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我受到感触的是剧中两个情节。
一个是betsy在戒毒小组的厕所中,那个毒贩对她说:“亲爱的,我能帮助你,我这里有10毫升的、20毫升的.......”。
这就是把人刚要从地狱的出口走出来又重新拽回来,把希望变成绝望。
药物竟然可以让人变得如此丑恶。
一个是医生在戒毒疗养院,叫那个药品销售员过来,说:“嘿嘿,我叫你过来不是想要你辞职,我是想问,呃,你手上还有药吗”。
毒品侵蚀的不仅是人的身体,更重要的它腐蚀灵魂。
他明知道这个药物毁了他自己以及自己患者的生活,他知道要戒毒,他知道他讨厌眼前的人以及他后面代表的公司。
但是他忍不住......忍不住放下尊严继续吸食给他带来无尽痛苦的毒药,那一瞬间他的自我已经死了。
最让我痛心的不是一个人物理上的死亡,往往我心悸的是一个人灵魂上屈服与堕落。
不过全集最治愈的也是他开着大巴,带着那些它曾经染上药瘾的患者去治疗。
但最让我难以置信的是美国国家对药品的监管,从第一集不可思议到最后一集。
我看完之后大概理顺了一下FDA(美国药管局)在整个药品成瘾事件中的角色。
FDA是处理了奥施康定的批准与后续的监管的角色。
从1996年到2019年这二十年时间里这个让人容易上瘾,简单处理可以转换为轻量毒品的药物一直在美国发售推行。
直接导致了40万人死亡,以及附带整个家庭朋友之间的间接损伤。
他们做了一个伟大的工作。
之后我就疑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如此荒谬的事情发生呢?
我本来以为很简单嘛,这个药虚假宣传,造成大量药瘾现象让其直接下架不就行了吗?
大量的例子、数据可以证明,有人举报,FDA验证之后下架药品完事,为什么过了二十年才解决?我真是想的太简单了。
首先最奇葩的一点是FDA关于药品的审批与监管都在一个部门,这就给他们全部的权利,即我说什么就是什么。
只要一个药品经过审批了,那么就是毋庸置疑的安全的,无论后续出现任何问题绝对不是药品本身的问题,因为它经过了审核,它必然是安全的。
我们做过的检测即是绝对的真理,其他问题都可以用社会因素以及不牢靠的数据来解释。
真的,给我的感觉你们比宪法还nb,宪法都能修改呢。
问题就在于没有机构审查他们,对于出现的问题和疏漏,他们自己有最终解释权,审查相当于自己审查自己。
中国就不是这样的,光对药品的批准就把受理、审评、审批三项职能的权力分给不同部门,之后互相制约。
这就是制度的问题,我不知道是FDA逐渐演变成这样的,还是开始设定就是如此,把权利集中在一处,不理解三权分立的美国不懂这个道理。
如此导致了,监管不严密,批准懈怠,最重要的是无人可以指责惩罚他们。
看起来审批至关重要,那么他们是如何审批的呢,剧中介绍每天有海量药品公司申请审批,却只有少量的人员,所以他们只能期待公司会遵守承诺,之后直接批准过审。
这个我是不太信的,虽然我知道会很糟糕,但应该不会有这么糟糕,但假设只有一半事实也是极为糟糕的。
我查资料是,当时美国医学界正上演一场疼痛革命,就是剧中的第五体征。
不知道是普度刻意引导,还是确实有这个趋势,可能都有。
导致了临床大量需要阵痛药剂,这就使FDA对oxycontin的审批放松了不少,也就是很多普度公司用来宣传的实际上根本没有真正检验过。
其实除了不容易上瘾,另一个重要宣传剧中弱化了,是它十二小时持续性,当时没有阵痛药剂可以持续这么久,这是它主要卖点,当然实际上只有8个小时而已,那怎么维持呢?
很简单加大剂量,这也是药瘾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
更何况普度还贿赂了最关键的关于药品技术检验员,他甚至帮助普度书写相关文件,这和不检测也就没什么区别了。
而且这个检验员后来还跳槽到了普度,而且还合法,甚至很多人都这么干。
如此明显的肮脏交易竟然没有人管,竟然如此普遍。
如此这个基本什么都没审查的审查,就成为了FDA绝对安全的依据,就像我上段所说的那样,漏洞百出却又无可置疑。
无论当初是怎么做的,只要做过了就是绝对对的,难以理解。
在之后他们是如何监管的呢?
首先我不知道FDA是如何运行的,监管按照原意你得监测吧,但是剧中就没看见他们进行这个工作。
一直是缉毒警察与群众反映。
但是即便受到这些反馈,他们也无动于衷,因为药品是绝对安全的嘛。
直到媒体给与压力才做出一些行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初同意审批Oxycontin,以及限制它都是因为民众的风向压力才让它做出决定。
它自我没有一个正确的标准,以及执行的动力。
再说管......终于给加了黑框,代表药物是危险且有致死性的,但是又表示可以长期服用。
我简单翻译一下,这tm的不就是,这药有毒但是可以长期吃吗?缺少监管就可以让这些SB横行。
还有普度使用的那个欺诈性的表格,FDA拒绝审批了,但是普度多年一直使用,却没有任何制约惩罚。
没有监测,无力的对药品的管理。
这是FDA的责任,美国政府的责任。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检查官一直对普度进行攻击都是欺骗、虚假宣传、欺骗国会这些罪名,而不是药品本身问题。
就是成瘾性,为什么不直接控告这些呢?
不是很明显吗?
因为这些由FDA负责,而他们所代表的政府承认Oxycontin是安全的,所以他们不能控告普度他们自己已经承认的事实。
而从FDA入手以此来整治呢?我在前面已经说明,并且剧中女警察多次努力在第一集就告诉大家她失败了。
所以他们只能旁敲侧击,消耗大量时间精力,去排查这个公司内部的问题。
但这依旧不能治本,药片依旧在外面贩卖,betsy这样的女孩依旧在死亡。
这就是美国制度问题,它让大公司无比容易,让检查审判如此艰难。
但我依然对剧中三个技术上来说不算成功的执法者给予敬意,他们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希望。
所以我发现的逻辑是,在当初的美国,只要一个药品公司花钱贿赂一个审查员,就可以随意把一个不怎么安全的药物投放到市场,而且还没有什么制裁他们,因为合法。
难以置信。
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不过看他们带个口罩都费劲,相信类似的事情依旧会发生。
这样的国家是如何成为现今人类最强大的国家的。
让人心痛的是,本可以避免这场灾祸的人。
比如那个本来用来给儿子上大学准备的钱,结果办了葬礼的母亲。
我喜欢北野武的说法,不是40万人死了这一件事,而是一个人死去了这件事发生了40万次。
1995年,萨克勒家族100%持股的制药公司——普渡制药,研发出阿片类止痛药“奥施康定”。
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自1996年起,普渡制药开始了一项渗透至美国政治和医疗内部、并长达十几年之久的“药品营销”。
奥施康定自1996年至2003年,处方阿片类药物“奥施康定”的最高剂量,从10毫克逐步上升为160毫克,而其“不易成瘾”的合法标签使滥用药物成为真当理由,并逐步占据毒品市场。
于此同时,美国各地的犯罪率显著上升。
1999年,弗吉尼亚州各地的监狱服刑人数比1995年翻了一倍。
2000年,奥施康定的年销量额达到十亿美元。
2002年底,奥施康定每周的销售额就超过3千万美元,年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
奥施康定 年销量额2003年,弗吉尼亚州的地方检察官发现,该州大量刑事案件都与“奥施康定”相关,并开始着手调查。
在调查同时并逐渐牵扯出美国食药监局(FDA),甚至是美国政界,与普渡制药的幕后交易。
2007年,在弗吉尼亚州检察官首次起诉普渡制药。
认为它在推广奥施康定时,使用了“奥施康定成瘾性低于其他止痛药”的错误标语;同时引导培训销售代表,在阿片类药物风险问题上误导医生。
普渡制药承认了指控,并支付了6.3亿美元的和解金,以免于被起诉。
但讽刺的是,奥施康定的销量却并未因此而降低。
2008年,奥施康定的年销售额超过了30亿美元。
2009 年,全美约有 120 万次急症就诊和阿片类药物滥用有关,和 2004 年相比上升超过 98% ,数量甚至超过了海洛因、可卡因等非法毒品。
2011年,由于关于阿片类药物滥用的问题被相继曝出,这使奥施康定在北美的销量下滑超过40%,萨克勒家族也开始将奥施康定转向亚洲和欧洲市场。
2015年,全美超过1/3的成年人(9800万人)服用过阿片类药物。
2016年,死于处方类阿片类药物的人数上升至17087人。
2019年,以奥施康定为首的阿片类药物已导致至少40万美国人死于非命。
全美各州民众在多个萨克勒家族资助的博物馆进行抗议,之后各州又相继爆发了“反萨克勒家族”的抗议示威游行,要求政府严查普渡制药,并下市奥施康定。
全美28个州政府对普渡制药发去联合诉讼,其诉讼案件超过1600起。
美国司法部对普渡制药和萨克勒家族发起多项联邦控诉,并提出了100亿美元的罚金。
民众在古根海姆博物馆进行抗议过去十几年来,普渡制药依靠大肆销售阿片类止疼药获得了约300-50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萨克勒家族从其中直接获取了超过百亿美元的利润。
同年4月,普渡制药申请破产保护。
萨克勒家族提出和解协议:“萨克勒家族将交出普渡公司,并赔偿30亿美元现金,到2030年付清。
” 但该协议被司法部当场驳回。
2019年8月,萨克勒家族公开声明:和解协议必须保证萨克勒家族成员不受诉讼,否则萨克勒家族将“用尽一切手段为自己辩护”,进而“公司和家族的资产将被律师费所吞噬,而不是用于帮助解决危机”。
2020年10月23日,在历经多次谈判后,萨科勒家族承认了美国司法部的三项联邦控诉,并同意支付83亿美元的罚金达成和解协议。
普渡制药宣告破产。
萨克勒家族中没有一人受到指控。
萨克勒家族成员如今,在美国民众对阿片类药物的深恶痛绝之下,该类药在美国的销售已经显著萎缩。
然而奥施康定的下市之路,却还远远没到终点。
在除北美以外的地区,如巴西、中国、新加坡、西班牙、澳大利亚,奥施康定的海外销售市场仍在逐年扩大。
直至今日,奥施康定已进入122个发展中国家销售,而中国作为世界上药品管控较为严格的国家,也贡献了122个发展中国家整体销售额的一半。
萌蒂(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就是“萨克勒家族”在中国成立的医药公司。
而在欧洲和澳洲,阿片类药物的滥用正在逐步加剧,在最为严重的西班牙已经出现不少成瘾死亡的案例。
但鉴于美国的惨痛教训,世界各国正逐步着手对阿片类药物的进一步管控。
然而正如当初“萨克勒家族”渗透进了美国政治、医疗、司法以及其他的各行各业,使得美国民众与其艰难对峙了20多年一样。
似乎很难有人保证,这样无奈又惨痛的经历不会在另一个国家再次上演。
参考资料:《280万受害者,550亿天价罚单:一粒药片背后的营销帝国》280万受害者,550亿天价罚单:一粒药片背后的营销帝国 ifeng.com《靠捐款洗白?
众多博物馆拒绝萨克勒家族资助》靠捐款洗白?
众多博物馆拒绝萨克勒家族资助_手机搜狐网 sohu.com
This world is sucks, that’s the reason why we addicted to sth because of pain. “All of us, we just don’t want to feel anymore. And further we fall into addiction, pain says to us, hell, we’d better off just feeling nothing at all. So we go numb. And our souls go numb. Now we’ve got a real problem… u know, pain is just pain. Not good, not bad. Just part of being a human being. And sometimes, good can come out of it. And if we’re brave enough and willing to go a little deeper, work our way through it, and try to overcome come it, we just might find our better selves.
成瘾剂量 (2021)9.32021 / 美国 / 剧情 / 巴瑞·莱文森 迈克尔·科斯塔 派翠西亚·里根 丹尼·斯特朗 / 迈克尔·基顿 彼得·萨斯加德
写了很多,结果没保存。
在看完大结局之前,我很好奇报道三聚氰胺的记者的结局。
结果和我预料的一样。
我们一直在强调ZHIDU的优越性,强调民族的复兴,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的过错都不愿意提及更加去掩饰,我们拿什么去战胜美帝?
没有批评的赞美又有何意义?
借用Doc 说的话: Pain is just pain,not good,not bad,just part of being a human being.And some times,good can come out of it.And if we have brave enough and willing to go a little dipper,work our way through it and try to overcome it,well we just might find our better selves.
看完了第五集,触目惊心,然后就去百度了一下奥施康定和阿片类药物的相关知识,无意中看到了很多跟电视剧里面几乎一模一样的信息,原来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里面的名词跟电视剧一模一样, 比如“假性成瘾,5大生命体征“ 等等,我看美剧的时候还以为这些都是为了扩大销售额捏造出来的。。。
然后我去搜了知乎等,发现的确有人因为这个药有成瘾的经历,不过中国管控比较严,大部分都是晚期癌症患者才有可能被开这个药方。
现在再回头看看这个剧,显得无比真实和近距离。。。
医生看到伊丽莎白的第一眼,就想起了贝琪吧。
贝琪也没想到在即将迎来新生活希望的时候,听到爱人电话里婴儿哭啼声的最后一晚,安眠在医生带来所谓希望的欢送仪式里吧。
doc:我总是在伊丽莎白的身上看见你的影子,除了忏悔能减轻我内心的痛苦让我每晚能多睡几个小时,别无他法。
所以,让伊丽莎白带着也许本该属于你的幸福生活,在如愿以偿上了大学,交了新朋友,组建了新的家庭后,让我重新看见你身上的希望吧。
真是没有想到,第一集最不看好的家庭和gl竟然成了整部剧里我最大的意难平。
成瘾剂量 (2021)9.32021 / 美国 / 剧情 / 巴瑞·莱文森 迈克尔·科斯塔 派翠西亚·里根 丹尼·斯特朗 / 迈克尔·基顿 彼得·萨斯加德
腰椎第一次出问题时在巴黎玩儿呢,只能被朋友架到附近的酒店躺着。
那天刚好全巴黎出租车司机罢工还没法去医院,酒店就给我叫了一上门的大夫。
来了一老头给我打了一针,开了止疼药。
连阿司匹林都不吃的我吃完那个真是一秒起飞。
当然也立刻吐成👑🎱🥚。
回到德国去后学校教授问起来都大惊失色:“哪儿来的大夫那么好!
腰疼就给开可待因?!
” 后来在德国做手术前跟麻醉师见面时,大夫问我药物过敏史,我跟他说了在巴黎那个大夫给我开可待因的事儿。
麻醉师高冷的脸上闪过一丝不屑,淡淡地说:“哦没事儿。
那谁吃都吐。
”第二次腰椎出问题时在德国。
躺在家里哪儿也去不了,疼到说胡话发烧。
那时候的男朋友是私立医保,他求他的GP给我开止疼药。
拿回来时我差点儿哭了:口服扶他林。
当然did the trick起到了一些作用至少人的神智恢复了。
但从术前检查到术后恢复阶段,大夫给开的止疼药基本上就是个让你不想死但还是一直都在疼的效果。
要求大夫下狠药,得到的回答都是这就是治这类疼痛的止疼药别的不能开。
绝望时我一度试图在癌症患者朋友家偷止疼药。
但当我翻出一抽屉的布洛芬1200mg时我真是彻底绝望了。
所以看到剧中Richie Sackler想进军德国时,我的麻醉师的脸真是第一时刻就浮现在我眼前。
哲学。
哲学。
德国遍地都是tmd哲学。
作为英雄牌止咳糖浆的发源地,对待阿片类止疼药的态度是这样的,也挺让人感到唏嘘的。
有点儿像他们对WW2的态度,你也不知道是真心的还是矫枉过正因为怕被人骂,其实心里还是挺不服气的。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美国那种aggressive的销售模式是在德国没有栖息之地的。
哪怕是在今天遍地都是start-up的柏林,照搬美国商业模式的公司也不是很招人待见的。
如果当初去得是美国,在美国做了同样的手术,大夫确定一定以及肯定会给开Oxy的。
最终会怎么样不知道,但在德国没吃到够劲儿的止疼药,我的体会是:长期在忍受疼痛中生活真的会对性格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扭曲。
所以pain management真的很有必要。
但那就是个fine line。
这个家族曾资助白求恩医生前往中国的红色大地上救死扶伤,初代族长对中国文化无比痴迷,北京大学有以他们家族名字命名的博物馆,这就是普渡制药的拥有者,美国的萨克勒家族。
其中文译名“普渡”,即是在其家族族长的示意下决定的,意为救死扶伤,普渡众生。
普渡制药于九十年代上市的止痛药奥施康定,通过恶意欺骗等手段,迄今为止,造成数百万人用药成瘾,超过四十万人因此药死亡。
真 普渡众生。
本剧根据同名小说改编,依据真实发生的事件进行创作。
由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迈克尔基顿扮演主要角色,其他配角也多是美剧老面孔。
迈克尔 基顿本片时间跨度很大,从1965年萨克勒初代家主被议院质询到2021年,萨克勒家族逃离美国,都有描写。
主线剧情围绕在1996到2006这十年里。
时间线经常会来回穿梭,一开始太过执着于时空概念,会觉得看着很累,不过,完全不考虑时间线,而是关注于剧情的话,也并不影响。
1996年,萨克勒家族的大公子,理查德领导研发的止痛药奥施康定上市,整个家族都很不看好他,他将自己在家族中的一切都赌在了这款药上,于是资助各类疼痛类学会,研究机构,大学实验室,找来无数专家为新药背书。
对销售人员进行培训,以虚假信息蒙骗医生,药剂师。
最终使得奥施康定成为萨克勒家族史上最赚钱的药,却在西弗吉尼亚等地区造成药品滥用泛滥,出现用药过量死亡的事件,当地地检的三名检察官开始着手调查,并展开了近十年的拉锯战。
最后的结果却令人唏嘘,药物滥用的结果并没有得到扭转,萨克勒家族的人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不过,整个社会看清了他们的丑恶嘴脸,也算是。。。
聊以安慰吧
萨克勒家族最终出售普渡制药,并搬去欧洲
虽然没有得到法律的制裁,但还是受到了社会舆论的惩戒,有聊胜于无吧
北大的萨克勒博物馆,至今仍在人性的两面本剧有大量真实人物,比如萨克勒家族众人、伸张正义的三位检察官等。
也有些原著作者根据群像具化出的角色,看似对故事发展微不足道,却更好的展现出人性的变化。
其中大量篇幅描写了两位销售人员,很是起到点睛作用Billy和Amber,奥施康定问世之初,最初的一批销售人员。
普渡公司通过虚假信息洗脑,和极高的销售奖金,让这些销售人员们为了达到目的无所不用其极。
“带你的客户(医生或者药剂师)去高档餐厅吃饭,为他们免费加油,如果你的客户有孩子,就送他迪士尼的票,如果你的客户正在离婚,那就和他/她上床”一开始,Billy和Amber的性格就是两个极端Billy天资聪颖勤奋,一眼看出普渡初期布局地区都是传统劳动力聚集区,人们从事大量体力劳动,更容易受伤需要止痛药。
却也从一开始对奥施康定的安全性产生质疑,在纠结中售卖药品,却又不断受到良心谴责。
Billy.父亲是文学教授,母亲是诗人,哥哥是作家,卖药的过程中不断受到良心的谴责Amber,就好像《名利场》里的女主一样,出身于偏远的小镇,直到十五岁仍要和两个哥哥挤在一个简易房里睡觉。
她为了从那种生活状态逃离,会不惜一切代价。
一开始这两人就互相有感觉,只不过憨憨男孩儿billy是纯爱,Amber则是把他当工具人,床伴而已,甚至两人刚刚云雨过后,Amber马不停蹄的去约会,要钓她的金龟婿。
一切都只是生意罢了整个销售过程两人都顺风顺水的,只不过,Amber挣钱挣得心安理得,但是Billy却倍受煎熬,尤其是遇到基顿扮演的小镇医生芬尼克斯以后,不断的拜访而获得用药的反馈,也证实了奥施康定容易致瘾的致命缺陷。
芬尼克斯医生对Billy的信任让他内心不断煎熬和挣扎,最终迫使他离开了满是谎言的普渡。
在剧情后期,唯利是图的Amber竟然对工具人Billy动了真情,打算让Billy随自己去波士顿任职。
女人啊,终极逃不过一个情字。
后来Billy被普渡开除,Amber在车上哭泣,竟也让人动容。
她是哭泣自己红颜命薄,以为终于遇到了可以依靠的男人却又离自己而去?
还是其他的什么,我们也不得而知了。
Amber的前后转变是本剧一个亮点小镇姑娘故事以位于弗吉尼亚西部的一个煤矿县城为切入视角,讲述了这里的人们,原本平静的生活是如何被普渡的奥施康定所打破,并走向深渊的。
贝斯蒂,勇敢的小镇姑娘,和自己笃信上帝的父亲在煤矿工作,干着和男人一样的活不觉得辛苦,只是希望攒钱,和自己的同性恋人,逃离这个小镇。
是的,可爱又勇敢的贝斯蒂是一名女同,有一个同在煤矿工作的女友。
殊不知,命运的深渊就在不远处等着她一次事故,使她后背受伤,本不是大事儿,但是为了坚持工作,去找芬尼克斯医生就医,便服用了奥施康定,噩梦由此开始,渐渐产生依赖性,后来整日恍惚,丢掉了工作。
渐渐的转而使用更为廉价的D品来缓解药物成瘾的症状,偷母亲家传首饰换取D资,甚至出卖身体。
芬尼克斯深感自责,决定资助她去医疗机构戒瘾,可就在去就医的前一晚,再次服用D品过量,花一样的生命留在了肮脏的贫民窟里。
原本幸福的姑娘,却被普渡的药品折磨致死另外一个姑娘,安。
未成年,因为受到同学蛊惑染上D瘾,剧中没有描写她的家庭背景和亲人,但是有几个细节很让人揪心。
初次登场,同样是在芬尼克斯医生的诊所里,因为人生初潮的到来,手足无措,被医生安慰一番才冷静下来。
后来因为用药上瘾,在小镇里出卖身体换取D资。
一天,芬尼克斯医生去当地司法机构进行缓刑报道(医生自己也用药上瘾,发生医疗事故被判缓刑),发现安也在那里,贝斯蒂的悲惨遭遇犹在耳旁,芬尼克斯决定,一定要拯救眼前这个姑娘。
小镇上的孩子大多是他接生的安是个很有思想的姑娘,喜欢读书,却只能被别人耻笑读书无用。
原生家庭的悲剧,让她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能幻想着《名利场》里的情节有朝一日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芬尼克斯是本剧的灵魂人物,他是大城市来的医学院高材生,因为跟随爱慕的姑娘来到小镇行医,在小镇上接生了214个孩子,所以他会爆发出强大的责任感去对抗奥施康定。
故事的结尾,医生召集身边用药成瘾的人一起去戒断机构治疗,并成功戒除D瘾,重新经营诊所以上,并不是本剧的主线剧情,主线剧情是三位检察官如何斗智斗勇让普渡伏法,但最终失败。
但是小镇上发生的事情,是那么真实,绝望却带着温度。
深渊离我们有多近现实世界中,普渡逐渐放弃其在欧美的业务,转向发展中国家,我国当然也是其重要布局对象
恶魔就在身边不过,任何资本主义宵小在我国制度面前都不堪一击。
几年前,普渡在我国的业务被勒令强制出售。
而我国的用药及监管及其严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感受到。
片中的萨克勒家族,与我国渊源颇深,第一集中有一幅中国画挂在家族长子卧室里,网上有人说,画中有林则徐,当然,画中未必是有林则徐的形象,但如果是真的,那就太讽刺了
难看却一直挂着,用来鞭策自己打破家长的控制我从来不是阴谋论者,但又无法否认,一些集团或者组织,在利用强大的影响力,制造需求,控制大众。
By 辰夕
《鱿鱼游戏》火了。
但也得到了不少观众的质疑,有观众说它的故事套路化严重,也有观众说它讲述的主题太肤浅。
想看点深刻的、复杂的?
那么Hulu的这部新剧你不能错过。
《成瘾剂量》Dopesi
共8集《成瘾剂量》,Hulu近期上线的8集限定剧。
讲述了美国史上最严重毒品流行,也是本世纪最大医药丑闻。
主角便是有“乡村海洛因”之称的奥施康定。
奥施康定,它曾是市面上最畅销的止痛药,用于缓解治疗中度到重度疼痛,产自普渡制药厂。
普渡制药是一家家族式企业。
1981年,普渡成功研发出可代替静脉滴注的口服长效缓释型吗啡,取名MS Contin,可以用来治疗癌症患者的痛症。
MS Contin先是在英国上市,后又在美国流行,并迅速称为癌症患者口服止痛剂的黄金标准。
但是,MS Contin的专利马上到期,想要食药行业中继续占据大片江山,普渡就需要研发出和MS Contin一样成功的后续产品。
这次,普渡把目光转移到了另一个领域——非癌症类慢性痛症。
经过研发后,他们便推出了新药——奥施康定。
当时的医疗界,也正掀起了一场重视疼痛的新时代。
疼痛是人类的第五生命体征。
免除疼痛,也是患者的基本权利。
医学界普遍呼吁重视和扩大对于疼痛治疗的研究。
普渡的新药奥施康定也应运而生。
而且带着其他同类产品难以企及的高度以及光环。
首先,卖点1,奥施康定是长效药,每天只需服用两次,24小时无疼痛。
卖点2,成瘾性低,仅有不到1%的人会对奥施康定上瘾。
而且关于这一点,美国药监局FDA也为其背书,为其批准了一项特别标签,写着这样一句话: 奥施康定片的延迟吸收被认为可以减少药物滥用的可能性。
普渡制药背后的萨克勒家族,也为奥施康定展开了如火如荼的疯狂营销,医药销售代表几乎与医生进行1对1模式的沟通,还有1个月试用剂装、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让这款药物迅速火了起来。
可是结果呢?
监狱里突然人满为患、暴力犯罪泛滥成灾、遗弃儿童数量增加、未成年少女卖淫日益严重、虐童案频发,上市不到三年的时候,奥施康定就成为了整个地区的罪恶之源。
这是一场由普渡制药精心设计的巨大骗局,《成瘾剂量》便为观众还原了事件来龙去脉,用最严肃最冷酷的方式。
上个镜头还是矿工们在黑暗逼仄的井道里满脸煤灰地工作,年纪尚轻的小姑娘一个不小心还弄伤了后背。
下个镜头则是萨克勒家族在金碧辉煌的大厅里,喝着香槟,争论着新药奥施康定的制作。
对比太强烈了,强烈的让人无法直视。
那些优美的、高级的、珍贵的艺术品,反复地以各种角度地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是工人们永远都不能企及的地方,却由他们买单。
他们的血汗泪,最终创造了萨克勒家族的造富神话。
目前《成瘾剂量》已经播出了前5集,共8集。
豆瓣上拿到9.0的评分,制作质量上乘,不敢称神但也有足够的优秀,入坑没问题的。
公众号【天天美剧吧】,40w美剧迷已集结,带你get追剧新技能
(又又因为字数太多被打来写剧评断断续续一周多才看完 太痛了…悲剧是可以被停止的 当有人在会议上指出药效不到12小时的时候 当Billy听到加倍用量迟疑的时候 当Doc第一次尝试给病人用药的时候 但每一环都让oxy成为了一辆加速的列车一路滑行下去 带来不可逆的伤害 成为难以摆脱的梦魇The Sacklers唯利是图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他们为了赚钱不计后果地增加剂量 从10mg到最终惊人的160mg 他们无端编撰并利用利于药物推广的概念 从breakthrough pain到pseudo addiction 他们引用短短五行的信件作为“阿片类药物不上瘾”论点的支撑 将更改过坐标的图表分发到销售和医生手中 他们把谎言编织成网汇聚成针 无底线地渗透进医学院/医院/人们的血液中 那医学在他们眼里到底是什么?
所幸还有人愿意一遍遍翻阅资料寻找蛛丝马迹 并在面对各方压力时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 Oxy不仅毁掉了所有user的生活 也影响了这些耗费数年彻夜不眠与之斗争的人们E08开头高喊的“Shame on Sackler”/Doctor Samuel开着校车接送病人去治疗中心/最后的庭审看得我眼泪狂掉 他们重新拥有了正常的生活重新开始读书写作做自己热爱的事 “Here’s to the ones who fight the battles.”
精彩,震惊,震撼,好到我甚至想把近期看的其他片子全部降一星
不太喜欢
虚高严重,药剂师被当成绝命毒师了吧,还有八集电视剧一个小时这哪里是尊重小说拍的,典型的放飞自我编剧脑子yy思想
整个叙事写得非常标准化,让人昏昏欲睡,甚至不自觉地怀疑片子是胡编乱造的。最终我被迫查了很多相关资料,来证明这不是科幻小说。但主题确实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演员演得也不错。我可能是现实中最能抗疼痛的前 1% 的人,比如光智齿导致的炎症,我就扛着牙疼到头疼的疼痛,忍了将近两年,终于等智齿完全长好,一口气拔了四颗。拔牙之后的止疼片一片没吃。做包茎粘连手术没用麻药,脑袋缝针也没用麻药,头皮打封闭哼都没哼一声,身上常年带着因喝多了酒摔倒在路边摔出来的淤血。关于疼痛是被创造出来的『病症』,还是贯穿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顽疾』,可能有争议,但我想,今天人们对生理、心理两重意义上的疼痛的辨识阈值,一定是在不断降低的。有太多琐碎的事,都变成了疼痛,而被全社会地强调,全社会地治疗。我有点害怕自己会被迫接受这些治疗。
分数虚高,剧情拖沓,好多分线完全没必要,有一种矫揉造作的感觉,比如销售员成长历程完全多此一举。刻意的叠正确buff更是恶心
不感兴趣
看不进去
叙事很无聊,支线过多,人物出场混乱,没有美感,尤其非要生拉硬扯一些同性恋的东西……这类题材如果不能很好的改编,作为电影更合适,美剧就很冗长了!
美国排名 top30 的塔夫茨大学,从医学院大楼上把 Sackler 家族的名字去掉了。中国排名 top2 的北京大学,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稳稳的。北大真棒,不愧是胡适当校长的地方。
内容四星但是剪辑乱七八糟扣一星。适合作为学英语表达的素材。
小人物对抗大资本。最终付出的也只是很小的代价。
放弃
看得真是把我气死了,这部剧真是拍得太好了,资本主义黑暗面。FAA和波音,杜邦和EPA,都是典型。最绝的是我竟然发现Purdue Pharma总部在我家对面。。。
可能是今年最好的美剧,小人物对抗大资本的题材,不同于其他开金手指的爽剧,本剧可谓浇了观众一盆又一盆现实的冷水。一颗本来是拯救病人于痛苦的药片,却在资本贪婪、监管缺失与医学伪证的合谋下,变成杀人于无形的毒品:40万人因服用过量而丧生,不计其数的人因其上瘾、犯罪。本剧以一对检察官为线索,串联起病人、医生、药品销售、药厂高管、监管部门、缉毒警探等多方人员,十年调查只换来三名前高管被起诉,而后十多年该药依旧正常销售。查了一下新闻,直到2019年,在公众抗议的浪潮中,美国各地才对普渡制药提起集体诉讼,普渡面临巨额罚款破产,然而其背后的萨克勒家族却只损失了十几亿美元,现在仍是百亿美元家族,可谓印证了那句“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但没有胜利的战争不代表没有意义,因为有人看清了黑暗现实仍为之战斗。
差不多也是个希特勒了…警惕一切财阀,尤其是医药公司……杀人不见血
成瘾的不是剂量,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妄念和贪欲。难以置信的荒诞与同样难以置信的个体坚持并列,这就是人间。
三星半,不太喜欢来回切时间线的设计,冲击力减弱了,另一方面塑造绝对的反派也显得过于简单,如果能从执行环节发生了疏漏、机制失效综合来展现会更现实。
拍得很常规
多线多时态的叙事策略在前几集会让人感觉有些过于复杂,但剧终回望,它是如此精准而高效。一条主线(检察官)牵着三段往事(普渡、DEA、矿区)以一种拼图的方法补全这桩惊人毒案,插叙和打乱的时间线在形式上迎合了确定证据链的过程,也让我们可以始终清醒不会迷航。医生从被动染毒到彻底丧失自控力只用了大概六场戏(分布在三集之内)讲得清楚生动,还可以靠同一场戏之内的一些小反转产生强烈而深刻的情感冲击,足可见剧作的扎实和高明。
通过加大止疼片剂量让深陷疼痛折磨的患者上瘾,制药机构为了赚钱无视生命,以及成瘾者各种惨状。 打破时间线开始看着挺乱,最后到不影响理解,也串成一股线。 同类题材也挺多,并不觉得这部有评分的那么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