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已经过了很多年《杀人者的记忆法》在我心目中一直都是悬疑榜前三的位置,而且每一次看我都仍然会被编剧的脑洞跟薛景求老师(素媛)那神乎其神的演技所折服,导演真的可以说把悬疑这个电影要素展现的的玲离尽致,每次我看这部电影都不禁感叹,这才是真正的悬疑电影,每一处伏笔照应设计地都那么的巧妙,每一处转折也都那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丝毫不显得突兀和生硬,可以说整部电影没有一段剧情是让我觉得有瑕疵和无聊回到电影本身,这部导演剪辑版解决了所有公映版存在的问题,例如明明在强调“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结果最后却还是没有交代警察闵泰柱是好是坏,而且用了太多时间渲染父女情深,加上开放式的结尾,让人们整整吐槽了五年,豆瓣评分也只有可怜的7.8分,在悬疑片榜都排不到前一百,但导演剪辑版完美回应了这些问题,最后金炳秀的双重人格的反转让我真的是大收震撼,如果一开始就把导演剪辑版放出来,我真觉得至少前十会有一席之地,因为在我看来那个榜单上很多电影是远不如它的,像《禁闭岛》《看不见的客人》《致命魔术》《第六感》,这些电影我都是觉得出彩的点不多,只能说是比较合格勉强优秀的悬疑电影(仅代表我个人观点),跟我比较喜欢的《致命ID》《蝴蝶效应》《记忆碎片》《盗梦空间》都是有极大的差距我一想不喜欢在悬疑电影上讨论艺术性,不是因为悬疑电影没有艺术,相反我觉得悬疑电影的艺术性是比一些其他类型的电影更高,但因为它披上了悬疑的枷锁,它就必须在这一个方面贡献更多的精力,这就造就了我们很少会关注它悬疑以外的因素
这电影有上映版和导演剪辑版,很难严谨地讨论。
但可以从一个最具看点的地方入手:就是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男主以为最近的连环杀人案也是自己所为,因为病情导致自己忘记,担心自己这样下去会误杀女儿,准备自杀,但自杀前那一刻得到了关键线索,原来自己是被凶手布局,他需要一边对抗严重的病情一边证明自己的清白(至少是这部分)并惩罚凶手(自己的方式或法律意义上)。
如果电影最后的解释是一切都是主角的幻想、包括不合理的地方。
那有什么意思了?
反正就是大脑有问题,随便想随便编……比如再加一层,这些都是男主的幻想,剧情上可以成立,但很显然,人物大打折扣。
即——过犹不及。
因为我对这类电影早脱敏了,看得时候反而是这样的角度:用连环杀人悬疑惊悚片去讲阿尔茨海默症,而不是以阿尔茨海默症来编织一个连环杀人悬疑惊悚片。
所以,我眼中的本片虽然商业元素很浓,但本质上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是一样的。
虽然导演借鉴了大量同类型电影,但也确实弄出自己独特的味道出来,出于对创作的尊重,以导演剪辑版来评价的话,后面过于拖沓,反转画蛇添足。
电影想法非常好,但这么拍着实一般,如果让拉斯冯这类导演来拍,上限应该会很高。
当红色围巾在冬日的雾气中飘动,金炳秀的日记本上开始浮现血迹般洇开的字迹。
这部改编自金英夏同名小说的心理惊悚杰作,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视角搭建起记忆的镜屋。
在元新渊导演的镜头下,薛景求饰演的连环杀手既是手握解剖刀的施暴者,也是被记忆凌迟的受刑人——这个充满存在主义困境的角色,将观众拽入记忆与真实的量子纠缠之中。
一、记忆褶皱中的双重谋杀影片以非线性叙事织就细密的悬疑网络。
退休屠夫金炳秀在诊断出阿尔茨海默病后,开始用录音笔与日记对抗记忆消逝。
当少女连环杀人案打破小镇平静,他凭借残存的本能嗅到同类气息。
与警察闵泰柱的猫鼠游戏,逐渐演变成记忆迷宫的生死竞速:停车场的神秘血迹、消失的蓝色雨伞、女儿恩熙颈间的淤青,每个细节都如记忆碎片般折射出多重真相。
导演在此构建了精妙的叙事陷阱:金炳秀视角下的现实不断塌陷重组。
诊所里的诊断录像带突然出现未记录的对话,监控视频中的身影在记忆里变换装束,连女儿的存在本身都成为可疑变量。
这种不可靠叙述者的设定,使观众被迫成为精神分析医师,在真实与妄想的光谱间进行艰难甄别。
二、阿尔茨海默的哲学隐喻疾病在此被赋予存在主义色彩。
逐渐消失的短期记忆如同被橡皮擦抹去的罪证,而不断闪回的血腥往事却如幽灵般愈发清晰。
金炳秀在地下室解剖动物的场景,与年轻时虐杀妓女的记忆形成镜像——当刀刃划开皮肉的触感跨越时空重叠,疾病成为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释放出被理性禁锢的暴力本能。
影片对记忆的物质性呈现令人战栗:冰箱里冰冻的录音笔、笔记本上反复涂改的日期、手机里自动删除的通讯记录。
这些记忆载体的异化,暗示着现代人依靠外置存储器维系身份认同的脆弱性。
当金炳秀在雪地上用树枝画出记忆宫殿的平面图,突然断裂的线条恰似被疾病撕裂的认知图谱。
三、父权神话的坍缩与重构金炳秀与女儿的关系线,编织出令人窒息的俄狄浦斯寓言。
他在超市货架间跟踪保护女儿的长镜头,混杂着父爱温情与窥视欲望;教导女儿解剖兔子的场景,则是暴力代际传递的惊悚隐喻。
当记忆迷雾中浮现妻子死亡的真相,这个自诩为"清除社会垃圾"的道德判官,终于直面自身基因里流淌的恶之遗产。
闵泰柱的角色设计充满拉康式镜像意味:年轻警察既是金炳秀的职业对立面,又是其暴力基因的倒影。
两人在审讯室的对话如同照妖镜,照出执法者与违法者共享的嗜血本能。
当第三代暴力以更优雅的姿态降临,影片完成了对正义叙事的彻底解构。
四、血色记忆的拓扑学影片结尾的惊天逆转,将全片提升至哲学高度。
精神病院的白墙成为终极记忆画布,所有时空线索在此重新排列组合。
金炳秀在镜前撕扯头皮的癫狂,与年轻时实施暴力的快感形成莫比乌斯环式的因果链——当记忆成为可塑的黏土,连罪恶本身都失去了锚定点。
那把在记忆迷雾中反复出现的解剖刀,最终刺破了所有叙事谎言。
元新渊用这个充满痛感的镜头宣告:在记忆的迷宫里,没有无辜的旁观者。
每个人都是自身历史的共犯,在遗忘与铭记的永恒撕扯中,不断重写着属于自己的罪与罚。
当片尾字幕升起时,观众惊恐地发现——自己竟也开始怀疑某段被深埋的记忆是否真实存在。
简单的说吧,很多人看了导演剪辑版也没评论到点上。
大多数人只看到了“老年痴呆”、“即使失忆也改不掉习惯”这些表象符号,而导演真正讲的是:一个杀人惯犯,即使患有间歇性失忆症,也会在清醒的时候找出办法继续杀人,掩盖真相并嫁祸于人,不仅有娴熟的杀人手法更有缜密的逻辑思维,利用自己间歇性失忆的缺点,伪造出以假乱真的证据(录音笔和日记),通过所谓的细节博得检察官的信任或者说造成检察官的误判,最后成功脱罪。
首先男主失忆是事实,已经有医生证实,但是他不是常态性的失忆,而是间歇性的,这很关键!
聪明的男主想到了用录音笔的办法帮助自己纠错,录音笔是真实存在的,虽然结尾已经找不到,但更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如果找到了,男主的罪行就自然穿帮了,有可能是男主自己毁了,这都无所谓,主要是说明录音笔是男主的真正犯罪工具,他利用录音笔来回忆,并且编造了一份日记,这份日记虚实结合,就是为了欺骗检察官或者说是导演为了迷惑观众的,这也很关键!
日记中大量叙述了男主年少的遭遇,造成自己杀人的原因,和杀害19个人的细节,这些足以迷惑检察官并博得信任,因为即使这些都是真的,由于年代较长,已经超过了追诉期,男主也不会因为这些罪行而获罪,这是男主聪明的地方!
那么重点在于最近的几起杀人案,也是男主所为,影片迷惑观众说男主虽然杀人但是记不起来了,其实相反,男主不仅利用录音笔记得一切,而且在被闵泰柱追尾后,很快设计出了一个嫁祸于他的方案。
在影片结尾有男主真实记忆的介绍,当他被追尾时没有下车,而闵泰柱站在车后看到了血迹,此时的男主通过后视镜观察闵泰柱,并露出了邪恶的微笑,这是一个惯犯瞬间起了杀心而且盘算如何让他成为替罪羊的开始,这是第一次微笑。
而当男主被释放沿着铁轨走出涵洞的时候,男主对着观众又一次露出了邪恶的微笑,这是第二次,两次微笑互相呼应,表达了男主完美的完成了之前设计的嫁祸和脱罪的计划!
而男主的女儿没有对检察官开口,并不是因为父女情深,因为她知道了这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而且亲生父母都死于男主之手,怎么还能有父女情。
影片结尾有片段是男主把女儿绑在浴缸里,手中拿着注射器,因为男主以前干过兽医所以熟知各种药物和注射用法,很有可能他给女儿注射了药物,造成生理和心理的创伤,既不会致死,也不能开口,也成为了让检察官判断失误的伪证之一。
影片中男主的记忆分为三个阶段:真实记忆、间歇失忆、臆造回忆,而主要篇幅都是在讲臆造,既是为了迷惑检察官也是为了迷惑观众,各种臆造不停的反转,让观众都产生了对自己记忆的怀疑,做出错误的判断,这正是导演的高明之处。
所以不要被表象所迷惑,罪犯始终是罪犯,不能因为其生老病死而值得同情,而掩藏自己罪行的那颗心才最可怕,最让人不寒而栗。
“去救你的女儿,这是你现在活着的唯一理由!
”-- 薛景求在《杀人者的记忆法》中扮演的角色和《素媛》中一样,是一位对女儿饱含深情的父亲。
这两部电影采用不同的路线和视角,但唯一不变的则是薛景求神演技的赞绝发挥!
《杀人者的记忆法》本身就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犯罪悬疑片,阿尔茨海默病+多重人格的绝妙组合;影片集合了《致命ID》、《禁闭岛》和新近的《解冻》的悬疑设定的优点,没有过多的番茄酱画面很干净,导演掌控节奏的功力也属一流;而潜伏于故事深处的主题无疑还是“爱”,无论是家族之爱或是父女之爱。
影片结尾处杀手人格的复活应是参考了《盗梦空间》结尾(那个转啊转的陀螺)的设定,赞!
首先说一下,这片光靠主演的演技我觉得都不该给7.1分。
内容很紧凑。
其实大部分给低分的针对的都是结尾,其实我也觉得有点突兀,就是认为自己看懂了,然后最后给你来一下觉得自己好像完全成了老年痴呆。
这个结尾,看懂了是神剧,看不懂就是画蛇添足了。
第一次写影评,就是针对结尾,会有剧透,谨慎观看。
以下均为个人观点,勿喷,欢迎一起讨论。
结尾最后那么一下,金拿出的照片却是闵的。
让我完全懵逼。
后来仔细回想一下了一下情节。
有一个情节就是,警察队长说,17年前,烟店的小姑娘被杀之后他就再也不抽烟了。
按照金之前的习惯,杀人都是杀一些对别人有危害的人,为什么会杀一个烟店小姑娘?
这点当时让我有点怀疑。
而且17年前不可能是闵杀的,那时候闵还很小,肯定就是金杀的了。
再次回想,金在回忆17年前最后一次杀人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我为什么要杀她。
”这两个情节串起来就有点意思。
金最后拿出的照片,里面的确实闵。
有的人说,是因为告诉自己要把闵杀了,所以把照片放在里面,我觉得不太合理,这样很可能在失忆阶段把闵当成亲人,这点我觉得说的很勉强。
那么我有个猜想。
最后金拿出照片,是闵的,其实这张照片就是金自己年轻时候的照片。
金有双重人格,第一个人格,因为父亲的虐待,专门杀有危害的人。
第二重人格,因为母亲的背叛和妻子的背叛,专门杀女人。
所以金当时小时候是先杀了父亲,结果因为母亲的背叛又杀了母亲。
姐姐受不了上吊自杀。
(这就是为什么姐姐上吊的时候家里没有其他人)正因为有第二重人格,所以在无意识状态下回掐住自己的女儿。
也真是第二重人格,所以他杀了烟店小姑娘,却不知道“我为什么杀她”,因为在第二重人格杀人最后,他变成了第一重人格。
那么影片中的这个线索也说得通了。
同时,在水库边杀人的那天,巡警有不在场证明,这个也说的通了。
那么一切就说的通了,片中的闵其实只是一个巡警,是女儿的男友。
那么金在第一人格的时候,把自己的女儿交给男友,让男友带她走,为的就是防止第二重人格出现的时候杀了自己的女儿。
这就是为什么,明明在证据确凿,女儿还可以做为人证的情况下,检察官却问他“你为什么杀了巡警闵泰周”总结一下,这片结尾,其实意思就是,金是自己的第一重人格,为了女儿的安全,和第二重人格做斗争。
最后说了一句,他还活着。
意思就是第二重人格并未消除。
我想应该是这个意思才解释的通吧。
其他暂时没想到,欢迎一起讨论。
电影的开始,金永树给检察官讲述事情的真相。
年老的金永树罹患了痴呆,记忆不断被遗忘。
于是,他开始录音和写日记,记录自己的记忆。
金永树从小生活在父亲家暴的阴影之中。
一次放学归家,金永树看到自己珍爱的白色球鞋上,被父亲弄的沾满了泡菜酱。
在父亲的毒打之中,金永树奋起反抗,用枕头捂死了父亲。
金永树将父亲的尸体装入麻袋,埋进土里。
忐忑不安中,金永树却始终没有等来警方的逮捕。
在这之后,金永树产生了成为正义杀手的想法。
他不断地杀害着“社会渣滓”们,执行属于自己的正义。
奴役他人的酒鬼,恶毒的放贷人,残害小猫的女人……金永树将渣滓们的尸体埋在了一片竹林之中。
一次作案回家的途中,金永树意外发生了车祸。
车辆翻滚,金永树伤到了大脑。
手术过后,他切下了半边的脑子。
在那之后,金永树便不再作案了。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加,痴呆症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
一次工作的意外,因为遗忘,身为兽医的金永树不小心害死了一只患病的小猫咪。
于是,金永树开始使用录音机记录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
一次大雾之中的意外车祸,头发灰白的金永树偶遇了另外一个杀人犯闵泰居。
金永树开始追查闵泰居的踪迹。
他将自己看到汽车后备箱装有尸体的事情,报给了警方。
金永树想要借助警方的力量,解决闵泰居可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失控局面。
闵泰居是一个警察,他轻松化解了金永树的指控。
因为从小生活在警察父亲的恶意体罚之中,闵泰居逐渐形成了反社会人格。
他喜欢使用暴力,残害他人。
最近几起连环杀人案,就是闵泰居所为。
金永树决定亲自动手,追捕闵泰居,彻底解决这个连环杀人犯对自己女儿金恩熙可能带来的不稳定威胁。
依靠着杀手的直觉,金永树找到了被闵泰居遗弃在池塘之中的女人尸体。
然后,金永树进行了匿名举报。
尸体就这样被警方发现了。
痴呆症状越发严重,金永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才是最近杀害那几个年轻女孩的凶手。
与此同时,闵泰居也产生了嫁祸金永树的想法。
闵泰居本想去店里找到金永树,却没想到意外遇到了他的女儿金恩熙。
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闵泰居成为了金恩熙的男朋友。
开车的路上,金永树看到女儿挽着一个男人手臂。
此时,他竟然忘记了闵泰居的模样。
金永树上前询问,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自己究竟在哪里见到过这个男人。
痴呆症越发严重,金永树的记忆一直在真实与虚幻之中不断循环。
为了保护女儿金恩熙,他强迫女儿去往姐姐的修道院暂住。
记忆越发混乱,金永树跟踪闵泰居,并从他的家中找到了杀人的录像带。
将证据交给警察好友后,金永树希望警方可以保护好自己的女儿,逮捕闵泰居。
然而,闵泰居却忽然告诉金永树,他的姐姐早就去世多年。
记忆再次错乱,金永树发疯似的开车赶往修道院。
却发现,那里竟然早已荒废多年。
金永树忽然回忆起来,自己的姐姐在很多年前,就在家中上吊自尽了。
难道说,自己记忆之中的那个一直在修道院中祈祷的姐姐,是虚构的吗?
金永树此刻彻底混乱了。
金永树的脑海之中出现了自己掐死女儿的画面。
他分不清那到底是真是假。
虚构出来的姐姐,与记忆之中的妻子重合。
金永树回想起来,年轻的时候妻子出轨,然后自己就把妻子和情夫两个人都带到竹林中掐死了。
此时,金永树觉得,女儿可能也是自己虚构出来的。
正在准备自杀之时,录音机中传出了意外录制到的女儿的声音,还有闵泰居威胁的声音。
金永树终于想起来,女儿是真实存在的。
而且,女儿当时是被失忆的自己送到了闵泰居的车上。
将录音放给警察好友后,金永树开车寻找闵泰居藏匿女儿的地方。
另一边,将金恩熙捆绑起来后,闵泰居回想起来自己小时候的悲惨经历。
为了保护母亲反抗父亲,闵泰居拿刀捅向父亲。
母亲用熨斗从背后阻止了他。
拼尽全力想要保护的母亲,却背叛自己,选择站在了父亲的一方,闵泰居彻底崩溃了。
从此,闵泰居变得厌恶女性,并且逐渐开始残杀女人取乐。
就在金永树找到被捆绑的女儿之时,他又犯病了。
金永树满脸歉意的询问闵泰居自己在哪里。
见状,闵泰居感到不可置信又非常好笑。
打斗之中,金永树杀死了闵泰居。
事情结束,警方迟迟赶来,抓捕了金永树。
竹林之中多年前的尸体,也被警方挖了出来。
然而,警方并始终没有找到闵泰居的尸体。
这次事件之后,金永树的女儿失去了记忆,并且换上了失语症。
金永树则被带到了疗养院。
因为起诉时效已过和老年痴呆症的缘故,金永树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
此时,新闻之中报道着警方对闵泰居的通缉令。
几天后,金永树改头换面,穿戴整齐,离开了疗养院。
…… 反转来了!
反转来了!
反转来了!
…… 镜头之下,金永树脱下穿反了的白色球鞋,记忆之中的一幕幕不断闪现。
那天大雾,闵泰居开车撞到了金永树的车子。
闵泰居发现金永树车子的后备箱中,流出大片血迹。
于是,闵泰居开始同金永树的警察好友一同追查。
警察好友其实早就怀疑金永树就是十七年前的那个连环杀人犯。
而且他觉得,最近的案件多半也与金永树有关。
通过女朋友金恩熙的透露,闵泰居找到了竹林中的尸体。
警察好友将金永树约到了林中一栋废弃的屋子,然后叫了支援。
他本想留给好友金永树一次自首的机会,却因此葬送了生命。
闵泰居抵达废弃居所,长官已经被杀害了。
打斗之中,金永树又将闵泰居杀害,后将尸体连同车子,一起沉入湖底。
电影看到最后,一切方才明了。
闵泰居真的只是一个正义的警察,而金永树才是从始至终的杀人狂魔。
金永树的叙述,真真假假,骗过了多数观众,也骗过了警察。
闵泰居的悲惨经历,应该是金永树的经历才对。
那天晚上,金永树反抗父亲的家暴,拿刀捅向父亲。
母亲却拿着熨斗从背后阻止了他。
从此,金永树变得厌恶女性。
后来,金永树犯下了一连串的杀人案,却一直逍遥法外。
多年后,杀死了妻子和情夫,归家途中的金永树出了车祸。
手术过后,金永树切掉了半边大脑。
后来,为了养育女儿,金永树不再作案。
十七年后,金永树再次犯案。
一次车祸,闵泰居发现了金永树后备箱中的尸体,于是便开始与早就怀疑金永树的长官一起,探查真相。
为了消除隐患,金永树决定,装作老年痴呆,将近段时间杀人的罪名,嫁祸给闵泰居。
于是,他编造出一段似真似假的“真相”。
全片的关键,就在于老年痴呆的谎言。
因为老年痴呆,所以警方不得不相信金永树那漏洞百出的“真相”。
毕竟,当事人只剩下了金永树一人。
警官被杀了;闵泰居人找不到了;金恩熙也失去了记忆,患上了失语症;金永树又是个记忆错乱的老年痴呆。
因为“老年痴呆”的借口,金永树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仅仅只是付出了女儿失语的代价,金永树成功消灭了两个知道真相的警察。
而且,反正金恩熙不是自己亲生的,受点委屈也没什么。
金永树,一个阴险狡诈、杀人成性的恶魔!
未来,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人将会死在他的手中。
1、少年金炳秀杀人事件少年金炳秀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栖息地大概是一个类似于滦平或者固安之类的小县城,家有父母及一个姐姐。
炳秀他爹金大爷,大概具备了南朝鲜土憋男的一切缺点:没啥能耐,更没钱,初小学历,除了吹牛逼正事一件都办不利索,人缘也不好,不顾家,管生不管养,重度酒精依赖症,就着一碟子泡菜也能整两口高丽地瓜烧,而且酒量不大,酒品不好,喝完了酒砸完东西打完老婆孩子倒头就睡。
在沉默少年金炳秀读中学的某天晚上,金大爷又跟家里就着泡菜碟子喝懵逼了,照例是砸东西,打老婆孩子,然后枕着炳秀最心爱的阿迪达斯白球鞋就眯瞪着了。
炳秀下了晚自习兴冲冲回到家,拉开屋门一瞅心就凉了,老妈跟老姐让金大爷揍成了乌眼鸡,缩墙角搂在一起瑟瑟发抖,再打眼一瞅,卧槽泥马,我的德国白板儿鞋!
众所周知,阿迪小白板儿一向不便宜,何况那年月在南朝鲜乡下也是挺罕见的,毕竟高丽人自古以来都也没啥见识,不定看着什么玩意动不动就美哭了什么的。
估计这阿迪小白板儿一直是炳秀的装逼利器,眼见得被抹的全是泡菜酱,还被金大爷垫着后脑勺子枕成个瘪茄子色,炳秀此时已然出离的愤怒了。
为什么是阿迪小白板儿呢?
可能是阿迪给导演塞了赞助费,也可能是耐克给导演塞了黑阿迪的赞助费。
当然这是玩笑,深挖的话这鞋是有故事的。
众所周知,阿迪达斯是德国品牌,而众所少知的是1963-1977年韩国向德国累计输出了大约7900多名劳动力从事采矿工作,嗯,详见高丽电影《国际市场》。
于是我们可以扒出,金大爷可能也是这出国务工大军中的一员。
由于出国务工,金大爷错失了金炳秀的成长期,回来的时候估计正赶上孩子叛逆,或是中间听说金大妈跟隔壁老王或者二狗什么的有点不清白,毕竟金大妈这三年又三年的一个妇女拉扯俩孩子也不容易。
或者是眼见得工友移民德美成了西方文明人士而自己灰溜溜的跑回朝鲜乡下导致心里恨得慌,反正就是中年危机心理失衡吧,不过从大老远给孩子带德国鞋回来这一行为来看,金大爷在回国前对老婆孩子还是有憧憬的。
可是无情的现实摆在金大爷面前,星星还是那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你大爷己经不是你大爷,你大妈也早就不是你大妈了。
愤怒的炳秀从金大爷脑袋下抽出了自己心爱的球鞋,对于少年来说,心爱的球鞋比金大爷的脑袋重要多了。
窝着火儿躺下的金大爷一睁眼看见小瘪犊子回来了居然不跪下磕头打招呼,一点儿跟亲爹的热呼劲儿都没,完了,我这花德国夹克买来的鞋算是送了白眼儿狼了,这小子长得也不像我,莫不是隔避王二狗的种儿?
于是钻了牛角尖儿外带喝了高丽秘制懵逼散的金大爷越想越烦燥,晃晃悠悠站起来,对着炳秀就是巴掌耳刮子拳脚皮带齐上阵,反正借着酒劲儿,怎么痛快怎么练吧。
可能是打爽了,或者打的不爽,反正打着打着,爷儿俩的上衣就都不见了,一个光着膀子开练,一个光着膀子挨揍,从炳仔儿身上的旧伤不难看出,这出儿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
炳秀一声不吭的挨着揍,看上去是习惯了,或者心里还是想着那双沾满泡菜酱的小白板儿,金大爷一无所知,只是觉得打得不过瘾,这小瘪犊子不哭不叫不呻吟,这对于SM狂人金大爷来说一点刺激性都没有,更甭提成就感了!
《罪恶之城》里听老布鲁斯对阿尔巴说的,虐待狂打你你不叫,他会觉得憋屈。
金大爷眼珠一转有了主意,拉着炳仔儿就往里屋走,边拉边说:仔儿啊,你也大了,让爹爹教你点咱老爷们儿才懂的事儿吧。
卧槽!
炳秀一听心里就一哆嗦,抬眼一瞅他爹,妈逼哟,这老禽兽眼光不对路!
正想着呢,人己被拖进里屋。
,被揍成鹌鹑的母女俩人哆嗦着不明所以,也没人上前拦一拦。
在外间只听得里屋一阵噼哩啪啪啪,镜头渗进里屋,炳爷以一个观音坐莲骑乘位的姿势骑在金大爷的腰上,把一个麦壳子楦的枕头压在金大爷脸上玩窒息PLAY。
然后金大爷就这么一嘴麦壳子的挂了,金大妈从外边听着突然觉得里屋的声儿咋不对劲捏?
于是胆战心惊的拉开门一瞅,我类个大操!
仔儿这是弑父啊!
瞬间,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在金大妈脑海中闪过。
这种事儿,做为一个受东亚女德教育多年逆来顺受的朝鲜中年妇女,是绝对接受不了的。
为了拯救金大爷的生命和儿子小炳的灵魂,金大妈抄起熨斗,咣叽一下拍在了阿炳的侧脑壳上。
可能金大妈常年劳作兼挨揍锻炼出来的手劲儿有点大,也可能阿炳有点缺钙,反正一熨斗下去,阿炳的脑袋给干出一个大坑来,侧剖面图看上去就像块蛋糕给切去四分之一角似的。
2、少年阿炳精神失常少年阿炳在金大爷的虐待与母亲的懦弱不作为中逐渐变得冷漠扭曲,杀死了父亲金大爷导致被金大妈一熨斗子砸掉了小半拉脑袋,这一事件更是让亲情彻底破碎。
镜头中有一个阿炳刨好坑后给金大爷的尸体穿上鞋的特写。
我不太清楚导演保留这个镜头有啥用意,是暗示阿炳思虑缜密?
还是冲动杀人后的亲情未泯?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只不过是导演故弄玄虚来糊弄我们的,因为这段记忆完全是阿炳虚构出来的。
你能相信一个被熨斗砸掉了半拉脑袋的少年顶着四分之三个脑袋没事儿人似地推着小推车上山刨坑埋死尸?
那么问题来了,杀了人的阿炳被砸懵逼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我是这么推断的,金大妈在敲晕了金阿炳后,伙同金大姐、隔壁王二狗将金大爷埋尸处理,并将金阿炳送往医院。
阿炳在医院醒来,大脑屏蔽了金大妈打烂他的头这一事实,选择编造了更能让自己接受的一个情景。
至于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让自己接受而且细节如此丰满细腻?
搞笑么,看看炳爷那一身伤,金大爷铁定不是一天两天开始揍他,炳爷一定也曾不止一次的幻想过杀人埋尸这种事吧?
目睹一切并参与其中的阿炳他姐,认定了弟弟阿炳是隔壁王二狗与金大妈的私生子,于是在秘密和内疚的折磨下,炳姐在炳爷出院回家的那一天,以自挂东南枝式的悬梁自尽来欢迎炳爷,并向金大妈无声的宣告了自己的不屈:俺爹和俺两个老金家的人给你们腾地方,打今儿以后,你们就是这家的户主了,哼!
再次遭遇人生重大刺激的阿炳,将炳姐悬梁这件事埋进了记忆深处,啥是笔亚有句话说的好:俺可以自个儿缩进核桃壳子里自己耍子想啥是啥。
总之一夜之间少年阿炳就得了精神分裂与选择性健忘以及抑郁和自闭症。
基本上得了这病吃熊氏老方六味骨糠片是治不好了,就算是熊凤山跟乌仁吉一块割韭菜放羊围羊圈都没戏。
3、中年阿炳杀妻事件打那以后,沉默的少年阿炳用功读书,最后考取了高丽兽医大学宠物扎针儿系离开了家乡。
再回来时金大妈和隔壁王大爷己经撒手儿人寰,而继续了两家遗产的金阿炳开了一间宠物医院,在救治动物的同时开始行走在黑暗中惩恶除奸。
每次犯病之后,阿炳都会去一间荒僻废弃的修道院,向存在于臆想当中还活着的并且做了修女的姐姐寻求告慰。
渐渐的,沉默的阿炳吸引了一个撸猫的女子。
感情能力缺失的阿炳在浅薄的撸猫女看来是如此深沉如此酷,而且职业收入也不赖,属于那种从良婊优先选择的‘老实人’。
而阿炳的内心还有一丝对世间真情的渴望,于是老处男阿炳,感情缺失没情趣的木讷的阿炳和撸猫女结了婚。
爱情只是短暂的冲动,从良也只是偶尔的不理智。
所以婚后的撸猫女日渐觉得阿炳乏味,于是和其他男人有了情感纠葛。
终于有一天,阿炳将撸猫女与一个穿着豹纹内裤的男人堵在了格林豪泰的钟点房,愤怒的阿炳将二人绑到了埋尸圣地野竹林。
豹纹内裤男先领了便当,撸猫女在临死前说秃噜了嘴,让阿炳得知女儿居然不是自己亲生的。
至于孩子是豹纹内裤男的还是其他男人的,反正不重要,无需深究。
杀人者阿炳在驾车回去准备干掉孽种的路上出了车祸,顶着一脑袋血爬回家,正要干掉小孩,出于电影审查制度与公众道德的考虑(不能出现杀小孩的镜头),阿炳脑袋一疼,精神当即分裂,于是把杀了老婆这件事忘球了,顺便也忘了要杀小孩。
这段非常催人泪下,崽儿含泪喊阿爸阿炳安慰哈其玛让我多抽了三根儿烟。
日子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过去,彻底精神分裂的阿炳就这样晚上杀杀人,白天打打针,光明人格做为一个老实沉默的单身父亲带着崽儿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着。
(不要看图就不会剧透)首先说一下这片儿的评分,我看的导演剪辑版,看完后我觉得这片儿至少得在8.8分往上,完全可以媲美《致命ID》、《记忆碎片》、《沉默的羔羊》这些影片,结果一看怎么才7.8呢?
翻看了一些评论才发现,原来很多人看的是公映版。
这一点,我很庆幸。
因为很多人看的是公映版,所以影评、剧情解析写的都不够准确,这也是很多人看得云里雾里的原因。
我画了个图,剧情其实并不复杂,另外男主没有老年痴呆症,他就一个原因:人格分裂。
见下图:
画到这里,其余的剧情就不用解析了,还有疑问请留言!
导演版是R18。
一开始检察官来到金炳秀的病房,拿出他的日记开始问问题,从撞上杀人犯到杀死他营救女儿,金炳秀坚持自己的说法。
令检察官不明的是,闵泰洙的尸体最后消失了,连环命案的死者都被挖出,嫌疑人一个找不到,一个痴呆,而金炳秀的女儿也不愿多说,检察官只得作罢,把金炳秀放了。
金炳秀提着包走出病院,走到隧道口(这里总算接上了开场),寒风吹过,他低头望着自己反穿的鞋,脱下来,正着穿好。
这是他第一次正着穿鞋,刚才在病院,检察官看他的拖鞋都是反着摆的。
这意味着,他全想起来了。
不是他撞了杀人犯,而是他杀完人被撞了;不是他去救被绑架的女儿,而是他杀人杀红了眼,杀掉了保护女儿的警官,还把人沉到湖底;和自己交好的安警官,不是被别人所杀,而是他自己干的。
之前所有的剧情,不过是他用自己残存的记忆脑补出来的,所以最后他才说:“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
”
我不反感结尾反转或者通过叙事手法“欺骗”观众的电影,但我讨厌所有信息都是虚假的、导演从一开始就构建假世界来“愚弄”观众的电影,纯属为了自己那个狗屎叙事框架恶心人。内核也很符合部分韩国人疯疯癫癫的现状,烂。
读过小说还是看的一愣一愣的,也许我的记忆也不行了
又是故弄玄虚又是结尾逆转,却解释不了妻子神秘消失后丈夫竟然不是第一嫌疑人以及17年后重新开始杀人的契机。
是不是粉刺我北野武大哥
薛耿求演技给跪了
得看导演剪辑版
128分钟导演版。薛景求演技炸裂,其余也不觉得很惊艳,阿兹海默杀人狂其实和精分杀人狂也没什么两样啊,只不过这里多拍了些混淆视听的情节而已,最后再全部给你推翻。
看的导演剪辑版 emmmm没看下去🤷♀️
老年痴呆版《飓风营救》,说是《记忆碎片》的真是太抬举了。
感觉延迟,缺半边脑,做过手术的应该是男主,所以警察是好的……鞋反了就是发病了,没反就是正常……故事不错,拍的太无聊……
记忆碎片父女版……
又摸清楚了韩国犯罪电影的一个套路,凶案总是发生在光线很差很复古的密闭房间,凶手总是儿童时期受过家庭虐待仇恨女性的人。现在爱豆演员真的厉害啊,前有林允儿花痴演技代入感巨强,后有金雪炫惊悚演技完全不夸张,更别说连鼻孔都会演戏的李惠利了。反观咱们那些号称科班毕业的面瘫们,真的想一脚踹出演艺圈啊
看的导演剪辑版,不知道和其他版本有什么区别。三星半,金雪炫扣半星。
有股朴赞郁的味道,老薛同志真的演什么是什么
8/10.我看的是导演剪辑版,比剧场版多了10分钟。得了老年痴呆症记忆混乱的老连环杀手为了女儿的安危与新出现的连环杀手展开了你死我活的对决。看到大部分剧情的时候我是有点不以为然的,连环杀手这个题材并不新鲜,新老连环杀手对决稍微有点新意,但片尾几分钟出现了大反转,这就解释了前面不太顺畅的情节,也让影片的品质升了一个台阶。看豆瓣得知这个反转只有导演剪辑版才有,在那几分钟里敌我完全倒转,一切皆为臆想,充分利用了老年痴呆症这个设定条件,细思恐极。但再仔细回想一下,还是觉得有点牵强。薛景求演得太好了。
屁大事,扯淡半天
这部片上映版和导演剪辑版几乎两部片,上映版看完最多给3星会觉得结尾的开放性结局简直扯淡了,但导演剪辑版可以给5星,回答了所有问题。
演员演技到了人戏合一,他几乎就是那个人了。除开伟大的表演,影片主旨让我想发问:电影书籍类似聚光灯,创作者选择谁成为主角,给谁打灯,弘扬谁的可贵可怜,是造物主的喜好。可是,我们要怜悯一个因童年经历精神分裂成为连环杀手的人吗?电影像反方辩手:他杀了那么多人是因他的悲惨童年,他有病他才那么做。是要观众原谅恶棍吗?这是恶棍列传吗?抱歉我不接受,我希望这种人死掉。削弱人的主体性,仿佛人是不能选择自己成为什么人,我不同意这种价值观,不能因为演员演技好就认为主角的选择没有问题,更像是给连环杀手自我合理化。电影可以看,但要反着理解,5分都是主演,导演的创作意图0分。
想法很好,但完成度不高。叙述与表演有着东亚人的共同缺点,太过极端。
一直以为警察是坏蛋,炳秀是为了保护他女儿,最后才知道从始至终杀人者只有炳秀,一切都是他想出来的。所有演员都很入戏,很值得一看,但是刚刚看其他评论,好像我的理解是错的,大家还是自己去看看吧,胆小的找个伴一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