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岛的来信

Letters from Iwo Jima,硫磺岛家书,来自硫磺岛的信,硫磺岛战书,硫磺島からの手紙

主演:渡边谦,二宫和也,加濑亮,中村狮童,伊原刚志,裕木奈江,松崎悠希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日语年份:2006

《硫磺岛的来信》剧照

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2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3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4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5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6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3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4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5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6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7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8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9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20

《硫磺岛的来信》剧情介绍

硫磺岛的来信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中途岛战役失利直接宣布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失败,负隅顽抗的日军依然坚守日本最南端的小岛—硫磺岛。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岛,却上演了二战太平洋上最惨烈的战争。 栗林忠道中将(渡边谦 饰)是日军在硫磺岛的指挥官,负责这道日军最后的防线。栗林中将大力改革日军内部的陋习和不足,并设计出一整套对付美军、以拖延为主的作战方案。虽然他和日军的二万名官兵都上下齐心,但面对占尽空中优势的四万名美军士兵,栗林知道这将是一场没有归路的战争。 在最后的战争之前,栗林写下了他最后的家书……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料理往事:江户时代的老菜谱奶奶日之丸灵魂~幕后的英雄~新婚杀人魔失恋日记遗梦京城鄂尔多斯风暴生死狙击第三季替身小甜妻夺镖黄庙村怪谈三十那年纵情一曲面露一人饭夜盲喋血钱塘江奋斗寄宿学校美妙频道第二季剑风传奇黄金时代篇3:降临悍匪围城我是谁飞行员呆呆鸟小娘惹之翡翠山赛琳娜+厨师第四季真爱基因别开门红色通缉真爹假娘俏媳妇杰克·泰勒

《硫磺岛的来信》长篇影评

 1 ) 不置可否

《硫磺岛家书》在外界评价高到爆,得了当年美国三大奖,票房成绩也远高于同一题材同一导演甚至同一制作班底的《父辈的旗帜》。

所有观众看完了都反映要比《父辈的旗帜》好很多,可这好,又好在哪里呢?

凭借着影片独特的视角,也许现在看来《南京!

南京!

》以一斑窥全豹的思路是有鼻祖的,或许说来这部06年的片子也算不上什么经典老片,我不知道是它不够老呢,还是不够经典。

美国人的大片思路和个人英雄主义在这里居然玩儿了一下小捉迷藏,让很多人也包括笔者觉得实在不像《父辈的旗帜》的风格了,说来也是,你说他们在《父》里面褒扬完美国人是多么的顽强,多么的强大,多么的团结勇猛,怎么可能又在《硫磺岛家书》里自己砸自己的脚嘛。

于是就成为了本片的一个郁结之处了,日本人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

到底是顽强不认输,还是柔弱恋家呢?

这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至少我在电影中没有看到导演和编剧给我多少明确的答复。

Clint Eastwood是个非常出色的导演这个毋庸质疑,不说经典作品《廊桥遗梦》了,就是去年的那部家庭伦理悬疑片《换子疑云》就引来了掌声不断。

可是对于这两部作品的处理我却觉得不然了。

突然想起王家卫曾经拍《东邪西毒》遭遇了瓶颈,便交出了另外一部完全反方向的作品——《东成西就》。

《东邪西毒》生涩难懂,《东成西就》恶搞商业。

虽然对于Clint来说,他的两部作品自然跟王家卫那两部没有任何可比性,但电影起初存在就是供人们消遣,虽然后来人们堂而皇之的加了一些内涵发现效果还不错。

没有票房和掌声的电影是失败的,《父辈的旗帜》和当初的《东邪西毒》约莫如此,没几个人看得懂,何来意义?

至于《硫磺岛家书》,故事情节本身是可以比较动人的,就算没有信作为表达的一个主要元素,光是反映底层士兵内心汹涌的亲情和对战争由衷地厌恶之情就值得大家称道了。

日本人就算对中国人犯下了滔天罪行,日本兵纵然对他人对自己残忍苛刻,但他们毕竟也有柔软的一面。

对深爱着的人轻声诉说战场上硝烟弥漫,在身边弟兄一个一个战死之后感到紧迫的压抑。

我曾经在《南京!

南京!》的影评里有写过,战争最大的杀戮不在于鲜血和肉身,而在于用一把双向的刺刀戳刺着战斗双方的人性。

战争中如若能留下些许对家人的眷恋对爱人的思念那已然是最动人的情节了。

可是被翻译成《硫磺岛家书》的这部电影,我却认为家书的主题略轻了点,没有表现出家书那种厚重的情谊。

Clint想要表达一种在战争中的人性光辉,我个人觉得没有表现好。

影片中带有思乡情节的几个士兵都感觉表现在外的是懦弱而非珍惜生命。

说来美国人也很是搞笑,电影中最具亮点的两个十分人性化的指挥官栗林将军和山田一中佐都是常年在美国居住。

他们是否想要说日本人各个疯子冷血狂热,要不就胆小懦弱怕死,只有在我们美国受过我们美国文化熏陶的人才是有血性人性的英雄?

这个想必不用回答了。

以美国式的视角看待二战本就是一种不公平的态度,美国人无论什么世界大战都是采取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来谋取暴利。

如若不是日本心比天高,想要把美国一并吞下,美国还不愿意丧失这么一个赚钱的良机呢。

这部电影就算是曾经拍文艺片拍得是让人鼻涕眼泪流一把的Eastwood导演,还是说拍出了《辛德勒名单》这样二战精品电影的斯皮尔伯格监制也怎么也不可能对于这种题材把握得客观公正。

就像你说让中国人,就算是以小见大的贾樟柯导演或者说是数钱数到抽筋的张艺谋来导演,效果说不定会更差,因为面对民族性的问题,让我们为战争的过错方歌功颂德,虽然显得我们是多么有素质有文化宽容不计较,可是却总是没办法消除掉民族偏见。

这部片子应该让日本人来拍,Eastwood与其下工夫以美国人的眼光看是以特殊的视角拍一部拿奖又卖座的电影,还不如干脆把你们传统歌功颂德的《父辈的旗帜》拍好,一年两部这样的戏谑对这样的剧本和故事以及那段历史一点也不公平。

他们要一个杀你们10个才能死你们还歌颂他们?

我并不觉得像美国这样仅仅是中国没有受经济危机的打击就发狂的国家,还能这么宽容。

也许你们说文化无国界,请保留我不信的权利。

这种电影也只有在美国能得到票房,顺便再带着伪善的作品去日本转一圈收刮一下日本的爱国财。

让美国观众感叹一下:“哇,原来日本人也还是有那么一两个好的嘛,毕竟还是在我们美国呆过。

”再让日本观众感叹一下:“哟西,哟西,美国人贼贼的有素质有涵养,对我们大和民族十分优秀!

”拿到中国来,鬼大爷才去电影院看这种电影!

 2 ) 信是幌子

还是渡边谦演的更传神一些,坚定又祥和的眼神,远胜于二宫和的惨淡无助。

一位是从美国受训回来又匆匆加入对美战争的中将,一位是被迫参军的普通的面包师傅。

注定他们无论从视角还是心态,这场战争对谁都具有不同的意义。

对于栗林来说是要付出一切代价报效祖国,守住领土,完成军人的使命。

对于西乡,就是打败美国佬好回到妻子孩子身边。

当看到西乡作为新兵连靶子都打不到时,我们还能指望他什么呢。

当看到他看到同伴拉开手雷炸成碎片时露出的恐惧,我还在想他真懦弱,但当他回忆起自己的妻子及还没看到的女儿时,你会觉得自己真残忍,起码西乡一直有活下去的勇气。

他们的共同点是对家庭还有眷恋,对家人还有牵挂。

战争毁灭的不仅仅是生活,更是活下去的信念。

昏暗的硫磺岛,呈现出来的色彩就是这样,没有任何希望,这在他们踏上这片土地时就似乎看透了一切,面对犹如送死般的上路,他们已经胜利了吧。

日本的军国主义在非日本人看来完全是看得到湖面看不到湖底,更可能如烙印,有深有浅,但在身体上是抹不去的,也没有人会试图改变。

导演没有深入探讨这个话题,但这种思想几乎所有的镜头都会泄露出来。

提醒我们,硫磺岛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3 ) 硫磺岛的来信

法西斯主义对中国及世界各国的罪恶是永远无法洗清的。

本文完全不涉及政治,只从片中人物特点出发,客观评价。

这部电影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最好的战争片。

在看惯了国内外的各种神剧情,神特效和主旋律后,这部美国导演以日军视角拍摄的战争片,无疑让人眼前一亮。

电影里没有过多的战争场面和主旋律的弘扬,更多的是对不同人物性格和心理状态的细致入微的刻画与塑造。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有栗林忠道,西竹一,西乡,清水。

其中栗林忠道和西竹一是在战争史上有诸多参考资料的人。

这四人给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

栗林应该是二战时期日军最特别的将领之一了。

他在各个方面都与同僚格格不入。

在战略方面,栗林是一个有独到见解的人,这样的思维方式使他遭到了周围人的不断嘲讽与排挤。

他说打仗不是儿戏,并多次强调要尽快与陆军合作,结果被下属说成是麻烦上级,“陆军士官学校出来的家伙就是这样”。

与下属在海边侦查时,他突然让下属学登陆的美国兵奔跑,自己则拿着手杖当枪瞄准。

他半蹲下来全神贯注地做着演习,而下属和几名士兵看他则像精神病。

他提出要更改作战方案,放弃滩头的防御工事,在折钵山下挖坑道,被下属认为是浪费时间。

就连他鞠躬拜托回本土休养的下属帮助请求增援后,下属在离开时仍然对别人说:“栗林更适合本部参谋室而不是指挥作战”。

而栗林上述的种种行为,其实都出自一个原因:他心里十分清楚守岛是无用的。

日军舰队已经覆灭,本土难有增援,他现在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拖住人数和装备都远胜于己的美军,为本土争取时间。

这样的自知之明和有计划性,有针对性的战略方案,很大程度上源于栗林的早年经历。

栗林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随后在四年内两次出使美洲,担任驻美国和加拿大武官,并在哈佛大学学习,研究美国军事,是日军中罕有的通晓美军特点的将领。

这样的经历使他对当时美国的国力,人民生活状况和军事有超乎常人的了解,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岛上守军面临的压力与困境。

所以在谷田罚西乡擦鞋时,他喃喃自语道“擦鞋不如擦枪”。

在与下属争论时,他无奈地说:“你们知道美国汽车的年产量有500万辆吗?

”。

在士兵已然食不果腹时他坚持要为战争储备粮食,因而遭到西乡的质疑。

在这样一个眼界狭隘,思维固化,人云亦云的群体中,他作何解释都是徒劳,只能按自己的计划去执行。

他明知自己的言行必然招致众怒,所以当西竹提醒他提防林少将时,他说自己只能考虑当务之急。

栗林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一个将领应有的谦恭,冷静,勇气与担当。

众所周知,军队的阶级观念很强,尤其是在那样的年代,心理上的扭曲造就了许多懒惰,蛮横,玩忽职守,滥用权力的军官。

而栗林在初到硫磺岛之后,并没有听从下属的建议回住所休息,而是立刻徒步熟悉地形。

在会议过后,天已大黑时仍要去勘查。

在战争打响后,他向下属脱帽鞠躬,在漫长地等待后抓准时机重创了登陆部队,并两次说明自己永远会冲锋在最前,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细节都表现了栗林强大的人格魅力。

栗林最让我惊讶并感动的,是他在军国主义的洗脑和残酷的战争的双重压力下仍未泯灭的人性,这种人性包含了他对手无寸铁的百姓的关注以及他对士兵的同理心。

他看到岛上的男孩时想到自己的儿子,令手下把岛民送回本土;他会对下属说:“守岛是无用的,但我们多守一天,本土的孩子就多一天活着”。

在部队里,他面对的大多是被完全洗脑的,视人命如草芥的狂热分子,但他会阻止谷田鞭打西乡,并教导其用脑子而非鞭子,让士兵们停止劳作好好休息。

与西竹用餐时,他坚持官兵统一标准但又无法违背军官上三个盘子的规定,只能摆上空盘。

在守军节节败退,损失惨重后,他大声喊着严禁玉碎,尽管下属丢了折钵山。

他坚称不能无谓地残杀士兵,要为战死的兄弟死守到底。

当西乡一行人逃回指挥部时,他的第一反应不是谩骂和责备,而是让参谋拿水。

“你们能到这实在不容易”,“没水了,抱歉,先休息一下”。

这样一个体恤百姓和下属,在战争中将人命放在至关重要位置的统帅,当然会被伊藤等人看做是胆小鬼和美军的同情分子,可也只有这样的长官,才会深受士兵的爱戴。

然而栗林作为法西斯阵营的一员,他领导的部队进行的战争终究是罪恶的,这也就注定了他的悲惨结局。

在美国的送别宴会上,他坚持“无论敌人是谁,都要为国尽忠,自己的信念与国家无区别”这样的理念,在战争中他也坚持保帝国安危之类的信条,最终在询问西乡硫磺岛是否还是日本领土后自杀。

那把被他一直别在腰间的象征美日友谊的银色手枪则成为了自杀的工具。

这真是一个让人五味杂陈的巧合。

在影片中,最能理解栗林的人,是西竹一。

西竹一出身贵族,同样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

他酷爱马术,在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了日本到2010年为止的唯一一块奥运会马术金牌。

成名后,他在洛杉矶居住了一段时间并多次受到好莱坞女星邀请参加聚会,还被洛杉矶使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西竹一始终对天皇的至高无上的神圣权力表示怀疑,在向皇宫实施摇拜时他从不低头。

由于他的经历丰富特别,并且违反陆军规定,留三七分的长发,与那个时代的军队氛围过于冲突,所以在军中一直不得志。

二人经历和见解的相似使他们惺惺相惜。

这也是二人在海边见面时就倍感亲切,西竹也表示能在栗林麾下作战很让他安心的原因。

在美国生活过的经历使二人深切体会到了危难的迫近,栗林只有在西竹面前才会说出“大本营不但蒙骗了国民也蒙骗了我们”这样的话,西竹也只能对栗林说:“最明智的做法是让此岛沉入海底”。

在美军空袭硫磺岛时,西竹的爱马被炸死,这对他一定是十分沉重的打击。

这匹名叫“天王星”的马是西竹花重金在意大利购得的,因此马性烈,西竹花了许久才与之磨合,并带它参加了奥运会等许多比赛。

与报效帝国等冠冕堂皇的话相比,我更愿意相信西竹后来的战斗是为爱马报仇。

西竹在战斗中保有和栗林一样的良知。

当伊藤要处死西乡等人时,西竹厉声阻止伊藤并提醒其不要让士兵做无谓的牺牲;当医务兵拒绝给俘虏山姆治疗时,西竹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个士兵都希望在被俘时受到敌人的善待,他还颇具讽刺地说“你见过美国人吗?

”。

这个美国俘虏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士兵,自然也就是百姓。

西竹在美国生活多日,与美国人有过频繁接触,他当然了解多数的美国百姓是什么样子,所以西竹像当年美国百姓善待自己那样善待了这个俘虏,并在他死后为他将双手交叉放在胸前,盖上被子。

由此来看西竹也具有同理心。

最后西竹双眼被弹片炸瞎,他用白布蒙住双眼,拒绝治疗,把所剩无几的药物留给其他伤员,自己则在他人撤离后饮弹自尽,下属在离开前对他说:“能与您并肩作战是我的光荣”。

客观来说,栗林与西竹军校出身,又为军官,是定会受到军国主义影响的。

在他们的思维中,武士道精神依然重要,为帝国尽忠,为元首效命,不惜侵略他国,与反法西斯盟国战斗,给各国带来深重的灾难,他们的罪责是永远无法洗清的。

或许影片对二人进行了美化,但参考史料,二人的品行中也有诸多可取之处,在当时的日本还是少有的。

栗林因守岛时坚持每日巡查而成为每个士兵都见过的最高指挥官,在战死后成为日本当时最年轻的陆军大将,也被美国誉为二战时最优秀的日军将领。

影片中的西乡与清水,则是典型的日本普通百姓的代表,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那个时代小人物的悲惨际遇。

西乡本是一个小面包店的店主,在动荡的年代艰难求生。

终于一天宪兵到来,在已被洗劫一空的小店里抢走了这个家庭唯一的支柱。

面对这样的情况,西乡也只能无奈又机械地对来人说:“谢谢,很高兴为国效命”。

我依然记得西乡将头贴在孕妻的肚子上,二人一齐落泪的场面。

“店被抢关门了,丈夫也被抢走了”。

战争摧毁了柴米油盐的生活,还要摧毁人世间最脆弱的情感。

这样痛心的经历,使西乡根本无心顾及这场战争,也无心猜忌军队中的勾心斗角,他只考虑一件事:活下去,回家与妻儿团聚。

在影片的开头,西乡挖沙时就在不断抱怨,他觉得这场战争根本不是神圣的,他心里想的只有回家。

正是这一个坚定的信念使他忽视了周遭的许多事情,他不停地抱怨以致没有发觉谷田的靠近而被鞭打,只顾在给妻子的信中吐露真情实感而不相信审查人的好言相劝。

他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士兵,训练场上开枪打到草堆,持步枪上阵时浑身颤抖险些误伤谷田。

他始终不明白:为了国家?

为了战争?

关面包什么事啊?

但是这样一个胆小,天真,看似傻里傻气的普通士兵,实际却有着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和勇气。

他的洞察力是指他一开始就清楚准确地预见到了这些士兵的悲惨结局,他的勇气是因他为了活下去可以不顾一切。

影片开头西乡在给妻子的信中就写道:“我们一日不停地挖掘,我们的战场就是我们的葬身之地,我们是在挖自己的坟墓”。

在看到书中为死人建城堡时,他沮丧地说:“我们死去后能有个土堆就不错了。

”“我们难逃一死,这就是我们的命。

”他认为自己应维持住身体,坚持活到最后。

所以在栗林令士兵休息时,西乡认为栗林是个好长官,因为他使他们从挖沙的苦役中解放了,而在栗林提出为战争储备粮食时,他立刻发出质疑,因为他关心的不是粮食能使战争维持多久,他只关心粮食本身。

在美军空袭时,谷田命西乡出洞倒尿桶。

西乡没有拒绝,并且在炮火连天中捡出因惊吓而滑落的桶。

如果换作旁人,也许会因畏惧外面的炮火而拒绝出洞,也许会在木桶滑落后不敢过多停留而直接回洞,这两种人面对谷田,下场一定也是致命的。

西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而走向同样致命的洞外,冒着生命危险取回了木桶,整个过程都需要莫大的勇气。

还好命运眷顾,落在他身边的炮弹并没有爆炸。

西乡有两次因活下去的信念救了自己也救了清水。

在谷田等人自杀后,清水枪指想要逃走的西乡,西乡则大声质问清水:自杀和战斗,哪个算效忠陛下?

本就犹豫不决的清水被西乡说服,于是与西乡一起逃走。

其实西乡的本意与所谓的效忠陛下根本无关,他只是使出浑身解数使自己可以平安脱险。

后来两人随部队穿过封锁区时,西乡拉住清水,让他和自己在队伍的最后匍匐前行。

果然前面奔跑的士兵大多被射死,只有他们安然无恙。

然而西乡也有心理完全崩溃的时候,在洞里他万念俱灰,说自己是逃兵,要投降,引清水将他抓获,没想到这直接触动了沉默寡言的清水敞开心扉。

清水出身于日本宪兵队,在被长官派去教训未挂国旗的“非国民”时,因心生怜悯偷放了一条不断狂吠的宠物狗而被长官暴打,最后被宪兵队除名。

在来到硫磺岛后,清水因曾是宪兵的身份而受排挤,野崎从开始就断定他是被派来监视士兵的,并且在清水写家书时怀疑他在打小报告。

甚至在大战前夕,清水还被人嘲笑“无人给宪兵送千人缝”。

在那样的环境中受如此对待,他一定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和痛苦。

清水与西乡不同,他起初对他所保卫的国家和政权是信任的。

在给母亲的信中,他说为国捐躯是荣幸;在战前的动员会上,他说美国兵不如日本兵,是放不下个人情感的懦夫。

后来在逃跑途中想起西竹说“美国人不是胆小鬼,美国兵母亲的叮嘱与自己的母亲毫无分别时”,他内心依旧很矛盾,既不想辜负将军和祖国的期望,也不想白白送死。

最后还是西乡的话击中了清水:“清水,我很为你不值,活下去不是更好吗?

”为了反人类的政权,为了不义之战而丢下家人,白白送死固然是不值得的,于是两个怀着对生的无限渴望的人选择了投降。

可正是这一决定,戏剧性地导致了清水的死亡。

片中栗林一共救了西乡三次:谷田鞭打西乡时,栗林下令撤退时和总攻击之前。

栗林一定清楚许多将士和自己一样,每时每刻都在挂念着自己的家人,渴望着平安回到本土。

他本人深受法西斯主义的影响,又身居要职,身不由己,内外的双重影响使他只能进行所谓的以死报国,而当他看到西乡这个普通的面包师惊慌地逃回指挥部,嘴上说着“路途艰险都不算什么”时,他已经从西乡的举止神态中看出这个年轻人只是在不顾一切地在找寻回家的路。

所以对自己的结局已经无能为力的栗林把西乡留下,让他负责烧文件,这是栗林唯一能做的事。

栗林的这三次相救也使自己成为了西乡的勇气来源和精神支柱,相比谷田,伊藤和身边那些或疯狂或惊慌的士兵,只有栗林才能成为让西乡感到亲近的人。

最后栗林重伤,命令参谋打死自己时,西乡毫不犹豫地向参谋开枪。

这时的西乡已经不顾对方是敌是友,我甚至觉得如果是美军要杀栗林,西乡也会毫不犹豫地开枪的。

栗林自杀后,西乡在美军搜山时藏了起来,但是当他看到美军腰间别着那把被自己嘲讽为从阵亡美军身上抢来的手枪时,他发疯似的将铁锹抡向数名荷枪实弹的美军。

这个一心逃避战争的年轻人,竟因栗林而有了如此惊人的勇气。

战争是残酷的,它的残酷既来自枪林弹雨,残肢断臂,烧焦的土地和随时消逝的生命,也源于它对人性的嘲弄,考验和扭曲。

片中共有四处有关俘虏的情节:美军俘虏被日军暴打后刺死,山姆被治疗被善待后死亡,清水和另一名士兵投降后被杀,西乡被俘后得到安置。

而在现实战争中,杀红双眼的士兵和利己主义的士兵常见,具有同理心的长官,沉着冷静的士兵和政策人性科学的军队是不多见的。

那几名士兵在杀俘虏时喊的并不是报效国家而是“你不是要炸死我们吗”,对清水说投降可果腹的俘虏被杀前邀请清水战后相见,看到清水二人尸体的军官让他人引以为戒,战争中的事竟这样讽刺。

朝夕相处的同伴不久因痢疾而亡,乍看是静坐的山崎早已被炮弹炸死,上一秒架着机枪的小泽顷刻断臂,正在讲话的桥本突然被烧成火球,这在战争中早已司空见惯。

而相比这些,更让人觉得可怕,可悲又可笑的是对下属非打即骂,认为撤退是懦弱表现,最后“玉碎”的谷田;拉响手雷时浑身颤抖,哭喊万岁,血溅照片的一众士兵;认为逃兵可耻,必须与部队共存亡,孤身去炸坦克时被其他的士兵说“别管他”,最后自己哭着躲回山洞直到被活捉的伊藤;声称“如果不能在对面相见,就在地府相会”后战死的军官;受够打仗,得知清水去投降后与其一同逃跑,被上级打死的哨卫;教训未挂国旗的孤儿寡母,枪杀“妨碍通信”的宠物狗,暴打清水的军官;理直气壮地发布征召令,祝西乡武运长久,以“至少有个孩子可传承香火”为告慰的女子;总攻之前为栗林献歌的家乡儿童。

“死掉的士兵算是好士兵吗?

”“起码这里要面对的只有敌人。

”谷田举枪时有无对死亡的恐惧?

士兵们口中喊着万岁,心中没有愤怒,绝望,不甘和怨恨吗?伊藤为何要放弃炸坦克?

军官战死时对自己的信条有无怀疑?

难道投降成败与否都是一个下场?

一条狗真能妨碍通信吗?

如果自己的夫子皆亡,女子作何感想?

孩子们知道战争到底是什么吗?

法西斯主义挑起的这场邪恶又荒谬的战争,造就了一大批魔鬼,也让更多的人成为了牺牲品,陪葬品。

那些日本士兵因山姆母亲所说的“坚持正义,就是真正的正义”而冲锋,殊不知自己正站在真正正义的对立面。

嗜血成性,疯狂杀戮的野兽,野兽般的牛羊和被长鞭驱赶着,茫然前行,惊慌失措的牛羊,是无法在向覆灭奔去的洪流中区分得清楚明白的。

可无论是何种的战争,无论是多么凶残的野兽,都无法磨灭人类最原始的情感。

亲情,友情和爱情,是本能也是寄托。

在这个孤悬海外,战火纷飞的小岛上,能够勉强维系这些情感的,只有一封封书信。

不断出现的书信贯穿了整部影片,既切合了所彰显的人性主题,也冲淡了压抑沉重的氛围。

将士们不断收寄书信,在战前一遍遍翻看书信和照片,并把它们贴身携带,这大概是唯一能使他们感到安慰的事。

山姆那封被当做作战命令的家书被西竹当众念出时,信中对日常琐事的描述和母亲的叮咛让在场的众人仿佛回到了家中,身边的母亲正说“妈妈希望你平安归来”。

栗林在生命的最后望着海面,想起的尽是当年归国后将见到妻儿时心中的激动与喜悦。

这些信件与画面,已经与战争本身无关了,因为每个参战国的百姓家中都有颤抖执笔的手,都有紧盯着窗外地平线的眼。

“我答应过为家人奋战到死,但一想到家人就舍不得死了。

”六十余年后,风平浪静的海面和黄昏中静立的山峰已很难让人将这座岛屿和硝烟弥漫的战场联系在一起。

在昏暗的黑白色调里,一封封完好无损的信件重见天日,散落满地,纯净得那么耀眼。

 4 ) 荒唐的家書

硫磺岛的来信與父輩的旗幟在許多評論裡,前者的評價總是高過於後者,兩部片同時觀賞後,我一直找不到可以稱讚硫磺島的來信的理由,唯一能讓我想到的原因可能就是前者有較多的戰爭場面,比較符合戰爭片的類型,而父輩的旗幟在故事編排上比較類似劇情片,片型上比較不討好一般的觀眾,尤其是因為戰爭題材而觀賞的觀眾可能因此對後者反感。

在我來說,硫磺島的來信很簡單的就是灑狗血的極致加上對戰爭不恥的惺惺作態,一個唯美的攝影和音樂配合上簡單的故事。

很吃驚史蒂芬史匹柏也是本片的製片,以他執導過辛德勒的名單、搶救雷恩大兵的歷史看來,令人不敢想像他竟然會製作這樣一部片,這部爛片最大的敗筆就是劇本,我不太懂是否因為兩片合拍較省成本所以趕拍的情況下而在考據上有所偷工減料。

硫磺島是二戰中盟軍首次打上了日本的領土,日本因為瓜達康納爾島戰之後節節敗退,已經失去了強大的海軍優勢,這場戰役從開始就註定了日軍的失敗,失敗只是早晚,所以片中出現的日軍很容易的就成了強勢美軍砲火下的犧牲者,所以想當然爾的就符合受害者保家衛國的犧牲形象。

這部電影的起源據說是栗林忠道中將的圖畫信「Picture Letters from Commander in Chief“玉砕総指挥官”の絵手纸 吉田津由子编」,這本書其實並未收錄任何一封栗林忠道在硫磺島上寫的信,而是由日裔美籍的編劇山下愛莉絲參考並臆想所寫的「赤日黑沙」劇本,我很認同編劇身為日裔的愛國心態,只是當劇本頒上螢幕之後,這部片的立場就值得疑慮了,之前我曾提到製片史蒂芬史匹柏的原因就在於此,試想史蒂芬史匹柏會製作一部奧修維茲集中營的納粹魔頭在柏林保衛戰英勇衛國且犧牲的電影嗎?

凡事有因才有果,造成硫磺島上日本人這種下場的原因隻字不提,這就是本片最大的敗筆。

另外電影裡灑狗血的程度已超過片中美日軍死亡所用的血漿,舉一例:片中有位美軍遭槍擊,一名日本軍官不管醫藥所剩無幾還執意為其療傷,在他死後還朗讀死者家書,每位日本兵熱淚盈眶,原來美國人不壞因為他“老娘”寫的家書扭轉了他們對美軍的印象,說真的,你會相信這麼胡扯的事嗎?

乾脆大家丟下槍美日兩軍抱在一起想家算了。

再說日軍對待戰俘的惡名舉世皆知﹝德軍除了坑猶對他國戰俘至少都還比日軍有些許人性﹞,這位日本軍官對美軍做的事只讓人覺得荒唐,若是如此人道美軍也不會動用火焰槍這種武器對待日軍了。

另唸信的舉動尤其好笑,難道中國人及其他亞洲人都沒母親還是都不寫家書,這世上就他老美老日會寫信。

片中另外一位主角二宮河野被栗林忠道留下保住一命更顯荒唐,既然如此怎不救其他日軍,自己切腹就好,再說救一人又有何用,因戰爭死傷的人數是千千萬萬,真唾棄戰爭還是溫情主義作祟呢,根本在劇情上就無法自圓其說,所以除了濫情我想不出更好的形容詞來形容了。

電影會造成良好評價的原因就是在於其表面宗旨是以人性角度描述戰爭醜惡進而唾棄戰爭,但全片給人的感覺卻看不到任何人性上的感動,二宮和野因思念妻子而畏戰還是根本上就是一個懦夫呢?

當其他士兵在別人國家逞兇鬥狠姦淫辱虐的時侯是否想過今天在硫磺島的下場呢?

愚蠢的日軍不聽指挥盲目自殺還是做為滿場亂竄的活體炸彈移動槍靶時,只顯其日軍人性的醜惡低能,根本令我昏昏欲睡;描述指揮官栗林忠道更是以譴責戰爭之名行美化戰犯之實,栗林忠道在廣州跟香港的惡行都因為硫磺島的家書而被神化了,克林伊斯威特拍本片根本就是日本供奉靖國神社的另一翻版,這在於一個資深電影工作者來說可是非常嚴重且不該犯的錯誤,沒有完整的歷史考據,且非常單方面的陳述,只會造成歷史被曲解、誤讀,這個錯誤挾著龐大好萊塢文化之勢影響的後遺症非常之大,如果戰犯可以神話,那二戰中的被侵略國受難者情何以堪。

電影作品裡描述二戰非常的多,因為科技演變,從雷恩大兵之後的戰爭特效越趨完美,但只是單純因為特效而給予佳評而不論是否扭曲事實,這可不是件好事,至少一個電影工作者不應該犯這個錯,現在很多人是不讀書的,如果每部講述歷史的電影皆如此胡搞,難保日本侵華及引發二戰不被扭曲成日本是二戰受害者。

不負責任的臆想只是爲罪惡找理由圓謊,說真的,建議克林伊斯威特下次可以籌拍山下愛利斯臆想下的帝國毀滅,搞不好希特勒在編劇筆下可以成為比耶穌還偉大的聖人,我就不信到時誰還會買他的帳。

 5 ) 要活,一定要活!

和《父辈》说的是一个意思。

http://blog.sina.com.cn/u/4935d673010008aj

 6 ) 以前心情不好时写的影评

这几天的心情实在非常不好,下午把“硫磺岛来信”重新看了一遍,这个影片是我去年三月就看过的,一部很悲的片子,但是以当时的心情,若要完全体会这样的感情,怕也只是“年少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的感觉,如今......这样的感情,自己应该是完全体会到了,因为一些事情,感觉自己就在那个时候,在那个岛上吧......硫磺岛的两万日本军队在美国人压倒性的优势面前,全军覆没,生还者寥寥,其实这样的命运在他们许久之前来到这个岛上时就很明了——"Hanako,we soldiers dig,we dig all day......this is the hole we will fight i,and die in......""Hanako, am I digging my own grave?"(一个普通士兵写给妻子而未寄出的家书,英文字幕的内容)......但是,这个岛上的所有人都没有哭,不管是那个叫西乡的,贪生怕死的小兵,奥运会马术冠军西竹一中佐,还是在美国旅居多年的栗林忠道将军,对于这个宿命都是心知肚明的......记得影片中西竹一中佐来岛上时,栗林将军对他说:“依靠联合舰队,我们可以守住这个岛。

”中佐神色黯然:“你不知道么,小泽将军的联合舰队......在马里亚纳全军覆没了......”将军脸上掠过一丝不安:“这么说,他们不仅蒙骗了国民,还蒙骗了我们......”然后两人都露出那种释然的笑容......其实这世界上最大的悲痛从来不是用哭和眼泪来表达的,那样的悲痛只合用如此的叹息和微笑诉说了,笑容背后是可以让人窒息的悲凉——回不去了,不可能回去了,那就笑吧,笑到心都凉了,也再也看不到亲人,那个时候去死,是不是可以麻木了,是不是可以瞑目了,哈哈......是啊,在那样的事情中,小人物多好啊,虽然无人重视,虽然命如草芥,至少可以有回家的希望对不对,反正就没想过要光宗耀祖,活下去,见到妻儿,比什么都好,管他国家的荣辱......其实我觉得最可怜的,算是栗林将军,西竹一中佐这样的角色,其实他们原都是感情非常细腻的人,他们本来根本不想这样,但是他们却被逼着去死,还要指挥数万人一起去死——诸位,我将始终冲锋在前!

真不知道栗林将军说出这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只是因为他们太优秀了,因为这个,他们被一步一步逼着作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直到毁灭,他们真的别无选择......优秀真的会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么,真的未必,更多的怕只是别无选择的宿命和痛苦,优秀的人......值得么......我还记得最后那些永远无法寄出的家书从袋子中倾泻而下。

配合着那些陌生的,平凡的士兵念家书的声音,让人感叹不已。

全世界的家书都是一样的,普通,干燥,乏味,但却是那些士兵唯一的精神支柱,即使知道寄不出去,仍不放弃继续写。

这是那些普通士兵唯一的渴望啊......但是这样的渴望,在那些看似神圣的名目之下,为什么这样渺小,我不知道......电影的主题音乐是用钢琴弹奏的,非常简单,非常好听......在这样的音乐中,栗林将军在满是火山灰的岛上走着,灰色的天,灰色的海,灰色的山,人的心情怕也是灰色的......为了一个神圣的名目永别亲人,放弃梦想,奉献一切......可笑么......

 7 ) 平民百姓的战争

很多人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要看这种片子。

乍一看上去,这部片子感情基调十分悲壮,悲壮中还透出几丝英勇就义般的英雄气息。

所以很多人看了以后就是愤怒和不解:这是在歌颂日本鬼子很伟大吗? 我个人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这部电影演的不是日本军人。

我的这个答案看上去似乎很可笑。

该有人向我吐槽了:“一部讲硫磺岛守军的电影,洋洋洒洒那么多激烈的战斗场面,这不是描写日本军人是在描写谁?难道是描写美军吗?”我们不妨来好好分析一下吧。

题目是什么?“硫磺岛的来信”。

题目的重点是什么呢?重点是信。

而主角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主角是一个胆小如鼠,瘦弱不堪,枪法极差,意志力不强,经常被上司欺侮,十分无能又略显几分懦弱的非常卑微的日军小兵西乡。

这样一部战争片却要用“信”来做题目,这样一群凶残狂热的日本士兵却要选这样一位当主角,这就足以说明,导演要描绘的重点,其实并不是日本军人。

主角是日本军人吗?我觉得不是。

纵观主角西乡的种种作为:开小差,不停的抱怨,枪都握不紧,什么事情都办不成,被上司视作一个笑话;没有什么家国大义、玉碎激情,从不把天皇板载之类当成圣经,脑子里只有他的老婆,他的店,还有他那没出生孩子;别人以效忠为荣,他却天天想着回家当逃兵;主角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军队里最糟糕最窝囊的士兵,一个最不是士兵的士兵。

但这就是主角,这就是他的人生。

老百姓不就是这样吗?我们每个普通人不都是这样吗?老百姓不就是要活吗?谁不想和家人在一起?妻子要生产了,有哪个男人不牵肠挂肚?但是就是这样,他被强制贴上了标签,带上了头盔,作为军人被输送到了战场上。

你让这样一个瘦弱不堪的小商人去做英雄吗?你让这样一个从来没有野外生存经验的城镇居民去硫磺岛这种恶劣的环境当军人吗?什么皇恩,什么玉碎,什么决战,他不懂。

他只知道本土有他的妻子。

他要回家,因为他的妻子需要丈夫,未出生的孩子需要父亲。

他不想白白送命。

他从不希望名留青史,从不愿意抛头颅撒热血进献什么赤城之心,因为他只是个普通人。

再看看本片中的其他角色。

清水,和主角一样做逃兵的“窝囊军人”,一个想念母亲的儿子,最后被惨杀;还有野崎和柏原,同样是两个平民百姓,一个被疾病折磨死,另一个身子被炸碎……他们其实都很普通。

穿上军装,他们就是喊着口号的狂热军人,脱下衣服,他们其实就是毕业没多久的学生、服装店老板、面包师傅。

本片有一位真正的军人,也是所谓的英雄,就是粟林中将。

关于粟林忠道其人,在现实中其实并不是仁慈之流,他也血债累累。

但是他重视士兵的生命和写家书是确有其事。

本片为了艺术性对他进行了一定的美化。

粟林的形象其实只是一个标杆,一个影片感情基调的映射。

而最重要的,就是让观众看到,粟林其实也是一个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一个热爱自己孩子的父亲。

影片的末尾,在看到象征着粟林荣誉的m1911被美军嬉笑着拿走以后,西乡终于爆发了。

胆小如鼠又瘦弱无力的他,就像猛兽一般,手持一杆铁锹就冲了出去,不顾一切的像美军士兵狂砍。

这一刻,西乡这个人物的刻画达到了高潮。

身为一个日本人,他不能忍受日本军人的荣誉被外国人轻蔑的拿走!身为一个被照顾过的下属,他不允许他最尊敬的长官被侮辱!身为一个老百姓,他要宣泄被迫离乡的愤怒!西乡疯癫一般狂抡那杆铁锹,最后却被美军士兵一棒打倒在地。

一切终于平静。

醒来之时,他已经躺在了美军舰船的甲板上,做了战俘。

这就是西乡,平民老百姓西乡,面包师傅西乡。

蚂蚁一样无法力挽狂澜的小人物,千千万万被迫卷入战争阴霾的平民百姓的缩影。

这就是本片描绘的战争,一群平民百姓士兵深陷战争泥潭以后的悲惨与悲壮。

最后,那一封封来信,只是感情的载体,是这些被迫加入战争之人心灵的真实写照。

 8 ) “不,长官,我只是一个面包师傅。”

茨威格曾说,历史是最好的传记作家。

二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之所以迷人,很大程度也是因为二战本身的惊心动魄,波澜壮阔。

而且,每每看到德、日这两个轴心国大坏蛋最后阶段的殊死搏杀时,不管什么人都喜欢冠以“困兽犹斗”这类词汇。

曾经,也很不理解为什么不断有“被洗脑”的年轻士兵冲上前线,为了“帝国的荣光”甚至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

难道,真的仅仅是“被洗脑”这么简单么?

后来看了很多二战德军士兵的回忆录,才开始逐渐解开心中的谜团。

至少,从这些回忆录身上,能够从以往并不了解的视角中获得了一些珍贵信息。

比如约翰.福斯那本《黑色雪绒花——党卫军士兵回忆录》中,作者多次强调说:在战争后期,战火开始燃烧到了德国本土,我们年轻人有责任和义务“保家卫国”(原本的入侵者现在变成了受害者,这便是战争的残酷与戏剧性之一)。

而且在最惨无人道的东线,也发生了大量苏军士兵强X德国妇女之类的暴行。

每一个德国的年轻人,奔赴前线去捍卫自己的家人不受侵害,从这个角度上看,也似乎没有太多值得苛责的。

况且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整个欧洲的公敌除了纳粹德国,还有布尔什维克的入侵。

作为德国年轻人反抗布尔什维克的风暴席卷自己的国家,也在合乎情理的范围之内。

作为个体,参加德军未必一定得先成为所谓的纳粹信徒,很可能只是出于一种德国公民的责任感。

同样在这部《硫磺岛的家书》中,未必一定出于对天皇的效忠以及追随武士道的殉难精神才去岛上做最后的垂死挣扎。

就像剧中主角之一小鬼子兵西村那样,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面包师傅,爱自己的妻子和即将出生的宝宝,然而在这个悲剧的时代下,面对“为国效力”的强行征召,他根本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我相信无论是在德国还是日本,以这两种方式去参军的年轻人,一定都大有人在。

前者主动,后者被动,但两者皆不是我们经常被灌输的那种脸谱化的、一味被洗脑的、只有粗暴没有情感就像一架杀人机器那般残酷无情的法西斯士兵形象。

尽管有人吐槽或者批判说老牛仔“美化”了日军士兵,但不分青红皂白就一句地图炮说日本兵都没有人性,这更加是一种赤裸裸的污蔑。

剧中最打动我的一个情节,来自于粟林忠道与西村的一句对话:“西村,你是一名好士兵。

”“不,长官,我只是一个面包师傅。

”姜文曾不解为什么一个日本平民那么友善,穿上一件军服就变成了杀人魔头,后来他拍了《鬼子来了》。

而在《硫磺岛的家书》中,老牛仔却淡淡地告诉我们,鬼子脱了军服,他也只是个面包师傅。

西村就是这样的一名“面包师傅”。

他来到硫磺岛后,并没有什么一定要为国捐躯的想法,也并不打算将来成为英雄躺在靖国神社里被后人参拜。

虽然他自己也明白,生还的几率基本上没有了。

但还是想努力活下去。

嗯,活下去。

这样的人,未必一定能代表所有的日本士兵,但一定大有其人。

甚至还有一个曾经侵入我大中华的鬼子兵,在激烈的战事交锋面前,仍旧能够保持一颗小清新般的文艺情怀:“现在眺望定远城外,风景异常清明秀丽。

柳吐新绿,河水淼淼,油菜花一片金黄。

平原千里,一望无垠,远处迷迷蒙蒙,但见白云如絮。

加之天气晴朗,把春风骀荡、春日和煦、春日迟迟这些汉字的形容词拿来套用,与此情此景完全合适。

明丽的春光任何汉字的形容词都可当之无愧。

尤其是杨柳之绿、油菜花之黄,颜色鲜艳近似原色,极为悠然自得的构图,那就纯然是一幅Crown Leader 2的插图。

”——摘自《小津安二郎的书信》这名日军就无需赘言了,将来成了国宝级大导演。

如果他只是一个被天皇洗脑到极致的日本鬼子,断然写不出如此轻松、超然的日记来,也绝不会把拍电影和开豆腐店联系在一起了。

或多或少有些“恶搞”的还有这部影片结尾。

走投无路的西村面对美军的包围,之前一直怕死的他,此刻却“一心求死”了。

这是一出很绝妙的情节设定,由于之前他的同伴清水投降美军后却被射杀,因此绝望之下的西村拿着一把工兵铲在那里歇斯底里起来。

但好歹老牛仔还是给了这群注定成为炮灰的鬼子兵们最后一丝怜悯:他,西村,一个不想当兵的面包师傅,因被美军生擒从而戏剧性地活到了最后!

 9 ) 根本是打算混掉硫磺島,省下錢來用在沖繩戰役?

克林伊斯威特阿伯在拍攝Letters from Iwo Jima時可是有用心,一開始就描述日軍將領灘頭決戰派跟縱深防禦派的大爭執。

要挑一個嚴重的毛病,最主要的是把硫磺島戰役描繪成灘頭決戰,而且美軍在灘頭的輕兵器陣地前傷亡慘重。

不是這樣啊!

栗林忠道中將從Peleliu學的教訓就是,用縱深防禦釘住米軍,然後再集中砲兵火力轟擊密集集結的海陸是最有效的殺傷手段。

這從他發佈的戰鬥令命很清楚的可以看出來:1.アメリカ軍に位置が露見することを防ぐために、日本軍の火砲は上陸準備砲爆撃の間は発砲を行わない。

アメリカの艦艇に対する砲撃は行わない。

2.上陸された際、水際では抵抗を行わない。

3.上陸部隊が一旦約500メートル内陸に進んだならば、元山飛行場付近に配置した火器による集中攻撃を加え、さらに、海岸の北へは元山から、南へは摺鉢山から砲撃を加える。

4.上陸部隊に可能な限りの損害を与えた後に、火砲は千鳥飛行場近くの高台から北方へ移動する。

而當天實際的戰鬥過程是這樣的:"9時、第4、第5海兵師団の第1波が上陸を開始した。

水際での日本軍の抵抗はなく、海兵隊は円滑な上陸に意外の感を受けつつ内陸へ前進した。

だが日本軍は地下坑道の中で艦砲射撃に耐え、機をうかがっていた。

午前10時過ぎ、日本軍は一斉攻撃を開始、海兵隊の先頭へ集中攻撃を浴びせた。

やわらかい砂地に足を取られ、動きがままならない状態の所に攻撃を受けた為たちまち第24、第25海兵連隊は25パーセントの死傷者を出し、戦車は第1波で上陸した56両のうち28両が破壊された。

これほどの濃密な火力の集中を受けた戦場は太平洋ではそれまで例がなかった。

硫黄島の土壌は崩れやすい火山灰のため、しっかりした足場も無く、海兵隊は塹壕を掘ることもできなかった。

やっとの思いで揚陸した戦車も日本軍の高射砲によって撃破された。

19日だけで海兵隊は戦死501名、戦傷死47名、負傷1,755名という損害を受けた。

"簡單地說,日軍等美軍登陸一個小時後,也就是等到美軍深入500公尺,狹小的灘頭擠滿剛卸下來的人貨,隨便一發砲彈都可以打中甚麼東西的時候,才全面開始砲擊。

是密集的砲兵火力造成美軍重大傷亡,而不是靠一些地下碉堡跟機槍巢跟美軍在灘頭決鬥。

在史實上,我們的英雄主角是在東奔西跑時被一發砲彈人間蒸發,而不是被子彈打中陣亡,其實也正好反映出這一點。

(資料請參見日文wiki硫黄島の戦い:http://ja.wikipedia.org/wiki/%E7%A1%AB%E9%BB%84%E5%B3%B6%E3%81%AE%E6%88%A6%E3%81%84)

 10 ) 《硫磺岛家书》日方角度的硫磺岛战役

《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家书》是导演林特·伊斯特伍德是根据硫磺岛战役分别以美方和日方视角拍的两部电影,难能可贵的是两部都非常精彩。

我觉得我从这部影片中可以感受到些东西。

一是栗林忠岛的立体式防御体系的强大之处。

将美军原定的5日计划拖到了30日,造成了美军6千多人死亡和2万多伤患的重大损失。

从此战的战术角度而言是成功的,无疑是大大拖延了美军进攻日本本土的进程。

二是感慨战争的残酷。

因为战争毕竟不是打游戏,可以完全从战术战略角度来惊叹布局者的精彩表演。

每个所谓经典战役都是由无数人的生命来铺垫的。

而我们这些观众,如果在战争时期,多半就是被牺牲的士兵。

所以宁可不要这种艺术美感。

三是感叹造化弄人。

如果没有战争发生的话,像栗林忠岛这类精英人士可能会在其他领域获得更大的成就,会给人类社会贡献更多,而不是被浪费在一场由无数生命牺牲的战场上。

而影片中那些普普通通的士兵们,也不会去玉碎冲锋,而是安安稳稳的度过平淡的一生。

四是人性的同性。

小时候对日本人恨得咬牙切齿,对美国人恨得咬牙切齿,对俄国人恨得咬牙切齿。

其实,大家都是人,虽然接受不同的文化熏陶,不同的家庭环境成长,但,大家都是人,人性是想通的。

尤其是长大之后读过很多社会性书籍,例如《乌合之众》《社会心理学》等,对人性的认知更加深刻。

在某个场景下,某个情况下,其实大多数人做出的选择会非常相似,这和国籍人种性别无关,这就是人性。

天使和魔鬼,其实只有一线之隔,而且或者还会相互转换。

我们做的应该是尽量避免让人成为魔鬼的场景出现,或者当出现这种场景时如何尽快进行规避保全自我,而不是简单的贴个标签树立个敌人当作靶子骂完完事。

引用《辐射》的开场白,“战争,战争永远不会改变”,人性亦是如此。

PS,对了说下本剧的不足之处,影片中并没有明确的时间描述,如果增加上的话,会让人对战争的进程更加清晰,更能体会当时日军弹尽粮绝的处境。

《硫磺岛的来信》短评

好看

4分钟前
  • 一章小
  • 力荐

太做作

9分钟前
  • 花景
  • 还行

普通。

10分钟前
  • 最烦装逼
  • 还行

活该的日本鬼子

14分钟前
  • 梦游者
  • 很差

美国拍得比较露骨的主旋律片

19分钟前
  • pubb
  • 较差

严肃的伊斯特伍德拍了有点泛滥的战争人性题材,能让人一气呵成看完近150分钟,功力不俗。爷爷太man了~

21分钟前
  • 阿朽
  • 推荐

拍的一般吧

22分钟前
  • 乐不思蜀
  • 还行

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战争片,影片中战争的画面也在硫磺实地拍摄足够惨烈,而一般的战争片总会给正义与否下一个定论,可导演却意不在此,他认为战争就如人生,没有绝对的正义一方也没有绝对邪恶的一方。对于参加战争的双方来说,死去的英魂都是值得敬佩的。

23分钟前
  • 爱吃烤鸭
  • 推荐

把触角落在了战争中那些怕死的小人物的心理活动上,不一味的追求战争的场面和英雄人物的讴歌,伊斯特伍德无论在镜头的调度还是节奏的掌控上都已炉火纯青,优美的配乐更是把电影提高了一个档次。

28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尽管电影在试图描绘人在战争中的闪光点,但实际上,战争更多还是在于人性沦陷上。

31分钟前
  • 暖鱼
  • 还行

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

34分钟前
  • 推荐

看之前就知道这部电影名气十足,但是看了以后,有点小失望,对战争场景刻画不够,不知道另外一部 父辈的旗帜会如何。

39分钟前
  • leemajia
  • 还行

战争片是让人看了反战,而不是里面主角反战而逃避和畏惧战争。和平是打出来的,不是祈求出来的。

40分钟前
  • 夏日
  • 较差

越看二宫和也越像我同学果子!这片一气呵成,不过日本的反战片看着还是让我觉得怪怪的,要不然我想这片真的可以松松过五星的

44分钟前
  • 猫语猫寻
  • 推荐

美国人拍出来给日本人洗白的电影。毕竟自家狗子还有利用价值。和真实历史不能说相去甚远吧只能说颠倒黑白了。好莱坞洗脑一直可以的。

48分钟前
  • 浮游日月星
  • 很差

双角度有意思

50分钟前
  • Anisai
  • 还行

一个美国为日本洗白的电影硫磺岛战役如此惨烈,却被导演歪曲的面目全非,日本士兵如果都是不愿意打仗,硫磺岛战役怎会一个月之久反思反思,反思战争这一题材本身就是错误的西方发动侵略战争,邪恶,罪恶,所以他们反思,寻找战争合理性,博得同情而中国以及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进行的是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绝地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国内战争电影只需要爱国就行了,别傻了吧唧学这种反战片

53分钟前
  • 玉钗留股
  • 很差

荒謬的戰爭

54分钟前
  • 蘭台公子
  • 推荐

发现日本的士兵都是自杀死的……还有二宫果然是男主角,命好硬……

59分钟前
  • 安澜
  • 还行

非常好的一部电影,值得大家认真看看

1小时前
  • 肥壮壮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