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ut gem开头从gem转场到直肠太他妈狠了,本·萨弗迪/约书亚·萨弗迪 Safdie兄弟对人性的切割非常狠,上一部good time也是找的演技派Robert Pattinson来了场人性的裸奔哥俩镜头语言不追求美学,只要信息量,市井混混的生活氛围扑面而来片子里的演员找的都很到位,合适的演员放在合适的地方,尤其那些个催债的狠角色满脸横肉让人看着不爽一种生理上的不爽,casting真真的太牛逼了,里面的演员多数不漂亮,谁生活中都是漂亮人呢导演求的就是这种真实感
Uncut gem 夜店里的颜色区分人物,全片主要角色是黑人和jew相互间也老撒谎玩弄,导演似乎在表现社会底层underdog的性格缺陷和在阶级固化的社会环境中无法翻身的悲哀,里面the weekend并不只是玩一玩的客串,weekend和篮球明星都是黑人里鲤鱼跳龙门的符号美国梦的代表
Adam Sandler除了喜剧也是个顶好的演员,他还出过唱片销售过五百万,不过那时候唱片也是好卖啊电影很多地方是那种绵延的让观众自寻趣味的细节,比如开头从gem过渡到肠镜我以为他是被暴徒给菊花塞了啥,后来中间知道只是一个普通直肠检查还跟医生撒谎说自己父亲就是直肠癌死的,接着家庭聚会父亲活的好好的,父亲也是贪婪和撒谎成性但也舍不得女儿要嫁即使作为配角人物形象也很丰满和立体,太充沛的细节了,后面儿子见到他养小三的公寓他仍旧对儿子撒谎,后代的命运堪忧Adam饰演的角色Ratner是个假珠宝店老板,还雇着好几个员工呢我没见他多穷家里住的房子也不错,再有就是他那店除了黑人骗来的篮球运动员怎么没有其他顾客呢,没营业额怎么养这几个员工而且员工不像是被拖了工资的样子倒是有一个抱怨工资少走了(纠正,电影后半部里有其他顾客出现)(我觉得一开始就该有别的顾客,然后ratner为了圈他而把别的顾客赶走,这样更好)
价值是什么,价值是你认为它有价值听一个医疗器械老板的一句话我多次回响:关键是顾客怎么想,你怎么想,不重要篮球运动员出到190 grand,ratner非想贪恋到200 grand,因此砸在自己手里Ratner连续的fuck up…不断的撒谎,失信于越来越多的人一个嘴一个肛…原始的海洋动物就如此…这个电影把人的动物性刻画的真切,衣冠楚楚底下其实还是动物世界,大的吃小的,你咬我一口我就穷追不舍的报复,欺骗是常态,总是或打或逃的条件反射,皆是因为贪婪的本性
刚一好转又想去赌
结局很出彩我翻这个电影的获奖履历,获得全美各地影评人开设的奖项无数,24 wins & 74 nominations.See more awards» 其中名气最大的是Film Independent Spirit Award和Razzie Redeemer Award,但这两个奖也只是非主流中的主流而已,主流奖项Oscar、Golden Globe和美国演员工会奖避之不及一个提名都不给。
我觉得也是因为这个电影拍出了美国社会的肛门,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不愿意面对自己丑陋的一面的,但这也是美国搞电影的这帮人牛逼的地方,他们有政治正确但逆反的人也有发声的渠道,而且无论如何总有一大批热爱电影的人不计较名誉金钱扎扎实实的在做事
第一次接触他们的电影是天知道,那部片子里面有一种连续不断的张力,情节很琐碎但是能看的津津有味,当时就觉得有点了不起的,想着应该是一个有潜力新人,后来看了好时光,游戏通关式开展电影很有想法,同样也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张力,好像电影时间根本没打断过,到了原钻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主人公像是在演经典好莱坞的神经喜剧,被各种人和麻烦事包围,永远有二种以上的人物在同时说话,桑德勒演了一个满口大话,自大,幼稚,虚荣,感情用事,贪财好色,好赌成性的犹太珠宝商,还是NBA铁粉,剧里他的黑人手下还很奇怪为啥犹太人这么痴迷NBA,估计来了中国也会奇怪为啥中国人这么痴迷NBA哈哈哈,主人公基本处理不好任何关系,妻子恨他,家里长辈被他拉下水不得不付高额的拍卖金,手下老弟都被他的自大弄得人心尽失,这一切本质上都是他的不成熟带来的,这也是他流露出可爱一面的原因,某种程度上他在抵抗这个成人世界的规则,唯一和他不离不弃的是他的小情人,两个人在公寓的那一幕让人动情,本质上他们是相同的人。
通过大量纪录片式的镜头,许多人物同时说话,主人公无时无刻大嗓门F打头向着周围所有人输出,事情进展永远不顺利,主角和其他人物互动永远朝着失败或者即将失败的方向进行,每次希望出现又消失,这样疯狂轰炸2小时,随着赌注获胜所有人都要松一口气的时候,一枪入魂,,,生猛到极致!
死亡是一种休息,看完电影以后应该能对这句话有更深的认同,那些烦躁的对话,失败的关系,恐怖的暴力,雄心勃勃的欲望,充满希望马上接着彻底失望的循环,真诚动人的瞬间基本上就是生活,到最后只会剩下深入骨髓的疲惫,接下来就是死亡。
到最后发现这电影原来是生猛到带着一些诗意的生活寓言。
萨弗迪兄弟和他们的前辈马丁一样喜欢关注纽约底层人物,只是那些马丁电影里的老意大利建筑换成了现代纽约街道和狭窄的店铺,关键是和马丁一样,萨弗迪兄弟的主人公也是一个满口F打头我行我素的纽约浪子。
或许他们就是纽约电影下一代标杆人物。
延續處女作鮮明的風格,霓虹燈光、迷幻復古電子音樂營造焦躁不安的氛圍,導演藝高人膽大找來一代笑星Adam Sandler飾演喋喋不休、泯滅人性的男主角,他也不負眾望交出職業生涯最佳的表演,片中那句“Oscar is f**king wrong.“完美寓言與諷刺應屆奧斯卡未能入圍最佳男主角的不可置信。
一枚價值千金的原鑽,被嗜賭成癮的男主角收購,本以為可以風生水起,卻捲入更為複雜的形勢,一場籃球賽事竟牽連他的命運……導演樂於讓觀眾感受到主角的焦躁不安和慌亂,安排主角粗口橫飛,135分鐘中充斥著喋喋不休的對白,幾乎沒有一秒能夠閉上主角的嘴巴,好幾場戲甚至安排多於一個角色同時對主角說話,主角應對不暇不同角色的質詢,觀眾也能感受到主角頭腦快將炸裂卻不知所措的感覺,鋪滿整套電影的迷幻復古電子音樂亦偶爾喧賓奪主牽動情緒。
嗜賭成癮的男主角不甘自己落入平凡的命運,即使有能力索還債主,仍要把款項「買一個希望」,這是熱愛賭博的人獨有的執著感,固執認為自己總會勝利最少一次,哪怕只有一次就能令自己脫胎換骨,是故即使他毫無喘息空間,仍能笑口常開,保持心境開朗,一次又一次頭撞南牆,迎接曙光。
男主角將金錢與利益放在第一位,不顧八年兄弟情、重注購買敵對球隊勝利、忽視妻子感受、毫不在意鑑賞人員的加班,角色設定顯然是吃力不討好,但大量手持鏡頭、近鏡甚至特寫大幅加強主角處於壓抑的狀態,偶爾間離、偶爾第一身角度使觀眾游移於支持與反對主角之間。
導演的場面調度也堪稱精準,片末的一場籃球賽事不斷於男主角、女主角以及比賽現場切換,各自的緊張感聚成巨大的雪球,自此金融、鑽石與體育三個元素終聯成一線,稀鬆平常的籃球賽事因賭注造成加倍緊張感。
片末一記強而有力的結局為這場鬧劇劃上句號,此時對剪不同角色的神情顯得宿命論的意味。
強烈晃動的鏡頭、聒噪的對白和音效、永無止境的迷幻音樂、永不停止的追逐與爭吵,種種元素構成本片獨有的焦躁不安,本片帶來一場難以言喻的視聽享受。
感觉在人类社会,钻石之类的物品意象一直是人的欲望的浓缩。
所谓原钻,也可以说是原欲。
影片呈现的极具冲突和转折的剧情,便是欲望不断被现实击垮消解又不断自我重塑的过程。
实际上,现实中人的欲望丰富多彩。
影片就讲述了一个狂热赌徒的心理构成,他的每一次投机取巧,都在为他的欲望增加一倍的筹码,他一直处于一个游戏状态,仿佛通关的过程远远比最后的胜利果实来得重要。
但他的游戏世界被陡然来的一枪粉碎了,一个丝毫不在赌徒的语境内的外来的侵入者,惯性使用暴力解决一切复杂的问题,赌徒的心理游戏被他无情的蔑视掉了。
但如果那一枪没有发生,我相信这将会是一个典型的莫比乌斯带。
我很喜欢Howard这个角色,贪婪狡黠、絮叨懦弱、又是那么地渴望着爱,极力在游戏世界之外维持一种牢固的情感关系(包括家庭、情人),像是一个没长大的小孩。
我觉得这或许是一种补充机制,身为犹太人的他,在金钱世界里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不安全感需要用家庭的稳靠来安抚(我确实没想到这个片子还把犹太人拎出来鞭打了一番,一大家人吃饭那几场戏确实给这部片子增加了一点什么东西)。
而当家庭成员戳穿了他虚伪自私的本质时,就需要投入情人的怀抱取予安慰。
整部戏几乎一直在吵闹的环境下进行中,尤其是在金店里。
每个人都在说着什么,但没有人听得清彼此的对话,而观众也同样陷入了这样尴尬且逐渐烦躁的境地之中。
应该是导演刻意为之,这种纷杂的环境结构恰好是每个“赌徒”内心最直白的表现,他们已然就在无尽倾吐中坦白自己的欲望,甚至不愿掩饰一分一毫。
(赤裸的欲望多让人心烦意乱啊)金店小隔间的设置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点。
它具有非常令人惊喜的三面性:它是安全的——挡住不速之客;又是危险的——最后黑帮也是因为被关在里面而怒扣扳机;同样它又调皮的带着些对赌徒们的戏谑——中间把加内特关在里面了一段时间。
金钱、欲望、愤怒、暴力、焦灼、绝望,所有东西都曾被关在过里面,而当命运的钟声敲响,没有人知道被放出来的会是什么。
镜头跟着男主一刻不停地穿梭于都市大街,脸部特写展现出的活力着实令人吃惊,却与快速、短暂、流动的人潮与商厦相得益彰。
人的心智因积累资本的动力陷入疯狂,疯狂的间隙却存有对待身体的理智,这种矛盾性似乎体现在每一个按时体检与称重的现代人身上。
与首次豪赌的胜利失之交臂后,男主孤零零地躺到了办公室的沙发上,我们看到的是每一个忙碌了一天又一天却毫无所获的打工人。
但这份孤独太过于寻常,甚至无需家人的陪伴或情人的抚慰就能够在次日重振活力;这活力又太非同寻常,以至于得知了男主那具有天生商人属性的犹太血统之后,我们可以松口气,卸去了在竞争中保持这种活力的负担。
导演的善良保持到了最后,当我们再也无法忍受那个心智已近癫狂的男人,他派现场的两位观众迅速解决了他。
没人会为英雄未能享受胜利果实而感到惋惜,所有人都明白这是对极致疯狂与疲惫不堪最好的救赎。
结论或许就是,打破契约规则的暴行不失为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的人的一种解放。
毕竟,两个人泣不成声的情感交流竟在下一秒就陷入对金钱的狂喜,与宗教伙伴的虔诚仪式也丝毫不能掩盖对大洋彼岸同族人圣物的觊觎,甚至在自己孩子表演时眼中只有金币的喷涌。
出路还能在哪儿呢?
Uncut Gems的剧本创作甚至比Good Time更早Good Time也是部看了让人直想(词穷)的电影这么说吧:都是纽约犹太俩兄弟导演科恩兄弟的电影给人的感觉是John Goodman对着你大叫:“you're entering a world of pain!"然后他就用板砖狂拍你;而Safdie哥俩的电影给人的感觉是Adam Sandler对着你大叫:“you're entering a world of pain!"然后他用板砖狂拍他自己
开始埃塞俄比亚那段戏让我以为会是和《血钻》一样,是一部严肃的剧情片,结果原来是一部满是讽刺的剧情片。
如果用一句话说说这部电影,那就是“一颗不值钱的石头引发的血案”。
如果用一句话来说说电影的主角,那就是“你的大悲大喜都是自找的”。
我们先来看看这部电影的主角,在这个过程中,电影的故事也就呈现了。
主角是亚当桑德勒饰演的一位钻石店老板霍华德,如果光看他浮夸的造型,你会以为他是个暴发户,或者说是黑白两道都混得开的角色。
但实际上是一个嗜赌成性的人,一个看上去什么都在自己的掌握中,但什么都没掌握的人。
这个霍华德一有钱就去赌球了,经常是拿这拿那去当铺抵押,但往往是输光赎不起抵押物。
霍华德人生的改变,从他买的一颗埃塞俄比亚的原钻开始。
因为这颗原钻,他跟NBA球星加内特有了交集,并且用这个石头换到了加内特的冠军戒指。
然后用戒指抵押的钱去赌球,这一次霍华德压中了,但赌球的钱被债主从庄家拿走,所以一场空。
后接着就是想利用加内特对石头的喜欢,想在拍卖会上高价卖出,但在拍卖会之前就被拍卖机构告知石头不值钱。
于是串通了自己的老丈人抬高价格,结果加内特真的就没买,老丈人拍下了石头,看到这里真的要笑死。
拍卖会一结束,霍华德就想以加内特的出价卖给他,最终加内特也买下来了。
就在霍华德和加内特谈买卖时追债的上门了,霍华德就在窗户外让小情人把钱拿走去赌球了,这一次霍华德又买中了,但等到小情人拿到钱后,霍华德就被追债的一枪打死——《原钻》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世界电影”,欢迎朋友们关注
故事的开始,是原钻的开发现场。
眼看着,故事就朝着“血钻”的套路上走。
然而,还真不是。
镜头一转,就到了亚当桑德勒经营的珠宝行。
话说,在老美,珠宝行的生意好像也不太好做,亚当桑德勒的珠宝行平时也就靠着拉拢几个旅行团,赚些天朝大妈的钱。
勉强维持,不是亚当桑德勒的本性,他想着干票大的。
于是,故事开始的原钻,就进入了亚当桑德勒的视线。
说起来,这珠宝行业,大概和赌石也差不多。
亚当桑德勒就把自己的身家放到赌这块原钻上头了。
只要有了目标,过程的实现,亚当桑德勒就有点不择手段了。
免手续贷款不妨了解一下。
明星球员人傻钱多,也不妨了解一下。
但是,这“踩钢丝”的游戏,套用一句古话——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故事里头,亚当桑德勒的赌徒心理简直超出了正常人的想象。
但是回头再想想,如果理解了亚当桑德勒的心理,好像也可以理解老美次贷危机的前因后果。
富贵险中求的冒险,大概是老美骨子里的本性。
故事的结局还是有点反套路的。
烂番茄新鲜度92%,MetaCritic评分90。
马丁·斯科塞斯制片,亚当·桑德勒主演。
凭借五项提名领跑第35届美国独立精神奖,圣诞档北美上映后又创下A24票房记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片中一共出现了408句“fuck”。
根据Entertainment的统计,这个数量在影史上排名第七。
这部年度最「躁」电影,看完一定让你大呼过瘾——原钻Uncut Gems导演:本·萨弗迪 / 约书亚·萨弗迪 编剧:罗纳德·布隆斯坦 / 本·萨弗迪 / 约书亚·萨弗迪 主演:亚当·桑德勒 / 茱莉娅·福克斯 / 凯文·加内特 / 伊迪娜·门泽尔 上映日期:2019-12-25(美国) 片长:135分钟
2012年春天,纽约城,犹太裔钻石商霍华德的生活糟糕透顶。
在家,他是不专一的丈夫,不靠谱的父亲。
出轨的事实,妻子看在眼里,懂事的大女儿也对他爱答不理。
婚姻来到破裂的边缘,家庭快要分崩离析。
在外,他嗜赌成性,负债累累,几次三番被债主阿诺雇的一对打手揍得鼻青脸肿。
除了勉强还算忠实的情人茱莉娅,别人也不给他好脸色。
规模不大的那间珠宝店已是他唯一的本钱。
于是,为了还债,也为了转运,霍华德花十万美金买下了一块采自非洲、未经切割的蛋白石,准备通过拍卖大赚一笔,逆天改命。
蛋白石送到的当天,有着“狼王”之称的NBA巨星凯文·加内特(由KG本人亲自出演)刚好光临霍华德的小店。
不巧的是,他也看上了这块品相不凡的蛋白石。
在他的再三恳求之下,霍华德同意把蛋白石借他一晚,让他带到比赛现场,在精神上助他一臂之力。
但原钻毕竟价值不菲,霍华德自然不舍得叫他如此轻易地拿去。
他随即给KG开出了几个条件。
一,第二天一早必须完璧归赵。
二,在社交媒体上帮他宣传店面。
三,用冠军戒指做担保,以防万一。
KG相信原钻能够赐福于他,便爽快地答应了。
故事进展到这里,你一定以为接下来KG会违背承诺,狠狠地坑上霍华德一把。
然而并没有。
霍华德先下手为强了。
KG前脚刚踏出店门,霍华德后脚就跑到典当行,把戒指当了。
当戒指的钱用来做什么呢?
下注。
赌晚上的篮球赛,赌KG的得分、盖帽和篮板球数。
可以说是实力演绎了羊毛出在羊身上。
但有趣的是,原钻似乎真的有魔力。
这一把,霍华德居然赌赢了。
可另一边,KG却也因此更加沉醉于原钻的“灵性”,不愿如期归还,将霍华德拒之门外。
激动和喜悦只持续了短短的一个夜晚,当担保物的报应来得就是这么快。
而这仅仅是霍华德倒霉的开端。
在索要蛋白石失败后,他又先后经历了债主的毒打、妻子的鄙视和情人的背叛。
最惨的是,就连唯一的那场胜局也成了泡影。
原来,阿诺看霍华德有钱不还反而拿去赌博,气不过,就私自取消了他的赌注。
霍华德高兴半天,合着一分没捞着,简直欲哭无泪。
影片还未过半,他已经屡屡碰壁,精疲力尽了。
就在这时,KG提着一袋子现金出现了。
跟毫无底线的霍华德比,他还算是有良心,打算用17.5万美元买下这块跟他有缘的蛋白石。
但霍华德不同意。
想要原钻就参加拍卖,谁出价高,原钻归谁。
我辛辛苦苦费了17个月淘来的蛋白石少说也值一百来万,别以为那点小钱就能打发掉。
KG骂骂咧咧地走了,筹码重新被霍华德握在了手里。
好事成双,紧接着,医生也打来电话,告知霍华德,他的肠镜检查结果显示正常,没有发现任何癌细胞。
然后,不出所料地,霍华德又飘了。
他当晚就在全家人的面前夸下海口:我赌了把大的,我要有钱了。
但是大家都知道,这种flag不能立,立得越狠,死得越惨。
果不其然,到了拍卖会现场,霍华德傻眼了。
他的蛋白石被专家重新估价为15.5—22.5万美元,没比KG的出价好多少。
可他不死心,灵机一动,决定找自己人帮忙抬价。
反正他早就认准了KG会为了这块石头不惜一切代价。
不管价格多离谱,KG都愿意买,肯定没问题。
霍华德想得倒是挺美,但人家KG也不傻。
折腾了一大圈,石头还是砸在霍华德自己手里了。
钱没拿着,债务又添一笔。
他的百万美金梦彻底泡汤了。
但转机旋即再次降临。
情人前来表忠心,KG私下也没放弃。
最后,两人圆满达成交易,KG以17.5万买下蛋白石,霍华德赎回了戒指。
万事大吉,尘埃落定。
换成别人,折腾了这么多回,故事差不多也该结束了。
再说难听点,正常人根本就不会把自己卷进这出闹剧。
但作死能手霍华德的词典里没有“见好就收”这个词。
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他还要接着赌,而且必须赌大的。
他二话没说,把刚到手的现金移交给茱莉娅,打了个飞的,直接让她空降到了金神赌场。
拥有原钻的KG是战无不胜的——霍华德比KG本人还要迷信这件事。
那就把钱全部压在KG身上,看看我霍华德今晚是要一步登天还是一败涂地吧。
至此,我们终于迎来影片的最后一场戏。
这大概也是全片最嘈杂、最喧闹、最狂躁的一场戏。
十余分钟的时间里,霍华德把阿诺和他的打手关在玻璃门和出口间的狭小空间。
他自己则在室内,死守屏幕,坐立难安,焦急地等待着原钻为KG和他带去幸运。
这场戏的氛围营造极为成功。
电视里是现场观众此起彼伏的尖叫,电视外是霍华德喋喋不休的絮叨。
与此同时,阿诺的手下已然抵达茱莉亚所在的体育博彩中心,对她展开了追击。
两个遥远的时空就这样被平行剪辑在一起,霍华德激动的呼喊和茱莉娅急促的步伐交相辉映,让人肾上腺素飙升,心里的那根弦也不由得绷得更紧。
这个绝佳的高潮段落,其各个要素都彰显出鲜明的作者痕迹。
作为目前美国独立电影界势头最猛的新生力量,本片的编剧兼导演萨弗迪兄弟实在太耀眼了。
他们自成一派的视听风格极具标志性。
三年前,二人的前作《好时光》入围戛纳主竞赛时就已赢得满堂彩。
如今,透过《原钻》,我们更可以看到,他们对叙事节奏和影像语言的把控提升到了怎样炉火纯青、浑然天成的地步。
《好时光》海报和两兄弟的前作相似,《原钻》仍是一部具有黑色质感的犯罪电影。
迷幻的电子音乐和摇晃的手持摄影也在本片得以沿袭。
事实上,正是这二者构成了影片焦虑情绪的来源。
很多观众之所以觉得观感不舒服,就是因为镜头从来不稳定,配乐也充斥着动荡的因子。
它们每每适时地浮现在主人公陷入危机,或境况峰回路转的瞬间,都会放大心里潜藏的恐惧,引爆脑海中澎湃着的期许。
萨弗迪兄弟的影像有如致幻剂,也像那原钻本身,华丽而危险,无时不刻地释放出让人无法自拔的致命魅力。
开篇第一场戏已然打下了全片的视听基调。
埃塞俄比亚某矿区,人声鼎沸,人头攒动。
全景镜头定场后,一条鲜血淋漓的小腿毫无预警地闯入视线。
镜头移开,扑面而来的是黝黑的面孔、激烈的推搡,以及背景里听不懂也听不清的数条声线。
然后摄影机抛下事故,跟着两名矿工钻进矿山。
当他们缓缓靠近那块将让霍华德等人丧失理智、引发一系列灾难的蛋白石,迷离的音乐响起。
伴随着他们的低声交谈,那在我们听来好似谜一般的语言,还有原钻暴露以前,锤子和石壁碰撞所发出的清脆的敲击声。
静音是不存在的。
无论环境多安静,萨弗迪兄弟都需要声音。
他们需要各种各样层层叠叠的声音。
天然的也好,伪造的也好,他们时时刻刻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用或大或小的声音刺激着你的耳膜,让你心神不宁。
在这神秘的场域下,电筒的蓝光也显现出非凡的美丽,更不用说原钻了。
紧随其后的便是无比惊艳的片头。
面对流光溢彩的钻石,萨弗迪兄弟选择把镜头最大程度地拉近,进而探索其内部的无限风光。
在那个隐秘的微观世界,色彩有着斑斓的组成和变动不居的层次。
它细微到我们无法用肉眼看见,却炫目到令人一旦看过就不肯忘记。
片名出来后,这对年轻兄弟敏锐的影像直觉和强大的导演天才终于显露无遗。
他们巧妙地在钻石观测和肠镜检查间建立连接,从一个内部导向另一个内部,利落地完成了叙事空间的转移。
我们逃离了满是贫穷和苦难的埃塞俄比亚,来到光鲜、浮华但嘈杂程度更甚的纽约城区。
在这里,镜头开始聚焦,不再流连于簇拥的人群,而圈定了叙事的对象—— 以霍华德为中心,被原钻牵连其中的一些个体。
可是,即便如此,声源依旧细碎非常。
独处的时候,霍华德自言自语,无休无止。
和KG、阿诺、茱莉娅、妻子碰面,又免不了争端。
他们声嘶力竭地,或是据理力争,或是强词夺理。
无休无止,还是无休无止。
人们争吵时的台词密度极大,而且脏话乱飙。
据统计,全片共出现400余次“fuck”,这个量级在整个影史排名第七。
“f**k”数量最多的电影top10但有什么用呢?
如果仔细听,你会发现他们来回来去说的要么是为蒙混过关、敷衍了事的空话、套话,要么是义愤填膺却无济于事的情感宣泄。
影片中存在真正有效的沟通吗?
我想没有,一次都没有。
他们的话语不构成意义,只是动作的产物,是欲望驱使下唇瓣无意识的开合的产物,混乱,自悖,无序。
语词本身是乱码,表述的姿态却具备某种价值: 让观众看清他们的贪婪和执迷,恐慌和焦虑。
除了叙说的语调,身躯的动向也传达了以上诸种。
萨弗迪兄弟镜头下的主人公总是在奔行。
《好时光》里,哥哥康尼帮弟弟尼克逃狱后被逼至穷途末路,就只好一路狂奔,在纽约的地下世界摸黑前行。
《原钻》也是这样。
霍华德忙忙叨叨,不曾停歇,一边追逐过分膨胀的欲望,一边躲避满身债务的压力。
《好时光》剧照虽然说不好是哪份驱力占了上风,但可以确定,他比《好时光》里的罗伯特·帕丁森主动些。
所以《好时光》相对沉重、悲伤,《原钻》却被拍成了幽默剧。
亚当·桑德勒仍旧演着他最熟稔的喜剧类型,可霍华德却比他演过的所有角色都要复杂。
表面上,他是一个丑角,供人嘲笑。
但当他痛哭流涕,自怨自艾,我亦会可怜他,为他叹息。
影片的情节是不断反转的。
在短短几天之内,拜原钻所赐,霍华德的生活经历了数次大起大落。
但最戏剧化的处理被留到了最后。
那场决定命运的比赛在影像、配乐和剪辑的共同作用下被拉扯得如此漫长。
面对霍华德的心醉神迷,我已无法置身事外。
于是,我希望他赢,又觉得他会输。
冥冥之中,我不相信萨弗迪兄弟将奖赏他一场胜利。
可他真的赢了。
他欢呼雀跃,自鸣得意。
他如愿以偿,坐拥百万金币。
但天大的玩笑随之而来。
你或许想象过有关他的种种悲惨结局:倾家荡产、被揍住院、众叛亲离…… 它们可以发生在任何一次他陷入落魄的情景里。
可是,你绝不会想到,萨弗迪兄弟明明有无数个契机置他于死地,却偏要等待,等待他拿下决胜局,再叫他在极致的欣悦和兴奋中死去。
霍华德仍是丑角,他死得荒谬,死得仓促。
有人心里暗爽,为之叫好,也有人静默无言,心生悲凉。
在欲望满足、债务清零的同时,生命戛然而止。
他赢了,也输了。
其实,谁敢许诺他不会继续赌下去呢?
所以,死亡没准儿是最恰当的结局。
有些人,生而为死。
既然做了欲望的提线木偶,就免不了这样轻飘飘地,来不及反应地,毫无实感地被夺走性命。
最终,妻子的抱怨、情人的欢笑、球星的感言和打手们仓皇逃离现场制造的繁杂声响都一丝一毫地被电子乐湮灭。
镜头再度指向那张得偿所愿、未留遗憾的笑脸。
从面颊的弹孔穿过皮肤表层,我们重又看见钻石内部星河般璀璨的光景,沦陷在夺目的幻境。
原钻的价值已被证实不过二十万,可在那之前,霍华德早就给他汹涌、壮大的欲望所填满、涨破,不可复原。
此刻笑容的背后真的是心满意足吗?
还是说,子弹射穿脸孔的那一秒,他正欣喜若狂、不知天高地厚地筹划着下一场豪赌?
对于霍华德,答案应该很大概率会是后者。
自古以来,人都太容易痴迷于神迹,这是天性。
你我尚且情愿隔着银幕浸入一部虚构的电影,他又怎能抵挡眼前原钻散射的耀人美丽?
可美丽无罪,罪在人心。
当人们俯下身来,凝视那块晶莹剔透的蛋白石,每个人都看到自己渴求的东西。
但原钻始终是原钻,未经切割,不加矫饰。
它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端正地嵌在石头里。
所以,如若除却七彩斑斓、光怪陆离,你在其中还窥见了别的不寻常的东西,别怪罪于它。
那绝非原钻的过错,而是心魔迷乱了你。
*本文作者:kiwi
为什么电影开始十分钟了,毫无契合难听至极的bgm还没放完?
我真的好想看下去,片头好有感觉,但这个bgm………真的太艸🥚了,11分30秒后终于舒服了😭片子不错,很有90年代的感觉,问题是为什么时间设定是2010跟2012?
居然还有加内特?
退役进军影视圈了么?
该死的小霸王,在bgm里面的粉了吗
好吵好闹一秒都没停!既然芬恩伍法得喜欢那我就称封它为杰迪伦式电影吧
为什么不在刚开始就毙了他,好嘈杂,好烦,TRASH。
為了結尾那一下又罵又吵了倆小時,還有一堆廢戲,加上復古電子樂聒噪得頭疼
对于我来说还是有点吵,嘈杂的台词狂轰乱炸,但萨弗迪兄弟把控节奏上又很聪明,适时地慢下来,给角色也给观众一点喘息之机然后继续狂轰乱炸。结尾非常加分,生活就是这样出其不意,这点和前面主角拆东墙补西墙被打倒再振奋的过程都对应上了。从原石到结肠,再从弹孔回到原石,萨弗迪兄弟给出了不算答案的答案。KG那枚08年的总冠军戒指赢的是湖人啊……三星半
i know you cant resist me.
最后20分钟扳回来了一星…
内敛的疯狂到极致的癫狂,萨夫迪兄弟绝了,比好时光要更懂得控制。桑德勒的表演太加分了,一种可怕的的'躁'与'狂'。
亚当桑德勒的作死天秀,当了凯文加内特的凯尔特人总冠军戒指,揍了盆栽哥。
好吵啊这部电影,男主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赌棍
最后5分钟有爽到,前两小时真的没有一个让我想看到善终的男性角色,大晚上看得有点闹心
一首交响曲:交叠的对话、冲撞的欲望和一座城市心脏的跳动伴随着上亿年时间的回响,在未经雕琢的宝石的折射中化作夺目炫光滑向星空。
男主真的太倒霉了,一堆屁事全赶一块了,家庭事业双受挫,拆了东墙补西墙,外包情妇,妻子离婚,一团乱麻,我代入一下角色都头大。最后赌球成功,欣喜若狂,自以为否极泰来,结果还真是否极泰来,啪一声,人没了,看到这个镜头我只觉得男主终于解脱了,太好了。导演这种全场嘈乱,咔咔咔事往一块怼的风格我不太喜欢,看的我很头痛。
狂躁不安的两小时,见证了亚当桑德勒出色的演技,但配乐、剧本和导演项太弱了
一切都是加法,一切都是混乱,以为要满溢出来了,最后却落得一片虚无。
一直跟拍男主的鏡頭,要應付女友、妻兒、家人、賭徒等好幾波人,他不停地打電話、跟不同的人交涉、鬧哄哄的背景音樂,夜場黑人說唱跟有feel,對原鑽的信念最終事成了,卻無福消受,鑽石是有價的,生命是無價的,結尾意味深長。
我刚想说,放高利贷的怎么这么怂包……囧 对满场迂回的镜头和桑德勒的声音接受无能。
影院座无虚席,结尾小高潮让人窒息到无法呼吸,如果在家看会快进的一部电影。
配乐过于古怪。总觉得要发生什么,却迟迟未发生。最后男主戛然而止的结局却有点在意料之外。
黑暗迷幻版Woody Allen,人生就是一步错 步步错,男主的作死能力让我瞠目结舌。看的时候觉得和《好时光》很像,果然是同一位导演。在三星和四星之间犹豫,无奈实在过于聒噪了。Julia Fox的表现很亮眼。
調色看得眼疼,風格不在個人接受範圍內。拍了整整兩小時,真的有必要?整片看下來,感覺自己就像最後被困著的三個人一樣,再看下去真的要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