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友友》看完。
先说结论,不太行。
特别是跟前一段那部创意有些雷同的《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一比,高下立判。
简而言之,《朱同》属于那种伪装成儿童电影的成人片。
表现形式富有童趣,天马行空且脑洞巨大,但言之有物,看着十分过瘾且耐人寻味。
《IF》彻底反着,看预告片似乎是那种拍给成年人的电影,试图在唤醒观众童真的基础上引发共鸣,但实际上,影片故事处理得非常低幼向,而且主线剧情推进过程比较平淡,成年观众可能会觉得无聊。
与此同时,影片中的“友友”们,角色众多且造形多样,但实际上大多属于着墨不多的酱油型人物,形象塑造几乎无从谈起,而出场较多的蓝蓝和花花,相关情节缺乏波澜且毫无新意,我怀疑可能连小观众都很难从中获得感动。
当然,特效画面的质量还是过硬的,CG角色与实拍的结合用天衣无缝来形容也不为过。
基于此,影片中的部分段落还是能展现出妙趣横生的想象力。
如果是冲着画面去看的,应该会比较满意。
对了,小贱贱瑞安·雷诺斯,在片中大多数时间其实顶多算是个绿叶,而且限于全年龄电影的定位,他最擅长的那些插科打诨式的搞笑并不多,所以各位“贱粉”如果非要去看,那得做好心理准备。
总之吧,这片子我给三星半。
适合家长陪孩子看。
如果自己去,可能还是需要适当调低预期。
《神秘友友》不仅仅是一部为观众带来欢笑与感动的电影,更是一部深入人心的心理片。
它巧妙地融合了现实与幻想,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童贞与成长中的困惑、挣扎展现在大银幕上。
电影中,“友友”(IF)的设定是极富创意的。
它们是人类想象中诞生的伙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但当孩子长大后,这些“友友”却逐渐被人遗忘,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这一设定巧妙地揭示了人们心中的那份童贞——那份纯真、无邪、充满想象力的部分,是如何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被埋藏、遗忘的。
影片中的小女孩与“友友”们的冒险之旅,其实是一次心灵的旅程。
小女孩在面临困难、消极的时候,是“友友”们给予了她支撑和力量。
这种支撑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它们让小女孩重新找回了那份童贞,让她看到了生活中更多的可能性和美好。
电影的镜头语言和台词都充满了深意。
每一个镜头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成长、关于遗忘、关于寻找的故事。
而台词则更是直击人心,让人在欢笑之余也不禁深思。
浪费了假想友人IF的设定,只是在童话中回荡成长的旋律,这种套路好莱坞拍了一万遍。
总体有种《玩具总动员3》的幻觉。
主人长大后看不见IFs,导致IFs与主人失联,而IFs又很想念主人,便和小贱贱、女主合作找到并帮助主人让主人重新看见自己,最后女主发现小贱贱就是她的IF。
完全是对儿童非常友善的电影,也许其中职场焦虑、父母生病等现实问题对当下有所投射,但这也改变不了本片幼稚无聊、缺乏深度的事实。
本片和传统套路有一点不同,本片连冒险情节都微乎其微,姑且把一开始女主发现小贱贱的小乌龙当作冒险元素,那么后面寻找主人的故事简直缺乏想象力且太过平常了,谁都知道他们一定能找到主人,没任何悬念在了,看着也挺无助的,所以票房扑街也是合理的。
神秘友友 (2024)6.22024 / 美国 / 剧情 喜剧 奇幻 / 约翰·卡拉辛斯基 / 凯莱·弗莱明 瑞安·雷诺兹
观影指南:1.叙事过程:开头叙事较为缓慢,随着剧情的推进将会逐渐进入高潮,再归于美好的结局。
(一定看到最后,和开头有呼应。
第一次看像惊鸿一瞥)2.叙事模式:类似舞台剧,每一幕的开始都是在白天,落幕在夜晚,剧情前半部分都在按照这样的大体模式发展,随着进入后面这样的叙事会被打乱,并不影响观看体验。
3.背景音乐:完全按照剧情发展进行变奏,并且在一些特定剧情中音乐起到一些按时和诙谐的作用。
(剧情中还有关于背景音乐打破第三面墙!!!
)4.艺术成分:不管是服化道还是镜头语言,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分。
观影前的建议1.里面的相关友友都是在8090后左右时期童年出现过的。
(但并不影响故事内核)2.关于豆瓣说部分网友提到的政治正确的评论。
本人其实觉得还好,不同人种出现并不会有违和感,反而友友还兼顾到了大部分族裔,因为这个而给电影打低分,要么单纯就是个二极管,要么就是完全接受不了。
(那就不建议观看)3.整个故事内核想要传达的意义远非电影里单纯表现的那样,而是借此来表现关于亲情、友情以及对自己过往的寻找。
而不是单纯的以找回自己为主,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与自己和解,并继续向着未来前进。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从历史中汲取信仰力量”---选自《永远的延安精神》整个故事的内核和这句话类似。
4.面向观众:比较偏十几岁到二十几岁(这个时期比较迷茫,也是片中主角的年龄段附近)5.建议自己线下观影,整部影片更像是一个艺术片,不算是爆米花电影。
#电影神秘友友# #神秘友友# #伊姐观影团#电影《神秘友友》带着童趣挽着大号紫色大娃娃,再次回到童年的梦幻梦境之中。
这部电影让我们回忆起小时候那些能够帮助我们实现愿望的梦境,无论我们现在是年轻还是年长,都不要丢失纯真的童心。
在电影中,我们跟随着主人公一起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童趣和奇幻。
我们看到了那些曾经在我们的梦中出现过的神奇生物,还有那些能够帮助我们实现愿望的魔法道具。
这些都让我们感到非常亲切和温暖。
电影中的主人公带着大号紫色大娃娃,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他们一起探索了这个神秘的世界,发现了许多惊奇的秘密。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童心,重新感受到了那种纯真和快乐。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无论我们现在多么年长,多么成熟,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童心。
我们应该记得那些曾经让我们感到快乐和幸福的事情,不要忘记那些能够帮助我们实现愿望的梦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享受生活,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需要童真的不仅是孩子,还有那些长大了的孩子们。
我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着神奇的力量,在某些特殊的瞬间,会蓦地苏醒过来。
突然之间,我们仿佛看到了全新的世界,真正的生活。
或许打动人的并非影片,而是童趣本身。
但我并不想去苛责,毕竟连童年也是那般的苦闷和不愉快。
虽说偶尔还是会去怀念。
岁月不饶人啊,但愿你和我仍然有着一颗年轻的心。
《神秘友友》,一部温暖感动的合家欢电影,家中的八岁小姑娘给出评价——非常好看。
整部电影想象力丰富,特效精彩丝滑,画面唯美绚丽。
毛茸茸的紫色蓝蓝、优雅美丽的蝴蝶花花、超萌小冰块、粉红鳄鱼、炫彩独角兽……一个个“被遗忘”的神秘友友,帮我们在这个夏天,找回童心。
#电影神秘友友# #神秘友友# #伊姐观影团#
1 fresh sheetsfresh towels2she is bit of a diva(self-important woman)3separate incidents-boy4 JUST E5 embellishment=enhancing=exageration6 real food or junk food
全文3895字《神秘友友》是一部真人与动画结合的儿童幻想作品,在我看来,可称之为童话,因其具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幻想成分。
剧中主人公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这个年龄在童话创作范畴中,属于已接近即将离开幻想的年纪。
对于童年来说,最好的幻想年龄应当在七八岁之前,有很多童话名著中,七八岁是一个高频出现的年纪。
七八岁是多好的年纪,在此之前孩子的幻想并非不多,而是孩子基于表达能力有限的原因,往往陷于幻想的混沌之中。
而七八岁时,对于现实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又不够完全,同时又没有真正地离开幻想世界,此时的孩子,往往会创造出更多出其不意的想法、惊人的语言表达,叫人赞叹不已。
儿童在此年龄段是又一次质的飞跃,他离开幼儿的温床,奔向童年的草地,他做梦,也睁开好奇的眼睛……我常常怀念我家孩子七八岁时的童年,多可爱啊,仿佛岁月永远都可以为我们把孩子留在他最美好也最快乐的年代里。
以后的日子尽管有更多新鲜的快乐在等着他,可是谁都知道,再也没有比七八岁的童年更叫人怀念的日子了……所以,到了12岁时,我们看到孩子又步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个关卡是他即将从小学毕业去上初中的节点。
谁都知道,但是在那以前我们并不知道,一旦离开旧环境,人便会飞快成长,上了初中的孩子,一下子变成了少年,蜕去了所有的懵懂青涩,转而为了前途而被迫背上了更为沉重的书包,里面装满了永远也做不到尽头的试卷……12岁,快乐轻松的幻想被迫退出孩子的空间与时间,他们要做题做题做题,没有时间让自己游离,说那些可爱的话语了。
仿佛一个跟头,就那么被迫地长大了……孩子们总是盼着长大,不知道长大不止是蜕变,还是远离,永远地离开童年的港湾,而要去直面世间风雨了。
2《神秘友友》讲的正是12岁的故事。
小女孩认为自己长大了,但是最后却发现自己实则仍残存着童年的幻想。
当她发现自己的朋友实际上来自幻想之时,不禁诧然。
12岁,仍然有少许的幻想,这也是成人需要对部分儿童需要探讨与关照的问题。
从部分层面来说,幻想,实则是人类出于自我保护的一种防御机制。
当人无力抵抗现实时,便会蜷缩进幻想的壳中以躲避不愿直面的现实。
这是悲凉的,因为当人总是躲在幻想中时,人便不肯再长大。
但也是幸运的,人为什么非要长大,非要老气横秋,非要成为一个圆滑世故的人?
这是我们人生非走的路吗,这是唯一的路吗?
并不是,一生成为儿童,也可以是一种幸运的选择。
所有的命运都是命运的选择,也是自己的选择,无所谓对错。
3而《神秘友友》影片中的小女孩,之所以与自己幻想中的朋友产生了友情,无非也是因为逃避而躲进了幻想中的缘故。
前面部分有些模糊,似乎是一直与母亲生活,但是母亲故去了。
对故事来说,原因有时并不重要,一切情节都在为故事服务。
接下来住到奶奶家,随后才出现乐观活泼诙谐的爸爸,而他在住院。
此时情节上的交待也是很模糊的,可能女孩父母是离婚的,或者是母亲先离世,接着父亲又生病。
总之,她来到了奶奶家,而结局是父亲病愈,她离开奶奶家。
奶奶虽然为伴,但事实上,女孩心理上是孤独的。
孤独的孩子,很容易拥有幻想中的朋友,于是她的故事才真正地发生了。
在她离开奶奶家时,故事告诉我们,原来她在奶奶家楼上认识的大叔不过是一个幻想。
4童话幻想的结局很重要,当然这也与故事人物的设定有关系。
一种是纯幻想,就是全部以幻想出来的人物为主角,这种主角大多以动物为主。
这样的幻想形式是我很喜欢的一种,因为动物不会说话,但是在童话中可以说话有与人类一般的思想,于是我们理所当然地明白了,这里面所讲述的故事,本身就是以动物喻人的表达形式,于是不论发生什么我们都清楚地知道,动物性格与故事是被设定出来的。
那么,我们便戴上童年的眼镜去观看即可。
另一种则是以人类为主角,在他或她身上发生了种种奇妙的事件。
这种表达形式有两种结局,一种是依然如动物幻想一般,并不让我们从幻想中剥离出来,只是为了向我们表达一种情感上的升华。
这种结局收尾是最好的,因为我们情感得到了慰藉,心灵仍在童话的远方不必直接掉进现实中去。
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我们就这样只去看美好可爱的事物吧,它并不是幼稚的行为,而是为黯淡的现实开上一朵幻想之花。
可憎的是,还有一种叫人非常讨厌的结局,简直是画蛇添足。
从前我读过一篇很著名的童话,讲了一个小男孩的故事,本来情节很有趣,但是结局最后竟然说:小男孩醒来发现这是一个梦。
啊,好像一记闷拳打在我心上,为什么非要醒来呢?
只管幻想好了,不要说是在做梦吧!
童话结局的大忌就是画蛇添足,不要告诉我这一切是假的。
我不想知道!
5当然了,《神秘友友》的结局其实也类似如此,也是揭示了一个真相,也就是小女孩所认识的所有人都是来自幻想,包括那个中年大叔。
不过,它的处理比较温和,叫人还能够接受。
小女孩最后发现她去的屋子里原来并没有住人,没有一切玩具,没有一切幻想中的朋友,连大叔都是假的。
但是这并不叫人难过,因为她在结局中治愈了自己的孤独,她来自12岁的最后一次的幻想,救赎了她的现实。
当她孤立无援时,她因为幻想而没有被痛苦的现实击倒。
当她最后一次拥抱这位来自幻想中的大叔时,她的心灵实则已经得到了成长。
故此我们在这个故事中也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她会幻想出一位大叔与她进行了一场奇妙故事,这可能与她的家庭变故有关。
故事中,母亲过世,父亲生病,与奶奶住在一起,小孩子是需要被照顾的。
而她却需要承受命运带来的很多打击,那么,她必须需要一定的心灵保护,而这位幻想中的大叔,从心理角度来分析,应该是父亲的替代品。
她需要父爱的关照,而父亲此时却需要她的照顾,那么,这位幻想中的大叔就是一个健康父亲的替代,他体恤她的灵魂,照顾她的孤单,故此,大叔的出现便是一个准确的设定了。
但有一个纰漏无法圆满。
那就是大叔的设定对于一个12岁的小女孩来说显然也是不太恰当的。
6此时我们可以简单介绍一个故事的主线。
小女孩因为无人照顾,去奶奶家住。
在奶奶家她看到奶奶仍然留着她儿时的画作及各种天真可爱的玩具,但是她认真地告诉奶奶:“我不是小孩子了。
”她觉得自己不是小孩子了,可是她不知道自己并没有真正地离开小孩子的世界。
她的奇妙之旅悄然开启。
她认识了楼上的一个大叔,这个大叔家中有很多可爱的小家伙,大毛怪、水精灵、独角兽等,哈,这才是故事真正上场的部分。
此时我们先撇开故事不说,要说一下之前说到的大叔的事。
一个12岁的小女孩怎么可以随便进入一个中年男子的房间呢?
这便是故事中的一个漏洞,在这个故事中是无法自圆其说的。
我看过一个叫做《可爱的骨头》的电影,全片用炫丽的色彩构图,讲述的却是一个令人非常痛苦的故事。
一个小女孩,实际上也就是12岁左右的年纪,因为毫无防备地答应了邻居大叔的请求,虽有一定的不情愿,但最终因为不懂得拒绝,而最终成为猎物。
故事主要讲小女孩不在人世之后,家人不断寻找她,她不知自己已故,以灵魂的形式出现,久久不愿相信自己已离世的现实。
但最终她得到治愈,家人也接受了现实,她才得以告别人间。
但这个故事的主旨不光如此,而在于开头,我们一定要给小孩子多上一些安全课,这是我们写故事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给孩子写故事也好,讲故事也好,虽然不能说做到面面俱到,但是终归是要规避很多问题与风险的。
例如安全这一类,我认为这种避开安全风险问题不谈只为了讲故事的情节,是应该避免的。
但是就这个故事而言,又没办法避免让这个中年男人以动画的形式出现,因为结局中,女孩儿一开始并没有发现这个大叔实际上原来也是一个幻想产品,由此,这个故事在此时的风险是规避开去了的,毕竟这个大叔不过是幻想出来的而已。
如果一开始就把大叔设定为动画人物的话,那么故事就没有了结局的出其不意。
如果设定为中年阿姨的话,又不符合她内心需要父亲保护她而衍生的替代品的设定。
总之,故事有时难免让人产生不安、怀疑,这些都是讲故事的人需要多多考虑的。
7故事的主要意义,我认为有两条线。
一个就是孩子的孤独得到治愈,另一条也是在讲我们每一个人与童年的关系。
小时候我们都有自己幻想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出现的可能是仙女、魔法师、怪物等等,但是小孩子一旦长大,这些幻想出来的事物就慢慢地归于寂静中去了。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它们现在过得怎么样了呢?
这个故事便是以这个视角呈现的。
那些被小主人遗忘的事物们,它们如果不再被记起,就会慢慢消失,直到它们找到下一个小主人。
所以小女孩和中年大叔便开始了帮幻想之物们寻找原来的主人和新主人的工作中去了。
而这也是故事可以预想到的部分,她在帮幻想之物寻找从前的主人之时,也是在帮助自己寻找丢失了的从前。
故事外围是无奈的现实,内核则是孤独得到的治愈。
故事中间部分是充满欢乐与童趣的,什么样的人就会幻想出什么样的精灵怪物与自己为伴。
怕黑的孩子、喜欢机械的孩子、爱吃糖的孩子、想当英雄的孩子、喜欢可爱事物的孩子、调皮捣蛋的孩子,他们幻想出来的小怪物便是内心的产物。
这些都为故事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故事中还有一个配角人物,一个病床上的小男孩,他一直看不到神秘的幻想之物,小女孩和大叔一直在帮助他。
8但是《神秘友友》这个名字,译得不太好,原名为《IF》,英文原为“如果……”之意。
可是译为“如果”又缺少了幻想的直观印象,叫“神秘友友”译得又太直白了,且不太符合故事的设定。
幻想出来的朋友们,消失了,又重新找回老友,这是一个故事环。
但是起什么名字呢?
我也没有一个太贴切的想法。
9故事发生在空房间里,如果在古代创作中,这可称之为鬼故事了。
但是我更喜欢童话的形式,它以可爱的视角去看待世界上一切空洞的空间,用毛茸茸的、顽皮的、可爱的事物填满它,这样子多好。
我们的世界需要童话,需要可爱的人用可爱的幻想去创造它。
我们不得不长大,可是我们也许永远都可以义无反顾地去爱童话。
电影的剧情比较吸引我,人在孩童时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玩伴,这些千奇百怪的生物被称为“友友”。
前段时间三年级的朱同也有这种想象,这些玩伴的作用类似《玩具总动员》里的玩具,只不过那是实体这些是虚拟。
更具体来说,友友其实就是《头脑特工队》中的BingBong。
孩子在长大之后就会将它们遗忘,小女孩碧和小贱贱饰演的卡尔文负责帮友友找新主人,不然它们没有新伙伴就会消失,折腾了一顿之后发现,还是原来的主人更合适。
因为故事本身的奇幻性质,视效的体现上更加的天马行空充满想象力,各种友友被有趣的孩子创造出来,它们的身上具备孩子的特质和独特的想象。
我们都是有趣的孩子,可为什么现在成为了无趣的大人呢?
友友呢?
快乐呢?
故事结尾,友友们找到了长大的孩子们,他们为工作忙碌奔波似乎失去了快乐,它们温柔的抱住久别重逢的老友(这里有种治愈大人的力量),似乎再说:你看起来很累,长大也没有那么好,对吧,但是一定不要忘记快乐!
友友的拥抱让我想起哆啦A梦里大雄的爸爸,生活中他是父亲,是丈夫,是员工,是一个合格的大人,直到回到过去趴在母亲怀里诉苦的时候才是成为个孩子,一个有委屈能诉说的孩子,这些友友们就有这种治愈能力!
平等的治愈着每一个大人。
影片的惊喜莫过于小贱贱,这时才让人恍然大悟,被小贱贱感动到了(这里我还是不剧透了)。
暑假《死侍3》马上上映了,同样期待住!
今天的两部电影,《头脑特工队2》和《神秘友友》竟都如此的治愈,今天也是完美的一天。
一部被译名耽误的好戏。奇思妙想,令人打开尘封的记忆,重拾幼年的美好。编剧脑洞大开,令人眼前一亮,原来还有这样的题材啊👏比《玩具总动员》系列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多得派拉蒙的造梦能力,令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得以具象化👍结局女主角找回自我的转折,也是令人眼前一亮😄
这才是纯正的儿童片好吧?关于爱与成长,也没有传说的那么不好看,意外看见Fiona Shaw(也就是达利他妈)饰演的有爱外婆,或许每个人都要经历这样一个成长阶段吧?周围熟悉的一切悄然消失,残酷现实在童年的梦幻乐园里初露峥嵘,最爱的人纷纷远去,于是爱幻想的小孩会更加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通过幻想的事物来抵御外界),等到有一天孩子不爱幻想,那些幻想的怪兽精灵再也找不到的时候,也就预示着孩子终于长大了吧。。。谢谢你们曾经陪伴我度过最黑暗的时光,即使长大了我还依然记得你。PS,这是Emily Blunt夫君John Krasinski自导自编自演的电影(他演了小女孩的爸爸),片中的“友友”造型也太可爱了叭,最爱圆墩墩的紫嘟嘟的蓝蓝Blue。
陪孩子去影院看的,我和她都看哭了,我更夸张,哭湿了两张纸。电影开头节奏有点慢。看完才发现原来配音的都是大牌呢。
很温馨,但节奏不对。就是那种,尼古拉斯凯奇的《魔法师学徒》的感觉,什么都正确但什么都不对。简单来说就是温馨的烂片。
not sure if I am too old or too young for this movie明明是为了看office reunion来的但电影怎么可以这般尴尬,比office s1还尬好吧。本来看评论还期待最后可以像s3 s4一样,但要hero's journey也不是,要love and friendship也不是,与啥没啥,甚至没有搞懂几个人物的存在意义啊啊啊啊啊啊我为什么要大半夜坐半小时公交花16刀来看这电影,出电影院的时候还下大雨连伞都没带啊
童真不死,吉亚齐诺的配乐真的很妙。
工业糖精
原本期待有许多的幻想朋友的剧情,感觉还是围绕B和她的IF Calvin来的,那些大咖配音的IF朋友们基本就出现说了1-2次话,真真是走马观花的噱头了。幻想朋友们还是可爱的导演也出来演个角色就有点尴尬了。期望过高了。CIN.IV.
9.0 out of tenMy dear imaginary friend…I think I might lose uplz come back to me...r u hurt?I'm sorryI got no friend in reality.but in my pure silly imagination....u r my bestie.ever
可能因为心盲症,我没法想象出具体的朋友,很难体会这种感觉
什么一条狗的使命啊,玩具总动员啊!不都是这样儿的剧情嘛!没有玩出汁儿来啦!
发生在主角小女孩身上的虚拟现实故事,讲得是玩具,其实是陪伴,讲得是童年,其实是治愈,讲得是家庭,其实是成长。
孩子喜欢,作为成人是觉得前半部分有点拖沓了。最后还是有点小感动
一个关于失去和寻回的温情童话。故事和节奏都很棒,是有种过去车马慢的感觉在里面的。只是这对于现代审美来说有点单调寡淡,也让这种复古感失去了味道。
2024.10.20 22:04
剧情是拖沓的,故事是老套的,反转是浅显的,煽情是成功的。最喜欢奶奶跳舞那一段,哎,谁没有年轻过呢?我的幻想朋友,离开你,谁还能把我当小孩。
好无聊的电影 很低幼 但又不是完全给孩子看的电影
4.5给5!太喜欢了啊啊啊啊好感动。怎么能这么温暖!好多喜欢得不得了的桥段,美好又治愈❤️🩹
这电影的评价两极分化很严重,完全取决于个人经历。而且比一般儿童片叙事和立意都高级很多,(头脑特工还没看不过估计也不差)甚至可以吊打很多欧洲小众文艺片。以后世界电影卷的绝对会是这些文学方面,而不会再卷特效了。
整部电影都很突然,妈妈死了,爸爸突然生病了,我突然看见娃娃了,我突然想帮助娃娃了,我突然把娃娃屋改造了,我突然知道了Grandma(翻译成姥姥那么难?)的娃娃,娃娃突然发光了,爸爸突然病危了,爸爸睁眼了(这里并不突然,因为实在太套路化了),我突然知道了Calvin就是自己的娃娃。那些娃娃本来流荡几十年,一出现在原来主人面前都突然齐齐发光了。总评:AI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