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告诉舍友"那五六日"能在网上看了。
今晚上回来看时,舍友跟我说有点意思。
舍友并不喜欢"草莓百分百"。
其实从待业青年和草莓百分百一路看过来,我一直觉得张导拍的东西挺有自己的风格。
但说实在的,并没给我太多触动,我很喜欢草莓,但那是因为在我的青春期里看了那部漫画,电影里的明星彩蛋,纪录片的形式,摇滚乐手,以及几个朋友在一起做些事情之类的原因,片子本身传达给我的东西或许并没那么多。
所以,我想既然舍友说片子有点意思,那大概是有些新意吧,晚上打发下时间挺好。
可看到影片结尾,叶问用手去摸叶子的头,安和桥的吉他响起时,我的眼泪突然就来了,就止不住了 ,真是突然的。
片子里的几个主人公,除了最后一幕,我一点儿也没觉得他们朋克。
我甚至觉得掀了串哥淳平的桌(但它必须存在衔接下文?
)子和猫的故事太不合时宜。
我也无法全部认同片子中演员或者说导演想表达的观点,是无法完全认同,虽然我也充满愤怒,对太多东西。
当然也许我也并不明了导演的意图但这一百五十分钟我就一直紧跟着剧情,甚至多次因为脏话说得太快而退回去看。
然后到最后 吉他曲响起的时候眼泪就突然止不住了,我就擦着眼泪,在宿舍里忍着声音。
怕宿舍的孩子们看见,我赶紧调整好状态,片子已经把最后一句话都说完了。
那时我脑袋里突然想到万青一张专辑的名字:废人们每天都在忙些什么。
我也感觉很惊讶,我也感到愤怒我也称赞导演大胆的隐喻们,我也同意他的很多东西,但这些并不至于让情绪在最后突然失控。
后来我想到,应该是和草莓一样。
是因为整部影片给的的感受,其实在看片子的过程中,我渐渐觉得叶子委屈,姑娘们委屈, 朋友们委屈,警察委屈 , 我一直觉得叶子的父亲也委屈,委屈地生活了大半辈子!
假发领导委屈,委屈地被枪顶着在车上还挺淡定 。
片子里每个人都委屈,串哥淳平委屈,导演委屈,剧组的人委屈, KTV经理委屈。
无论他们的人生角色对或错,无论所谓所谓是对是错,无论这些对错真心还是违心,他们在片子中都表现了委屈的一面。
而我知道导演未必视这为重点, 但毫无疑问, 这些委屈让我也难受了。
整部片子里的人都委屈,就让我有点难受,但这些都是看完后的后知后觉。
这种感觉让我心里难受,加上这几天的压力和自己的委屈,所以在最后 以申夜的琴声为媒介,把这些东西都突然地钩出来了。
或许说明我本身也到了发泄的时候,赶得巧了,都怪这前奏放在了这。
"我们这代人已经废了,你们还在祸害下一代!
" 我想这是我想到"废人们每天都在忙些什么"的原因吧,都是无意的,可就是这么奇妙 所以我喜欢电影这种艺术手段,你不一定清楚导演想给你什么 但也没人肯定最后你得到什么。
如果说草莓给我的是对片子里或者自己过去的影子感叹,给我的是看过后的唏嘘,那么这部片子给我的就是一个一百五十分钟的情绪积累并在最后连同最近的各种情绪的释放 。
两个都是正部影片整体感受带给我的, 但是 ,确实是两码事。
张导的电影比从前好了,在我眼中。
剧情紧凑 自然 为人勇敢地加了那么多若隐若现的隐喻(跳楼明星指的贾宏声?
),以及片子作为一个整体带给我的震撼。
最重要的是,在最后片子帮我做了自己潜意识里想做的事情。
整件事情我就是这么感觉的,对电影我是门外汉。
说实话在网上看到这部片子的时候,网上的评论就是两极分化,喝彩的人说非常好,仿佛看到了中国独立电影的希望;说不好的,对此电影劈头盖脸,狂风暴雨一样的攻击。
好与不好,就在一念之间。
知道张内咸是因为当年一部待业青年,当时刚好毕业不久,刚从待业青年转变为上岗青年。
独自一个人在大城市漂泊,经历了几个月的待业过程,当时感同身受,觉得一个年轻人找了这么一个题材的,拍成了电影,心灵里面确实找到了共鸣。
看到了网上的对这部电影吵的很热,就习惯的在网上找资源,下载了一个人深更半夜的静静的欣赏。
一群摇滚青年,一群文艺青年,更像是一群愤青,时时刻刻表现出来的是对这个社会黑暗面的愤怒。
导演通过的这些青年,对社会的黑暗面喋喋不休的控诉。
从青年人 的就业状况,医院缺德,强&拆等社会问题都从这群人的嘴里说出来的,觉得这个社会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
最关键的时刻是导演还意淫了一把光腚,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电影里面官员说的不错,都是混口饭吃,要是你来这个位置,你会怎么做?
看到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场景布置,本人觉得导演在这几年的时间里面进步不少,电影雏形已成,从待业青年里面粗糙的拍摄手法,到现在呈现的画面,确实有很大的进步。
电影说的简单就是给台下的观众讲个故事,如果讲到大家心里去了,大家就会一致认同。
电影的制作是导演的事,而评论是观众的事。
为什么这部电影出来之后为褒贬不一,而待业青年凭借粗糙的制作却能一致好评呢?
待业里面只有一个问题,围绕整个问题展开讨论,一群待业青年的生活就是整个社会待业青年的生活,一部电影演出了整个社会青年的心声。
发出了我们这群在苦苦挣扎的青年内心里面微弱的呐喊声,所以有很多的瑕疵,依然让人共鸣。
而五脊六背里面一群玩摇滚的文艺青年,找了一群在里面颓废,堕落,喝酒,抽烟,女人,肆无忌惮,只是一味的愤青,却没有看到挣扎战斗的场景。
生活可以颓废,思想必须战斗。
这部电影里面,我们看到了摇滚青年,但是我们没有看到摇滚作品,没有看到摇滚精神。
摇滚精神不是抽烟喝酒玩堕落,不然摇滚不会在全世界有那么多的fans。
电影没有高潮,想要观众发出叫声,就必须要观众能高潮迭起。
最后意淫的光腚的情节,确实很佩服导演的勇气,这是很多导演想干而不能干的事情。
电影审查一直是制约中国电影发展的瓶颈,思想本来就是个自由的玩意,非得加上紧箍咒,那么大闹天宫的场景就永远不可能再出现,即使有一天修成正果取下紧箍咒,才发现已经不自觉的成了体制内的人了,这就是当今大多数导演的状况。
当民主思想遍布全世界的时候,总有那么几个流氓在玩弄意识形态的斗争。
我们可以抱怨生活中的种种不公,但是生活本身是存在的,为了美好而战斗,就是不朽的功勋。
生不能自由,那就为自由而死。
我欣赏导演的态度,但是更加希望导演能有更成熟的手法来表现,而非演员口中的我操你妈逼的。
喜欢独立电影的观众因为在电影里面看到了更多的自由,对自由有了更多的追求,可以不用在阉割版本里面看世界是美好的,如同新闻联播一样。
真心替导演的呐喊喝彩,黑暗的时代总是需要英雄。
逛微博的时候,某个不知道什么时间段关注的人发了一个链接,高清还无字幕的,冲着那句有什么需要的自己剪,跑去点开看了看。
开头充斥了浓郁的小成本艺术品感觉,那大妈真眼熟,枪,给我那把枪,这句话那么的熟悉,让我去杀了青春,杀了爱情,杀了梦想。
现在回想起来,总是不自主的拿他和《天津闲人》对比,同样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充满浓郁的地域色彩,同样是小成本体制外艺术片,散发着完全不一样的气味,如果五脊六兽是北京现代文艺青年的写照,那么这是一种新的非主流装逼方式,负能量的感觉充斥画面,与这座现代化发展的城市有着鲜明的对比,那些躲在黑暗里老鼠一样的艺术家声嘶力竭的在用他们以为牛逼的方式宣泄对现代文明也可以说北京的反抗,不知道是天子脚下的优越感在作祟,还是真心的认为反抗即使艺术,归根结底的感觉仍是俺们是北京的,你哪丫的?
我们的艺术你丫懂个JB啊?
回到《天津》,也是一段阴暗的社会环境,表达方式是一个痞子加一些历史加一些地域文化,调配出来的东西,舒服,不管你是骂这个还是骂那个,舒服,逗乐,这是天津,不是垃圾。
混子,酒吧,爱情,性,兄弟,这是艺术?
或许是,这是光明的忙碌的美好的大众所鄙夷而又在黑暗的夜幕下有一些些内心深处的骚动的东西。
得不到的总是美好的,美好的东西而又不懂,不懂的东西会在潜意识里慢慢的思考琢磨,然后生根发芽。
结尾,枪,他有枪,也有病,一车子光腚,他找了个茂盛的秃子,有什么用呢?
艺术的坟墓?
还是太稚嫩了,历代统治者的工具是文化,你想将文化握与手中?
先问问手中枪吧。
精神病算四级残废,结尾是漂亮的一笔,神经病,这是对片子的升华,青春,爱情,梦想,最后的反抗是一种病!
得治!
前段时间看了<有种>觉得自己玻璃心碎一地想着什么电影艺术商业化鸡巴这鸡巴那的还扯什么希望自己艺术的种子不要被磨尽 看完<五脊六兽>真是痛苦又痛快 痛苦是因为被打了一巴掌 痛快也是因为被打了一巴掌我想张内咸拍完心里一定也很痛快又是一个崇高的理想自由主义摇滚小青年抗战在第一线的故事 但张内咸不像张元双脚离开地面还妄图掩盖气喘吁吁中年大叔的逼仄之气用伪装的年轻人的视角去还原一个青春躁动的故事 他接地气儿 吐槽广电吐槽中国电影 贾宏声的隐喻戳中我 坚持理想的调侃讽刺太好玩了 马老板萌到让我决定这周末去看他和十三的专场被外物影响/对事物产生共鸣 加重精分和敏感 以为精神得到了拯救 其实带来的是痛苦 这种挣扎的痛苦很容易转换成了快感 可是大多数人是不会承认痛苦源于某个隐秘的欲望驱使 他们归咎于压迫和失去 靠本能和幻想行走 于是越来越绝望 不过生活的轨迹本该越来越绝望啊无意义就是生命的意义 别挣扎了 那种生活叫做漫无目的 漫无目的不是虚无缥缈 反叛一阵子 呐喊一阵子 最后也不会再剩下些什么的 “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改变世界 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瞎鸡巴扯什么呢 什么理想自由主义都是屎 到头来还不是被操蛋的社会强奸的没有力气反抗 就是那么回事儿 人五人六的事儿逼们向前看又看不见未来只有一片漆黑 抱怨来抱怨去 到头来我们还是什么也改变不了 并被这个世界改变了- 谁能为中国电影把他妈命给卖了 我他妈能- 就算你一枪崩了我 广电总局也不会关门下岗耳光响亮 艺术的种子磨光与否其实不重要 最终我们还是得为这个社会服务 得讨好低俗的市场 学电影太痛苦了让我想死 在理想与妥协的边缘时刻提醒自己别失衡 我清楚自己的祈愿实现的可能性有多渺茫 眼前千百条路却都不是自己想走的 唯一想走的路依然影影绰绰雾霭弥漫 曾经以为同路的人早都各自为安奔了现实而去 跟你惺惺相惜的如今也只顾嘲笑自己早年的理想主义 仅存的为数不多执着至今的人都快要走火入魔了 在成为挂着荣誉勋章的开拓者之前已经不幸成为殉道者阴三儿在<黑>里唱 “抱怨太多也根本伤害不了社会” 现在这个时代人民已经不需要自由了 我只想高歌一曲 社会主义好啊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我算是明白了 像我这样的人还是做个有证的神经病吧 因为世俗的模式真的和我设定的每一条都相反 不过我从来都不觉得我是神经病 我只是觉得我不是一个正常人 在我看来“正常人”和“普通人”的概念是不同的 满大街都是的那叫正常人 而我应该被称作是“普通人” 普通人能领证吗?
原视频优酷上有,导演的大概意思就是,虽然广电总局限制了很多东西,但不是说烂电影就是广电造成的,烂电影还是导演自身的原因。
这话说得好啊,最有意思的在于,这部电影里,我们的张内咸大导演让主角马頔偷了把枪,拦截车辆,差点崩了一个广电的领导,在电影里说我们的孩子没有好电影看全是因为你们。。。
我擦,导演啊,你在访谈里可不是这么说的,你自带两套说辞,这不合适吧。
当年拍待业青年拍草莓百分百的导演现在怎么成这个德行了,功力大减简直,虽说老拍文艺电影,也不至于把剧本逻辑都拍没了呀,王家卫也不是这个路数啊,要么就是这电影压根没剧本,要么就是剧本压根不上心。
和冯小刚的甲方乙方2也没什么区别了,就差tm对着新闻稿骂娘了我去!
黑色幽默是这么玩的么?
学学人家姜文好不好,站着,还把钱挣了。
你这么搞一部电影,钱也没挣到,还没站着,这态度真是看不懂。
导演,你再这么玩真担心你一身功夫全废掉
记不清那是小学几年级了,一个周末的下午我翻开被我误当做作文指导书的《第四届新概念论文大赛》,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改变我人生道路的一个下午。
我像是第一次知道白菜可以生吃的南方人,吃起来居然还是甜的!
原来作文还可以这样写!
其实不光作文可以这样写,生活还可以这样活!
生活中原来有那么那么多的忧伤,其实我原来也不是一个活蹦乱跳的天真烂漫好少年,我内向又敏感,但此刻才知道应如何表达这种情绪。
忧伤真的是件很具体的事,看着蓝天会忧伤,想着转学了的朋友也会忧伤,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会忧伤,走在斑斓树影下也会忧伤。
而且我已经开始衰老,因为杜拉斯说,当人开始回忆就已经开始衰老了。
后来我成为萌芽忠实读者,又迫不及待如饥似渴的阅读张悦然,郭敬明,安妮宝贝之流的作品。
青春是场明媚的忧伤,有那么多决绝的遗忘,笑容可以那样心酸,瞬间就会恍如隔世。
我是如此怀才不遇,那么孤独那样不被理解,只有沉默和伪装才能抗衡这个世界,甚至上课睡觉,上课途中突然跑出教室,逃学去看日落都是叛逆的浪漫。
看到这些我就感觉自己好像一缕仙尘,脱离世俗的世界,飘到无边的蓝天上。
看了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我就励志当个白领,白天在人情冷漠的高楼大厦的小格子里上班,晚上就去酒吧点杯芝华士,然后迷蒙着牵着一个陌生男人的手离开,或者和一个不着调的男人同居,就算他打我扔掉我的闹钟,花我的钱我也无法和他分开。
周末的时候我会穿着纯棉衬衫和牛仔裤,坐在星巴克里喝着咖啡,观赏橱窗边的行人来来回回。
在整个青春期,我觉得自己就是一只不被人理解的刺猬。
与其说是一场无休止的忧伤,不如说是一种毫无意义的骄傲。
众人皆醉我独醒,或是众人皆醒我独醉都是一个道理,都是说,你们这些煞笔,老子看透了你们看不透的东西。
后来的结局和大部分的同龄人一样,今天的我讽刺郭敬明,批判小时代,指责他是个利益熏心的商人。
讥讽早期的安妮宝贝就是一个内容空洞的装逼流,对当年热爱的一切都难以启齿。
但是我仍然感谢那本装逼流新概念作文大赛,感谢骗了无数中国少年的忧伤的郭敬明。
至少是我,如果,那天下午没有翻开这本书,以后也不会翻开王小波,也不会看余华,也不会看到娄烨拍得颐和园,也不会听到地下丝绒那么多奇奇怪怪又无比可爱无比精典的歌。
我不知道万青,不知道野孩子,不知道李志,不知道麻油叶。
不知道要时时刻刻与流行保持着距离,不知道在庸庸碌碌的人生中是不是也要时不时的思考些什么。
当然也不会看这一场,叫做’那些五脊六兽的日子‘的电影。
也许不成熟,也许太浮夸,也许为赋新词强说愁。
但是慢慢来,因为人总要学着慢慢长大的,总有一天会了解什么是深刻的永恒。
-画蛇添足--曾经和李志先生一样,坚持科学民主自由,坚持文艺才是第一生产力,愤青最光荣的方针。
感觉人生就是虚空,公共道德不存在,怀疑一切,不断完善改变,有坚持遵守自己制定的准则。
不那么爱自己,凡事又极度自我。
然后有一天认识了主,认识了虚空之中唯一真实的主宰。
当世界全部崩塌,唯有主会拉着你的手。
在他面前自己什么都不是,却又白白的得到他无私的爱。
--多此一举-- 我是想说啊,那个男猪脚太年轻啊,这个电影太浮躁啊,大家年轻的时候总想抓点自我感觉主宰世界主宰认识的东西,都热血啊,都想暴力大boss的头啊。
其实都是虚幻啊虚幻,不是真实的东西啊。
婶婶的讽刺啊。
那天看完电影我到半夜三点没睡,觉得自个真窝囊,生活就是这样你打它一拳也没有回响,所以漫无目的的生活吧。
胖子说,那种生活的名字叫做漫无目的,但漫无目的不是虚无缥缈。
电影讲了一群北京底层却又愤愤不平的“死跑龙套的”。
主演——马頔、宋冬野。
配乐——《Don't Break My Heart》。
生活大家一直都在讨论着北京这个梦一样的地方,他们说北京太累,他们说北京人排外,可我从来不会这么觉得,每一次这个城市都用怀抱迎接我,也有过不愉快但指路帮忙的也都是他们。
你知道电影哪里最感动吗?
我们可以“欺负”你,但我们下次会把欠下的钱给你,会在店要拆迁的时候帮你搞来发电机。
可是比起在北京的店被拆迁更让人难过的是老家被拆,这次一群人再也没有说话,还能说什么呢,根都没有了。
电影里一共有五个人,落魄的歌手,怀着梦想的龙套演员,不太正经的民警和医生,这些人是最底层也最原始的野生力量,他们敢说真话,可是却不敢对一个人好,叶子说:“就是因为姑娘太好了,所以才要早点撇清关系。
”你们骂它俗,骂它违禁点太多,你们骂啊,那是因为你们根本没有见过底层,你们不会知道这种相通的悲伤,你们不会知道一个人离开故乡是因为自己的宠物羊被杀的时候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她看,你们也根本看不到一个多不正经的人在歌厅陪着陪唱的姑娘流泪。
电影“这些年我都快麻木了,想拍好电影没人投,有人投一听广电那边批不了立马撤资,那些能审批的烂片,你敢投我都不敢丢那人呐。
”老导演卖了房子想在活着的时候拍点说真话的东西,结果层层上报之后的本子被改的面目全非,电影到他去世也没有出来。
他总说这个时代应该有一个完美的答案,但这个答案是什么,他始终都没有想到。
后来叶子截下广电总局的车,戴着孙悟空的金箍,拿着偷来的假枪,总以为今天能听到答案。
“那也不怪我啊,谁不是为了混口饭吃,在什么位置干什么事,这么些年什么好本子我没见过,这么好的电影被糟蹋了我也心疼。
”这就是解释。
叶子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小帅被抓,姑娘戴着叶子丢下的拨片独自旅行。
你看啊,这就是我们反抗的后果。
算了吧,就这么活着吧。
叶子的爸爸在接他出院的时候说:你总觉得政府对你不好,你看政府这不对你挺好的,神经病人属于四级残疾,每年还有补助拿
因为导演发了条段子,他的片子再次被人关注起来。
但其实导演是在消费失足父女,人品有问题。
第一感觉是一网络大电影(当时应该叫微电影)。
讲摇滚的电影,《摇滚英雄》和《蓝色骨头》看着都没有感觉,这个就更是无趣,为什么一定要旁白呢?
发觉现在国产片旁白可占到一半了!
摇滚就是乱搞男女关系加上长头发,再没有更多东西了。
摇滚已死在内地。
离开了校园,这些影像基本无人关注吧。
一如当年的《我的女友是小薇》,话说,那位导演如今安在?
张内咸的作品从《待业青年》开始,就属于不会拍故事的。
去掉那些装逼严重的剧情,《待业青年》完全值得称赞。
《草莓百分百》里,故事的比重加大,采访的份额减少,电影反而傻逼了很多。
直到这部《那些五脊六兽的日子》,张内咸才终于有了一点儿拍剧情片的姿态,至少人家开始改编剧本拍了。
给这部电影四星推荐的原因,在于张内咸的明显进步。
一个导演不怕作品烂,怕的就是一直烂下去而丝毫不进步。
张内咸在这部新作里,总算开始塑造角色。
马頔演技竟然还可以,一口京片子也让我找到了熟悉的京味儿电影的味道。
似乎已经有很多年,北京人都看不到纯粹的北京味道电影了。
片中那些角色的生活状态,想必让很多人想起了自己一段往昔。
客串出演的串儿哥奉献出了目前最好的演技,宋东野基本上就是在演自己,谁在飞叶子谁是大傻逼。
几个演员里我最喜欢的其实是戴眼镜儿的妇科大夫,丫长得特别像我的高中同学。
掀桌子这个梗很独到,张内咸在喜剧创作上也有了一定的突破(当然是说笑)。
影片最后拿把假枪劫持广电总局的公交车,是个剧情上的大亮点,可惜没处理好。
那首变调版的《杀死那个石家庄人》真好,真是买把假枪(不过好像是偷的)。
最后不得不称赞一下影片最后的吐槽儿,“我是个有证儿的精神病了”,神句神结尾啊。
加油啊内咸。
2013年12月20日
抛开那些瞎逼燥的职业影评人的专业术语,我只说一个普通滚青的直观感受。
三年前我看了那部《待业青年》,热泪盈眶,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嘛,慌慌张张的拾起了自己的梦想。
两年前我看了那部《草莓百分百》,当时觉得张内咸在退步,完全没了当年的感觉。
直到刚刚我看了《五脊六兽》,那个少年还是回来了。
张内咸想表达的东西一直都有很多,而且不想像太多太多厌世者那样的声嘶力竭。
这是我最喜欢他的地方。
全片来自底层的温暖有很多,那个烤串儿的河南弟兄,那个小姐,那个警察,马頔给他父亲掖上被子的瞬间。
对,我们都不是什么乖孩子,但他妈的不听话也不代表我们是坏人。
我们只是不想跟这个世界一起肮脏,这本身就没什么错。
我是个播音系的学生,滚青,混球儿,但就是这个男人教会了我梦想。
敬张内咸一杯酒,虽然你微博基本不理我。
槽点:广电总局+中医死骗子+瘦肉精+河南骗子(误伤)+妇科医院+哐哐哐(炸学校跟叶子小时候讲实话)+草原和野马(宋冬野的梗)+五毛+公务员(公款消费)+70年产权(强拆)+我手机尾号(某年某月某日)+毛主席斯大林+月光宝盒戴金箍那段。致敬了姜文崔健,当然,还有麻油叶的音乐。
拍了一个精神病人的故事,却比日和附体的前作正常的多。还是能明显看到进步的地方,包括每次断片后不连续场景带来的虚幻感,之前访问穿插叙事的风格也被弱化。不过他的片也就那么回事吧,不如意的青年,操蛋的生活,傻逼的光锭总菊,一股脑泄愤的喊出来也只能煽动煽动热血小青年,缺乏更深的力量。
真
地下片拍这样不错了各位
伪记录的风格,抨击广电总局?别逗了,很糙的感觉
有进步
我觉得比前两部强点儿吧 男主有种陈柏霖的感觉呢怎么 戴紧箍咒那点儿还有点儿酷 我也在大街上朝人家乱喊傻逼过 这种是实实在在的爽 现在电影里实实在在的爽越来越少了
全果的宋东野,卧槽这什么节奏。
没啥主题!并不是整天骂人就是摇滚、颓废就是接地气!一群傻逼!
绳玩意啊 ,满口丫丫丫丫的
就是内匹野马,还是没草原。
如果说贾宏声的《昨天》是疯了,那这部狗屁片子就是装疯
看完这部片子 就几个感觉 摇滚他妈是什么狗屎 对京痞真的是深痛恶绝 对北京也更讨厌了 负分滚出
完全无共鸣
没有字幕看得很吃力了情绪很清晰但是呢 有点傻逼
逗
片中不乏真实社会的写照,但是略浮夸,特么光光骂骂咧咧满嘴脏话对这个社会有帮助么,有本事做点正事好么。。。
精神世界观冲突,看着恶心,就看不下去了。
这些青春的满溢让我觉得中国电影无论如何还是充满希望的。虽然不成熟,但是这份热情让人感动。
2013.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