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铁雨》,很好看。
我把微博上只言片语搬到豆瓣上,喜欢数超级高,大家都很认同我的——这是一部“民族主义团结人民,民主主义统一半岛”的电影。
美、朝,也包括中、日、韩之间核弹大战非常精彩,涉及了多种武器。
又回顾了一遍,现在截图出来说明。
片中朝鲜政变后,美国采取先发制人的政策,即将发射核弹投向朝鲜。
与此同时,朝鲜也准备发射核弹投向韩国。
眼看着朝韩都要完蛋了。
图一是朝鲜大浦洞核导弹已经出轨道了,整装待发。
朝鲜是弹道导弹携带核弹头,就是点对点的大型火箭助推导弹,比如从平壤打首尔。
外形是很笨重那种。
图二是朝鲜军方领导接到中国来电,中国告诉他会把雷达探测出的投弹坐标和朝鲜共享,说明朝鲜的雷达侦测技术还是不行啊,毕竟国土小,技术落后。
关键时刻还要靠中国提供。
中国希望朝鲜不要忘记传统友谊。
朝鲜允诺。
(此时没说共享的投弹的坐标是哪里,是不是韩国不知道。
)
图三是美国的B52轰炸机,旁边是两架护航战斗机,飞临日本北海道上空,随即射出了多枚巡航导弹,携带着核弹头向朝鲜飞去。
美国电影中的导弹一般都是这种巡航导弹,就是有几个翼的,小巧,能够自动修正飞行轨道,像小飞机似的那种。
反映出美国在核武器上的小型化、轻便化技术很高超。
图四是中国黑龙江某雷达基地,检测到了美军射出的导弹,立即将坐标告诉朝鲜。
片中中国雷达士兵中文发音很标准,大概是中国人演的。
图五是美国的雷达预警机,在东海上空巡航。
这里的东海不是我国东海,是韩国东海——日本海。
美国预警机就是个空中雷达指挥台,为战机提供目标,指挥的。
图六是日本海上巡航的日本宙斯盾驱逐舰。
图七,在美国将携带核弹的巡航导弹向朝鲜方向发射后,中国马上告诉了朝鲜导弹的坐标,朝鲜军头马上改变了目标,不投向韩国了,改为用弹道导弹拦截巡航导弹。
还是体现了民族主义情结,自卫在先,而不是灭亡南边的同胞。
图八,军头一声令下,朝鲜大浦东弹道导弹射向天空。
图九,日本海上巡航的美军,探测到了朝鲜的导弹射向了日本方向,马上告诉盟国日本。
日本自卫队宙斯盾接到美国情报,准备发射导弹拦截。
很有趣,朝鲜靠中国情报支持,日本韩国靠美国。
)
图10 日本宙斯盾射出了拦截导弹,试图拦截朝鲜的大浦洞。
图11 这一幕很多人不理解,怎么到了太空了?
其实这是朝鲜刚才那个大浦洞弹道导弹,这种洲际导弹,它会先飞上太空,和火箭一样,不断分离。
到了太空后把核弹头抛回定位的地面目标,叫做大气层再入。
是这种投弹方法。
图12,这个滋啦着火花,抛回地球的,就是朝鲜的核弹头了。
图13 ,这一幕,朝鲜、美国、日本三方导弹势力即将汇集了!
最上面红的从太空进入大气层的,是朝鲜核弹头。
下面淡紫色往天上拦截的,是日本的拦截导弹。
平行飞去的——往朝鲜,是美国的巡航导弹。
图14,在日本导弹还没有触及时,朝鲜核弹爆炸了——在日本海上空!
日美导弹纷纷坠落。
美国要去打朝鲜的,日本要拦截朝鲜的,都完了。
这不是虚构的,因为核弹爆炸会发射出磁暴,影响导弹。
图15,在日本海上空爆炸的核弹,把日本宙斯盾掀翻了。
所以,最终这场核弹大战,本来是美国射朝鲜,朝鲜射韩国,最终朝韩都完蛋。
但是临时改变主意,以核弹拦截核弹,唯一苦了的,在影片中就是日本了。
笑死了 朝鲜军部一片欢欣鼓舞。
军头吩咐朝鲜中央台马上宣布这一“粉碎美帝阴谋”的消息。
而且,下一个阶段的目标,不是打韩国,是打日本。
电视台里“朝鲜功勋女主播”抑扬顿挫地宣布,要把日本从地图上抹去。
就连军头的副手也很奇怪,为何核打击日本?
军头的解释也很奇葩,因为美国听日本不听我们的。
不过韩国总统和他想到一起去了。
他和美国总统通话,说你们继续发射核弹打朝鲜啊!
怎么不射了?
美国说,我们还要管日本啊,再打朝鲜,朝鲜再打日本你负责?
都是小妾都要疼啊。
韩国总统傲娇了,难道韩美同盟不如韩日同盟重要吗?
说,你到底更疼那个?
笑死了。
日本为啥这么倒霉啊?就是因为这是一个民族主义电影。
中美不是批判矛头了,不搞意识形态争执了。
朝韩之间互相顾念同胞情,日本就是靶子了,虽然这位世仇明明在电影里啥也没干。
分核弹这件事就挺童话的韩国得到那一半核弹之后,又该如何确保不发生类似事件?
从朝鲜与美国的核对峙,直接变成朝鲜和韩国的直接核对峙。
首先,美国和日本肯定不会乐见。
其次,我国想来也不会欢迎这种局面出面。
最后,唯一受益的,是朝鲜半岛上的这个民族,把民族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或者说,由于这种局面的出现,朝鲜和韩国的民族分裂局面几乎将会永久存在下去。
中国在电影中的背景板作用本来因为历史原因,中国境内有许多朝鲜族,作为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之一。
朝鲜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在中国的朝鲜族自然是同胞。
那么,在朝鲜半岛上的朝鲜族又当如何?
以拥有国籍与否,作为是否为同胞的判断依据,明显太过肤浅了。
而剧中韩国安全官以同胞身份请求我方朝鲜族外交官提供更多线索时,我方代表以坚守国家利益的立场予以拒绝,却仍以同胞的身份,给与尽力阻止战争的忠告,或者说是请求。
在我看来,这没有任何问题。
而中国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背景板力量,电影中却一直使用暗讽的描写,很有意思,哈哈。
高高在上和优越感这是一部韩国电影,如果是朝鲜拍类似的电影,又该怎么演绎?
其实也很容易想象了。
从平壤和汉城的灯光对比、民众生活、到社会气氛,许多镜头语言都在宣示韩国一方的社会与制度优越性。
当然,韩国一方也有反思,比如那个部队锅的桥段,但不是主要的。
随着电影剧情冲突愈发剧烈,这种高高在上逐渐消退。
反映在哲宇和铁雨两个主要人物身上,就是他们关系的逐渐缓和,并最后为了民族的未来达成合作。
我们的分裂朝鲜和韩国正在分裂之中,中国又何尝不是,我们和对岸的台湾同样处于民族分裂之中。
故事的背景倒是有点像八九十年代的台湾和当时大陆的发展差距。
缩短差距,我们取得了成果,也付出了代价。
区别在于:朝韩心中仍有统一的念头,而台湾却一心独立,我们则是无比渴望统一。
统一,应该以什么方式统一呢?
对岸当然是同胞,可他们却越来越不认我们是同胞。
传统时期,中国解决分裂问题向来是以武力优势的压迫取得。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绝对的武力优势,由于民心与国际环境,还是希望和平方式。
可以说,我们一直在让步。
可让步的代价却一直由我们单方面承担,这不公平。
对这部电影的高赞影评基本都集中在剧情梳理分析上——到底谁是真正的政变者?
我觉得对一部非烧脑非悬疑电影来说,这是一个讽刺,说明了导演并没有把故事讲好,花哨的表达只会冲淡自己真正想展现的主题。
影片是韩国人民纯属虚构的故事,完全是臆想的内容再搅拌上浓浓的对朝鲜同胞的善意。
朝鲜内部有军事政变了,1号人物严重受伤被误打误撞送到韩国救治,这种背景设置就意味着后续发生的严重的朝鲜半岛战争危机甚至核危机都跟1号人物无关,都是他手下叛军作祟。
核心部分围绕着朝鲜到底会不会引爆核武器做了大量的讨论,甚至美国也参与进来,并与现任总统共同预判为避免全面战争,应该主动对朝鲜进行导弹袭击,而代表韩国未来方向的候选总统极力主张要照顾朝韩民族之情,静观其变而后再作应对。
最终半岛危机再一次化解,证明了候任总统的战略方向无比正确,朝韩将越来越向着和平友好的方向发展——这种设置无疑表达了导演一厢情愿的希冀和祝愿。
类似这样表达韩国对朝鲜深深善意的比比皆是,甚至故事主线中青瓦台高级官员对待朝鲜军人特工的态度和行动都有点不可思议,因为即使不是对立的国家,就算是作为第三者被卷进来似乎也不应如此好整以暇。
而最高层却已在讨论是否开战的问题,如此看来,这种上下严重不一致的行动起码是非常矛盾的。
所以,我总认为韩国电影一旦涉及南北韩话题,总会把事情割开来看,国家是国家,民众是民众,对民众就是无条件的有血浓于水亲情的好感,而国家又是一个相对可以虚无的概念,虽然刻意回避这方面的话题有点像鸵鸟。
难道国家的决策不是某个人做出的吗?
国家的行动不是一群人执行的吗?
正如本片中,1号人物完全没有对半岛问题造成任何危机,反而正是因为他的缺席,才导致了本次事件接近失控。
类似更加夸张的韩国电影还有《共同警备区》,真有点让我叹为观止了。
现实中,就在前段时间,朝鲜又向东面海域发射了几十发炮弹,而近年来也屡屡以核威胁绑架韩国以及东亚国家,韩国人民对朝的善意仍旧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吗?
你可一定要活下来啊,朋友。
细条面很好吃。
[铁雨]里,一个朝鲜男人这样说道。
他和旁边的韩国胖子是朋友,两人坐在边界线一家小面馆里。
筷子碰壁叮当响,朝鲜人狼吞虎咽,吃完了一碗面。
动静忒大,速度忒快,韩国胖叹为观止。
这时,二人对视,沉默,气氛尴尬,韩国胖急喊:老板娘,这边再来一碗喜面。
©️[铁雨],朝鲜人狼吞虎咽朝鲜人笑了,接过碗,呼噜呼噜地吃,非常粗放,脸都埋进去,还不忘瞟着第三碗。
这是饿怕了的人才会有的小动作。
然后,他低着头,不大好意思,赞道:“细条面很好吃。
”韩国胖剔着牙问:“细条面是什么?
”
©️[铁雨],朝鲜人的眼神[铁雨]这部电影,有意思。
导演是个叫杨宇硕的韩国人,他把朝韩的差异、隔阂,都交给食物来展现。
电影开场没多久,就是韩国街头。
霓虹灯闪烁,LED屏上滚着广告,韩国胖从戴圣诞帽的服务生手中接过冰淇淋,坐下来吃汉堡。
接着是朝鲜,一家餐馆,大冬天里四面透风,老板还在用最原始的柴火烧饭。
因为桌椅太矮,人们像是蹲在地上捧着碗,非常吃力。
©️[铁雨],韩国和朝鲜的餐厅对比第13分41秒,是那个朝鲜人的家。
灯光昏暗,桌上摆了肉片和生菜。
他用炉子一片片地烤着肉,然后夹起来,放进妻子和女儿的碗里。
另一边,韩国胖和同僚在最牛的中餐厅里吃“全家福”,还要了大份。
©️[铁雨],吃饭场景对比其实,90年代以前,朝鲜没这么“饿”。
1985年,他们的经济水平达到顶峰,人均GDP836美元。
而中国,直到1995年才突破600。
那时,他们出版时装杂志,模特穿花裙子和针织衫,背后是喷泉或游艇。
©️朝鲜80年代的时装杂志就算再退上十年。
1972年,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在中国上映,观众无不艳羡,因为里面的生活显然殷实得多。
1984年,韩国发生洪水灾害,朝鲜出手援助,上来就是五万吨粮食,五十万匹布。
那一年,他们的粮食总产量突破千万,实现了自给自足,且部分出口。
1986年的[金刚山之恋],是一部朝鲜爱情片。
片中的生活水平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华语片[庐山恋]。
©️[金刚山之恋]与[庐山恋]“饿”,是从苏联解体开始的。
一夜间,朝鲜经济落出千丈,农作物连年歉收,再不复昔日荣光。
90年代初,他们陷入严重的饥荒。
之后,美国通过世界粮食计划署向朝鲜提供了价值200万美元的食品。
至2005年,其援朝物资高达7.01亿美元。
©️李志芳《探析二战后美国粮食外交的演变》
©️2000年,朝鲜儿童在美国援助的面粉和食用油前玩耍[铁雨]里,韩国胖开那个朝鲜人的玩笑,问,你们吃田鼠吗?
朝鲜人很生气地说——
©️[铁雨],朝鲜人的反驳其实,这是朝鲜共产主义的四大愿景:吃米饭、喝肉汤、穿绸缎、住瓦房。
80年代,他们实现过一次。
之后,就真的只是愿景了。
饥荒来了,随之出现的,还有脱北者。
指不适应朝鲜生活环境,通过非正常渠道离开朝鲜,到其他国家的朝鲜公民的称呼。
说白了,只是想要更好的物质生活。
©️脱北者在边境被拦下[铁雨]里就有这样一位。
是我开篇说的面馆老板娘,她听见韩国胖问“细条面是什么”,走过来,指着碗里说,这就是细条面啊。
然后,她看向那个朝鲜人,问:你也是脱北新住民吗?
©️[铁雨],只有朝鲜人管拌面叫“细条面”一句“细条面很好吃”,就暴露了自己是朝鲜人的事实。
这样的时刻,[铁雨]里还有很多。
比如朝鲜姐妹来到韩国医院,护士从储物间拿食物给她们吃,都是些泡面、盒饭之类,却被其视作佳肴。
甚至双手捧着那只盛有米饭的小碗,认真地闻了闻,嘴里小声念叨:真的是米饭啊。
©️[铁雨],朝鲜姐妹吃米饭何止米饭,90年代初,中国的方便面(尤其是“红烧牛肉”口味)在脱北者眼中,形象也异常高大。
那时,从中朝边境走私过去的速食品,温暖了无数朝鲜灾民的肚肠。
时至今日,全世界二百多个国家,最喜欢中国产的方便面的,仍然是朝鲜人。
他们管面条类的食物叫“细条面”,管汉堡叫“火腿面包”,称果汁是“甜水”,但不知道“星冰乐”应该怎么叫。
《中国青年报》写道:这样土气的叫法往往会让“脱北者”遭到嘲笑。
©️[铁雨],韩国胖问朝鲜人管汉堡叫什么尽管如此,依然有很多人愿意留在这里。
《“脱北青年”看到的世界》里,一个朝鲜男孩说:对这里(韩国)一天24小时不断电感到惊讶,还可以玩计算机游戏,和朋友去唱卡拉OK。
最重要的是不用为吃犯愁。
“不用为吃犯愁”,是人类最原始的渴望。
因为某种意义上,饱足感约等于安全感。
这也是朝鲜人大量选择脱北的原因。
©️朝鲜人均GDP及其增长速度我举两个不太恰当的例子。
[甜蜜蜜]里,许多内地人跑去香港讨生活。
但打拼不易,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
然而,在和黎小军共度除夕时,李翘吃着饺子,第一次说,“我吃饱了。
”她心里饱了,眼前的人使她没有了求生的饥饿感。
后来,她的店铺开张,黎小军带着老婆参加开业典礼。
她见了,倚着门和他聊天,不停地说“我好饿”。
然后,就对着镜头一直吃一直吃,把整盘蛋糕香肠都吃完了。
©️[甜蜜蜜],李翘往嘴里塞食物[黄金时代]里,萧红和萧军终于拿了稿费,踏进洋车夫和工人最爱去的馆子。
先来一碗猪肉炖粉条,再切半毛钱猪头肉,盛在粗瓷小碗里满满当当,又看“肉丸子还带汤”,来一碗。
两人甚至顾不上说话,只埋头大口吞咽。
屋外天寒地冻,屋内热气氤氲人声鼎沸,食客被笼罩在暖黄灯光里,真正是温饱的世界。
后来,萧红写:就这样,两个人理直气壮地走在街上。
©️[黄金时代],温饱的世界在李翘那里,吃饱就有安全感。
萧红这里,“吃饱”和“理直气壮”划等号。
而导演杨宇硕在[铁雨]中安排的那些有关食物的细节,成了最震撼人心的表达。
©️[铁雨],停在路边的汉堡车他当然不是第一个这么拍的。
早在2000年的[共同警备区],就有通过食物表现朝韩差异的情节。
三八线两侧,有四个驻守士兵,是好朋友。
有一天,韩方的士兵偷偷带了一块巧克力派给朝鲜人民军,对方吃过后,赞道,“真好吃。
”这时,韩国兵开了句玩笑:你来不来南边,巧克力派可以吃个饱,不愿意就算咯。
©️[共同警备区],韩国士兵食物丰盛这话颇为敏感,四个人都开始沉默,直到那个朝鲜士兵把嘴里的巧克力派吐出来,说:你听着,我的梦想是,有一天,北朝鲜能做出比南朝鲜更美味的糖果。
©️[共同警备区],朝鲜士兵吐出巧克力派南北差距如此之大,朝鲜士兵竟第一次吃巧克力派,并把它笼统地称为“糖果”。
脱北者的处境,与之差不多。
英国《金融时报》里写,菜单上类似“美式咖啡”这种词,时常让“脱北者”陷入困境。
我觉得自己像上世纪70年代的人,被放进时光机器后掉进21世纪。
纵如此,朴键一在《朝鲜“脱北者”问题的国际化及其影响》中写道:1990年,到达韩国的脱北者数量不足10人。
2008年增至2927人。
截至2016年10月,已有约3万人。
©️1990年-2009年,脱北者数量变化[北逃]是韩国首部有关脱北者的电影。
片中的朝鲜药品匮乏,食物稀缺,儿童沦为乞丐,老鼠啃噬尸体,活人身上生蛆。
脱北者们瘦骨嶙峋,企图偷越边境,却被抓回,一边挨打,一边被质问:填饱肚子比祖国重要,是吧?
©️[北逃]截图与之相反的,是电影[欢迎来到东莫村]。
朝鲜战争时期,有个与世隔绝的小山村,那里朝鲜人和韩国人一起挖土豆、打野猪,甚至面对面拉屎。
他们拿打仗用的手雷炸爆米花,大家吃得开怀又澎湃。
爆米花纷飞如雪,让战争顷刻间变得诗意起来。
没有分裂,不见战火。
©️[欢迎来到东莫村],炸出爆米花就像[铁雨]的尾声。
朝鲜男人和韩国胖坐在车里告别,二人深知这是诀别。
汽车行驶着,手握方向盘的韩国胖深呼一口气,想找些轻松的话题。
你一定要活下来,然后增点肥。
我呢,减肥。
然后我们一起住在盘浦洞吧,偶尔也一起喝烧酒。
一旁的朝鲜男人眼圈泛红,我却泣不成声。
©️[铁雨],韩国胖和朝鲜人告别这一刻,没有硝烟,没有脱北者,没有饥饿。
在一整个令人扼腕的故事里,这只是两个老友的庸常生活。
所以,你可一定要活下来啊,朋友。
到时候,我们一起喝烧酒。
--作者/六姨太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在刚看完1987的情况下,再看这个片子就有点看不下去了。
看各种评价片子应该拍得还行,但我实在看不下去,看了半个多小时之后就完全提不起兴趣了,1987好歹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拍得也很好,带给人很大的冲击,这个我看下来就是瞎拍啊,如果1987打8分那这个只能打5分。
我已经对孤胆特工拯救世界的剧情完全不感冒了,尤其是朝鲜特工,关键还拍的这么严肃搞得跟真的一样。
这里再多说一句1987,因为豆瓣删了没法儿写在对应的条目下。
我认为某些部门现在还禁这种片子完全没意义,禁也禁不住啊关键,大伙儿肚子里全明白的很,你就敞开了胸怀放开了给人看多好,怕什么呢,都过去这么久了难道还担心跟韩国一样来个民主运动?
今时不同往日,事件性质也不一样,不可能的。
不过我猜也有可能是豆瓣自己太监,挥刀自宫了,因为有些网站上还有资源可以随便看,可见这个东西完全看自己硬气不硬气,如果真是这样那我就有点看不起豆瓣了。
我们大韩民族是大义凛然的民族,我们不是怕你们的核弹,我们只是怕我们北面的朋友们受不了美帝爸爸的B-52。
我们的政府可能会有点坏,不过都是美帝逼的。
我们早就不想和美帝玩了,连核弹都不分给我们。
中国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天天想着祸水东引,你也别跟他混了。
对了,你们家的胖子在我们手里,所以相信人民,相信国家,把你们的核弹分给我们点吧。
估计金胖子看到这部电影,估计会让李春姬分一半嘴炮给他们。
现在的韩国,就像一个青春期的叛逆少年。
觉得牛逼的一点了,就想和美帝爸爸闹矛盾了。
小孩子太坏会被抓去少管所的噢你晓得伐。
怕就是怕,死不承认。
非得弄个盛世白莲花。
从艺术上说,还是不能拜托韩剧对癌症的痴迷。
我说大哥,你韩剧就算了,剧那么长,素材总有用烂的时候,但你是电影啊,南北分割,煽情的素材有那么多,又是癌症,我尴尬症都犯了。
最后补充一句,GD的版权费你给了吗。
铁雨,看完了。
撞车后那段bgm特别像赛博朋克2077里进入神舆后的bgm。
那段中文什么鬼,驴唇不对马嘴,是在说避免服务员听到所以说中文,还是隐藏身份?
而且是不是那个韩国人的角色就听不懂中文所以回答和问题完全没关系?
拍当代政治战争的电影很少吧,哪怕是想象的。
降临虽然也是当代政治沙盘推演,但底子是个科幻片,不是走纯政治片路线的。
虽然猛猛黑朝鲜,但确实很好笑。
韩国人眼里朝鲜最牛逼的除了核弹就是特工。
我觉得这种处理巧合叙事的方法就不错,就得遇到巧合后让观众有一种“诶,这他妈不是巧了吗”的感觉,你不能混过去,划过去,把巧合当做叙事的必然或理所应当,那就傻逼了。
真正不去搞多层文本,隐喻(例如南汉山城,两层文本都要,最后两层都不够好,而且我觉得最后推得也不是很现实),直接真的给你来沙盘推演看得是真爽(虽然这个也有政变及巧合之夜硬设定,但故事发展还行吧,主要这衣服咔咔一穿,氛围感是有了。
)部队锅这梗不就中国很行,中国工商很行,中国工业很行同样的梗吗,太草了。
真好看啊,我当初看开头没看下去,5分钟就退了,以为可特么闷了,没想到各种戏剧点,抖包袱,给我看嗨了。
真的对每个国家的心理揣测挺真实的,尤其中韩情报官员对话那段拍的相当牛逼。
枪战戏和核弹戏拍的都很不错。
我不太满意的地方就是这个两个半岛统一和还硬要让人家和前妻复婚的极其保守的价值观。
结尾太傻了,居然特么烂尾了,纯纯幻想啊…5.5分。
作为一名中国人,首先非常羡慕韩国的媒体自由度,不知道何时中国也能通过影视的方式阐述一些与政治、与国家相关的事实或者观点,影视媒体真的不应该只有娱乐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需要对国家,对社会有一定影响,或批判、或揭露、或激励、或铭记等等,如果影视只能让我们笑而不思,那影视人真的也就只能沦为戏子了。
作为一名朝鲜族,我为夹缝中生存的同民族小国感到悲哀。
好好的一个国家,被分割为两块。
两边都用自己的方式想要改变这种局面,但着实身不由己。
我第一次对韩朝统一有印象的电影是《高地战》,在之后有很多电影再说这个议题。
但是都没有像《铁雨》这么直白,这么勇敢,这么细腻。
整个过程,我感觉我看到的、听到的都不再是电影,而是一个小国无奈的呼声,一个民族无奈的呼声。
整个电影内容情节,我不想赘述,但其中一个镜头,面馆阿姨的寥寥数语自动自觉就让我思维发散‘国境线的那一边有我的亲人,有我的兄弟姐妹,我却无法得知他过的怎样,是否依然健在,有生之年能否再见他一面?
’,何其悲哀。
把民族反思的主题浇灌融入商业黄金的内里,以此增加电影商业元素的成色,平衡影片的艺术性和票房价值,这已经成为韩国电影卖座又叫好的不二法则。
比如胖哥前期推荐的《南汉山城》,关注过去;《王者》,刺穿现实。
胖哥已经不止一次的提出,内地电影急需打造出完整的,通用的,合乎电影逻辑和规则的故事模板,剧情套路。
不辜负影迷的观影期待,在安全的阀指内,努力提供新的刺激点,而不是靠着一次次的“意外”,或者运气,把票房黑马当做市场最后的一块遮羞布。
韩国电影是套路的,他们精通如何建立叙事结构,聚焦剧中人物,使对白清晰可感而暗含锋芒。
他们懂得调配自己的想象力,让自己和观众能够以一种自由和有秩序的方式做梦!
另外,韩国电影被诟病“用力过猛”,这是他们太在意剧情紧张感,他们期望剧情像打乒乓球一样,来来回回制造和释放紧张感。
民族自醒、叙事结构、人物中心、压迫感,是韩国电影的特质和票房法宝。
最近一部大片,《铁雨》,再次使用了以上这些套路,却获得了韩国国内外影迷的一致认同。
《铁雨》导演是拍出现象级影片,催泪炸弹,票房十佳的杨宇硕,一部《辩护人》让他响彻国际,被中国影迷捧上了天。
《铁雨》的卡司也十分抢眼,郑雨盛和郭度沅出演片中双雄,一席绿叶保证了演技,为故事和剧情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当然,有着漫画基因的《铁雨》,最令人咂舌的地方还是在于其天马行空,脑洞吞银河的故事。
南北问题绝对是最容易搅动起韩国本土观众的猛药。
故事讲述北边发生了大规模的政治肃清,政变之后,连我们无比熟悉的1号人物都成为了阴谋家,民族主义狂徒的政治牺牲品。
严铁友(郑雨盛 饰)作为朝鲜特工,原本奉命刺杀一位高官,可意外目睹了这场阴谋,还阴差阳错的救出了差点被灭口的一号人物,并且机缘巧合的把朝鲜1号人物送去了韩国救治。
一路上,严铁友躲过重重追杀,真相变得扑朔迷离,身患绝症的拖着陷入昏迷的将军,而他的生死将决定整个地区的稳定,核打击的威胁让整个世界陷入了恐慌。
另一边,韩国政治家郭哲宇 (郭度沅饰)利用前妻的医护人员身份,靠着敏感的政治嗅觉,接触到了陷入绝境的严铁友,并且成功救下了1号人物。
最为大胆诡异的一幕发生了,郭哲宇上司调侃他,居然活捉了1号大人物,这在近半个世纪的双方冲突以来,可谓前所未有。
《铁雨》的好戏这才换换拉开帷幕,那个巨大的故事鸿沟急速撕裂开来,让惊呆的观众动弹不得,心甘情愿的跌入故事构建的“万丈深渊”。
北方的野心家们,有着非常“宏伟”的野心,如何统一,片中有句台词做出了生动有趣的对比。
有学者身份郭哲宇,受到中国外交官频频邀请,希望他接受北大教授一职。
谈到统一,郭哲宇用经济发展和核威胁作为对比。
参照对象都是他们的邻居日本,韩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所以了可以媲美索尼的三星;而北方大力发展核科技,那极有可能重演二战时期日本的悲剧,因为企图具有核能力,而最终被提前完成核能力的美国所彻底击败。
一个靠经济,一个靠武力,最终走向不言而喻。
《铁雨》中的北方野心家,混淆了真相,让1号人物成为宣战的借口,以此为自己动用核武器提供战争动机。
他们的计划大胆且周密,用核武器击溃韩国购买于美国大量电子武器,然后靠着挖了几十年的地道,让20万武装部队暗度陈仓,偷袭韩国,围剿美军,最终胁迫美国方面承认这次武装行动,完成统一夙愿。
面对核打击,整个东亚列国只能默认,片中,北方真的向日本发射了核攻击,不过被美国部署的那啥啥和日本的宙斯盾拦截。
整个剧情的上半场,是双雄主角如何保护1号人物,因为他的生死决定着局势最终的走向,他的身份和地位就着神权天授的象征性和唯一性。
而整部影片的下半场,世界观升级,我国、日本、美国、南北两国相继卷入了纷争中,从台词中,可以看到各国对于韩朝两国的态度,对北方的核能力也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
地域争霸,权力制衡,让《铁雨》的紧张感始终不断,剧情压迫力源源不断,把人物推向了宿命的悲壮结局。
在所有关于南北问题的韩国影片中,我们能清晰的看到两个套路,一是通过南北经济实力的悬殊进行调控。
比如,北方两位年轻女子,第一次看到南方美味的食物时,那种贪婪和羡慕瞬间让很多意识形态的东西不言而喻,巧妙戏虐般的宣扬而出。
把对手变成同伴,把敌人变成兄弟,韩国电影早已将这种意识形态的流露玩儿的如火纯青。
在韩国经典影片《共同警备区》里,借用这个象征性物品,台词,人物,把外向的冲突内在化,将对立化为了同一,把所有的人物悲剧怪罪在了分裂之上,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统一,至于谁统一谁,这个是后话了。
在《铁雨》中,最为明显的一幕统一隐喻来自特工和护卫官两位主角在部队餐馆吃饭的一幕。
一开始郭哲宇给特工严铁友戴着手铐,眼看对方吃的不太方便,便解开了对方其中一只手的手铐,然后用手铐铐住自己的一只手。
手铐把两人同时铐住,两人一齐用餐,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有种一眼就能看出的东西开始填充荧幕的意义缝隙。
导演还在加力,看着严铁友吃得停不下来,郭哲宇干脆为其解开了手铐,让他自在的大快朵颐起来。
来开餐馆时,手铐从肚子铐住对方一人,到相互铐住两人,最后被彻底解开,统一的夙愿和效果,以及结局在简单的一幕里完成了意义的缝合。
片尾,特工严铁友孤注一掷,准备牺牲自己结束这场核打击,临走前,两人含泪告别,之前一幕戏同样值得玩味。
严铁友借了郭哲宇的信用卡,为自己在北方的妻女购买了最后的资本主义礼物,临走前把家中的地址留给了郭哲宇,希望他完成自己最后的遗愿。
而片中人物不断叨念的BIGBAND和韩国歌星们的歌曲,也成为了意识形态的一种有意传播。
片尾,南方把1号人物安全转移到了北方,而北方将核能力的一半给予了南方。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双方都有核能力,因此不敢单独发动核打击,这样的结尾现实而聪明,幼稚又无奈。
《铁雨》在一个俗套的特工阴谋故事里融入了南北问题,核问题,地缘政治等非常敏感的问题,各种笑料简直尺度无底线,不知道某人看了后,会不会“龙”颜大怒。
《铁雨》是套路的,聪明的,韩国电影依然玩弄的是各种电影元素的融合,并且通过落地化处理,让自己的意图得到了巧妙的呈现。
两位男主角也奉献了合格的表演,有笑有泪,不卖腐,少脸谱。
几场动作戏干净利落, 生猛迅速,韩国电影在这方面的确超越了内地影片几个身位。
不想苦大仇深的表达羡慕,就算当做娱乐,《铁雨》也是完全合格的,国内影评网站上的评分大抵能说明很多东西。
相当紧凑的商业片,可以称之为韩国类型片拍摄的教科书了!!
动作戏够好,配合合适的笑点,观感还是上佳的。
故事方面现今敏感话题全侃了一番,程度拿捏恰当也足够大胆。
尤其是地道、朝鲜老大哥被运到了韩国这些噱头十足的桥段。
抛开那些政治角力和动作戏不说,南北韩两位主角之间的碰撞很容易让人想起当年的《共同警备区》。。
韩国意淫大片,脑洞很大,完成度还算高。。半岛局势真的是个好题材,当然得能拍敢拍。。
推演还算有趣,这些场面还是少看到的。只是关键处太不符合逻辑了。哪怕在空想的大历史面前,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逻辑是很难成立的。相较之下,《共同警备区》显得更有现实质感。本片顶多当个军事猎奇片看看吧!
很成熟的政治惊悚片,朝鲜核危机下的中美日朝韩五方,各有自己的小心思。中:“谁掌权我支持谁但不许扔核弹”;美:“先发制人是王道”;日:“打就打反正也是韩国先倒霉”;朝:“炸同胞不如炸鬼子”;韩:“美爹你就是偏心日本”。前半段神龙见尾不见首的三胖十分抢戏,要靠熊猫止血的隐喻简直笑死。
韩国是真敢拍呀,而且拍的真好!每次看到这样的电影,都在想中国什么时候也能拍一个,不知道50年以后能不能!噢,对了这个导演的上一部作品是《辩护人》~
2018年10月13日13:19:53,快进着看完了,没有仔细欣赏,不怪自己,怪电影没有能快速抓住自己的特色。最近看韩国电影,可能又到了一个瓶颈了,需要再等一段时间再看了,或者是跟别人一起看,不能跳的好好欣赏,或许会改观一些。审美疲劳,是真实存在的心理状态,跟人也一样,我已经算是不错的,能清楚知道自己可能会有偏差,而不是一味的抨击别人。实际上大部分人根本做不到这一点。生活中的争吵,比比皆是。
太沉闷了,太没节奏了,大概是剪辑的问题。剪辑逻辑不严谨,画面与画面的叙事连接是断开的,像碎片拼贴。有些人物(比如中国、美国人员突然出现。而那两个女医生一个小时之后就完全消失了没有任何交代,头重脚轻,明明之前女医生的人物戏份很强烈,但后面就彻底消失了。结尾的皆大欢喜也非常突兀。)一会儿突然出现后面又突然长期消失再后来又突然出现。没有一条非常明确且强烈突出的主线。明明本应很紧张很震撼很感动,但看到最后我都一点感觉都没有😐,主演演得很卖力很动情,但是作为观众毫无波澜😐⋯⋯既没有枪战片动作片灾难片的紧张感,也没有剧情片的感动⋯它想借朝韩关系这个卖点,塑造一个感人至深的跨越国家友谊,塑造一个舍己为人舍身取义的伟大特工,但,它没塑造成功⋯⋯明明拍摄投入了那么多,但让我看了像没看似的⋯
这片子看似有严肃的政治局势的假设,但它还是非常商业和娱乐性极强的片子,它的题材的大胆很像漫画,所以叙事上本意是快节奏到底的,但两基情部分却严重拖了后腿。
为被大国利益牺牲掉的弱小民族代言,虽然骨子里还是大韩民族的YY。曝光各国丑态,包括“北大教授”,主张和平解决,“率先使用核武器的话,他们还会把我们当兄弟吗?”空中“铁雨”惨烈,妇产科打斗给自己插管子剽悍,人肉定向爆破够狠,105分手术室打斗一段糅合了枪拳道,都不错。可惜后面煽情太过。
超级大片,超燃爽片。郑雨盛真的都是演那种超级正义的,从阿修罗到铁雨,从狩猎到首尔之春,一身正气,为国为家。而且特别帅。如果韩国队长有人选,那么一定是他。紫薯怪也是亮点。建议好奇首尔之春打起来会怎么样的观众可以看看这部电影。
哇天啊18年的我,能觉得特工不好能觉得这部特别好,这部完全就是按照商业片的拍法,加上死肥猪导演的个人意淫,没啥艺术性演的也就那样,塑造人物如果不叫同一个名都不知道怎么让他们熟络起来,太愚蠢了///这部的优点在大小结合的自然,大的够大,不再是来韩执行什么秘密行动,而是直接进入战争状态,战争使得南方也有了明显的诉求,二人的平衡也使之间的坦诚相待更加自然,GD算亮点,分别,南北间的分别真是世间少有的活着的再也不见,确实动情
郑雨盛好帅,他一看镜头我就紧张!感觉伊在盯我!害羞!演技就很一般,还好现在已经演到50岁,工龄摆在那里的。不过,到时看他表情就透露着:看,我在憋演技……帅哥不会演戏,急死人了!对比起来,相貌平平的郭度沅则魅力四射🥰🥰
隔壁真的很敢拍,这点我们比不了。核战危机笼罩下,南北铁友协力将民族拖出战争泥潭,危机和逗趣协调不错,但剧情展开后,朝鲜各路头目杀来杀去太儿戏了跟过家家似的。执行略微跟不上野心,脑洞倒挺大,昏迷的金 三 胖被送到韩国救治被误以为是孕妇,“我的核武器分你一半”这种离谱的协定都敢幻想,绝!三星半。
中国外交官在奔驰车里那段可以对话屌不屌就问你!郭在元演2B真带劲
金正恩和熊猫放在一起什么梗?关于朝鲜领导人请参考《特工》
《钢铁雨》再度刷新我对韩国商业电影的认知,文戏情深,武戏严谨,结构与力度非常均衡。作为类型题材爱好者,我认为此片已经是超好莱坞水准,而且即使是好莱坞,拍成一锅粥的可能性也极大。偌大的韩国,电影魄力几乎超越政治魄力。韩半岛的昨日是《高地战》,今日是《JSA》,明日便是《钢铁雨》。
整个豆瓣只有我觉得很难看吗?很多地方根本不符合逻辑,几个国家间民族生死的大事,能这么儿戏的在两位主角间拍出来?
2.5 韩国人还是很明白自己在政治版图里面的位置的,拍出如此意淫大片不奇怪,给郑雨盛加分,他还是辣么帅。不过各位,辱朝要有个限度啊,咋个北韩特工到了南韩不到半小时就叛变了???
郭度沅,在《辩护人》里坏得让宋康昊咬牙切齿,在《钢铁雨》里好得与郑雨盛互生基情。演什么像什么,赞。
好沉重,算是对半岛问题思考得很深的商业片了。导弹发射危机一场最精彩:韩国的要求,美国的攻击,中国的情报,朝鲜的反击,日本的拦截,东北亚各方立场贴合现实。
比2018同类题材《特工》还是差了,立意创新,将军进入了韩国,但最终还是想拥核,沦为一个普通的商业片。中间节奏有点散。原子弹互射,紧张,6分,豆瓣8.2,偏高了,19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