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通過一部詞典的編撰讓我再次見識到了日據時期高麗民人的種族關懷,同《東柱》《一死開悟》《大將金昌洙》等抗日作品一樣,催人淚下。
可見,這種抓住人心的作品是有其一貫傳統的。
高麗的抗爭劇似乎恆常在追問同一個主題,即面對強大的異族壓力,我們應該怎樣全面地展現這同一個抗爭的多個面向?
以使人感念前人的精神並繼承之,而非單純粗暴地痛恨歷史上的敵人並延續這種痛恨。
因為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繼續塑造出一個偉大的民族。
一個民族偉大與否,不是以她擁有多少先進武器為參考的,就如同一個大學校的層次高低不能通過她的大樓數量來判斷一樣。
鬥爭當然離不開武力,但如果一個地域的影視作品持續數十年都是以武力題材為主流,那只能說這個地域的審美已經低級到純粹地欣賞暴力。
以暴制暴是最直接最低級的反抗方式,對這種動物性反抗方式的宣傳除了培養觀眾的暴力和畸形崇拜以外什麼都培養不出來。
高麗民族的影視作品能達到這樣的高度,當然是和她的社會環境是有關的,而這個環境是其一代又一代,影視的、非影視的同仁們一起創造的。
仁人君子,百代而上,百代而下,都在孜孜為其民人塑造一種環境,一種人的環境。
历史的传承和多样性,才是民族精神的基石R君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What really matters in life is not what you encounted, but what you remember and how you remember it.”(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
如果问大家杜牧的《过华清宫三首》中的这个著名句子“一骑红尘妃子笑”里面的这个“骑”到底应该读 ji,还是qi ?
答案是......从1985年12月27日的国家语委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开始,就已经官方改为qi了.......(???
那R君为什么一直记得标准读音就应该是 ji???
平行宇宙了么???
)好吧,无论如何,其实这个“骑”最初就应该读成 ji,正是汉语多音字的体现。
那么,再问大家,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里著名的“乡音无改鬓毛衰”里的这个“衰”,应该读 shuai,还是 cui?
如果你查最新的标准审音表,甚至百度,都会告诉你,现在 shuai才是标准读音........(至少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确实是延自古韵的cui才是标准读音,这个没有平行宇宙了.......)至于为什么要改,据说是“因为读错的人太多”.......(这也能成为原因???
)
好吧,今天当然不是来探讨我们有多少文字被改了读音的。
但是,如果我们看过韩国的这部《词典》,对比着别人对于保存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态度和精神,却真的应该感到一丝丝汗颜.......也许正是因为我们不曾面对着别人要把我们的国家进行彻底的文化消灭这样的局面,因而不会体会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经年累月所积累下来的各种不同的文化,其实才真正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多样性和精神。
实际上,这部《词典》不仅仅是一部文化影片,更是一部韩国主旋律影片。
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占领韩国期间,试图彻底将韩国日本化,不让韩国人使用韩语,甚至阻止韩国爱国文化人士编纂纪录韩语及其方言的《词典》的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的抗日作品。
因此,故事不仅歌颂了为了保存国家和文化,努力抗争的各界义士;也算是在第一次能把枯燥的《词典》编纂过程写成如此惊心动魄的谍战般的历程,实在是精彩至极。
看完这部作品,你真会需要好好思考下:在我们的文化中,到底什么才是真正宝贵,值得恒久去保护的东西?
.......尊重多元,才能尊重和发展文化
没有人会否认,承载一个文明的文化最重要载体,就是语言和文字。
所以,直到今天,对于历史的研究,几乎都基于流传下来的古籍、传说、纪事,甚至对于考古而言,相对于发现古迹和文物,古籍文字、壁画、刻字往往其实更具价值。
而方言,则更不可否认,其实往往真正承载了一个地方的特色,文化和灵魂。
虽然在很多的时候,方言给人以一种封闭,落后和排外的感觉。
但是本质上,方言的存在和演化,正是一个地域文明演化至今的传承载体。
方言往往和地域的生活特色、环境、人文偏好、传统习俗都紧密相关,甚至还会反映出很多当时的时代特色。
比如典型上海话中的“小开”,就是指民国初年上海滩上生活优裕,但往往不务正业,只知道娱乐的花花公子。
因此,方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遗产,是值得尊重,保留甚至传承的精神财富之一。
但是令人非常百思不得其解的,却是某些地方管理对于方言的文化的深恶痛绝。
比如,R君所在的大都市上海,就非常不提倡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大量使用沪语,以致于新生代能讲一口流利上海话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所以,对比之下,当你看到这部《词典》中,一群没有任何报酬,并在占领军的铁蹄下还苦苦努力,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要把各地的韩语方言都统计成册,以此来保存自己的民族精神文化遗产时,真的百味杂陈.......对于日本占领韩国的这段历史,R君在《凤梧洞战斗》的影评中写过,就不再赘述了。
(《凤梧洞战斗》的影评:《凤梧洞战斗》:在我们国土上,别人的抗日)
实际上,自1910年8月的《日韩合并条约》开始,日本就开始对韩国准备进行彻底的吞并。
到1942年发生“朝鲜语学会事件”时(也是这部电影的真实历史背景故事),日本统治韩国已经30多年了。
在这段时间,从允许韩国人民使用韩语,到日语作为官方语言,到开始打压韩语,甚至禁止学校教授韩语,必须使用日本语。
显然,作为占领者,非常清楚的知道,只要民族语言能够存续,日本就不可能做到全面彻底的占领韩国。
(实际上,在日本占领我国东三省后,也曾经推行过强制日语使用和教育的做法)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价值观,这都是如血脉一般自然联结在一起的整体。
所以,当1942年女高中生朴英玉在火车上因为使用韩语而被抓后,牵连到以存续和推广韩语的“朝鲜语学会”的学者丁镇泰及其他30多位学者,以“渲染民族主义,煽动朝鲜独立运动的民族主义团体“为由抓捕入狱,就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朝鲜语学会”事件。
也说明了语言其实对一个民族文化是多么的重要.......
看到电影中,全国各地的学者们冒着生命危险挤在剧场中,为了一份韩语大词典热情洋溢的贡献着每一份方言的读音和解释,你突然会感到,这样的精神才是真正民族一家的精神和力量。
实际上,就连宇宙文明,都可能充满了无穷的变化和可能。
即使大一统的标准本身是为了更高效的沟通和交流,可是掐灭应有的多样性和多元文化,究竟是真正的进步,还是出自一些个人私欲的偏好?
而至于因为“很多人读错”就非要把古语改成现代读音,就又是显得多么的无知和浅薄呢.......所以,很多人感叹于印度电影和韩国电影多么“敢拍”,又有那么多题材,那么多不同角度,充满想象力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却没有想到,也许限制我们更优秀的,正是我们自己太过功利和狭隘。
只有尊重和正视自己的局限,才能更好的尊重多元和差异,也才能发展更好的文化。
这才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文化精神
你很难想象,这部2019年,豆瓣评分7.7分的作品,到今天在豆瓣上不过只有不过1.2万人的“看过”.......即使R君自己,也不过最近才补看到了这部优秀的作品。
因为,《词典》,无论从电影名字本身,还是题材,都似乎让人感觉不像是个精彩的电影.......就连R君自己,也一直觉得这可能又是一部比较沉闷的讲述编纂词典的社会题材电影......
但是,其实事实偏偏相反。
没有人想到,这竟然是一部主旋律电影,是一群手无寸铁的文人,用自己的执着来抗争占领者的文化消灭的暴政;更没有想到的是,电影竟然还拍的如此精彩,充满趣味,让一部完全可以“说教”的电影,能如此充满生气和活力,还能这样完美的融合着文盲平民和学者这2个完全不同的阶层,让他们共同为了高尚的民族大义紧紧团结和奋斗在一起.......这真的太出色,也很“韩国”........完美体现了韩国电影中,人文与爱国主义精神的无缝融合。
从为了糊口的小偷金判秀,到受过高等教育,家境出色,但就为了要保存韩国文化,不惜对抗家庭和占领者的柳正焕,以及最终受骗上当,为了挽救狱中妻子而出卖了整个项目的朴奉斗.......无一不是有血有肉,充满个性的个体。
尤其是金判秀这个人物,从最初目不识丁的社会混子,到不甘示弱的学习文字,领会到语言和文化的魅力,更从一个从来不考虑未来的社会底层变为想为了子孙后代和整个韩国民族作一点事情的民族英雄般人物,整个历程相当的感人,且逻辑安排的毫不违和......这实在是电影,尤其是主旋律电影,特别出色的地方这就是韩国电影里最常见的特色:一群不完美的,甚至充满缺点和不足的人,却往往可以凝结在一起,相信着一些几乎不存在的机会,做成了令人倾佩的事情。
反而是身为名校的校长,柳正焕的父亲,韩国文化的权威人士,早就对韩国复兴失去了信心,认为经过这么多年殖民,是不会再有希望了。
所以,教育程度,财富背景,甚至地位高低,都从来不是决定一个人真实品质的要素。
口若悬河之徒,往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甚至不如更底层的人充满江湖义气和社会大义。
谁说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只有所谓的“精英”才能决定和传承?
实际上,正是因为许多普通人的努力和坚持,才会形成一个民族真正的核心力量。
韩国电影中的这些角色,往往让我们感觉到,他们就像我们身边的人物一样,充满了人性和环境的真实感。
这实在是非常值得中国电影学习的一个重要地方。
而将编纂“词典”这样的题材,又能如此精妙的作出一场精彩、感人又惊心动魄的爱国主义故事,更是令人值得起立鼓掌的创新。
所以,谁说主旋律电影就应该样式化,谁又会觉得“讲方言”是狭隘,而不是爱国呢?
这便是《词典》的魅力,也是我们应有的对民族文化的态度和纪念.......不知道,我们还能有多久,能期盼到我们自己如《兹山鱼谱》、《词典》这样真正具有文化深度的影片........R君,2022年11月19日,于上海。
感谢阅读全文,如果觉得还行,点个“赞”和“在看”支持一下吧!
谢谢啰!
财猫电影兵无常势,水无定形部分韩国电影影评:-一场爆炸死了韩国4位部长的历史被拍成电影了......-闲山,朝鲜水军与日本水军的决战来了!
-汤唯又扮演了一次韩国的王佳芝,可惜智商还是没有在线-当韩国电影人又在思考这场病毒危机......-面对竞争和不公,你究竟该不该使用手段?
94届奥斯卡专题影评:-一场不动声色的谋杀,成就了今年奥斯卡最大的热门-暗黑、诡异、奇幻、欺骗、谋杀......今年奥斯卡偏爱暗黑路线?
-《沙丘》:喜欢或者不喜欢,这就是它最好的模样!
-迪斯尼又拍了部毒害万千女性的“鸡汤”啊.......-一场彗星撞地球,撞出了最大的人间丑剧-“邦德之死”,一个时代偶像的最好谢幕-英雄的困境,来自过度的政治正确和多管闲事.......-讽刺了,古驰品牌赞助拍了一部古驰家族谋杀案的电影-为啥这部《失控玩家》,会让社畜们看得很扎心?
-史皇这奥斯卡的一巴掌,可能就是入戏太深93届奥斯卡专题影评:-这是独立女性都需要好好看的一部电影-这部暗黑版的《寄生虫》,10年前就已经得了文学大奖-今年奥斯卡的大热门,说尽了美国底层人民生活的无奈-女孩用自己的命换渣男的未来,值得吗?
-这部9分的皮克斯新作,其实是一部“毒鸡汤”-这也许才是《信条》最简单明了的解读.......-汤姆汉克斯的2020新经典,精彩重现了二战的大西洋海战-《少年的你》:9分,毫无疑问的年度国产最佳
电影完成度很高,感动指数也直逼《辩护人》,有人说都是韩影的套路,我觉得说得不错,这类题材这么拍也不算高级,但把故事讲好讲得漂亮就是好电影。
起初看电影被电影里的故事感动,倒也不是因为什么拍摄手法高不高级,最重要的还是好好讲故事,甭管用什么手法。
词典编撰故事我记得还有日本的《编舟记》,影片氛围和这部截然不同,但也很好看,很安静也很热血。
两部影片里的人物其实都是出于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才着手编撰词典的,只是这部在日殖背景下更凸显拯救和抵抗精神。
突然好奇如果日殖时期日本的词典编撰先生遇到了非法编撰朝鲜语词典的先生会是怎样的情景?
电影完成度很高,感动指数也直逼《辩护人》,有人说都是韩影的套路,我觉得说得不错,这类题材这么拍也不算高级,但把故事讲好讲得漂亮就是好电影。
起初看电影被电影里的故事感动,倒也不是因为什么拍摄手法高不高级,最重要的还是好好讲故事,甭管用什么手法。
词典编撰故事我记得还有日本的《编舟记》,影片氛围和这部截然不同,但也很好看,很安静也很热血。
两部影片里的人物其实都是出于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才着手编撰词典的,只是这部在日殖背景下更凸显拯救和抵抗精神
《词典》讲述了韩国被殖民时期,一批有志之士冒着生命危险在地下完成韩语词典的编篡工作。
故事还是一贯的市井小人物救国,韩国大多数的主旋律电影几乎都是,粗鄙的小人物,喜感十足,被崇高理想打动而献身。
娱乐效果很强,可以说有利有弊。
弊端不是说讲小人物不好,而是韩国电影的小人物形象太过于模式化,受好莱坞电影的影响太重。
这种喜剧,人物的行为略微浮夸,在细节上也不能深究,所以失去了不少深刻性。
同时也有利于传播,毕竟通俗。
这种风格的喜剧国产电影也做了不少的尝试,比如开心麻花,但是故事上都更单薄。
而有些电影,更是错误的尝试。
比如这类娱乐片所常见的,在某个节点,英雄们集结登场亮相,由于电影本来风格就浮夸,也不会让人很出戏。
但像《我不是药神》里刻意的造型登场就不同了,非常突兀,不应该在现实题材中刻意使用。
韩国彻底废除汉字应该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距今也就40多年。
由于废除了汉字导致现在的绝大多数韩国人看不懂自己国家的史书,由于全盘使用现在这种先天不足的蝌蚪文,更是导致了文学上的一片荒芜,我是从没听说过有什么著名的韩国小说或韩国文学家。
今时今日的朝鲜半岛倒是真的急需编一本中韩大字典,拍个日据时代意淫也是醉了。
估计现在的韩国导演们也是中文盲,导致对本国历史极其缺乏了解,拍的些带历史背景的影片总看的人哭笑不得。
1上个周末,清明假期,于家中小院聚众烧烤。
聚众,意味着齐齐整整,少长咸集。
于是,在烧烤趴体开始之前,还得有独属于学龄孩子的假期作业环节。
而帮助我展开此篇文章的,正是孩子所翻查的那本工具书——《新华字典》。
2作为小学语文的必搭单品,《新华字典》绝对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因此,当看到这样的一部电影片名时,自然也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观看起来。
《词典》。
印象中,韩国这种采用人海战术的电影海报大致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那就是:海报笑得越灿烂,影片就让你哭得越潸然。
这部影片同样如此。
3影片讲述了二战时期,日本殖民统治时代的朝鲜土地上,一帮朝鲜知识分子为帮助本民族抵抗日本的文化入侵而秘密搜集朝鲜方言词汇,以编著出史上第一部朝鲜语词典的故事。
已故的漫威之父斯坦·李老爷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差不多是这样:超级英雄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其能力的大小,而是在于能否引起观众的共鸣。
事实上,不仅仅是超级英雄类电影,几乎所有拥有明显普世意义主题的电影类型都是如此。
因此,尽管《词典》是一部再明显不过的民族主旋律电影,并且剧情套路也分分钟都能被猜透,却还是让看过它的观众们不由自主地感慨万千。
而这,就要看你的主旋律究竟是怎么拍的了。
4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我们那些广受诟病的献礼片——正是这些影片,让我们开始对“主旋律”这个词儿有了条件反射般的质疑。
其实要说的话,我们也拍出过不少好的主旋律电影作品,但就好像国漫的命运一样,这类作品不知怎么地忽然就一蹶不振了。
在我看来,毛病其实很明显:缺乏戏剧冲突。
作为一部剧情长片,戏剧冲突是推动影片故事发展的重要核心之一。
没有戏剧冲突的电影,即便拥有再多的偶像明星作为卡司,也会让观众们觉得索然无味。
而戏剧冲突的来源,则是人物。
5相比于《复联》而言,我为什么会更偏爱单行版的漫威超英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人物。
影片中人物角色们的性格缺陷造成了彼此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如何去解决这些矛盾冲突,则让故事有了继续发展下去的必要。
于是,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人物思想开始逐渐发生转变,角色逐渐成长,形象也逐渐立体了起来。
正是这一与人物一同成长的过程,让观众感受到了共鸣。
在《词典》当中,亦是如此。
面相和性格都酷似二龙湖浩哥的金判秀是个有着一儿一女,却什么也不会的市井混混。
可以说,除了还算得上是比较讲义气之外,金判秀几乎一无是处——甚至连字也不识一个。
而这两点,也为其后来的命运——或者说影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正是由于为人义气,金判秀获得了狱中好友曹老师(他曾在狱中救过曹老师一命)的推荐,成功进入朝鲜语学会所在的租书屋打杂,也因此得以负担上儿子所在中学的学费。
同时,也由于他的大字不识,毫无文化修养,使得他和学会中这帮知识分子们之间的这种文化差距制造出的笑料令人捧腹,也使得他和与学会代表柳正焕之间产生的种种误会成功推动剧情。
6最终,与柳正焕代表成功化解彼此间误会的金判秀不仅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朝鲜语,更是喊来了自己在狱中认识的各地文盲帮助学会进行朝鲜语方言词汇的搜集。
比起一个人走十步,十个人迈出的一步更大。
没想到吧,小学数学里学的单位生产力应用题,竟然是一道哲学题。
而我也终于第一次直观体会到了漩涡鸣人学习螺旋手里剑时,所运用到的影分身之术的作弊经验积累能力。
不仅如此,在进行制定标准朝鲜普通话的听证会上,金判秀更是帮助柳正焕代表向在座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所有语文老师们区分了“屁股”与“尻”所表达的具体位置的不同。
这一知识分子们一本正经讨论“羞耻部位”的桥段设计,不仅表达了单纯的语言文化本无雅俗之分的正确观念,也让我们明白相比于繁琐复杂的文本定义,有时候通俗的直观表达才更容易使人理解你想要表达的东西。
而金判秀的这些行为,与那些空有一身学识却毫无文人傲骨,并且还轻易就屈服于侵略者的所谓的“老师”们之间的对比,则让我们不由得感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意义所在。
7关于文化入侵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我们在《最后一课》中早已学到过。
同时不仅在朝鲜半岛,在抗战时期被日本占领的中国东北同样也存在着日本试图通过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而达到征服目的的文化入侵行为。
这些,都是伤痛。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语言绝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交流工具。
正如影片中柳正焕代表告诉金判秀的小女儿顺熙胡饼为什么叫“胡饼”所展现的那样,文字和词汇当中本身就蕴含着历史与文化。
而这些所体现出来的,都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其所在民族的认同感。
我们尚且不去谈论一个民族其所在文化属性的优劣好坏——毕竟首先无论如何,具有社会性依赖的人类在生物本能上是必定会需要获得某种归属感的——但总之,由于语言本身在其历史长河当中所沉淀积累下的一切意义,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其母语存在的意义绝对是毋庸置疑的,也是不容侵犯的。
也正因为如此,前段时间为了从众(那些不好好学习的众)而修改某些汉语文字发音的消息一出便受到大片的反对一事,自然就是理所应当的了。
8最后,影片中还有一个地方是最令我有所感慨的。
有天晚上,刚学会看懂一些朝鲜文字的金判秀待在租书屋没有回家,他随手拿起一本《好运的一天》(玄镇健 著)读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早上柳正焕代表看到他的时候,发现他竟然已经因为书中的剧情而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了。
原本略带喜剧效果的桥段,在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让我想起了影片《海蒂与爷爷》中的一处片段:
克拉拉的祖母泽塞曼为海蒂讲了一小段童话故事,然而却在故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把书本合了起来。
这时,海蒂央求她继续把故事讲下去。
而泽塞曼的回答,则是如此地睿智:想要知道后面的故事吗?
等你学会这些文字以后就行了。
于是,一开始厌学的小海蒂便主动学习起了那些令她头疼的文字。
是啊,对一个民族而言,其所拥有的文化作品本身的魅力,才是让人学习其语言的最大动力。
完。
当著名主持人“汪涵”正在着手保护我国各地方言的时候,韩国影视已经将他们曾经为此所做的努力与牺牲拍成了电影,故事发生在被日本殖民时期的朝鲜,对于本国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责任更是民族的尊严与情怀,对母语的侵略与抵制和践踏自己的家园与土地一样,都是不能被原谅的恶劣。
影片在讲述方式和叙事节奏上很像《我不是药神》,就连人物设定都有点雷同的意思。
通过影片,首先你会感受到为何到了如今这个和平年代的韩国依旧不是那么待见日本,那种国仇家恨的咬牙切齿是打娘胎里带出来的,是在灵魂里扎根的状态;其次,不管韩国人的素质是怎样的差强人意,但是不得不佩服他们对于文化的保护意识是那么强烈,虽然在“申遗”这件事上韩国多次耍流氓,但那种强大的占有欲和保护欲还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文化,就是历史给予的财富,既然继承了这份遗产,就要为未来承接它的后辈负责。
QJ
语言是民族的精神,韩国根据真实事件改变的电影《词典》,反映了在日本占领统治韩国时期,不甘屈服的青年对日伪政府的抗争和对语言的收集和保护。
2019年3月1日,恰逢韩国发起日本占领下的独立战争100周年。
这部主旋律电影,虽然仅聚焦一本《词典》的编著,却荡气回肠,让人感受到那个年代的青年对于国家独立的斗争和勇气。
1940年左右,日本人占领韩国后,禁止韩国人说韩语,在学校里要求学生说日语,妄图消灭韩国的语言,从精神上彻底统治韩国。
对于韩语运营的杂志社也严加禁止。
柳廷焕,父亲是一家亲日的校长,身为朝鲜语学会的代表,看到一些年轻人不说韩语改说日语,痛心疾首,下定决心收集各地方言,编著一本《朝鲜大词典》,保留住韩国的语言和文字。
金畔守,监狱惯犯,为了两个小孩的生活艰难挣扎,却误打误撞加入朝鲜语学会,成为保护词典草稿的勇士。
影片展现了年轻人如何抗争,如何受到日本政府的搜查和压迫。
也有同志的背叛和生活的艰难。
但这并不影响各个职业的人成为为民族独立而斗争的兄弟。
日本对朝鲜的统治,是一段非常黑暗的历史,柳海真的表演时不时的引人发笑,直到最后拼尽全力护住词典草稿,倒在血泊中。
《词典》是很简单的故事,却表现的非常具有悬念和吸引力,牢牢地抓住观众的眼球,有欢笑也有泪水。
或许这就是真正的历史,虽然很艰难,每个人都在努力的活着。
不得不承认,韩国有一些非常优秀的编剧和导演。
一部主旋律电影,拍的比抗日神剧,手撕鬼子,裤裆里面塞手榴弹好了不止几百倍。
更多的时候,抗日神剧,虽然打鬼子打的很爽,却显得很假很荒谬,这是对那些逝去的烈士极度不负责任。
只有真正接近历史真相的影片才能足够震撼人心。
一个很淡又很美的小众电影公衆號:凉心评(文中图片来源《 词典 》,侵删。
)本文版权归作者 凉心评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文/斯嘉丽说起抗日神剧这个话题,我国的拍摄经验从数量上看应该可以全球夺冠。
只是量变何时到达质变就不知道了,而韩国这几年也在这类题材上发力后,高下就立现了。
韩国的抗日神剧数量虽然不多,但每次出手都是大卡司大制作大导演以及,高品质。
比如2015年河正宇参演的《暗杀》,拿到青龙奖最佳电影。
说的是暗杀日本总督和除韩奸的故事。
我特么看了两遍。
尤其为里面大时代夹杂的小人物的若有若无的感情线唏嘘,这是韩国人最擅长的套路。
现在归入三刷库存。
再比如2016年宋康昊参与的《密探》,说的是炸日本警察局的事,里面策反和反策反的脚力非常精彩,宋康昊还凭此片获得百想影帝。
再比如今年的《词典》,讲的是日本奴役韩国使用日语之后,韩国人如何通过制作韩语词典来保留本民族文化灵魂的故事。
首周票房夺冠,虽然数字比不上《流浪地球》但是拍摄技巧之纯熟,充分彰显了韩国的电影水平。
所以你看,是不是角度各异,不落窠臼?
拍抗日片,韩国人是不是认真的?
说实话,这部电影时时处处展现的是一种技巧的胜利,到处都是套路,展现出韩国在电影技巧上自成一派的纯熟成就。
抗日的红色电影,绝对也是需要套路的。
但是人家的套路不是日本鬼子又傻又蠢,人民游击队永远打不死。
他们的套路用的让你极其舒坦。
首先这部电影的题材就很套路。
不过也是没办法的事,韩国被日本殖民三十多年,正面抵抗被打压过一次以后,就基本销声匿迹,抗日组织的总部都帮到我国上海了。
所以怎样的题材能展示韩国人的抗日精神呢?
当然是非正面抵抗。
以往选过暗杀,埋炸弹,潜伏,这次选的是文字。
当初日本占领我们东三省的时候也是搞的这一套,全面推进日语的学习,不知道我们有没有这种可歌可泣的事迹。
算了,不意淫了,看看韩国人怎么对抗日本的语言奴役。
他们私下里编辑韩国语词典,希望不管日本人死赖在韩国多久,多么处心积虑地从小孩子就开始暴力推广学习日语,韩国人都能不忘记自己的语言,因为它是民族的灵魂。
题材之外,是技巧的套路。
比如,对比的套路。
刚开始金先生与柳代表相遇,是因为金先生偷了柳代表装词典原稿的包产生的追跑,为了掩人耳目使了个抱着枕头代替包的障眼法。
两人不怼不相识之后,结尾也是用这个障眼法拯救了词典原稿。
只不过使用的人调换了。
变成柳代表用这个方法忽悠日本兵。
这种对称呼应的套路并不少见,TVB早年的连续剧就经常使用。
但是看着觉得挺顺理成章,因为用的很自然。
两个人在互怼中不打不相识,虽然学识文化阶层水平相差十万八千里,但是爱国之心毫无二致。
当国之不存,两个彼此保留初心的人擦出了爱国的火花。
当初那个相信留学救国的文化人,也可以把国家语言文字保存的希望交给一个曾经做过小偷进过监狱当街吐痰上班迟到爱讲粗话的文盲。
当初那个为了儿女生存而做小偷的人,可以为了国家的语言文字而牺牲自己。
把商业电影的套路用到红色电影里,这种手法比普通蠢化日本兵更好用更煽情更容易引起共鸣。
强烈建议咱们好好学习。
你看咱们大国主义的科幻片都已经出来了,抗日神剧是时候更新换代了。
到目前为止,好看而又能让观众从艺术真实中相信是生活真实的,我就看见《风声》这么一部电影。
从那以后,咱们抗日神剧就两个套路,要么日本兵蠢死,要么全民皆卧底。
当然了,我也理解,电影的题材选择和角度选择,其实也不是想学就能学会的。
这跟我们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有关系。
大家根深蒂固单一的思考方式,又怎么可能拍出参差多态的电影呢?
教育本身的问题,教育界不反省,这个时代的三百六十行都会展现出结果。
再比如,曲折的套路。
当柳时政饰演的金先生决定退出参与帮助编写词典时,我不禁在心里为这部韩国的抗日神剧点赞。
艰难时期的战争就是这样,必然会有曲折。
韩国被日本殖民了三十年几年,命短的估计从生到死一辈子都没见过韩国独立的样子。
这漫长的年月里,犹豫失望绝望屈服的情绪滋长是自然规律。
假日我们不是八年抗争而是三十年,你猜有多少信仰会坚持到绝望?
所以电影里面的怀疑失望绝望放弃,是可以理解的。
是人性的必然。
事实是这样,电影也这样拍才更有吸引力。
所以韩国这几年的抗日神剧都会给这种情绪展现的舞台。
虽然韩奸视不对的,但是韩奸们的绝望,也是正常的绝望。
韩国的抗日,心碎程度是可以想见的。
而没有曲折的成功,便缺少成功时苦尽甘来的喜悦。
所以除了正面战场表现日本兵的愚蠢,生活中还有方方面面的抗日故事可以挖掘。
总之,说着说着,必然又会走到为中国电影编剧和导演,素材和角度瞎操心的路上了。
还有,煽情的套路。
不管韩国人拍的是什么题材的电影,总免不了给煽情一席之地。
你看它连拍个鬼片《与神同行》特效炫得人眼花缭乱时,还不忘指向煽情的目的,就知道这个民族不煽情活不下去。
其实呢,柳代表一坐下来,开口,我就知道要煽情了,韩国十年来煽情的套路都没变,但我还是愿意听,也知道这几句话里会有金句。
甘心情愿被套路,所以你说人家为什么就把套路用的那么炉火纯青呢?
这就是技巧啊。
“比起一个人走十步,十个人走一步迈出的力量更大”你确定你不是在致敬我们毛爷爷说的“人多力量大”?
自比蒲公英的生存能力和我们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哎,为什么我可以理解你们,那不都是因为祖上曾经同仇敌忾过吗!
但是呢,影片里蛮夷饼这个桥段把我伤到了。
“别的国家的军队开到我们国家就叫蛮夷”“60年前中国的军队开到我们国家,带来了这个饼,就叫蛮夷饼,也叫胡饼。
”你这样说要负责啊,思密达!
朝鲜日据时代的前60年,那是中国清朝时期的附属国啊。
朝鲜附属我国可不止60年,你这么说逻辑不通啊。
李氏朝鲜时日寇骚扰朝鲜,那还是明朝宗主国把军队开进来帮你赶跑的啊,那时就你们与水火啊,你看看你们现在的民族服装跟大明的相似率有多高啊。
那都是你们自己上书求来的啊。
你恨日本可以,如果你觉得清朝是蛮夷入关篡夺明朝我可以理解,那你说清楚,不要说中国蛮夷好吗?
你们一会说我们孔子是你们的,一会又说我们蛮夷,你确定儒家和蛮夷是一回事吗?
再但是呢,又有个桥段让我笑了。
金先生任职的剧场被老板改名成大东亚剧场。
这是被日奴役的结果,但是剧院名字的写法,竟然是汉字。
所以,说到底日本折腾来折腾去,老祖宗还是我们中国。
这部电影里面有很多经常在韩国罪案剧里刷存在感的演员,很开心他们能聚合在电影里,说真的,韩国电影人真实层出不穷,相比我们的流量世界,分量十足。
柳海镇我就不说了,忠勇路实力担当,虽然其貌不扬,但是演技让你感谢他的长相,幸亏他其貌不扬,要不我们怎能全心全意欣赏他的演技呢?
最近他刷屏的影片是《完美的他人》,也是我强烈推荐2019必看韩剧。
还有在《坏家伙们》里面演过反派的金太勋,说实话我一看到他我都吓死了。
因为他之前塑造的反派太成功了,那种不寒而栗让我记住了他。
这次虽然只是配角,却是个挺好的开始。
至于跟刘海镇演对手戏的尹启相,其实他的演技比不上柳海镇,所以演员存在感没柳海镇那么强,但是,我们柳海镇就有那个本领,无论跟谁演双雄戏码,都可以带动对方入戏,这就是现实版带你飞啊。
还看到在《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里和玄彬组不离不弃cp的小秘书闵镇雄,虽然他拿到的是韩奸的角色,但是你也会觉得很不起来,毕竟他们只是自愿服务,而自己的老婆又在监狱里奄奄一息,你是要救一本还没有编好的书还是救你老婆?
他的挣扎和后悔都很真实,小秘书加油!
最后致敬一下韩国人对短跑的热爱,至少他们的电影是这样显示的,甭管什么题材,永远都马不停蹄。
加油,但愿我们早日追上你们。
2019年2月18日————————————影片信息:片名:词典导演:严宥娜主演:柳海镇 尹启相时长:135分钟类型:剧情/历史上映时间:2019年1月9日—————-———————————当你看电影时其实在看自己到不了的人生不如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让我们一起聊聊人生的无数个可能
哭得我死去活来 日本人真的太坏了 看了这片才知道原来朝鲜曾经被日本殖民了那么久
拍摄还是现在韩国电影的主流路数:前半段搞笑后半段死命煽情,小人物改变历史之类的,但问题是,就连韩国这种不入流的拼音语言都给拍了这样的片子,我们放着《新华字典》没人拍。
故事很好,可惜完成故事的手段太差,后半部尤其漏洞太多了。
三星半。有点套路。
这主旋律的词典实在平淡而无趣。
看不进去,
灭国三十年,文化火烛不断,国有大小,但是文化清骨无尊卑
又见🚕套路。
隔壁这类爱国主义情怀的历史片怎么拍都不会坏。前面搞笑后面煽情,中规中矩。结束部分周围的大妈啜泣声此起彼伏,我只因起了个大早感到此片略冗长。ps.宝藏男孩刘海真土帅土帅是肿么肥事?O_O
是很棒的主旋律影片,但是我目前对任何国家的民族主义这一套理论持谨慎态度。
无论是剧作还是情感上,都处理得十分工整。感官上的欢笑和泪水都有。但也中规中矩,过长了点。
这内容怎么不得拍成电视剧。。。
智闺浙坞寇头坯
全是从好莱坞淘汰的笔法,没有分毫来自本土的生命力,不知道的还以为这帮人编的是牛津词典。
⒈在没有滤镜的情况下,本片也就显得不太好看,但也并不难看,总体来说是比较模板化的套路,主人公由一个混混,成长为一个英雄人物,前期有笑点,后期有泪点,情绪煽动的也还可以,可就是带入不进去;⒉历来就对各国的喜剧片不太感冒,而本片也证实了这一点,前期的喜剧色彩有点无聊,后期的煽情,由于身份问题,导致不能带入到剧情中,同时还没有其他类似谍战的元素,也就让后期并没有太多看点;⒊演员表现还是可以的,尤其是主角很出彩,塑造人物非常成功,至于其他人物,其实并没有太多印象深刻的地方,可能也是由于剧本的原因,才导致这一现象,总之,这种类型的电影,在没有本国滤镜的情况下,影片本身也还不出彩,可看性比较少!
算是提升了民族文化地位
编舟记是词语汇聚成文化的汪洋,词典更多则是历史席卷下为了民族认同的奋起反抗,所以比起方言的收集编纂,后面主角意识到自己国家的语言即将慢慢消逝的段落更打动我,个人做为存继民族共同体精神的个体,见证语言的逝去时,就像自我的一部分也被永远扯离,与过去的连接不在,也无法拥有未来。主角不能等待挽歌慢慢响起,选择了用生命抗争,也使得结局过于煽情,大概韩国人看来情绪更能有共鸣。韩影商业操作已经非常四平八稳了,看多了必然变得挑剔,反而期待出现一些不按套路的小意外。
2020-174。毫无节奏感,平淡着的紧张,硬拗出的平淡。不过如此说来,朝鲜普通话是在小鬼子统治时期才产生的
《词典》正是这种能够找到主题的好电影,把故事放在日据时期那个时代背景下,编纂词典的过程便成了爱国情怀和反抗精神的一种表达。通过金畔守这个人物的视角,我们看到了当时日本政府对于韩国本土文化的打压。
韩国主旋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