的地方总有变故,那么就只能接受他,用更好的方式去渡过。
并且,我们都知道人生的终点就是死亡,我们正一天天的接近。
《剧透预警》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它巧妙地以“剧透”为线索,展现了主角Michael和Kit之间纠结的爱情故事。
电影氛围营造得十分到位,让人仿佛置身于角色们的世界。
Michael和Kit的性格差异和命运的无情剧透让人深思。
影片也巧妙地让观众成为了“剧透”的接收者,从一开始就预示了这不是一个美满的结局。
整部电影让人在感动中思考,值得一看。
Michael和Kit或许从来都不是一样的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对工作的态度和生活状态,他们的社交,他们的家庭和背景,就像婚姻咨询说的一样,他们已经相看两厌却还是很爱对方。
而在真正的分别面前,好像爱才是唯一的正解,他们终于开始尝试一些对方的方式:不管是那几口烟还是关于出轨的坦白。
而我想他们最终决定结婚的时候才是他们都真正明白婚姻的含义,我们会捆绑我们的生命,去学习对方的样子爱对方。
头绝症是无法避免的分离,也永远不会像是电视机一样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Michael终于还是失去了Kit。
故事的最后他没有只说爱,而是说我准备好了,准备好面对新的人生和没有地方的生活,准备好照顾对方的家庭和成为新的融入了前任的影响的自己。
十分触动,不是为了主角生死离别,而是一方出轨一方没出,探究我为什么有触动,大概是因为谢尔顿饰演的主角代表的我心目中的理想状态,本身样貌不算出众,但是凭借内在吸引了一个喜欢自己自己也喜欢的帅哥,然而这样的组合似乎永远逃不过好看的一方会和其他人发生肉体关系的结果。
其实这样也没什么,只要能斩断关系就行,但是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似乎那个没出轨的人更难放下。
屏幕外的我比主角更难受,似乎一直坚持的东西没有意义。
这种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将以前看过的东西撕得粉碎,把那些爱,忠诚,从一而终衬托得那么荒谬。
那些好看又专一的人物显得那么虚假。
我很奇怪,在他出轨之后,仍然感觉他很有魅力,似乎他的魅力不会因为他做了世俗意义上的错事而消失,似乎他的魅力正是来自他的欲望。
欲望是美的,美无关善恶,美吸引人。
善有时候甚至是平庸的。
世俗意义上的善恶是否是用来保护类似我们这样的人,因为大多数世俗中的人是平庸的,所以世俗的道德体系保护平庸者。
如果我从小到大一直长得那么好看,身材也好,有很多同样好看的人喜欢我,我会保持和一个人的关系吗?
我几乎在这种推论下崩溃了。
自我重建的过程是艰难的。
维持自我,不在这种推论下改变性情,我是通过剖析自我完成的。
个人来说,我还是认可世俗的道德,部分是因为这是从小到大接受的,部分是这套体系对我有利。
说到最后,还是从是否有利的角度切入。
如果我遇到这种事,我应该是果断离开,如果他生病了,又是一个人,我应该会照顾他,为了过往的时光。
我应该会相信他曾经爱过我。
如果他幸运的康复了,我应该会果断再离开。
因为我无法再相信他。
也许永远无法再像爱他一样爱其他人。
不过我这个母胎solo发表的这个感想没有什么意义,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阅片无数之后,我的心境早已如老僧一般,恐怕再也无法像那些真性情的人一样感受爱与恨,这不知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
故事讲述了一对男同,从热恋到相看两厌,最终一个确诊癌症,BE的故事。
仅看这个故事,如果是发生在正常夫妻之间,是否还会有如此的效果呢?
一个女孩,爱上了一个花心的男孩,两人同居十三年,最终男孩确诊癌症离世。
似乎如果是这样,这个故事将变得平平无味。
看影片之前并不知道这是一部改编作品,看到很多短评都提到,两人历经千辛万苦才在一起,然后这份千辛万苦在影片中并未表现,只是有人物不知道如何跟父母解释来展现。
但如果影片真的把那段千辛万苦表现出来是不是会让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变成狗血伦理呢?
刚看完还觉得没什么,评价写着写着就开始掉眼泪了。
当Mike跟Kit得知Kit的癌症是恶性的时候,他们在小餐馆里,看见另一桌一对老年couple边吃边有说有笑,真的好令人羡慕,虽然Mike什么也没说,但那个眼神里满满的都是“我们也能像他们一样白头偕老吗”🥲,早已知晓的结局让这样的想法出现之时就成了奢望,两个人忍不住抽泣看的我心痛。
痛,真的很痛。
如果这一切都不是真的,如果这些都只是荧幕上的一场戏该多好,越长大越希望生活可以像单纯的童话一样,都有着美好的结局。
很喜欢电影最后的独白,就放在这里了。
The hardest thing about a story ending is that you have to say goodbye to your favorite characters. To your favorite people. A good TV show can make real life seem like it makes sense. And a good ending can feel like the end of one thing and the beginning of another. Sometimes the hero dies. Sometimes we only get 14 Christmas trees when we thought we'd have 40. And then an old friend reminded me that sometimes the main character has to take a leap of faith that involves packing a suitcase and traveling across the country. 关于角色和剧这个说法说的太好了。
踏上旅行,继续前行,自己经历的一些事也让我发现了旅行真的很有意义。
电影对临终的设计也太他妈好了,宛如幕间的采访对话,啊啊啊啊好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仿佛也体会到了Mike那时的内心情感。
真的好痛😇痛的老子掉眼泪。
首发于qaf(那边我叫chinesejoe)1:41分钟时,电影突然变成了记录片模式。
让一直沉浸在剧情中的观众,突然跳脱出来直达拍摄现场。
谢耳朵饰演的Michael Ausiello却还沉浸在剧情中,他问:“我下一步该怎么办?
”我被深深地共情了,我能体会到活下来的人遗留下的人生课题反而变得沉重和艰巨,谁可以顺利地走完下一程?
Michael说:“我以后的生活会无比艰难。
但我也许会OK。
感谢你给我的过去的13年。
谢谢你给我一个家,谢谢你爱我。
你可以离开了。
”通过感恩和告别,Michael给自己一个爱人绝症死去修复自己哀伤的机会。
很多人看电影时候希望满足自己的需求,但谁考虑过结束一段14年亲密关系的Michael下一步怎么办?
很多人在挑剔Michael和Kit的爱情故事不完美,因为最后两个人已经处于分裂的边缘了,而Kit已经有出轨的人;Michael则一直在坚持,妄图挽回他人生中这唯一一次的爱情。
所以,质问Kit的不忠的是自私的人,他们的目的不是为这一对伴侣考虑,而只是想把苛求的标准强加在别人身上。
以往,为了让一篇文章有科学性或说服力,我会引用数据,没人约稿给稿费就不那么严谨地写了。
国内外各种婚姻和亲密关系调查的数据一直是和大众期待的相反,完美爱情在社会现实中实现的比例并不高。
尤其是在当物质和精神都丰富的社时代,个人更对以自己的利益和感受为主导来评价关系时更是如此。
此处不细表。
Michael和Kit的相遇是偶然的。
所以不得不单独说说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Michael父母去世的早,但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却很紧密,所以他焦虑缠人古板。
Kit父母经常争吵,给Kit的爱不够,造成了Kit回避却活泼的性格。
你喜欢和一个讨人喜欢却有些花心,还是合一个孤僻一旦碰到就粘上身的刻板的人一起生活?
我们都希望取两者优点没缺点的人相处,但这样的人并不见得一定能得到。
而这两种人相遇后却很纠缠:这种解析并不难,我写过一篇《纠结的爱情为何一个追一个逃》的文章,一个焦虑型依恋的人纠缠上了一个回避型的人,就是这个过程。
一个人在幼年形成自己的依恋风格,在恋爱的过程中并不容易十分容易改变。
观众指责Kit是负心汉,并不能改造世界上的回避型人格的人,也没能给予Michael这样焦虑型的人的刻板以有效的指引。
我们都在刻意迎合自己的需求,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化解或处理其他人的弱点。
Michael没有回避Kit因出轨并伤害Michael的事实。
但Michael在Kit的葬礼上也说明了,Kit并没有在Michael担心的方式上进行:“Kit以一种开放的方式打开了我。
”在开篇,我看到Michael强迫的作态,我真的很难喜欢他,甚至以为这是一个什么电影?
但逐渐地,我开始和Michael共鸣了,尤其是在医院他突然暴怒一定要求护士给Kit提供病床的时候,那一刻,我意识到Michael这样的似乎有些神经症的才人是爱情中的极品,虽然不善交际,却能在你最困难的时候不嫌弃你,并给你最崇高的爱情。
我喜欢西方片中的和解和升华。
从两个人亮相给Kit父母,两个人去登记结婚,到寻找心理治疗师做伴侣治疗,到两个人彼此和气地争吵。
片中,我们可以看到,Michael一直是两个人生活中的主角,这是Kit,及Kit的父母,生活和医院中,这是美国整体生活环境给予同志的:我们这边却没有。
他们可以大口争论彼此的纠结,我们连这个机会都没有。
看片中吃了一路狗粮,真是羡慕,何时我们这边也可以这样地晒幸福撒狗粮。
一个故事的结束,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
片末,Michael走出了哀伤,把两个人的故事写成书,后来又有了这部电影。
影片中的细节很多,如Michael房间里的蓝精灵在Kit死后变成白色;Kit房间的基线索等等,自己去找吧,要不白瞎了导演和布景师的心思了。
最后说一下,头一次看谢耳朵的演出,确实很赞。
感谢这些知名演员对同志的支持。
谢耳朵实在是太老了,看不下去,脖子上的那个皮啊
一个自卑者的爱情故事
渣1在恋爱中吸毒,约泡,出轨,最后得病了还是觉得自己原配好。。希望现实中的男人多珍惜原配,对自己老婆好才是王道。。。
同性之爱和死亡都肥皂剧化了
这是一部怀旧的影片,其中穿插的美国肥皂剧的片段可以看作男主对童年的一种“怀念”,时不时的念稿自白也是对电视节目的一种呼应,电影前面一直在铺垫着TV这一元素,果不其然在最后将剧情推向高潮——直接化用电视节目的形式,将角色从中抽离,看似是将观众也从中抽离开来,但却是更深的陷入,我也因为这一段落选择五星吧。还有一个重要元素就是相机,“u r looking at me,and I take pic of u",相机作为Kit注视Michael的媒介,同样也作为其记录回忆的工具,证实了this ride is so perfect。在这样一个圣诞夜里观看这样一部感受爱与生命的影片,挺好。(配乐选得真好,KIt真tm是我的type,就喜欢这种hopeless gay man)
这部电影真的不错演员表演真的非常精彩
其实是上个月底看完的电影,因为没有中文字幕,所以自己花了一周时间做了中英双语,看的时候哭唧唧做到泪点的时候也是哭唧唧,这样的爱情真的悲喜参半世间少有,虽然生活化的故事情节略显零碎,台词对白琐碎到头脑爆炸,但是双主的演技表现、动人的爱情故事、以及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都非常值得推荐观看。
谢尔顿实在是有点出戏,莫名有一种直男装gay即视感
没太刻意煽情,还算不错。但也没啥新东西了。
落俗爱情悲剧。流水账电影,几乎没有剧情,仅有主角两者的生活截片。当然也不是说这样的东西就完全没有意义,我在其中看到了很多都市叙事中情侣关系的寻常共性。最后的分离戏那种情绪控制的手段更是没有时效性,可以作用在任何一代人身上。原作者有资源将这样的传记呈现到观众面前以示对逝者的纪念,已算是很大的幸运了。
基佬版《一公升眼泪》。
看不下去
温柔而机智的电影。帕森斯自从离开大爆炸,永远在寻找quick wit的角色。
同性题材影视的豆瓣评分真是虚高到离谱
谢耳朵说话神态和生活大爆炸差不多,他都是本色在出演啊?
出轨还留着过年🧨
不喜欢……很奇怪的观影体验,故事一开始就能猜到是badending 但还是坚持着看下去,结果……越来越抽离和无感…… 有点怀念当时看《乐队男孩》的那种感觉,哭的稀里哗啦。
同志片什么时候才能不玩抗击绝症的套路?
真不知道怎么可以拍得这么无聊,无法get到kit演员及角色的魅力,像在看独角戏,节奏剧情和演员都缺少共鸣的弦。
本来想打四星,因为他们两的爱情是真实故事,所以里面的故事非常的生活化,他们的相识,约会,上床,恋爱是如此的让我有代入感,他们那么相爱,以至于让我接受不了两个人在一起抽烟的时候科特承认出轨了,那一刻我甚至有点动摇他们的爱情。可能我自己的理想状态一直被感性主导,回头想想这不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嘛,人那么复杂,爱那么伟大,又有什么标准能够评判衡量两个人的羁绊?让我羡慕的是,科特出柜的场景虽然尴尬但还算顺利,他一直担心过不了父母的那关其实就是过不了自己的这关,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在面对死亡面前出柜算的了什么,让父母痛彻心扉的没有别的,只有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