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熬夜看了《日本沉没》,整个剧情除了描写地震、板块断裂的部分很有震撼力,其他的部分很一般,无非是灾难加上爱情再加上几个救世英雄。
不过我想从这部电影看到其他的方面,如果说日本国土的渺小和资源的匮乏造就了日本国民的忧患意识,那这次的四川大地震是否应该唤醒国人的忧患意识了呢?中国的小学有多少教过孩子们如何防范各种灾难了呢,不仅仅是地震,哪怕是常见的火灾呢,也许这是一个长远的问题,那这次的大地震是否该是一个开始了呢三十几年前,唐山大地震让几十万人忽然间从这个星球消失,也许是通讯交通不发达,那时的国人只是知道了这样的一件巨大灾难,深深的沉痛也许只有唐山人才能体会,但是不知道如今的唐山人民是否都知道了如何去防范这样的灾难?
那时的中国是落后的,灾难过后,一切也就过了。
但是如今呢?
现在很多人在网上或者电视上讲各种如何防范地震的方法,可是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地震一个灾害,还有其他呢,而且这时候最有权威意义的恐怕是国家的一纸纸文了,国家的政策法规如果写入灾害的防范,那又会是一种怎样的现象呢?
最后以《日本沉没》中那个早死的感性日本首相的一句话修改作为结尾:每一个人生下来,首先作为的是人类的一份子,是一个人,他也有生存的权利。
这部电影确实是日本难得一见的大制作,灾难场面做得很真实,直升机、军舰和潜水艇都用上了。
我觉得这个片子反映了日本人一直以来的焦虑心态。
日本是一个岛国,土地狭小、资源缺乏,加上地震、火山和海啸等自然灾害严重。
因此日本人有很严重的危机感。
日本之所以热衷于侵略别国跟他们的这种焦虑心态有密切的关系。
《日本沉没》把日本人的这种焦虑扩大化,设想在最严重的情况下日本应该怎么办。
“日本沉没”是一个象征,代表了日本人心头驱之不去的焦虑。
当然,这个片子是日本人拍给日本人自己看的,当然会强调他们的爱国精神,起到激励国民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也是一部励志片。
文/Jeff典型的日本电影,灾难片都能做到如此温情。
老美的《后天》中的情感描写和人性挖掘就显得相形见绌。
《情书》般唯美的爱情感故事融合《后天》般震撼的灾害描写,不需要如《后天》般装模作样地追究全人类的环保责任,却也凸显出一个民族自救情节下的人性悲怆。
如果你还痛恨日本这个民族的种种劣迹嘛,或许你还在鄙视日本这个民族种种猥琐和极端的性格,那么在这部电影当中你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这个独自拥有全球20%大地震的国家血液当中充溢的危机意识。
如果说《后天》不过是美国人借环境破坏这茬来大秀自己特效水平的高度的话,《日本沉没》则绝对是集中反映日本民族有史以来所拥有的民族和国家危机感的出口,从这个角度来讲,《日本沉没》在反思人类面对灭绝性灾害时所应有的态度方面显得更有诚意,也更能引起人的共鸣。
起码作为日本邻国的中国人的我,在以后对待日本人、日本民族的时候会多一个角度去体察。
这部《后天》版《情书》,或者《情书》版《后天》让我从另一个角度更深地理解了日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
今天中午回公司时,Jerry说她BF来电说富士山爆发了,然后说美国的处理核问题队伍也要从日本撤退了。
着实吓了一大跳啊!!
回到公司饭也顾不上吃,马上看新闻,马上吁了一口气,虚惊一场,Jerry的BF不愧是O型血的。
公司同事吵着说要马上找定工作了,我和ANNA说幸好咱英语不算差,应该还能找到欧美的工作。
感觉日本一步步每况愈下,我真不知道日本最坏的情况会是怎么样。
我自认是很爱国的一个人,虽然糊里糊涂地大学选了日语,但是若然中日战争国家需要我的话 绝对义不容辞。
但是日本到了这惨况,看着日本难民身处绝境,首先作为一个生命体,我不可能无动于衷的。
其次,学了这门语言,总有期盼要去日本看一看。
日本,挺着啊,我还想去看4月的樱花东京,北海道,名古屋,京都。。。。。。
转回正题,因为3.11大地震,专门找了这片子来看,虽然剧情逻辑等实在欠奉,但是一边看一边惊叹,怎么这么相似,oh my lady gaga,除了福岛被弄成完全相反的情况,(电影里福岛是唯一没受灾的地方)其他都有很多惊人的巧合。
日本真的要沉没吗?
还是,3.11只是2012的序曲?
《海防最前线》(The Guardian)(简称海),《日本沉没》(Sinking of Japan)(简称日)海:哇,你用那么多的钱来拍喔!
20亿日元哩!
日:那里那里。
你才厉害,叫好又叫座!
海:都是各位乡情父老赏脸而已。
你也不差呀,日本政府倾全力支持拍摄喔,出动各相关的机构,还邀请海洋研究开发机构(JAMSTEC)担任顾问,让影片出现的特效更真实。
日:谢谢,其实这部该片自小松左京的著作《日本沉没》,在1973年就曾被搬上银幕,现在重拍是因为有了雄厚的资金,加上特效技术一日千里,所以才能拍成这史上投资最大的电影。
海:我觉得我们很相像叻,都是英雄主义国家,无论什么事情发生,我们都以大英雄来拯救世界。
日 :是吗?
我还记得二战时期被你炸得粉身碎骨,都是靠我们大和民族自强不息、埋头苦干,经营了二、三十年的时间迅速爬起。
我们的英雄主义,跟你们的相差甚远。
海 :无论如何,我们还是最佳盟友,哈哈!!
日 :你片中的男主角Kevin Costner,已经难现昔日风采了,自从凭Dances with Wolf一片夺得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他本人)后,便难得再看见他有水准(比起Dances一片)之作了。
不过,他还是选对了戏路,不再谈情说爱,做个海防员教官,踏实地演好这个角色,佩服佩服。
海 :哈哈,谢谢。
你的男主角草什么剪,演的很木哩……我们的Ashton Kutcher虽然年轻,有个大他16年的老婆Demi Moore,但是他的演出是多么的精彩,真是扣人心弦!
日 :是吗?
他是草剪刚—我们日本最有名的人气偶像团体SMAP的成员哩,酱你都不认识?
海 :是吗?
又酱的团员吗?
没有听他的名字哩。
我只听过木村拓……海,不是不是,……对,拓哉!
日 :那你的女主角Melissa Sagemiller只是花瓶叻,不像我们的柴崎辛身为拯救员,不但英勇救了草剪刚和小女孩,而且还下定决心不要苟且偷生,留下来解救更多灾民。
海 :的确……柴崎辛的演技从以前的日剧《Good Luck》开始就很耀眼,我们的Melissa Sagemiller就输了一大载,不过Melissa也有点亮丽的演出嘛……日 :哈哈,算是吧。
那你有什么感动的情节吗?
海 :哇,整套戏都充满了感动!
一句“你如何决定谁将活下来,谁将死去?
”超炫吧!
日 :有钱、有权的留下,其他的给我死去吧,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
海 :你这就是势利眼!
我说要救人,就从我最先接触到的受害者开始,以最快的速度,把他们一个个地救上!
日 :你认为你比按着老婆,不断往海面上浮的老啊伯好很多吗?
海 :(哭…)对,我用了很长的时间才能明白这个道理……日 :那你能感受我们矛盾的痛苦吗?
当你的国家即将毁于一旦,你将如何做出选择,要逃离这个养育你的国土(寄人篱下、依靠有限的外国援助,能吗?
),还是留下自救?
海 :当然是自救!
槟城不也有自救会吗?
听说好搞得有声有色,自己的问题,自己来解决!
不要依赖别人,等候上天的眷顾,那是妄想!
日 :我们没有上帝,只有靖国神社!
海 :哦,就是那小泉不顾邻国如何反对都坚持参拜的靖国神社?
日 :是的!
我们的战神!
海 :你们舍身救国的精神,也叫我们汗颜!
不顾自己的性命,驾驭潜水艇到深不可测的渊谷里点燃核炸药,试问有多少人能如此鞠躬尽瘁,为国捐躯?
对比自私自利、卖国求荣的代首相,他是多么的无耻,留下国民陷入万劫不复的窘境,自己先行逃离日本,简直是你们日本人的耻辱!
日 :难得海兄如此深晓大义,我们日本人绝对不是贪生怕死的懦夫。
再来,我们一定能同心协力,统治亚洲!
呵呵!
海 :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后记:1. 以上纯属虚构,文章内容未必反映真实状况。
2. 国际关系上日本的最亲密盟友为美国,而由于美国在当地驻军,令日本在美国的东亚外交策略中有一定影响力。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系,日本努力在世界舞台上争取与之相等的角色;曾联同德国、巴西及印度国组成四国集团向联合国提交改革安全理事会建议,其中提出加入该等国家为常任理事国。
某些问题,例如捕鲸,偶尔令日本成为国际组织的批评对象,但日本与世界关系基本和谐。
与此相对的是由于对二战历史、领土划界及军事威胁等的认知不尽相同,日本跟邻国,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韩及南韩的关系则相对紧张。
资料取自维基百科
十月电影公社策划之地震题材灾难电影季之三 日本会沉没吗至电影《日本沉没》,欢迎品阅,转发有你!
本文只关乎电影无关于政治
出品:十月电影公社 编辑:十巅原创作品 非请勿转视频等素材来自源网络,转载不可用于商业用途向辛勤工作的所有字幕组牛人门致敬!!!
一句话影评美国大片的套路都是当了英雄又赢得美人,日本大片倒是很好运用了逆向思维,而且还在关键时刻“把持住了”。
为什么要看这部电影据某些媒体报道,《日本沉没》可能成为现实,这次精彩的预演一定不能错过。
影评《日本沉没》改编自小松左京所著的同名小说。
这整部电影描述的破坏场面只占135分钟电影时长的很少一部分,电影剧情更多的描述了一个国家的不确定未来,对于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小小的个体来说,这样的恐惧是难以战胜的,在这样的环境里,人性的真善美、凶险恶都被淋漓尽致的展现。
人类脆弱的秩序和道德是否经得起考验,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命题。
电影一开始,美国专家就介绍了对日本沉没的预测,并用巨大反差的场景来对应末日论的独白。
戏说剧情史上最LOW首相:日本正面临亡国之际,刚上任的首相却将国宝转移以卖国求荣,甚至不关心国民的生死。
这首相真LOW爆了。
就在拯救日本于绝境的最后一刻,平民男主角用生命的代价赢得了成功,难道不LOW的日本人都深藏民间。
其实男主角在关键时刻也LOW了一下,也许是导演怕男主角拯救日本时发虚,误了拯救国家的大事,才让男主角LOW了一下。
但是,在盛产爱情动作片的日本,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说来说去,富士山到最后还是没有喷发,这就代表着日本人的信仰还在,日本也没有倒下。
如果富士山真的喷发了,《富士山下》这首歌也许就该改名为《富士山上》了。
身处这样的灾难,我们能做些什么据说日本的地震都是由于背着世界的巨鲶的生气时突然颤动造成的,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只让这只巨鲶背着日本就好了。
电影启示录面对大自然,人类甚是渺小。
将来,地壳运动也许真的会将《日本沉没》《2012》这样史诗级别的场面带入我们的世界。
另类观影感据说某些国家的民众看完《日本沉没》后感觉很爽。
也许导演就是要利用这种情绪大捞一笔。
如果导演接着拍摄《富士山爆发》,票房也必定大卖。
亲们如果也带着某种情绪观影,你会是什么心情?
欢迎留下评论。
向辛勤工作的所有字幕组牛人门致敬!!!
谢谢品阅 电影浓缩人生转发有你,欢迎大家关注 “十月电影公社”
这是2006年日本人翻拍1973年版本的《日本沉没》、电影。
今年9月,我阅读了原作者小松左京的小说版《日本沉没》,相当震撼。
不过,小说里的日本是确确实实地沉没掉了,而电影里却凭借偶像演员的魄力和假想的科技实力,挽狂澜于既倒,将正在沉没的日本救活。
这是电影导演的美好愿望,但我却觉得如此的设定实在是有违原作者的初衷。
不过电影院线与严肃小说不同,所谓娱乐至死的大众文化,本来就是最低限度地满足所有人共通的欣赏乐趣。
我记得我国中央电视台的CCTV-6电影频道都曾经播放过1973年版的《日本沉没》,但这部2006年的新作明显在CG动画和视觉特效等方面有了天翻地覆的进步,不少灾难爆发的场面之效果直逼好莱坞大片。
20亿日元投资支撑下的新版《日本沉没》,虽然还赶不上《后天》,但已经完全超过《天地大冲撞》。
最近正值日本首相访华,还去北京大学做了演讲。
虽然政治、外交并无绝对的敌友,但相信未来的几年会是一个中日关系回暖的新阶段。
希望国人能够在牢记历史、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能通过《日本沉没》这样的内容借鉴、学习一下日本民族特有的危机意识,以助我大国崛起、全面复兴。
选在5.12这个日子来看这部电影很应景,于是看的时候心情也有些异样。
不知是不是日子特殊的原因,几乎片长一半的时间我都处于哭的花容失色的状态。
完全没把它当作一部电影来看,更不用说当作“商业片”,整个影片中,完全忘却那些技术,特效,甚至是很多人所纠缠的政治问题,情节漏洞等等,只是简单的被感动,被震撼。
所以,即使情节不算新颖,即使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它在我心目中已站稳五星的位置,即使给它评五星的人那么少的可怜。
转入正题吧。
尽管我觉得自己的思维其实很混乱。
故事本身没有什么好说的,确实单看情节的话确实是很简单,基本上我一路都猜到下面发生了什么。
然而这是一部宏大而又细致的电影,总是在 一些非常细小的地方突然间打动我,让我心情起伏不定。
首先,撇开一切政治原因,非常敬佩日本人面对灾难的态度。
生活在这样一个自然条件很不稳定的岛国的人民或许有着那种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吧,然而也正是这样,他们这一群人面对突然降临的自然灾难,有过绝望,有过痛苦,却依然是从容镇静地去应对它。
我深深地爱上地震发生的一刻依然沉着的“阿姨,关上火”的叮嘱,爱上当首相对大众宣布日本即将沉没的消息的时刻民众虽然惊恐却依然冷静的神情,爱上当自己的生活进入倒计时的日子里依然淡定地过着平凡生活的人们:那刚刚失去亲人却那么乐观的一家人,听到日本即将沉没的消息,瞬间沉默了一下,接着却像讨论茶余饭后的闲话一样嘻嘻哈哈的讨论起政府会把自己移民到什么地方,有没有机会去世界著名的赌城看一看这样的话题来。
而当自己没有等到移民的名额,几乎就是等死的时候,他们却把曾经挂在自己家居酒屋的灯笼挂在避难所的帐篷上,围着火堆烧烤,喝酒,轻松地谈论这件事,仿佛与自己无关一般。
那个经营着酒库的女子,笑容可掬的把自家的酵母送给即将移民的顾客,叮嘱他们在国外用这样的酵母依然可以酿出同样的好酒……在他们的笑容里仿佛家园的沉没这件事是那样的简单,不值得为它烦恼。
而这样的笑容却让我看了心痛无比。
冷静地面对灾难的态度,或许在这样的灭顶之灾面前是迫不得已的,然而这样不屈服于必将到来的毁灭,以这样的淡定面对自然灾难,正是作为人类的一种大智慧,是人类尊严在自然神威面前最后的反抗。
我崇敬这样的平凡而伟大的不屈精神。
其实从头到尾,看到城市一个个毁灭的时候我的心头充满着无比悲凉的情绪。
在这一刻抛弃国界的限制,让我从人类的角度去想,家园无可避免的废失是如此让人痛心疾首。
作为这样一个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辛辛苦苦经营到了这一步,却在自然面前毫无反抗之力,眼看着自己的国家这么多年积累下的智慧的结晶瞬间毁于一旦,看着那些象征高科技的电脑,汽车,大桥在海水中绝望的漂浮,真是有种一瞬间信念崩塌的感觉。
因此我不能怪那位白发苍苍的首相动情地说“就我自己而言,我很想不采取任何措施,就这样和自己的家园一起沉没”。
安土重迁啊,似乎这种古老的情结已经植根人类的本性深处。
即使在这样的年代,我们越来越习惯漂泊,然而毕竟家园还在那里,就在那里,因此我们是安心地离去。
当有一天家园面临永无挽回的沉没,或许每个人心底的那种情结就会被激起,然后让自己的心与废失的家园一起沉没吧。
在这样的绝望面前,我深深体会到人类在自然灾难面前的无力,然而我们是不能期待超越人类的力量的救赎的,至少对于绝对无神论的我来说,除了自己,无可寄托。
可是啊,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无力如孩童的人类又能如何去面对?
这一刻,虽说脆弱的科技无法匹敌自然灾难的力量,我却依然坚信这是唯一的自救之道。
明知不可而为之,这才是我们人类应该有的勇气。
这样的时刻,只有看到依然忙碌于工作的人,看到大家团结一心的行动,绝望的心情才能稍稍得到安慰。
一直一直地在想这样的问题,怎样去做一个人,才不枉费自己这一生。
最近舍友在对我说这样一种说法,人性是兽性与神性的融合。
不知怎么会在这样的场合想起这句话。
这场灾难中,有形形色色的人,芸芸众生如我,在政府的指挥下井然有序然而心情迷茫的在撤离,在迁徙,在等待救援。
这样的方式,你我都会去做,并不知其目的,只是茫然地追逐“生存”的第一需求,本性使然。
然而人群中总是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他们有着更多的知识,更优秀,更杰出,却也担负了更沉重的责任。
当一个人身上有着对许许多多人的责任的时候,他便不再茫然,他便在这人群中显得那么突兀,只因为那种目标明确的眼神。
那么,这样的时刻,责任感便驱使着一个人超越了人性,产生了神性吧。
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找到了自己需要保护的人,找到了自己需要坚守的信仰,因而他们的选择也就超脱了自己的生命。
当那个强势的女性官员(不知道怎么称呼她><)哽咽着说“我想要救更多人,一千个,一百个,十个……哪怕一个也好”的时候;当那个苍老的首相平静地说出“然而这不能代表一个首相的观点,因为当一个人出生的时候,他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日本人,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的时候;当科学家对着我们那位可敬的潜艇领航员说出这趟航行注定有去无回,而他却只是眼皮也不抬的忙于整理资料,有些敷衍地说出“我知道啊”的时候,我控制不住地泪如雨下。
是的,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啊,然而你们是为了谁而放弃了自己?
作为一个领导者的责任,作为一个优秀到能够在海底像耍杂技一样操作潜艇的科学工作者,那是你们的责任——去保护他们,那些需要你们的人。
说起来,责任这种东西,可大可小,然而本质又有什么不同呢?
那两个可敬的领航员,从容地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只是为了自己爱的人能获得幸福。
他们有想要保护的人啊,想让自己的儿子能看到自己小时候最喜欢的海滨的景色,想让自己最爱的女孩和自己最心疼的那个小姑娘不再受到生离死别的折磨,从此幸福的在一起。
这样的想法复杂吗?
然而不崇高吗?
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深刻的,一个人的爱也是有共通性的。
有小爱才能有大爱。
虽然那个最明确想保护的人只有一两个,然而这样的爱也提醒着他们,有多少个这样需要人保护的家庭,这样的努力,是为了自己爱的人,也是为了让所有相爱的人把这份因自己的逝去而无法挽回的爱延续下去。
责任是一种让人痛苦也让人幸福的东西吧。
水花迸溅的潜艇中,两个年轻的领航员生命的最后时刻竟然如此相似——带着最甜蜜的笑容,抱紧自己最爱的人留给自己的东西,神情安详的陷入永远的沉睡……那一刻我才领悟,拥有一份额外的责任是何等沉重,又是何等幸福。
于是,故事终于该结束了吧,在心灵被层出不穷的灾难场面折磨地无法再承受的时候,终于,以一个有些英雄主义色彩的牺牲为结束,家园终于被救赎。
这样的时刻,虽然一切都已经结束,可是看到那些成为废墟城市,听着新的女首相站在灰暗的废墟上,向下面无数双经历了太多苦难而变得深邃的眼睛庄严地念出“我们要重建自己的国家,总有一天让所有流落在外的国人都回到自己的祖国”的宣告,心情仍然是愁云惨雾。
然而这样的时刻,相当绝妙的一笔,画面切换到那个宁静的小县城,灾难后的寂静中,一只小小的燕子回到了那个遗弃已久的鸟巢,那位刚刚失去儿子的母亲,平静而欣喜地看着这只小小的鸟儿,露出那种因为经历太多后而归于平静的浅浅笑容……这一刻,想起电影刚开始时候的那个场景:因得知日本即将沉没而深感绝望的首相,心情沉重地走出大楼,却迎面撞上一对新婚夫妇,面对着镜头大喊“茄子”。
首相低头自问,这个国家,难道注定没有希望了吗。
最终这只小小的燕子还是给出了那个答案,一个光明的答案。
不,只要不放弃,终究会有希望,因而我们无论何时也不曾忘记大喊着“茄子”放肆地笑,不曾忘记屋檐上那只久久未归的燕儿。
只要太阳还会升起,希望,就是不会被忘却的。
写于汶川地震一周年祭
最讨厌我看日剧的男友说下载了个日本电影,于是问他,怎么开始看日语的啦?
斯说因为就冲这名字“日本沉没”也要看看。
哦,原来如此。。
其实这部影片挺不错的,运用了比较科学的推断,在地球环境日益变遭的状态下,日本人自己预见到自己国家的毁灭。
和美国的《后天》不同,作为一个岛国的自然毁灭确实和像美国那样的大陆毁灭来的不同。
《后天》的毁灭是天气的巨变导致美国国土由北向南气温骤然下降,由海岸向内陆海啸侵袭,然后一切皆由自然力量自己恢复正常,而死而后生;而像日本这样的岛国,确实有他自己独特的毁灭方式,是由于地壳的运动而最终将日本国土拖入海底最后沉没,阻止这样灾难的,日本人是构想的由他们自己切断了日本地壳与下沉地壳的联系,好不容易保住了很小的一部分国土。
不管怎样,这些灾难片无疑不在提醒人们我们生活的地球环境在如何的变得糟糕,我们的未来面临着如何的灾难。
一切都刻不容缓,那个灾难的来临不是在未来,而就是在某个平常一天的某一时刻。
看了美国的和日本灾难片,我就在想,中国如果发生灾难的话,应该和美国的情况差不多吧。
小时候,在课本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话:人类战胜了自然。
当然这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人类开始学会了利用自然环境。
不过,现在谁也不敢这么说了,大自然真要发起脾气来,小小的人类确实不是对手。
2月份南方的一场大雪,停水停电,交通混乱,在感慨天气的同时,确实感受到如果真的自然环境发生异常的话,真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过去的,幸好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天气日趋正常的前提下,南方人民没有受到太大的经济损失。
万幸万幸。
所以说至少为了我们自己,真的得从现在开始爱护环境,爱护地球了。
先声明我爱死了80年代以前的日片,所以但凡看到这种翻拍都会找来看完后骂娘。
(所以评价极不客观)11区这些年是怎么了?
彻底娘化了么?
拍什么东西都是暧昧不明的暖色光、柔弱清新的男女主,加上感伤和励志。
我看完都没记清楚柴姐演的角色叫啥名字,要不是原版小野寺给人印象过于深刻,我也不会记得这个娘炮兮兮的男主(不同意我这个说法的把73版的找来自己对比)叫啥的。
明明是灾难片,却没有灾难进行发展的清晰时间轴,光看见纠结恋爱中的男女们到处在灾难现场观光旅游顺便演一把英雄。
而且这进展缓慢得让人吃惊,每当看到令人无法不出戏的男女主互诉衷肠深情对视时,我就捏着一把汗生怕背景突然又变成暗黄色,小清新的插曲走起...(你们这几年拍电影是去印度取过经了是吧?
),还好没有...耐着性子看到最后,原来这个版本无耻篡改了原著结局,日本根本就没!
有!
沉!
没!
我买了个大金表啊!
虽然孤胆英雄拯救世界这种好莱坞桥段是很符合暑期档观众口味可是这是名著且有73版珠玉在前的啊,你们也能做这么惨无人道的篡改!
我算是理解了TBS翻拍的那一堆70年代社会剧那种奇怪的清新励志氛围是从哪里来的了。。。
倒不是对日本列岛消失有什么某国人常见的阴暗快感(其实我看小说结尾的时候想的是:从此以后海啸台风什么的足够把赤那国折腾个够呛了),纯粹是11区近年来的退化已经到了这等程度实在出乎我意料。
小说和原版的主题是“灾难不可抗拒但斗争才可求存”,从男主身上洋溢着的蓬勃生气(73版男主跟女友激情澎湃地敦伦了一把,这版里腻了半天裤子都没脱也能)到小说里那段极其煽情的东京素描,都是经济成长高峰期才有的。
那时候的观众,可以走进电影院看一场虚构的”灭顶之灾,全体人民当难民“。
现在的观众是有多怕坏事成真?
非得看到几个不怕死的或者超级英雄把这灾难给化于无形了然后大家继续醉生梦死是么?
霓虹人民精神状况堪忧啊,大概这样下去很快就会把尖阁列岛送给某国了吧?
就像剧中牺牲了两个人大家悼念一番然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是吧?
二星半。看完算是知道为啥分数这么低了,文戏又长又多又慢,快看困了,特效一般,说好的日本沉没,最后改成没沉没了。能把板块炸断的威力,难道不会引发次生灾害吗?这开挂有点扯。不过这倒是能让日本人回本土去了,别挤到别国去,当然,文物要是还了的就别拿回去了。优点是许多画面构图打光还挺不错,部分特效还可以。对美国的理解也倒是真实了。
沉得真好
commercial crap
07
挺痛快的
就冲名字也得给个10
央视配音版的真心没看下去,2012.7.26 CCTV6
板块不是你想炸想炸就能炸。
只有那首歌还不错
其实我觉得很无聊的一部。
我完全忘记内容了.....
五年後一場接近的災難真實出現了,大難面前已不是靠權衡做事了,有些事情比生命更重要。
三四年前看过,具体情节遗忘,只记得转移文物到各友邦的镜头,兴趣点所在故比较感冒。印象中似乎不是特别流畅吸人的片子。中评吧。拾遗补录。
我记得片子上映的时候我正高三,某一次周六补课时候我跟我的地理老师说,日本都要沉没了我们怎么还能踏实上课呢!!!结果他就准我放假去影院观影了,我可爱的桂叔
日本人的忧患意识
无法坚持看完,真是很无聊
還不錯啦,歌很好聽,3星半應該
怎么说呢 作为灾难片的话 还行 但要融入爱情 就显得很空
柴崎幸。 还是天然呆
老婆,上学那会看的说,呼呼,还可以吧,印象不是很深了,不过最后的那首曲子倒是印象挺深的,挺好听的说,呼呼,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