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改编自现实的真是故事。
我们一定听过这样的言论: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
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千秋“故事的主人公,也就是那个被孩子称之为父亲的男人,没有正经工作,喜欢赌博。
对待孩子不管不顾,甚至饿上三天都是家常便饭。
而那个被称为母亲的女人,由于她自己的懦弱,不敢离开这个男人,还一而再再而三的选择生下四个孩子。
这样不幸的人生,并不是只存在于电视剧。
在现实生活,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孩子的降生那天,遭遇亲生父母亲的遗弃。
又或者出生那天,由于是女儿得不到任何重视,重男轻女的思想。
生下来如果是儿子,就是眉开眼笑,生女儿就是遭遇冷板凳,或者白眼。
得不到任何家庭的待见现在都是9102了,还有这种封禁思想存活于世。
真想问问那些父母,他们是吃什么长大的?
既然你没有办法给到子女完整的家庭,完整的人格。
你为什么要让这个孩子问世?
自己生来不幸,难道还不够?
非得拉上一个垫背的?
还美其名曰:我是为你好?
也许年纪小的时候不知道人情世故。
等到成年那天就发现自己成为了失败婚姻的牺牲品,又或者是为了一己私欲而出生的人。
奉劝那些,没有良好经济实力,自己的人格都不完整的父母,就别祸害子女,不要成为那个只会生,却没能力教育的牺牲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不是你们生育的工具。
在本剧结尾的时候,其中一个人告诉了自己的男友:我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并没有发明任何专利,反而他是一个酒鬼和赌鬼,但是我很爱我的父亲,我 想这样的格局不是每个人都如此大度的。
这样的情况在现实出现的话,恐怕就是另外一副情景了。
好在结局是完美的,那四个孩子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即使不婚,他们也是幸福的。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原生家庭的不幸,就别去祸害任何人了。
我们最终都会回归原生家庭,即使逃避过反抗过,但渐渐的我们会明白我们的父母生活的意义,然后理解他们。
也许在我们年少时都想坚持自己的理念,一意孤行的走下去,但多数人都没能逃得过社会法则。
要么让精神世界富足,要么吃饱穿暖得到虚荣的心理安慰。
人的本质物质的,但那些在边缘游离的人以刺激为食,不苟的活着。
我们终将离开父母,带着他们的爱与伤害。
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家庭带给你的印象,你会选什么?
憧憬,流浪,逃跑。
这是美国记者珍妮特沃尔斯笔下对于家的概念。
在这个家中,有着许多年少时的你也曾梦想过的样子。
不用上学,每天玩耍,幻想着建一栋玻璃制成的房子,父母带着四个孩子穿行在美国的各个地方。
可是他们同时也“享受”着,挨饿,随时被赶出家门逃避追债,无法拥有一个正常的成长时期。
只有5、6岁大的女主角珍妮特,家中排行老二,有一次她很饿了,对妈妈说要吃饭。
结果妈妈却对她说,你是想让我给你准备只能让你饱腹一小时的食物,还是用这些时间来完成一幅可以保存很久的画作?
珍妮特没说话,自己搬了椅子,站在上面用燃气煮香肠吃,还贴心的问妈妈要吃几根。
而她的衣服却在此时烧着了,肚子上的皮肤被严重烧伤。
医生问她,为什么你要一个人做饭?
她说,妈妈不给她做,并且津津有味的吃着医院提供的食物。
父母带着姐姐弟弟来看她,她跟父母说,这里真好,有吃不完的食物。
接着父亲为了不交医药费,让小儿子在医院装病,自己趁机将已经快要伤愈的珍妮特抱出医院。
这是电影的开篇,也是珍妮特童年记忆的开始。
他们一家人的生活看上去一切都很正常,可这层在父母掩盖下的岁月,对四个孩子而言,并不友好。
他们经历了一次次逃亡一次次搬家,每次父亲都对他们说,这是最后一次,可永远都有下一次。
直到他们回到了父亲的家乡,与爷爷奶奶同住。
在这里,父亲对他们承诺,指着一所不通水电的破房子说,我们要把这所房子重建,每个房间都是玻璃隔断,还要在屋顶建造太阳能电池,这样我们还能省下一笔电费。
孩子们兴奋的说,这是我们的玻璃城堡吗?
这次我们真的可以建一所全美国最好看的房子吗?
她们都很有干劲儿,挖地基,清扫房间,可是动工再一次停下了。
父亲的每一次承诺,都变成了酒杯里的酒,一口下肚,不再有回旋的余地。
家里水管坏了,父亲就带着家人在泳池洗澡;强迫珍妮特学会游泳,便一次次将她丢到水中;家里没有食物,珍妮特将黄油拌着白糖给妹妹吃,母亲却说,这是我留着做面包用的。
似乎,这个家里真的没有什么她们可留恋的了,她们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只能靠自己。
姐弟四人开始偷偷地存钱,每存够一份可以装满存钱罐的钱,就会离家一个孩子。
当珍妮特要离开家的时候,父亲还指着建筑图纸说,你别走,这次我真的要建玻璃城堡了。
父亲的酗酒成性,早已让她失望之极。
离开让她唯一放不下的,就是弟弟妹妹和母亲。
而那一片要建地基的土地,也早就被无数的垃圾的堆满,城堡,早就不存在了。
玻璃城堡,就是他们姐弟四人的一个童年美梦,得不到,建不起,随时会倒塌,这就是父母给他们的生活吧。
对于很多人而言,这种生活离我们很远很远。
我们不愁吃穿,不用寄人篱下,不用因为担心经济窘迫,自己会在哪一天会突然无家可归,只能一家六口挤在破旧的汽车里。
在珍妮特的订婚宴上,父母不请自来,还对她说,现在过得这么好,想向她借钱,将家里祖传的土地从舅舅那里买下来。
珍妮特问要多少钱?
母亲说一百万美金。
珍妮特真的无法想象,这块土地,在她十一岁外婆去世时,就已经传到了母亲和舅舅手里,但是她却没有将土地卖掉,用这笔钱用来改善他们岌岌可危的生活,反而换来母亲的一句,你外公说了,这块地不能卖。
十一岁,那是他们童年噩梦的开始,如果有这笔钱,他们不用过的这么辛苦,也不用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
与此相似的是,珍妮特的父亲从小也活在奶奶的阴影里。
片中有一个情节是,孩子们在念父亲小时候写下的日记,是对这所房子的描述。
奶奶对于孙儿们的苛刻,和父亲小时候受到的严厉是完全一样的。
弟弟在餐桌上吐掉了一口食物,被奶奶直接打了头,珍妮特立刻站起来说,你不准打我的弟弟,可父亲却呵斥了她,说听奶奶的话。
奶奶把坏传给了父亲,而父亲也把这种坏撒在孩子身上。
珍妮特有几次情绪失控都来自于这个原生家庭的记忆。
她与未婚夫讨论婚期,带他去见父母,本来性情温和的她,却幼稚地大喊,让未婚夫和父亲掰手腕。
在和客户吃饭的时候,偶然聊到她的家庭,她无法说出自己的父母在街头拾荒,住在废弃的大楼里。
她跑出餐厅,想着父亲曾对她做的一切。
年少烧伤时,父亲对她说别怕,这些疤痕是勇敢的标记;圣诞节没有礼物,父亲就让孩子们每人选一颗天上的星星当做礼物,因为星星永远不会消失;珍妮特没钱继续念大学要被清退时,父亲不可一世的出现,丢下自己赌博赢来的950元美金……
的确,父亲母亲对他们一点都不好,当他们走向社会的时候,他们无法正常的去面对谈论有关家庭的任何话题,那对他们而言是伤口。
对于她那酗酒成性的父亲,一心只知道画画的母亲,责任心似乎不曾存在过这个家庭中。
但父亲对她不是一直的不关心,而是在需要之时伸出援助之手。
她动摇了。
这种家庭带给她的好与不好,想丢掉那些伤害的同时,也没办法保留那些美好的回忆。
那我选择去接受那些伤害,留住那些美好,并且尽力地不将这些伤害继续传给下一代。
珍妮特回忆儿时与父亲这种情绪,是原生家庭中带来的,并且在一代人一代人的传承。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
这家庭的气氛,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效对象,家人互动的关系等,都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
人要认识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才不致将原生家庭一些负面的元素带到新家庭去。
被烧伤的肚皮在《钢铁侠》中,托尼和父亲的关系也一直紧张。
老史塔克对儿子的教育一直都是打压式的,托尼不知道自己在父亲心中到底是什么地位,自己在父亲心中似乎是可有可无的。
托尼心中觉得父亲最开心的一天,是他把自己送到寄宿学校去的那一天,因为这样父亲很长时间都不用再见到自己了。
这种对抗的父子关系,无法缓解,直到老史塔克离世。
托尼后来才发现父亲生前留下的录像,知道了父亲其实一直他视为骄傲,并且把未来的一切都赌在了他身上,才使得托尼的心结解开。
可这个心结的打开,让托尼心中对父亲一直以来误解的愧疚感又加深了。
这种来自父母和家庭的情感,是一定会留在孩子的成长轨迹上。
也许是妈妈买菜时讨价还价,让你长大后每次买东西第一反应是看吊牌;也许是从小家境优渥,却突然家道中落无法适应平常百姓生活;也许是因为父亲的一句“我希望你能考上某某大学”可是却没能做到,又把这种压力放在下一代身上。
今年高考放榜时,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被记者采访的一段文字遭到网友的疯狂转发。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通俗来讲,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
知识不一定能够改变命运,但是你没有知识是一定改变不了命运的。
我父母是外交官,怎么讲呢,从小就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对我学习习惯、性格上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
因为我每一步的基础都打得比较牢靠,所以最后自然就水到渠成。
这段话看起来正确到无力反驳,因为他说出了大部分人一直不敢说出的心里话。
他的生活,是他的原生家庭带给他的,我也相信,他未来的生活不会差到哪里去。
而我们大部分人的父母,其实都将自己最好的一切给了孩子。
教育他们知书达礼、不卑不亢、见义勇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这种原生家庭从小给孩子树立的三观,是孩子可以最早接触到社会的模样,而且也是这个孩子成人以后,会对事物所做出的本能反应。
给我们印记最深的,是我们无法抹去的,而我们能做的,是思考如何将坏的改变,好的留下,让原生家庭越来越好。
时不时的,我总觉得自己有那么一瞬间像极了父母,计划性强,轻微洁癖,喜欢独处,这些看似与生俱来的东西,我没法改变,却不想妥协。
在这些天性使然的性格,你又有多少受到了父母的影响?
文章首发自我的微信公众号真故电影 微信号:zhengudianying 推荐阅读:出演《三峡好人》的挖煤矿工,意外获得国际影帝,却直言“我被电影害了”。
微信后台回复【429】提取文章,看看这位曾经的矿工到公益电影制片人的转型之路。
我的主业是挖掘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关注真故电影每天一则经典电影背后的真实彩蛋。
电影采用插叙 直切式处理 镜头直接由说话者切回回忆 从儿时、少年时、到成人之后三个时期展示女儿和父亲的关系 电影开始不久就能看出父亲一直在计划要建造玻璃城堡 但是一直停在画草图和挖坑的进度 这就像是父亲其实是想给孩子们正常的关心和爱 但是父亲酗酒一直没有能力送孩子们去上学 想用自己的方式 冒险家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其实不难说他们这种方式可以在保证孩子的基础教育的基本上在给予这样的教育是可以的。
譬如:泳池教孩子游泳、让豹子添女儿手等等 这种方式可能在常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 但这也正是真正能让孩子成长和学会成长的方式在正常家长看来他们的行为有一些太不负责任 母亲喜欢画画 父亲喜欢冒险 (在这儿先忽略后面的酗酒的恶习 )在大多数人看来对这种生活是向往的 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到处流浪 四海为家 虽然如此 但是他们却把自己所有的爱给了孩子 尽管方式不同 但也是他们的全部
原创: 王颖颖Ava 十张电影 今天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十张电影,原文请见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2NjEzODEzNg==&mid=2247485386&idx=1&sn=1457a259c7dd54c8894de8930d8f8270&chksm=ce4e26bdf939afabda724e78c8fd02393472e5af5a390ae627950885614e4d64de5391e538bb&token=1997366385&lang=zh_CN#rd原生家庭对一个的影响有多大?
小时候不被家人重视,长大后变得缺乏安全感,小时候家庭环境不睦,长大后变得不信任感情,小时候父母语言暴力,长大后变得很不自信,这个世界很多事情都遵循「二八法则」,人的成长也不例外,一个人的性格80%会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的耳濡目染,就足以把一个先天还不错的人生吞活剥,幸运的人靠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就像今天推荐的影片——《玻璃城堡》
豆瓣7.6,或许你可以在影片中找到自己。
美国某郊区,窄小的出租房里。
饭点早已过去,三岁的珍妮特却粒米未沾,滴水未进,饥火烧肠的她拉拉母亲的衣角,问她有吃的吗?
而母亲竟然回答,你要我去准备1个小时内就被吃光的食物,还是画完这幅能够永存的画?
无奈,孩子只能踩着凳子煮东西,结果裙子被火烧着,留下了永久的疤痕,这一幕看似匪夷所思,却是珍妮特的日常。
并且,真真切切的发生过。
主角珍妮特.沃尔斯,是美国的著名记者,
2005年,将自己的童年经历写成了一本自传体小说,从此蜚声文坛。
而后故事被搬上荧幕,让更多的人走进了她离奇的童年。
这个世界上,她的父母可能是最为野性,怪诞的存在了,父亲,才华横溢,思维敏捷。
母亲艺术造诣极高,坐拥百万家产,这样的两个人,只要稍微努力,就可以让一家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而夫妻俩却反其道而行之,一家六口在大自然中,辗转流离,放浪形骸。
或许,我们小时候都憧憬过这样的日子。
不用去学校上课,没有家庭作业。
每天的任务就是玩耍,认识世界,
哪儿都可以是家,到处都可以学习。
但这看似自由轻松的日子,实际却并不好过。
为了躲避警察,常常半夜被叫醒搬家,
没有固定收入,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时,孩子甚至三天都没有饭吃,只能用黄油拌着白糖充饥,
父母却不闻不问,不仅如此,父亲还拿买食物的钱用来赌博酗酒,
身体上的困苦尚且可以忍受,精神上的折磨才是让孩子奔溃的根源,为了让女儿学会游泳,父亲把她直接扔到水池中,孩子在水中不断挣扎,一次次的拼命呼喊,而父亲只是重复着将她按进水里。
这样危及生命的教育方式,甚至连泳池安保都看不下去了,
母亲则更加的古怪,每天只醉心于画画,和父亲发生争执,前一秒跃出窗外,转眼间又和他在床上亲昵,
曾经,父亲许诺过,要建造一座用玻璃筑成的城堡,阳光充沛,物资丰沃,让一家人彻底摆脱困境, 时间一天天过去,城堡只留在图纸上,
比起这个不存在的地方,孩子更渴望结束现在的生活,
他们约定好,开始上学,积蓄力量,等存够一罐钱,就离开这个牢笼,
对孩子来说,家庭留下的伤痛,需要一生来治愈,而父亲何尝不是在逃离原生家庭,毁掉你童年的人,他们自己的童年可能也被毁掉了,孩子们曾在外祖母家寄住过一段时间,外祖母霸道蛮横,弟弟只是吃不惯她的料理,就被她不由分说的打了一巴掌……
还不顾父亲尊严的在晚辈面前数落他,
甚至,企图性侵家里最小的弟弟,
孩子们曾在父亲的日记中,看到他关于童年的记载,当你一头栽进粪坑里,你绝对无法呼吸……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得父亲成为阴郁的空想主义者。
不敢表达自己,无法信任,发展不出情绪的理解,也没有最起码的能力,让自己的爱化作丰衣足食的生活。
父亲的玻璃城堡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他从来都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榜样来引导,或者一个好的支持,让他以自己的成就为荣,
于是,孩子纷纷逃离了这个只会空口许愿的父亲,就像父亲曾经逃离不曾接纳自己的母亲,
长大后的珍妮特也一直挣扎在童年的沼泽中,即使她已经过上了梦想中的生活,
稳定的收入,体面的工作,温柔的男友……但这一切,都让珍妮特觉得无法把握,以为和父母断绝了联系,就可以过崭新的日子,谁知道,原生家庭就像是一个圈,是无法挣脱的桎梏。
好在影片的最后,父女俩达成了和解,在父亲即将离世的病榻前,这个暴躁反逆的浪子声泪俱下,祈求孩子的原谅。
折腾了一辈子,一家人与彼此和解,也与自己和解,虽然这样的结局,有些勉强,但寄托了作者对美好家庭的向往,家庭的氛围,藏在每个人的言行举止之中,《小欢喜》中的方一凡,因为从小家庭和睦,父母恩爱所以他比同龄人乐观开朗,敢爱敢恨,
而表弟林磊儿,虽然成绩优异,但因为在破碎家庭中长大,就显得内向敏感的多。
曾经不认同原生家庭一说的高晓松,也在节目中承认,他人生当中遇到过很多的挫折,遇到了很多的对抗,最后根本原因是他与父亲的不和。
怕嫁给父亲一样的人,活成妈妈的样子,还怕有一个跟自己一样的孩子。
可能是很多人的心声。
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人的宿命,儿童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无意间烙下的,也许,家庭给你带去的痛苦,花再多时间也难以释怀,但你的人生,不应该沦为原生家庭的牺牲。
关注十张电影,,获取影片资源
“玻璃城堡”家庭应该给与孩子什么呢?
不管是西方发达国家“快乐的童年”,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能输在起跑线的童年”,总之,一定是饱含父母之爱的。
大人要有大人的样,至少在孩子面前如此。
“玻璃城堡”讲了不同的故事,有点离经叛道的意味。
这个美国家庭教了孩子们“真实的生活”,或者作者认为父亲给了她很多——不是普通家庭能给的东西。
父亲酗酒又戒酒,父亲有理想又颓废。
父亲好的时候,可以摘下星星做礼物;发起脾气来爆口动粗。
父亲教会她怎么克服恐惧,虽然他自己一直都没有。
父亲是失败者吗?
对于标准的家庭来说是妥妥的一个,可是在女儿眼中这个问题又是那么的复杂而难解。
一个家庭的故事,非常不同的故事,对于“传记”作者来说,点滴二三事儿,把这个家庭里复杂的父女关系描绘的细腻、真实而生动。
传记很成功,电影也不错。
雷克斯这个人物形象极富个人魅力,他一生漂泊潦倒,也让人赞赏惋惜前排提示:此文含有剧透。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关注新公众号“知更知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故事,为你解读影片中的人物,了解他另一面的故事。
附原文链接,欢迎点击:https://docs.qq.com/sheet/DZEhkV1poaXJwak9U?tab=BB08J2&c=A1A0A0
“繁华都市,富豪比肩,高楼耸立,但空气污染太严重了,连星星都看不见,想去那里的人一定是发疯了。
”17年上映的《玻璃城堡》是一部讲述原生家庭的剧情电影,但我想讲一讲影片中主角的父亲,那位特立独行的空想型天才,雷克斯。
01雷克斯一家生活过得一团糟。
作为父亲的雷克斯混迹于酒馆,而妻子终日画画,对四个孩子疏于照顾。
因此年幼的女儿珍妮特.沃尔斯不得不尝试照顾自己,甚至照顾父母,某日做饭发生意外,不幸被烧伤而住进医院。
影片开头揭示了沃尔斯一家混乱无序的生活常态。
一家人去医院探望珍妮特时,用狼嚎声宣示到来,珍妮特说这是沃尔斯家人呼唤同伴的方式。
自然这个方式是雷克斯的主意,他们模仿狼群的生活方式,群居,流浪。
年轻版雷克斯首次登场充满野性。
在病房中,雷克斯与女儿的诊治医生因为生活方式起了小冲突,并上升到阶层问题。
此片段体现出雷克斯的“仇视”态度,或许如他说的那样,对中产阶层以上的“富人”不待见。
事实上雷克斯并不只是仇富,他妻子后来坐拥百万庄园,沃尔斯一家仍旧选择流浪,可见,他所厌恶的是整个都市。
雷克斯的野性不仅仅局限于此。
居无定所的沃尔斯家无力支付医药费,于是他们打算逃单。
雷克斯带着家人以乔装来掩人耳目,用诈病调虎离山,从医院接出珍妮特,开着汽车骑尘而去,留下尾气中无奈驻足的医院工作人员。
他们径直开车离开了那个小镇,开启又一次“迁徙”。
每个地方他们都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久住,这不是第一次搬家,也不是最后一次。
搬家途中,驾驶位的雷克斯掏出笔记本,向家人讲述玻璃城堡的设计方案。
玻璃城堡这一贯穿全片的线索不仅是他对家人们的承诺,也是他向钢铁丛林城市群抗争的方式。
雷克斯之所以如此抗拒城市,不止是向往自由,在影片后半部分曾隐晦暗示雷克斯的童年并不美好。
多年后首聚,雷克斯母亲因为雷克斯小儿子布莱恩不喜欢她做的饭菜,就用盛菜的勺子猛敲布莱恩脑袋,后来还试图侵犯骚扰布莱恩。
阴晴不定还有恋童癖的母亲是雷克斯噩梦的根源,雷克斯抗拒城市的内因是逃离原生家庭。
片中对于雷克斯童年没有作过多交待,因此无法做出准确论断。
我猜测,正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才让雷克斯倾向于“逃离”,从最初逃离家庭,到后来因为对社会阶层不满而逃离钢铁丛林。
对社会不满的退伍军人与痴迷画画的画家组成家庭,生育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常年搬家流浪、三餐不定,以天为庐以地为席,这就是雷克斯一家。
02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才华横溢的雷克斯是孩子的老师,授予知识的同时还教会主角珍妮特生活的哲理。
从医院逃走后,雷克斯带家人离开西弗吉尼亚前往犹他州。
因为珍妮特受医生影响,开始怀疑他们的生活方式,在家人尖呼声中雷克斯驱车驶入荒野,实地上了一堂课。
他讲述杜松生长,讲解岛山如何形成,阐明星空运转规律,为孩子们描绘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
雷克斯与社会主流背道而驰,他特立独行,知晓天文地理拥有十分丰富的学识,懂得从生活中学习归纳人生哲理。
这样一个形象极富个人魅力。
雷克斯告诫他的孩子,“不要听信那个笨蛋医生的鬼话,你们要从生活中学习,其他一切都是骗人的。
”夜晚为珍妮特换纱布,他以篝火火焰的湍流、层流分界线比喻他们现在混乱无序的生活,告知珍妮特她之所以受伤是因为离混乱太近。
雷克斯对于生活有明确认知,明白自己的生活混乱、充满危险,所以他逃离了原生家庭、离开繁华都市,寻找一种更自由的姿态。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雷克斯曾多次向珍妮特印证该真理。
在犹他州矿业城镇教珍妮特游泳,他三次将珍妮特抛入泳池,求生本能令不会游泳的珍妮特从泳池中心游到池壁边。
和解对话中,雷克斯说道:“我不会让坏事降临在你身上,但我不能因为你害怕,就放任你紧抓扶手,放任你停滞不前。
”后来事实证明,雷克斯的教育方式确实让珍妮特成长成一名勇敢的女性。
雷克斯是个才华横溢的天才,设计玻璃城堡,满腹学识;他是个哲学家,懂得生活真谛,充满野性向往自由。
同时,他也是个空想主义者,从混乱的家庭跳脱出来,又创造了一个混乱的家庭。
03
在犹他州泳池洗澡,雷克斯的教育方式惹来麻烦,他们不得不再次搬家。
这一次,妻子罗斯主导了“迁徙”,他们搬到雷克斯父母住的小镇,韦尔奇。
雷克斯不得不重新面对他已经多年不曾见面的原生家庭,迎来流浪生涯一个转折点。
如果说前半段的流浪生活是空旷原野,而回到韦尔奇是泥沼的开端。
回到原生家庭首次聚餐就发生不快,雷克斯越发觉得回来是一个错误。
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独自挑灯设计玻璃城堡旋梯,并告知被动静惊醒的珍妮特,玻璃城堡即将动工。
生活重新开始是真,玻璃城堡动工也是真的,但本质上是源于他再次萌生的逃离原生家庭念头。
多年过去,原生家庭的冲击力余威尚存,他无力改变,想要慌忙离开。
玻璃城堡是他对抗这一切的具体表现,也是一种逃避。
正如他所说,之所以会受伤是因为离混乱太近。
他也确实为此付诸行动。
如果他真能造出玻璃城堡亦是不错的选择,但雷克斯是个空想主义者。
离开父母家后,他们租下霍巴特街93号,一座破败的小房。
那里并不宏伟,却很有归属感,是玻璃城堡即将诞生的地方。
影片到此进入小高潮,沃尔斯一家在霍巴特街93号挖地基着手建造玻璃城堡,一切开始走向正轨。
我很喜欢这一段,玻璃城堡建成意味着雷克斯对抗方式成功。
此刻就像黎明前的黑暗,让人满心期待,但也恰恰如黎明前的黑暗,昏暗无光。
高楼大厦并非顷刻建完,玻璃城堡亦不是。
物质生活的困境加上原生家庭冲击,一开始斗志昂扬的雷克斯更加凶猛地酗酒,玻璃城堡建造工程滞后。
建玻璃城堡是种逃离方式,用酒精来麻痹神经是自欺欺人的行为,酒醒之后一切都不会改变。
给家人买食物果腹的钱被雷克斯挥霍在酒馆里,他陷入物质与精神双重困境。
如珍妮特所控诉,雷克斯的空想主义使得一切回到原点。
那个晚上,醉酒的雷克斯获得珍妮特的救赎决定戒酒。
戒酒的过程是痛苦的。
漫漫长夜,等雷克斯走出房门,恰好迎来冬天的第一场雪。
你看,下雪了。
04圣诞夜,雷克斯以星星命名权作为孩子们的圣诞礼物。
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例举证国际通行的新事物命名权,雷克斯与女儿珍妮特躺在雪地,凝望着深邃星空。
他说道:“繁华都市,富豪比肩,高楼耸立,但空气污染太严重了,连星星都看不见,想去那里的人一定是发疯了”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事,也许雷克斯的三个孩子也不会相继离开霍巴特街93号,去往高楼耸立的纽约市。
也许玻璃城堡真能建成。
在雷克斯出差的时候,雷克斯母亲对他儿子进行侵犯,令他记起一直在逃离的东西。
在雨夜将家人赶回家,他独自买醉,旋又陷入泥潭。
生活总是烂醉如泥,归为一潭死水。
他逃离了原来混乱无序的生活,又进入另一种混乱的状态,自己与家人都因此受伤。
随着时间推移,为玻璃城堡挖出的地基、沟渠填满杂乱的垃圾;雷克斯的几个孩子密谋攒钱逃离沃尔斯家庭,与他逃离父母家庭多么相像。
当珍妮特离开之际,雷克斯又开始设计玻璃城堡,告诉珍妮特不必急着离开,希望能挽留他最爱的女儿。
玻璃城堡是对家人们的承诺,是雷克斯的抗争方式,却也是他的借口。
画的饼再好,终究也只是个画出来的饼。
空想主义者雷克斯亲手终结了他的流浪生涯。
至此,玻璃城堡计划宣告破产。
05后来,雷克斯跟随他的孩子去了纽约市,但宁可选择流浪街头,也不肯融入城市。
彼时,他的女儿成为都市白领,而他不过街头流浪汉雷克斯与珍妮特碰面的地方在一条漆黑的街道,珍妮特在车里,他在车外;珍妮特打扮精致,他衣衫褴褛;珍妮特回舒适的住所,而他在街边翻找垃圾。
雷克斯还有一点自己的坚持,玻璃城堡可能还存在于他内心深处,但我们清楚地知道。
雷克斯,这个男人已经被磨去棱角。
没有保障的生活与多年酗酒总归拖垮了身体,在弥留之际,雷克斯向珍妮特表示很遗憾永远没能盖起那座玻璃城堡。
可能如珍妮特所说,一起筹划的日子很美好,但玻璃城堡计划破产着实令人唏嘘。
它的失败意味着特立独行的天才最终一事无成。
雷克斯这个人物形象诠释了博学与自由,是人们对冒险生活的代表符号。
可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天才,最后却死在城市一隅,穷其一生也没有大成就。
对此,我感到惋惜。
后来的雷克斯,不再是年轻时于荒野中教授知识与哲理的雷克斯,那个在圣诞夜送出星星的充满浪漫主义的雷克斯,那个着手建造玻璃城堡的雷克斯,那个在旷野中搜寻恶魔的雷克斯。
从另一种角度解读电影中的人物与故事,和你分享生活中的琐碎事
玻璃城堡,最终还是没有建成。
观影全程都在期盼,期盼能够出现奇迹:一座明晃晃的玻璃城堡镶嵌在葱郁的山峰,哪怕只是一小间敞亮的阳光房也好,能让孩子们惶恐的眼神重新迸发光彩。
可是,并没有!只留下泛黄的手写图纸、填满垃圾的地基,以及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父亲口口声声说要给四个儿女建一座美丽的玻璃城堡,结束颠沛流离的四海为家,可始终停留在纸面上,自己酗酒嗜赌,喜怒无常。
母亲也是秉持空想主义的生活态度,放弃可以变现百万美金的土地,宁愿流浪街头,翻捡垃圾度日。
这是一个什么都会的天才父亲!
有情商,有智商,有爱商,有逆商,有乐(Le)商,就是唯独少了财商。
假如给了他财商的智慧,也许他真的能够改变世界。
他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无比美丽绚烂多彩的童年,即使长大后,明白这一切都是在“画饼充饥”,有了憎恶和痛恨,再过多年后,仍然会觉得自己很幸运,感激会有这么优秀的父亲。
假如富有,抽烟喝酒反而会成为他的魅力所在……如果他的性格不那么的“反社会”,如果他的行为不那么和身边所有的人都格格不入,如果他能有个稳定的住所,如果他能够有那么三五死党,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会伸出手拉他一把……如果……只是如果……
当他没有钱买礼物的时候 就会把我们带到星空下每个人选一颗星星做礼物 他说当一切礼物消失殆尽的时候 属于你的星星还会在 其中一颗星星因为要坠落而发出红色的光晕 那能不能重新选一颗?
他说不行 因为宇宙不支持退换货 不同的片段成就了你的成长 有一天你把他们转化成文字让数以万计的路人分享你脑回路里的滋味 也许那会是罗勒的味道 又或是肉桂的芬芳 你独有的纯真善良 坚强美丽 我不想让你成为任何人 你就是你 不论你经历了什么于你来说或喜或悲 你都成为了那个最好的自己 我们爱着对方并没有对彼此失望 足以 爱有时候很简单并不易言表 这是你人生最大的礼物
脑子进屎了我看了这片烂得逼裂
电影平平无奇,不知道为什么就被打动了。
最压抑的父母养育出最嬉皮的儿女 然后最嬉皮的父母 养育出最正统的子女
制片课上,老师放的。这种主流价值观的电影果然是会由制片老师来放啊
这种人就是有病
国内也有类似影片中的父母,而且很多不少见。他们有的是去打工,生好几个孩子丢给老人。负责任的还会给钱,不负责就是自己用,不给老家寄一分钱。还有的条件不错,孩子也甩给老人带,一个月回去看一次已经算很好了。孩子到了初中高中才接回来身边。
这部电影里塑造的这个家庭真的是我在大银幕上看到最令人生厌的一家人,没有之一。特别是伍迪·哈里森饰演的这个狗改不了吃屎的父亲,从头至尾除了嗜烟酗酒就是家暴粗口,导演还妄图靠片尾十分钟为其洗白,简直是个笑话。请原谅我不能理性的打分。
最后居然拉回主旋律?成年忍的不负责任就这么应该被原谅?白瞎了~
文青爹妈奇葩生活系列。
煽情
根本不用拿给孩子攒钱上学这一笔来挽回,这种家长根本就是糟透了,很多人自己过得糊里糊涂是不配为人父母的。
不同于神奇队长对教育意识和生活方式的戏谑 玻璃城堡塑造了一对更加令人生厌的父母 就如片中所说厄玛这条线仅仅只是塑造父亲这一角色的借口 结局父女的和解这对于任何家庭来说不是温情而是残忍
玻璃城堡最终没有建起来,但孩子们都坚持着自己,还有和老爸一起的快乐回忆
飞机上看的,特别不喜欢。价值观太有问题了,那位父亲不值得孩子们的尊重。为人父母不经过考试真是最可怕的事情。一切糟糕的父亲身上都有童年的影子可不是什么好感受;我没认出来那是娜奥米沃茨!
极力美化虐童,为各种错误找理由
临近影片结尾最后20分钟,父女二人以撕逼制造人物的戏剧冲突,最后又以回忆何解,这样俗套的故事已经打动不了现在口味挑剔的影迷了。拍家庭片美国真该好好向人家日本学,玩儿那些花哨的电影技法、闪回叙事对这类影片没任何帮助,浪费了一群好卡司!
想要逃离家庭太难了。被玻璃城堡困住看得见外面却逃不出去。她最后真的从感情上和解了吗?我看只是因为要写书,这样的结局会让所有人都舒服一些。
英语课上老师跳着放完了。我永远不会认同这样的爱。坐拥百万美元却无法保障孩子的基本生活。they just couldn't do it?is was excuse only.
酗酒成性的父,痴迷作画的母,垃圾堆里翻东西吃,各种危机里长大的子女们,没有变成城市角落灰暗的一族已属奇迹。因为贫穷只能指着星星当礼物送给孩子,尚属于童年记忆里的情有可原。一座永远只存在幻想中的玻璃城堡纵然再美轮美奂,不付诸行动和海市蜃楼又有什么分别。父亲口口声声对孩子们的爱,画饼充饥显得虚伪又好笑。幸亏女儿长大成为出息的记者,才可以用诙谐幽默的语气写出这么些凄惨的往事。不然的话,那真是一部活生生的原生家庭血泪史。卡夫卡说,什么是爱?这其实很简单。凡是提高、充实、丰富我们生活的东西就是爱,通向一切高度和深度的东西就是爱。浪子般的父亲貌似给子女指向了一条自由之路,但人必须要承担责任才是自由的,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可怕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