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劳

Bacurau,杀戮荒村(台),夜鹰

主演:芭芭拉·科伦,托马斯·阿基诺,西弗罗·佩雷拉,塔尔德尔·利马,鲁本斯·桑托斯,威尔逊·拉贝洛,卡洛斯·弗朗西斯科,露西安娜·索扎,卡林·特莱斯,安东尼奥

类型:电影地区:巴西,法国语言:葡萄牙语,英语年份:2019

《巴克劳》剧照

巴克劳 剧照 NO.1巴克劳 剧照 NO.2巴克劳 剧照 NO.3巴克劳 剧照 NO.4巴克劳 剧照 NO.5巴克劳 剧照 NO.6巴克劳 剧照 NO.13巴克劳 剧照 NO.14巴克劳 剧照 NO.15巴克劳 剧照 NO.16巴克劳 剧照 NO.17巴克劳 剧照 NO.18巴克劳 剧照 NO.19巴克劳 剧照 NO.20

《巴克劳》长篇影评

 1 ) off the map

感谢real影迷@MR.Charles 的推荐 当时问的category是“colonia horror”来着…今天在CC上找电影看,在科幻这个分类底下又看到了这部隐约记得标记过的电影,看了以后觉得这个标签确实蛮疑惑,但又没毛病,可以说它一方面是realism disguised in/as the fantastic - by way of “a few years from now” and the flying saucer,一方面叙事和镜头都以“写真”为主以至于前半部都没有进入节奏(more on this in a bit),更没有华丽的特效动作场面which其实 the real warfare here is the fight over whose mediated technological narrative:是UFO游戏般VR POV的fantastic,高科技透明平板同声传译的farce,还是结尾村民对着人头纷纷举起了手机的mundane和everyday⬆️可能我不会写这篇作文 但是真的很适合在first year grad seminar里的de certeau / lefebvre week 配合使用:aerial / sidewalk, strategy / tactic, map / itinerary,by extension 这部电影前后半部强烈反差的这个鲜明“缺点”也可以被productively reclaimed:电影前半部云里雾里的withheld information在揭露了UFO主人以后才被揭开 knowledge和power的spatial distribution在这里一目了然这太poaching了 但问题似乎好像也在于它太poaching了 就是这种 alignment of the caricature racist imperialists on one side and the wholesome proletariats in solidarity on the other 有点太neat了 以至于有些suspicious 虽然它的narrative / allegorical purpose well-intended and well achieved看前面的时候就有在考虑巴西的racial scene在“国际”观众眼里会怎么manifest 没想到后面就真的出来了 那个长桌对话和后面的Nazi对话 虽然有点cliche 但又正中要害 确实也是个much needed satire on the very real happenings in the world: recreational battefields, aerial aftermaths, forensic architecture, landscapes of ruin and ruination, infrastructural violence 这一切通过mise-en-abyme的media technology和meta textual层面的narrative/genre mediation来讲述似乎再适合不过了最后一个tangent就是其实前半部不确定会怎么发展的时候一度觉得很Wanda Vision… a spatio temporal continuum so envelopped in mourning that it disappears off the map 一些conscious registering / perception / loss / melancholia / history

 2 ) 面对无良“开发商”,你敢不敢誓死守卫家园

我们通常在幻想一个未来世界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会代入进去一些科幻元素。

未来属于科幻,这本身无可厚非,我们也能接受这样的设定,因为科技是发展的,时代是进步的,人类的文明的步伐也是在一步一步中稳定的超前迈进着的。

但是未来仅仅只有科幻吗?

好像并不是,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科幻来替代所有的与未来有关的情节,科幻并不是未来的所有元素,那么未来究竟还有什么呢?

或许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会告诉给你答案。

《巴克劳》是一部讲述着发生在不久的未来的电影。

一个村庄中的长者去世了,她的孙女回到了故乡来参加葬礼,葬礼结束后,孙女在村子里住了下来,然后不久之后人们就发现,这个村庄已经从地图上被抹去了。

这还不算,一伙穷凶极恶的歹徒正对着这个小村庄虎视眈眈。

最终,一场杀戮计划一触即发。

看完了我对于电影的简介,是不是依旧不明白未来到底是什么。

别着急,慢慢给你讲。

这个故事的设定时间发生在不久的将来,而本片也在开始不久之后,就给我们展现出来了那些科幻元素,比如说飞碟形状的无人机,透明面板的同声传译器等等,这些元素时刻在提醒着我们。

这个故事发生在未来,这是一个与未来有关的故事。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个故事开始向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了。

本片设定的矛盾与本片导演在另一部作品《水瓶座》中的矛盾别无二致。

同样的在未来,人们依旧不能避免阶级之间的矛盾。

开发商想要这块地,但是村庄的人誓死捍卫。

与其说是誓死捍卫,倒不如说是守卫或者是保护吧。

开发商蔑视这个村落的村民,甚至于用在地图上抹去的方式来告诉给大家,这个村子已经不存在了,而对于他接下来的杀戮,就显得更加的合情合理了。

但是好景总是不长久。

开发商因此雇来的杀手们过分轻视了这个村庄,或者说过分的轻视了村民们对于守卫自己家园的意志力,于是矛盾激化了,故事以一种突如其来的酣畅淋漓开始了。

本片首先给我们设定了一个离家很久的游子与故乡之间的牵绊。

回乡参加奶奶的葬礼的女人对于故乡并没有太多的感情,因为离家很多年,因此,故乡在她的心里慢慢的淡化了。

但是这个女人终归还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对于故乡的感情即使是被时间淡化,但依旧存在。

当村口的老人让她张开嘴巴的时候,她很自然的接受了这一粒谷物。

从这一刻开始,女人已经慢慢地融入到故乡中去了。

而过来参加葬礼的都有什么人呢?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阶层,有特殊从业妇女,也有医生,有律师,也有混混。

但是这些人并没有被区别对待,至少在这个小村庄,这些人都是可以存在的。

他们的区别就在于从事了不同的职业而已,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这个时候,导演展示给我们的是未来社会存在的基础,那就是差异性共存。

所有人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都可以具有独立的属性而存在。

这样的存在才会长久持久。

这是对于村庄的描写,同时也是对于未来和睦的社会氛围的一种期待。

但是好景不长,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觉得共存是一个好主意的。

于是,本片中的反派出现了,他的出现,以及他出现后对这个村庄所做的一切行为都说明了这个人的观点是与村庄相悖的。

他将一车的书籍以及食物倾倒的方式说明了他自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后,对于低阶级的蔑视。

同时肆意的将这个村庄从地图上抹去的行为,也更加映衬了高阶级对于低阶级侵害的随意性。

这里最后出现的杀手军团的伪美国人的设定很有意思。

他自己本来就是一个外来入侵者,但是自己却从不主动承认,而且以自己是美国人为荣。

但是回想一下,美国人在登陆美国的时候,也是一个外来入侵者的形象。

而杀手老大对于这个村落所做的事情,与美国人当年对于印第安人所做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区别。

本片在这一点的设定上很有趣。

大家可以想一下,美国人对于印第安人的屠戮与本片中,上流社会的人对于村民的屠杀有什么区别?

本片中未来的设定其实就是当时的美国人与印第安人相处中未来的设定。

曾经的未来已经成为了过去,而如今的未来迟早也会成为过去。

有什么区别吗?

好像没有,曾经的未来充斥着高等阶级对于底层的屠杀,如今的未来并没有摆脱这个怪圈。

只不过墙上的一幅剪报指明了重点,巴克劳是一个曾经被镇压过的村落,即使是阶级已经形成,但是反抗的精神却会长存。

这也是国外的“开发商”再厉害也不能得逞的真实原因。

……你好,再见

 3 ) 左派在呻吟的政治隐喻片

来说说各个角色所代表的派别1、市长:权力的拥有者,展开竞选,希望巴克劳村民都选他,所以带来了一些食品和药品,比喻巴西选举中的贿选现象。

但他控制了村中的水源,所以村民都不出来支持他,让他先把水源放开再谈选举,表明当权者对选民的控制,如果前面贿选是胡萝卜,后面的控制就是大棒,表明巴西的民主选举带有暗箱操作和强制性。

而这个市长权力任性把村中的妓女带走,村民敢怒不敢言,市长没有搞定这个村,成为后来猎杀巴克劳的主谋。

村民将其俘获后放逐荒野,表明巴西对权力操弄着的厌恶。

2、两个摩托车手:代表亲西方的巴奸,他们都是巴西人,把手机干扰器放在小卖部桌下,让整个村子与外界失联,表明巴奸在帮着当权者、外国势力欺压伤害本国人民。

但他们为了掩盖牧场屠杀的事实抢了外国势力的风头杀了两个村民,被外国势力认为侵害了他们的利益,当场诛杀,说明巴奸没有好下场。

3、白人枪手们:以美国为首的外国西方势力,是被市长雇佣来消灭巴克劳的,他们武器先进,滥杀无辜,甚至是孩子、老人也不放过,还伪善的互相谴责杀儿童,代表巴西早期被西方殖民的经历,他们与当权者串通一气,其队长更是杀人没有原则,在自杀前被村民俘获,关入地牢,表明巴西人拒绝这种西方的入侵,永远埋葬他们。

4、巴克劳:历史渊源流长的巴西土地,有自己德高望重的宗族领袖,当然也藏匿政府通缉的杀人犯、妓女、同性恋,同时也有律师、医生、工程师,是一个多元移民的南美国家。

他们有着反抗侵略的历史传统,巴克劳历史博物馆里历历在目陈列着争取独立自由的枪支,当巴克劳被侵略屠戮时,这些枪支就回到人民手中保卫自己的家园。

这部影片是导演对当时巴西右翼领导人博索纳罗抒发的不满,可是,再看看当今左翼总统卢拉领导下的巴西,经济一直衰败,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拒绝外部势力的同时也拒绝了发展,导演带有明显的政治偏见。

政治生态中,左派负责分配,右派负责创造,当资源分配完发现没有创造力时,人民就开始想进一步融入世界和经济发展了。

 4 ) 这不是低配版地道战

同为国际gczy战士却活的那样奔放、洒脱和意气风发。

这里民风淳朴,有的是志同道合的兄弟姐妹。

同为咱们的老朋友却晒出有别于战斗民族冰冷、坚毅、团结的新风格。

玩游戏的人可能会联想起育碧的孤岛惊魂里的人物。

对!

就是那种魔魔怔怔的感觉。

加上近未来的时间与偶尔跳出来点缀一下的未来元素;老旧画风映衬出的第三.5世界民风;以及像通信网络、视网膜认证、数码硬件、无人机、阿迪达斯这些当下潮流和那些甚至低落回原始部落的事、物在屏幕上的展现。

这就像一锅格瓦拉剁大雕的无水伏特加鸳鸯火锅,只是吃到锅低才发现中间的格挡漏了。

而我现在回味起来非但有滋有味还会希望大厨们别忘了配方。

 5 ) 后殖民时代 田园牧歌的消逝

以一个人的葬礼始,以一群人的葬礼终,是以整部电影都笼罩在光怪陆离的死亡气氛中。

相信许多人起初想看《巴克劳》的原因是对巴西所代表的南美文化的好奇。

对于观众预设的南美大陆瑰丽风景和独特民俗的期待视野,这部电影也算是有所满足。

电影的开篇,我们跟随着一辆卡车,以Teresa的视角进入了巴克劳这个位于巴西东北部的小村庄,在祖母的葬礼上,吉他手弹唱着高亢的音乐,众人簇拥着棺木,仿佛一场热闹的家庭聚会,态度近乎庄子的鼓盆而歌,独特的生死观带来了某种奇观化的体验。

但民俗并不是重点,导演也无意对传统文化着墨过多。

此时从太空俯瞰地球,一颗卫星掠过天河,一架外观如同飞碟的无人机将我们拉回现代视角。

不像过去,也不像现在,这部电影将时间线设在未来。

一 关注戛纳电影节的影迷们对小克莱伯·门多萨这个名字并不会感到陌生。

2012年,他凭借长片处女作《舍间声响》入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2016年,他的第二部长片《水瓶座》则直接空降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以他家乡累西腓的一位“钉子户”的遭遇为线索,现实而又超现实地映射了巴西社会现状,以极高的质量征服了包括法国《电影手册》在内的众多媒体与影迷。

时隔三年之后,门多萨与他一直合作的艺术指导儒利亚诺·多赫内利斯联合执导了新作《巴克劳》,毫无悬念地再度入围了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并斩获评审团奖。

与门多萨导演向来擅长的城市生活主题大异其趣,巴克劳村庄里人们的生活状态虽然有着部分现代文明的痕迹,如人们选择骑摩托车出行,互联网已渗入生活,儿童们在学校里跟随老师学习知识并建构对世界的认知,但整体上是十分原始而质朴的。

他们在露天的棚子里洗澡,赤身相见毫不避忌;老人们去诊所看病取药,但也会接受一些巫医的建议;大腹便便的大叔在自家的花棚里浇花,衣冠不整优哉游哉。

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会使人产生与世隔绝的错觉,直到有一天,学校里的老师在准备为孩子们指出巴克劳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时惊奇地发现,GPS无法定位这个村子,它就这样在地图上消失了。

这才发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宁静生活渐渐开始被打破,似乎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亟待发生。

山谷中间横亘着一道水坝,棺材倒在路边被车轮无情碾过,神秘的果实被卷入舌尖仿佛一种巫术,翻斗车像卸货一样地把书本如同垃圾一般丢弃,后来这些显得突兀或矛盾的、令人极为不适的意象,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巴克劳的劫难联结在了一起。

隐喻与暗示,是导演在本片中使用的大部分技巧。

二 两位衣着前卫的骑越野摩托车而来的背包客,成了这场“入侵”的先锋。

通过两人的穿着、行为和语言,我们了解到他们也是巴西人,但他们身上没有什么明显的地域特征,是更受全球化浪潮影响的现代人,显然来自巴西某些更现代的城市。

在飞碟形无人机的观察下,他们开启了对村民的杀戮,却很快成为背后真正势力的弃子,这也是打头阵的“先锋”注定的命运,紧接着真正的对抗拉开帷幕。

《杀戮荒村》,这部电影的另一个译名,至此才令人知其所以然。

从导演所采取的暗示手法来看,肤色隐喻有些过于明显,白人雇佣兵群体很明显地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

巴西社会经历了种植园奴隶制时代和1870—1930年的欧洲移民潮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左右已经形成了种族多样、混杂、融合的局面并延续至今。

但唐纳德·皮尔逊的“萨尔瓦多假说”(Salvador Hypotheses)认为,巴西的种族偏见是作为阶级偏见而非种姓偏见存在的,在后殖民时代的巴西,种族问题一向被视为阶层问题的一部分,先天的种族优劣并没有过于被强调,而贫富的差距以及由此滋生的暴力才是当今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

巴西的城市暴力由来已久,每年有超过6.4万人死于枪击,与此相关的黑帮、毒品、妓女等问题甚嚣尘上。

2019年1月上任的总统——社会自由党人博索纳罗在对抗暴力方面主张强硬,推崇以暴制暴,还多次发表歧视LGBT群体的言论,这无疑加剧了社会冲突,令巴西由一片充满乐观、新兴民主力量的乐土沦为怨声载道、腐败失控的国度。

三 对巴西前途的思考和担忧令这部电影不同于一般的“恋地”情结影片,它的底色因承载着民众的愤怒情绪而格外鲜血淋漓。

导演镜头展示下的村庄并不是单纯的世外桃源,虽然节奏有所滞后,但整体仍是一个鱼龙混杂的社会群落的缩影。

村庄里肤色多样的人种宛如一个微缩的南美大陆。

然而政客欺骗人民,枪击不断发生,血腥的味道使每个村民的生命都笼罩在意外的阴影之下。

枪林弹雨中,血浆四处飞溅,镜头干净利落地展现每一场杀戮,从不在尺度上有所顾虑,因为这是一种真实的表达。

在影片所传达的世界观中,暴力早已司空见惯,电视里反复播放着巴西街头枪击的画面,即使是闭塞的村民都似乎早已被暴力所同化,变得麻木不堪。

而暴力也是导演表达的重点之一,大概正是因为麻木和习以为常,才更加需要一种发于原始的、粗暴的、本能的爆发力,以热血去给萎缩的民族精神打上一针强心剂。

于是在远离城市的土地上,人们的原始兽性被激发出来,南美人民特有的生猛使得影片的后半部分有种抗战神剧的爽感,入侵者不断被村民反杀,他们用同样的残忍对抗残忍,用同样的暴力对抗暴力。

性和暴力也如同生活中的一部分,有着回归自然的粗粝之美。

很多人觉得南美的艺术作品都逃不开《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氛围,巴克劳其实也是一个未来版的马孔多。

实际上,这也许只是因为没有在南美生活过的人不了解本地人的真实生活状态。

不同的土壤会衍生出不同的气场,不同的气场又养育出多样的人,这种感觉就像双雪涛、班宇、郑执等作家只是客观地描写东北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如冷冻的冰河和破败的老工业区,却被很多人冠以“东北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称号一样。

影片的最后,在悠扬的传统民族音乐中,村民们将坏人扒光衣服扔在驴子上放逐,用泥土将罪恶的入侵者深深掩埋。

古早味的村落未必代表着魔幻,或许只是过去或者未来的现实。

未来也很像过去,这种轮回感才真正的“马尔克斯”了。

(本文已发表于《南方人物周刊》2020年10月19日,第31期,总第649期)

 6 ) 殺戮荒村(Bacurau,2019)

1、殺戮荒村(Bacurau,2019)中,我們從這些美帝來的殺手(其中Udo Kier所飾演的頭目更是意指納粹本質為美國的霸權地位所繼承)談到他們的出身時,可以知道他們嗜殺其來有自,他們強烈破壞性與殺戮行徑來自於樂趣或自卑,其中有人出身於分裂的婚姻、不起眼的職場經理,而有的只是喜歡玩槍,在生死交關之際,甚至一個女殺手說自己不知道為什麼要殺人。

暴力,不是絕對的惡,在佛洛姆人類破壞性的剖析(The Anatomy of Human Destructiveness,1973)中羅列甚詳;又如周武王以武字為諡,就是因為武力是不得已的一種手段,而他使用武力,以達成其父周文王對人類和平理想的呼籲。

相反的,巴克勞這荒野村鎮的人民掄拳拿槍,正因為深知武裝暴力是不得已的暫時性手段,他並非嗜好,也非職業,更不是終極目的,他們所拾起的槍枝原本是掛在博物館中,事件落幕後也將放回,這些槍枝不過證明了他們擁有捍衛自己生存的能力。

其中,策畫整起反撲行動的關鍵人物是個年輕的男孩子Lunga,不要看他凶狠的目光和過度自我伸張的衣著,我們從村民的口中得知,在以前,他還只是個多愁善感的文人,村民說:「以前你不是很愛寫作嗎?

」這讓我想起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1998)中,整個排的士兵都在猜他們那個殺人不眨眼的領導長官到底是什麼出身,原來,他不過是中學的英語教師——一個對人文思想極其濃厚且敏感的人,以槍砲彈藥來維護生命的主權。

歷史上范仲淹等有宋一代名士大將,不都如此?

2、詩經大雅文王:「命之不易,無遏爾躬,宣昭義問,有虞殷自天。

」詩經說周代的天命是繼承於殷商,不過,殷商當初也是繼承了天命,只是後來把這一分上天給予的祝福與責任給丟失了。

這句詩是說,我們千萬不要讓天命在我們的身上中斷了,我們要好好的把這美好的德行,及由此而得來的美好的聲譽,繼續發揚光大;如此還不夠,我們更要反省思考,徹底瞭解到商湯之殷朝之所以興,之所以亡而不能承接天命的原因,而這是上天的決定。

南美洲在切格瓦拉的奮鬥中,與北美分庭抗禮,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商業與資本求利態度的興起,主政者已經不愛人民了,成堆的書像傾倒垃圾一樣從貨車上卸下,足見當局人文性與精神性之匱乏,然後斷水斷電,給予劣質甚至於有害的物資,更可惡的是興起了剷除索利之途中障礙物的念頭,仁心全無;相對於此,被通緝的Lunga自己說了,他是繼承切格瓦拉遺志,這也意謂他是承襲天命——而天具有普遍性,與私相對,換言之,官不護民,官逼民反,他的作為其實是代天行道,為了維護整體人類的生存與公義。

 7 ) 那两个特工是怎么被发现的?最后的老大为什么要用狙击枪杀自己人?

那两个特工是怎么被发现的?

他们只是听到耳塞有杂音就开枪了,而且如果他们是特工怎么要杀村民?

这样滥杀无辜,反派也问为什么要杀。

也没有命令说要杀村民,除非是迫不得已是雇佣兵安排的任务,这俩个特工是调查市长的吗,不然怎么在这雇佣兵里做卧底?

最后的老大为什么要用狙击枪杀自己人?

是被插到手的刺后出现幻觉了吗?

 8 ) 未来人类的反祖

电影一开始还很正常,一个部族的领袖死亡,以葬礼死亡开头,也算常见。

当我看到那个飞碟状的无人机时,我就懵了,然后就被奇怪的剧情走向疯狂蹂躏。

看到最后结束,才发现这是一场未来人类的反祖盛典,暴力狂欢。

抛弃导演所映射的巴西政治现状,光看电影剧情。

这部寓言式的电影也足以令人赞叹。

整部电影带有一定的科幻色彩和神秘感。

巴克劳作为一个孤立的小型社群,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处世逻辑。

而巴克劳也是市长竞选中最大的阻碍者,于是他找了人除掉巴克劳人民(???

),这就是一大wtf之处,第一次看到这么霸道的市长,杀光所有不支持自己的人,这个暂且不论。

因为主要就是精彩在外来文明入侵部族之处。

与其说是现代文明入侵原始部族,倒不如说是现代暴力与古老暴力之间的对决,那种部族中祭祀的神秘感,每个族人都吃的神秘致幻药丸,所带来的庄严感是很有压迫性的。

随着族人不断的神秘的死亡,运水车上的弹孔,这一切给这个部族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他们选择拿起武器,在巴克劳博物馆中我们可以看见,他们拿出的是历史中的武器,最后那个白人老头被抓的场景更有一种先祖庇护的感觉。

而最后,当族人将所有入侵者的头颅砍下拍成一排时,那种视觉感官是无与伦比的,十分硬核的。

对于首恶,市长竞选者被放逐到布满荆棘之处,白人老头被活埋,永远沉于黑暗。

现代文明与反祖部落的暴力斗争中,以部落的胜利告终。

这则寓言式的电影,影射的就是巴西政治现状的反祖化,也是对现代文明的反思,暴力与性作为人类基因里永存的部分,一直是禁忌的存在,而一旦出现禁忌,就意味着僭越。

单以性而言,人类从原始走向文明,意味着性不在公开,变的隐私和不可说,那么性开放和开放性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否意味着一种反祖。

而谓之暴力,又当何去何从呢?

我不得而知。

也许巴克劳会是一种未来的归宿。

 9 ) 导演的类型化尝试削弱了题材的现实批判力度

又是一位戛纳的宠儿导演,小克莱伯·门多萨(Kleber Mendonça Filho)至今为止三部长片有两部入围过主竞赛,继两年前的《水瓶座》铩羽而归后,今年这部新作《巴克劳》出其不意地拿到评审团奖,与《悲惨世界》共同分享此项殊荣。

令人吃惊的是,门多萨导演基本放弃了前两部作品里旗帜鲜明的现实主义纪录风格,竟大胆转向西部片混合虐杀类型片,这是否跟另一位导演共同合作的结果不得而知。

不过可以看出的是这种充斥血浆暴力的尝试在这个题材上看来没太大突破,更变相地削弱了这个好题材的批判力度。

其实这部类型片与之前两部作品一样,同样可归类为社区题材电影,从《舍间声响》里的住宅小区到《水瓶座》里钉子户女主角的独立别墅,再到这部作品里的巴克劳乡村,都有着主人公(们)誓死保卫家园不为外敌入侵的共通母题。

导演的各类作者标签依然清晰可见,摄影机在建筑物之间游弋,来源不明的声音与画外音渲染不安的气氛,以及得心应手的变焦镜头突出关键人物或物件。

前半段关于这个与世隔绝的村庄的描绘相当吸引人,包括村民的组成来历、老人的葬礼,以及他们与新任市长的对峙, 都为这个极具现实批判意味的故事埋下了丰富的隐喻细节。

然而,没想到后半段的类型化尝试极速扭转了前面的细心铺垫,朝着取悦大众的噱头情节螺旋式下坠。

杀人组织成员和凶残头目的刻画充斥着好莱坞式的陈词滥调和愚不可及,尽管试图引入纳粹以反证这种虐杀行为的丑陋,却只能沦为枯燥的平面化设计,远远无法企及冯提尔去年一部无差别杀戮作品《此房是我造》的哲学深度。

最后一段杀戮高潮场景深受黑泽明《七武士》和昆汀解构手法的影响,令观众享受到感官刺激之余,却难以留下更多关于抗争抵御文化消亡这个主题的思考,实属遗憾。

 10 ) 金羊观影团 || 这不是「荒蛮故事」

Vol31:《巴克劳》,导演小克莱伯·门多萨(和他的制作人兼合作导演儒利亚诺·多赫内利斯),荣获第72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水瓶座》上映后的第三年,小克莱伯·门多萨带着新作《巴克劳》归来。

意料之外的是,他离开了经年累月耕耘其中的累西腓,把地点搬到了巴西东北部一个荒蛮小镇,这里遍布着广袤的荒原,充斥着枪支、暴力,以及各种西方符号。

电影于今年戛纳主竞赛单元亮相后,不少影迷讶异其风格转型,夸赞其为一场“魔幻现实”的杀戮盛宴;精神内核却是一脉相承,变的是口感不变的是精髓,依然延续了门多萨的“保卫”主题,近乎一则政治意图昭然可见的血腥现代寓言。

电影里视听呈现上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除大尺度血浆外,不乏上世纪70年代经典电影的视觉语法,同时还向卡朋特狠狠致敬了一把,借大段落电子乐释放原始之活力。

不过这些邪典元素被嫁接到政治寓言里也引起了部分影迷的反感与不适,认为其前后割裂,且“将深刻复杂的社会问题降维成浮夸轻佻的刻板印象”。

下面是来自@DoubleFeature 分享的一段映后采访: https://fourthreefilm.com/2019/08/bacurau-an-interview-with-kleber-mendonca-filho-and-juliano-dornelles/ 当然,背景阅读并不是欣赏电影的必要条件,类型技法也并非对电影的唯一考量,《巴克劳》到底是一次对时代命脉的敏锐洞悉,是类型融合的现代杰作,还是只剩令人嗟叹的勃勃野心,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标准与答案。

本期金羊观影团共18位友邻参加,13则短评,均分6.7分。

Poster by.德卡的羊生猛。

精湛。

魔幻现实。

真正的“荒蛮故事”。

@德卡的羊, 8/10分 太猛了!

摄影机充分捕捉到了南美土地的狂野与魔幻,并用一个高度类型化的外壳去讲述一个殖民入侵的主题,几种元素混合,故事简单粗暴,彪悍凶戾,叙述上十分易于接受,近似寓言。

一方守护土地、历史与文化,一方用权力与资本进攻。

摄影调度都蛮有看头,偶现的电音用的也是嗲,总之呈现的效果就是好啊!

@卡佛啪啪卡夫卡 , 8/10分小克莱伯·门多萨将他惯常的对传统社区精神的迷恋内化于一场影像的催眠术,而吞咽的动作成为建立村庄与返乡者以及观众之间独特心理关系的支点,在族长的葬礼上这种暗示被充分强化和唤醒,至此女主人公退位并被群体吸纳(摄影机从人群摇向女主,然后切墓园远景),进入精彩的群像描摹。

门多萨对类型语汇的熟练引用令人惊叹,不动声色中包裹着荒谬和疯狂,反而使乡村城镇化和殖民种族等政治议题在影片的意义结构中变得熨帖,进而上升为对群己关系的重新发现。

在这一点上,本片也许是更圆融的《南方车站的聚会》。

@Olafisaac, 9/10分 体制幻想结构的坍缩-重组-再坍缩,一部反乌托邦史诗!

看开头以为是Soyinka风格的后殖民主义叙事,但当政治隐喻的一瞥闯入镜头,暴力与压迫随之逼近,所有边缘化的群体吃起了精神药物,爆发出今年最响亮的政治回声。

那些突兀的ppt式的wipe editing,终于在结尾也得到了来自复古力量的和解。

@空白岸, 8/10分 夹带各种指涉和“明”喻的寓言。

超现实形态的飞碟与“被架空”的村落构建了未来与历史、虚拟与物质对立而又并存的情境,而这本该稍嫌尴尬的情境在魔幻现实的语境下竟然能高度自洽,突然嵌入的神秘元素也因此无需做任何解释便自然而然化为不言自明的“集体意识”,而观众(和入侵者一样)只能知晓而并不能洞悉。

历史博物馆的杀戮堪称神来之笔。

@不死者, 8/10分门多萨承袭了前作鲜明的创作意志,依然是构建在后殖民主义叙事中(在不可逆的现代化推进中)的价值反叛,不过更加尖锐、直白。

前作中私人情感的艰难抵触变成了集体守卫的激烈抗争,以草药的“咀嚼”(回到村庄的一刻开始)实现土地情怀的记忆召回,拿起展览于博物馆的枪支是历史之神性与身份的归属。

这块虚存难辨的魔幻土地横亘在入侵者冰冷无情的枪支弹药前,用几近原始的野蛮惩戒“未来”的野蛮,门多萨借卡朋特式“电子力”解放身体、释放原始活力,将故事凝炼为一则血性贲张的现代寓言,去警示、控诉象征资本、权力的某国度咄咄逼人的优越感。

@妳的世界几点, 8/10分 这个电影很有意思,一个其实非常彪悍的故事,拍的蛮温柔梦幻。

它似乎一直在挑逗观众神经,制造危险的火药气氛,但有时往往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它一直耐心的挥发平静枯燥的气息,然后被莫名其妙的玄学魔幻所消解。

其实,它是在用一种反高潮的方式来讲述一个土著人大战殖民者的神奇事件。

野蛮和反抗的种子一直都存在着,虽然已成历史,但精神永远不死。

葬礼,死亡,群像@果樹,7/10分很难得地兼具了直接粗暴与暧昧象征的特点,巴克劳到底是修罗场还是实验场,人类到底是蝼蚁还是神。

直白。

扁平。

政治檄文。

只是段落惊艳罢了。

@ 意识流螺丝刀, 6/10分构图精巧,构思巧妙,可以看出影片试图就一个村庄的遭遇影射时局,以夸张化放大的巴克劳的反抗故事传达控诉,借虚构的局部圆满结局讲述现实地区整体的悲剧,然而影片整体浮夸轻佻的风格恰阻挠了表意,后半段的血浆和各式类型片元素瓦解了严肃的氛围,近乎要将影片降维到《丧尸未逝》般的闹剧,刻板印象的堆砌同样限制了影片向更广博更普世的含义延展的可能性,至于“魔幻元素”的运用更是完全不成体系,让人失语,在过于类型化扁平化处理消减了文本的挖掘余地之后,影片本身带给我的失望与知道“在地图上消失”这样一个精彩设定原来仅仅是敌方的战略而已并无二般 @思路乐,5/10分平淡的节奏,平庸的暴力,以及中规中矩的政治指向,共同构成了这么一部无趣的电影。

生猛?

迷幻?

直入灵魂?

我所看到的,只是过度设计后的故事僵化,和在屏幕外被无情排斥的自己罢了。

@幻, 7/10分 仅存有感官上的好看,看得出来从卡朋特的电影里汲取了很多养分,电影技法挺“高级”的,也堆积了很多符号,但是人物塑造和剧情走向就完全是b级片思路了,反派角色更是脸谱化到让人汗颜,如此端着拍还不如诚恳一点。

@乍暖, 5/10分比《水瓶座》更差,一句“纳粹”直接毁全片。

不是蛮荒故事,是政治檄文。

惊悚感是有的,最后的反抗恍惚间像在看国产抗日片。

@香香菲舞, 4/10分设计感太重的隐喻故事,观感经不住令人疲倦的节奏和无聊的剧情推进这双重折磨。

我可以看懂,但我就是不喜。

@法式曌影, 2/10分跟去年《迪亚曼蒂诺》观感相似,都是WTF的片子。

总而言之,瞎拍一通就对了,反正观众总能给你看出一堆你自己都不知道是啥的东西。

而且这哪里是隐喻啊。。

这殖民讽刺直白的不能再直白了吧。。

就差拿台词直接说出来了(结果还拍的那么浅显)生猛更是可以说一点都沾不上边。

建议回去看看《上帝之城》 。

poster by.空白岸仅打分:@孤独的自由;@松野空松 :8/10分@DoubleFeature ;@红与橙:7/10分@蝇王:6/10分历期评分TOP5:1.《星际探索》8.52.《爱尔兰人》8.4;3. 《南方车站的聚会》《痛苦与荣耀》8.0;4.《同义词》《好莱坞往事》 7.7;5.《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7.6;

《巴克劳》短评

应对全球极右势力抬头的命题作文,戛纳这些年越来越政治正确了。电影本身真是没劲……还不如地道战好看

2分钟前
  • 张沦
  • 较差

没有美国人的侵略,来个纯百年孤独式的消失,就太好了。不知道是不是西部片情结作祟,非得来个不搭调的后三分之一。

5分钟前
  • seamouse
  • 还行

观感超棒,后半段简直就像过山车,寓言故事还是非常有劲儿,就是看完以后睡不着觉了

9分钟前
  • 誒嘿嘿教主
  • 力荐

三星半。人类学和惊悚片的相遇后产出一部B级政治隐喻片。给我的整体观感很像2020年的《新秩序》一种近未来的“政治惊悚”,都辅有不加克制的暴力(本片可能走致敬cult片路线)。不过《巴克劳》毕竟是门多萨对巴西政治现状的一种回击,他并不偏爱用暴力“惊吓”观众。开头巴克劳社区的种种细节其实很有意思,社区的“领导人”去世后,巴克劳迅速从地图上消失彰显一种信息权力的倾轧,结尾巴克劳博物馆里给有外部媒体的剪报,对其评价是臭名昭著的,结合全片这像是给予被冠以“恶名”者以辩护权利。但是除去这些有趣的细节,电影的后半部分就显得虎头蛇尾,村庄保卫战像是半公开了导演的的隐喻,腐败政客勾结北美殖民者入侵家园然后被反杀的简单故事,文本叙事从开头的不明觉厉蜕变成了粗糙,有种“不过如此”的泄气感。

12分钟前
  • 含笑半步颠
  • 推荐

#BFI

14分钟前
  • 较差

彰显巴西民族虽然穷,但一直以来的反抗精神不减;美帝人民被妖魔化,还认为中国人是下流行当代名词。你们还是像更多别的村子一样多多的被抹除吧。

15分钟前
  • 朝二一
  • 较差

…………………………………………

20分钟前
  • 西门吹花
  • 还行

前后有点割裂,前半段以葬礼开场,有点南美魔幻主义风格,塑造了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村庄,前半段是拍的很不错的。后半段开始铺陈白人对南美无差别屠杀的隐喻,撒血浆往类型片上靠。两种风格的杂糅,就有一种不干脆之感,好像两种风格都没有说过瘾,顾此失彼而变得很温吞。

24分钟前
  • VincentP
  • 还行

导演基本放弃了前两部作品里的现实主义风格,竟大胆转向虐杀类型片。这种充斥血浆暴力的尝试在这个题材看来没太大突破,难以企及拉斯冯提尔的《此房是我造》的美学与哲学深度,于是变相地削弱了这个好题材的现实批判意义,相当遗憾。

26分钟前
  • 罗宾汉
  • 还行

#2019 Cannes# 以为是南美超现实,没想到是不知所谓的怪人怪事,无聊到懒于深究了

29分钟前
  • Coo
  • 较差

这个电影厉害了......

30分钟前
  • 梦游者
  • 力荐

2.5 要是没看狩猎我还能给个及格,顶着戛纳主竞赛还拿了奖的光环,就给我看这个?前后割裂严重,神秘事件拍的挺有趣的,突然就虐杀了,虐杀也没人家拍的好看,别提这么直白这么糙的隐喻了,也就和狩猎旗鼓相当

34分钟前
  • 【龍】在我心
  • 较差

具体情境的构建自然不尽相同,基于的是是较前两作更为视觉主导的局部逻辑,但它再次说明,只要掌握音乐、充当牵引力的虚无符号,以及提供类型载体及幽默感的愚蠢故事,许多导演都能以自己的方法再造《霓虹恶魔》。

39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力荐

看得我一脸懵逼,是比喻拉丁世界被外国侵略,然后土著们奋起反抗吗?

44分钟前
  • 通叔
  • 还行

3.5 专心拍类型片的话大有可为

49分钟前
  • RKO
  • 推荐

放了一个多小时才开始讲故事,又磨蹭半小时进入正题,最后也没交代来龙去脉,相当于把一个故事的片段截出来就拍了个电影,小村庄神奇反杀银样镴枪头,浪费两个多小时

51分钟前
  • 宝奘
  • 很差

我的A面:“拍类型片就不要追求文学性了吧,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没有。”我的B面:“你这是歧视类型片。”我的A面:“难道不是吗?如果说是类型片,调色走的是荒诞剧,又加太多花里胡哨的喻体,风格变得极不纯粹。如果说艺术片的话,类型元素又不够系统,越到后边玩得越飞起,一桶一桶泼血浆,也挺无聊的。”我的B面:“嗯,有道理。”2.5

56分钟前
  • 南悠一
  • 较差

三星半,确实政治性太强它就是一个隐喻但也是真猛!变态的觉得野战那段很浪漫。

60分钟前
  • 了花
  • 还行

光屁股老头那一枪太帅了

1小时前
  • gohan
  • 推荐

预谋与应激,人造与原生,控制与解放,显性的对立被神的光晕粘合成一种在地性的资源抢夺与失效共生。不再对地理环境做更多的风格干预,更看重对话节奏与剪辑速率的错位设计。从优雅的神秘向怪诞的惊悚偏移,但比起杜蒙与生俱来的极致,门多萨此次的转型还是略显进退两难。

1小时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