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可能在的国产电视剧里腻的咋舌不已之余,如果适当来一碗伊朗电影。
那可真称得上一剂解酲,灌顶醍醐了。
伊朗电影,作为冷门佳片频出的门类,在有些电影老餮看来,已经是可以作为一门上好的晚餐优享了。
而《关于伊丽》在我看来,更是伊朗电影中的佼佼者,甚至可以称之为登峰造极者。
伊朗电影素为观影者所偏爱的,既不是浮华的现代都市,也不是绚丽的好莱坞特效,更不是惊悚恐怖的离奇剧情。
而是电影本身最值得发扬的一点,艺术的本质。
其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可贵的展现。
《关于伊丽》正是如此。
电影主角,伊丽。
在全片的五分之二就戛然而止,而她所引发的疑问,和猜忌,却比片头更愈发的喷张。
而整部影片也就是关于伊丽的颠覆。
伊丽到底是谁,她有没有未婚夫,她到底是不告而别还是溺死,她是好人还是坏人?
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一种种解释轮番上阵。
电影中的所有人物的性格,形象,也都慢慢立体起来。
真相也随之揭晓,导演所要表达的东西也开始渗透人心。
坦然言之,直到最后警察通电过来确认尸体我还是不相信是伊丽,甚至揭开尸体我依然拒不承认,直到她未婚夫泣不成声我又再一次瞠目结舌。
这部电影最成功的一点,就是把一件极具真实性,生活性的事件,讲成了一个故事。
而这个故事所描述的人物,又是极具故事性。
而整个故事的剧情,又把导演阿斯哈 哈法蒂所要象征和表达的东西讲的无比成功。
电影中的成年四名女性,一个近乎失语,随众从流,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一个感情用事,极其村妇性格,这点我深以为恶且极有体会:而歌什菲试图改变,也想去扑救什么,自己却染病在身,而当她在被其丈夫发现隐藏的手机,更是被愤怒的丈夫报以拳脚:而伊丽,美丽大方,看似开朗的年轻女子,却背负着与旧人的婚约,还有年迈患有心脏病的母亲,这些东西使本该无拘无束的她被掣肘的内心痛苦不堪。
身为老师的她,只有和孩子在一起时才是她最开心的瞬间。
可是现实往往是来得难受,当她在开心的放风筝中幡然又想起自己的身世,她再也不能面对这些。
她想解脱了,于是,她去了。
而本片运用的手持镜头也是承袭了《一次别离》,精妙的长镜头,手持镜头,和海潮背景的运用,无不在隐喻象征着什么。
几个孩子在片中也是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伊丽是为了救孩子而“失踪”,而孩子的父母却曾几次对伊丽揣测过恶意。
当伊丽的未婚夫到别墅的时候,孩子的父母教孩子说谎,可一名孩子是主动站出来指出事件的发生地点。
甚至,伊丽和主角们的生活纽系也是借于幼儿园老师这个关联。
患病的母亲和婚约的未婚夫,有着希望的孩子和向往的自由,正是杀死伊丽的凶手。
全片除了片尾的配乐,几乎没有任何配乐的掺入。
大部分镜头的背景以拍打着海滩的浪潮为幕,一潮接一潮的浪声从破纸糊着的窗子里隐隐约约,声声阵阵。
从《烟花星期三》到《关于伊利》、从《一次别离》到《过往》、再到《推销员》,这个两度摘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并在国际影坛获奖无数的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Asghar Farhadi,每次都能毫无意外地将悬疑和紧张的气氛玩转地风生水起。
纵观他的影片,我们不难发现,故事并不复杂但悬念迭起,情节丝丝入扣、引人入胜,不到最后一刻观众是不会松一口气的,但即便到了结尾,全程的揪心在稍作平缓之后又在脑海中不断闪回,思考,这就是这位导演的功力,总能把日常生活中小小的意外引发的一连串拷问道德、人心和人性嵌套在复杂的家庭关系和婚姻生活中。
《关于伊利》讲述了一个从德国回到故乡且刚离婚不久的伊朗人,在和好友去海边度假的途中,经好友介绍的对象却离奇失踪的故事。
美丽可人的幼儿园老师伊丽有一个感情并不顺遂的未婚夫,一心想要分手的她,在学生母亲的坚持劝阻下,答应了和学生家长们去海边度假的请求。
学生的家长企图将老师和从德国刚回来的阿莫得暗中牵线搭桥,熟料孩子在海边玩耍时不慎溺水,在孩子获救后伊丽却永远的消失了,而撮合二人这一隐情也在后来的寻人过程中制造了种种矛盾和冲突,也成为了试探、猜忌、谎言的诱因。
整部影片前三四十分钟都是轻松愉悦的,但小小的细节和孩子家长们意见的分歧也为后来事态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本该住进别墅的一行人因为房间的预定和计划有出入,且因事先的沟通不完善,在众人投票决定后,只好去了离海滩较近的一栋破败的年久失修的房间,接着便有了后来的一系列意外。
很多时候,生活中常有意外发生,谁也不能保证下一刻会遇见什么。
然而遇到不幸时,有的人选择隐瞒实情,有的人选择道明真相,有的人没有主见,有的人情绪化,每个人对待事件的态度和性格便展露无疑。
真相是唯一的,人心是多样的,头上一本古兰经,不免让每个人在道德的边缘徘徊和游移。
无论是《关于伊利》还是《一次别离》,都有着同样的结局,并没有过多的讽刺意味和谎言测试,观众和主人公一样,都会开始扪心自问,是否对自己说过的话问心无愧。
影片暗含的结局早在影片开始前借阿莫得的口中说出:痛苦的结局总比没有结局的痛苦要好。
所以,关于伊丽失踪的疑团也就此封存于大海之中,但她却永久地萦绕在活着的人心中,成为了每个人心中的一杆标尺。
……伊朗社会并没有西方化,我认为它只是现代化了人们在他们自己的文化基础上现代化了伊朗人民的真实面貌就是这样的,更确切地说是伊朗的中产阶层这是在西方的影响下出现的……对我而言,观众在观看这部电影时能够感受到自己正在陷入这场悲剧当中,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这种想法是从戏剧中来的……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疑问离开房间,不同性格的人会提出不同的问题也许你提出的问题会跟你身旁的人所提出的截然不同,这和你的性格有关但是我认为所有观众都会提出同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我是他们的一份子,我会怎么看待伊丽?
”如果我是他们的其中一员,我可能会像塞碧德一样,我可能会提议别人像她说的那样去做在我看来,塞碧德的痛苦比伊丽遭受的还要多伊丽的结局很痛苦,但已经结束而塞碧德的痛苦也许要一直延续到她死去我要向你解释一下,在伊朗文化中如果安宁存在的话,人们会选择不顾一切地去捍卫它,哪怕只是相对一时的安宁也许这份安宁的背后充满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要延续一辈子我想,在当今世上,哪怕很痛苦,但它是可以暂停的这部电影也一样每个人都极力去维护各自内心的安宁,不管代价如何结果情况越来越糟糕,因为他们只追求一时的安宁……我认为,一部电影如果有价值,观众就会出现两种反应:一种是忧伤,另一种是喜悦如果这种忧伤或者喜悦,能够从感性的层面传递到理性的层面,这就是好电影即使观众并没有思考电影的主题,这并不重要他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最重要的是,他们思考过我可以说,全世界电影的使命就是使大脑运转起来,让思考活跃起来节选自DVD导演访谈
首先我最大的观感是,很晕。
人很多,对话很多,背后的道德伦理逻辑很复杂,镜头很晃,所以看得很晕。
但并不是说电影拍得很混乱看不懂,还是能看懂的。
导演用镜头讲故事的能力很强,群戏也很强。
其次是节奏的问题。
说实话我最激动的时刻是下水救人的那段。
一开始我没想到这只是前奏,后面的争论才是故事主体。
所以看到后面一长串的争吵我是有点不耐烦的,一直在想为什么还没结束,结局为什么还没出来。
再说背后的道德伦理逻辑。
一开始大家争吵的是伊丽是救人溺水了还是不告而别了,如果是溺水了,道德责任在谁,是在于被救孩子的父母,还是在于邀请伊丽到来的女主。
后来,随着伊丽有未婚夫的事实暴露,争论的点又变成是要装作不知道这件事,还是把真相和盘托出。
其中关系到伊丽作为女性所应遵循的道德伦理问题。
争论很复杂,也很中东。
最后,女主害怕道德压力,还是说谎了。
伊丽的未婚夫质问女主,在邀请的时候,伊丽是否拒绝过。
女主躲闪着说没有拒绝。
其实伊丽是有拒绝过的,这在女主向大家坦白的时候说过。
伊丽是在女主的坚持下,最终才决定参加,但要求女主对此保密,并且只参加一天一夜,第二天就走。
谁也没想到之后事情的发展急转直下。
整部电影在叙事的过程中,埋了一个又一个道德伦理争论:被围攻起哄的单身女性、救人溺亡所产生的道德责任、女性瞒着未婚夫会见异性有违风俗、面对巨大的道德压力是应说谎保全自己还是诚实说出真相。
大家始终在不停地争吵,道德压力轮番压在每个人身上,对此每个人的表现各不相同。
其实一开始我不理解大家为什么要争吵。
当然背负上人命这种事情,每个人都不愿意碰上,但如果确实是救人溺亡也无可奈何,大家如实相告不就好了。
后来问题不再限于伊丽是否救人溺亡了,而是她为什么会来参加这个活动,她参加这个活动是否符合道德伦理。
对此大家又是一番争吵。
我一开始不理解,有了未婚夫就不能参加社交活动吗?
只要不说出意图是会见异性,单纯只是受邀参加朋友间的活动不行吗?
这是什么大事吗?
为什么不能和盘托出?
后来我意识到了,电影正是想讨论这些道德伦理问题,而道德伦理的轻与重、简与繁,在不同的地方是存在差异。
而在中东,女性乃至所有人,都背负着界限分明、非常复杂的道德伦理压力。
电影的最后,大家合力推陷在沙滩上的汽车,这一幕极具象征意义——电影中的所有人,甚至现实中的每个人,大家都深陷道德伦理的漩涡里,难以自拔。
这部剧不能说是悬疑剧,它没有悬疑剧那种精致的巧合设置,相反,它让生活在电影结束时戛然而止了。
可能不这样也不行,这是伊朗电影,伊丽最后能怎么办,又逃不出去的。
这部电影从头至尾描述的是一次旅行,几家人凑在一起旅行。
为了不让从德国回来的单身汉孤单,伊丽作为其中一位主妇的朋友也一起上路了。
伊丽其实有未婚夫,但是她想退婚。
不过这种事在伊朗阻力太大,基本没可能。
另一方面,不明真相的众人在撮合她与单身汉,单身汉对她也有好感,姑娘年轻漂亮又温柔,谁都会喜欢啊。
故事由于只是描述一次旅行,因此需要许多枝蔓来填充,几对夫妻各自有各自的问题,各种矛盾冲突,各种波波折折,但是这些都不如伊丽的困境,她只是强颜欢笑,她知道自己无法摆脱安排好的生活,最后她在海滩上不见了。
我觉得,导演是不忍心说她自杀了。
真的,谁都不忍心啊。
从《一次别离》到《推销员》再到《关于伊丽》,也不知道何时爱上了伊朗电影还有剧本写的真的不错 每个角色都构造的很立体 神态言语动作间就能意会到此人物是什么性格 看完了之后脑子里对每个人物都能想到词语来概括的印象 当矛盾出现的时候 每个人物都开始暴露真实的自己谩骂 责怪 推卸责任 心虚愧疚 焦躁 心痛 几对夫妻也是不同的风格 有的逃避 有的不知所措 还有的敢于承担但又无从下手 一开始伊丽急着离开的时候表示费解 因为也没有介绍任何背景 只当是被安排来相亲的 因为跟男方相处也挺好 可是大家嬉戏的时候她又跑到一个角落自己呆着 明显有心事但知道她有未婚夫这一事实之后才知道她背叛了自己的信仰她放风筝的那段肆意的画面仿佛就埋下了伏笔结尾处未婚夫质问 当她被邀请的时候有没有拒绝过 就很像男人在质问女生是不是处
落水好像被赋予特殊意义一样?
大家都因为水,在水里慌做一团。
慌做一团之后每个人的精神面貌都顺理成章地改变。
后面的剧情就是当时男主角在车里说的的那句话:痛苦的结局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
导演通过后半段大段的来来回回的推拉让大家看到,普通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该继续寻找,或者放弃寻找的痛苦选择后会选择默认放弃,并让自己接受一个痛苦的结局。
“艺术家关心的是否真的是道德问题?
还是执着于不断挖掘当人们面对道德问题时,究竟我们在用什么做判断和选择。
”对这个亘古问题的讨论也没有做到敢于像莫森那样更直接拍出来(《电影万岁》/《纯真时刻》跟道德无关,更多得是探讨选择)同款靠密闭空间和对话制造悬疑的王者还是十二怒汉,其他的都是青铜,这个片后面真的是够垮。
绝对不用两个小时,一个贼简单的故事后半段还非得搞莫森阿巴斯戏中戏那一套还真是的。
落水好像被赋予特殊意义一样?
大家都因为水,在水里慌做一团。
慌做一团之后每个人的精神面貌都顺理成章地改变。
后面的剧情就是当时男主角在车里说的的那句话:痛苦的结局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
导演通过后半段大段的来来回回的推拉让大家看到,普通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该继续寻找,或者放弃寻找的痛苦选择后会选择默认放弃,并让自己接受一个痛苦的结局。
“艺术家关心的是否真的是道德问题?
还是执着于不断挖掘当人们面对道德问题时,究竟我们在用什么做判断和选择。
”对这个亘古问题的讨论也没有做到敢于像莫森那样更直接拍出来(《电影万岁》/《纯真时刻》跟道德无关,更多得是探讨选择)同款靠密闭空间和对话制造悬疑的王者还是十二怒汉,其他的都是青铜,这个片后面真的是够垮。
绝对不用两个小时,一个贼简单的故事后半段还非得搞莫森阿巴斯戏中戏那一套还真是的。
其实这片子要怎么说呢?
本来因为是孩子溺水救援后发现跟来以相亲为名来的伊丽失踪了,大家开始是猜测伊丽可能是救孩子溺水了,那种不安焦头烂额,然后慢慢一点点放出关于伊丽的信息,这种渐进的信息量是选择性的把握非常好,然后大家心态开始变化,每个人都是尽量的逃避责任寻求内心的解脱,最后这个信息量全部出来后,大家那种状态就完全是推卸责任,高高挂起的感觉,其实每个人知道内心惧怕的是宗教,宗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畏惧作用这是必然的,离谱的是人人几乎都是为了寻求躲在宗教的庇护下,而把伊丽的下落干脆就淡化了,这是荒唐可笑的。
导演这片子有指宗教对人的束缚,不过《古兰经》的这种强大是肯定不能动摇的,这是保护更多的是从族群出发的,以现代的西方价值观相较肯定那就没自由没民主可言了,可一旦古兰经崩溃,国家政体无论什么样,就像今天的中国一样,没信仰是可怕的,政体都在其次,中国历朝历代虽没国教上升到全民信仰的地步,可普世的价值观里是有伦理道德存在的,与法律形成互补再加以一些宗教的敬畏精神,保障人民这种精神世界的信仰,今天的中国最大的问题正是把这个破坏掉了,各种人格底线被打破,才是现今问题的渊源。
伊朗有些法律尤其是对女性的法律看上去没有人权,不过宗教在至少还能还原真相,像这部,最后还是大家把知道的都摆开了说出来了,像《一次别离》也是最后怕惩罚在孩子身上,不敢接受赔偿,是愚昧也好,良心也好,说出真相还于清白这也是宗教的一些积极因素,至少我看来总比碰瓷那种无底线的要懂得廉耻吧。
从本片来看,我更相信导演要探讨的是人本性自私的一面,伊丽那个我不希望知道是自杀,虽然那个可能性更大。
1、强制:伊丽不喜欢自己未婚夫,想悔婚,才决定接受赛碧德的邀请参加这个海边旅行,期间时不时未婚夫的电话还不断骚扰她,她也拒接。
伊丽答应只呆一天,但赛碧德还是把她的包和手机藏起来强迫她留下来继续与阿哈默德相处培养感情,赛碧德出于好心但这并不是伊丽情愿的,伊丽刚躲过未婚夫的纠缠,又陷到了所谓善良的禁锢。
2、自由:走不成的伊丽在海边看着孩子们,在帮孩子放风筝的时候,她尽情地奔跑,她忽然体会到了飞翔的快乐,那种自由、那种忘我,看着风筝不断地升高,她也忘却了现实的烦恼。
影片没有交代伊丽是救孩子落水,还是自己放风筝不慎落水,这已不重要,进退两难所造成的忘乎所以夺走了她的生命。
3、推脱:从赛碧德的丈夫抱怨来看,他一心想撇清责任,你们什么事都找赛碧德,她是无所不能吗?
当得知赛碧德藏了伊丽的手机和包时,更是恼怒对妻子大打出手。
4、谎言:当所有人知道伊丽是有未婚夫还来参加相亲派对,他们恐惧未婚夫的报复行为,一起编织漏洞百出的谎言希望将事态平息,但一个谎言的背后要连续更多的谎言来支撑,伊丽未婚夫识破谎言后近乎失控。
谎言之所以流行,与每个人的利益相关。
5、自私:伊丽未婚夫终于从赛碧德那得到真相,伊丽是知道自己要来参加相亲派对的,他顿感失落和绝望,他甚至不去做通知伊丽家人的事情,这个伊丽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了。
最后他们艰难地推着陷在沙滩里的汽车,希望走出这种困境,而这种困境不正是道德、文化、制度、人性的阴暗面所造成的吗?
而上述的各种问题不正是困扰着伊朗这个发生文明倒退的所谓文明古国身上吗?
电影表演经典示范教材。
不是新片,却是近期阅片中最让我感动的一部,真实,不做作,无表演痕迹,伊朗电影一次次用平凡小叙事把自己推向国际影坛,全赖那些演员朴素的“表演”演绎画面和渗透情节的能力,这种能力超替了场景大制作,亦如他们平实的生活。
《一次别离》的主演在本片中没有凸显,似乎在告诉我们,伊朗优秀的演员太多了。
手持和复杂调度厉害,不止关于伊丽,还关于每个当事人,也关于这个国家。个人层面:可最后死者背负了“罪孽”,生者得以脱困,是体面的中产阶级的讽刺。国家层面,伊丽的不是溺亡是伊朗的政教合一的女性高压环境所致。
没啥意思.
女主之所以带伊丽来度假,只是一厢情愿的想做媒人,其它人也纷纷起哄。悲剧发生后,女主又说伊丽没有拒绝,其它人则是想要撇清关系,伊丽的未婚夫也只在乎伊丽是否专一。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只在乎自己。正如这部名叫“关于伊丽”的电影,伊丽只出现了半个小时。《关于伊丽》不仅关于伊丽,更关于每个人的私心和本性。正如这表面上是寻找伊丽的故事,实则是折射出人们自己的内心。
人物情感始终在线,参加周末海边观光团的三个家庭可以当做伊朗社会的小型写照,从伊利失踪到浮出水面,整个社会对女性、对婚姻的态度也被逐一展现,其中还夹杂着人性的狡黠与自私,甚是有趣。
@2024-06-02 18:45:43
15。那么一群大人去海边玩,留一个“外人”看着三个孩子,这群大人脑子有病吧。然后这个“外人”可被这群有病的大人害惨了。
躁动而又缓慢的节奏,配上伊朗独特的民族化气息,注定这是一部难以走近的语境。很不能理解剧情中的人物行为背后的逻辑,如果一开始为了所谓逃婚与出轨而铺垫的谎言是为了埋设后续的冲突,那后来一切为最初谎言的延续说谎,并没有营造出足够的可信度,也许正是所谓的文化冲突,会造成这些不理解与无法接近。电影中的情绪并没有显得很条理而缜密,整个故事也因此显得松散无比。另外,伊朗电影对于脸盲患者真的非常不友好。
主题只能说明了大部分女性毫无逻辑性的思维,面对困难毫无头绪,毫无看点
比較瑣碎。可能主題就是想通過生活瑣事來表達人們的生活狀態。
很棒的三幕剧结构,第一幕伊丽的失踪,第二幕找伊丽,第三幕伊丽的未婚夫来,坚实的剧作结构是这片厉害的基础。但是法哈蒂厉害在于会拍,众人进入到破房子之后交代人物关系,以人物的动势带出空间,这两者兼得且相辅相成,还有的亮点是有分寸的长镜头,不炫技,但是这个地方就应该用长镜头来拍,就是阿米尔打老婆那段,觉得壮爷说的没错,长镜头就是你看完之后不应该以为他是一个长镜头才叫用的妙。也看得出来,法哈蒂也不太像长镜头死忠粉,海滩救人那段分镜头也挺好。表演上用了很多鲶鱼,比如海滩那段德国人走路一瘸一拐,第二天很多人因为昨天的疲劳说话快了会干呕,很自然很真实的细节,很好的鲶鱼
掉水里的男孩子的父母亲人品真的不咋滴
无聊的不要命,这一帮人到底在干嘛?
电影中我们能看到伊朗人的淳朴,也能体会到他们生活的艰辛
3.5。伊朗根深蒂固的文化信仰让影片脱离常规通俗剧的桎梏。伊丽(尸体)是否找到已不再重要。悬疑本身就是一个商业皮囊。
难怪觉得叙事强悍,风格熟悉。原来是拍《一次别离》的导演。
应该是好电影,不过我get不到这个电影的点,因为我们这里没有这个氛围。不喜欢了就分手呗,就退婚呗,哪还有那么多纠结?
還以為結局會讓伊麗跳出來打翻觀眾預期呢,結果是真死了。假如在伊麗死去的當下,導演拍出淹死,這電影後半一百分鐘的懸念也不用演出了--不得不佩服導演如此憫熟了觀眾的觀影心理阿(雖然前半段還是超沉悶的)
伊朗电影喜欢多人讨论问题的场面
很喜歡。甚至比後面的作品要輕盈許多,尤其是前半段那種十分精準卻鬆弛的群戲表演,令人過目難忘
这片成功取代《小鞋子》,成为我心目中最好的伊朗电影。层层推进的节奏就像片中汹涌的海水,高潮一波接一波,绕开伊朗传统的故事着落点,用悬疑做框架起点,用秘密做引线牵出人物的戏剧冲突。结局看似悲惨,其实也是半遮半掩,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