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圣手

The Wizard of Lies,谎言巫师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米歇尔·菲佛,汉克·阿扎利亚,克里斯汀·康奈利,亚历桑德罗·尼沃拉,莉莉·拉贝,内森·达罗,凯瑟琳·纳杜奇,凯利·奥科,迈克尔·A.戈尔杰,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欺诈圣手》剧照

欺诈圣手 剧照 NO.1欺诈圣手 剧照 NO.2欺诈圣手 剧照 NO.3欺诈圣手 剧照 NO.4欺诈圣手 剧照 NO.5欺诈圣手 剧照 NO.6欺诈圣手 剧照 NO.13欺诈圣手 剧照 NO.14欺诈圣手 剧照 NO.15欺诈圣手 剧照 NO.16欺诈圣手 剧照 NO.17欺诈圣手 剧照 NO.18欺诈圣手 剧照 NO.19欺诈圣手 剧照 NO.20

《欺诈圣手》长篇影评

 1 ) 深深的虚无与黑暗

说是欺诈圣手,真的无可争论。

毕竟650亿美元的诈骗金额,不是其他骗子能够想象的。

不过就片中的叙述来看,不过就是《魔鬼营业员》(根据尼克·李森自传改编,尼克为了业绩,靠欺诈搞垮了巴林银行)的放大版。

电影似乎客观地为伯纳德·L·麦道夫的欺诈历史做阐释,但因为影片是站在麦道夫一家人和朋友的角度来展现问题的,所以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了为麦道夫家族辩护的傀儡。

当然,案件本身也的确无法站在司法的角度,或者受害者的角度来讨论,毕竟片中的FBI也好,监管部门也好,都显得十分垃圾,估计美国政府也不好意思提在这一事件中,自己扮演的角色;至于受害者,我们可以看到,毕竟不说普罗大众,而是那些资产上亿的富豪(甚至屌丝们可能还会拍手称快呢)。

不过,我看这部影片时,先是被闷死,来来往往都是几个人在絮叨,又没有什么动作情节调节一下,几乎挺不下去,如果不是冲着这么一个大事件,大人物,还真没有看完。

而看完了,又觉得被吓坏,又一次深深感受到人生的虚无,与世界的黑暗。

主人公麦道夫是个成功者的楷模,是金融界的权威,但其实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

当然,他看起来就是一个善长仁翁,相当诚恳可靠,又精明严谨。

所以,按照片中的说法,他欺骗了妻子,欺骗了两个儿子(他们一直就在自己的公司里工作),欺骗了兄弟,长达16年之久。

(记者:你是怎么做到保守秘密的? 麦道夫:16年了,这个秘密不让我妻子、兄弟、儿子们知道,我是怎么做到,还能保持些许清醒头脑的?

嗯……我想到的时候就会很担心。

)麦道夫的说法是“保护家人”,的确他是想保护。

他在发现骗局无法延续时,想到的是提前给儿子和手下们提前发红利,把钱全部花光,然后自己去进监狱。

但是,儿子们为了避免被当作“同谋”,还是吓得去“大义灭亲”,这时候FBI才介入调查,逮捕。

当然,虽然两个儿子在接受调查时,是很好地面对了审讯和质疑,但是最终还是背负着“羞耻”,过得和痛苦,正如网络资料所显示的,一个自杀,一个病死。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权威文化的弊端。

麦道夫儿子在接受联邦调查局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讯问时,提出自己对父亲的骗局毫不知情,然后受到质疑,就反问联邦调查局,令其哑口无言(很明显联邦调查局FBI对待一些小偷小恐怖分子有本事,但是对付上层人也是毫无办法)。

关键也可以看出美国的“权威”文化的弊端。

(加入到文化学中)调查人员:我不懂的是你怎么可能同你父亲共事20年,却丝毫不起任何疑心?

麦道夫儿子:丝毫不起!

调查人员:你父亲的客户是什么人?麦道夫儿子:我不太知情,杰弗里·皮考尔是个大户,还有纽约大都会队的佛瑞德·威尔彭和索尔·卡茨,汇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还有些家里方面的朋友,马蒂。

但他从来不具体谈自己的工作,我们的钱也攥在他的手里。

调查人员:所以你从未怀疑过你父亲?从来都没有吗?麦道夫儿子:你知道他的身份吗?调查人员:我想我们都已经开始对你的父亲有所了解了,麦道夫先生。

麦道夫儿子:他不仅是我的父亲,我们把他视作偶像来崇拜。

我们所说的这个人开拓了现代市场,创办了纳斯达克,他是纳斯达克的主席,全国证券交易清算公司主席,国际证券清算公司主席,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主席,美国金融业监管局的改良人,新航交易委员会主席。

调查人员:我懂你的意思。

麦道夫儿子:先生……你不懂,国家商业行为委员会主席……调查人员:我们懂。

麦道夫儿子:新航联邦监管委员会成员,调查人员:可以了,先生。

麦道夫儿子:美国……全国航空航天局小订单执行委员会主席,你问我为什么毫不知情。

那我来问问你,你们来自联邦调查局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之前也调查过他,那么请问,你怎么会毫不知情呢?

很明显,麦道夫儿子不管对父亲的欺骗行为是否知情,他的回答相当有说服力。

对于他而言,是父亲;对于所有人而言,父亲还是个权威,是业界领袖。

片中,也有具体谈到麦道夫是如何躲过追查的,他是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向调查人员说话的:有监管机构的人来我办公室的时候,我从来不会请律师过来,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什么事都没犯;第二,我比绝大多数的人都要了解规则,因为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我起草的。

虽然我们之前没见过,不过可以说我们还是挺有关系的,你们证券委员会主任的候选名单上就有我的大名。

如果你们还有什么需要,随时来办公室找我,不要觉得不方便。

当对方提出:我们需要你们的账户号,以便核实你们的资产。

麦道夫也很爽快就给了他们,尽管他自己清楚:只需一个电话,证券委员会的人只需要打一个电话,就可以发现所有的一切都是伪造的,账户里其实一分钱都没有,可他们不会打电话的。

说实在的,麦道夫就是利用权威和自信,让调查人员不敢打电话或者根本没想去打电话。

用他的话来说:这不仅仅是赌博的心理,更像是一次信仰的飞跃,知道他们有可能会打那个电话,然后就能发现一切,但是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真不敢想象那是怎样的心情,是极其痛苦且困难的。

这样的话听起来很讽刺,但既可以让我们明确尊奉“权威”的负面问题,也可以让我们看到麦道夫这种高级骗子的“特性”。

二、真正可怕的是“好人”。

麦道夫也这样向记者说:现在想起来,我最大的失误或者说我最大的弱点……就是我总希望取悦人们。

是啊,做一个好人,做一个“符合大家期望”的人,很容易就变成了一个“超级骗子”,因为现实中,这样的人根本不可能存在。

就像《雷雨》中,我们总说,周朴园坏到连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坏。

麦道夫,自己一直都把自己当“好人”,当成一个热爱事业,守护家人的好男人。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犯罪”(对自己的孩子):我不是故意的,期初我开始犯错……犯罪的时候,我想着,一定有办法解决的,但后来变得不可能了。

我越挣扎,就越陷越深,归根结底,我拒绝承认这个事实,我无法接受这辈子有失败的事实。

我不承认。

为了继续保持自己让大家满意的形象,老好人也就变成了一个“深藏不露”,把妻儿都蒙在鼓里;而且还善于巧用手段的家伙。

在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华尔街陷入灾难时,麦道夫的公司也受到了重创,很多人要求抽回资金(梅迪西银行要撤回4亿5千万,斯坦利·查尔斯一整年都从我们这儿取钱,这还没有算上费尔菲尔德取出的资金……),这时候,麦道夫就被逼出了手段。

这边跟老朋友说:市场里现在有一些非常不错的机会,我想跟你分享一下,如果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信息,我也不会来找你了,明白吗?

我不想你以后因为错失这样的机会而责怪我,股市正在暴跌,所以恰巧可以抓住这个机会。

那边跟新朋友(自动找上门来投资的)说:钱不是最重要的。

抱歉,不过这个季度的基金已经全部被订完了。

我的客户知道如何高枕无忧,我也知道如何不让他们吃亏。

(对方提出要投1个亿)这跟钱真的没关系,你是要我抛弃和客户的合作关系,这我做不来,我必须牺牲掉某个客户,一个忠诚的客户,这样才能满足你的需求,除非你有特别好的理由……我必须按职业道德办事,我不能让你插队。

我很想帮你,但是不行,名额已满,爱莫能助。

(对方一直加码)我想想……还是不行,如果超过4亿,那就可以考虑一下。

很明显,他不过就急于吸取更多的钱来填补窟窿。

最终,这个窟窿还是填不上去,本来应该有500亿美元的,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

所以,只要出现一个大户要回购取钱,立刻就暴露。

三、可怕的并不是贪婪,而是虚无。

麦道夫还这样说。

我想告诫大家的是:“永远别把超过一半的钱投在我身上”,未来的情况谁说得清楚呢?

可能某一天,我就变成疯子了。

可事实就是,人们都太贪婪了。

当他被指责背叛了所有人时,麦道夫这样说:但那些人也是有一点贪婪之心的,有点……他们不想努力,只想赚钱,所以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也是共犯。

他们本身缺少那份正直,又不愿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富翁的贪婪。

甚至他还为自己找到了更堂皇的理由:我之前还在想……即使我不这样做 迟早也会有人出来顶替我。

这个国家需要一个坏人的角色,需要他来恐吓所有人,这样他们才能听话地,在受操纵的系统下生活,所以倒不如我来当这个坏人。

的确,所有的欺骗都源自贪婪。

上层人,富翁的贪婪,其实与底层人,平民的贪婪并无二致。

人性如此,本来就无可厚非。

我想到的问题是,麦道夫就这样让钱蒸发了,尽管这是富翁们的钱。

但是富翁们的钱又从哪里来的呢?

很明显,是从平民,从底层人那里盘剥来的。

底层人,花最大的努力,辛苦积攒的钱,到了富翁那里;富翁的钱又到了哪里?

说白了,“钱”在推动着世界,愚弄着人类。

就像股灾、金融危机、楼市泡沫,一旦遇上了辛苦经营的财富转眼成空,到底谁骗了谁?

一切都是捕风!

所以才说,那种直接的劳动,直接的收获,与自然的交易与平衡,才是“真实”的,才是幸福的根源。

17.7.17 |

 2 ) 所有的不幸,都来自贪欲

影片有点不明所以,是要给麦道夫洗白吗?

全片都是他在维护自己的家庭,实在搞不清楚这片子的正能量在哪里。

影片并没有剖析出他真实的内心,只是闪回了他的家庭分崩离析的过程,这样或许能给受害者稍许安慰吧。

现实中的麦道夫涉案金额达到百亿美元的规模,影片里面使用终结者中核弹攻击的画面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影响面太大了。

米歇尔菲佛真的漂亮!

年纪虽大,却没有看上去很假的逆生长,风韵犹存~德尼罗大神你可一定要挺住啊!

好好拍电影就好,绝不能学史派西同志!

 3 ) 电影《欺诈圣手》

电影《欺诈圣手》这是一部看着心里会很难受的电影,电影主人公伯尼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的一手制造着,金额高达350亿美元,当然这只是一些背景资料,整部电影围绕着伯尼的庞氏骗局被揭发后所引起的一系列后果事件所发生的,而想要结束这个骗局的是伯尼本人,当然也是这场骗局出现了问题,但是伯尼没有想要潜逃,而是想用留给自己一点时间安排自己的家人和员工,这是一个前提,很重要的前提,如果说以当时伯尼的实力,潜逃是很容易的,带着几十亿上百亿资产潜逃,也许他所面临的不会是最后的150年牢狱之灾以及妻离子散,但是伯尼没有想逃脱,而是很坦然面对所发生的一切,能做到这点需要多大的心理承受力。

我局的这部电影很多东西其实是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伯尼用十几年时间构建的骗局,曾经无数次有被揭穿的可能,但是问题是,这十几年来没有人真的去查,用非法融资手段不断的扩大投资人的数量,如果说不是被高利益驱使,不是过分信任,不会有这么多人最后成为受害者,有的人将毕生的心血投进去,当有一天这个投资如同泡影了,这些人傻了,开始谴责骗局的制造者,可问题是最开始的时候,不考虑风险一味无理性投资的是个人,在谴责骗人者的同时不应该自我反省吗?

就像现在的非法集资,高利贷,天天电视提醒,为什么还是这么多人受骗,这些人不是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吗?

我一直不觉得这些人可怜,在他们将自己钱拱手送给骗子的时候,没有人逼迫他们,还有人在不断提醒,一句不知道,没想到根本不是理由,那么受骗后要死要活是在给谁看?

给骗子看?

还是给已提醒你的人看?

这部电影也是如此,一个如此之大的骗局,只靠一两个人,意见办公室可以制造出来吗??

难道不是很多人的纵容造就的吗?

如果有一个人曾经对此质疑,深入研究调查,会如此吗?

十几年时间就出现不了这样一个人吗?

伯尼其实他的观念也有一些偏激,他一心以为自己承担所有罪名,不让家人参与其中,甚至隐瞒十几年不让家人知道,以为这是对他们最好的保护,甚至自首前还打算给与家人足够的钱款,但是他没想到的是,最后接发自己的是自己的儿子,他努力保护的人。

这个出发点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伯尼忘了,他用金钱将自己的家人养在一个没有伤害的环境下,他们已经无法接受任何人破坏自己富有安逸的生活,就算是给与他们一切的父亲和丈夫,所以当这个骗局被揭发后,他们不能面对的是自己不再能回到原来的自己,所有的抱怨仇恨使他们看不到自己曾经富有的生活是谁给予的。

如果我有这样的妻子,一辈子荣华富贵,只因不能再给她安逸的生活就抛弃自己的丈夫,儿子呢,甚至连签字保释自己的父亲都不肯,更不要说关心和分忧,这样的家人为什么要珍惜,凭什么?

十几年的时间自己承受所有的压力烦恼只为给自己家人一份好的生活,就算是错,这份初衷是好的,难道这些应该被忘记吗?

伯尼的大儿子因为不堪忍受压力自杀,妻子搬到原理伯尼监狱的地方生活,并不再相见,相对而言的二儿子安德鲁至少敢于站在公众面前来澄清事件,算是比较好的了,只是相对,但是作为伯尼的儿子,真的不值得伯尼这么做。

所以说,这部电影看完心里很难受的,所谓对错是相对而言的,在遇到问题之后,人性才更显现,好与坏,善与恶。

 4 ) 压抑到不知如何取标题

HBO 的world premiere ,预告片已经播了小一个月,今天正式看完,全程观影感受都无比压抑,一直在想如果我是受骗者之一,会怎么样?

如果我是他的家人,又会怎么样?

最重要的是,why did he do it?影片最后一句台词,是Bernie 问采访他的这部影片原著作者Diana,"Let me ask you a question, do you think I am a sociopath?"本以为Diana会有回答,但几秒钟的死寂沉默之后,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导演留给观众的。

在Bernie逐渐暗淡的目光里,带着这个问号,影片戛然而止。

十几年的诈骗生涯里,"为了避免让家人遭受牢狱之灾而坚持把他们蒙在鼓里","我和泰迪(美国著名连环杀人凶手)没有任何可比性,他把女人的头砍下来当战利品,我却坚持告诉人们不要投资超过一半的积蓄,但没办法,人们会贪心。

"这是他从始至终的逻辑和观点。

但最后呢?

成千上万的受害者因相信他而颠覆了人生轨迹,也因此迁怒于他的家人最后直接导致了Mark的自杀和老婆的疏离。

我不懂,这样对他的家庭而言算是保护吗?

这么做,如果只是为钱,真的值得吗?

如果不是为钱,那又是为什么呢?

人啊,真是神奇的动物。

豆瓣首篇影评,献给Robert de niro. 这老头,牛!

 5 ) 中国正有大量的此类骗局!

2017年元月, 一个接着一个P2P平台宣布逾期,所谓的逾期,慢慢的就变成了跑路, 一个月几十家平台,没人管,这些网贷没出事前是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官员站台宣传. 出了事后就是非法集资,后果自负! 金融乱象,一地鸡毛! 根源就在于对骗子们根本就没有惩罚力度!甚至是包庇!!珠宝E贷,创利投,理财团,同江金融,君享金融(浙江光大),稳银在线,小宝金服,岁意讯,宏鑫宝,来财街,聪明投,奶瓶理财,蓝金所....还有好多!!.记住这些邪恶的名字!

 6 ) 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到底揭露了多少社会问题与人性问题?

人总以为自己可以操控事物,然而最终却被事物操控。

每个人打从生下来就是贪婪的,那这种贪婪又如何能消除呢。

打着消除贪婪的旗号去骗取钱财难道就义正言辞了?

麦道夫又何尝不也是贪婪的?

为什么麦道夫可以一手设计出涉及600多亿美元的庞氏骗局?

为什么是他?

为什么大家都极度信任他甚至将95%的身家全部投进去?

又为什么没有人监管?

这除了人性的毁灭,是不是还有社会的纵容?

从二十年前的犯罪,到最后150年的监禁,麦道夫一直在美名其曰保护着家人,可结果呢,给妻儿带来更大的伤害。

为什么犯罪之前没有想到会伤害他们呢?

为什么觉得隐瞒就不是伤害了呢?

有时候自己感觉的无私在别人来看就是一种自私。

金融,富裕社会的产物。

有了它生活是更加丰富多彩了,但是我也在想,这是不是也是因为我们社会进化过度导致的生活复杂,从而带来越来越多的麻烦和痛苦?

所以我们啊,无论何时,何地,从事了什么事业,与什么样的人打交道,还是不能忘了自我。

 7 ) 电影以美国历史上最大庞氏骗局(金字塔骗局、非法集资)为背景,讲述了金融巨鳄、前纳斯达克主席麦道夫如何玩了一把庞氏骗局。

一个小小的查询的电话,就可以揭露出庞大的金融帝国只是一个骗局,从来没有一分业务,更没有所谓的绝对赚钱的基金,然而所有的人都选择忽视了这个问题,选择相信把自己的所有的资产投到他的公司里,只因为那个200%的利润回报,安全可靠的公司形象。

当麦道夫锒铛入狱,记者采访的时候,他依旧不认为自己犯下了巨大的罪行,依旧批判那群因为他的骗局破产的人,太过于贪婪,被蒙住了双眼,就像他说的 “那是因为他们的贪欲 ,他们不想要努力 ,又想得到报酬, 所以他们其实也是共犯”把自己的财产放在别人的身上,本身就是一种危险、愚蠢的行为。

麦道夫是一个反社会的人吗?

最后结局中,麦道夫问记者,他那稳重令人信服的眼中,记者没有作出任何回答。

他顺应社会的规则,玩弄规则进行诈骗,成为所有人的楷模,甚至披着国家荣耀的光芒。

作为一个社会中的角色,他完成了几乎所有人的梦想。

连导演最后也是承认,完全无法理解麦道夫的人格以及思维!

成为经济世界的黑洞,让人看不到,却深刻影响着周围的世界,真实存在的社会怪物!

 8 ) 我非良善,只因贪婪——欺诈圣手

作为HBO在5月20日首映的电影来说,我已经算是幸运的尝鲜者。

尽管因为片源问题,不得不每三分钟重新点开一次。

没错,两天时间,点开、暂停、退出、再点开,180次点击遥控器后我终于看完了这部电影。

及至现在,我依然认为如此频繁复杂的操作手段并未影响我对这部电影的好感,尽管手指有些疲劳。

《欺诈圣手》(The Wizard of Lies)——影片讲述了伯纳德•麦道夫(Bernard Madoff)——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操纵着,骗取投资者650亿美元,后被判处150年监禁,长子自杀,次子死于癌症,与妻子断绝联络。

试想一下,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某个领域的缔造者和绝对权威竟然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而且他还是与你一起生活几十年的至亲家人,而你当下所有的一切皆来自于他。

毫无疑问,这并不能仅仅只用震惊来形容,几乎是一步踏入了无尽的黑暗。

茫然,只是最浅显的状态。

于是,妻子露西在厨房毫无头绪的四处寻找火柴。

因为五十年来丈夫是她唯一的依靠和保护伞,从相互扶持到养尊处优。

对于这个年近70的女人来说,接下来的人生就像那盒怎么也找不到的火柴,就在那里,可到底在哪里?

相对于妻子的茫然失措,两个儿子的行为反而更好理解一些。

伯尼向家人坦白了一切,在得到律师的建议后,小儿子安迪出面主动检举了父亲的欺诈行为。

在震惊和茫然之后,安迪理智的选择了当下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因为对他们而言这一切确实与他们毫不相干。

十六年中所有人都被蒙在鼓里。

即使兄弟俩多次向父亲提及希望成为合伙人涉足公司整体业务时,得到的答案总是拒绝。

我相信这就是伯尼的防火墙,不惜与之反目阻断家人与业务的联系,以此来保护他们在最后的审判日得到善终。

法庭外是围追堵截的新闻媒体,法庭上是倾家荡产的受害者。

一声声的控诉,一条条的罪状都在宣告这个历史上最大的骗子所犯下的累累罪行。

伯尼一连九声“有罪”将自己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他回转身面对受害者的那一刻,我相信他是真诚的,至少在如此境地下不用再玩文字游戏,给自己争取哪怕一丝的回旋余地。

及至此时,我一直在想,伯尼最终决定坦白原因,到底是资金链断裂无以为继还是内心煎熬无以复加?

毫无悬念,伯尼被判有罪并处以150年的监禁。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对伯尼并非坏事。

因为身陷囹圄的他已无须再受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围追堵截。

但这一切并未结束,只是矛头转向了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的家庭。

大儿子分居,小儿子受到公司前雇员的攻击。

甚至8岁的孙女也收到了追款的起诉。

只因为是伯尼的家人,就得承受全部的压力,即使他们对伯尼的行为一无所知。

令人奇怪的是,在如此艰难境地,同为受害者的家人并未相互扶持,反而各自断绝联系以求自保。

以至于案发两年后大儿子马克终于承受不了舆论的压力和内心的孤独,在儿子隔壁的门廊上自缢身亡。

小儿子安迪也在五年后死于癌症。

伯尼在狱中一次又一次拨通妻子露西的电话,结果从语音信箱直到停机。

伯尼最终认罪了吗?

电影看完,片中没有答案的那个问题我依然不甚确定。

从法律上而言,他毫无疑问是有罪的,也当庭承认并接受了几乎终身监禁的刑罚。

但内心深处他真的承认并愿意忏悔吗?

我看不见得。

在伯尼与记者多次会面交谈中,他拒绝接受公众将他与臭名昭著的杀人犯泰德•邦迪相提并论。

并且他还询问记者自己是反社会人格吗?

与其说伯尼在询问记者的意见,还不如说这本身就是个设问。

在他的内心深处,丝毫没有觉得自己的做法是十恶不赦的,即使有,也只是在法庭上面对那些倾家荡产个体受害者的一瞬间。

可是,伯尼的客户中绝大多数是华尔街的金融寡头,摩根、花旗、汇丰、瑞银和那些超级富豪们。

他多次提及自己曾提醒客户不要将超过一半的财富放在他的基金中。

可当市场危机来临时,他又一次次以莫须有的利好忽悠来更多的资金填补那个深不见底的黑洞。

650亿美元,最终拍卖资产追回的欠款仅仅只有15亿美元。

巨大的赤字都是伯尼挥霍掉的吗?

当然不可能。

伯尼的基金三十年来每年以两位数的增幅强劲上涨,哪怕是87年股市大动荡的时候。

嗜血的华尔街资金以逐利为目的,基本面如此良好的基金自然不会放过。

监管者也打开绿灯,即使有一时的调查,也是走走过场完成流程。

于是十几年来,伯尼这个用谎言和虚假数字构建起来的大厦不仅没有坍塌,还将他抬升到无可比拟的地位。

可以预料的是,如果没有05年资金链的断裂,这场骗局远不会被发现,甚至及至现在,还有更多的受害者会用一生的积蓄来填补寡头机构高额的金融收益。

作为这场世纪大骗局的肇事者,伯纳德•麦道夫毫无疑问是功成名就的。

而扮演他的罗伯特•德尼罗也是好莱坞功勋卓著的老戏骨。

他的表演历来是内敛而汹涌澎湃,无论是年轻时候的《教父2》和《美国往事》还是近年来的《别惹我》。

老戏骨自由游走在黑白之地,徜徉于分身之间。

我不知道老罗伯特最终有没有在伯尼身上看到他最后的善良,但伯尼执念于对家人的保护,一再回避记者提出他意外故去的假设。

即使真的发生了,似乎也是命中注定,与他早已不再相干。

小儿子安迪受邀在普林斯顿大学参加交流时,有学生提问:“你为什么不跟媒体解释你的苦衷?

”安迪回答:“我的哥哥为此事自杀,我的母亲被至亲所骗,我们整个家庭为此负担,但这只是我们三个人,而这一骗局的受害者有成千上万,与他们比起来,我们并不是指的同情的角色,毕竟,我们享受着财富,去世界各地旅游,有这个俄中特权。

”伯尼的保护其实并没有用,受害者依然是受害者,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家人。

喜欢这部电影的编排结构和剧情设计。

同样的大事件,如果换一个拍摄者,恐怕切入点会上升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国际金融大波动的层面。

整个案件前后延续两年,侦破及审查关押等各环节涉及的机构并未过多宣扬。

就算有,也是一次次反复拷问监管的缺失,同业的盲从。

好莱坞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无论什么样的主题都能从人性出发,无论是否良善。

而人性的差异和不确定性正好弥补了主题和类型的单一,丰富了电影的内涵并触动观众的内心。

 9 ) 随感

不能说有多好看,但自己总是偏爱于这类题材,所以评分不自觉地偏高。

前有margin call, the big short, Wall Street ,今年很不容易让我看到了这部电影。

看这类电影,很多时候带有科普性质。

虽然学了六年金融,但很多东西依然不是很了解。

看完它,至少对庞氏骗局,Bernie Madoff等等这些词有了印象。

也算拓宽了点知识面吧。

 10 ) 就这样了

搞不太清楚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东西,到底是他犯错的时候惩罚呢还是逃脱惩罚呢?

到你那500亿跑哪儿去了呢?

他花能花的完吗?

他孩子他家人都有没有收益呢,就很能说的清楚,你就这样吧,反正嗯,美国美国法律证明了你不管干了什么,顶多就是个监禁,就是在换个地方好好活着而已,好像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他们才有那么多人愿意去犯罪,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就这样了,打住。

《欺诈圣手》短评

呵呵。

3分钟前
  • SherlockYale
  • 较差

想说对这种人很熟悉,转念一想也没那么容易举一反三吧。对家人刻画太下功夫

8分钟前
  • yneswang
  • 还行

也算是个神话了,人性是贪婪的,你能说投资麦道夫的人不是共犯么

10分钟前
  • 月全莳
  • 较差

三星

11分钟前
  • 杨浦小囡
  • 还行

“你觉得我反社会吗?”

13分钟前
  • El Niño
  • 推荐

不是一般的乏味啊~~~

17分钟前
  • Miss O
  • 较差

如果不是德罗尼,估计不会看完。故事讲述得很单调,逻辑就是自己犯的罪与家人无关。包括狱中接受专访也很无趣,原以为会有妙语连珠或唇枪舌剑,最终都是我的幻想。勉强6分吧

19分钟前
  • 南溟
  • 还行

看不太懂,只知道他是自己作案,首一个骗局20面。

24分钟前
  • 泡咖啡的棉花糖
  • 较差

大名鼎鼎的麦道夫诈骗案,结果也是令人唏嘘,两个儿子相继离世。。。Michelle Pfeiffer厉害,这些年的配角都很出彩。

29分钟前
  • J.Barry
  • 推荐

人生大起大落,真是刺激

32分钟前
  • 通叔
  • 还行

都係裹句啦: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出嚟行,遲早要還。老美著名金融界經紀,前納斯達克主席,美國歷史上最大噶詐騙案製造者。距精心設計了一个巨大噶“龐氏騙局”,以穩固高投資回報率使自己再次成為華爾街噶傳奇人物,直到2008年12月初露馅。而咧一切噶代價系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獄中終老!

37分钟前
  • 阿蚊
  • 还行

几百亿,庞氏,这片子除了噱头啥都没了。

42分钟前
  • 宅拾叁
  • 较差

麦道夫,昔日纳斯达克主席,他曾主导了一次恐怖的旁氏骗局。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在十六年里去维护着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融资计划。一共吸纳了高达650亿美元的非法资金,为美国历史上涉案金额最大的金融诈骗案之一。电影133分钟,关于专业的诈骗方式和手法,几乎只字未提。反倒是长篇累牍的在讲他如何祸不及家人,想让家人通过不知情不参与的方式全身而退,在亲情的角度大肆泼墨,略沉闷。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虽说子女们得以免去刑事责任,但周围人鄙夷的目光让他们度日如年。最终两个儿子不堪重负,一个上吊一个患癌,先后离去。结婚51年的妻子也不闻不问,落下个白发人送黑发人,在铁窗里苟活余生的命运。法官判处麦道夫150年有期徒刑,合计1800个月。听审席上的受害者们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44分钟前
  • 一二三四卌
  • 还行

巴瑞·莱文森是个会讲故事的导演,不过年纪大了这些年拍的电影基本都有些魔障。今天把这部片子看了,过程中两次几乎昏睡过去。我想看高智商脑洞骗局,你跟我讲各种矫情众叛亲离。通篇主要侧重于各种心理刻画来强化人物塑造,电影整体的娱乐性基本上为零,几张老脸倒是刷尽了存在感。

45分钟前
  • 一个裤头的诞生
  • 较差

这实际上是一部亲情题材影片,影片生动而深刻的描绘了那个建立在黄金地基上的充满爱和欢笑的亲情大厦因为地基坍塌而分崩离析的整个过程,就像一部悲怆奏鸣曲,只是直到最后,始作俑者麦道夫认为自己有罪,但绝不承认自己是坏人!他竟然给自己一个“反社会”情结作为借口……

46分钟前
  • 毛利大哥
  • 推荐

以为要讲帝国的构建,没想到只看见帝国的崩塌……玩反思?那何必浪费这么好的卡司!!

50分钟前
  • 胭脂十三
  • 较差

Wizard of lies 根本没好好描述lies 强行给米歇尔菲佛加戏 可她恰恰是演的最好的那个

51分钟前
  • 仨门儿
  • 还行

德尼罗确实出彩,一个金融大鳄的狡诈,坚忍与冷酷展露的淋漓尽致。金融的每一分钱都流淌着贪婪与背叛。

56分钟前
  • OYXR
  • 推荐

Bernie身上演绎着千千万万的人

57分钟前
  • Leslie
  • 力荐

开头铁丝网镜头真漂亮。剧情放弃

1小时前
  • 阿拉蕾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