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在东方的背景和历史原因,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有着东方的含蓄和隐忍。
片里的配乐,歌曲,里面有一首男主听广播里的歌什么吴先生。
女主是理智的,她知道自己的时代已一去不返,她的家人却仍幻想回到过去那时的奢华中去,男主是逃避的,经营自己的酒馆,不去想现实中的残酷。
就像女主角的女儿在看万花筒里的幻景一样,然后,就这样,发展,了解,放弃,最后的努力。
想象不出杰克逊是一种怎样的心态爱着索菲亚的。
初识如此巧妙,又不为牵强。
只因一次邂逅就确定的认为她就是完美的自己需要的女人。
这不免与他坚持的选择女人一定要谨慎的原则有些相悖。
但感情就是那么不可言喻的东西。
只是声音,只是感觉,就让别的种种因素黯然失色。
感性的男人。
一年的相处,划不清界限的协议。
彼此不深不浅的接触,丝丝缕缕的牵扯。
那样的大环境。
那样的背景。
那样的人物。
那样的性格。
那样的经历。
那样的感情。
"I am a blind man."他每次说这句话的时候嘴角都会有些微微抽搐。
我想他不知道在心里描绘叻她多少遍的容颜。
终于在觉得她要离开是伸手触摸到叻他心中存留已久的女子。
索菲亚是个悲情的女子,身边那样的亲人让人觉得无法忍受。
为了女儿她付出叻那么多,容忍叻那么多,甚至近乎能接受失去最爱的女儿自己被抛弃的安排。
当所有人都急着离开上海,而她一个人在房间抽泣的喘不上气的时候让人的心钝钝的疼。
不过,幸好上帝还是很仁慈的。
并且最终给了她最完美的结局。
Ralph演出将每一丝感觉都融入叻每个细节。
一个转身,一个摸索,一丝落寞,一丝苦涩。
俄语歌的感觉柔和带着些些凉意。
看到影片里熟悉的车墩的场景。
三十年代的旧上海,外白渡桥,电车,黄包车夫……虽然情节并不是十分急迫,但缓缓的节奏加上演员出色的表演让人觉得确是不错的影片,值得一看。
并且结局美好。
看完伯爵夫人后,灵光乍现安妮宝贝的一本书,书名叫做《彼岸花》,内容早已忘记,但是名字用在这里相当恰如其缝。
彼岸花—镜中月,水中花伯爵夫人一家是沙皇时代的贵族,但是故事的发生时间已经来到1936年,那时候的俄国沙皇统治已遭推翻,没落的贵族也都是树倒猢狲散般流落异乡,看着早非贵族的一家遥想公瑾当年的模样似乎与清朝遗老遗少的病态纠结并无二致。
富贵如过眼云烟,即使他们已经一无所有,仍无法走出那个虚幻的梦境,仍惦念昨天舞会上的觥筹交错、锦衣华服,仍痴望着明天一如既往的权倾天下,接受无数人的顶礼膜拜。
其实对他们来说,今天,破衣烂衫、残根冷炙的当下才是最不真实的虚幻世界。
他们自始至终追逐着彼岸的那朵花,但彼岸根本无花,只有海市蜃楼的幻境,而已。
女主人公伯爵夫人现实很多,她的现实并非来自其天生睿智,而是作为一个母亲的责任和担当,为了能养活自己的女儿,她从事着被人看不起的低贱职业。
曾经的高贵让如今的沦落更显突兀和不堪。
彼岸花—希冀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未曾轰轰烈烈爆发却早早流于平淡,他们之间的情愫是若有似无的暧昧,是惺惺相惜的理解,甚至怀疑无关乎爱情。
男女主人公截然不同的生活背景,却经历了相似的情感打击,而从天堂掉入地狱的滋味他们都最清楚,也因此彼此抗拒彼此靠近,最终彼此依偎取暖。
对他们来说,彼岸花是幸福,只有跋山涉水,抛弃过往,到达彼岸才能有新的开始、发掘新的希望。
Ralph Fiennes,自从《英国病人》后,就中了这个男人的蛊,哪怕是《哈利•波特》的混世魔王伏地魔,因为他的演绎可以让我无比迷恋这样一个邪恶的角色;就算是在《公爵夫人》中再荒唐再沙文,我也能解读出他是不善言辞的爱恋、那是不解风情的困惑,更是言不由衷的无奈;抑或在《朗读者》中,因为他的恐惧而原谅他,因为他穿风衣的帅气模样而原谅他,仅仅因为他是Ralph Fiennes便原谅他。
喜欢这个男人,可以很肤浅,因为他的样子。
喜欢这个男人,可以很深沉,因为他的忧郁,他的沉默。
《伯爵夫人》中的他,没让我失望,他的演技从来就不会让人失望。
他演的盲人让人心生怜爱,又有谁能忍心夺走那双湛蓝眼眸的神彩!
叹一句,天妒英才啊!
片中的他一如既往的寡言,荡漾在他身后的是谜样的过去;也一如既往的忧郁,不用蹙眉捧心,只需静坐一隅,便是一副遗世独立的姿态;但是他不会将温柔泛滥,他的狂暴可以发泄到歇斯底里后不能自已。
他是英国病人,但又不是,他能将一个盲人演绎得如此调皮可爱(从台阶跳上跳下),也能将一个盲人演绎得如此脆弱而又勇敢(不敢吐露心机放女主角走&在战争爆发一片混乱时只身一人踏上寻爱征途),还能将一个盲人演得风度翩翩、魅力十足(还有哪一个盲人能如此这般呢?
)。
虽然结局有些太过完美,但是Ralph Fiennes的盲人先生绝对值得幸福生活!
破败的、失意的、窘迫的、毫无希望的…… 随着整个电影的推进,我的脑海中不断闪过这些词汇,这不仅是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这座城市的描述,也是对剧中几位主人公正在经历的人生和命运的描述——不论是杰克逊,还是索菲亚一家,还是犹太人费斯坦,每个人的命运和生活都因为时代巨大的撞击而变得支离破碎,甚至可以说是苟延残喘……然而命运并不总是一直残忍,灰暗的生活之中,也有着点点星光不时照进——舞女之间的友谊、温暖的邻居以及整日嬉闹在一起的儿童、戏剧般地在法国大使馆遇到的故知……当然,最大的明亮,也即是最终照亮了两位主角后半生的那次相遇。
从一句无心的旁听开始、到一次偶然出手的相助,到往后一起共事一起走过风雨,到乱世之中的走失和失而复得——尽管有过克制,但爱情终究还是战胜了理性,因为爱,是无法无法掩饰也不能放弃的。
不管你是像影片中男女主角那样“独在他乡为异客”,还是“身在故乡,心为异客”,总之,当你疲惫不堪、无力前行、想找个地方躲起来的时候,伯爵夫人酒吧,实在是个理想的地方。
只可惜,酒吧那扇厚重的大门,终究也挡不住战火的侵袭。
但愿,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可以歇一歇、醉一场、梦一回的地方。
风月场里的女子素来被认为是低贱的。
传统观念认为,女性只能从属于一个男性,如果女子贞洁至死,是无上美德,值得赞美、歌颂和收藏,若一个女性与多名男性发生关系,则是肮脏和下贱的,每经手一次便贬值一分,倘若人尽可夫,便是毫无珍藏价值,只有使用价值了。
而与之相反的是,千百年来,男性始终以拥有多名女性伴侣为荣,女性伴侣数目的多少,象征了性能力、男性魅力和社会地位的高低。
在这里,男权主义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
男权是一个具有强暴意味的词。
这种权力的暴力在于,他不但可以随意进入你的身体,而且可以充分占据你的内心。
在性行为进行的同时,男性可以把自身的权力通过性器官的运动传送到女性体内,使女性成为意识形态的附属,这是可怕的,同时对于女性而言,这也是可悲的,因为一次性行为足以使女性产生或多或少的归属感和顺服感,时间持续长度不一,可能是永久,也可能只有一夜。
而性行为给男性本身带来的是一种征服感和占有感。
男性和女性在性行为中分别产生这两种感情,均与男权社会几千年来延绵不断的战争有关。
终于可以说到电影了。
既然是关于男性和女性的思考,《伯爵夫人》把背景放在战争年代是不无深意的。
因为战争充分代表了男性的力量,因此面对战争带来的灾难,为了生存,女性会做出什么样的抉择和转变,这是令人好奇的。
尤其是当原本一个出身高贵的白俄女贵族,为了生存和家人而不得不选择进入风月场所,而且是在当时东方主义者眼里“瘦小而可爱”的中国人的风月场所,她是否还能保持尊严呢?
即使她在男性世界里失去地位和身份,那么,在女性的世界里她是否仍有立足之地呢?
遗憾的是,我们看到,她的尊严首先被女性所践踏了,而且这种践踏来自离她最近的亲人和同胞。
她受到女性亲人们唾弃,原因是她不忠于男性,虽然她们同时享用着她与男人交易而换来的温饱生活。
在这一点上,这些女性把对于男性的贞洁与生存放在了同等位置,甚至高于生存,然而她们这种对于男权的迷恋和附属又是形而上的,因为她们不可能依靠这种迷恋来填饱肚子。
这一矛盾导致了她们虽然保持了身体的贞洁,却成为了精神上的娼妓,因为她们的内在已经被整个男性社会所强暴了。
相反我们看到,在一些男性(如男主角)面前,白俄女贵族是拥有尊严的,这种尊严来自于一种对女性本质——即母性的尊重。
男性并不全是男权主义者,因为他们经过几千年的男性主导社会,已经习惯拥有独立思维,因此部分男性侥幸脱离男权主义的窠臼,发现了母性之美,并尊重充满母性的女性,就这点来说,这部分男性身上保留了人类社会最初美好的本质。
在这里,“母性”并不是狭隘的,而是一种宽泛的概念。
因为在母系氏族社会,女性作为领导者,对整个氏族的每个成员都是同样的宽厚慈爱,这是一种广义的母性:对所有人宽厚仁慈,一视同仁,而不仅限于对自己孩子的疼爱。
同时值得说明的是,母性并不等同于女权。
女权主义只是男权主义在女性身上的一种变形植入,因此仍然无法摆脱男权主义的影子。
因此女权主义者和男权社会主导者一样,喜欢斗争和征服。
当一个女性具有强大攻击力的时候,我们并不能认为她脱离了男权主义的掌握,相反,这样的女性恰恰是男权主义的傀儡,无法改变其在男权社会的附属地位。
在当代中国,男权对女性的影响尤其严重,这与进入现代之后的文化和政治氛围息息相关。
现代中国最开始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是以男性为基准的,而并不是以母性为基准。
这一潜在的规则使得现代中国女性彻底成为男权意识的牺牲品,她们大部分附庸于男性的思维,而永远失去本身的母性。
虽然现在的中国女性比任何一个朝代的女性更加强悍和勇猛,但是就本质来说,她们几乎是不合格的。
而如果最广博的母性意识在整个社会遭到了摒弃,那么这个社会将永远失去宽容、平和和尊严,同时也将是十分危险的。
还只是一个角度看到的民俗画。
那些老上海的画面是挺美,特别喜欢那些小丑的表演。
可作为一部讲故事的电影,却只有音像流水样的滑过,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地方,感人肺腑的地方,引人思索的地方。
浪费了2个小时啊,还好电影票才两三块钱。
感觉上还是弱了一点,至于是哪一点,我也说不清楚。
可能是场景,也有可能是道具。
或者就是因为不纯粹的中西混杂。
其实对合拍片一直有所保留。
不是不好,只是处在一种尴尬状态。
借中国背景,说西方故事,不是不可以,却又似乎不在状态,游离其中的滋味让人看得不是滋味。
其中的伯爵夫人是我喜欢的女演员娜塔莎·理查森,而拉尔夫·费恩斯也是我所钟爱的演员。
如果抽离一切背景,他们欲说还羞的感情还是很有看头。
不再年轻的男人和女人之间微妙而奇特。
乱世之中,又是不同种族,或者这个故事搬到某个欧洲城市会更好,或者干脆以彼得堡为背景。
上海也是有故事的地方,只是不适合借给外国人谈情说爱。
讲讲中国人自己的离愁别绪或许更好。
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总是让我着迷,那种混乱无序而带来的文化自由与丰富性,那种五湖四海世界各地齐汇一堂的斑斓感,比现在消费主义大潮下一切向西看的上海更加风情迷人,更接近纽约的精神。
电车经过片片租界,邻座来自英美法德俄,肤色发色各异,操着家乡语言,背景千差万别,但都挤在一个小小的车厢内,或来淘金或来避难,受到这个城市的包容庇护。
同时二战阴影下三四十年代总带有箭在弦上的不安,乃至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痛,和平秩序不再,生死无常的颠簸动荡都暗藏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欢歌下,有时会好奇那时的国人,那些在百乐门随着爵士乐跳舞的人们如何听着东北、华北沦陷的消息,夜里枕着不安、惶恐、愤怒乃至麻木入梦,然后慌然逃向南方,或者甚至根本逃不出去,就看着每天飞机落下炸弹而毫无办法。
电影里表现的正是这种毫无办法只好活在当下,把生活”正常化“的平淡感,唏嘘的是那段波澜壮阔兵荒马乱颇有英雄感的历史下生活如此平凡琐碎,贵族生活没了就在别处过,要养家就当舞女,飞机来了就逃,你看夫人在舞厅总是从容淡然,仿佛她生就平凡女子,从未和哪个伯爵打过网球跳过华尔兹,然而听她纯正流利的一口法语,弹得动听的钢琴,便知她家教极好,便猜这人背后湮没的辉煌有多少,不语的隐忍有多深。
这时就会赞叹起她的坚韧顽强,她不像aunt vera 或 grusha一样沉湎过去,渴望体面,生活将她置于不堪之境,回首过去只能徒增痛苦,既然陷入泥潭那就在泥里打滚吧。
不过做舞女也是生活所迫至极,他人不愿下地狱只能自己跳火坑的无奈之举,所以当战争频临,家里其他女子决定抛下她,抛下无法为她们的体面之梦增光的养家支柱,真尽显人性之恶。
或许当时的人们就这样生活,一切苦难无常都太沉重,无法开口,无需直言,流亡这个词就已经戏剧性十足了,不用增加几分跌宕起伏的爱情元素泼狗血,不用以泪洗面内心独白,不用大吵大闹问苍天,such is life, a little life.注意到有一点蛮有意思,那位日本朋友施加政治影响力时首先请来的是左派人士,然后才是当局右派,军队。
不知是左派开明包容,对一个政治真空的娱乐场感兴趣还是暗指30年代初中日民间交好左翼受到日本资助的那段历史。
导演编剧都不是中国人,拍在中国发生的故事也跟国人惯常的历史视角不一样,可结局还是明媚得不真实,从上海到澳门,等在mr jackson前头的战乱与流离哪里是一曲jazz能抚慰的呢?
至于演员,啊拉叔演技太好,盲人演得一板一眼,女主natasha像极了希区柯克电影里的金发女郎,极具风情,把一个落入风月场的落没白俄贵族诠释得细腻可感,可惜佳人已逝,希望在天上也演得潇洒。
而佩佩嘛(好吧实话说就是来瞅佩的),不得不感叹他年纪轻轻就拿到与业界戏骨合作的机会,真是棒棒哒,不过对上拉叔还是显得稚嫩,一个巨贾少爷没有意气风发反而羞涩得像军嫂是怎么回事?
佩你读剧本给的私设是个专被拉叔调戏(划掉)的乖乖小公子?
说的是白俄伯爵夫人30年代沦落上海,已沦为夜总会的舞女,甚至还得靠那一点尚未完全退去的姿色和风韵出卖肉体。
一起到上海的女儿和阿姨对她依旧十分支持,可岳母(白俄的公主)和小姑对她就没那么客气,尽管如此,全家人都依靠她那份“不干净”的收入过活。
故事老套,但我喜欢。
各花入各眼,无法统一认识。
高贵体现在贫贱时。
我喜欢这部电影,我对战争和动乱年代中的女性角色充满迷恋,她即使在那样的时刻也显得如此风采。
说说电影配乐,胡琴、琵琶、萧、小号、乐团,我很感动,配乐是个外国音乐人。
求。
这片子阿 居然买了全价票 竟然还是一个人
石黑一雄作为一个日本人,是怎么准确定位这种“亡国恨”的?
没什么感觉就完结了
m1905配音版
画面和配乐挺有感觉的~
原来片名里的White是因为白俄而来
不知所云
原谅我无法在这冗长缓慢的节奏中将电影看完。。。
电影没什么可说的了,全当收集佩佩镜头啦。
这么帅的瞎子谁不爱呢 女主好惨 给家里人挣钱还要被抛下 一般般 结尾突然结束了 没有优点 脸熟明星不少
喜欢男主角开的酒吧,有种现世安稳天下大同的意味,影片没有着重于贩卖苦难,而是冷静地勾勒了一幅异乡人,调色音乐皆是亮点,是我的菜,既使剧本有些不尽人意。片尾虽暗示希望可江面上仍然弥漫着悲剧氛围。专程为旧上海画风的Ralph而来,居然演了个盲人,分分钟催生对男神的保护欲,加一星。
导演看完英国病人的产物
真的很烦这种假装说中文的电影,一句都没听懂,连中国人说中文都听不懂
这种故事编成话剧倒有些卖点,拍成电影就是浪费资源。詹姆斯伊沃里的叙事很细腻,但情节跌宕的剧本才能激发它的活力。他拍了好几部像水一样的片子,连淡茶都不算,品之无味。初尝可以接受,再多看就会极其煎熬,加上好演员、好美术、好摄影,就像自来水就着油腻的蛋糕下咽。
费恩斯,有种悲悯情怀,在战乱中跟显气度。
每个演员的表演都很细腻,独到。拉尔夫的盲人虽与老帕还有些差距,但已算不错。配角们也都有不错的发挥。电影中浓浓的老上海风情还是那样令人心动。故事太过俗套,可是倒也无妨,灰姑娘的故事永远都是温暖人心的。
有点羊脂球的意思....
女主凯拉•奈特莉是我偏好的美女类型,清秀娟好的面庞透出一种倔强不逊的味道,像她演过的多少角色。这个故事有点纠结,传说历史上真有其事,感觉里面的每个人都过得很不开心,真的有人曾这样过完一生吗?即使享有最奢华的生活,仍是一辈子都觉得憋屈吧。
细腻
看完留不下什么印象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