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全片其实我的感觉是比较一般,尽管是08年的片子却依然是多年前片子的质感,也许是成本所限吧,而剧本的一些情节的俗套也让没什么特别的好感,但看了豆瓣上一边倒的好评,我惊讶这部小成本有着这样的亲和力,其实倒不是片子的风格有多么真实,只是片中这些再普通不过小事,很容易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草根电影,尽管有俗套但这就是我们普通的生活,这就是我们质朴的情感,年底的时刻,天南海北的人们都有一个想法:回家过个团圆年!
不论有多难,我们都要想尽办法,回到老家,看看家中的尊长亲朋,这样,我们这一年也算完满了,下一年也就有了奋斗的动力
如果说电影很大程度上意义就是给人以愉悦,那么大多数中国电影还是符合这种定义的,甚至在中国影坛这种愉悦很多通过意淫生活来得到,当然往往更奇葩的是这种电影还往往会得到很高的票房,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你情我愿的事,影迷们喜欢买票掏钱这在市场经济下也是很正常的事。
但任何一项事物上都会出现奇葩,中国电影也总有奇葩的事情,所谓奇葩就是不顺应主流,在电影上另辟蹊径,王竞也算是其中一员,我看王竞电影不多。
几部代表作都看了《万箭穿心》,《我是植物人》,《大明劫》,《方便面时代》总的来说王竞电影很大魅力就是他的写实,王竞电影表现出的是大概世纪之交各个小老百姓最真实地生活情况,当然比起艺术性很强电影当然差了不少,但也没有故意跳动观众荷尔蒙的电影因素存在,平淡真实,王竞更像一位老者那样给你慢慢讲述年轻的故事,不浮夸,不张扬。
《一年到头》就是这么一部电影。
电影讲述的是很平常的故事,围绕着国人心中的过年情节展开,电影运用的镜头极其朴实,这就导致整部电影写实程度很浓重,看着感觉就是身边自己发生的故事。
里面要说的镜头很多,当然也有不少讽刺的镜头,比如那个校长在他事业上老鼓励的孩子们努力学习,甚至在说成绩好能怎么怎么样。
但在现实生活中,校长就没有那种威风的感觉,在现实中校长却患有心脏病,对于现在中一些小刺激却受不了。
在装修中,校长表现出生活的无奈,对于那些没文化的汉子,校长表现出了现实中不尽如意的一面,但在医院住院的时候,校长看到孩子的试卷,立马恢复他校长一面,对于孩子点评有道,但却不考虑其意义是什么。
还有最后一幕,那个医生的妻子为了不影响到孩子的考试,妻子坚决不让丈夫和儿子去爷爷家里,并且妻子一项振振有词,当然丈夫也是迫于无奈,对于内心的矛盾无法释怀,最后躲在房间里独自哭了起来,妻子看到他这个样子很是惊讶,终于明白了丈夫的心情,赶过去把票赎了回来。
故事就到这里结束了,还好是个欢乐的结局。
当然还有很多可以说的镜头,现实生活中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被现实中规则所限制,就像那个妻子那样,望子成龙,被现实所磨损了最初的意志,那样校长那样,一切的事情都按照程序办事。
仿佛就是一个机器那样,当然这也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之一。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走的太远却忘了最终出发的目的。
今年春节最开心的莫过于公婆来上海过年,不用抢回家的火车票了。
在上海工作之后的两个春节,都是大年二十八、二十九才动身回家,只因资历浅、假期少。
众所周知,这两天的票是极难买的。
我还记得预售时间一开始,我的网页版抢票软件和手机抢票软件同时操作,旁边还有帮我一起抢票的同事,微信上还有远在北京帮我抢票的同学,回去的票、回来上海的票,每一次抢票都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旅程,眼看着几百张票刷地从眼前消失,眼看着正在排队的功夫票已经全部售完,那种滋味没经历过的人无法体会。
好在运气不错,每次都侥幸能抢到车票。
坐着人数一天少过一天的地铁,越是冷清的车厢,年味却是越重。
因为从这冷清中,你仿佛能看到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和高速公路上赶着回家过年的人们。
春运,恐怕是中国独有的传奇景观,数亿人从四面八方赶去八方四面,只为能够抢在大年三十午夜钟声敲响之前,跟父母家人团聚。
这部《一年到头》比起《人在囧途》,知名度和投资规模都小了很多,相比《人在囧途》的戏剧性,《一年到头》则朴实得多,这些人和事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既特殊又普遍。
故事发生在大年三十之前的几个星期之前,主要有三条支线:第一条支线是包工队,他们给一个开旅行社的小老板装修房子,一边做收尾工作一边想方设法买火车票;第二条支线是北京重点中学的副校长,为了让美国回来的儿子女儿两家人住的舒服,整天担心装修队无法顺利交房;第三条支线是某医院心电科主任,他远在湘潭的老父亲过八十大寿,希望儿子带着孙子一起回老家过年。
看上去毫不相干的三条线,三个不同背景和工作环境的人,因为机缘巧合撞到了一起。
旅行社的小老板使诈拖欠尾款,包工队在工头张国栋的带领下,去小老板的新房子所在小区闹事,结果碰见了正在训练的几十个保安,兄弟们四处逃窜,那场面拍摄得很滑稽,可看着让人感到很心酸。
兄弟们蛮干未果,受报纸上一起民工绝食五天抗议最终讨回一年工资的报道启发,在面包车上挂满大字报、插上彩旗,终于把小老板拦在了路上。
幸亏在现场有以为报社的记者,愿意介入此事,否则,小老板恐怕不会那么爽快地先支付几万块,又打了欠条。
这欠条最后在春节前并没有如愿兑现,不知道春节过后,张国栋们还需要费劲多少曲折才能拿到自己的血汗钱。
张国栋的相好小梅在家具城卖五金,装修队的五金材料都在小梅表哥开的这家小店里进货,张国栋在家具城门口不小心撞到了来买瓷砖的重点中学副校长白老师,也因此接下了白老师家的装修工程。
看到这里不禁感叹,那个时候,白老师还不是碰瓷,而张国栋,也没有撞了人就跑,这多多少少,让我们这些看客多了些心理安慰。
白老师之前的装修工人,干活技术差不说,还不守约定在年前交房,一伙人说了句春节回家过年就走光了,只留下一个人慢悠悠地干。
在白老师的装修案例中,农民工此时并不是弱势群体了,它提醒我们也有这样的农民工的存在,不负责任,没有职业道德,对自己的工作和客户不尽心尽力,干一单算一单,不追求长期的优质发展。
不得不说,在这一点的呈现上,电影的描述非常客观,完全没有主观色彩。
而小梅的表哥,同样是一个坑蒙拐骗不求上进的人,他介绍的水管工不仅把暖气管道安反了,还骗走了装修队一个伙计的钱,表哥卖给张国栋的五金材料,也全是假冒伪劣。
这导致张国栋又一次把白老师给刺激到了医院,并且又认识了医院心电科主任李家梁。
李家梁在故事刚开始受到了医闹的袭击,医患关系的紧张在这几年更是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
病人在家属签订了相关文件之后,手术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身亡,家属在悲痛中似乎忘记了自己曾经签署的承担风险声明,一股脑地把责任全都推给了医院,更是雇佣了专业医闹,扰乱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
而另一方面,患者及家属对医生和医院的不信任也是不无道理的,比如这部电影里所展示的,李家梁的科室与医疗器械和药品公司有着长期合作关系,他们科室收了对方公司的礼,李家梁也获得了一些工作交流机会,并且医生们的年终奖是跟开药的数量直接挂钩,这直接导致后面我们看到对于公费医疗的老干部老校长,本来第二天就可以出院的,他们却给开了住院7天进行观察。
不过李家梁担心的并不是工作,他的父亲在农村老家操办八十大寿,希望孙子能回去看他。
可李家梁的宝贝儿子今年要中考,还剩下三个多月的复习时间,他的妻子无论如何不同意把孩子带回老家过年,怕耽误学习考不上重点中学。
李家梁孝心很重,可又是个妻管严,无奈之下只好先偷偷去旅行社买票。
这里提一句,旅行社真黑心,票贩子开的是票价+100,到了旅行社这里就是票价+150。
正巧张国栋送白老师第二次住院,给李家梁送礼未遂,为了让白老师早日康复,张国栋主动帮李家梁买了三张回湘潭的火车票。
谁知到了最后,李家梁的老婆还是不同意回老家。
当李家梁收拾好了自己的行李准备只身回老家的时候,看到的是家门口儿子刚刚在网上把三张来之不易的火车票给卖了。
他再也无法忍住内心的痛苦,回到卧室哭得像个孩子。
这眼泪打动了妻子,也点醒了儿子,儿子和妻子赶紧出门去追拿走票的人,最终把李家梁回家的心愿给了了。
最后,包工头带着他的未婚妻小梅和装修队的弟兄们,开着破旧面包车一路躲避警察颠簸到村口;白老师和家人在新房子里过了团圆年;李家梁带着妻子儿女穿过拥挤的人群进了火车站,这片子虽然中间不乏沉重,到底,还是给了我们一个还算圆满的结局。
片尾处,响起《蓝莲花》,不禁热泪盈眶。
我想起13年央视的公益广告《中国心团圆年》,摩托大军们带着干粮和送给爹娘儿女的礼物,浩浩荡荡回村,还有年轻人经过火车、航运,千辛万苦把妻子带回去跟母亲见面,孩子们兴高采烈跑到村口,迎接思念了一整年的父母。
我想,余秀华的那首情诗题目拿来形容春运是再合适不过,《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我们不远万里、不辞辛苦地穿越大半个中国,只为了回到可爱的家乡再多看望父母一样,再睡一睡儿时的床。
不管这一年的春晚好不好看,不管桌上的年夜饭是不是好吃,不管来年还有多少烦心事要操劳,回家过年的仪式感大于一切。
这看似古板守旧的仪式感,其实才是春节幸福感的源泉。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祝所有身在异乡的人,都能顺利回家。
00:01:57:老郭,老郭 醒醒摘00:02:00 有唛,差一点就被人抢着 都好不容易才搞回来00:02:05 某事啊?
钱呢?
00:02:08 他们根本就没的票 就是要抢钱诶00:02:09 对唛 五六个人上来就抢诶 要不是我跑的快 钱肯定就被人抢去着 太可怕了 嘿人法子的00:02:23 昨天晚上不是还tmd能用嘛?
00:02:25 唉 今儿早上又渗出一滩水 我想还是拆下来看看00:02:35 老郭 咱们怎么办?
個人評分:★★★★與《万箭穿心》同為一个导演之作。
這並非一部情節有多起伏跌宕的電影,甚至海報還有爛片的既視感,但偏偏它的瑣碎和真實很符合我認為一部國產片優秀所應具有的要素。
很多時候我覺得自己想去旅遊就是為了多感受這種南方感受不來的氣氛,而並非旅遊本身。
畢竟我一直覺得中国是很奇妙的地方,哪怕她有很多值得詬病的地方。
这是一个采用了“生活流”的方式讲述回家过年的故事。
包工头张国栋希望收到工程尾款,带着女朋友回家过年;准备迎接国外子女回国过年的白校长为家里的装修弄得焦头烂额;心内的主任李医生更为内忧外患,不仅受到职业“医闹”的无理取闹,还夹在妻子和年迈双亲之间,不知道该去哪里过年。
由于一次意外,将这些人串联起来,使得影片在叙事上更加流畅、自然。
影片并未将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建构成强有力的互动关系,这正是影片更显本真之处,该方式就可以依靠人物内在的动力解决自身和社会之间的问题。
影片展现了社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要迎接春节、都要回家过年的心理状态。
“回家过年”正是影片的情感动力,而其中一些意外又将这些本来毫无关系的人物交织在一起,搭建了复杂的社会景象。
这幅景象中,不仅有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装修工人,也有高级知识分子、专业人士。
装修工人辛苦的追讨薪水,处处受到欺凌,夹在业主和同事之间,为了多赚钱,他宁愿加班为白校长加班装修。
白校长为了迎接女儿回国过年,虽担心装修工人的职业操守又不得不央求装修工人赶工,自己也不辞辛劳的来回奔波,直到晕倒送医。
李主任上班面对“职业医闹”处处为难,回家又要面对升学压力很高的儿子和妻子,老家还有年迈的父亲未尽孝道,可谓内忧外患。
面对春节合家团聚的愿望,无论是高级知识分子、拥有社会地位的人,还是在城市辛苦谋生的人都有力不从心之处,每个人也有他人所不知的卑微之处。
同样,这些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信赖之处。
因而,当观众同情他们的遭遇之时,也同时敬佩他们的可贵之处。
这可能正是现在社会越来越多的“正能量”吧。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最令人心酸的一幕是国栋带着女朋友在他刚刚为别人装修好的新房中过夜,当他们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时,却碰到的种种尴尬之事。
导演将他所要批判和诟病的社会之不堪之事汇聚到那一夜。
当观众觉得有些许可笑的时候,可悲之情油然而生。
在这一情节的表现中没有煽情、没有矫情、没有渲染,甚至没有悲情,平铺直叙的手法反而让观众更加同情男女主角的遭遇。
春运是多年的老话题,回家过年又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其中的各种问题本不是依靠一部电影就能解决的,电影能做到的不过是让观众在心酸之时感到温暖。
不经意看到这么牛逼一片。
民工、大夫、老师装修、讨薪、考试、上学、结婚、销售、纠纷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我们乏味琐碎无可救药的生活里面,还涌动着这么温暖和生机勃勃的力量。
故事讲到梁大夫黯然落泪那一刻,上满的弦倏地松开了,我们全乱了阵脚,生活的所有粗砺,都化在浓浓的感动里,使我们想起,催我们前行的,原来是小小的梦想,酸甜的爱情,和回家的愿望。
ps 北京空气污染太严重了,但愿此片记录的状况尽快成为历史
首先,我得说这部片子是进来唯一让我看的激动的片子。
绝对beat了什么《投名状》《集结号》《大灌篮》《长江7号》,因为那些不是我们人民的生活,只有《一年到头》才是我们息息相关、寻常可见的生活。
两个解决方案,医生家没票,为什么不开车回湖南呢?
还有小孩去追回卖出的火车票,不妨就和人说突然来电话,说那张是假票,买主自然会乖乖地送回。
1.你凭瞧不起农村人?
每个人都有比较优势,没有人家给你提供粮食,你自己种一辈子不见得能让自己吃饱一年。
再说了,谁往上数三辈不是农民?
更进一步,咱们往上数个几百万年不都是一个妈生的?
2.没有背景,没有资本,人家都能跳出自己的舒适域,来到一个崭新的环境打拼,只基于一个梦想。
你敢吗?
如果你不敢,别说你瞧不起农民工。
你不如人家。
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
行孝要尽早,不顾你在天涯海角,家永远是你最后的港湾。
常回家看看,不是那么容易做到,但是,想想那些热切盼望你回去的脸庞。
4.每个人都有内心的需要。
事业成功的医生需要家庭和睦,家庭和睦的农民工需要工资,物质充足的老校长需要与家人团聚,父母健在的中考生需要远离母亲的监管。
说自己什么都不需要的人需要独立感。
为什么没有人是满足的?
5.这部电影反映了正常国人的生活,真实感人。
比那些神人飞来飞去,丰胸肥臀的电影养眼养心多了。
小时候每年老爹都要带我回老家,从兰州到西安,下午上车第二天早上到。
那时候我家连小康都算不上,大部分时候只能选择硬座,有时候要买站票上车补卧铺。
从登上火车就使劲儿往补票车厢挤,然后再一路挤回补好票的车厢,通常折腾好就要到傍晚;安顿下来后老爹开始准备吃饭,方便面、香肠、榨菜当然是硬座旅客最常吃的食品,尤其是晚餐时间整个车厢都飘散着各种香味。
吃完饭有些人会打打牌,聊聊天,有些独自乘车的人就开始昏昏欲睡了,一晚颠簸,第二天天未明时火车路过宝鸡,睡眼惺忪的人们开始洗漱收拾行李,有的人会趁这档儿再吃碗泡面。
天亮了,走下火车,风吹在还暖呼呼的身上有些凉,老爹提着个大箱子,拉着我走过那时候看起来很长的通道,外面就是“年”。
大学第一年过年自己和同学排队去买票,早上6点就去售票窗口排队,中午换人回去吃了饭下午接着排,一直等到3点出票;从羽绒服里掏出一厚叠儿学生证还有包着钱的塑料袋,在一名大高个儿同学的护送下把学生证和钱送进窗口大声吼“7张!
到兰州!
卧铺!
学生票!
挨在一起的!
”层次,重点分明。
回家那天早上5点就从寝室出来,几个人拖着大包小包走到公交终点站,花1个多小时到火车站赶着点上车。
上车第一件事就是忙着和隔壁换票,终于大家到一个隔间了,拿出零食,小吃,一路上嘴都不得闲,每个人的脸上都贴着“回家”两个金字。
每年一过12月,我的嘴里就总是哼着《金蛇狂舞》《步步高》,这种盼过年的心情从没变过。
有同学嘲笑过年急着回家的我们,鄙视农民工们扛着大包小包挤破头的排队买票,挤破头的回家。
我无奈的笑笑。
人与人之间看法相差太多,有些东西别人不理解,也不愿意去理解。
有的人直到上大学也没有坐过火车,更别说春运期间的火车。
但那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仪式。
当你走进候车大厅,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忙忙忙碌碌的来来回回,他们提着小巧的旅行箱,背着沉重的编织袋,有的孤身一人,有的拖家带口。
人们在寒冷的冬天热得满头大汗,在拥挤售票厅因为买不到票气的捶胸顿足;但每个人眼睛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这种热闹喧嚣又微妙的感觉只有你站在春节前夕的火车候车大厅里才能感受的到。
春运的车厢里总被是挤得满满当当,要通过一节车厢的困难程度堪比杂技表演,但你会看到孩子们从这里跳到那里,从一个空隙钻到另一个空隙;大人们聊着天,时不时哈哈大笑;学生拿出自己的娱乐设备;情侣说着悄悄话;还有丈夫哄着生气的妻子,打电话叫家人接车的少男少女。
夜幕降临,卧铺车厢熄灯后,硬座的人也靠着,倒着,躺着,坐着,各种姿势进入梦乡。
人们带着一年的疲惫回家,不管上一年他们事业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打工是赚钱了还是还债了,学业是进步了还是原地踏步中。
在那时候,过年成为唯一的念想,像候鸟迁徙,鱼儿回游一样准时,像穆斯林到麦加朝圣一样虔诚。
他们要回到出生的地方,为了看望亲人,为了探望朋友,为了过年,也许这就是中国人的信仰。
不管我在哪里,在做什么,踏上火车的那一刻,我只想回家。
令人心烦的春运和大团圆的结局,中国需要这样的电影
真心好电影
医患关系,春运,送礼,拖欠工钱,天朝各种问题~
过年
小人物的大事兒
春运 温情
搞笑.为什么在那个时候那女的要讲个意 大梨 和 澳 大梨亚 的谜语~~~太给力了,就是这种杂事困扰着人,说小不小,说大不大,有人的肯定很懂,但说不出,
我可能不是zg人 因为我对新年这个节日没有一点感情……
大多数中国人过年都会遇到的那点事,摄影和多线叙事都挺好,本来不温不火的,看到结尾突然煽情了,蓝莲花一出来更是要催泪的节奏
说的有点乱,几个故事穿插得不够巧妙,略显生硬。说的问题很多,春运民工医疗家庭孝心教育。高级的医生才不屑于收那三五百块呢,他们是通过医药和增加服务来挣钱。有些产业是不能以赢利为目的的,比如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男人的泪真是千斤重,但当一个家的男人要靠泪水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也够悲哀的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回家过年的向往
选取的主题很好,表现手法有问题. 情节戏剧性太强,对人物的刻画挖掘的不够深入,给我的感觉反而不贴近生活.对最后几分钟配乐蓝莲花的纪实风格反而比较欣赏.
辛苦一载,回家过年。
运镜很有特点,比那拨山寨导演和神叨叨的年轻导演强N个段位。又是这种人人都经历的事,真挺不错
10多年前的春运还是一票难求,那时候机票可以疯到“北京到西宁到上海到湘潭”中转,10多年前的民工还在为薪酬争权,所谓“文明讨薪”…10多年后的现在貌似情况好转了,新的问题又来了。王竞《万箭穿心》更早更温和作品,“多张票你愿不愿意跟我走?”笑泪…
有钱没钱 回家过年
我不是这类电影的受众,所以就没感觉。
每一个镜头都是故事。十分惊艳的国产独立电影。主要角色都是正面形象。作为一年到头的电影,终于有个美满的结局。六颗星
回家
过年, 中国人一年当中最大的事, 不在国内或许没那么多共鸣, 但已有五个年头没回家过年身在海外的我, 看到最后几分钟几乎是热泪盈眶, 就冲这劲头, 我推荐这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