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季# 围城外,以为是一枝红杏;围城内,却是一场心灵的救赎耐着性子重启了两遍,才挨过开场的平淡和溢出屏幕的无聊,看到后面的波澜,才明白前面的铺陈是多么必要焦点不自觉地会聚焦在女主身上,一场自导自演的偶遇,却解开了十多年前的心结如果说相遇是一场缘分,那么告别就是场劫难,告别的仪式感太抚慰人心了,好好告别的温和,和那种戛然而止让被迫离别的人陷入多年的自我怀疑和自我证明,是截然不同的一个四十度的灿阳和多少个晚秋的寒风那种创伤,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得“你会怎么道歉?
告诉我”这句的分量和勇气这部剧就像是一瓶香水,前调淡然,正如表面看到的两条无聊的生活轨迹,中调浓烈,勾勒出女主的这场越轨大冒险尾调木质,再看和重看都不觉得乏味,让人回味无穷
过季 (2023)7.32023 / 法国 / 剧情 / 史蒂芬·布塞 / 吉约姆·卡内 阿尔芭·罗尔瓦赫尔
这部电影的人声、配乐时不时延续到并不是当下的那个场景中,明确告诉你,这是导演的意图,我想从这个角度看这部电影的一些细节。
男主和妻子的对话中,妻子显然不是一个冷漠、平面化的角色,她知道男主的想法,只是她的处事原则和他不一样,她认为发生了就是发生了,大家继续干该干的事情就好了,而男主则会不断回想,考虑更多的可能性,怀疑自己的决定,自我内耗,这时妻子的话,延续到了男主的疗养过程中,变成一种背景音,似乎是在隐隐地指责——不针对男主的决定——你为什么不继续朝前看呢?
男主妻子的实用功利主义倾向带来的积极乐观也种下了起不到任何安慰作用的恶果。
更不用提男主不断被合照一事打扰,来疗养不仅要听妻子的唠叨——她似乎表现得像一个boss,或,他的经纪人,而且还在各种场合被要求合照,礼貌的话语背后是行动带来的粗鲁,惊喜的是初恋联系了男主,在这无聊的疗养中终于出现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时,见面时的“一切都好”却让故事缓缓下落,似乎两个人对于当下都没什么可言说的,太快袒露心迹不好,聊表面的事情也没劲,于是只是草草收场。
女主的钢琴声弹奏出孤独、泛起涟漪的心声时,被自动弹奏所取代,于是钢琴声蔓延到了男主的酒店,下一次相见的序幕缓缓拉开,在平常的对话中我不知为何感受到了暧昧的气息,“30分钟不会看太多吗”“没事,我们慢慢走”倒不是后面这句略显煽情的话,这个有限的时间和看完整个城市的对比,带来的暧昧气氛甚过一切。
一起看过婚礼,应该很难不心动,但命运的交叉带来的庸俗我不欣赏,甚至不感甜蜜,虽然内心期待过,也觉得顺其自然,但还是不行。
男主的留言侵入女主和丈夫的日常中,于是假装汽车抛锚的最后一面终于还是发生了(emoji和信息给电影增加了不少轻松的气息,赞),体面的告别在最后一句“答应我不要再回来”中达到气氛的高潮,此时汽车开在公路的画面已经不断切入他们的离别,一切都仿佛预演,事先就已经安排好了,“过去是本该发生的过去”,我搭建了酒店在这个地方生活期待你来海边疗养的那一天,是命运转换成幽默感于是女主可以继续向前,但过去只是过去而已,没有什么是meant to be,正因为这样的对比,带来的凄怆感更浓烈了一点,我想大家都会畅想他们如果重新在一起的未来吧?
正如男主自己所言,他是一个平庸的人,电影的名头始终给不了他孤注一掷的勇气,不管是戏剧还是爱情,他的按部就班没法给他跳脱的勇气,更让他没有过问初恋分手之后生活的勇气,这样一个稍显自私,且对女主做出伤害的人,在最后一刻的和解也仍然是关注自己而不是对方,但他没和任何人提起的懦弱就那样交付给女主,也是另一种成长吧,只是这成长没有带来实质的变化,彼此的生活还是成为平行线,仿佛过季水果,只能放在打折区。
(本来想说接受慢慢腐烂的结果,觉得太矫情啦!
)
是继续沉溺在自我创造的幸福泡泡里,还是说,突然有一天,你会意识到:这一切都不是我想要的。
我想从这个立意来看,这部影片并不适合年轻人。
这类想法多出现在“满足”的中年生活当中,可能35岁之后观看,更能体会年龄带来的焦虑与困惑。
除此之外,还有它冗长缓慢的节奏,甚至还出现“音不同画”、大多沉默的片段(后来看导演采访,说是故意这样设置的),然而这却让人感到无比的吸引,生活就是这样的——影片拍摄地设置在“过季”的布列塔尼,一反印象里的碧海青天,这座在法国最西端的半岛,格外显得肃穆。
空落的街道、明显已经枯萎的植物、浑浊的沙滩,而只有海浪是像女主青绿色眼睛的琥珀。
让我依稀觉得是出现在候麦《夏天的故事》里的那个海岸,但故事主角的年龄、心态、甚至是情愫却是完全不同的。
吉约姆·卡内的表演不着痕迹,甚至符合我对他的一贯想象,我对他的了解不多,但正如这部片子展现的:家喻户晓的明星,实则平庸而无法突破的演艺事业,最深的印象就是“自我为中心”。
是的,这个角色就是和他很贴,过往的影片里也是绝对的男一号,很难不是ego很大的人。
而这种自我强大的男人,也遇见了生活里的缺口,“中年危机”是陈词滥调。
影片聚焦在所以他缺失的哪一块,遗落在哪里呢?
通过几次与女主的见面谈话、几个小风波的“碰撞”,我们了解到这样一个平庸无奇的故事:早年间一对没有好好告别的恋人,或多或少地造成了女主心里的“伤痛”与“脆弱”,比如她深爱钢琴却无法公开演奏、比如她有很好的家庭生活却在丈夫转身时紧皱眉头。
而这一切,男主最初否定着,甚至觉得不过是自己的抑郁传染到了她身上,他疯狂汲取养分,直到发现两个溺水的人,终究无法得到幸福。
最终他非常认真而庄重地道歉,那些伤痛不是消失了,是啊,只是过季了,不必争吵得面红耳赤、大声叫嚷也可以平静地说出来了。
——这一点上我是佩服女主的,她很自然地、坦诚地,甚至说是非常有勇气地述说着过去的遗憾、为自己带来的打击,并为之付出行动。
她主动邀约,两个人从Alice里的访谈影片里,我认为是找到某种触动,试图建立连接。
女性用温暖包容的内核与身体拥抱了这个男人,然而男主其实在最后的电话里才透露着自己事业与生活里的落魄,要么我怎么说呢,对他最初和最深的印象就是”自我为中心。
”结尾就像一个开始。
男主予取予求,然后离开(或许他们一起离开了?
),因为眼见着女主还在车里哭着说一些什么,但依旧进尾声音乐了。
道路在延长,海岸的植物和风在肩膀后面倒退,然而这里不适合做梦,就像是男女主最后落于real life的结局,就像是伤痛如同经过的孤单街道一样的幽灵,它过季了,不美丽了,不真实了,但它还有余温。
*后期看了一下导演的采访,出乎我的意料,他说想表达的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和祝愿,是希望想要摆脱生活困境的人能够勇敢地踏出那一步——怎么说呢,我基本定义此片是忧郁的美丽的情感小片,没有想到他的用意是这么光明的。
但也许,这一次后,男主和女主的生活都能像真正的布列塔尼一样,碧海蓝天。
今年北影节看的倒数第二个电影,真的很喜欢。
我觉得对于感情讲它很真实。
一个演员事业蒸蒸日上,有一定的名气,来到一个海滨城市休养生息。
并不是像《诺丁山》里明星和普通人可以“不计后果地”轰轰烈烈地恋爱,而是乌托邦里短暂的逃脱。
爱丽丝跟马修分手后在这座小城和现任老公隐居,给小孩上钢琴课,有个稳定的工作和美满的家庭。
两个人在对于未来的选择不同,但都过的很幸福。
看这个电影我就总在想两人的两次分手,一次是年轻,一次是现在,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我想第一次分手表面上是恋爱后期新鲜感和激情退去,导致马修决定离开爱丽丝。
但实质上是两个人对自己人生的规划不同,两个人的身边也早已不是彼此。
第二次分手是两个人从爱情的乌托邦里挣脱。
他们此时面临的是不同的困境。
马修不堪事业上的压力决定辞演舞台剧,爱丽丝面对家庭的无力。
两个中年人的此时相遇,又是不合时宜的。
他们不能为了彼此抛弃自己的家庭事业,我也庆幸他们并没有因为彼此抛弃自己如今的生活,这是真实的。
二人早已不同。
在断崖分手后的十五年,两人再度相遇竟还有说不完的话。
但是此次相遇并且旧情复燃其实对爱丽丝是不公平的。
马修在自己人生迷茫无措时选择逃跑,他逃跑到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小镇,可以不用去担心妻子孩子发现,自己的事业也只是用“休假”来为借口被暂时搁置一旁,在他结束这个休养仍可以假装无事发生地回到自己的生活。
而对于爱丽丝,马修几乎是冲进了她的全部生活。
在面对马修的一次次邀约她要担心丈夫是否发现,孩子仍需要她去照料,自己的工作节奏也被打乱。
但即使这样她仍选择去面对自己和马修这段还没有用尽的缘分。
片中有句话“我精心设计了这场偶遇,建了一个酒店, 挑选了一个丈夫,养育了一个女儿,只为预谋和你重聚。
”一切都是那么巧合。
爱丽丝是勇敢的,在面对家庭的困境时仍可以承受并且持续性地为家庭付出。
在面对马修的缘分时,她选择正视这段未尽的感情,并且在当下去体验,即使身后是无数生活上的折磨。
在最后马修为了她没有回归自己原来生活时,她勇于对这段关系画上一个句点,即使两个人充满“遗憾”。
的确,在感情上他们是遗憾的,但是感情上的遗憾促成了两个人分别生活上的圆满。
因为第一次分开马修追求到了自己的事业,取得了成功;爱丽丝遇到了现在的丈夫,在这座小城里安稳幸福的生活。
第二次分开,两个人在自己即将沦陷之前选择戛然而止。
生活的轨道不能只因为一个自己冲动的决定去打破。
爱丽丝想清楚了这点,面对生活她是勇敢的。
马修是懦弱的。
从最开始二人第一次分手就是马修逃避两人的情感所致。
他看似成功,实则在遇到困难时可能会选择逃避。
就像他此次因为话剧表演压力而选择拒绝演出。
同样,对于自己生活他也是懦弱的。
在和爱丽丝旧情复燃后,本身约定好的离开也被他改签了。
我想他自己都说不出来究竟是对这段感情太过于“深情”还是可以找到一个感情上正当的借口所谓弥补年轻时候的遗憾去继续逃避生活,或者依赖情感。
之前我总觉得不要给感情留有遗憾,这个电影刷新了我的想法。
不是不要而是在权衡利弊面对现实问题之下,尽可能地不让自己对这段感情留有遗憾。
过季,在错误的时间遇到爱情,还爱着彼此,但是就像两条曲线相交重逢又再度错过。
这是一部落在我的审美舒适区的电影,不是那种灵光乍现的好,但对心灵按摩的舒服程度让人不忍心挑刺,视听感受浑然一体的清纯干净,并且有香气。
虽然是大多数人看来寡淡的单线叙事,却把生活流贯彻得纯熟自然。
电影最大的魅力在于对当下、对即刻的同步感,细节的流露、偶然的出现乃至人物的沉吟,都有一种一次成像般的纪实之美,而没有刻意摆兵布阵、摹仿生活的戏剧样本里矫饰的故事性。
电影中,时间的流逝几乎与现实对齐,生活细节的纹理纤毫毕现,没有刻意地剪裁和迂回,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在情境之中感受的完整和真实。
在情感浓度缓缓递增的过程中,极致动人的音乐发挥了对心灵的穿透作用,观众极易获得一种同频共振的沉浸感。
一个知名影星在摆脱演戏焦虑的海滨疗愈之旅中碰见旧情人的故事,线条尤其简单,视角也尤其聚焦。
男女主角其实都囿于同一种困境,明知现实已经出现了硌人的舒适区缺口,但仍然会被向新生活发起挑战的恐惧诱降。
他们在温吞和善地交谈了许久之后,直到最后才向对方坦诚了自己长久以来的妥协。
有名但成功的演员男人得到一次舞台剧表演的机会后临阵脱逃,籍籍无名的钢琴师女人屈居人后十几年而下不定决心离开寂寞的郊区小镇。
电影聪明地借用他人之口破解了这面困境,女主角的一位高龄老人朋友最终在晚年做出了遵从本心的选择,与自己的同性伴侣跨入婚姻殿堂,成为这场海滨疗愈之旅里一次具有关键作用的插曲,激励了他们随心而动,向对方更靠近一步,制造了些许优美的情感延宕。
虽然这是一场基于双方出轨的偶遇,但电影并没有假装浪漫地表达两个人逃避道德胁迫的油滑与自负,而展现了成年人在理性束缚下的矜持与克制,被遗憾无法挽回的痛感、尽自己所能地弥补遗憾的感性徐徐打败。
他们已经在分歧之路上走了太远,这场相遇只能寻味当下,而不能映射未来。
从这场出轨中,能看出一对往日情人,在世俗之外有所保留的一副柔肠、被时间洗刷过的淡淡泪痕,以及把人从困境里往前推搡的心灵解放。
过季这是一部适合已婚中年人藏起来独自观赏的电影它甚至谈不上什么剧情,更多是一种流淌着而又不知归处的情绪中年人的世界,有妻有子,有事业,热热闹闹的却又时常感觉四顾无人,两手空空一段稳定的关系行至某处,总会生出些许固化的苍白就像男主即使是受人欢迎的电影明星也还是有作为普通人的复杂情绪需要倾吐但是却总在另一半的直面现实和理性生活的话语中越来越沉寂好像连咖啡机都在嘲笑自己不合时宜然后那种一开始想要厮守一生的怦然,不得不在一次次沉默中,无奈地褪色也许这就是中年情感的第一次过季然后男主偶然而又必然地与初恋重逢他们着急地打听着彼此的生活可能是弥补彼此生活中的缺失可能是唯一可以聊起的话题重逢、叙旧在广阔天地之间他们交谈着,走过了沙滩、礁石和草原,始终交谈着可能他们解除了十多年的误会,得以心安也有可能在无尽的交谈中发现即使还有爱意,但终究别无选择这大概就是中年情感的第二次过季总觉得女的要爱得多一点男主享受当下的重逢而女人却偏要在0和100之间艰难抉择过季的情感,无法重拾但好在有了一次可以立刻道歉,和好好告别的机会重逢,已然是恩赐过季,就像慢性中毒你不会因为一段情感而突然死掉但从此你的心会变得沉默慢慢地,变成生活的局外人ps:画面很干净、对称怀疑导演是处女座强迫症拉满
法国版的《廊桥遗梦》,但是比《廊桥遗梦》更让人叹息。
如果《廊桥遗梦》是描写了一段遗憾美的婚外情,那么《过季》就是一段看上去也美细究却让人唏嘘的婚外情。
(算是吧,广义上算是,狭义上更算是,因为自始至终女主就一直爱着前男友,并不能说双方不以拆散对方家庭为目的就不算是)。
更重要的是,《廊桥遗梦》的女主拥有过爱情,虽然我们有理由怀疑,如果她和摄影师出逃了两个人的爱情是否能永久保鲜,但她那几天是真真切切的爱和被爱着,而且因为没有出逃,这一份爱情被完好无损的保留了一辈子。
而《过季》里面,男主有没有真的爱过女主,我认为是没有的,至少她在他的人生排序里面无论何时何地都不是第一。
爱情对于大多数男人只是锦上添花。
所以他二十年断崖式分手了女主,并且终于功成名就,家喻户晓。
女主本来也是一个以钢琴为生的文艺女,有一点才华,但是才华和野心都不足以让她扬名立万。
配乐很赞,莫名有种90年代港台片或者昭和时代的日本片的感觉,就是不大法国,虽然我也不大说得清楚法(此处应读第四声哈哈)国风是什么样,可能更慵懒更随性更性感些。
而片里的配乐,emm,悠扬中带着忧郁,只有在他们俩初次重复的那一刻,才插入了一些欢快,也只是浅尝辄止的欢快。
就像女主的心情咯。
那些曲子,就是她手机中除了男主从未让人听过的创作吧。
当然,也不是谁都愿意追求世俗的成功,正如女主所说:“这世上就是有你那样的人,也会有我这样的人 。
”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局限。
我遗憾的是,分手后她患上了抑郁症,上半生意难平,甚至为了策划一次和男主的重逢,赔上了自己的十几年,她的婚姻和家庭。
诚然,她老公是个好人,是她的精神科医生,女儿也漂亮,房子也刚刚装修好,她似乎也拥有了世俗意义上的幸福。
可是显然老公走不进她的内心世界,你们看,她的歌曲都没给他听过,而且他有大肚腩,脸也。。。。
就是个男人。。
所以说,她本来可以有更好的生活 ,不用困在这半生的郁郁不平和孤单寂寥,不用在多年以后对前男友哭着说:“我后悔自己在可以离开的时候没有离开(有了女儿)。
”前男友去追求了他自己的锦绣前程,娶了更能助力他事业的伴侣,多年以后,你告诉他自己为了他搭上了半生,有啥意义呢?
这么多年他没有打探过你,没有对你说过抱歉。
现在得到他的一句“对不起”有什么意义,或者现在再一次“负心”又再说一遍“对不起”还要附上“我不想又等十几年再道歉”又有啥意义呢?
敢情爽快的道歉这种事还得为他们感动不成?
怎么说,我有点恨铁不成钢了喂。
何况哪怕是这一次的重逢,也是女的更主动,更坦诚,也更……卑微。。
尤其是,当她问:“然后呢,你还是要走,对吧?
”男的说:“是的。
”她又怒了,又伤了。
可是这答案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虽然,最后她又把车开到了男的酒店门口,看似对过往一切都释然,但是她还是央求男人:“答应我,你不要再回来 。
”是过季了。
但是是过季了吗?
如果他回来呢?
老实说,我认为所有的情侣都可以分手,所有的山盟海誓只是当下有意义,只要任何一方想离开,就应该让对方离开,毕竟人各有志,毕竟强扭的瓜不甜。
走了也别去恨,也别去缅怀。
但是,好好分手应该是所有的必修课,不要伤害你曾经爱过的人,不要让你爱的人限于泥潭不能自拔。
这一点,男主太不地道。
老实说,我一直以为最后会交代男主得了什么绝症。
甚至我还在为他设想,他没有离开就是要引出这个事情,结果自私懦弱男没有事。
“要么去国外安乐死,要么来做泥疗”,要不要这么矫情啊。。
中年事业危机造成的抑郁似乎不符合安乐死条件哈?
(还是有💰就行了现在?
)女主才是真正抑郁症过的好吗?
最后我想说,什么时候,我们女人也可以搞事业,把爱情当成生活的点缀,走男人的路,让他们无路可走呐。
或者说,我们应该像男人一样思考,像男人一样把自己放在第一,不用做那种自我感动的傻事。
不过,当然,这只是男导演拍出来的东西。
如果是女导演,就不一样了。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它比不上《坠落的审判》。
第二次见面时两人对当初分开的原因有了争执 女人悲伤地责问和男人虚伪随意的反驳揭开这段关系的真实过往和故事的核心意涵 叙述中两人分别在那段关系前后走向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但能从对过往感情的表达中感受到(如同女人所说)“对你来说也许过去本该如此” 时间剥夺你停留的权利 但后者拥有的是主动踏入和创造未来的能力 前者则只能无力地被时间推着走向未来小镇的相遇是双方处于当下不同困境的具像化状态 男人来这里是度假调整心情 而女人虽也家庭美满 但长期婚姻生活的乏味和丈夫的忽视都将她置于对未来的无望之中 两人分别被困在不同的未来状态 女人面对的是不被理解的个人情感 以及眼中无她的丈夫 男人虽然看似生活完满 但忙碌的妻子也无暇时刻顾及和关心他的感受 在更好的物质条件里也完全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情感关系里一直处于被保护和照顾的位置 并没有见到任何主体性地创造和表达 反而会被失控无法关闭的热水器折磨到崩溃 他也只是个无所适从随时感到崩溃的脆弱男人 跑步机上掠过的虚拟自然和冲浪模拟都加深他被困在现代性的技术陷阱之中 (虚拟悖论般地存在 即跑步机上的人通过虚拟自然来保持动力 却不曾想过真正的踏入自然 自然是欲望本体 而人类通过技术力量去创造欲望本体的投影 南辕北辙地维持欲望却也彻底逃避了对真实欲望的追求 甚至它的达成本就如此简单 当你无力负担更好的物质条件时 用一双跑鞋就可以直接进入欲望本身 当然冲浪同理)两人之后不断见面感情逐步升温 两场吃饭戏即是两段关系的直接对比 也通过声音对话的渐隐剥去了一切交谈和情感关系的外衣而直达本质 即目光的回望所塑造的一种赤忱的爱意和坚定的热情 与丈夫只有单向的凝视 因为他永远沉浸在自我表达和从自我出发的关系建立中 妻子退居成完全的家庭角色 而在与初恋的关系中他们则通过凝视的回望再次确认彼此 目光中也许闪掠过曾经 但一定有着当下对彼此最美好的渴望和真诚的回应 于是他们欢笑 他们共舞 他们…还是突破了道德边界的发生了关系云雨过后的甜蜜是固然的纯粹的 每一对爱人都会沉浸在这蜜日将永远流淌半生的幻想 但女人却在此时果断地选择了结束 也许是因为她清楚现实不会停下 就像她在此之前被现实催促着放下过往进入当下或未来那样 他们的一日欢愉已经是时间的礼物了 彼此是绝无可能放弃当下一切 甚至抛弃孩子和家庭来满足他们感情的延续 假期总会结束 海浪总会退潮 “与过去真诚告别,在琐碎漫长的日子里重建自我”是礼物贺卡上的时间送予的箴言
很遗憾以这种方式被这部电影戳中一部很难跟别人解释 只适合独自看的电影不只是因为失控的咖啡机 中年疲惫以及翻涌的浪 关了又开的门他的出现让你超出既定的轨迹 你们度过了一小段完全区隔于外界、全心倾注在对方身上的一小段时间你小心翼翼地感受从未有过的感受幸福却又陌生像是偷走了谁的一小段人生有了被一个人阅读 被一个人理解的喜悦 重新被点燃 重新被感知“爱是自由意志的沉沦”原来、应该、大概是这种感受吧?
这种无法向外人道也的情绪就像我们也无法得知女主写的钢琴曲到底有多动人“我清楚地看到你的缺点却还是无法克制被你吸引甚至你的缺点也会令我着迷而与此同时你肯定了那部分连我自己都否定的我”我会记住你分享的每首歌,每段过去,每张照片,会懂你分享的本身就很珍贵,会期待收到你每一次的消息以及不管爱意产生的时间长短都有温暖的价值王家卫把I love u翻译成“我已经很久没有坐过摩托车了,也很久未试过这么接近一个人了,虽然我知道这条路不是很远。
我知道不久我就会下车。
可是,这一分钟,我觉得仍然觉得好暖。
”有人觉得他是在强调人交集的短暂且爱因为很多因素很难有长久稳定的关系,但我觉得他是在说每个瞬间的感受都很重要。
最后十分钟结尾结束的非常果断潮湿的情绪会反复,但过去的就是结束了但我没有女主的勇气说出:答应我 再也不要回来“不许离开我”大概是我最想对你说但这辈子都绝对不可能说出口的话了但还固执地想要成为与你并肩漂泊的云,一百年后彼此遥遥致意的岛屿,或是你肩上听风的蝴蝶。
这不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而是一面照见人性脆弱与复杂的镜子——一位成功却陷入中年危机的演员,在瑞士之行前,偶然重逢十六年前被他"断崖式分手"的钢琴教师旧爱。
·苍白的色调、冷静的镜头语言,刻意消解了这段重逢的浪漫。
男主表面风光无限,实则被舞台恐惧症折磨得临阵脱逃;女主看似过着平静的婚姻生活,灵魂深处却埋着十六年未愈的伤口"对你来说,过去就应该如此过去,因为你从那时就开始收获成功了"女主这句平静的控诉,揭露了伤害的不对称性——施害者早已轻装前行,受害者却困在自我怀疑的迷宫中,将未完成的告别变成了生活的底色而男主逃避舞台的懦弱与当年逃避感情的懦弱,本质上如出一辙——这部作品最锋利之处,在于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如何以不同形式重复自身。
当女主半开玩笑地说出"这不是偶然,我建了一个酒店就为等你来"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浪漫的执念,而是一个灵魂长期停滞的悲剧·两人在窗前对话的场景,浪漫、专注、深入……在日常婚姻中难得、奢侈。
但影片没有美化这种连接——他们倾诉的并非爱情,而是各自生活的困境;他们寻找的不是彼此,而是自我救赎的可能女主说"需要有一次,能好好说一声再见",这句话的深意超越了感情范畴——真正的告别不是对他人,而是对那个被困在过去的自己。
·海风终将吹散所有未言之语。
这部电影最珍贵的,是它拒绝给出廉价的救赎。
男女主角最终回归各自的生活,没有戏剧性的改变,唯一的收获是看清了自己的懦弱。
而这种看清本身,或许就是成长的开始——每个人都可能是那个困在十六年前的钢琴教师,或是那个用成功掩饰逃跑本能的演员💯·在某个出神的人生瞬间,我们都渴望这样一场不必美化、不必结果的对话,不是为了找回旧爱,而是为了找回那个迷路的自己
音乐不够好,对白也不够好,女主很好。婚礼上表演鸟叫那一段是最喜欢的
现代人的情感就是被这种“旧爱重逢打一炮”的剧情给毁掉的。都以为那是深刻的爱,实际上不过是一种禁忌扮演,代入苦情角色燃起欲望,然后呢?再多的勇气也没有了。
淡淡的风琴声便把整个叙事放置在平静的生活之中,但几个情节点难免也有些过当之处。大量运用声画错置的方式展现了男女主对以往情感的追忆与对以往心结的瓦解,将此事互相埋藏于心的决定。同时,此片也包括了男主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审视。
与其说女主对于昔日的恋人有多留恋,不如说她一直对没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而耿耿于怀。
过季的感情,再进一毫都是残忍。在重逢中被阅读、理解的喜悦,停留在每个孤独个体无尽的记忆中,超越了有限的生命。如果没有have sex,更多的克制可能会更高级。
职业倦怠的时候有钱有闲,待在郊区做几天水疗,和还惦记着自己的旧情人约会缱绻,是真的沉浸其中,但也是真的淡漠抽离。其实爱得有多浓烈不见得,人到中年被平淡生厌的婚姻,职业,子女日复一日搓磨,虽算不上千疮百孔,但就像那台怎么也关不上的咖啡机,突然之间细小的失控也足以让人抱头痛哭。其实不过是两个发牢骚的中年人借过往解压罢了(摄影和音乐很喜欢
咖啡机那里还挺同情男主,结果居然对服务生说不喜欢爵士乐,哈?不听爵士的男人,必定庸俗,不可深交也。果不其然,很快就露馅了……好在本片色调慵懒,音乐舒缓,专挑INFP的软肋捏,那也不忍心打低分了。
你有了另一半,有了车,有了房子,有了孩子,生活光鲜亮丽。过季的爱情之后,依然只有我还懂你的暗喻,懂你的玩笑,懂你的懦弱。大屏幕上的胶片质感带来了额外的疏离。但是分了又分的纠结过于潮湿与压抑。
俯拍,推、拉,摇,角度,构图,都很讲究 声音:观众听不到的时候是二人世界 跳切
不可违。
属于那种纯血法国爱情小品,一个中年人重逢旧爱出轨故事,西方人看了稀松平常,东方人看了咬牙切齿。站在东方人的视角可能更想看到一个没有上床的故事,毕竟有pastlives珠玉在前,一种重逢但不重温旧爱式的追忆往事好像更能生发更多不可言说的情感,有了那一层肉体关系好像很多微妙的感觉都被破坏掉了。全片最美的就是配乐了,几段音乐都很和谐、统一、满溢着悲伤,把气氛烘托的足足的。
中间那场鸟叫到底是为啥啊,不明白
好喜欢前半段的感觉,流畅真实。直到亲热的桥段出现,所有之后的剧情都落入俗套。
“你在一个很自在的小镇,结婚,稳定的家庭,有可爱的女儿,喜欢的工作,生活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我无法袒露我内心的真实情感”。
就这?
很美的一部电影,有点儿中年人特供的意思,男人经历着逃离生活与工作,限期一周的疗养之旅;女人经历着15年一沉不变的婚姻、关系与女儿,唯一能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曾经的旧情,爱在散步、短信表情、尴尬的笑容与言不由衷里,即使有爱,他们也非常遵守“规则”,一周之后,让一切照旧。没有什么“改变”或奇迹似的出逃,甚至重逢都不可能治愈前伤,只是再次确认彼此的伤口,但就是有那样东西把两个人牢牢绑在一起,无法分开。两个人拥抱的方式很特别,彼此闷头相拥,像抱在一起哭,重逢就是全部的意义本身。拍出过《开战》、《市场法则》这样犀利又战斗电影的导演布塞,交出了一份很不同以往风格的电影,尤其喜欢口技的一段,不同的语言阻隔了我们理解彼此,但没有阻隔我们相爱,而相爱后我们依然会走向理解彼此,开始的手忙脚乱,结束的云淡风轻。
(3.2/5)总会有一类人脆弱、懦弱,爱上这样的人,真的很容易受伤,无法预估任何的一件事都有可能击垮两人之间的情感。学会坦诚那些软弱,接受好好的道别与释怀。
调调蛮喜欢的,一个听起来很俗的故事梗也可以拍得很脱俗,印象深的是口技那段。
1.大多数时候觉得节奏温吞,故事没有新意,无非是失意焦虑的中年男人遇见曾经恋人的戏码。但与此同时画面里的洁白简易、清冷孤寂,演员的出色演绎又让人不易厌烦;2.男女主角在(已婚成年人的)情感角力之后,终于鼓起勇气上床,不觉得让男女主角上床是好的设计,终究流俗,但又很喜欢看情欲戏,矛盾的观感;3.原以为在男女主角上床之后更加不会有出彩的发展,但恰恰就是在最后,女主角的一番独白——“这一切只存在于我的手机中,也在我脑海中......这是我自我藏匿起来的......我把自己埋在一个洞中,就一个人......不是我后悔搬来这里生活,而是我没有重新开始,我后悔了......”——结合女主前前后后的表演,在这一刻彻底打动我了。
BJIFF2024#1 今年北影节第一部,没什么期待,但对这部不痛不痒的电影也没有太多的感受。作者的表达男女主关系起伏的手法相当平庸:镜头上,从单人单框到正反打到同框再到正反打再回到单人单框,俯拍镜头从出租车来到两人相伴在海边踱步再到出租车返回;音乐上,两人各自的BGM从独奏到合奏再到独奏,从百无聊赖到情感融汇再到单调乏味……似乎没什么不好也达到了作者的目的,但总让人觉得比较乏味,相当平庸。音乐虽有交融,但总可以听出一些疲乏、孤独、单调,短暂的交融为曾经难忘的感情重燃了易逝的温度。但曲终终究还是要人散,瞬时的相拥无法破解已经定型的生命轨迹,告别是注定的,但这一段本可以选择离去的相遇,便一定会留存在二人的心底,那是只能给彼此听到的自己创作的曲调,是这段不为人知的故事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