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巴克图

Timbuktu,在世界尽头呼唤自由(港),在地图结束的地方(台),通布图,群鸟之悲,Tombouctou,Le chagrin des oiseaux

主演:易卜拉欣·阿迈德,阿贝尔·贾夫里,透珞·琪琪,蕾拉·威勒特·穆罕默德,梅迪·A·G·穆罕默德,凯特利·诺埃尔,法图玛塔·迪亚瓦拉

类型:电影地区:毛里塔尼亚,法国语言:法语,阿拉伯语,班巴拉语,英语,桑海语,图阿雷格语年份:2014

《廷巴克图》剧照

廷巴克图 剧照 NO.1廷巴克图 剧照 NO.2廷巴克图 剧照 NO.3廷巴克图 剧照 NO.4廷巴克图 剧照 NO.5廷巴克图 剧照 NO.6廷巴克图 剧照 NO.13廷巴克图 剧照 NO.14廷巴克图 剧照 NO.15廷巴克图 剧照 NO.16廷巴克图 剧照 NO.17廷巴克图 剧照 NO.18廷巴克图 剧照 NO.19廷巴克图 剧照 NO.20

《廷巴克图》剧情介绍

廷巴克图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陷入宗教极端分子控制下的马里通布图终日遭受圣战分子的迫害“半壁江山都被入侵者占领了”。女性首当其冲。通过讲述 Kidane、Fatima、他们的女儿Toya和Issan,以及他们的小农庄的故事,Abderrahmane Sissako对“被媒体和全世界忽略的”这个地区的恐怖主义表示反对。这位导演用镜头见证了自己心中热爱的萨赫勒地区“男女平民寂静的反抗”,借此揭露现实。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巨人与小精灵的奇幻冒险希德尼娅的骑士第二季第九行星战役爆裂崩塌鱼和薯条冰封迷案米兰达·辛斯个人秀:拿好不谢正义联盟与红白黑黄:超级英雄和猎人(上)状态:未知六月夏初暗芝居第十三季血色隔离幸福的振秀哈留恩佩与邪恶祭司海神殿下超宠我梦回鹿鼎记撒旦定居点睡眠实验AA婚姻日记无人查收最爱·你时间规划局合约爱情净地化妆师侦察记蝙蝠别墅北京女子图鉴看上去很美古墓夺宝我就只尝一小口

《廷巴克图》长篇影评

 1 ) 极端宗教分子控制下的非洲小镇斋月日常

标准的文艺闷片,平实到有些像纪录片,描绘了极端伊斯兰教组织控制下的非洲小镇的斋月日常,情节略松散,节奏略缓慢,小镇居民由木知木觉地听天由命,到偷偷摸摸地苦中作乐,到冲突发生后不再沉默地奋起反抗,但仍难以逃离草芥般任人摆布的生活。

印象比较深的一幕反而是伊斯兰教官僚表面上严格要求小镇居民遵守斋月戒律,背地里自己却偷偷抽烟。

 2 ) 评论廷巴克图 Timbuktu

陷入宗教极端分子控制下的马里通布图终日遭受圣战分子的迫害"半壁江山都被入侵者占领了"。

女性首当其冲。

通过讲述 Kidane、Fatima、他们的女儿Toya和Issan,以及他们的小农庄的故事,Abderrahmane Sissako对"被媒体和全世界忽略的"这个地区的恐怖主义表示反对。

这位导演用镜头见证了自http://www.bdyingshi.com/35572.html己心中热爱的萨赫勒地区"男女平民寂静的反抗",借此揭露现实。

 3 ) 枪杆子上的宗教

我唯一赞赏伊斯兰基本教义派的教条,目前为止,只有禁烟。

想起另一件事。

到土耳其去时,当我们一团人表示,没一个人抽烟。

地陪波拉十分惊讶,再三询问,语气夸张。

仿佛世界上所有的成人,至少男人,都该抽几口烟才正常。

土耳其女人也很热衷吸烟,商场里摩登咖啡馆吞云吐雾的女性很多,姿态优雅。

当然土耳其从来就不是伊斯兰世界的模范生,而是逆子。

追根究底, 抽烟的文化,由占领美洲的欧洲人带到全世界。

烟草本来是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在地习惯,土族摘取烟叶燃烧吸食,是最早的烟民。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美洲好多的饮食习惯给白人带到世界各地,如马铃薯、玉米、巧克力、胡椒、烟草等,丰富了世界的饮食文化。

所以严正考究,对尼古丁上瘾算是来自西方的败坏文化之一,清真伊斯兰溯本清源,责无旁贷。

穆斯林所憧憬的中东国家,历史上发生过伊斯兰长老发出凌厉的Fatwa禁烟事件,则完全是一种政治手段。

19世纪伊朗还是君主专制时代,由于国家收入入不敷出,国王为了快速获得资金运营国事,及他的私事,把国内的日用品销售专利卖给一些欧洲大集团,条约极度不平等。

当时烟草是伊朗的出口货品,卖到全世界,相当受欢迎。

伊朗社会中,吞云吐雾是很流行的习俗,不论男女,人手一管烟。

英国企业British Major Talbot跟国王买下收购伊朗烟草的专利,烟农们只能以很低廉的价钱卖出农作;另一方面,从British Major Talbot进口的香烟,却以高昂的价钱卖给国内烟民。

可想而知,国内几十万跟烟草有关的百姓或贵族,不管是经营者或消费者,悲愤填膺,民情危如累卵,但国王不听宗教师的劝告,一意孤行。

用软的不行,后来就发生Ayatollah Mirza Hassan Shirazi发出禁烟的Fatwa,声称吸烟是违反伊斯兰的。

这种非宪法条文的禁令,借宗教之名,依然雷厉风行,举国上下,马上停止跟香烟有关的活动,包括销售、消费,连国王的后宫也戒烟。

结果上下国民放弃吸烟的嗜好,伊朗境内的烟草事业崩溃。

在1892年,跟British Major Talbot签约两年后,伊朗国王被逼赔巨款给英国公司了事。

接下去的发展又是题外话了。

伊朗的宗教势力首见烟草运动成功,再接再厉,朝推翻皇朝革命前进,果真成功。

有时我看陈方安生代表世界卫生组织气急败坏,厉声谴责烟草公司仗势欺人,走法律漏洞,强词夺理,强拗他们的科学研究证实,公众一般的共识和抽烟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心想,干脆把戒烟无线上岗好了,效果更大。

无限上岗至宗教或真理的地步,人类听话的几率才会提高,无论以健康怎么吓唬,都不如涉及精神信仰更有效。

然而,宗教的经典并不浅显。

有资格诠释教义的权威,究其所以,依然是软弱的个人。

当人获得越大的权利,越倾向腐败,是自古不变的道理。

人性就是那码子事,被推上神台的精神领袖,依然有贪嗔痴慢疑,不是神。

把教义上岗到蛮横的地步,执法者霸着唯我是问的‘真理’决定他人的对错生死,想以神之名整顿世间次序,本想塑造一个纯净美好的乌托邦,实际上却实现了血迹斑斑的地狱。

拍摄得像诗一样的电影《Timbuktu》。

痛苦静静地贯穿,像溪水一样没入沙漠,平添惆怅。

当我看到一群男孩煞有其事地踢没有足球的球赛,泪默默就淌下了。

Sometimes we laugh to keep from cry.08/09/2015

 4 ) 非洲的驴。还是骡子?

导演用了各种长镜头来描绘人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牧民家庭的父亲和渔民原本都是有着自己信仰的人。

他们在美丽的河岸上仓皇逃命,预示了他们未来难以逃脱的命运,尽管渔夫早已精疲力尽。

在黄昏中,军人在水面上的倒影,似乎使他们表现出一种执行任务的正义感——也许他们是这样的; 对我们来说,死亡的场景不真实的美太过平静,令人难以置信;让我们见证色彩与构图的惊人美感。

我们该怪谁呢? 怪那个为了一头牛而招惹是非的父亲?

怪那个渔夫好端端杀死了别人家牛(牛叫GPS)? 还是怪那颗不知从何处来的子弹(是军队的人干的,还是另有他人)?驴的象征在电影中出现了三次,它预示了这个社区发生的变化。

第一次,一头驴慢悠悠地路过的青春洋溢的非洲男孩们在玩的“虚幻的的足球比赛”。

在这个时候,游牧家庭仍然其乐融融,父亲为家人演奏着非洲传统的音乐。

第二次,两头驴子被货物压得喘不过气来,一步一晃地试图从夹缝中走到前面,好像镇民被军队压得喘不过气来一样。

牧民家的父亲也感到了死亡的压力,但正如他所说,不是来自对死亡的恐惧,而是来自对生命的关心和思念——他放不下他的女儿。

我们最后一次看到的只是那头驴子的身影,它正从屏幕上消失,离我们远去。

它似乎对即将到来的牧民家的父亲的死刑感到惋惜,对跑向死亡现场的孤儿表示同情。

然而,我们似乎又看到了最初在色彩缤纷的足球场漫步的第一头驴......Original thought:The director used various long shots to portray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town people’s life.Both the father of the nomadic cattle herder family and the fisherman were originally people of their own faith. Their respective flee for life on the beautiful river bank, foretelling their future fate, even though the fisherman was already breathless. The military's reflections on the water accompanying the dusk created a seemingly righteous of performing their duties-- perhaps they are; and confusion for us-- the death scene are too peaceful to be true; and the breathtaking aesthetics of color and composition. Who should we blame? Blame the father who stir up trouble? Blame the fisherman who killed the nomadic cattle herder family’s “GPS” (cow’s name)? Or the hidden bullet came from the troop (or someone else)?The symbol of donkey appeared three times in the film and it foreshadowed the transformation that happened in the community. The first time a donkey sauntered past a “illusionary football match” played by the youthful African boys. At this time, the nomadic family were still united happily with the father playing the ritualistic African music. The second time two donkeys were overwhelmed by the weight on their backs. They came to the front step by step through the crack just like a metaphor of the townspeople suppressed by the troop. The father of the herder family felt the pressure of death, but as he said, not from the fear for death, but for the concern and missing of life--he could not let go of his daughter. The last time we only saw the figure of the donkey which was wandering away from the screen. It seemed to lament the impending death sentence of the father of the nomad family, and the sympathy for orphans who ran towards the death scene. However, we seem to see the first donkey wandering at the colorful football field again...

 5 ) 绝望的力量

下载这部电影的时候瞄到是8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就好奇这么没听说,看完之后再搜索一下,才发现是最佳外语片提名,最终是颁给Ida,这部电影也看过。

里面有一个镜头很精彩,绝望的年轻人对着空气踢足球,因为当局不允许踢足球,不允许唱歌等一系列娱乐,我不清楚是不是为了抵制西方文化,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太走极端了,人们已经享受过这种快乐,你再把它拿开太困难了。

西方文化的入侵也是伴随着西方经济军事力量发达而产生的,而有些倔强的民族选择了抵制,有些选择了包容并蓄。

导演的镜头是平铺直叙的,没有很多震撼人心的镜头,很简单的讲述了ISIS(?

)接管一个小镇之后发生的事情。

 6 ) 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女孩在惊恐地奔跑着,脚下的沙漠将她的能量一点点吞噬,与此同时,牧牛童也在跑,开摩托车的抵抗者在逃⋯⋯《廷巴克图》至此Ending,黑暗里响起掌声,我却无法为这部作品鼓掌,那一刻我想起了那幅1994年获得普利策新闻摄影大奖的摄影作品《饥饿的苏丹》,奄奄一息的瘦小身影仿佛是荒野中野兔的尸体,身后赫然立着贪婪的秃鹫。

我们就是这幅残酷作品的围观者,我们沉默着,庆幸着,我们没有出生在非洲。

饥荒曾是留在记忆中最深的非洲印象,如今因为《廷巴克图》这部电影,又抹上了ISlS组织一般的恐怖色彩。

作为西非曾经让欧洲殖民者垂涎的梦幻商城廷巴克图在2012年被圣战组织占领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尽管一年后,法国联合马里政府的军事行动终止了他们的统治。

这也是巴黎成为暴恐目标的原因之一。

)马里长大,莫斯科学戏,欧洲拍片的导演希萨柯非常明白廷巴克图在欧洲人和非洲人心目中的独特地位。

去年瑞士一家机构评选"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廷巴克图荣幸入围决选。

这颗撒哈拉沙漠明珠的命运牵动人心。

廷巴克图的命运最终落在了一家三口的牧民身上。

游牧民是廷巴克图最早也是最古老的原住民,这种代表了人类童年的完美生活方式,正如片中一开始变成靶子的非洲古老图腾,被现代文明遗弃,更被极端组织肆意践踏。

即使是牧民,如今也用上了手机,分分钟离不开GPS(男主最心爱的奶牛居然用这个名字)。

而且在小小的廷巴克图几乎就是一个联合国,什么语言都有,同住一个小城市却要转换好几种语言,这像是圣经创世纪里的巴别塔,每个人都自说自话。

但是,希萨柯不准备拍一部我们看不懂的抽象的电影,他只想说一个简单的人想过简单的生活却得不到的故事。

男主不愿因为圣战组织而避走他乡,他的妻子不幸被圣战组织的某个头头看上了。

因为GPS误闯渔网被杀,他找渔夫理论,渔夫莫名被枪杀,牧民被抓入狱⋯⋯那一枪谁开的?

根据本片点到即止的风格,我觉得有可能是那个组织头目开的,他曾经在途中遇到男主时对着他消失的那堆草丛乱枪扫射,他有夺人之妻的欲望。

而且这一枪其实击中任何一方对他都是有利的。

男主爬起来逃离渔夫的一幕大全景的视角正是一个枪手的位置。

又或者导演只想让一个看上去平静祥和的人充满了暴戾,在一个极度没有安全感的环境里,人会变得让自己都觉得不可理喻?

导演想告诉我们什么?

一个犯了罪的善良的普通人和一群以圣战名义拘禁人的自由的人面对的都是同一个上帝,人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我们都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是施害者。

就像那个年轻的圣战者,他以前是个Rap歌手,如今却要因为有人唱歌弹琴就去抓他们,鞭打他们。

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上帝视角,片中圣战者们除了巡更,抓人,很少正面施暴,小城的居民们的反抗也是温和淡定,没有激烈抗争的,整部电影的色调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但是,这是真实的吗?

资料显示,圣战者们烧毁了几座建筑,包括藏有几千卷珍贵历史手稿的一座图书馆。

这让人想起多年前塔利班摧毁的巴比扬大佛像。

好在一年后,法国联合马里政府的军事行动终止了圣战组织的统治。

这也是巴黎成为暴恐目标的原因之一。

尽管不尽完美,甚至有令人存疑的硬伤,但这部像纪录片一样平淡得接近真实的电影让我们看到了类似lSlS这种极端宗教组织治下的社会现状,这就是一种胜利,也是这部电影无可替代之处。

《饥饿的苏丹》摄影师凯文卡特在获奖两个月后自杀,临终遗言: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7 ) 《廷巴克图》:纪录片质感的法国式人文关怀

写在前面:这是《电影文化》课程的作业,说实话这个课相当的无聊,又是在一个没有桌子没有Wi-Fi的教室里上课,加上韩国人很多,作为一个大四狗表示真的是很郁闷期中的时候老师给了十部影片让选一个写影评,我看了一下其中八部是看过的,我不太喜欢重看以前看过的片子,就准备从另外两部里挑一个,第一部是《两天一夜》,看了之后感觉很糟糕,所以就开始看这部《廷巴克图》,感觉观感也很差,但是作业总是要写的,那我就得罪一下法国的朋友,批判一下这部片子一、剧情概要影片一开头就是一个极端主义份子追逐羚羊的画面,然后是一个极端主义分子破坏文物的画面,表现了极端主义份子对文化和生命的漠视。

1 开场镜头然后是一个极端分子接管小镇的画面,极端分子要求女性必须穿袜子,戴手套,禁止吸烟,禁止有音乐等,表现极端主义教条的荒谬和无情。

2 极端分子宣布规则然后镜头一转,开始介绍本片的主人公:Kidane一家。

Kidane和妻子Satima,女儿Toya在茫茫沙漠中搭了一个帐篷,似乎过着世外桃源般的游牧生活。

3 与世无争的Kidane一家然后,剧情急转直下,小男孩放牛的时候GPS,男主最喜欢的牛因为受惊破坏了渔民Amadou的渔网,被Amadou一怒之下杀死。

4 渔民与牧民愤怒的Kidane拿枪去找Amadou理论,争执中手枪走火,Amadou不幸身亡。

5 Kidane被判死刑随后,Kidane被捕,按照伊斯兰教法接受审判,因为无法提供40头牛的赔偿并且没有取得Amadou家人的谅解,Kidane被判死刑。

最后,在Kidane即将被执行死刑之际,Satima冲上刑场,两人一同被射杀。

影片在成为孤儿的Toya无助的奔跑中结束。

6 终场画面除了Kidane一家的命运,导演还把镜头对准一系列同样生活在廷巴克图的人。

7 与极端分子冲突的卖鱼女

8 疯女人和她的鸡

9 被鞭打仍放声歌唱的女孩

10 因为娱乐活动被禁止,孩子们只能踢不存在的足球

11 极端分子偷偷的在没有音乐的情况下跳舞

12 因未婚同居而惨遭石刑的情侣二、技术分析本片的摄影非常唯美,导演对布景,机位的处理和场面调度都想当熟练,再加上剪辑比较紧凑,这些特点和西非小城廷巴克图古朴的景观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纪录片一般的质感。

首先本片的色调非常养眼,基本上是和撒哈拉沙漠一样的黄色基调,镜头普遍非常的干净,基本上画面里没有出现超过两种主要的颜色,导演似乎很喜欢用固定机位拍近景,大量的镜头都是两个人的对话场景,同时本片节奏比较缓慢。

13 片中出现植物的地方似乎都有所隐喻正如前面所说,本片的画面,镜头使用和色调都非常统一,所以一旦出现与整体风格不一致的地方,就容易让人联想到导演的指向。

比如前面提到,全片的镜头大多是静止的,但是与此对应的,一旦出现快节奏的、运动的场景,就可以产生比较强的对比效果,比如片尾Toya奔跑的场景就动感十足,一方面通过镜头的运动和颠簸感凸显了一个父母双亡的孩子的悲凉,另一方面也让影片的摄影富于变化。

另外,片头片尾的追逐羚羊的场景,踢球的场景也是本片中为数不多的运动的镜头之一。

本片有一个重要的长镜头,就是47-48分钟时Kidane误伤渔夫之后过河的镜头。

在这个镜头中,Kidane踉踉跄跄地淌过河,离开凶案现场,留下一道长长的波纹,而Amadou挣扎了几下之后,倒在了河滩上。

镜头从一个比较高的视角俯拍,可以看到整条河,镜头长100s左右,仍然是静止的机位。

和那些动辄十分钟以上的长镜头相比,这个镜头并不能说是绝对意义上的长,不过效果却很好。

配合Kidane走到一半时出现的悲伤的音乐,很好地烘托出了Kidane悲剧性的命运,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14 本片最重要的长镜头本片的配乐也值得一提。

本片有配乐的段落主要有以下几处:(1)开场破坏文物的场景,一段非洲风情的配乐(2)疯女出场时的配乐,和开场是同一组音乐(3)牛冲破渔网时的音乐,节奏较快,制造紧张感(4)踢球一段镜头的配乐:这段配乐可能是片中唯一一段现代风格的配乐,时而欢快,时而紧张,和孩子们尽情玩乐,又被来巡视的极端分子打断这一情节贴合得很好(5)Kidane一家在帐篷中弹唱,和青年男女深夜在家唱歌的两段:一方面表现非洲传统风情,另一方面也是对极端分子的精神控制的反抗。

(6)受鞭刑的女子唱歌的镜头:表现对自由的向往,对极端主义的反抗(7)极端主义分子头目偷偷跳舞一段:极端分子也有常人的情感,凸显极端主义的荒谬除此之外,虽然算不上是常规的电影技术,本片导演调动动物的能力也是比较突出的,几处不经意间的动物出现的场景都有特殊的寓意,比如片头,片尾用了同一组追捕羚羊的镜头。

片中出现了两次驴:一次是极端分子宣传教规的时候出现了两头拉货的驴,另一次是踢球的镜头里一头驴若无其事地从球门前走过,孩子们还等它过去才继续,驴的存在可能是控诉极端分子对民众日常生活的控制,可能只有驴才能在廷巴克图自由自在地生活。

牛也出现了好多次,除了Kidane家的牛群外,还拍了一个放牛的男孩梦中数牛的镜头,眼看就要数够可以换回Kidane性命的40头牛,然而被一个电话拉回现实,发现生活留给这个家庭的只有绝望,更为这个故事平添了一分悲剧色彩。

三、主题分析在《廷巴克图》中,导演通过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试图描绘一幅穆斯林极端主义统治下的北非小城的生活图景。

本片的核心价值应该是极端主义阴影笼罩下的西非人民生活的痛苦与无助,藉此批判极端主义本质的荒谬和残暴。

我一开始觉得本片在绝望中也有着一丝希望,比如尽管处在极端的控制之下,孩子们却都很阳光,会踢不存在的足球,会讨论球星、歌星,会偷偷地唱歌,会反抗压迫,尽管反抗是无力的。

但是看到结尾,我才发现导演描绘的是一个极端绝望的世界:面对极端势力,当地人所能做的事几乎不存在,对于Kidane一家来说,观众想象的枪下留人,或者是刑场救人的桥段并没有发生,随着两人双双倒在枪口下,成为孤儿的孩子在无边的沙漠上奔跑,影片也结束了。

有趣的是,导演似乎并不认为温和的穆斯林要比极端的穆斯林更能解决问题,一开始当地的宗教领袖无视极端分子的武力威胁,要求极端分子不能进入“圣地”,似乎给人带来了一点希望,但是影片进行到后半程,当极端分子强行要求女孩结婚的时候,教会领袖才发现自己的无力:原来真正到了利益冲突面前,拿枪的才有话语权,面对极端主义的统治,片中的人似乎做不了任何改变,这就是本片的主题和基调。

四、比较与评价前面我对本片的摄影、配乐和主题都给予了肯定,但是回到影片的故事本身和影片的整体观感上,我的评价只能是介于“一般”和“糟糕”之间。

即使是有着出众的画面感,本片在编剧和节奏的把控上都很失败。

本片试图通过主人公Kidane家庭的命运来影射民族的命运悲剧,然而,这个故事本身缺乏力度,再加上导演本身慢节奏的叙事和纪录片式的视角,导致全片缺乏戏剧张力。

我觉得伟大的悲剧总是来源于某种个体无法抗拒的大环境造成的命中注定的结局,比如《烈日灼人》(1994)中的米迪亚虽然当上了克格勃特工并报了仇,但他无法面对因大清洗运动而扭曲的自我,最终选择了自杀。

然而,在本片中,我们看不到Kidane的命运有某种必然性,或者至少说,观众很难相信是宗教极端主义的控制导致了他误杀渔民,整个故事更像是因为生活琐事导致的普通的命案。

更糟糕的是,中国文化中有“杀人偿命”的传统,这可能会让中国观众更难以对Kidane的遭遇产生同情,相反,如果可以通过上交40头牛而逃避惩罚,这可能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有更深的寓意。

《廷巴克图》试图通过一组生活在小城的人的群像来反映非洲的社会现实,这个出发点是好的,然而,看了一系列个体的故事——牧羊人,渔民,疯女人,极端主义份子,踢足球的小孩,警察,卖鱼女,等等,总感觉这一系列群像的塑造很无力。

一部优秀的群像电影应该通过出色的编剧和剪辑使每一个角色发生关联,这方面做得好的有墨西哥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爱情是狗娘》,通过因为一起车祸而发生关联的三组故事,来展现导演对爱情、命运和人性的思考,三组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展开都非常流畅,再加上出色的剪辑和螺旋式的叙事方式,这让该片的群像塑造非常成功。

再比如06年奥斯卡奖的大赢家《撞车》,虽然是主旋律电影而且剧情很生硬,但是其编剧和剪辑都是教科书级的,而反观《廷巴克图》,如果想将该片视为群像电影,所有上述的小的角色基本上没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同时,导演完全按照时间顺序叙事,再加上影片故事性的欠缺,这就导致本片的整体观感很差。

换言之,踢想象的足球,受鞭刑的女人还在放声歌唱这些桥段可以说很有震撼力,但是如果将其视为群像的一部分,那么这组群像的塑造无疑是失败的,因此,我更愿意将这些桥段视为一系列抒情片段,从整体效果来看,这些片段只会将观众的视线频繁从影片主线中转移,带来一种叙事散乱,泛泛而谈的感觉。

其实想成功地表现类似的主题(战争、恐怖主义、民族的伤痛等等)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本片导演似乎想通过一种平淡、克制的手法来讲故事,然而本片时而过于沉闷(大段的平拍+对话),时而过于激进(鞭刑,石刑,刑场劫人等等),导演似乎总是陷入用力过猛和用力不足交替的怪圈中,全片很少有节奏流畅的时候。

我觉得印度女导演米拉•奈尔的金狮奖获奖影片《季风婚宴》(2001)就是拍摄这类题材的典范,这个片子从容、流畅,仿佛一幅包罗万象的印度风情画,并没有制造过于夸张和不合理的戏剧冲突,而是通过参加一场婚礼的群像表现了对印度性别不平等、阶级分化加剧的现状的思考。

本片极度缺少戏剧张力。

当然不是说所有影片都应该有冲撞,有反转,通过平铺直叙取胜的影片也有很多,比如刚去世的著名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就是一个走“去戏剧化”路线的导演,不过尽管弱化情节和运用极简主义的风格,阿巴斯那种哲学性的叙事方法和极度个人化的镜头让他的影片在平淡中蕴藏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比如在《生生长流》中,阿巴斯将镜头对准90年代伊朗大地震后的灾民。

其实《生生长流》的立意和本片有些相似,而且同样采用一种非常克制的表达方式。

可能在一般人看来,灾难题材的影片就一定要有大场面的灾难场景(比如《唐山大地震》)和触目惊心的伤亡场面,然而在阿巴斯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一味卖惨的镜头,相反,灾难对人造成的创痛都在含蓄的镜头语言中得以展现,《生》中也出现了很多一闪而过的角色,然而阿巴斯通过公路片式的叙事,让每一个角色都恰到好处,而不像本片一样充满刻意堆砌剧情的尴尬感,阿巴斯同样采用了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然而他那种介于虚构和现实的表达方式(比如片中的“自己”带着儿子去寻找自己的另一部影片中出镜的小男孩,又比如本片和《橄榄树下的情人》的互相嵌套),这种极度个人化的叙事方式本身就非常迷人,而相比之下,《廷巴克图》中导演同样试图用一种客观的手段去表现人们的遭遇,但是导演的功力不够,就导致全片比较单调,缺乏诗意的质感。

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总有一个疑问:导演是不是真正的理解非洲?

类似的关注主流视线之外的地区的影片很多,比如《上帝之城》呈现了一个充斥暴力、毒品和腐败的里约热内卢,还有《黑帮暴徒》(200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则塑造了一个自我救赎的南非黑帮成员的形象。

上述两部影片不论艺术成就如何,至少让我觉得导演对当地的不论是文化背景还是社会问题都认识得非常深入,然而回到《廷巴克图》,不论是沙漠、建筑、服装还是音乐,都有一种浓郁的非洲风情,但影片的整体质感和核心价值却有强烈的西方印记,男主那种以家庭为中心、冲动、不会隐忍的特质完全是以西方人为模板设计的,这也是为什么本片总让我觉得导演构造了一个架空的非洲小城,以至于让我觉得请克里斯蒂安•贝尔出演可能也不会有违和感。

查了一下导演的资料,本片导演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生于毛里塔尼亚,在俄罗斯学习电影,此后长期定居法国,会不会是导演长期疏离非洲,从而难以从非洲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从另一方面来说,前面两部影片不仅有较高的国际声誉,其在当地也有较大的影响力,至少大部分本土观众都认为较好地反映了地区的现状。

而本片则让我想到了《天注定》,这是一类拍给西方人看的影片,可能西方观众看了会觉得很受震动,然而当本国观众看到之后,会不会只感到大量元素拼接的尴尬和生硬?

这个疑问恐怕我们是无法给出答案的。

本片入围201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决选并败给了《修女艾达》(2013),通过和近几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竞选影片对比,也可以对本片的地位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这一年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几部影片还是很有代表性的,首先,中国影迷评价很高的阿根廷影片《荒蛮故事》显然不是奥斯卡评委喜欢的类型。

《修女艾达》和《廷巴克图》似乎更符合多元文化和少数族裔的主旋律,不过《修女艾达》显然在摄影、编剧和立意上都有更高的水准。

比如那种带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4:3画幅的黑白摄影,比如画面上方大片留白,几乎全部固定机位的拍摄的风格都极富美感。

同时,该片发生于60年代的波兰,艾达犹太人的身份,波兰和纳粹斩不断的过往,60年代东欧诡谲的政治风云,都让该片有更深的内涵。

相比之下,《廷》显然缺乏一种深度。

在现实意义上,《廷巴克图》又不如同一届的爱沙尼亚影片《金橘》,后者除了渲染战争的残酷和纷乱,还渲染了人性的光辉和对生命的尊敬,如此也算是对现实问题提供了一个出口,相比之下,《廷》只是描绘了极端主义的残酷,而没有追问其根源或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因此也不太可能成为奥斯卡赢家。

关于本片的主题,最容易想到的一个词就是“人文关怀”,这一类聚焦非法移民、少数族裔或是第三世界国家的题材的影片也历来是各大电影节的宠儿,比如前面提到的《黑帮暴徒》,讲不同族裔的居民从仇恨到和解的《更好的世界》(201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讲黑人和白人友谊的《触不可及》(201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这些影片的共同特点是中规中矩,政治正确,不会引发大规模的争议,但没有太多新意。

而法国人民似乎格外喜欢通过影像表达对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的包容和关注,有时甚至到了比较夸张的程度,比如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勒阿弗尔》(2011)讲了一个退休的老头帮助黑人小孩偷渡到英国和家人团聚的故事,虽然这个片子精准的构图延续了大师一贯的风格,但这样的剧情不论如何让人看到了某种迎合电影节评委的味道。

近年来类似的影片还有很多,比如思考恐怖主义、反恐形势和穆斯林歧视的《肆意射杀》(2007),表现非法移民悲惨生活的《美丽坏东西》(2002)等等。

有趣的是,这一类影片在美国似乎不被主流电影评论界所看好,比如《前进天堂》(2002)、《人生访客》(2007)和《更好的生活》(2011)都反响平平。

考虑到今天唐纳德•特朗普当选新一任美国总统和他较为激进的移民政策,似乎欧美对于移民问题的看法的差异也可以从对这一题材的电影的反应中看出。

最后总结一下,本片的主题大概是“人文关怀”,全片处处渗透着远离祖国的非洲裔导演对家乡人民的关切,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满满的“白左”视角,这一类主题基本上是为各大主流电影节量身定制的,可惜正如前面所言,导演可能缺乏对非洲人民的生活状态的深入的认识,同时在编剧和群像的塑造上多有短板,导致全片频繁失焦,总体观感一般,我给本片打6.5分。

五、结语2013年1月初,法国和马里政府武装联手,仅用1天就收复了廷巴克图,现在,小城廷巴克图的人民不再需要生活在极端主义的阴影之下。

从这个意义上讲,本片的至少实现了一部分现实价值。

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本片得到了法国政府的大力资助才得以呈现在荧幕上,如果没有受到政治的左右,本片是不是可以实现更高的艺术成就?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尽管廷巴克图民众得到了暂时的安全,但是极端势力控制古城廷巴克图时对古迹和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的破坏是不可逆的,同时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生活在极端主义的威胁下,反对极端主义任重而道远。

 8 ) 廷巴克图

《廷巴克图》廷巴克图是来自马里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是非洲的古城,是伊斯兰教的一座名城,电影故事以此城市为背景,讲述了伊斯兰的圣战组织,控制了该地区,采用了严格近乎苛刻的伊斯兰管制条例,比如不能唱歌,弹吉他,踢足球,不能抽烟喝酒,女人要披面纱,需带手套。

然后,问题呈现了,孩童只能在足球场上无球游戏,卖鱼的女人不愿意带手套干活,热爱音乐的男女夜里偷偷弹吉他歌唱,年轻男女私通,结果,不同程度遭到鞭刑,私通男女被埋在沙土里,露出两个人,被人们扔石头砸死。

影片没有急风骤雨的哭泣呐喊,只有平静的悲沧,导演用冷漠的镜头,带出了背后的冷残忍。

这种政治意味浓厚的电影,肯定受到西方国家的首肯与支持,影片的导演也确实呈现出另一个世界的面目,在撒哈拉沙漠的小城市里,上演了一出近乎压抑的血色场景,使人心情沉重,思绪万千。

 9 ) 黄沙里的悲歌

在漫天的黄沙里,仍有这么一群人和他们对于神的信仰在闪闪发光,那些被禁止的行为,被按下暂停键的歌声,被埋没在沙漠里的生命,都成为了廷克巴图这座城市及其文化被吞噬的印证。

从技术和剧情表达上来说,我认为故事的几处转折是略显生硬的,尤其是这两段:第一段是男主在水里误杀了他人之后,他被带到法庭接受审判一处;另一方面则是女孩被强迫嫁给一个陌生人的场景,显得有些前后节奏不一致,导致我在观看时会偶尔跟不上剧情走向。

加之多种语言的呈现和陌生的试听环境,更让我产生一定程度的“脸盲”,丢失了剧情的核心。

除此之外,我认为这部作品里对于宗教的反思和文化侵略的呈现是极其出彩的,它并没有向这个世界以及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种种突如其来的不公“怒吼”,而是一种谦卑的姿态和对于信仰的敬畏去以最隐秘最隐忍的情绪讲述最爆裂的故事。

在我看来,最为动人的地方有三:一是小男孩与被杀的名为GPS的牛之间的故事,我认为这是有象征意义的,GPS本来是导航功能的简称,它在生活中为人们指引方向,而牛又是最通人性、神性与灵性的动物,将这二者结合实际上是对于被文化侵占后本地人被束缚的生活和迷茫的未来,再也没有指引了,来自上帝的信使也在混乱中被杀害;第二个是忍受刑罚的女孩,她跪在地上被鞭打时,她的头纱仍然紧紧的贴在她的额头上,或许可以称之为对本真的坚守,也可以被认识为是新时代下旧传统的束缚,但不论如何,她在坚忍了开始的疼痛后实在无法承受下去,便在沙漠里高歌。

导演只给了几句歌词的呈现,没有英文字幕的翻译,但语言的力量是跨越文本的,她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尽力的啼叫;第三个则是最后夫妻二人双双殉情而亡后的场景,男孩和女孩在一眼望不到头的黄沙里奔跑,他们成长中的支柱突然消失了,他们的人生却还在继续,但这是迷茫的,是不知所措的,像开头和结尾都出现的惊慌乱窜的小鹿一般。

这三个部分的叙事和直白但深刻的,导演没有运用过多的场面调度和剪辑,而是用相对简单地镜头去呈现画面,正如前文所提,往往最爆裂的情绪藏在沉默里。

当新的势力介入时,原住民们的生活习惯与方式都方方面面被迫改变,他们被迫适应,这同样可以被视为是被客体化的民族性被侵略的证明。

最后我想提到的一点有关于片名和它所代表的意向(此观点来自豆瓣作者@小小农),诚然,这些惨绝人寰的悲歌是在廷克巴图里所发生的,但是影片并没有大篇幅的呈现这个城市的本来面貌,相反,它的地缘属性是模糊的,甚至可以说是缺失的,这座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非古迹在电影里仅仅成为了“一个符号”,任何地标性的建筑如寺庙、大学等都没有出现。

最多的场景即是这些平凡人们的家里,法庭,以及大背景的漫漫黄沙和波光粼粼的湖。

换句话说,廷克巴图不再代表具象的地域名称,它可以是任何一个被外来势力介入而摧毁的家园,当人们把目光聚焦于在文化侵占的过程和结果上时,几乎很难注意到这座城市的印记也被抹去了。

从点到面,从廷克巴图到更广泛的世界,这些悲剧有可能在任何一处“隐秘的角落”里发生,而电影要做的,就是捕捉到黝黑的面孔上绝望的神情,和他们不再明亮的眼睛,以让人们去思考,去反思,去看见更多的现在。

 10 ) 每一帧都是在表达

起初我对这部电影并没有报什么企图心,只是因为刚好有时间,同事又刚好给我了一张票,反正多看片子总是好的,然后就去了。

去的那天是一个什么法国交流活动的开幕式,去了好多法语系国家的大使,法国的参赞说法语好性感啊!

导演本人看着也很有风度,风度翩翩,感觉很舒服,翻译小姐也非常专业,很让人羡慕。

好了,blabla了一大堆致辞终于开始看片子了。

开场第一组镜头就是一只小鹿(或者是一只羚羊?

)在奔跑,然后拿着枪的人们开着车在追赶,时不时地开枪,有的打到了枯树上,树上有很多弹孔。

导演给有着弹孔的枯树很长的一段镜头,凄惨又绝望的安静,我想这就是导演对这部片子定的一个基调,因为整个片子就是给人这样的感觉。

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看完一部法语电影,而且是关于非洲的,所以抱着很大的好奇心,幸好有这样的好奇心,因为片子的调调不是那么紧张,不像好莱坞大片那样紧张刺激故事充满了跌宕起伏。

这个片子更像是纪录片,给我们展现了在恐怖气氛下廷巴克图的人们的生活状态,虽然有所谓的男女主人公,但更多的像是群像,通过各个方面去表达一种无言的反抗。

主人公一家在沙漠里的安逸生活算是一种铺垫,这种安逸相对于城里的恐怖气氛是截然相反的,也预示着这种平静一定会被打破,只是你不知道是因为什么。

城里的人们呢?

当那些武装分子接管城市后,对居民们的那些着装、音乐要求,也是埋下了伏笔,这是反抗开始的源头。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但是反抗不能只用语言,要有具体的细节支撑,所以导演选取了一些具体的细节和情节去表现,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按照我自己的感受深浅来写吧,一个是女巫,她的鸡,她的裙摆,她的肆意,在那座城里像是一个另类,特别的绽开着。

后来导演解释说她是一个精神有问题的女人,她的存在就想表达女人应该是这样的感觉。

还有就是唱歌,武装分子禁止唱歌,但还是有人在晚上唱歌,那种热情让人觉得生活本该是这样,却被禁止了,这还不算什么,让人心痛的是那个女人被鞭刑,她在受刑的时候没有屈服,一边挨打一边流着泪唱歌,那种震撼,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那种不屈,我想才是导演想表达的意思。

还有就是两个人被活埋,只留出一个脑袋在外面,然后人们往他们的头上扔石头,两个人就那样死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方式,简直觉得没有一点人性,这是谁想出来的方法,根本没有一点还击之力,只能去承受,真的十分愤怒。

还有一个就是孩子们踢足球,踢足球也是被禁止的,所以孩子们只能凭借想象去踢足球,看着他们踢得那么认真,心里很酸,会觉得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也要被禁止。

正如导演所说,这些细节一个一个被呈现出来,哪怕他不用表达自己的观点,你也能够知道他到底在说什么。

好的片子一定是要有细节支撑的,如果没有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我想这个片子会大打折扣。

至于男主人公的杀人和被判刑,我觉得由头有点勉强,虽然故事有铺垫说他们对GPS那头牛的喜爱,但是在我看来一头牛不足以让人失控到去拔枪杀人,所以关于这一家最后的命运转折,我觉得反而不如前面的片段来的震撼。

但不得不说这个片子的摄影特别赞,我想写影评也是因为镜头太美了!

给女主人公还有她女儿的镜头,表现了女性的美和坚定。

最让我震撼的是主人公杀掉渔夫的时候那一组镜头。

用了一个很大的景别,渔夫倒在水里,男人一步一步趟过河走向对岸,那个时候是夕阳,男人在岸边喘气的时候,渔夫挣扎着起来又倒下,这全部是在同一个镜头里完成的,再加上配乐,那种美和悲伤直达心底。

之前我从未看过这样的表述方式(也跟我看片子少有关系),这一个镜头足以让我记住这部片子很久很久。

我还喜欢结尾的那一组镜头,女人去找男人,两个人死在了一起,女孩在跑,男孩在跑,骑摩托车的男人在跑,黄色的沙漠起起伏伏,这个时候开头的那一只小鹿又出现了,它也在跑,镜头结束于女孩的奔跑。

结尾虽然我觉得好像有点突兀,却也没有想到更合适的表达,这样的结束或许更能让人去回想到底发生了什么。

就像导演回答问题时说的那样,小鹿,小孩都很可爱,也都很脆弱,但是他们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他们弱小却又很强大,也许这就是导演本身对于宗教问题的一种看法。

整个片子看起来真的很像一个纪录片,那种真实让人揪心。

这次通过大家跟导演的交流,通过观众提出的几个问题,能够看出来虽然世界扁平化了,都说地球村了,可就像美国人看我们是想象中的一样,我们对于非洲的很多印象都停留在历史课本上的好兄弟。

从心理上和地理上,我们对于那块大陆上的人们和生活都了解的太少了,因为未知才觉得恐惧,电影之外,也许我们应该更多的去了解其他文化里的东西。

《廷巴克图》短评

松散平淡,这样题材的拍成这样倒不如去拍部纪录片

3分钟前
  • 也巷子
  • 较差

唯一的优点是把西非拍得挺美的

7分钟前
  • sonmi451
  • 较差

散成一盘沙,是这几年最弱的奥外提名吗。。。

12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较差

#Berlinale 74th 补课【D+】

15分钟前
  • Cardinal
  • 较差

剧本松散无张力,更勿提起承转合。

17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较差

比贫瘠荒凉的沙漠环境更具摧残力和绝望感的是圣战分子极端势力对民众的迫害,在音乐足球性爱衣着言行等方面的禁令,和据此进行的惩戒杀戮,使廷巴克图失去了圣洁安详平静,成为剑拔弩张的血腥之地。开头和结尾圣战分子追杀羚羊的戏份是很好的象征:他们屠杀了这片土地上的生机。廷巴克图曾经的荣光不再,谁又会想到,它连安静地退出繁华都不可得,而是以这样的恐怖主义和暴力改变了历史面貌。(摄影很美)

19分钟前
  • 漩涡之外
  • 还行

散,写意,真实,深刻。

21分钟前
  • weikd234
  • 推荐

題材取勝,攝影美

22分钟前
  • 裘笛
  • 还行

导演在模仿帕索里尼吗 还不如看纪录片呢 凯撒奖真是淘气 又来政治正确

24分钟前
  • maud
  • 较差

除了极其强烈的异域生活的观感,还让我们看到了世界上的苦难很多,世界上的不公很多。如何才能掌握生活呢,学习绿教,改变世界,把自己的解释变成真主的解释就可以了。

25分钟前
  • SweetRiver
  • 力荐

叙事节奏非常冷门。贼散。冲突很丰富,刻意压制?配乐也有点不着调。还是联想到gk,对于人物沉默的理解嗯有点帮助嘛。不喜欢诗意化异域风情文化的慢镜头和物化他们的感觉。所以对于能触动我的台词反而更加警惕了。

29分钟前
  • Q这一切的一切
  • 还行

画面很美,剧情很空洞

30分钟前
  • 雨中散步
  • 还行

整个电影平淡无奇,男主拿起枪也没激情,我还以为讲恐怖分子极端分子会很燃呢。

32分钟前
  • 寻梦之旅
  • 还行

这种题材的剧情,结合非洲大陆的荒芜,不被吃惯了大餐的评委选中才怪。

37分钟前
  • 荆棘鸟
  • 还行

8.0 一开始各种大远景给人一种风光片的错觉,之后随着剧情逐渐走向黑暗其构图也逐渐收窄,然而其叙事元素中掺杂的神秘色彩与一丝黑色幽默使得叙事节奏与张力得到了一定克制,也让本片所承载的内涵更加丰富,而不仅仅局限于其政治诉求。

42分钟前
  • JoshuaLi
  • 推荐

一般

44分钟前
  • 神经病的时光机
  • 很差

最喜欢女人因为唱歌被罚40鞭,在鞭刑的时候又痛又叛逆地唱起歌来。另外配乐很棒

47分钟前
  • 小坏熊
  • 还行

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大好形势下的新青年实在无法感同身受,也更加深了我对伊斯兰教徒的偏见。那头缓缓走过足球场的那头驴我要点一个赞!

51分钟前
  • 慢火车
  • 很差

平视的视角尤其好

56分钟前
  • lcsun
  • 推荐

廷巴克图,经常萦绕在我脑海里的名字,纳博科夫和约翰勒卡雷笔下莫名出现过的地名。隐形足球那段其实很震撼。

60分钟前
  • 防守型前锋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