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太极旗,我惊异于南北韩在50年代的生活水准没什么差异。
但是过了50年,差别不是一点半点。
于是乎,我立刻把韩、朝、日、台、以及苏联的政治历史恶补了一下。
不得不说,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南北朝的血泪冲突,是很有感慨的。
尤其是这种血泪点,并没有着重在战争本身,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定位到了一个普通的士兵家庭身上去。
这种感触就更深了。
曾经问过我的韩语老师(南韩人),对于朝鲜你们有没有什么觉得你们应该是一个国家,想要统一的想法?
可爱的韩语老师立刻回答,没有!
我们是两个国家!
态度斩钉截铁。
这就让我想起来湾湾的态度。
也是如此。
以韩国现在经济发达的程度(已经被联合国认定为发达国家),朝鲜是个二等国家,何苦要并过来。
人家不屑于。
眼红的是北韩好么。
于是,我就又想到了湾湾。
让人家湾湾过好日子吧。
何苦来。
中俄朝日这四个国家在二战后的经历,真是比任何电视剧都好看啊。
政治跟生活息息相关,真抱歉我之没有意识到政治对人民生活的深重影响,而是一味的排斥所谓的腹黑人生。
(直到,发现了一位伟人--蒋经国。
真正的伟人,光芒盖过他老爹。
)只不过我们从小生活在既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中,已经适应水温。
所以跳出去看看,从一个时代大背景、从多国的角度去看看,会收获更多。
小时候,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能够得到的关于战争的“知识”就是从官方的历史课本和如小兵张嘎、地雷战、地道战这样的电视剧中获得,当时对战争的印象是好玩,埋个雷、挖个地道,甚至小孩子就可以将鬼子耍的团团转,而国民党就是日本鬼子的走狗,甚至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蒋介石的地位连个日本一个普通的小兵都不如,不知该说是自己愚昧还是官方洗脑成功!
直到10多岁之后,随着网络的发达及自己对历史的兴趣加深,不断查资料,原来共产党和国民党就是内战啊,就是中国人对中国人的战争、就是也许两人是邻居只不过机缘巧合的加入了不同的党派就成了敌人,就要在战场上拼个你死我活!
在普通人的眼里,哪里有那么多的政治信仰,只不过是哪个军队给钱了、给粮食就加入哪个党派了,却从此就被卷入了政治和战争的漩涡,可是,在那个战争年代又有几人能幸免呢?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普通人也许就只是可怜的蝼蚁!
没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
在看过美国战争电影的洗礼后,对战争的残酷画面已不再触动,但对于国人来说,相似的内战及曾经参战的情节,仍然让人有一种特殊的情绪!
李英顺因肃反而死、李镇泰反复参加南北两方军队,如果你了解中国的那场内战,都会觉得让人是历史的另一场重演,变化的是国籍,不变的是人性!
每次看这样印象深刻的战争的电影,都会让我觉得和平时代的宝贵和美丽!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百度了一下,百科上说:“中朝伤亡63万,中国阵亡183108人。
韩军、联合国军伤亡57万以上。
” 也就是说,这场战争伤亡总数为120万。
电影中听到最多的台词是“我是被逼的”,“我不想死”,“我不想饿死”。
相比较国内的SB战争英雄片,主旋律片,这些台词多么的真实。
这才是人们对战争的真实想法。
--谁他妈愿意闲着没事干去打仗,谁还不是逼不得已。
一开始,张东健和元彬兄弟情深,弟弟上大学,哥哥修鞋,嫂子卖面,好像日子挺有盼头的。
突然一个消息,要大战了,然后就开始逃亡了。
结果在路上,兄弟二人就被征去当了兵。
所以你看,普通小老百姓永远在第一线,受苦是,打仗是,被冤枉也是。
部队里的兵说,你俩真可怜,还以为一家之抓一个呢,总得留个人传宗接代吧。
好吧,韩国人这方面的想法跟中国人一样啊。
哥哥想那也是啊,总得一个回家吧。
做哥哥的,要死当然是哥哥死,弟弟得回家。
然后,长官告诉他立功多了,就让他弟弟回家。
好吧,SB哥哥就信了。
不信也没办法啊。
再然后,一不小心成了英雄。
这个时候,哥哥开始说谎了,记者问他为啥当兵啊,为啥这么猛啊。
哥哥说谎:浴血奋战啊,只为保家卫国。
保家是真的,卫国是假的。
人家哥哥只想送弟弟回家好不啦,要不然也不会在后面误以为弟弟也死了之后投靠了北韩。
--家都没了,要国干鸟。
而且,是他妈的南韩人干掉他老婆和弟弟的,这是家恨啊。
就多杀几个南韩人吧。
主义什么的,就去死吧。
家庭才是最重要的。
人都死了,家都没了,要主义干嘛?
片中张东健的老婆因为在共党的党员名单上,被毙了,没有调查,仅凭一个签名就定性了,就判刑了。
在战争时期,一个小小的队长就可以决定一个人死亡。
就像杀死一只蚂蚁一样。
战争泯灭人性有没有?!
杀人就好比现代工业的一道工序而已,要做的仅仅是按操作指导书作业就好了。
张东健同学俘虏了一群北韩士兵,其中一个还是同乡,张说,全干掉吧。
因为张相信,是那些北韩士兵杀光了村民。
好吧,一群无辜的年轻人的命运就这样被决定了。
战争到底是干嘛的吧,为嘛会有战争?
争一片地,争一些粮,争一些安全感。
但绝对不是他妈的争什么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其实偏重政治,而不是信仰。
不是么?
但可怕的是,往往战争过后,不能有自己的信仰,只剩下政治了。
---我说的是朝鲜。
主人公二兄弟完全继承儒家百善孝为先,有家才有国的精神。
去他的主义,谁杀(欺负)我家人,我就干他们全体,虽千万人吾往矣。
儒家精髓+反战 完美结合,立意很赞👍战争会放大人性的恶,当一个审查员的权力从只能提醒你要进门刷卡,到可以撬门进去杀菌,到可以拉你家人去枪毙时,战时状态本身就是人性恶的放大器。
我只想说它告诉我的不是兄弟情兄弟情只是一个线索它可以换作母子情、爱情,等等这只需要换一个主角,重编一下故事就可以完成它表达出来的是个人的渺小和无奈我们每个人都有最珍视的东西或人但当天灾人祸发生时我们都是那么渺小和无力抗争战争不是兄弟俩所能理解的他们也不想参与其中但历史的洪流把他们卷了进去他们无法躲避也无力抗争他们没有所谓的情怀和信念他们都只是为了保护身边的亲人而拼命而已所以,当哥哥以为他所珍视的一切不复存在时他加入了敌对方……女主角也不想加入某政党,只是因为加入它,可以带来维持生存口粮但她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都很简单只希望过的更好一些看这部电影为什么会感动因为里面没有英雄、没有主义、没有理想信念只有一个个的鲜活的“我们”想要好好活下去的单纯的“我们”祈祷天灾人祸远离为灾民祷告……其实地震中去世的千万同胞和电影中亡于枪炮的万千生命并无二致我们都是对于天灾人祸无力抗争的一群人而已
好的电影是需要慢慢地培养好情绪再看的。
比如《无间道》。
我等了再等,直到世间的人们已经开始不去谈论他的时候,我把碟推入机器内,从无间道的解释开始,直看到梁朝伟躺在电梯口,瞪着双眼,任电梯门一下一下打在他身上——双眉中间小小的弹口那么明显。
然后,《再见警察》的音乐响起,我也就在沉寂的空间回响这些故事中失去生命的人。
看《太极旗飘扬》也一样。
世间的情感在战争、或者政治、或者是其他被社会人为制造出来事件中,是多么的渺小,乃至今天已经成为人们所嘲笑的东西——尽管欧洲也好,好莱坞也好,韩国日本也好,总是在他们的影视作品中无关痛痒地用情感来赚取人们的泪水和金钱。
不过,我们却依然被他们制造的这些影视作品中的情感所打动,好似饥饿时走入麦当劳吃下一个汉堡包时的香美感觉。
电影中不可避免地要丑化北韩军队,如同我们拍摄《大决战》之类的战争片的时候,会把国民党拍得很是窝囊残暴一样。
虽然早就了解了历史真相,依旧对北韩军队的丑化而感到有些难以接受。
但是,《太极旗飘扬》的高明之处,却不是为了表现战争,或者专门批判北韩——当然,电影中每次北韩或者中国发动反击之后的镜头,常常是流离失所的南韩人民的镜头会给人一种强烈的引导作用。
电影中兄弟之情刻画得很感人,让我多次落泪,而哥哥被编剧或者导演表现得很好——从一心一意地为了弟弟能安全退伍回家,狠命打仗杀人换取功勋,到后来成了一名战争机器,这种异化让人感到恐怖。
以前看很多战争批判中提到,战争会把人异化的,而类似的影视也很多,常常刻画出一个善良的人有原则的人最终怎么变成了一名战争狂人。
不过《太极旗飘扬》所表现的却是让哥哥在其中一点点一点点变化,而且他感觉不到这种变化,因为他一直认为的自己初心不变,就是为了用功勋换取弟弟的退伍。
事实上,电影也不肯明确他的完全变化,即便他最后变成六亲不认地杀人杀人杀人的野兽,也要安排他投降了北韩才完成这种变化的。
正是这点,没有带那么浓重的批判气息,反倒把人给打倒了,掀起的那种情感足以让人痛恨任何发起战争的人。
我想说的是电影真正给我的震撼之处:南韩政权在夺回汉城后,把凡是为北韩共产党做事的民众随便处死的情节。
而这些面无表情地宣布他人叛国然后施行死刑的人,不是政府,恰恰是受到战争折磨的人。
作为中国人,看着其中的战争场面,或多或少能联想到自己的身边,让人感到寒心彻骨。
这不仅仅是所谓的战争异化人的命题了,这其中表现出一个长期的母题——即是人心中无论如何肯定潜藏着一个魔鬼,这个魔鬼会在适当时候出来,甚至以正义的面貌出来,随意地夺取人类的真诚、宽容,乃至人类本来享有的先天的自由——无论行动,还是思想,乃至灵魂。
如果把话说完,我的这篇博客会太长,所以到此为止吧。
我们如此的渺小,无论面对浩渺的宇宙,悠久的历史,还是铁一般的国家机器……说了那么多,看了这部片,其实,最想做的是告诉弟弟,我是多么爱他的。
《太极旗飘扬》是韩国当时史无前例的巨大投资,导演姜帝圭在《生死谍变》之后的又一力作,并且吸引到张东健和元斌两位当红男星加入。
这是韩国版的《集结号》,同样取材于历史战争,同样定位于商业主流,甚至都可以算作各自国家的主旋律电影。
但是《太极旗飘扬》具有不小的野心,除了战争的血腥残忍外,影片也加入了人性,人情多个面向的思考。
在商业包装之下,还尝试解读和思考韩国南北战争的历史问题。
故事讲述两兄弟被迫入伍参战,哥哥为了让弟弟回家完成学业,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争取荣誉勋章,但在弟弟眼中哥哥不再是以前的哥哥了,将两兄弟关系的微妙变化投射到战争的大背景中,或者说在战争的宏大叙事中插入兄弟间的关系变化,电影就不仅限于战争场面的可观性上,同时在于人物情感,人物关系的咀嚼思索。
两兄弟的情感线索十分清晰直接,沿着既定的故事情节发展,没有偏离轨道,也没有过多的惊喜。
战争开始前,两兄弟欢笑打闹的时光非常吸引人,暖色调的处理与后面的阴暗战争形成鲜明对比,拍摄手法和故事情节让人想到吴宇森的《喋血街头》,都是流畅的剪辑,鲜明的色彩,简单的情节,勾勒出男人间的雄性竞争和不言明说的情义。
但是,随着影片的发展,情义变得更加内化,竞争(冲突)变得更加外化,直到哥哥以为弟弟死亡,情义和竞争(冲突)都暂时消逝。
然后影片一下跳入一年后,弟弟成为了一等兵,在医院工作,哥哥却在亲人的死亡刺激下加入了朝鲜“大旗部队”。
接着弟弟在战场上与哥哥相遇,哥哥已经“癫狂”,却又在弟弟的深情劝说下恢复理智,然后战死。
如果说战争前的一场兄弟打闹的戏有些矫情,那么这一场战争中的“癫狂”和“深情劝说”则完全成为了影片的一个败笔,人物的动机和情感走向过于夸张,故事桥段也显得狗血。
据说对于几场战争的拍摄,导演也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去呈现。
大场面的宏观战争展现加强了代入感,枪杀场面的细节带来的真实感,轰炸和逃跑带来的命如蝼蚁的感叹,最后雄性荷尔蒙喷发的肉搏战则是带来了惊心动魄的可观性。
近三小时的片场,用不同的拍摄手法将故事转折点加以明显的区分,是一个很有效的做法,不仅使得故事连贯,环环相扣,也在观赏上有了期待。
在呈现战争之外,影片对于人情,人性的涉及也使得电影有了更丰富的可读性。
比如朝鲜士兵苦苦求饶,韩国士兵放过他之后,他立马加以反击;同时擦皮鞋的伙伴出现在战场上,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对待他;利用斗牛式的打架来获得愉悦……不仅如此,《太极旗飘扬》的野心体现在它对于自己历史的解读和思考,士兵的疑问“什么是共产主义和民主”,“意识形态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这些随口一说的言辞是导演对于南北战争的自己表达。
另外,哥哥认为是韩国士兵导致了未婚妻和弟弟的死亡后,加入朝鲜军队,在得知弟弟仍然活着时,他又开始炮轰朝鲜士兵,战争与他而言是什么?
他是为谁而战?
国家还是家人?
这也是指挥官对于弟弟的提问,通过这个提问和沉默的回答,“国家”的概念被模糊,被解构,战争面前,家人和国家的轻重关系得以呈现。
战争的背后是两种不同的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的交锋和决斗,于千万士兵和百姓而言,家人比国家更为重要。
他们战争的动机是家人,不是国家(意识形态)的维护。
总体而言,《太极旗飘扬》是一部反对战争的电影,兄弟间的关系变化,人情、人性的变质,战争的血腥呈现,表达的是对战争的否定;电影更是导演对于自己国家历史战争的反思,战争背后潜伏的国家间意识形态的较量,与士兵而言,他们是在为谁而战,国家还是家人?
太极旗飘扬这部电影很早前就看过,最近又看了一遍,依然是如此震撼。
这部电影是韩国拍的,但它并不是什么“大韩爱国主义”电影,对北朝鲜的恶行也好,对南韩的战争罪行也好,都丝毫没有掩饰和隐晦的意思,赤裸裸地表现了电影创作者们对战争的厌恶,对善良人性的渴望,对“主义”的鄙视。
说穿了,人性高于主义也高于战争本身,不管是什么战争,更不管是什么“国家概念”。
对哥哥来说,国家算个屁,只有家人才是最宝贵的,为了家人可以不顾一切,他根本就不懂什么共产主义,只有血性复仇。
不过,看完这片子我最大的感觉还是,朝鲜这个民族可真够倒霉的,一会儿是共产党折腾,一会儿是中国干涉,事实上,如果不是中国干涉,韩国已经可以统一整个朝鲜,也许历史就会被改写。
当然,关键是现在就不会有朝鲜这个变态的帝位代代传的国家,不会饿死那么多朝鲜人。
也许有网友说了,不帮着朝鲜打,那美帝不是可以控制朝鲜半岛了么?
当朝鲜分裂不是对中国有好处么?
问题就出来了,你如果是站在共产党的角度上说,当然了,这对维持共产党的统治是有利的,对整个共产主义发展是有利的,问题是,我不是共产党,我干嘛要为共产党考虑那么长远,共产党死了关我们中国人什么事?
朝鲜战争,只是中国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做的贡献,是的,仅仅是共产主义,如果,你不喜欢共产主义呢?
那共产主义之死,又与你何干?
也许没有朝鲜战争,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虽然现在也进入了——权贵资本主义。
还不止于此,我一直很奇怪的是,为什么网友们都没有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主义真的不重要么?
是呀,主义不重要,可是,共产主义国家会拍出这样的片子来吗?
会有这种深刻反省客观真实的电影产生吗?
为什么共产主义只能歌功颂德?
为什么只有韩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才会拍出具有反思精神的电影?
主义,真的不重要吗????
你到底是要一个不允许反思不允许疑问和责问的主义,还是要一个可以骂可以恨可以公开表达反对的主义?
一切争论的肇始是姜帝圭的《太极旗飘扬》。
从《红字》到李恩珠,再从李恩珠到《太极旗》,反正一个不大的圆。
男人在发现世界的时候,通常是巡着女人味儿前进的,也许他们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女人。
发现世界?
只不过是理所当然的借口,反正,我是这样。
这部电影不错,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说明:1.画面处理的很干净,关于战争的场景比较真实,没有死前交党费的sb。
2.首尾的呼应和包袱的放置尽管明显但不牵强。
3.最出彩的还是对人性的尊重。
时间、空间、政治立场、所有的都在变,只有一样不变,你找到了你就看懂了。
“什么共产主义和民主,我们都不懂”,“他是我弟弟,我只想要他回家。
”主人公为了让自己的亲人远离战场和死亡,什么都可以做。
可以杀人,可以杀朋友,可以对抗国家机器,可以放弃生命,可以在战场上倒戈再倒戈,可以把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当作赌博的筹码。
亲情应当是最贴近人性原子核的电子,应当是除却个人生存欲求之后最基本的人类本能。
任何试图扭转并违背这种本能的体系和做法都是非人性的。
这样的人性基调注定了影片在大陆的送审不过。
共产主义的国家观是:怎么可以为了骨肉亲情背叛祖国?
你的革命觉悟到哪里去了?
这两个反问式的问题已经将基本的善良打入了深渊。
一个父亲他不会更不应该心甘情愿的送自己的孩子去战场。
我要是爹,就应当在儿子面临兵役的时候,想尽一切办法让他逃。
或者我去顶,或者托关系去顶,或者花钱找别人的儿子去顶。
你可以来骂我不是人,OK,没关系,我是爹。
父亲爱孩子,即便是孩子做错了事,父亲也不应当主动送儿上法庭。
呃?
你不信,我告诉你,两千年来,我们一直是这样,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中国清末变法修律之前的任何朝代,都把“亲亲得相首逆”(参见附)作为超越法律的道理。
就是说,儿子犯了罪,爹包庇那是理所当然。
面对杀人越货的儿子,灭亲的爹那是大义的爹,而不灭亲让儿子快跑的爹那也是好爹,法律应当网开一面,法律应当尊重人性。
“如果大家都不参军打仗,谁来保家卫国?
”——斯文妈妈语我那善良的妈妈哟。
我没有说我们不要服兵役,而是说,在承担对国家和民族责任的时候,我们首先应当承认人性是自私的,自私的人性让个人想逃脱国家责任;我们其次更应当允许那种不得不承担国家责任而割舍亲情时的痛苦流露。
送儿上战场,应当是迫不得已,老泪纵横,百尺素绫裹身戚戚然;而不应当是骑高头大马带硕大红花,敲锣打鼓欣欣然。
你儿子要去死啊,你有什么可高兴得?
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儿子去死爹就得开心吗?
如果你开心了,你还是爹吗?
祖国和人民都是抽象的概念,儿子是那个你从小养大的活物,你真傻啊?
一句话,让主义去死,让人活着。
附:亲亲得相首匿 是汉代刑罚适用原则之一,具体指汉代法律所规定的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有罪应相互包庇隐瞒,不得向官府告发;对于亲属之间容隐犯罪的行为,法律也不追究其刑事责任。
这种亲属之间隐匿犯罪不负刑事责任的原则,来源于孔子宣扬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 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下诏明确规定:“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
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
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
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
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汉书》卷八《宣帝纪》)据此,卑幼隐匿有罪尊长,不追究刑事责任;尊长隐匿有罪卑幼,死罪上请廷尉决定是否追究罪责,死罪以下也不追究刑事责任。
这一刑法适用制度自汉宣帝以后成为中国古代重要刑事法律原则之一,并一直为后世历代所沿用。
命运是很玄妙的东西,我们无从控制,但是我们只要忠于内心的东西,就足够了。
即便是死亡也不能不磨灭心中的炙热。
影片结尾处,我被打动了。
但是影片的叙述有问题,情节有些拖沓,张东健的表演可圈可点,整体来看,有很多时候明显不在状态,生硬的表演象个花瓶,只是男子气概要多一些,至于另一男主角,还是稚嫩,这片子的热,关键还是明星效应。
我想实力派表演的话,应该更我意味。
对于导演,拍摄角度,长远镜头的调整还略先不足。
象是试验品,但是好的剧本和有效的剪辑弥补了一些不足,固然是部不错的片子,但是还是可以更好的。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