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谈万熙的时候我是没法不谈金敏喜的 哪有什么万熙 那只有金敏喜其实很心疼女boss 她说自己曾经那样年轻美丽 当导演抓住她的手时 她卸下了全部防备 搔首弄姿的样子甚至让人不舒服 可是她也年轻过 也曾有过与她相配的爱情 但是她输了 我们也会输 整个世界都会输给金敏喜 所以整个世界都得到了斥责她的权利 但她还是那么美 就像海伦导演或许试图分出自己的一部分成为克莱尔 或者希望观众可以是克莱尔——忠于属于自己的 一段单方面逝去的感情 欣赏她 陪伴她 不用面对世论指责 最好连她的语言也不会 却能用另一种美丽的语言朗读诗歌 但他又一定不会甘于此 所以他宁愿一次又一次的出演自己 不清醒的 感性的 懦弱的 狼狈的 恼羞成怒的 恬不知耻的 中年出轨导演渣男般的怒吼其实是缴械投降的示爱和寻不到出路的绝望一边拍摄着美丽的情人 一边任凭世人评头论足 我曾觉得他们是厚脸皮 是所谓为了爱情不顾一切 现在我觉得他是在用这种方式赎罪【或者说他没法不这样拍下去】 向自己 向世界 也向他善良但不诚实的爱人也许金敏喜也会老吧 但她在克莱尔的相机里 仍是海伦【我也不知道我怎么就成了金敏喜脑残粉了 真的抵挡不住 我现在就觉得我特懂洪导😔】
2016年在戛纳电影节期间,洪常秀见到些外国同行好友,其中有法国女导演克莱尔·德尼,她手里总拿着个类似宝丽来的一次成相相机。
他在下榻宾馆楼梯侧还看到一幅巨大壁画,热爱油画的洪驻足欣赏。
画面上站着两男一女,男的牵着其中一女子的手下楼梯,后面还跟随着一女子。
两位女子脚下还有条宠物狗。
楼梯下方是供人休憩的轻纱帐,里面一女子,看着楼梯上这三人。
洪常秀思考着这三人关系。
他在经常光顾的咖啡馆还见到条巨大的狗。
他对戛纳电影节举办场所周围几条街道及海滩,很熟悉。
这些元素,在他脑中迅速幻化出一些电影画面。
他问同来戛纳的韩国男明星郑镇荣想不想参演他就在戛纳即兴创作的一部小品电影,说于佩尔会参演。
哦,自然还有金敏喜。
他这次本来就为推广他与金敏喜首部合作影片《这时对,那时错》而来。
郑镇荣当然很乐意。
与洪常秀四年前在韩国合作过一次的于佩尔听说洪想就在戛纳期间,用几天时间即兴拍部小品,他眉飞色舞,充满自信,她当即也来了兴趣。
玩,一起玩。
不就几天时间嘛。
这可是韩国大才子。
是与我合作过的所有导演不一样的导演,最擅长玩即兴创作。
于佩尔想。
于是就这样玩耍起来了。
9天,在电影节场所附近几条街巷兜兜转转,拍了几场即兴创作的戏。
一年后,洪常秀拿着这部即兴小品及他刚拍完的另一部大作《之后》,回到戛纳。
开创戛纳有史以来一个导演携两部作品同时在电影节亮相的先河。
他们对这位东亚导演本就充满好奇和赞叹。
高产母猪啊。
他也许是全世界唯一一位把法国新浪潮精神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当今仍活跃于艺术电影创作一线的导演。
他,值得被看见。
何况,我们的于佩尔又一次跟他玩在了一起。
这里面“梗”太多了。
洪导真会玩儿。
首先,电影名《克莱尔的相机》,此名非虚,洪从在戛纳享有盛名的另一位女神克莱尔·德尼手里借来的相机。
其次,新浪潮时期灵魂人物之一、法国名导侯麦有过一部电影名为《克莱尔的膝盖》。
这妥妥是一部远东电影导演致敬法国本土之作。
许多偶然性叠加在一起。
洪导本也常被看作侯麦偷师学徒。
洪的电影不仅善于玩弄偶然性,他更是将现实中种种偶然,编织进他电影成为关键元素。
这部仅68分钟电影,虽是即兴之作,却有着精巧时间与空间结构,又展示了洪一惯所长的电影圈男女情事和尴尬美学。
这么富有实验性影片,怎能不亮相呢。
而洪导,他像个孙猴子,拔几根毫毛就幻化出新生命。
一部接一部电影就是他毫毛幻化出的新生命。
好了,以上一段,部分属实,部分属我脑补。
比如壁画与咖啡馆的狗的启发,对郑镇荣(这是他首次出现在洪的片中,演一位洪的观众惯于熟悉的中年导演)的邀请,戛纳官方的态度。
我觉得我脑补内容极可能与实情高度吻合。
片中于佩尔演的克莱尔和金敏喜在走上一间韩国公寓楼梯时,看到那幅壁画,还点评了一番(为了让壁画成为视觉重点,金敏喜还特意提出电梯有问题,建议走楼梯)。
画中两个女人与一个男人,被洪常秀演绎成一段三角关系。
坐在轻纱帐里休息的女子,在一旁看着三人,像一个观察者,转化为拿着相机的克莱尔,观察由洪虚构出来的,在法国戛纳上演的远东电影团体内微妙三人关系。
善玩结构的洪常秀并不是让她直面三人,那太直白,没悬念。
而是让她成为纽带和催化剂式的角色。
她以拿着相机拍照的法国游客身份,先遇到一人,再遇到另一人,然后遇见第三人。
借助陌生人手中一次成相相机生成的照片,最终三人窥见了自己人的彼此秘密。
这是不是太巧妙了。
相机成为一个关键道具。
而拿着相机的克莱尔,也相当于是执掌电影镜头的洪常秀。
在本片中,克莱尔有股神秘气质。
她热情接近陌生的人,与他们攀谈,对他们充满好奇,为他们拍下照片。
并且说,拍下照片后,被拍的人就变成不同的人了。
这仿佛在说,看了洪常秀的电影后,观众就变得不一样了。
围绕影像,她说出一通神秘玄奥的哲学话语,这使得与她搭讪的韩国男导演一愣一愣的,不太理解她。
她在他面前,像个看不透的女巫。
但她与金敏喜在一起时,气场天然契合,她说什么,金敏喜似乎都能理解。
二人从陌生,建立起莫明奇妙的互相好感,自然而迅速地形同闺蜜一般。
洪常秀以这种方式肯定了自己所爱的人。
金敏喜是洪常秀电影中精灵式的人物。
与巫师彼此能天然沟通。
她还能赢得巫师的信任。
克莱尔后来对金敏喜讲起自己生活,讲刚刚去世的丈夫,是个书店老板,会弹钢琴,他与她彼此相爱,失去他后她感到生活的艰难,努力振作起来。
看到这里让我想到什么了呢?
一是对真爱的颂扬(洪近期影片才有的基调),二是,一年前洪推出的前作《独自在夜晚的海边》第一段里一个场景,金敏喜扮演因陷入不伦恋情风波而跑到德国汉堡躲避的女主角,逛一个书店,书店老板即患癌症命不久矣,还会弹钢琴。
我相信那个角色及场合是洪在汉堡拍片期间将真实人物及场合融入电影段落的见证。
而《克莱尔的相机》里,我仿佛看到那个书店老板的背影。
他已经去世。
而洪在新片里为他编织了“后传”,深爱他的妻子讲述对他的爱与思念。
这是洪常秀将真实生活素材灵活转化为电影元素的典型例证。
按顺序观赏洪的影片,会不断感知到这些影片与现实、影片与影片之间的互文。
这也是乐趣之一。
综上所述,这是洪常秀的一篇限时限空间创意小作文。
洪常秀捕捉了生活中几个元素,将它们巧妙编织在一起,融入自己擅长之事,玩得漂亮。
片子据说只拍了9天。
片长68分钟。
2017年在戛纳放映。
这是洪常秀第20部长片。
我们看到他如前作《自由之丘》那样被打乱的时间结构,而洪常秀1996年处女作《猪堕井的那一天》的环形空间/叙事结构又回来了。
只是在这里要轻盈、随意得多。
结构的巧妙安排,叙事的模糊性,让观众有些莫衷一是,留下不少需要猜测的谜团,为片子增加不少余味。
有人说整个片子是男导演的一个梦(有一个镜头是他在沙发上昏睡过去),有人说结尾显示前面被炒掉的金敏喜又回来上班了,但也有人说她是收拾物品准备离职。
总之模糊性叙事令人看不清故事结尾。
片子的故事很简单,一个韩国电影团队在参加戛纳电影节期间,金敏喜扮演的年轻电影销售人员因酒后与导演发生了性关系,被女制片人嫉恨。
她找了个理由把金敏喜炒掉了。
炒掉的理由说得很含糊,说“欣赏她的率直”(所以录用她),但又觉得她不够“率直”(所以炒掉她),工作了5年的她还被要求即刻离开戛纳飞回韩国。
但她没有立刻离去。
她在等着买到打折机票。
在此之前,她去戛纳附近游逛。
在海滩上碰到拿着一次成相相机来旅游的克莱尔,夸她很美,提出给她拍照片。
她手里拿着一叠之前拍出的照片。
她们迅速走得近,金敏喜带她去吃韩国菜。
她们成为朋友,一起逛街,聊天。
她们一起经过一个酒吧时克莱尔记起自己的大衣忘在酒吧里,她去取了一趟,金敏喜在外面等她。
酒吧里,导演和制片人仍坐在那里聊天。
他们就炒掉金敏喜的事发生一些争论。
制片人看出导演喜欢年轻漂亮的金敏喜,变老的自己失去竞争优势。
导演也就此提出把私人关系理顺一下,他希望他俩之间更加专注于事业合作,说那样会更利于事业长久。
这是分手的提议。
当女制片人生气地说那她中止对他电影投资时,他态度又立马发生转变,柔和下来,握着她的手夸她漂亮,她脸上又浮现出笑容。
克莱尔来拿走她的大衣。
是因为此前她在一家酒吧门前遇到过导演。
彼此搭讪,一起逛书店,她还教他用法语念一首小诗,他带着她和女制片人一起吃饭。
三人一起时她谈起她的拍照,给他们翻看自己拍的照片。
导演和女制片人惊诧地看到她给金敏喜拍了一张照片(这里有点时空混乱的小诡计,克莱尔究竟是先碰到金敏喜的,还是先碰到导演的?
这引起不少争论)。
从而得知金敏喜并未离开戛纳。
正是这次“发现”导致导演和制片人私聊时讨论被炒的金敏喜,引发二人间关系裂痕。
克莱尔的照片在这里起到催化剂作用。
正应了克莱尔的话,“当我给你拍照后,你就发生改变了”。
克莱尔与金敏喜一起时也给她看自己拍的照片。
金敏喜从照片中看到了导演。
金敏喜询问克莱尔与导演在一起时的细节。
聊天之际,她忽然获得启发,明白自己被炒的真实缘由。
她也因照片而改变。
在双方都因克莱尔的照片发生改变后,女制片人又找到金敏喜,约她谈一次。
她们谈的内容是什么,电影没有展示。
她们夜晚中一起走向谈话地点是电影倒数第二个镜头,最后一个镜头,是穿着职业套装的金敏喜在打包物品。
她回到本片第一个镜头中的办公桌前,画面定格在她身上。
完成一个空间的循环。
观众不明白这是收拾自己物品回国,还是回到工作岗位在干活。
观众甚至不知道这个画面在时间中的位置,是在女制片与她谈话之前,还是之后。
一切如雾里看花。
电影结束于此,留下一堆巧遇,尬聊,友谊,妒忌,空气,街道,海的意象,俨然正是生活本身。
这当中还有个片段展示男导演在酒会上遇到穿着暴露且化了妆的金敏喜,训斥她在意图引起廉价关注,“贱卖”自己。
东方男权口吻的批评。
受伤的金敏喜请导演离开,一人凭栏悲伤,克莱尔拿着相机偷拍她被她转头看到,她心情沮丧地阻止克莱尔拍摄,克莱尔说着抱歉离去。
这是穿插/悬置于几段关联性影像中的孤立的一段,分不清前因后果,只能推断,它处于影片最早时段,在导演与她上床后,制片人还没找她谈话辞退她前。
此时她就遇见克莱尔,伤心之际阻止克莱尔拍照,此时二人尚未发生连接。
后在海滩上换了装束的她再次遇到克莱尔,再次吸引她目光,提出给她拍照,此时才是二人连接的开始。
二人再次相遇时,显然都没意识到此前彼此见过。
这是生活奇妙之处。
孤悬的画面除这一个外,还有导演躺在沙发上,窗外一列火车正疾驰而过的画面,导演显然正陷在情绪困扰里,我推断,那是导演得知制片人把他喜欢上的金敏喜炒掉后,感觉到郁闷失落的时刻。
电影文本的开放性提供了诸多理解的可能。
洪常秀在看似随意的这部作品中,藏满机锋,像一个看似简单却复杂的棋局。
那条咖啡馆前的大狗,成为一个地理标识性的存在。
在影片中出现过三次,头一次,是女制片与金敏喜谈话(提出让她走人)时,那条狗就坐在金敏喜身后,她还起身摸了摸狗,化解得知被炒后的尴尬情绪,第二次是导演与克莱尔搭讪认识后一起逛,他们从狗的身旁走过,意味着他们路过了那个咖啡馆,第三次,是克莱尔和金敏喜一起,金敏喜带她去女制片人炒掉她的那个咖啡馆。
她对克莱尔说,这个咖啡馆外原本有条狗。
克莱尔说,应该是咖啡馆主人的狗。
她走进咖啡馆询问(她可真是个好奇宝宝啊,应该与洪常秀有得一拼),金敏喜则坐在她白天被炒掉的座椅上品尝失落情绪。
随后克莱尔走出来,咖啡馆老板把狗也牵了出来,克莱尔对着大狗拍照。
然后克莱尔坐到金敏喜对面,友谊氛围冲淡了刚才的忧愁。
从空间上,借助狗,电影完成了一个运动的循环。
241208
萍水相逢的两个女人,在异国,说英语。
因为天然的语言障碍,反而更加毫无防备地袒露真心。
拍照片的克莱尔有她的哲理——“You are now a different person, and I can feel it. ” 这我也相信。
拍过一次照片,看过你一次,一切都不一样了。
她都说 “If that’s how you see things, right or wrong, that’s how you see things, I respect that”。
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的心意,因为这没有用。
洪尚秀的电影,把打碎的时间线重新编排;克莱尔的相机,把过去的事情慢慢看一遍。
原来,rearrange & re-imagine,沉淀和思索,这才是改变别人或者改变自己唯一的办法。
在最低落的时候,有一刻与女性友人静静相处的时光,也会觉得松弛安慰。
就算生活中的灾难总是突然而至,我们也还是要找到办法自己为它道别。
真正有用的,不是拍一张勉强的合照,或者尴尬的相对。
而是,剪碎烦恼的布,封上记忆的箱子,轻轻地走开,那就这样吧。
还是典型洪尚秀,依然生活化,但更加随性。
洪尚秀电影的观感总是看似乏味又尴尬,不带有直观上的目的性。
结尾也不常带有主观的升华, 好像是出门走进咖啡店里就能看见的场景 。
克莱尔说“拍下照片的一瞬间,你就不再是刚才的你了” 让我想起梁文道在《我执》里的一段描述:“这一刻的自己和上一刻的自己必然是不同的,现在正在写字的自己要比前一分钟的自己多写了一个句子,所以这前后,有两个人的存在。
为了让我们必须实现昨天的承诺,偿还过去负下的罪债,而不是以“当日的我和现在的我不是同一个人”来推搪回避。
” 克莱尔这番哲学意味的话对万熙和导演都说了,是刻意还是巧合?
她手中的相机亦或是观众的眼睛,捕捉到这个故事, 完整的呈出,等待着评判。
动机、道德、底线,这些因素都来不及思考之时,最先浮现的还是人性,可她究竟是万熙还是金敏喜好像都变得不再重要,她就像水,透明纯真,实则却又虚无,只隐约存在于映射水波的光线中。
洪的电影记录着大多是发生中的,正被遗忘的,或想要掩盖的。
大众道德里的批判性,讽刺的对话设计,推拉镜头中放大的真实性情,让人无法抽离自我。
小餐馆的烧酒与寿司,海边的踱步,窗边吐出的烟圈。
全都裹满情绪的外衣在言语中流淌。
那落下的每一滴,都是孤独的宣泄,欲望的本性。
某刻,你也许会真实的为过去感到羞耻,但那只是上一刻的你我,没有必要去掩盖的过去。
爱看洪尚秀的人,我想大概是生活中多愁善感,善于品尝人生细微滋味的人。
电影里尴尬美学流露的温情,观看时甚至产生倦意,过后也许会淡忘,或是逐渐消失殆尽,但那一刻还是会泪流满面。
在电影中捡拾记忆碎片,在湖面下寻着目的。
试图发现或选择坦诚这些奥秘,通过电影放出那些隐藏的自己,虚幻的自己,对立的自己。
又或许可以去尝试游走在其中,享受着虚无,放弃故事性的辩证,抛弃对立面的存在,不要再寻找所谓的好和坏。
面对湖泊时,享受着波光粼粼或是索性闭上双眼,仅仅靠声响去探寻丢入的石子,然后幻想着涟漪的模样。
生活化的洪尚秀电影 我想应该是梦境里出现的最接近生活的湖泊了。
#ICA#13112024 #二刷,内核非常贴近《北村方向》,整体失去了结构的变化只展现了小幅度的空间变化和大幅度时间变化,也是对照了克莱尔对于拍照的理解,“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照片和电影承载了对时间流逝和人性变化的哲学思考,影片也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对不可重现瞬间的记忆闪烁。
叙事上从被开除喝葡萄酒穿短裤的初次拍照到相约吃饭得知真相再拍照最后到随老板离去,相机所拍摄的照片似乎在试图定格他们彼时的情感和心理境遇的那无法控制的流动性,电影也是借此呈现角色情感如同河水流动般的变化。
叙事节奏还蛮好的,不过不知道为什么非要再回溯到被开除的打包环节,很不太喜欢。
讽刺的力度不是很强,但女主的主体性凸显的不错。
视觉上,变焦很有特点,zoom in转场呈现的是时间的回溯,zoom out转场则是时间流逝。
镜头语言很大程度呈现出了水流般碎片的质感。
#天幕新彩云#BIFF #06042018#一刷
习惯了精致的电影刚开始会觉得只有看似“小儿科”的推拉拍摄手法、英语书对话式的台词、尴尬的表演…像是戛纳的电影吗?
是洪尚秀导演的作品吗?
是年代比较久远电影的摄影艺术还在研究吗?
慢慢的会发现这部电影是细腻的、直白的,没有过多的技巧,只运用了基本的推拉、变焦、一镜到底,看似尴尬的英文对话,但它确实这部电影里的唯一语言,洪尚秀能在短短的七十分钟内成熟的打造一个环绕结构,将金敏喜得美表达的特别细腻,中间那段无厘头的谩骂高潮其实特别的强,台词里暴露出苏导演对“美女”的刻板印象,女老板对万熙的嫉妒,克莱尔对万熙美的欣赏,以及万熙自己内心的温柔和细腻,与其说是三个人对万熙的美的影响,不如说是洪尚秀对金敏喜美的三种不同幻想吧,化身为中年女老板的嫉妒、男导演的爱而不得、女摄影师将她视为灵感缪斯的模特….三个不同身份的人对万熙的美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人物刻画十分成熟。
看似儿戏的呈现手法,实则是一部十分成熟的电影,就像是洪尚秀的随笔,最浪漫最令人佩服的是,洪尚秀导演边参加戛纳边花9天时间拍摄出这部属于金敏喜的《克莱尔的相机》。
一部从诞生起就以“简单”而闻名的电影。
这部由金敏喜和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的影片在 2016 年戛纳电影节期间拍成,于佩尔当时是在电影节宣传保罗·范霍文的《她》期间抽空拍摄,而丝毫不令人意外的是,在电影节结束的时候,洪已经完成了电影的粗剪。
近年来,洪尚秀凭借他的这套演员班子,拍片速度越来越快,2017 年推出了 3 部,2018 年又推出了 2 部, 而每一部影片都在简单的外表下流露着一名自信的作者的姿态,不难想起巅峰期的法斯宾德。
我惊讶于洪尚秀在这部电影里塑造的人物形象,而在视觉上也有着精妙的设计, 那些说洪偷懒的人们,我实在不明白他们究竟还想要什么。
请看看它有机立体的颜色:金敏喜穿着深蓝色上衣坐在海边的石头上;于佩尔穿着一件堪称经典的金黄大衣,映在戛纳的海滩上、图书馆以及公寓黄色的墙旁边。
电影甚至在短短 70 分钟内就成熟地打造了一个精巧环绕的结构,反映着其肥皂剧式的剧情,人物于某个地点出发后分离(开场的办公室与咖啡厅),绕过一个中心节点(中餐馆),发散到其他的地点(海边、公寓)在最后重逢于原点,而那条灰黑色的大狗,则慵懒地守护着电影的三个重要节点。
在每一个场景中,洪熟练地运用他有限但自由的摄影机技巧(推拉变焦,一镜到底)拍摄着人物的对话。
此时,洪深知英语并不是尬聊的最佳语言,但却又是唯一的语言,于是在于佩尔表演所赐予的一种“莫名奇妙”的质感中(她的角色令人惊讶地具有好奇心,还宣称自己从未来过戛纳),巧妙的幽默也诞生了。
显然,只有这样一名像洪这样极为自信与高效的电影作者才能以这样的速度拍摄出这样的作品。
于佩尔手里总是拿着宝丽来相机(感谢友邻指正,于佩尔在片中使用的是富士mini70,并非宝丽来牌)拍摄周遭的人,在此也在洪尚秀的设计中变为了一个巧妙连接起整部情节剧故事的有效工具。
而可别忘了,宝丽来即拍即得即时传播的特点,不正也是洪以如此快速度拍摄电影的一个完美的意象么?
或许,洪尚秀注定要在戛纳花这 6 天以宝丽来的速度拍完这部叫《克莱尔的相机》的影片。
〈Claire's Camera〉译为《克莱尔的相机》中学老师Claire带着相机进入了自己不熟悉的文化空间,机缘巧合她看见了导演Wansoo光环后畏缩的内心,制片人Yanghye眉宇间的狡黠,以及为他们工作又被迫离开的Manhee掖着的一些孤独。
Claire透过她的相机看见的一切既远又近,仿佛比这三个人本身见到的彼此都更加亲密。
在遇到Claire之前,制片人Yanghye出于私心希望Manhee离开这个团队,特别是远离导演。
不愿丢掉体面的Yanghye并不亮明自己与导演之间的关系,她围绕着Manhee和导演一种不存在又可能会产生的关系,顾左右而言他,反复与Manhee讲述了她如何在意人的率直,最终留下一个“难道我真的不率直么”的疑问给Manhee。
而导演Wansoo非常清楚身份带给自己的社会价值,他总是带着一种对Manhee多余的审视,也是一种期望,可能他更期望Manhee很多不经意的行为是看中他身后的价值所做出的。
但有点滑稽的是,导演又害怕面对如果真的如他期望那样,和着制片人,一切便成了非常难处理的一个又一个人的关系,导演心中的难堪被转换成了愤怒,而Manhee又成了唯一的承受者。
Manhee被迫成为了这段带有多重属性的人际关系的局外人,这一切的发展与结局离不开他们所处社会文化的影响。
而Claire怀揣着对韩国文化的一份好奇,看见了那个被暂时被排除在这份文化,游离的Manhee,也许也正是Claire这份有距离的视角里产生了接纳,看见了深刻。
哈哈哈哈这应该是目前看的最随性的电影了吧,洪尚秀的极简主义又一次展现得淋漓尽致。
克莱尔手中的相机就像人在面对生活的挡箭牌,化解了一切尴尬、生硬、附和、无用的人际交往,导演一直喜欢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问题,虚伪、口是心非等等,虽然看起来是善意友好,实际上只是在浪费时间。
洪尚秀镜头里的男人总是反复无常与懦弱,这部也一样非常有趣,当然,她镜头下的女神是绝美的,金敏喜和于佩尔可是缪斯啊!
整部影片69分钟,我感觉其中有20%是镜头的起幅和落幅,还有50%的尬聊。
不知道有没有导演解读,但是就说说自己的理解吧。
故事还算明了,导演和漂亮女制片员工发生一夜情,导演的正牌女友又恰好是员工的制片老板,于是老板决定在戛纳参展的时候和员工摊牌让她滚蛋。
但没想到导演其实对制片已然没有激情,也相继和女制片摊牌。
整个故事似乎并没有克莱尔啥事情,这个主角究竟是干嘛的呢?
其实我觉得她就像一个用相机记录并收集各色人群经历和感情的精灵。
她的存在是向观众更好地展现故事的细节,或者说强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影片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想到貌似以前听说过一个故事,好像是一个收废品的,高价收购各种废品,一个孩子想把自己小时候的东西全卖了,但是不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收废品的说,这里面包含着人们的回忆啊,我最喜欢了。
(具体啥故事我记得了,好像是类似的,如果谁也听过这样大概的,请告诉我)克莱尔其实就让我联想到了这么一个角色,一个收集人们的故事的精灵。
为什么说是精灵呢,有几个情节让人觉得她很会让别人信服于她。
比如在餐厅的时候,导演问她为啥照相,她说这一秒的你和下一秒的你已然不同了,我想记录下来(这不是形而上学吗?
)刚开始导演并不信服,她让他和她对视,后来竟然也把导演说的神神叨叨的,后来和制片摊牌的时候也竟然说到以前的时候和现在的时候不一样。
还有一次是,克莱尔跟着万熙去吃韩国料理的时候,在楼下硬是也让万熙觉得壁画很奇怪。
(当然都也可能是出于礼貌的认同)不仅如此,整部片子最大最大令观众迷惑的地方其实就是,为什么克莱尔明明在之前见过万熙,后来在海边第三次(或者第二次)见面的时候,却好像之前没见过似的;克莱尔明明见过了导演和制片,后来和万熙聊天的时候却假装啥都不知道呢?
这就是我认为可以解释为何她是精灵的原因,她需要别人释放的经历或者感情,自己才可以用相机记录。
其实还有几个小的细节,比如克莱尔和导演在咖啡厅说她是法国人,刚到没几天,可是有一个镜头是她进入了沙滩旁的桥洞里。
第二个是,万熙讲自己也会作曲,后来克莱尔说自己是个音乐老师;如果克莱尔真的是个音乐老师,那她听到万熙说她有时会作曲的时候,正常的回答应该会提及自己是音乐老师的身份吧;但是她只字不提。
其实整部片子就是克莱尔用各种谎言来引出导演、制片和员工之间的混乱故事。
甚至看到这种纪录片式的长镜头和推拉镜头,我还在想“克莱尔的相机”其实并不光是她手里的相机,还有这个正在拍摄的相机。
总之,处处透露着奇怪的诡异,这种奇幻的色彩不光是叙事时间线的混乱和尴尬的台词,还有前后处处解释不通的矛盾。
至于克莱尔这个角色也是很让人迷惑。
有点炫技的成分,没有表演,没有台词,感觉就是一集伦理电视剧的剧情,20分钟就能讲完的故事非要拖进69分钟里。
当然如果有导演解读那最好了。
ps.看到有的影评讲可能是梦,是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这其实也能解释得通。
pps.金敏喜长得太像我的一个同学,看着看着就出戏。
在很差和較差中間猶豫了一下 想到能把短褲硬說成裙子 我覺得智障沒跑了
片长也能看出来,并不是特别的“用心”,有点玩票的感觉,当然片子的整体基调还是很洪尚秀的,不过最养眼的还是两位女主角了。
只要洪尚秀一直拍金敏喜我就一直能看下去 哪怕就拍金從起床到入睡的一天日常
电影当然没什么问题,洪尚秀的问题是格局太小。
像是影展期间凑出来的个vlog。。中夹杂初中英语听力对话
所以在恭维对方漂亮好看之后还能聊下去真的很需要技巧。
克莱尔的相机 比 克莱尔的膝盖 还是差不少。
7.0-7.5 从洪尚秀模糊了时间的叙事中看到一丝“注定”的哲理味道。啊对,不喜移动相机📷只喜推进退出的导演。(简单英语尬聊配个韩语字幕倒是顺便掌握生活韩语)
随意剪接的日常素材,也拍出了拿手的回环结构,藉由克莱尔这一中间「介质」角色,达成结构上的合拢,细品之下也有类似《自由之丘》这样的时间线倒错设置;尴尬本是其特色,毋庸纠结质疑水准的全面倒退,本就是一个拍给女友的小品。
…推自己喜欢的人也不用这样随便拍了部片,之前都算是言而有物,这部算啥…全程尬…
这部电影是一个小小的奇迹。非线性叙事,对庸常的一天中各种人物际遇和谈话进行对位法般的模仿与重组,以至于观众获得了「第二次注视」的机会,就像用相机之眼进行的二次凝视。平凡的相遇、巧合、疑惧和诀别变得耐人寻味又意犹未尽。看洪的电影就是把自己交托给一种海浪般的不可靠、摇晃和失重。
尬
本来不是很明白为什么拍如此平庸无聊的一部,后来经朋友提醒才想起来,这也可能是洪尚秀和金敏喜的最后一次合作了,而分手理由就像影片中的一段对话一样。不过导演还是毫不吝啬地表达了自己对金的爱意和赞美:“你真是太漂亮了,灵魂都那么美丽,什么都不做都那么漂亮。你真的,太美了!”蛮可惜的。
标记想看一年以后终于在于佩尔阿姨亲自到场介绍的点映场看了。评论区说的都对:侯麦式的小心思+拍女神的素材一不小心拍多了+恋爱中的傻叉男导演。于阿姨说表示喜欢这种即兴又很工整的作品。嗯嗯您说的都对。
仿佛是参加电影节期间拍的电影。金敏喜和于佩尔的英语角,两个陌生异国人艰难尬聊的真实写照,看久了也觉得非常好玩儿。不过这两年有点看腻洪尚秀拍金敏喜的方式和那些中年危机的男创作者即他的化身了,起初还是美的、是敏感的,看多了就厌倦了对这类关系的有限探索,而他的镜头又永远痴迷她女人和女孩的中间态,痴迷她身上那种特定的纯洁、软弱、愁苦和欣快,痴迷她抽烟的样子,他的眼光太炽烈也太单一了,我甚至感到有点生气,哪怕只是注视,金敏喜也值得更多情绪的眼光。
我想谈及一个人 是关于一个25岁的男子的事情 他长得很帅 在临终前 他说他想死 你爱上他 比想象中的更多Marguerite Duras’ collection of confessional and pining dialogues with her lover Yann Andrea, C’est tout: "I want to talk about a person.A man of about 25 at most.He's a handsome man,who wants to die beforebeing marked by death.You loved him.More than that."
挺轻松的小品
重看,四星不变。可能还需要重看……这次看出了一点阿巴斯的原样复制,被拍了照片的人就会改变,也有于阿姨教韩国人法语的片段,是很有趣,可现在看无论哪方面都指涉得比较浅。以下为原评:精致小巧,消解时间。声画分离用的很有意思,一天的时间足以帮助我们想清楚许多事。配乐优雅,很适合大海,但我还是喜欢老洪自己配的那些音乐,旋律简单,但能巧妙的表达气氛和情绪。金的气质实在是太自然、美好了,好想要于佩尔给金敏喜拍的那张照片。
这是我看过最“尴尬”的电影。太喜欢了!很真实啊,完全就是纪录片!
洪导又水了一个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