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么多电影,第一次看人泡澡这么 惬意 心旷神怡大自然的治愈效果我一点也不怀疑。
这部电影开始部分,夫妻之间可谓剑拔虏张的对话太真实了。
加入老友这一元素,赞爆。
电影名字也不知道是咋翻译的,总让人有诱惑性质的联想,所谓的old joy 绝不仅仅是昨日欢愉。
可能在一系列自然友谊的治愈后,平和的继续面对生活吧。
old就是一种过去了但是却又深藏影响的注脚。
另外,这里的老友也是呼应这个old 。
有的欢乐,说真的,还真得老友之间“破冰”闲聊。
歇下武装不易,破除防备不易,丢下高傲不易,远离俗世不易……所谓的没有交集 不再联系现实生活就是如此真实。
最近启动了一个计划 #约见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与我约见,也不知道我的预算(时间 经济)能够支撑我约见多大范围多少人。
不见见,可能,就不见了。
仔细想想,可能,连告别都不存在。
故事讲述了两位老友共同外出的时光,可以说这次出游是他们重新认识彼此以及自己,也可以说这是他们最后一次相见。
故事塑造了两个完全不同形象的人物,一个颓废孤独,不知所向的,一个游离与自我和外界,看上去更体面的人,从中感受到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一个饱含着精力为了时刻燃尽自己以及放下一切使自我承重的行囊但始终沉浸并且停留更准确的是背负往日情感当中,无论那份情感是欢愉还是痛苦,他都想回到或是重拾那份情感,但理智以及他和另一个人的情感告诉他有些情感是永远都回不去了,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段旅程对他来说亦是对自己的精神和解。
另一个人看上去那么不动声色,体面生活的他在权利范围之下同样可以享受着天然温泉和树林带来的宁静,但是他往往更痛苦,他做不到那样的和解,因为他出自理性和更多的外界因素早已选择了背离自我,承担责任带来的压力,自我一部分的丧失,所以更多的他变成了顺从。
怎样接受一个人?
这永恒的命题,不是在于自己做出怎样的行为或者改变去接受一个人,而我相信那些接受始终会以不同的形式自然而然的呈现在你眼前,只要我们再见一面,哪怕是最后一次。
尽管非常隐晦,给人感觉依然是个基情满满的故事。
Mark的妻子不喜欢Mark跟Kurt一起出去这件事,可能Kurt曾经给Mark带来过负面影响,到底有没有,或者是因为什么,电影让观众自己猜。
虽然Mark是个有责任心的人(后面谈话提到他为社区服务做事),却没有顺从怀孕妻子的反对,而是答应Kurt去温泉,可见与Kurt交情之深厚。
当然可能也有释放压力的原因,开篇第一个镜头中Mark应该是在静坐冥想。
去温泉的途中,Kurt指了路的另一个方向,导致他们开错路,多呆了一晚上。
这到底是意外还是故意呢?
吃早餐时,回程时mark都重申我一直没怀疑你(不认识路),所以事后mark会不会怀疑Kurt故意带错路呢?
夜晚睡帐篷前的谈心交代Kurt是个想法古怪的人,苦于不被人理解,只有mark被他当作知己,不知何故产生了隔阂。
后来泡温泉时,kurt给mark按摩,当他把手放在mark肩膀上,mark非常不安和紧张,对肉体的接触很敏感,非常不像发小之间的反应。
是否许多年前kurt对mark有过某种过火的身体接触,导致了他们后来的隔阂。
第二天他们在餐厅吃饭,waitress说目的地快到了,kurt说我们可以好好吃早餐,不用慌慌张张了,大概认为已经耽误了一晚上,mark就不用着急赶回家了,这一切是否在他意料之中?
然而mark接到妻子电话后,通话前还是见缝插针地点好了餐。
Mark出去接电话,kurt几乎点了和他一样的东西,一方面可能是心理上靠近他的欲望使然,另一方面是点的一样,方便餐厅节省做菜时间,他也可以陪mark赶快出发,从而当天能够回家。
这时镜头给了一个特写,kurt看着打电话的mark,神色并不愉快。
马克从带上了家里的狗,而且是一条母狗。
对kurt而言是lucy是两人在旅程中形成的亲密关系的介入者,暗示着mark妻子或mark家庭的存在。
一路上,狗在画面中的位置不同,晚上,它和他们在一个镜头内,然后两人一狗睡在一个帐篷里,kurt和mark没有独处的时间。
第二天早上在餐厅,狗被关在门外,kurt和mark更亲近了一步,虽然他们的亲密再次被mark妻子的电话打破(第一次是在开车途中,mark接电话)。
最后泡温泉的时候,一个全景镜头,狗在小屋外,两个人在小屋内泡温泉,也没有了电话的打扰。
kurt小心翼翼,循循善诱式地引导mark享受按摩,mark起初是紧张,不安,抗拒,最后在kurt的高超技术 (温柔攻势)下,戴着戒指的手滑落水中,他们终于达到了最亲密最放松的时刻。
至此,电影给了观众一个预期,以为两人的old joy回来了。
但是,最后打算回家时,kurt上车前突然很沮丧地把背包掉落在地上。
可能kurt通过马杀鸡努力地暗示或尝试了什么,最终发现双方的关系还是原地踏步,既没有回到过去——隔阂发生以前,也没有发生什么新的他所期待的改变——隔阂消失。
最后,一趟温泉之旅,mark回到家,或许精神压力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而kurt深夜独自来到华人开的针灸理疗药店前却吃了闭门羹,字幕打出old joy,照见更加惨淡的现实。
多数人的第一个短暂迷茫期在高中毕业时来临,旧友同自己的距离被延长至以学校,城市乃至国家为单位。
伴随这一过程的还有喜好,交友圈和人生观的转变。
多年后的同学聚会上必会有人谈及某某人不如从前幽默或是曾经能通宵互发短信的人现在与自己全无共同话题,这种情况也顺势成为多数人首次提笔书写回忆与失落的最初源头。
《旧梦》里的主人公也有着相似的境遇,已经结婚成为准爸爸的Mark生活单薄枯燥,终日寻找自己生命中缺失的部分。
年过三十的老友Kurt放荡不羁,居无定所,与自己似乎是两个世界的人,早已失联多年。
某日Kurt打来电话邀请Mark一同前往深山中寻找温泉,Mark欣然同意。
编剧用极简单的细节处理证实了某个长久以来的假设——友情不会随着时间的冷淡而消亡,就像自然熄灭的篝火,添上一点枯枝便能再次被点燃。
下面引用并翻译一节Stanley Kauffmann 2006年于TNR杂志上发表的关于《旧梦》的评论:“1952年,杰克·凯鲁亚克与约翰·克列侬·霍姆斯联手拉开了避世运动(The Beat movement)的大幕,在文坛中竖起了垮掉派文学的旗帜。
但避世运动开始对电影界产生影响的具体年代至今仍无资料可考。
我记忆中的第一部垮掉派电影——理查德·林克莱特的《都市浪人》(Slacker)在避世运动兴起后30年,也就是1991年才姗姗来迟,垮掉派自此成为一个相对正式的电影流派。
我更倾向于将这个派别的电影称为倦怠电影(Listless Films),尽管“倦怠”一词的含义容易被大众所误解。
这类电影的主角多数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他们并非沉闷不堪或懒惰之极,多数人甚至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
但他们相当缺少激情,几乎没有什么事情能够使他们兴奋起来。
倦怠电影的主要目的就是将这些通常睿智却没有活力的角色在观众面前呈现出来。
活力即为敌人是角色所恪守的信条,他们已经达到应当融入社会的年纪却拒绝世界向自己伸出的牵引之手。
这一行为在多数观众眼中就像某个大四学生拒绝接受国立大学发放给自己的毕业证书一般不可理喻。
倦怠电影通常不会劳神向观众解释造成角色消极态度的原因,因为关于“垮掉的一代”的讨论早已不胜枚举——如果你始终无法理解片中人物的行为,那只能证明你不适合观赏此类电影。
但倦怠电影也有一个出众的特点,尽管剧情一开始看上去有些晦涩难懂,最终它还是会触碰到我们某处敏感的神经,诚如林克莱特的许多作品。
某些倦怠电影从头到尾都保持着极高的私密性,看上去就像是为一小部分观众量身定制的。
一部优秀的倦怠电影理应照顾到多数人的观感,让局外人能够感受到剧中人的忧郁和愁绪,为这个造就他们却略显坚硬的世界感到一丝遗憾和难过。
《旧梦》便是一部符合此标准的优秀电影,当然,你仍需一点耐心去等待剧情的铺陈。
电影的前1/3看上去漂浮而随性,时间的过渡缓慢且直接,对“倦怠”氛围把握得相当精确。
接着,故事的走向渐渐清晰,却又在观众以为已经接近结局时转入更深的讨论之中。
这一设计使得《旧梦》成功地为观众提供了双倍于电影中角色的感触和思考。
故事开始于俄勒冈州的波特兰。
Mark的妻子已有身孕。
他的老朋友Kurt生性喜好自由,不想承担任何责任,他的工作,住址和人际关系永远处在不停更换的过程中。
他成功说服Mark在正式成为一名父亲前与他共同计划一趟前往激流山探索温泉的短途旅行。
Kurt的小面包车一路驶过波特兰的几条主要街道,车广播里播放着无趣的政治辩论节目,随着吉他的迷幻声响渐渐在背景音乐中占据主导位置,观众不禁变得飘飘然起来,Mark拨通妻子电话的声音成了与“真实”世界联系的唯一桥梁。
( Kelly Reichardt 将Mark的妻子当作是一种阻止角色接近自由的意象来处理的方法显示出女导演所特有的含蓄内敛的特质)无时无刻不跟在主人公身后的那只狗狗或许是全片唯一精力充沛的存在,暗示着生活中必需的温暖和其它相似的种种。
两人在一处露营地的旧家具上度过了第一夜。
他们围坐在营火旁,用一把在地上捡到的气枪玩射击游戏。
气氛渐渐变得柔软,而Kurt说了一句颇有灵修意味的话:"The world is like a huge drop of tear,a tear slowly dropping through space."(这世界好似一颗巨大的泪滴,在宇宙间缓慢游走。
)翌日,两人正在享受温泉之时,Kurt又言:"Sorrow is nothing but worn-out joy"(悲伤无非是褪色的快乐罢了。
)”后一句话相当具有分量,几乎点明了全片的主题。
编剧在此提出了关于友情的另一理解——友情所能带来的快乐是具有时限的,在剩下的日子里我们无法要求它产出更多。
片名< Old Joy >也让人产生许多联想,它可能指是指两人作为挚友曾经度过的青春岁月,Mark因为父亲这一身份而即将失去的绝对自由,Kurt在漫长的放浪时光中渐渐感受到的疲惫和厌倦,抑或是徒步旅行这种正在被现代社会所遗忘的消遣方式。
纵观全片,有几处心思非常抓人:全程自然光,采用Super 16组合拍摄,颜色看上去非常舒服导演运镜时给风景留出大量的空间,还原日常真实视角小细节:Kurt点菜时有意无意地以Mark为参照拍摄山中步行时多处固定机位营造安定气氛温泉木棚点烟,橙红色火光和背景融合完美,绿色的忧郁程度更甚两人最后分别时镜头跟随Kurt,不经意间完成了一个主角循环
表达情感的方式有很多种,尤其在影像的世界里,每一位个性迥异的导演都有着自己的方式去阐述人物的感情。
可能是王家卫电影里的都市暧昧和疏离,也可能是维姆文德斯泊式的寻找,抑或是卡拉克斯的疯癫极致。
第一次看凯利.雷查德的电影,我想这一定是一个温柔的人,因为从未看过如此温和的影像。
雷查德的电影有一种“慢”,人物的互动很慢,故事很慢,甚至让人觉得时间都慢了下来。
对此雷查德在阐述自己电影拍摄时有说道:“我想使用精心雕琢的时间片段,再加上日常琐碎细节、生活单调重复、开放的空间……看看在基本不借助戏剧高潮的情况下,能不能得到戏剧张力。
”纵观雷查德的电影,虽然涉及很多不同类型,但即使是西部片类型雷查德依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讲述故事,她会很固执的用胶片,却又大胆的改变传统的画幅让人和主角的视角同步,她痴迷荒野的凄凉风景,却又用一个个暖心且伤感的故事感动每一个人。
凯利.雷查德就是这样一个导演,她有着老派手法的追求却在自我艺术的创作上不惜反叛,她温柔且充满耐心的浇筑着属于自己的时光琥珀。
因为雷查德的老派灵魂,她的电影不仅好看也很简单,充满着极简主义的作风。
虽然雷查德的电影主角大多身处荒野且在寻求某种精神慰藉,她总能精准的表达人物之间的情感。
在《某种女人》中,导演用这部冷清色调的电影精确的表达每一个人的情绪和隐忍,尤其最后一个故事中仅仅通过肢体和一些欲言又止的表达展现一个孤独的人渴求情感的回应。
看雷查德的《昨日欢愉》,也是一部典型的雷查德电影,美丽的野外之景,老友的重聚,以及那些往事的回忆,人物和人物之间的情感联系,雷查德的温柔是有着穿越影像的魅力,时间是倏忽而过的,但那些驻留的瞬间往往却是最动人的。
凯利.雷查德作为一名女导演虽然和凯瑟琳.毕格罗一样喜欢拍摄男性主角却更多展示了情感层面的波动,她有着女性的细腻也有着更为广袤的包容情怀。
在《昨日欢愉》中导演虽然描述了两个男人的情感却有着明确的友谊区分,在拍摄的过程中,导演把一切自然景色都当成演员之一,使野外的场景更具有封闭性,更贴切英文名《old joy》将整个场景包含在时光之外,更像一个温润的琥珀。
电影中设置的倾听者和倾述者角色都是各自困在生活困境之中的,为何温泉的戏份格外好,因为有一种真正的放松,从内心到情感的放松,结合自然的静谧,电影也使观众得以放松。
旅途结束各自回归生活,这样一个电影小品虽然简单却给人更多的感悟和思索,在情感方面更有一种舒缓的惬意式的忧郁。
印记时间的电影,总能给人这些美好之外的延伸。
旧梦是一部典型的小成本独立电影。
影片的情节非常简单:在 Kurt 的邀请下,Mark 离开怀孕的妻子,前往森林开始两天的旅行。
因此,想要读懂这部电影,重要的不是研究剧情究竟讲了什么,而是影片是如何呈现这一简单情节的。
旧梦在影片中安排了大量的对比和并列,比如车内的空间与车外的空间。
汽车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一直播放着嘈杂的、充满火药味的政治广播;但车外的空间是一个完全不同于车内空间的存在,在车内的广播专心讨论哪位领导是种族主义者的时候,车窗外的黑人青年正愉快地打篮球。
在影片末尾,Mark 送别 Kurt 时,车内的广播再一次响起,说起了经济萧条的新闻。
下一个镜头便是 Kurt 被一位流浪汉借钱,似乎应证了车内电台的说法。
人与自然的冲突是影片另外一处重要的对比,就像 Kurt 在篝火旁说的:“现在森林和城市已经没有什么差别了,森林中也充满着各种人工痕迹”。
影片一开头就展示了这种冲突的存在:Mark 在花园里冥想,但伴随着他冥想的声音不仅仅是风铃省,也有孩童嘈杂的喧闹声。
厨房的墙面被漆成绿色,Mark 的妻子在做一杯看起来很健康的绿色奶昔,但搅拌机发出了巨大的噪音。
即使在 Mark 想要逃离城市生活,前往森林的路上,窗外的景物也在展示着这种冲突:虽然他们离城市越来越远,人造机械一直在画面中出现。
伴随着河流的是人造的金属桥和河边的起重机,伴随着乡下小木屋和森林的是巨大的农机和装满树干的货车。
在温暖的篝火旁,Mark 和 Kurt 经历了美好的一个晚上。
但第二天他们起来之后,看到的是遍布垃圾的营地。
人物间的对比是影片中最重要的对比。
Mark 和 Kurt 代表了当代美国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生活方式:专心于工作与家庭的寻常生活方式和嬉皮士一般自由的生活方式。
而这两位主人公也都在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中失去了他们的旧日欢愉。
当 Kurt 想要和 Mark 分享共同好友趣事的时候,Mark 一下子想起来的是他还欠着他的房租。
当 Kurt 以为 Mark 是唯一理解他,并和他分享自己关于泪滴形宇宙的理论的时候,Mark 以礼貌的方式回复他。
泪滴形宇宙的对话看起来与影片前后文毫无关系,但其实这表达了影片对于世界的思考。
他只是像年轻时一样生活,却因此失去了他的好朋友;他的好朋友只是遵从了这个社会对他的期待,成为了一个好父亲好丈夫,却也失去了他的好朋友。
对于他们两人来说,他们只是遵从自己的心意生活,但无论他们做了什么,生活中的旧梦都一去不复返了。
60.旧日欢愉昨天,我在查阅电影时又看到了《旧日欢愉》。
我觉得这是部好电影,放松自在,像写作一样的电影,似乎拍片像写字一样轻省。
《旧日欢愉》的原名是《old joy》,我觉得原名比译名要好,或者说我个人更喜欢原名,因为原文这两个字都很简短,都由三个字母组成,而且很常见。
译名就有了文绉绉的感觉,但我也想不出来更好的译名,反正也还可以吧。
我是说,在当代语境中出现一些携带着过去语境的词语时,也不是不可以,但总有些别扭,我们要用当下的、正在使用的、人人能一眼看懂的语言创造这个时间里的语境。
比如我一直很喜欢big bang(大爆炸)这样的命名,给宇宙诞生一个简单有力甚至有点童趣的名字。
我擅自揣测,如果让我们来命名,可能会找一个古雅的、有神话背景的、体现“中华文化”的名字(啊,这个好像以前也写过了)。
刚才我看了下,原来电影译名是《昨日欢愉》,那我觉得“旧日”更好:),因为原文的old有“旧”的意思。
(我现在注意到了“旧”和“日”的字形上的联系)。
2020.2.1
两人迷路露宿野外的晚上,篝火边有一段正反打对话。
Kurt讲述自己的重大发现:眼泪与宇宙的某种关联。
此时画面轻微地虚焦,好像Kurt把他30美元的大麻递给了屏幕外的我,而我晃荡进他对一滴泪珠的思索里。
过了一会儿,镜头变得清晰、稳定,画面里的Kurt却突然难过起来。
他对一直在听的Mark说,我们之间有些隔阂,我们应该变回真正的朋友。
摄影机来到Mark面前,此时它重新晃动、虚焦,像映出Mark的簇簇火苗。
假定镜头语言有语法,Kurt的物理发现无疑标识出晃动镜头的语义:一个充满哲思的诗意美梦;而当他清醒过来,意识到现实的拘囿——自己已经快要失去曾经的亲密友人——而向Mark倾诉时,Mark却陷入另外一种幻觉:我们的友谊没有任何变化,你在说什么啊!
摄影机质疑了他,他决然的面孔与手臂动作在动来动去的镜头下变得模糊,Kurt的面孔却越来越清晰。
影片结尾Mark驱车离开,拐进主路后他又停下来,关掉播报社会新闻的电台,望向远远那边刚下车的Kurt——Kurt在偷钱,为自己与某个路边偶然遇到的失业者——,他终于开始正视两人间的“距离”(此距离也是彼距离),和广播报道之外的真实世界。
自然景观配合新闻播报让人联想到短片《日暮》,影片大部分画面是随车辆行驶而快速移动的城市风景,同时接入新闻播送的音轨。
那时我看完写道: 如果旁白没有这么日常、温柔、舒缓,视频材料一点不用变,完全可以放在电视台作为新闻转播,可为什么现在的它不是?
(可能政治是漂浮在我们生活上空像笼罩又像被无视掉的存在) 括号中的话放在《昨日欢愉》里依然成立。
听社会新闻的我们并不在乎世界发生了什么,”在听“似乎成了介入现实的桥梁。
但我等如Mark,甚至不了解自己最贴近的现实里究竟发生着什么,如是,Mark与Kurt生活在布什时期,这一点又能重要到哪儿去呢?
凯莉·莱卡特告诉我们,两个男人相约去露宿,中途迷路,停下车铺开地图找温泉所在地——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是同性恋了!
从《断背山》一年后的《昨日欢愉》陡然成为一部反前者、甚至还反了点《春光乍泄》的电影,到一用再用米歇尔·威廉姆斯——一位三年前刚因饰演一部男同电影中同妻角色而闻名的演员,莱卡特以并不具有攻击性的解构创造了自己的男性女性。
以往男性视角下的人物真的那么扁平而可憎吗?
可能也不是,但仅就生命力而言,他们已进入暮年。
当Kurt穿粉色T恤蹲下身提温泉水时,他好像突然化为一种新形态,一个穿粉色T恤的全新男人,从一个失意的谢顶胡须男变成了让人想去拥抱的湿漉漉的金色长毛怪。
这个人会穿皱巴巴的五分裤,上车前脱鞋,给Lucy(小狗)开后车门,一切如此平常,一切又那么不同。
依然,她在创造一种人物的”新语法“。
Mark的带着婚戒的左手在Kurt的按摩下一点点从木盆边沿滑落入水,前一天仍习惯于的婚后日常在这一天的old joy中消失了,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出轨“:忘记原有的生活状态,而非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离开既有生活——以离开原先的恋人为标志。
Mark在出游期间并无背叛行为,但妻子已被遗忘,只能靠电话铃来确认存在感。
这又与《断背山》不同,后者设置了一个随时会以“有形体”插入双男主叙事中的妻子,好像她真的成为一对恋人的阻碍。
然而事实上,任何亲密关系的存在都建立在其他人无法破解该情感密码的基础上,《昨日欢愉》里,从铃声在两人初出游时的间或出现,到进入景区后的完全消失,反向标识了Mark与Kurt距离的不断拉近。
如同观众不愿看到任何东西打断两人的相处那样,他们的关系也达到无法容纳外力入侵的程度。
(太晚了,脑子不转了,不写了。
完。
)(第二天晚上一点,想到还有一些需要补充)Mark手臂滑落入水后,画面转向一小股水从木管里流下来,然后是小溪,最后到河流。
这和《春潮》结尾对水的认知相似,尽管后者里那股没有源头的水最终汇集成湖泊,似乎成为一个充溢着羊水的子宫,而此处的水则更像精液,犹如渐转急迫的欲望。
改编自Jonathan Raymond的短篇小说,由Todd Haynes(Velvet Goldmine的导演)担当制作。
两名主角Kurt与Mark是昔日的同学死党,如今已经迈入三十来岁的人生时的一次寻找温泉的野营。
两人在途中迷了路,决定就地野营,并於隔天继续寻找森林里的温泉。
结束泡汤之旅后,各自返家,电影也告结束。
Kurt还单身,他那粗莽的外表下有一个蹒跚,敏感和易受伤的心。
他喜爱做梦,有点神经质的偏执,失业,生活在美式汽车屋里。
他的老友Mark即将要成为父亲,他现实,紧张,为忙碌的生活踌躇。
我很难跟你讲述看完OLD JOY是一种怎么样的感受,它实在是过分简单了,简单到如此的细微与真实。
也许你和你的好友已经早被日日不同的生活环境改变,早就遗忘了从前那段荒芜的年轻时光。
可是yo la tengo的音乐一起来时,依稀忧伤的音乐背景仿佛暗示着怎么也改变不了的遗憾:正当两位主人公满怀希望的走向森林深处时,才发现彼此的距离已经变得如此遥远。
一位名叫pulp的网友是这样说的:“两名主角惜字如金,却句句馀韵无穷,兼顾了象徵与隐喻,我们依稀辨认出他们个性上的不同。
“ 当旧日友情从重温回热到无能为力的失温和错过,当我们的共通点越来越淡薄时,或许我们应该看着它逐渐消失不再伤感遗憾才对。
但是当Kurt说,sorrow is nothing but worn-out joy 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暂时的踟蹰唏嘘一下呢?
起码我感觉到那种难受了。
仅此纪念已逝的时光和朋友。
媒体及个人转载请注明作者JEUCE http://jeuceh.spaces.live.com/
看完影片,我停留在错愕中。
导演怎么做到的,在如此稀薄的叙事中,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情绪,被震撼不已。
如果将叙事比喻作氧气,影片中这关键元素真的稀薄到令人窒息。
导演什么都不肯说,观众什么也不知晓,但却有巨大的情感张力将影片编织成一个整体。
影片讲述的并不是昔日老友的一段甜蜜陪伴,而是一趟貌合心离的短暂旅途。
影片平静的外表下,导演用丰富的细节让观众感受着无言的复杂与不安。
Mark也许并没有多么渴望和Kurt去泡温泉,更多是想逃避开家庭生活两天,他一路上都躲在自己的壳里,虚伪的应对着Kurt。
而Kurt则在路上犯了一堆的错,他没有准时到达集合地点,跟mark借走10块钱买大麻(应该不会还),Mark加油的时候跑一边带狗玩(躲避支付油钱),最错的是指错了路。
一路上,Kurt话多不停,Mark安静倾听,昔日的共同经历,后来的各自经历,看不出谁对谁有认同与羡慕,除了旧人旧物带来的偶尔共鸣,各自维持着假面和假面下的猜忌。
前半场的Kurt似乎是个不招人喜欢的角色,不稳定,不靠谱,不安全。
但Kurt有他的率真与甜蜜。
一路上都是他在跟小狗露西玩,Mark对自己的小狗都很冷淡。
晚上露营时,Kurt吹牛说自己参加过一个天体物理学习班,他学的特好,甚至有一套自己的宇宙理论,但他在给Mark讲自己理论的时候忘了该怎么讲了,但没关系,他记得结论,结论是:整个宇宙正以泪珠的形状坠落。
也许是因为说到了泪珠与坠落, Kurt遭遇了短暂的情绪崩溃,在夜色中他敞开心扉,向mark诉说自己对他的思念。
Mark安静的听着。
伪善的安慰Kurt,Kurt于是迅速关闭了心门。
接下来的一天,也许是因为对头一天指错了路的内疚,他使劲努力要证明自己认路并且想让Mark好好享受一番温泉。
敏感脆弱的Kurt仿佛做错了事的小孩子拼命努力想要证明自己,想让同伴开心。
整部影片的力量就在两人的情绪张力之间显现。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导演凯莉·莱卡特的影片似乎都是没什么可说的(缺乏故事和情节),没什么可看的(没有视效奇观)。
但这才是真正的电影,电影是一种没办法用文字,乐器,绘画来呈现,必须在导演的安排,演员的表演,在具体的时空中出场的那些绿色的森林与小径,虫鸣与水涧而交织在一起的混合物中,观众才得以感受到导演要讲述的东西的独特体验。
而凯莉·莱卡特做的比很多导演更好,在稀松平常的表象之下直抵人类生活的核心。
那个核心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所有前述一切与个体的融合。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最有意思的东西在于,导演,一贯的,从不传达任何明确的信息,更别提解决之道。
她依然是着眼于当下、眼前、此刻。
导演没有野心在她的影片里讲述过去,展望未来。
观众看完了全片也不知道他们两人以何为生,两人究竟曾经因何产生裂痕。
他们的友谊是否还可以继续维持下去。
导演似乎从不肯让她的主人公在时间的长河中廉价的捞取价值感。
普通人庸常的一生通常会在“我来过,我经历过”这种感慨里获得抽象的意义与价值。
导演完全不想装腔作势对人生做这样空虚的美化与歌颂。
在她稀薄的叙事里,她拿掉了一切可以被煽情,被诱惑,被鼓舞,被期许,被反复追问的元素。
她要讲的,就是在那个周末,两个不同命运的人,背负各自不同的人生,交错而过的两天。
他们过去发生过什么?
无所谓,他们未来会怎样?
不重要。
每一个人生命中的每一分秒都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无论怎样,都得过掉这个时刻。
泡在温泉里的两个人,各自饱满的人生在温泉边相遇,他们彬彬有礼的各说各话,然后错过身,各自而去。
导演所有的努力都意在呈现这个瞬间,温暖的泉水,从岩石间流淌,浓郁茂密的植物,枝头的百灵鸟,苔藓上的蜗牛,那是人人都有的,无可替代的,无比真实的生命时刻。
主人公和自然万物共享着这一美妙时刻,这是他们这趟旅途的目的,也是这部影片的目的,除此,再无其他。
与其说影片讲述的是友谊,不如说讲述的是两个老友,两条不同人生路的某个偶遇时刻。
一个是安定下来的有家有业的成熟男子,一个是孑身一人浪迹天涯的仍然少年。
影片以Mark的家居生活开始,以Kurt的日常遭遇结尾。
两人的生活想必会如此继续下去,什么都不会变。
Mark选择了稳定安全,Kurt选择了危险漂泊,Mark在Kurt面前显然对自己的选择更自信。
Kurt无疑更令人担忧。
在影片结尾,Kurt似乎要找什么,在一个中国针灸馆门前,他吃了闭门羹,他回到街头,车海中,我们不知道他要去哪里,能去哪里。
Kurt说他发现了宇宙的秘密:宇宙正在以泪珠的形状坠落。
别人的宇宙是升华还是坠落我不知道,Kurt的宇宙无疑将会,甚至正在,以,泪珠的形状坠落。。。
Kurt让我联想起有一首诗:黄色的林子里有两条路,很遗憾我无法同时选择两者身在旅途的我久久站立对着其中一条极目眺望直到它蜿蜒拐进远处的树丛。。。。。。。
许多许多年以后:林子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把这首诗送给Kurt,一个天真的莽汉,在地球的荆棘中无悔的寻找人生的意义。
很贴切的名字,一起看了两遍都没办法看完,第三遍…喜欢缓慢流淌的一切
我想养一只Lucy...sorrow is nothing but worn-out joy.
从此山水不相逢。
7。前一个小时总觉得差口气,出去了一趟,回来看完最后几分钟,难以置信得伤感。温泉一定会干涸,我们都知道,只是盼望那一天不要来得太早,佯装无知或是不在意,一如我们面对面,熟悉而残忍的面孔彼此打量,却又不知是什么,造就了你我今日的模样。对生活的全部信念,回声一样消散,没有可供剖白的间隙。
【草莓主竞赛/最佳摄影】【2006十佳No.5】
场景太熟悉,是我心里平实的美国。像是毕业旅行的那段时间,两边都是树的公路、加油站、超市、桥。油箱加满、一大杯咖啡,叼上三明治就能到世界任何地方。
A / 一刷腾讯删减版/ 昨日欢愉与今日频繁闪现的镜面与倒影。简洁有效地描述只剩下荒漠的生活。开头结尾的广播对时政的映射稍刻意。之前迂回往复得如梦似幻,反而是结尾力道无穷。/ 二刷:不仅是昨日与今日的照影,更是记忆由于当下的流逝而走向耗竭。因而广播中嘈杂的“世界”必须存在,结尾街头的游荡也必须存在——前者是预置的情境,后者则是回溯的情境。这种线性叙事中的多层反射才让生活切片成为鲜活的时间晶体,人物的特写才得以承载如此幽深的情绪空间,是谓“水滴宇宙”。中途那一次车窗玻璃的倒转实在太美了,时空翻覆一般却又只是徒劳。
小品电影
昨日欢愉逝去,昔日不可重来,人生的交叉点终将错开,而这条通往寂静深处的路也终须走完,才是告别一切的标识。以“眼泪宇宙”来廓清人在广袤时空里的无力感,无需流连不舍,因为Sorrow is nothing but worn-out joy;自然景物的呈现与剪接太舒服了,宛如漫游过静流的水草,接受着时光的冲刷,最终以某种隐秘的方式全新舒展。
印象最深刻的有两幕:其一,KURT面对着眼前的营火情绪激动地说“the world is like a huge drop of tear!” 那是忧伤的过去式,现在式和将来式;其二,深山里的简陋温泉,两人躺在水中,任时间随泉水缓缓流逝,“Relax buddy, relax.”
分数:60两男户外生活休闲聊天小片儿……
两位旧友都想重回昨日时光。但是昨日不再,明日注定渐行渐远。Kurt和Mark其实是很典型的中青年的两种人生,虽然塑造时候为了更典型把二人的性格都往极端里延展了些。观影时刻无法停止代入,无论是时代背景下政治立场的对立,还是个人经历里注定的南辕北辙,这次露营之旅会不会是二人人生的最后一次交集。
将政治简化在闯入者式的广播里,断断续续而小心翼翼,因此淡淡地、内敛地漂浮在镜头之外。胶片影像看起来太舒服了,没有胶片能拍丑的东西。可以看出雷查德确实挺适合拍那种在海面上露出一小块温泉岛屿的美式小说,然而自然主义不动声色的呈现,在这里却缺乏了内核的惊爆,于是只有绵绵推进而没有终结,只是抚摸而不是推拿。他们两个人肯定在温泉那里搞了啊那不然呢,潺潺流水的空镜头一定是射精的metaphor
平淡克制,几乎无情节无情绪。背景的钢琴配乐好听,泡温泉那段反其道而行之,全是白噪声,蛮特别的。
还是得有个车,不然连避世骚柔意识流都不纯美了呢
The whitest movie I have seen in a while, such a first world dilemma.
两天的旅程,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却又仿佛重新经历了一遍人生。多少曾经密不可分的友情,都随着生活的奔流向前,就这样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也曾试图去重温昨日那份欢愉,却发现一切早已是覆水难收,再也寻不回昔日的心照不宣,于是只能默默说出那句“再联系”,心里却都明白,可能再也没有下一次相见,而这份无言的默契,或许也正是曾经相知过最好的证据吧。凯莉·理查德太会刻画两个直男(?)之间那种略带一点点暧昧的微妙情感了,放在世界影坛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吧。
。。感觉真挺浪费时间的。
不需要剧情来表现出的旧日友情,着实让人羡慕
看得人好想泡温泉,中途以为在看断背山。车上的政治广播实在是现实世界的绝佳投射,嘈杂得令人生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