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在这部逻辑稀碎叙事混乱的影片里讲的最清楚的一个道理就是,不要在可见度低的雪天里把车停在道路中间,否则有可能引起非常恐怖的系列血案。。。
整部影片最大的亮点可能就是周冬雨秀演技了,当然6年前的《少年的你》就已经证实周冬雨是有影后级的演技了,而问题在于,和《少年的你》不同,这部影片除了有周冬雨影后级的演技之外,就几乎一无是处了。
另外虽然周冬雨身材娇小,但演一个15、6岁的女学生还是有点儿让人看的出戏了。。。
整部影片的感觉很怪,搞了个连环杀人案但不是破案片,平安夜的真相已经都明明白白的演出来了,之后却还硬要搞悬疑,而且到了后面好像要搞反转,但结果最大的反转就是没反转(而且可以比较确定这并不是编剧想要的效果)。
话说平安夜那天男主是好兄弟偷车去的玉米地,而女主却想要。。。
走路去?
后来老爹打了警察卧底出租车带她去,可以看出来那玉米地离她家至少有半小时左右的车程,那她之前想要腿着去是想走多久?
开车半小时,她一个15、6岁的女生走过去估计都到第二天凌晨了吧?
而且无论玉米地还是诊所,开车都得至少半小时左右,她竟然骗她老爹说肚子不舒服要走着去诊所,确定她脑子很聪明?
男女主的关系也感觉很奇怪,开始感觉两人像是兄妹,后来貌似是男的有意思但女的对他没意思(男主想吻她,她本能的躲开),但到了后面貌似女主是和某违法医生搞了8年的柏拉图划船之后终于对男主也有意思了?
那个违法医生也是个怪胎,貌似是个变态但8年里却只知道和女主搞柏拉图划船?
结果发现男女主好上了之后才愤然爆发然后。。。
又去和女主划船?
还差点把自己淹死。。。
这变态都变态的好奇怪。。。
完全搞不懂编剧想要把女主塑造成什么样的角色,开始感觉是个愤世嫉俗的少女,出车祸之后又好像变成了幕后黑手级人物,勾着利用违法医生来获取吗啡,威胁利用老爹给她处理麻烦,慢慢注视着违法医生流血死亡的时候那兴奋的反应让人以为她是变态大BOSS,后来偷了老爹的枪导致老爹死亡还以为她是在处理弃子,结果到最后她是想要。。。
和男主殉情?
一直以为男主是拷了她的假手她会成功跑掉呢。。。
所以她偷拿老爹的枪害死老爹还是因为她的脑子不太好使么?
感觉编剧和导演非要在一件本来很明白的事情上故弄玄虚,把一个本来很清楚的故事搞的逻辑凌乱,最后搞出来一个颠三倒四的玩意儿。。。
观感很怪。
大删之后人物和剧情都很别扭。
其实在2025年看这部改编电影,味道已经寡淡不少了,按照本来上映的日子,它应该是东北文艺复兴最早的的影视化产物,导演张骥说,删减11分钟,更合情合理,节奏更快。
可是我看完却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删减的影响很大,节奏乱,剧情不流畅,人物转变突兀。
尽管小说里提到李斐是喜欢火的,但我还是要说,主创们太痴迷于火焰和烟的意向了,这个世界虽然频频陷入大火,拍出来画面固然好看,可是这种美已经和故事逐渐脱离,在台词里显得尤为刻意。
我们在《南方车站的聚会》《白日焰火》《燃烧》《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里见过太多重复的火,这让我有些疲惫。
对东北过往的书写并不成功,《暴雨将至》《老枪》以及剧版的《平原》都比这部做得要好。
读过小说都知道,庄树和李斐的关系更像是发小,李斐除了和小树玩,和老师傅东心的关系也很密切,由傅东心展开的上一代父辈的往事同样很重要的内容,电影甚至都没空拍了。
安排他们接吻我真的难以接受,本来就不太是爱情。
在出事之后,李斐和父亲就销声匿迹了,小说的后半段故事里,李斐变成一个很神秘的人,这样在最后的高潮戏,李斐的再度登场才会有戏剧张力。
我在想,可能有时候使用大牌演员也会变得缩手缩脚。
因为导演估计不敢只给周冬雨拍半部戏。
结尾看得我失望至极,在北陵公园,两个人最后的对话,竟然都没上船,在湖边两句话,电影就匆匆结束了。
小说里铺垫那么久,就是为了两人在湖中心,聊到人心到底够不够诚,湖水到底分不分得开,平原烟盒承载了那么多回忆,电影就这么舍本逐末地结束了。
最后,依然很欣赏周冬雨,希望她能多拍好电影,得到她应有的影坛地位,走向世界。
一本文仅针对国内公映版。
二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平原上的火焰》难以逃脱类型片的定义框架,这是一部杂糅了罪案悬疑与青春虐恋元素的电影;而哪怕仅仅从类型框架的内部标准来衡量,导演张骥完成得也不算出彩。
电影有两个时代背景。
首先是上世纪90年代,随着工厂不断倒闭与改制,被买断了工龄的工人们在东北大地上苦苦挣扎。
这些人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市里接连发生了几起出租车司机被杀的案件。
作案手法如出一辙,都是先从后座勒死司机,然后夺走钱财并烧掉车辆毁尸灭迹。
年轻的警察蒋不凡召集了一群警力,假扮成出租车司机蹲点诱捕杀人凶手。
这期间有人抓住机遇,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功阶级跃迁,如庄树的父亲庄德增。
顺带连他的家庭成员也过上了比较体面的生活。
妻子傅东心可以专心画画,最后还能办个艺术回顾展。
有人则因为老实本分的性情,渐渐被时代抛弃,不得不选择离开这片土地。
如单亲父亲李守廉。
就在他们准备离开前的那个平安夜,为了赴庄树和李斐那个看起来有些神经质的约会,父女俩坐上了正在诱捕杀人凶手警察蒋不凡的出租车。
阴差阳错的被后者错认成凶手。
在停车准备缉捕李守廉时,一辆失控的卡车撞上了蒋不凡开的出租车。
留在车内的李斐双腿被撞断。
两人的搏斗中,李守廉情急之下开上打死了警察蒋不凡。
从此,李守廉李斐父女人间蒸发,一起消失的还有警察蒋不凡的两把手枪。
出租车司机谋杀案与蒋不凡被杀案随即被搁置,成为悬案。
第二个时代背景是八年后的世纪初,少时顽劣的儿子庄树出人意料地成为了一名警察,决心重启蒋不凡生前未能告破的案子,并很快将嫌疑人锁定为儿时的邻居李守廉李斐父女。
他几乎是如有神助一般找到了李守廉和李斐,并顺利地将李斐约了出来。
阔别已久的二人重温了儿时那隐晦幽微的爱情。
与此同时,出租车司机谋杀案宣布告破,而警察蒋不凡的案子仍旧无法结案……影片结尾,执着于八年前对方是否赴约的二人,依偎着瘫坐在车头前,庄树拿出手铐,将两人铐在了一起。
三从文本层面来说,《平原上的火焰》脱胎于作家双雪涛的中篇小说《平原上的摩西》。
这是以前双雪涛的早期作品,行文甚至偶尔还能看出一丝生涩的破绽。
但小说采取了多视点多线条的叙事技巧,篇幅虽然不大,却很好地反映了时代氛围和情绪,尤其是其中不乏对于时代与时代之下的东北人生存境况的隐喻。
可是落实到电影里面,导演在这些方面都尽可能地在做减法。
多视点多线条的叙事被改编得单一且粗糙,很多人物关系也是尽量简化,但在另外一些人物关系的处理上却又明显的画蛇添足,如原著中傅东心与李斐的师生关系明明颇具古君子之风,导演却偏要给傅东心与李守廉加上一点隐晦的婚外恋情节。
孙天博对于李斐的感情,原著中只有一句话,在电影里却成了孙天博趁着给李斐治腿的机会揩油,最后还挟醋报复身为警察的庄树。
小说中费尽周章地推理和走访才能锁定的嫌疑人,电影中简单粗暴地就被找到了,且变成一场更为简单粗暴的庄树与截肢少女李斐的飙车戏。
而与小说最大的不同则在标题上,原著的“摩西”被替换成了“火焰”,这也构成了小说和电影精神气质上最大的区别。
《圣经•出埃及记》记载,先知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之后,曾在旷野徘徊四十年,最终分开红海,进入迦南之地(即应许之地)。
在原著中,摩西这个意象寄托了作者的现实关怀。
替换成“火焰”以后,这种关怀荡然无存,反而落入到“作”式青春爱情片的套路。
小说中李斐的一句话也许可以表达导演的用心:“你老是抱有希望,这样不好。
”当然,文学作品还变成影视剧,是否忠实于原著并不能作为评价的金线。
不然,也就无所谓改编之说。
意象的变更或许是为了上映而做出的去宗教化妥协,人物关系与现实背景的铺垫不足则是囿于电影这一载体的自身篇幅。
但是导演选取的故事线本身的铺垫也是不完整的。
原著中的李斐从小爱玩火,所以才有了分别时去艳粉街放一把火的约定。
如果补足这段前情提要,傅东心与李斐的师生关系,男女主角的青梅竹马都可交代清楚。
可是导演最终决定舍弃掉这一段,男女主角一出场就是青春期的模样,致使这场平原上的火焰燃烧起来的理由很不充分。
总之,这是一部在罪案悬疑和青春虐恋故事左右摇摆却又两头不靠岸的作品,阴差阳错的巧合,最终没能反映出命运无常。
整个的叙事没有重心。
四当然,导演的改编并非一无是处。
电影前半段,庄树找到李斐,送给了她一副羊皮手套。
手套是寒冷北方的必备之物,是庄树隐晦的挽留。
李斐却执意要在大冬天里买塑料凉鞋,那是温暖的南方才会用到的东西。
人物心绪借由道具得以传达,可惜最后李斐失去了双腿,凉鞋被搁置在了窗台上。
虽然所谓温暖的南方,无论从现实中还是电影里,都只是一厢情愿的偏见。
6分,不能再多了!
文/梦里诗书 作为改编于双雪涛小说《平原上的摩西》犯罪悬疑电影,《平原上的火焰》其实底子并不差,然而,电影将青春疼痛文学嫁接到犯罪悬疑电影的过程,却显得那么的尴尬。
从节奏掌控的失衡,到角色塑造的苍白,再到无从共鸣的情感,电影从始至终都只是流于了文艺爱情的表象,而从没有真正去展现出时代与人物。
电影最为明显的诟病,在于导演对非线性叙事掌控的力不从心。
这种叙事手法本就尤为苛求导演的能力,而从成片来看作为导演的张骥,显然并没有在这个上面去展现出自己的天赋,作为一场本就跨越了八年时间的案件,电影多线并行的结构没有抓住重心,导致主线模糊,次要角色的支线情节缺乏深度,又明显的能感受到删减对电影节奏的进一步破坏。
这就例如电影前半段的节奏本身是缓慢的,而到了后段的收尾,则越发的匆忙。
节奏的失控,在电影中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角色塑造的无力。
周冬雨饰演的李斐也好,刘昊然饰演的庄树也罢,这两个核心主演的人物,都没有给出多少情感铺垫的空间,女主李斐没有内心变化的挣扎,刘昊然的庄树,他所呈现的“平淡”,放在这部电影中,根本演不出庄树身上那种被宿命所困的沉重感,至于其他配角人物,如梅婷、袁弘等资深演员也能沦为了功能化配角,进一步暴露出了导演对群像刻画的乏力。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由此《平原上的火焰》想要作为卖点的冷峻风格,实则陷入了形式大于内容的陷阱。
大量低照度镜头和暗色调画面,非但没有服务于剧情,刻意营造的压抑更进一步破坏了电影的整体观感。
角色内心的挣扎与情感纠葛,也在这样的视觉处理下实则变得模糊不清,这种刻意为之的风格体现,无异于刻舟求木,根本难以形成电影的美学表达,反受其累。
其实《平原上的火焰》,同《漫长的季节》一样,展示的同是经济浪潮背景下东北下岗潮的社会阵痛,本身都有很好的内在底蕴,本该都有着让人足够共鸣的时代情感,电影的问题,本质上还是创作野心与执行能力的错位。
它试图融合犯罪类型、青春疼痛、作者电影与社会寓言,但试问有几位大师级导演能将这么多的元素,驾驭的游刃有余?
贪多求全的改编丢失了原著的精神内核,迷失了自身的方向,最终只是将东北的衰败沦为了一场泛善可陈爱情的背景板,什么也讲不出,什么也讲不好。
一个好剧本诚然犹如基石,但更为关键的是导演如何去诠释与雕琢,《平原上的火焰》开始有着佳片的气质,最终呈现的却是一场杂乱无章的拼贴,内里空洞,缺乏灵魂,宛如一缕冰冷的虚光,点不燃平原的火。
之前我不知道,除了童年回忆加成以外,很多人说的电影的情怀分还源自哪里。
2021年冬天,那时我身在一个厌恶的国度,没有稳定工作,正处于人生最黑暗、最迷茫的一段时期。
某一天在微博刷到了《平原上的火焰》的宣传,监制刁亦男,定于平安夜上映。
看了电影推广曲刘昊然周冬雨版的《漠河舞厅》的MV,90年代、东北、冬天、工厂、下岗潮、杀人案,带有点文艺浪漫,是我最喜欢的氛围。
彼时的我观影量还不多,自然还没有确定我的电影观。
还没有认真思考过最喜欢的导演是谁这个问题。
如果问当时的我最喜欢的一部中国电影,我的第一反应可能会说是《白日焰火》,最喜欢的导演则可能是刁亦男。
(当然,在看了剧版的《平原上的摩西》后,已经对刁亦男袪魅了,此为后话。
)所以,我每天听着此版的《漠河舞厅》,单循了一俩月;时不时看看曾经在漠河的照片,也看网络上的视频,试着梦回漠河;密切关注着《平原上的火焰》的宣发,期待着早日网映;当然,最期待的还是早日回国。
夸张点说,这部电影是我那段黑暗时光里对未来的期待的体现,强有力地支撑着我早日回国的念头。
不曾想因为某些原因,该电影因意外没能正常上映,这团火三年多也没能燃起来。
我们总要虚构些值得燃烧的东西,才好让结冰的血管重新温暖。
如今,我已回国许久,我的生活也常有光亮和温暖,但内心深处始终有一小块黑暗等待被燃烧。
看到《平原上的火焰》突然定档时,我知道这火终于到了烧起来的时候了。
这情怀,我须得唤醒。
这团火,我该去点燃。
我该去回应我三年前的期待了。
在影院,我能看见三年前孤独地在异国他乡的那个对未来无比迷茫又无比期待的自己,正隔着时空的距离叩击银幕。
说回电影,其实很不错,改编得比剧版好,超出预期。
情感大于悬疑(对应得上宣发),强烈的刁亦男式冷浪漫主义风格:平淡、直接、阴冷,观感非常舒服。
排除掉所谓“情怀分”我也很喜欢。
只是开头看到16:9的画面直接-10分,刘昊然的演技也挺配不上这部电影…现在问我最喜欢的国内导演,我依然会认为刁亦男是个中之一。
看过《平原上的摩西》小说、看过《平原上的摩西》网剧,悬疑感十足,东北早年间的风貌展现的很有感觉,人物形象刻画的都很好。
没想到沉寂多年的电影版竟然把爱情当成了故事主线,什么时候能够不这么俗套,这片子可讲的东西很多,大可不必围绕着儿女情长。
傅东心刻板爱读书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没强调,小时候小树和李斐的故事也没说,最重要的两人湖心划船场面也没了。
今日份的失眠读物是#平原上的摩西# 原著小说。
除了喜欢双雪涛不露声色的文风,就是感慨女主真的是又一个极其适合#周冬雨#的角色。
可能因为之前在平遥影展看过N次的电影预告片,看书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把周冬雨刘昊然带入到故事中去了。
三金可能只是个开始,只要不出大岔子,李斐这个角色将再次巩固周冬雨的圈内地位,毕竟是原著里让人印象最深的存在,一粒孤独又耀眼的珍珠。
双雪涛的小树和小斐没有那种所谓情愫。
女孩年长于男孩,当庄树知道一切源于那场大火的约定方才记起童年有那么档子事,这根本不是反转,小斐的无谓最终湮灭。
文学的力量,影视不适合,男女间一开始就要有些什么。
剧版保留了女大男小的设定,但二人有超越友谊的情感,甚至随着小树的长大成人近似爱情。
影版则成了哥哥妹妹情窦初开。
吕聿来太适合驾驭这类夹缝中阴暗生物般的人物,孔雀、秘密访客都如此,但是加戏很刻意,怀疑删的也是他和周冬雨的戏。
梅婷更接近原作的傅东心,海清扩展了人物的挣扎拧巴。
她为什么偏要和小斐爸爸有什么?
没必要。
庄德增则是剧版老舅的更好。
张悦然的文学统筹工作使整个故事脱离了东北语境,结尾的开枪意味着小斐的“带他走”贯穿始终。
和剧版一样,庄树当年去赴约了,影版甚至放火了,可少了玩火少女的怪癖和早熟,这个疑似爱情的结尾有点不太妙。
但是东北的荒诞苍凉不在意那些无谓和无常,正如冰做的街道,雪化了就是春天,一切都将融化、消失殆尽,它只是平原上的一片大地。
从21年《平原上的摩西》定档开始,我就对它抱有很大期待。
只是没想到,这一期待,就是三年多的等待。
电影换了名字,删减了片段,虽命途多舛,但它最终还是上映了。
电影有不错的原著作为打底,有刁亦男担任制片人把关,有一众实力不错的演员出演,理论上来讲,电影应该有很高的质感,这也是我对它抱有高期待的原因。
但实际呈现的效果,和我的预期相去甚远。
片子前半段节奏比较平,在观感上还不错,把时代大背景下的破碎感,无力感,和迷茫感营造的很好,但是也仅此而已了。
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是没有重点,讲故事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说到哪算哪,主线比较模糊。
故事没有重点引发的另一个问题是对人物的塑造力度不够。
《平原上的火焰》中的主要人物其实不少,但是没有一个被塑造的很鲜活。
每一个角色,哪怕是两位主角,都缺乏情感的深度铺垫和情节延伸,对于角色的挖掘都是浅尝辄止。
这样带给观众的感觉就是,电影中的人都很拧巴,至于为什么拧巴,不知道。
到了电影的后半段,节奏开始加快,这里就逐渐显现出导演缺乏把控非线性叙事的能力,虽然好歹是把故事说圆满了,但是观感上很混乱。
特别是结尾部分,不知所云。
其实《平原上的火焰》和《漫长的季节》是有很高的相似性的。
背景,环境,人物,包括案件,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所以《平原上的火焰》其实是有很好的内在和底蕴的,但可惜的是,苍白无力的角色塑造和模糊的主线,让李斐和庄树都撑不起被时代所困的宿命感,不论是他们中的哪一个,都不是那个一辈子也走不出埃及的摩西。
只能说可惜了原著,本可以成为影版的《漫长的季节》,但最后却成了一部青春伤痛文学。
发表于2015年的小说《平原上的摩西》,有点像中国版的《请回答1988》,勾起了我对东北老家童年的许多回忆。
很优秀的一篇中篇小说,借用了西方摩西分海的宗教典故。
原定档于今年的平安夜上映,也算是想呼应小说的名字。
由于某种“自信”的原因,电影被迫改名为《平原上的火焰》。
火焰?
什么火焰?
为什么不改成火锅?
名字改的莫名其妙…不过改了就改了吧,还是很期待这个电影的上映。
然而,还是由于某种“自信”的原因,电影终究无缘于2021年平安夜。
我想,如果这个电影改名为《平原上的扯蛋》,然后选择在五一六一或者随便普通的哪一天上映,应该就没有这些破事了。
唉…这样的“自信”,还是不如“不自信”了吧。
优秀电影导演
【2025年3月9日-太原-CGV影城】周冬雨这拉胯的演技,哭戏和吃了芥末似的;还不如换成张婧仪或周也。整体节奏剧情没有气口,马修也难救回来。但双雪涛的文字还是有种独特的美感。程马的摄影风格更成熟了,配乐也很棒。
我说男主是不是灾星了,他爸造反派打瞎教授双眼,他哥滥用职权害下岗工父女,他本人上岸先斩意中人。
对原著去菁取芜后的一通乱改根本不堪入目:如果说前面对下岗潮时期的处理还算循规蹈矩,算照着同时代类型片中规中矩的模仿,那05年的时间线就完全是一场灾难——强行植入的三角恋纠葛、手套与残疾的X癖、假肢与打药、为对白而对白的台词、蠢到可笑的狗血谋杀与降智自首,各种无意义的桥段与镜头拼贴成一场文青的癔梦;周冬雨装傻白甜与罪恶天使的神经质表演看得令人反胃,摆着文艺的风范演出中专生的矫情与小姐的风骚(这的确很文青),而她朝刘昊然开枪的一幕也终于彻底击碎了观众对影片的幻想。如果说三角情欲为观众提供了足够的文青笑料,那片尾照猫画虎学《燃烧》的烧玉米地就是让人哭笑不得。这片所有基于原著对时代的伤悼都是虚假的,唯一真实的只有编导自作多情的矫揉造作与奇异搞笑的性幻想,花两亿人民币拍出来一场厂二代与女文青的不了情。
太差了。故事的内核变成了纯爱与纯爱的救赎。每位演员都演得蔫蔫的,好像都和故事拉开了一段距离,显得格格不入。大概唯一只剩的就是镜头了。另外90年代的东北绝对没有刘昊然这样帽衫配夹克的时尚穿搭。
改编思路太感人,类似b站up主怕观众看不懂《记忆碎片》,于是上传时自作主张剪成了正序版
刘昊然在演什么,从头到尾一个表情,不知道的以为在拍杂志大片。
电影其实还原了双雪涛和郭敬明一体两面的本质。
刘昊然演的真差啊,真的,他除了当我男友,做啥都差点儿意思。
其实在我这里可以打到四星半。周冬雨真灵,有一幕她的眼睛真的非常像破碎的钻石,摄人心魄。故事就是那么个故事,总体性的绝望,再加上意外,但演绎得很好。独自放火那一幕,昊然好帅啊~
2021 379号
20250308 1725-1905 吉林东山大剧院电影厅。本片拍摄于吉林市哈达湾老工业区。
除了有些过于残忍以外,这个讲述底层互殴的故事总的来说是好的,但是导演和演员没有把这个好故事撑起来。有很多台词很明显是为了立意塞的,不像正常人会说的话。
没有足够多信息,无从判断删改究竟对电影造成了多大影响,但从目前的成片来看,堪称灾难级的文学改编。在剧版里,张大磊起码在坚守一种视听风格(虽然有时是滞重的),并在怀旧的情绪里哀悼着纯真的丧失;而电影版不仅把原作多声部的结构改为平铺直叙,甚至干脆放弃了悬念的构建,放弃对人物的塑造与时代的挖掘,任由剧作走向失控与俗套,最后仅剩下一些寥落的布景,一个莫名其妙的吻,和一把不伦不类的“爱火”。导演的场面调度和调教演员的能力都很差,周冬雨和刘昊然实在貌合神离,两人分道扬镳也是意料中事。
简直是魔改。且不说原作重要情节无一再现出来,看到一心一意奔向南方/深圳,哪怕残了都要在窗台上留一双永远洁白不蒙尘的水晶凉鞋,真的坐不住了。简直可以用出离愤怒来形容。
我等了一千一百六十九天,春暖花开。
刁亦男和沈暘铁粉蹲了好几年。此版刁氏风格过足瘾。影版导演有很多可取之处比如开篇90年代故事模拟胶片质感和男女主少年时代的杏隐喻。但景别越看越闹心,后半部分全景环境交代严重不足过度强调特写,可惜了原著时代设定也削弱了庄树从儿童时期就种下的如此拧巴的心理动机;编剧铺陈和部分台词实在不如剧版;两代女演员的表达都不够确切,完全丧失了庄氏父子男性视角中触不可及的高贵与疏离。这三点水平不如张大磊。哦对,同样时代背景也不如去年《河边的错误》
就像等着吃顿饱的结果上了碗稀饭,饱是饱了但是寡淡。看在等了四年份上加一星
电影还挺喜欢的,也没看过原著小说,也没有对电影带着什么预设的期待,就看得很满足。满足于电影中刘昊然无比的帅,满足于镜头里的东北和两个人不断试探与暧昧涌动的关系,也满足于,或许人生就是这样的阴差阳错充满遗憾却也还要继续向前。
Filmfest München 2022 补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