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非常喜欢,非常非常触动我。
也有很多零零散散七七八八的想法。
影片的两场吃饭戏印象最深。
第一场美惠在父亲老家的饭桌上接受女性长辈们的点评拷问。
镜头从后妈背后两侧缓慢地左右摇,美惠沉默地夹菜。
第二场也是影片末尾,外婆和洋子在饭桌上接受全家人的“拷问”。
不同的是,洋子选择了“爆发”,而相同的是,她的小小的爆发最终也和妈妈美惠、外婆的所有话语和情绪一样,在饭桌的下一个家长里短里归于沉默。
洋子面对美惠的问题也是美惠面对外婆的问题,洋子的困惑也是美惠和外婆一生的困惑。
很喜欢导演用一种举重若轻的方式讲了一个其实不怎么轻松的故事和话题。
全片没有刻意去点出困惑究竟是什么,更没有交代影片里的她们是怎么解决困惑的,只是看似随意实则精巧地抛出一些被包裹在日常里的尖锐:比如初中毕业去东京打工,比如小城市ktv包间里一饮而尽的酒,比如看到弟弟拿走画笔时沉默无声的洋子,比如被家人簇拥的弟弟和落在所有人后面的美惠。
还是那样,没有激烈的对抗和爆发,没有情绪的收尾,没有解决方法,一如洋子和美惠和外婆的困惑。
其实我本身不太喜欢讲母女的故事,总觉得矫情或者一厢情愿。
但这部影片没有这样的负面观感,相反,是我最舒适的一次关于女性议题的观影。
因为创作者真诚所以角色真诚,因为角色真诚所以共情。
电影《洋子的困惑》看完了,虽然电影是导演的处女作 但是影片的诚意处处可以体现,每一帧的画面都可圈可点,乡间村落的曼妙在合理构图中体现无疑。
作为女性导演更切身地思考投入到电影剧情和画面的打磨中,成功塑造三代女性的丰富形象,深入呈现其中凸显的典型家庭问题和部分女性常面临的婚姻困难境遇。
在这一类型题材的尝试中,整部作品完成度算十分出彩的了。
女性题材文艺片,故事讲述了女孩洋子关于母亲美惠的困惑,实则导演是站在美惠的世界展开的创作,对洋子世界的描写充满了美惠的臆想。
以母与女的双视角完成两条叙事线,同时以母亲美惠的日记本这一道具完成了女儿洋子与过去的母亲美惠,或说是在缺失女儿洋子成长过程中的母亲美惠的一次对话。
影片过半了仍旧觉得美惠太坏、太笨。
对美惠内心的叙事深入了但打住了,情绪显露了但总是不够,导演总是很克制。
但是结尾真的太棒了,一场尴尬又不寻常的寿宴临界尾声,所有人都不装了也发疯了,所有关系和秩序都混乱了。
女儿洋子装作睡着,母亲美惠流着泪、动作迟缓的在女儿洋子脸上落下了一枚吻。
拍电影要拍的就是这一个动作,就是完整地把这一个动作给观众看,够慢,给够它时间,此刻也是全片中最能够体现黄小蕾表演的地方。
结局是女二洋子和母亲美惠一起为外婆端来点了蜡烛的蛋糕,在画面中外婆-母亲-女儿三人完成同框,女性的故事讲完了。
点燃蜡烛这一处是非常能够帮助观众相信故事和人物的细节,看到了导演对电影本质的理解。
但最后一颗长镜头让人觉得是为了拍而拍的,树影绰绰,很想从技术角度问问看摄影是怎么实现的。
导演的处女作,自编自导,但拍摄手法和剪辑、音乐,都拿捏的特别到位,现场跟导演交流的时候,能感觉到导演对很多细节把控已经游刃有余了。
主角选角中规中矩,不过现场听导演说,作为新人导演能请到黄老师很荣幸。
不过我和对象看完都在思考🤔,如果换成倪虹洁会不会能更细腻的表现美惠的心理变化,但是仔细想想黄小蕾演过的角色,她来演似乎又多了那么点韧劲,面对一团糟的生活,似乎又不需要那么细腻的处理,需要的反而是快速愈合,缩短应激时间,把精力和感情展开留给更重要更值得的事情。
电影以洋子的困惑为线索,洋子的困惑其实也是很多成年人的困惑,爱,只是不说,但如何在所谓非常规的生活节奏中,合适的表达爱,可能是所有人毕生的需要修炼的吧。
电影的很多情节其实来源于生活,但是有些情节甚至人物行为逻辑又让人感觉到荒诞,但是,现实世界本不就是时而荒诞的吗,这一点看反而衬托了人物现状的真实。
看完好几天了才想起来认真评价一下,很多细节可能记不起来了,就写这么多吧。
祝票房大卖,期待导演更多的好作品。
📌于美惠离婚后经营着一家窗帘店。
女儿洋子跟着爸爸生活,偶然看到母亲的日记中是妈妈放弃了自己的抚养权。
从而揭开了一段家庭关系的秘密。
影片以洋子作为第一视角,通过她的困惑和不解,展现了家庭关系中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剧情方面节奏有些拖沓,想表达很深层次却没有表达出来,有一点不知所云的违和感,但很多细节处理的很走心,情绪化的局部特写镜头很多,方言体现当地风情,把小城市慢节奏的感觉把控的很精准。
片头故事感很重,人物情绪随着光影慢慢递进。
3:4 的构图很有年代感,有些镜头会有身临山城的感觉。
通过女儿对妈妈日记的解读,慢慢刻画出母女两人彼此内心的双面性。
校园暴力小插曲挺好的,那种得了便宜还卖乖小人得志的样子真的让人讨厌。
美慧去探望母亲时戏曲的台词和母女两人的心境很呼应。
最后美慧妈妈六十大寿生日宴达到戏剧冲突的最高点,人物全部出场,所有人物性格都给到了很好的展开,把中国人那种都在酒里刻画的很真实。
片尾汽车缓缓驶出,与片头相呼应📌选角方面黄小蕾演什么都像她,她像任何角色,这是她的特点,她的笑容很有亲和力,把女主心气高的格格不入表现的很好,能够很自然的撑起角色。
她眉眼很有特色,片中很多车内通过后视镜表达的戏份很考验演员对于角色内心戏的把握,要把开车时对路况的注意力和交谈时分出的精力通过眼神表演传神很考验表演功底。
女儿打架后与前夫去学校时,把对女儿的担心和焦虑演的很自然,跟女儿在车内争吵后的那种自责和委屈的情绪也很能使人代入。
另外扮演洋子的小演员爆发力很强,虽然整体比较平,但是跟黄小蕾在车里对峙的戏份眼神坚定,完全接住了黄小蕾的戏📌高光台词“如果都去读书了,那哪个种庄稼”“我就没有受过伤,我就喜欢一个人”“我这个人没什么文化,我就想多赚点钱给她用”“家里有大白纸我裁裁画画就好了,家里都有”“我不是唐僧,唐僧只想取经,我只想娶你”📎整体看下来影片把单亲离异家庭的一些细枝末节都有考虑到,很多镜头的拍摄手法和角度写实又巧妙,让人惊喜,有时会觉得像是朋友视角在跟着人物进展。
确实成年人经历的多,心路历程会慢慢变得复杂,而小孩子单纯,世界里都是对错,不会理解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结尾没有很好的交代,有点意犹未尽,但这就是生活
洋子的困惑 (2023)6.8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家庭 / 李珏 / 黄小蕾 郑雅匀
看完这部电影真的觉得很惊喜,平时很少看到这种类型的电影,节奏缓慢却又恰到好处,内容真实又丰富,人物刻画的很细腻, 也是非常现实的题材,在看多了快节奏的商业片以后 ,这样的电影让我眼前一亮,我本人也偏爱此类型的电影,不仅仅是故事情节,演员的演技也非常抗打,导演的镜头很有故事也很丰富,支持《洋子的困惑》 ,支持导演!!!
以写实风格拍摄的电影。
描写西南小城中,普通人的普通烦恼。
风格有点像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 和 是枝裕和,这两位导演都是擅长拍摄家庭生活题材影片,细腻纪实、自然洗练的手法。
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和《海街日记》《比海更深》等都是经典。
全程使用四川方言。
比起普通话(注意如果是纯北京话也是方言),方言往往可以更好地让剧本和场景融于一体,甚至里面的脏话都很有味道,比如「你个批婆娘。
」当然,前提是演员也必须是以方言为母语的。
本片演员都是四川或者云南人,所以这一条件满足了。
(以下小小剧透,不影响观影)五年级的洋子是美惠的女儿,美惠的妈妈早年离异。
两代母亲都有自己的执念。
美惠是有故事的女人。
她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年轻的时候曾远赴东京打工,在那里有她的初恋。
回到国内后,嫁给了前夫生下了孩子洋子。
生活打败了爱情,二人离婚了。
美惠对自己的婚姻充满遗憾,但是因为个性和工作繁忙,没能力(主观上也不太想)照顾洋子。
她向往爱情,哪怕遇到了杀猪盘 “睡了你哩人,骗了你哩钱” 。
洋子不理解为什么母亲不要她了,所以趁母亲接她来家里小住的几天,偷了母亲的日记,这就是所谓洋子的困惑。
洋子看完了日记,因为其中确认了是妈妈决定让洋子去与父亲生活,对母亲产生了怨恨。
同时,在父亲的家,她总是面临晚妈生的弟弟的竞争。
另外一方面,美惠的妈妈自从离婚后独居生活,也有自己的寂寞和执念。
直到她的前夫,也就是美惠的父亲决定帮她张罗六十岁生日。
两代人的前夫,两代子女,一起在院子里吃饭,当年的痛彻心扉,在时间和无法斩断的亲情面前都被消解了。
几位主演的演技都很在线。
这个大概要占2颗星。
另外1.5星给了故事中的人物设定——没有脸谱化地描写离异后的家庭关系。
例如,老父亲专门提醒儿女给孩子他妈摆酒祝寿,美惠的前夫在她新男朋友面前说尽好话,都是很温暖的地方。
写实的拍摄手法展示了西南小城的生活细节和日常风俗,同时又藏着导演内心的小魔幻——广场舞的桥段,用了日本的电音音乐。
镜头单个来看也都很有味道。
但是,剪辑和镜头组合欠缺火候。
有几个地方本来可以烘托起小高潮,比如小朋友发现洋子书包里的日志拿出来当众念,洋子进来前观众都在期待冲突——这种冲突不一定是打架,可以近景描写面部和细微动作。
再比如洋子因为看到日记后,不愿上妈妈的车那场戏。
机位太单一,如果能从车外先拍雨中的孩子,在拉进穿透进入车内妈妈的视角,会有更好的效果。
结尾的高潮部分,美惠亲吻装睡的洋子,镜头语言过于单一。
如果不是黄小蕾的演技在线,可能就要跳戏了。
这部戏里,如果洋子爸爸的戏份更多一些,表现的张力可能会更好。
影片中母女俩吵架那段很真实。
为人父母的都有体会,对你有怨气的孩子是听不进道理的。
其实,母女俩之间的误会也不大,洋子认为妈妈不要她了,她被妈妈遗弃了。
于是,怒斥妈妈:“你和外婆是这个世界上最自私的两个人”这样的话说出口,就不是简单的困惑了,是绝对的痛苦,是洋子的痛苦!
所以,片名是否要改一改呢?
片名说是洋子的困惑。
叙事视角却是妈妈,是妈妈的故事。
洋子的困惑就是妈妈的困惑,妈妈的困惑也一定是外婆的困惑。
这样的困惑可以一代一代往上追溯。
也注定要代代往下相传。
所以,何止是三代女性的困惑。
影片应该就是这么个逻辑。
导演说,困惑女性的缘由,是她们不表达不沟通,但实际她们默默做了很多,坚持了很多…于是,妈妈悄悄亲了亲洋子,洋子就理解了妈妈,知道了妈妈在默默地爱着她。
然后,母女一起点蜡烛。
再然后,母女和外婆相依相偎,三代人一起吹蜡烛。
爱表达出来了,困惑就这样解决了。
如果是痛苦,解决起来没这么轻松吧。
片名改不了了!
题外话:这类片子太小众,喜欢看的人不多,在电影节拿个奖什么的还是可以的。
票房不好不意外。
姐妹俩洗碗、上坟祭祖、寿日宴等场景很接地气,拍出了生活本来的样子。
细节上的处理也不错。
开着车的黄小蕾很美。
能一路掌控自己的方向,心儿里美。
乡下小城的夜景也很美。
怪里怪气的广场舞音乐,和影片不搭调,大煞风景。
很不美!
作为一部处女作还是很棒的表达。
好喜欢片头那段书页翻飞,后来才知是倒叙,美惠扔掉了日记也是一种与过去告别吧。
片子拍得不急不躁,可能对有些人来说太慢。
开始以为是重庆,映后才知是盐津,一座云贵川三省边界的县城,以后有机会要去看看。
导演用女儿对妈妈日记的画外朗读表达出女儿后来爆发的愤怒情绪,她认为妈妈不要自己了。
这样的情感隔阂真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消弭的。
所有的情感都是时间的结果,比如美惠与前夫,美惠与妈妈,美惠与女儿。
为了给女儿多挣钱可能是她一直以为可以不用多管女儿的最好的理由。
结果女儿说出我恨你带来的冲击击碎这个貌似坚强的女人的心。
虽然最后祖孙三代一起对着生日蛋糕好像是一种和解,不过导演也说了也许日子还是一如即往的不沟通和冷淡。
可我还是喜欢这样的结尾,毕竟孩子会长大,会经历妈妈经历过的事情,也会释然一些事吧。
结构很好很工整的小品。
切入点选在洋子但又不会多在情感上特别偏爱她而怨恨母亲,很好的一个视角。
或许我也可以讲我是洋子,但不太想讨论她。
一、当谈起美惠当我说想起很多关于我的人生的时候其实没有想到太多的我被家庭关系所困扰的瞬间,看到美惠想起我妈,可能是更自私版的我妈。
照见了一些离异中年女性的独自寥落,国内电影讲离异中年单身男的太多了,讲县城离异中年女性的不太多见,这个维度上是确实非常值得一看。
但同样的爱恨纠葛,美惠倒是蛮像一种文学意义上的“包法利夫人”,美丽、超出县城的漂亮,和边缘县城格格不入的美,一种不甘于现状充满生命力的女人,不知名的复杂原因没读完高中,做世俗的生意,但会写日记也喜欢浪漫的爱情,曾经出国打工有过异国恋。
虽然对女儿不算太负责,但也起码给钱定期探望,好过百分八十的离异男。
(小姑娘还是年纪小,其实爱不爱要不要的都不重要,妈确实没义务爱小孩,责任而言,你妈比多少离异爹的负责多了)美惠闺蜜讲美惠除了窗帘其他一事无成,但我觉得也没有,明明是很勇敢和善良的人,人到中年还能如此,其实不太容易。
二、关于结尾导演对结尾的阐释比我想象的更开放,我说把不喜欢的男人带去家宴和丢掉日记看上去很妥协,是否是种彻底对过去的否定决议安心就那么过日子。
但导演谈丢日记其实只是一个外显的复杂行为,而带男人可能只是带男人,也未必代表一种美惠确定的选择。
定位在洋子是因为小孩的未来是更不确定的更有希望的。
好吧,在饭局可能长久也可能短暂的妥协里,让日子就这么平静地继续流过,就像影片中的江水。
希望美惠和更多的“美惠”能够找到自己的回答和人生道路,不止关于家庭和男人。
黄小蕾演得真的不错,电影爱意弥漫。
演洋子的這小女孩長得是真漂亮啊,多冷多尷尬多無語多一如既往的氣氛都有點能感同身受了
能够看到三代女性的困境以及其中的紧密相关,一代又一代的原生家庭迭代到了最后也确实是应该由更为年轻的洋子掷出强烈的一声呐喊。可是洋子的人设着墨不够多,他的特立独行,他的沉闷抑郁与结尾的和解显得判若二人,洋子的唯一成长途径就是念日记?
挺会来事,片子还行,看了映后,导演很差劲。
2024年第135部电影2023院线片 洋子的困惑
4星。没有字幕,硬听听了个85%,看来西南官话对于普通话熟练者基本可以交流,演员的台词功底也凸显出来了,女主母女讲的很清晰,亲戚那要靠猜了。取景城市也是最近认识的最窄县城之一,和西南那种雾蒙蒙湿淋淋的气候对应,女性的一生多么压抑和狭窄。和愤怒的海一样,都在探讨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这部就细腻太多了但也是点到为止无法深究,自己都不知道的答案,怎么和观众说?
喜欢三个女人蛋糕蜡烛那个镜头
7.5 最出彩的是影片的立意,用孩子看妈妈的日记来贯穿全文,以此揭示出家中三代女性的困境。洋子的角色塑造的特别合理,台词神情都太对味儿了。最喜欢的三场戏:女主和大姐在洗盘子、女主和洋子吵架、最后外婆过生日(看到高文在和小舅子说婚姻之道的时候切到女主的眼神,唉我瞬间落泪/女主和洋子的关系很难明示,导演用共同点蜡烛的镜头巧妙地避免了落入俗套)影片的主旨是一个复杂且几近无解的问题,东亚家庭一生就活在亲情的相互折磨中,最后谁也不快乐。只有离开、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活着才是幸福的根本秘诀。但当导演在映后交流的时候说出“希望大家珍惜幸福的家庭”,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能和导演想表达的不一样(反正我是不会选择拧巴地活着了……【可能是中国版海街日记】
前面蛮枯燥的,但生日宴那场戏真好,三代女性在热闹的饭桌上默默承受着“凌迟”
故事本身可以拍的更好,看完全片我比洋子更困惑
终于看完了。在电影院还是要看有劲的电影,或视效深入人心,或情节引人入胜,或主题发人深思。这片子可能是想往第三种情况上靠,但事实是剧本写得太糙,对原生家庭问题理解得太浅,呈现的效果是仿佛在人心上挠痒痒,让人看得太难受,伴随着后排观众的鼾声,只能无聊得滑手机。
本来不太想看的,看评论好评还挺多就来看看了,结果也太让人失望了,非常无聊,太多没有任何作用的无效镜头,节奏特别慢,基本也没啥剧情,导演作为导演和编剧的功力都不太行,还需多磨练。黄小蕾一般吧,有种精致土的感觉,倒挺符合人物的。
被海报和片名耽误的佳作。
很写实的电影,拍的很细腻,有点是枝裕和的味道。
这单亲家庭的困惑都会有的吧。。。
细腻而单薄。
#17th First
谈恋爱有什么意思,我倒是想领养个女儿,感觉有意思的多!
#17th FIRST 见证和亲历是两种感受,即便女儿不想重蹈覆辙,也还是会莫名靠近母亲已经走过的歧路。洋子偷拿母亲的日记,观察长辈的视角,思索他们的言语,窥见置于其中的真实社会,困惑于大人的言心不一。
这个方言是真听不懂,剧情是真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