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好朋友是杨洋的粉丝,说实话对国产恐怖片真心没什么期待。
或许是期待值太低,所以看完之后居然觉着还可以。
最起码故事还是比较新颖的。
而且这种三个小故事组成一部电影的形式感觉比较好,避免了国产恐怖片剧情拖沓、俗套的缺点。
我比较喜欢最后一个故事,毕竟叶伟民导演的,还是能很明显的看出与前两个故事的差距,有种港片的感觉。
影片《京城81号》一改以往国产恐怖片的超低口碑,在去年暑期档意外地杀成一骑票房黑马,且掀动起京城凶宅的陈闻旧传,惹得精力旺盛的好事青年实地寻事,着实生出不少话题,可见成功之一斑。
半年后文隽搭档叶伟民再次以惊悚类型杀入一年中的另一个热闹档期贺岁档,这部三段式集锦片《怪谈》着力收集了国产恐怖片可操作空间内能发挥的最多叙事方式与策略,试图更加贴近惊悚片的低龄观众群,并强调有明星、有颜值,情节反转,品相不糙。
然而集锦片的拼盘,菜品求全兼备固然重要,但更需有标识统一的器皿。
影片《怪谈》一周下画、累计票房660余万(1月23日-29日)的成绩实难满足预期,单就电影文本讲,它的最大问题在于:三型恐怖片,却不是一盘菜。
《怪谈》之名虽说早有小林正树的东方志怪名片,前有文隽、叶伟民于香港最佳拍档公司的经典商业之作《怪谈协会》,但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借题无过,重在发挥。
这部来自三个导演演绎的三段故事,可以说在当下性主题、悬念设置、惊悚手段、环境造型几个惊悚片的重点数据上,风头不同,各自开花,可谓各有其型。
田蒙导演的第一个故事,讲的是竞争高压下的同窗相残、姐妹暗斗,这个题目的当下性已经严重到从震动朝野的刑事杀人案件,到校园流行小说,以及郭敬明的时尚垃圾精品无处不在。
它的叙事动力是谁是害人者,谁将再次入局?
短片密集使用惊悚声效、血水龙头、镜子变形、雌雄声转换等常见视听手段,集中释放在一个规定时间点的封闭空间中,在有限的几个人物中间一气呵成地完成了互黑的惊悚节奏和情节的逆转与揭底。
咸旭初导演的第二个故事,讲的是优秀者的极端追求对人性的扭曲。
短片由于借助“偷窥”的视点,以及画家与雕塑家的以“看”为职业的特点,挖掘出主题深层的关于权力的转换。
因此,影片推动悬念的过程——艺术追寻者如何逃过变态艺术家的暴力虐杀,更多地是利用有意味的道具,如红色调的人物画、痛苦扭曲的塑像、蒸汽朋克风格的面具等。
在空间设置上,影片将人的表象与内心分置在正反两级的空间里,人物的光耀与阴暗在798的艺术生活区和荒野废弃的厂房间进行比对,这在欧美相同主题的影片中也是常用手段。
叶伟民导演的第三个故事,一下子拉开了与上两个故事的距离——尽管这三个故事各不相类,但这段指名道姓地发生在香港大都会的小清新爱情,与前二者有着大大的区隔。
它讲的是埋身于大都会的现实生活,有时妄念与心愿界限模糊,令人惶惑。
这就涉及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佛道阴阳随手捻来。
一个只出现两次的烧纸婆婆,几张空白的红色纸笺,就轻易地撬动起用写实风格营造的整个现实生活,虚实难辨。
因此克己隐忍的宅男能不能有一天说出自己的心愿,又溢出了小清新的爱情层面,变成生死一线的心理惊悚了。
都市写实与心理空间的互渗,成为这个惊悚短片环境造型的出发点,尽管由于篇幅有限,做得还不够充分,但已经进入现代电影心理叙事的层面了。
这样三段故事都找到了表达的出口,原本可以自我发展成就。
它们的主题与风格、内容与形式、追求与手段互不相搭,现在将连一丁点的眉来眼去都没机会相互抵达的叁故事放在一个篮子里,复命名为“怪谈”,还要摆出新意,怎么好呢?
于是影片给它们外挂了一个现代通讯装备:手机,并将手机微信中的三个功能:“附近的人”、“摇一摇”和“漂流瓶”作为封号赐了名。
然而,这三个故事白白顶着这三号大印,不但没彰显出这几段小故事可以示人的叙事能力,反而误导了观众。
观众依据现代通讯工具对人际关系、人性人格以及爱情追求的异化与影响,建立观影期待,结果索引发现,三个故事的作者首先并不会玩微信。
新媒体的交流平台虽然已经严重地深入到国人的生活,以最快的速度更新了我们的人际交往模式、人格养成以及对爱情的理解。
但是在这部影片里,微信的使用与传统手机短信好像并没有什么不同。
影片甚至把微信交往的恐怖之处简单地外化为一个貌似恐怖的声音而已,漂浮在三段故事以外装模作样地吓唬人说:别玩手机了……梦也许在手机里悄悄传递着……巴拉巴拉。
可手机对三个故事中的人物塑造、情节转折、悬念设置、恐怖造型、空间营造等没有一毛钱关系,硬贴的微信功能,非但没为三个故事建立内在联系,反而干扰了它们各自的主题表达:用“附近的人”附会“身边的好友” 危机四伏;用“摇一摇”指代“随招即来的艳遇”危险暴力;用“漂流瓶”暗指“意外捡到的许愿纸”非福即祸事。
又何止干扰,这三个令观众莫名奇妙的外挂简直是对故事真意的贬低。
如果说《怪谈》的三个故事涉及到的恐怖来源,第一个是社会现象,第二个是个人追求,那么第三个则直指恐怖片的深远渊源:民族文化。
就这一点,其实世界范围内的恐怖片可以分成两种:对现代生活中人性异化的恐惧,对传统文化中神秘的宗教性的恐怖。
而“怪谈”的文化指征,原本是东方民族民间文学的“志怪”一宗,与西方电影中的恐怖片、悬疑片或惊悚片类型并不能在文化内涵上做到完全对接。
《怪谈》的第一个故事中用“闹鬼”设局,又是“头七”,又是“鬼附身”,披着民俗文化的外衣讲当下人的冷漠故事,带着对传统文化的隔阂与不屑,讲得不伦不类,其实完全可以剥取鬼文化一层,用手机为道具把故事讲得更可信。
而第三个故事去掉结尾画外音的狗尾续貂,可以把当下人对妄念与欲望的文化心理,探讨得更好。
不经意间,在拐弯的街角出现了一位女孩。
这是我在打开电视看到最最独特的偶像—杨洋,仿佛恍惚之间迷上了她。
11年,我和许多人一样经历着奋笔疾书的时候为了理想埋头苦干,跟大多数人一样,励志给自己的青春不留下遗憾,闯下属于这个年纪的一片天地。
那年我初二。
也是从我们的初二开始,便在这个人身上刻下了太多不可磨灭的记忆。
关于友情,关于梦想。
那时候,我守着自以为是的圈子,背离一大堆世俗的界限与规定,以为在特立独行地走着那些所谓庸俗的人们不敢走,甚至不敢想的路。
我甚至以为那是成功。
现在回想起来,也无所谓幼不幼稚,甚至会有所怀念。
那才是那个年纪最应该有的生活状态吧。
如今,我在这个点上,我回首过往,尽是唏嘘。
四年来,我在这个人身上,望着她的梦想,数着花开花败,听着四季轮回。
时光留在我身上的,满是尘埃。
以前被我拒绝的烟圈,也在我指尖点燃。
你们当时说我矫情,我觉得只是还没到时候吧,这不,最终,仍是没能避免。
说到矫情,我还不得不说说你们这些说我们只会追星的三观不正的年轻人,我们喜欢上了她愿意为她守护一场关于未来的博弈,我不是无法自己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只是佳人一枚怎堪看她受尽苦楚,她是登上了一个闪光的舞台,别人都是以为她未来星途坦荡,却不知道她在背后的默默忍受才换来几部电影和一张ep,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她不觉生活不公?
如今坐在网络的一端,却只能看着微博里那她寥寥几篇,然后独自一人,默默感伤。
曾经你们以为不懂礼仪的我,拽酷的混迹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察言观色,将所有私人的喜好与态度,裹挟进心底深不可测的漩涡中,带着虚伪的面具与他人附和。
曾经不可一世,满不在乎的我们,也终究一天,在现实面前跪地求饶,为了生计,疲于奔波。
这是四年来我最大的感受。
偶尔会在某个光影交错的瞬间,想起那些单纯的过往,温暖得伤感着。
只是不知道你们是否和我一样,在回想起那段日子的时候,总有一股暖流,在心里拂过,游遍全身,带着淡淡的温馨。
只因我们互相挖苦,反目成仇,又能和好如初。
生活啊,总是强迫着人们做些不愿意做的事。
记得她淘汰那场,我有好几个瞬间,缓不过神来。
原因是回忆一次觉得愈发残忍一次,四年了总会少掉那些当年陪伴她的人。
然后一起疯狂的人越来越少,直至剩下我一个人。
直至剩下我一个人,留在这座不堪回首的当年。
我问过你们,会后悔吗?
你们总是会豁达地笑着,说着一定会经常再见的谎言。
其实我知道,后悔也要去做啊。
其实我知道,你们怎么可能忘记,我们为了那位坚持的女孩,毅然站在人口攒动的路口,像等待审判的罪犯,努力地申辩。
努力着,为我们的偶像梦想申辩。
尽管经常会有异样的眼光,刻薄的嘲讽;尽管我们有时会像乞丐般的被施舍;尽管我们经常不被理睬。
但是哪怕只有一声友好的掌声,一句鼓励的话语,我们便会欣喜地整夜亢奋。
其实我知道,你们怎么可能忘记,我们为了坚持了那么久的喜欢,多少次因为在别人的几句无心之害便恨不得灭了全家,巡演的喉咙,终极pk的坚持。
我们到底依旧乐此不疲的是什么。
只是生活,催促着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的生计考虑。
当一座城市,再也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我们又何苦为难自己。
其实我都知道。
后悔也要别去。
送给坚持过的洋葱,在《怪谈》上映前最后的心声 无关影片
在咱们国家,特别是1949之后不能有妖怪,不能成精,不能有鬼,不能吓坏了乖宝贝人民大众。
这给电影人在拍恐怖片时候提出了超高的难度,能让一个恐怖的鬼片,变成一个喜闻乐见的光明万丈的宣传社会文明和谐的大片太难了。
前几天看另外一个国产鬼片《恐怖电影院》吧,在一个痛骂的评论后面,编剧居然在跟帖,吐了大量苦水,说把一部恐怖片拍成光明奋进的励志片有多难,说拍完了,通过了,所有人和鬼都在哭。
好吧以上废话。。
本片还算可以,基本故事没怎么烂,特别是第三个故事,讲的很圆。
第一个故事,很老套的故事,不过结尾最搞笑,为了过审,真的很拼,而且找的圆的理由,居然是大家都是好人,也没有鬼,只有一个过失杀人犯,没死人,没鬼。
能体会你们的用意,在最后杀那个女人之前,是鬼故事,后面我们自己编好了,后面能理解你们过审的法子。
第二个故事,也是个老套,仿照了欧美鬼片,恐怖蜡像馆吧。
不过开始还好,后面讲的很乱。
最后,为了过审,用警察抓人这个法子,真是一赞,宣传了我们国家警察的高大上,光明形象必然过审。
内容嘛,在最后警察出现之前都是好的,最后还是自己编吧,我的看法是全死了。
第三个故事,有新意,特别是罗兰出现,虽然就是打打酱油,但非常提气氛。
故事内容略有新意,有点幻觉和现实交织。
在梦醒之后部分,虽然也是为了过审,找个光明结局,但还很圆,不错了。
所以,这个片子你们看的时候,一定要这么看,光明大反转之前就是结尾,光明大反转之后是为了广电总局。
恐怖片的吓人之处,要么是视觉、听觉上的极度骇人听闻,尤其是在突如其来的节奏中、烧脑悬疑的故事里给你个冷不防或意想不到的场景和结局;要么就是能将大银幕或小荧屏之外的你,通过如真似实的情节,将观者的你拉入这吓人的故事里,在仿如身临其境般的条件下,让你恐彻心扉,寒毛直竖!
《怪谈》便是这样一个集结了三个吓人故事之精华,却又连贯有秩地将观众持续引入到一场场关乎情与爱的骇人故事当中的恐怖电影。
其虽未主力在烧脑的方面,却在一个接着一个看似联系不大,竟又紧密有序的情感升华中,引领你在同学、闺蜜、挚友、美女以及同事和好友间,开启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之旅。
这三个故事犹如三段人生经历的传奇,而这三段传奇似乎又是许多人在人生中都或多或少有所遭遇的必经:无论是和即将毕业离校的闺蜜间的争风吃醋、友情碰撞;还是和好友及艺术上共鸣有加的美女邻里间的生命摩擦;亦或是包裹着办公室恋情和友情以及办公室政治的许愿纸之谜。
皆在一个个看似平常却阴森气满溢的无意与蓄谋中,爆发出让人不寒而栗的效果和结局来。
而事实上,推动这三个故事的发生发展与骇人结局的源动力,皆因人类那特有且钟意难抛的情与爱。
因情而爱,因爱生恨,再加上因果宿命的无形之手,更能激发出观众们股股的肾上腺素来。
想必,钟爱恐怖加惊悚以及略带悬疑烧脑类故事的人们,尤其是在能尽显创作者智慧与才气的大银幕之上领略这样的故事,岂止是快事。
更是年轻伴侣们增进接触和了解,互敬互爱的大好机会。
还记得青春浪漫恐怖较为发达的好莱坞,常年都会推出此类型片的佳作。
较早的有诞生了尖叫女王的《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有美色和尖叫齐飞的《恐怖蜡像馆》,更有血肉横飞新派恐怖片及电影人的代表佳作《人皮客栈》,还有经久不衰、质量有保证的《死神来了》系列等等。
而这部同样集合了华语恐怖电影人才与好故事的新作《怪谈》,则在很大程度上网罗了以上诸多同类佳片的精彩元素。
更堪称完美地融入当下人们难舍难离的智能手机作为串起情节,甚至是激发恐怖指数的重要道具。
人们每天甚至时刻再用的微信里的“按下说话”、“摇一摇”、“漂流瓶”和“附近的人”竟成了骇人的黑洞,嗜血的怪物让人毛骨悚然、魂飞魄散。
试问,还在低头玩儿手机的你,当微信里传来横死泳池里闺蜜的喘息、说话与咆哮声,你会作何感受?
通过“摇一摇”而结识,看上去秀色可餐的美女,转身后竟是高举屠刀的虐杀狂魔,你敢跟她回家吗?
“附近的人”里有美女,更有阴森可怖的许愿纸阿婆,你还敢许愿吗?
2011年年底,一部由三集不同故事组成的悬疑惊悚剧《黑镜》惊艳了全球,被不少剧迷赞为是结合了当代科技发展的神作,而前不久推出的《黑镜·圣诞特别篇》也备受好评。
这种惊悚片/惊悚剧的模式也再度引起关注,如这部正在热映的叶伟民等执导的惊悚片《怪谈》,一方面是采用了三段式的故事方式,同时也借鉴了《黑镜》的手法,把现实生活常见的手机等通讯工具与惊悚感结合起来,让人在观感的过程中既心有余悸,也可能对手机等现代化技术工具有所反思。
其实,在九十年代中期香港电影的没落期时,中大电影就推出一系列的三段式惊悚片,最典型的是《阴阳路》系列,还有叶伟民、钱文琦、马伟豪执导的《怪谈协会》等,这类影片因为时长一般在半小时左右,又可以结合不同导演的不同风格特点,一度成为了淡市里的黑马之作,不过新千年之后逐渐淡出。
而文隽与叶伟民这对搭档重拾这个类型故事,并邀请另外两位年轻导演田蒙、咸旭初一起合作推出这部《怪谈》,既有几个大学好友在步入社会之后的撕逼大战,也有《恐怖蜡像馆》类的结合了美术雕像、微信聊天、黑夜杀人狂等元素的恐怖片,更有聚焦于办公室文化的惊悚事件……如果用一个已经有些俗的词来说,就是“接地气”。
英剧《黑镜》是以科技高度发展为前提讲述接近于现实生活的题材故事,而《怪谈》里的场景、故事、人物关系等则是在现实生活里屡见不鲜,就以叶伟民执导的第三段故事来说,小气又有些咸湿的老板,既是香港八九十年代“小男人”电影的延续,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表里不一、见风使舵、紧抓机会往上爬的同事,还有带点人情味的老街坊等,使得现实的气息扑面而来。
演员的表现也是影片精彩的一部分,特别是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角罗兰的精湛演技。
她在香港影迷当中也有“鬼婆”的赞誉,因为她曾经出演了《阴阳路》、《七月十四》等多部让人心有余悸的惊悚片,而在本片《怪谈》中虽然她的戏份并不多,但是她说话时的低沉缓慢的语调,还有貌似可以看穿一切的眼神,都让人感到悚然。
而李治廷、文咏珊、吕聿来等,也都是以较为内敛的方式带出了人物在命运中的不可控感。
国产恐怖片常常都是给人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或者是常靠出人意料的声响来制造恐慌,而较为缺少的是故事、细节层层推进的惊悚感。
而这部文隽监制、叶伟民等执导的三段式影片《怪谈》,尽管故事背景、人物不一,但不仅是通过手机等现代化工具串联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营造出了国产片少有的惊悚感,让人不寒而粟。
文/田金双每个人都不止一张面孔,不同的情境下会出现不同的面孔。
当你自以为见到了对方真心时,却不知对方暗藏着怎样的心机。
于是言及微信背后的惊悚话题,《怪谈》来了。
也倒是,微信时代,谁心中没有一个凶险的鬼故事呢?
由文隽监制,叶伟民、田蒙、咸旭初联合指导的《怪谈》是一部有关微信时代的惊悚片。
这部电影总共囊括了三个故事:“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
当然,故事很凶险,步步迷局,暗藏杀机,险象环生。
但是,如若你看过该片破解真相之后,就会发现其实《怪谈》中的三个故事拥有一个共有的主题:人性的贪欲。
“附近的人”这则发生在懵懂的大学校园,一所高校中的女游泳健将在游泳池中遇难身亡,身上没有明显的谋杀痕迹。
然而,这起事件背后似乎隐藏了太多无法破解的秘密。
几个好姐妹连夜赶去祭拜死去的好姐妹,灾难开始降临。
在惊悚的音效中,导演不断地让观众猜测这起鬼故事中的谜底,而在故事结尾那一刻,人们才陡然发现结果令人骇然。
却原来,真正让人恐怖的不仅仅是凶险的鬼故事,更多的还是人性的贪欲。
至此,借由当事人的台词,创作者亦不急不缓地道出了影片所要表达的精神主题:“如果你想去害人,就连阳光下的浮尘都可以让人毙命!
”人性若此,果然不谬。
相比第一个故事中精心营造的恐怖音效,《怪谈》中“摇一摇”这则故事则有些暴力倾向,在情节推进中有预谋地将惊悚气氛推向高潮。
影片中,一个具有偷窥气质的画家因为迷恋住在对面的美女雕塑家,意欲接近对方,然后一直未能成行。
孰料,有一天,这个高冷的美女邀请他到家里共进晚餐之后,二人驱车赶往郊外的工作室。
随之,让画家毛骨悚然心慌慌的是:这个女人背后有着太多无法破解的秘密:女雕塑家的作品背后似乎隐藏着一具具曾经鲜活的生命。
在影片中,美女雕塑家恶狠狠地说出的那句“当艺术家不如当艺术品”更是让人毛骨悚然毛发倒立。
可见,一但人贪欲过大,如若一不小心着了魔道的话,贪欲就会毫不犹豫地吞噬人性。
相比前两则故事,“漂流瓶”堪称《怪谈》中最经典的惊悚故事:一个被生活折腾得无力的电影剪辑师有一天在船上遇到一位漂亮的美女,而后,他发现这个美女原来是自己的新同事。
有一天,剪辑师无意中遇到一位长相怪异躲在阴暗恐怖的街角默默帮人烧许愿纸的老婆婆,婆婆送给他几张许愿纸。
随后,几位许愿的同事纷纷达成所愿,要么升职要么发财,但随之而来的,同事一个接一个相继离奇地死去。
男人公也陷入疯狂之境,对自己的经历一次又一次地产生怀疑。
值得一提的是,《怪谈》中“漂流瓶”这个单元中有着更发人深省的台词:先是女主角大声质问疯狂的电影剪辑师:“生活不是恐怖片,你阳光一点好吗?
”这句话让整个故事像梦又像一次对现实生活的精神隐喻。
而后,美女同事又目光流动意味意长地问男主人公:“你说到底是电影恐怖,还是现实恐怖呢?
”此语一出,瞬间道出《怪谈》背后所要传达的命题:其实凶险的不仅电影,还有生活本身。
当然,这种表述方式似乎也与佛教中“贪欲无止导引生人道,众生历尽难忍灾贫苦”这一“六道轮回”的思想不谋而合。
其实,在众人添上许愿纸内心动了妄念那一刻,孰不知其实自己早已堕落入鬼境难以自拔。
不过,所幸的是,影片最后,走出内心阴影的男主角终于下定决心鼓起勇气走上前去对美女说:“我梦见过你?
”“你梦见过我,那你现在睡醒了吗?
”不得不说,导演在影片中设计的这句台词玩得干净、漂亮,一语道出人生的本质。
其实,现实就是一场梦,你我都是生活在梦境中的那个人,只不过,有些人刚刚醒来,更多人还在酣然沉醒中迷醉。
佛法谒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简言之,《怪谈》说的是故事,谈的是人性,表的还是佛法。
文隽和叶伟民这个搭档组合来内地拍戏,从《人在囧途》到《京城81号》,再到目前正在上映的《怪谈》,内地题材和他们既往经验合理碰撞发挥,作品也都做到鲜明的类型特色和不错的口碑。
具体到他们二人领衔,联合田蒙、咸旭初拍摄的《怪谈》,在形式上复制《怪谈协会》的三段式故事,但用当下社会热门的网络社交工具的三种功能做串联,做到有新意又信息量足,放在中国惊悚片的大环境里,《怪谈》的综合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一部。
一部电影,品尝三种惊悚口味。
《怪谈》三个故事分别是,高概念的高校游泳馆美女溺亡迷局、艺术范儿的猎杀案和死亡许愿纸。
通俗地讲,第一个故事“身边的人”,提防闺蜜,小心引来杀身之祸;第二故事“摇一摇”,不要想玩一夜情;第三个故事“漂流瓶”,或许爱能驱邪?
楼主提示,尽管本帖极力回避剧情,但下文略有剧透,请没看影片的网友,审慎阅读。
个人最喜欢的是第三个故事,这个故事散发的古早味,让自己回到二十年前看港片的日子。
而且故事中许愿纸变死亡通知单,又特别符合小时候听的恐怖故事的套路,你特别想实现愿望,又怕死亡与实现愿望一道而来,心里很纠结。
此段故事中,香港惊悚片符号式人物“龙婆”罗兰出现,立马又提升了惊悚氛围和对影片的好感度。
此段情节张弛有度,出场人物多,但每个人物的性格都清晰呈现,年轻人两情相悦又都张不开口的单纯情愫让影片的惊悚紧张的气氛里不时吹来丝丝甜腻,是一种很舒服的观影感受。
结尾作为最后一个填写许愿单的李治廷能否摆脱死亡魔咒?
影片给了一个震动又温暖的设置,也让观众在前两个故事杀人暴戾气中缓和一下紧绷的神经和情绪。
特别说一句,作为男性观众很喜欢文咏珊,在此段故事中,她演绎一名职场新人,单纯清新的感觉,她还年轻,在成长,如果继续演戏,看十年后,会出落得更有味道。
《怪谈》中耀眼新星不止文咏珊,在第一个故事中也有多位内地颜值高女新星。
田萌导演的“附近的人”中,施予霏、朱珠、冯文娟、杨洋四位美女深夜里在游泳馆上演“闺蜜大战”,主打青春香艳牌,这段戏的节奏也很快,始终让观众的心悬着。
颇为有意思的是,或许为了电影能通过,此段故事中的大学校园,被设置成南洋某大学。
相对于三段故事女性角色的各路女神,三段故事中的男性角色都是很接底气的。
第一段故事的大学义工黄明,是暗恋学姐的代表;第二段故事中男主演是吕聿来,这你就知道了吧,没错,他是个文艺青年,偷窥追逐年轻女画家胡然;第三段故事里李治廷,是个拼命工作的剪辑师,就是那些不善言语但敬业宅男代表。
请对号入座吧。
最后说一句,作为一部青春惊悚片,有那么多颜值高的美女和最后那个爱情驱邪的感人结局,就够了。
文/公元187490年代,港产片曾经一度盛行三段式鬼片。
这类恐怖片的模式是由短小精悍的故事组合在一起,它们单独来看,撑不起一部长片的故事长度,但30分钟里又可以做得足够有趣精彩,所以便以合集的形式来推出。
有的可能彼此之间故事有一些联系,例如《阴阳路》,人物关系有那么一点承上启下的意思;有的则是围绕一个大主题来,发生在同一个地点,例如《Office有鬼》;有的则是故事之间毫无关系,靠某个事件来进行串联,例如《怪谈协会》。
而国外也有这种拼盘式惊悚片,甚至还有像《26种死法》这种把几十个短片堆在一块儿的做法,实在是丧心病狂。
新世纪以后,港产片里的恐怖题材变得少了,《阴阳路》系列拍了十多集,最后几集没了古天乐,质量惨淡得不忍直视,甚至连胶片都不用了,拿劣质DV来拍摄。
而备受好评的《怪谈协会》却一直没有续集,让人挂念那个把主席宰来吃了的可怖协会究竟后来会员们都怎么样了……文隽和叶伟民这个组合这次利用《怪谈》重拾港产片的经典题材,倒有几分趣味在其中。
“怪谈”本是日本热衷的都市传说,他们的《怪谈新耳袋》长盛不衰,让我也追了许久;港产片舶来后,注重“怪”字,又结合了香港本土文化于其中,饶有趣味,例如《怪谈协会》里“四不像”就是一个典型的香港式怪谈;而这次的新版《怪谈》,故事不仅仅发生在香港,前两个故事有了内地的背景,再加上三个故事均已流行的社交软件“微信”为题,以《摇一摇》《附近的人》和《漂流瓶》展开了三段新怪谈。
其实目前的国内审核环境严苛,想把真正的怪谈搬过来难度较大,别的不说,就算翻拍一次《怪谈协会》,恐怕通过广电总局审核的机会也是微乎其微;文隽之前在内地折腾了好几部恐怖片,《绣花鞋》《京城81号》等等,总算是一步步摸清楚了在内地拍这类恐怖片的脉门,这次用《怪谈》,走的也是同一种路数——吓人,不吓鬼。
无论是日本还是港产的怪谈,其本质还是利用了在当下都市里生活的人们,于钢筋水泥里的一种疏离感来制造恐惧。
就像第三个故事《漂流瓶》那样,李治廷扮演的上班族每天被上司折磨,被同事利用,被工作重担压得喘不过气,却在夜路上偶遇一个烧红纸的龙婆,怀揣着那几张心愿纸,一群朋友有说有笑的写下心愿烧掉,却接二连三的死于非命……这个故事里,传统黄大仙式的“有求必应”和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压力结合到一起,却在教育观众不要贪便宜,天上没有掉馅饼的好事。
从古时候的《聊斋》到今时今日的恐怖片,从过去的乡村怪异志到现在的都市传说,人类的恐惧病患了上千年,方兴未艾;未来当广电总局彻底放开审核的时候,我相信无数个跟《怪谈》一样的恐怖片都会涌现出来。
一直搞不懂,国产惊悚片为什么就是拍不出张力,按理说第一个故事《附近的人》中,角色的需求(众女生都想参加游泳大赛),角色的困境(只能有一个人参加)和角色遇到的危险(死去的好友回来索命)几个要素都齐了,剪辑上也用了大量闪烁快切制造诡异动作,音效听来也很有穿透力,但片子怎么看怎么不吓人,硬说找问题的话,应该还是导演对几位女生之前的友情铺垫太少,观众还没分清谁是谁,就开始被迫看她们撕逼,何来代入感?
第二个故事《摇一摇》,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吕聿来居然接了这部戏…我都替他臊得慌,能看出导演有意模仿《人皮客栈》,偷窥的桥段也努力的为观众满足猎奇心态,但老套的情节和不合理的反转还是让人感到可笑。
很多影评都夸叶伟民的第三个故事《漂流瓶》拍的不错,但我依然觉得没劲,甚至觉得拍摄幼稚,打着“怪谈”之名,却搞起了浪漫,而且也没多浪漫,总之,尽管我已经直接用两倍速快进看完,依然觉得浪费了时间!
一個一個的小故事,還算不錯
国产恐怖片这样很不错了。。。不过恐怖的部分,第一部分最好,第二部分是重口味所以并不恐怖了。第三部分完全是爱情片,和死神来了有点像。话说问一下微信给这部电影投资了多少。。。
故事值两星,文咏珊惊艳加一星,老外的审美有问题吧,朱珠能算美女,cao.
基本上劇情還行, 有惊悚的感覺, 如果沒有抱任何期待去看的話還是可以的。
你还记得曾经做过的梦吗。
很港
故事这么讲着实的无聊 整个电影都没有海报精彩 最后一个故事还好 至少是个喜剧
是不是微信出钱赞助了 三个名字和故事没啥关系。前两个真的莫名其妙 又何必三个聚在一起 只拍最后一个即可。文咏珊确实漂亮。
香港的恐怖电影其实一点也不吓人,往往很温情。
屎
前两部的演员都在瞎演,后一部故事很无聊。
文咏珊这么漂亮,你们就对这个世界宽容一点嘛,2星3星的过不过分
不像电影,很网大了
最后一段故事可看。
前两个故事是认真的吗……
三段恐怖故事!还不错!虽然不恐怖。但这电影也太那个了吧!
5分钟之内看完
果然不能对国产的惊悚片期待太多,故事凌乱不说,故弄玄虚的,特别乏味
2015.4.18于家中,前两个故事有点没法看,第三个还不错。。。
半夜连看了三部。。。本来以为可以靠国产恐怖片压压惊,结果就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