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影视团队中,有一个职位是做食物的,他们认真地设计具有治愈功能的漂亮食物,把它们展现在镜头下。
曾经住在东京。
我在拉面馆打工过,那时候如果海苔或者豆芽洋葱摆得不够漂亮是要正过来的,如果叉烧肉样子不入流也差不多要留在后厨当肉馅的。
如果我不认真摆好每一样食材是会被店长批评的。
在日本,每一个主妇都认认真真做明丽爽口的便当给宝宝或者丈夫。
所有超市里每一种肉蛋蔬菜都认认真真干净地包装好,标明产自某县。
小森林是一部农村的故事,一部非常日本的绿油油地氤氲在雾气里的,好像纪录片一样的电影。
我们随着主人公一起不厌其烦地想象着每一种食物的种植采摘、加工,我们看着桥本爱大口大口吃着西红柿。
最喜欢日本的用爱去灌溉播种出来的食物才好吃的主张。
认真到有时候略滑稽的人们最可爱。
因为很少吃到垃圾产品,抗菌力比国人差得多的日本人经常被中国大陆或者台湾的进口黑心食品毒倒。
我记得宁静在一个访谈节目里说拍电视剧时,大家要把早就馊了的食物上的苍蝇赶走,然后赶快装模作样,开机完工。
我喜欢日本影视中,真正有真人每次认真做好的食物与演员带着感激的心情吃下去的真实感。
日语いただきます(国内喜欢翻译成开动了),据说最早是受佛教的影响,用来感谢上天给了自己食物。
我没有去考证,然而大概必须要有这种感恩一切的心情,才能体会平淡的小幸福。
其实本来,大家都是在一个充满未知的可怕社会中,过渺茫的人生。
我们都需要小清新的电影,感谢每一种食物,感谢每一天。
2017年准备好好做微信公众号——穆尔登格影评、看世界、俄罗斯周边,欢迎关注
溫馨小品許多人年少時都想離開家到繁華的城市,累了想回家不管家中是否還有人在偏遠的鄉間,過著自給自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離最近的購物點來回都要幾個鐘頭,所以食材一點都不能浪費簡直就是一部美食劇酸澀的果子無法入口就做成香甜的果醬吧當然還有其他食材的製作呈現物盡其用,不只對食物的尊敬也是真正的環保沒有五花八門的娛樂,也沒有複雜的人際來往除了種植與收穫,吃就是一件重要的事了片子拍的唯美,風景美得讓人想搬到一樣的鄉間居住當自己在擁擠的都市生活久了,看這種影片可以調節鬱悶的心情
《小森林》系列是由漫画家五十岚大介的原作改编的电影,在日本国内30块银幕上同时公映,首周初登场观众满意度排名第七位。
《小森林》分为“春、夏、秋、冬”四篇,分别独立制作为电影,陆续上映并斩获好评。
目前在国内能看到的就是高清版《夏》和《秋》两部。
有人评说它是“舌尖上的日本”,我认为这种评价还不够全面。
《舌尖上的中国2》拍摄得非常流俗和复杂,沉浸在高超的厨艺和繁复的食物制作中,解说语言僵硬格式化、拍摄接近流水化,始终无法表达出美食上的意境与简洁的美感,失去了《舌尖上的中国1》那种中式洒墨的潇洒意境与深邃。
而日本的《小森林》系列和《深夜食堂》却能以自言自语、毫不哗众取宠的方式做到借助简易的食物传递出深沉的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的生活美学,反衬出低调内敛的高层次修养,温暖平凡你我的奔碌人生,也是日本式“禅学”甚至“素食”信仰的一种体现。
从简单异常、以素食为主的食物中(这些食品朴素、简易到令人惊叹,制作并不复杂,用料也丝毫不高贵,《小森林·秋》中市子跟邻居们分享的,仅仅是秋日午后几片金黄色、烤熟的地瓜片;而《深夜食堂》里就只有一沿夏日冰镇的西瓜,食堂的老板跟客人们在夏夜里享受冰镇的西瓜,话尽心事,冰凉下炎热燥热的心境)。
所以,食物本身并不重要,由简易的食物穿搭出来的简朴自律的生活方式和对生活本身由衷、执着、纯净的热爱与体味,才是最重要的;对日常食材的细致用心和悉心品尝,就是对平凡、处于底层、无人知晓的个人生活珍惜和省用。
珍惜平常人生、爱惜食物和日常,这也许才是这些日本电影的真正精髓所在。
《深夜食堂》蜗居于繁荣东京夜景里的一隅,温暖着来往繁忙的众人和他们不同的尘世生活,吃完一餐简单贴心的饭重新上路,在深夜里重新恢复对白天生活的信心,以点到为止的餐饭和哲学提点每个人的前途与内心;而《小森林》系列在人生境界上又进了一步。
市子高中毕业后,因为不适应都市生活而回到乡野的家乡,这时候长年与她相依为命的母亲又不辞而别,只留下她一个人面对寂静又熟悉的山野,直面百味杂陈又清淡孤寂的心事,独自开始操持耕种生活,努力复原着母亲教给她的那些美食和旧日生活。
年轻的市子成为了独居的女孩,一个从爱情和亲情中孤独但不绝望的人,一个在乡间道路上独自骑行飞奔的身影。
春夏秋冬,从不依靠、从不寻找,她在寂静和努力中,慢慢重塑了自己的生活和意义、期盼母亲的来信、善待邻家的缘分,在被“抛弃”和被遗落,她静静落下自己的种子,安静自然地承续自然的生存规律和方式,成长为一株坚强又闪亮的山中花蕾。
市子很少柔软,没有矫情,坚强得像一棵树,在寂静的山林中,听风而生,饮雨而活,安排着自我生息,盼望着远方母亲的消息。
从市子的身上,传递出一种寂静的人生修炼,接近于某种纯净的信仰;也反射出很多日本文化与生活独特的地方和日本人坚强自律的生活意志。
日本的“弃子”电影日本人自古在一片岛国生存,土壤贫瘠,地震和各种自然灾难日常化,使得这个民族从来都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它没有像中国人这样生活在“地大物博”里扎实的安全感。
“弃子”文化心理由此在日本诞生。
日本人在潜意识中一方面强悍自立,进攻性强,以进攻和主动来维护自己的生存;但又总觉得自己是被“抛弃的孩子”,在飘摇的大海和广阔的天地中无依无靠,被孤立;一方面沮丧抱怨但又不得不依靠自己努力生活,靠自己的双手和日夜勤奋为自己拼搏着前途,从不敢懈怠。
他们懂得生活并不能永驻,脚下土壤时刻动荡,危机感令日本人倍加珍惜和欣赏瞬间的生命和美感,崇拜盛开即凋零的“樱花”图腾,感激每一天的生活与平安恩赐。
抱怨和感恩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非常独特而又微妙的文化氛围与生活理念。
有关于“弃子”这一说法,是我在看完《小森林》之后突然想到的。
市子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成年后母亲却突然离去,根本不管她是否能自己生活,把这惟一的孩子抛给了生活的海洋,任凭她自己努力挣扎。
孩子们被父母过早抛弃,父母突然无来由的消失不见,只剩下他们自己面对凛冽沉重的生活,这在一系列日本电影里都有表现,《无人知晓》是典型的代表,母亲不堪重负,离家出走,几个孩子一边艰难的维持生活,一边期盼母亲的爱重新回来。
但他们从不呼救,从不对外人说起自己被“遗弃”;即使母亲再也没出现过,小妹妹在家里被慢慢饿死。
孩子们如野草般的坚韧与这“被弃”生活的孤立残酷形成剧烈刺目的对比。
园子温的《庸才》,男孩佑一的父母不仅不怎么照管他,甚至经常折磨、打骂他;佑一几近崩溃与经常自残,要他重新鼓起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并不容易。
面对生活我们别无他法,也许惟有像佑一那样满含热泪、呐喊着咬牙上路。
这是在园子温系列电影中难得一见有社会良心的电影,它主要聚焦了在核电站事故与大地震之后,日本人普遍的迷茫与颓废消沉的心态。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是典型的“弃子”电影,松子从小不被父亲关注和宠爱,“生而为人,我很遗憾”,松子没有成为自己的信心与存在感,她日夜在众多男人那里寻求短暂的爱护和生活,却始终无法抵御残酷命运的席卷和打击,即使她有出众的外貌和自发和强壮的生活意志,也最终被刻薄的命运之棒击打,殒命于河边。
而在《恶人》中,年轻的清水祐一自小就没有母亲的关爱,母亲成为偶尔不耐烦打电话过来的陌生人,他跟随年迈多病的祖父母长大,成为了深夜里孤独的飙车手,每夜不惜驱车百里去看望自己的爱人,争取着凉薄短暂的爱情。
《白夜行》是日本悬疑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代表作,也是典型“弃子”电影。
亮和雪从小没有依靠,父母生活的混乱与背叛带给了他们一生的心理负担和深刻的心理创伤,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他们惟有依靠彼此,靠利用与伤害他人不断争取着自己的未来和希望。
孤独和绝望深入了孩子们的骨髓,即使雪发誓要成为上等人,也无法阻止她的另一部分——亮的沉坠。
最终在雪实现夙愿的同时,亮从高楼上一跃而下,结束了漫长犹如噩梦般压抑崎岖的生活。
所以“弃子”文化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日本电影文化现象,它潜隐地存在于很多著名电影里,是这些电影主人公心理最重要的一个角落,他们生活的动机与无处可逃的深渊;他们的暗影与心结,也是他们奋力生活的力量源泉。
理解这些文化背景,对日本电影的理解和体会就可更进一步。
独居的女孩市子在独居乡野的生活里,从没流过眼泪,也从来没找任何人说起自己母亲的离去。
,从不言说、从不寻找。
即使邻居和朋友们知道了她的境况,跟她聊天或帮助,她也从来不卑不亢,沉默如旧,只是每日自己一个人下田耕种,秋日收获下一年里够自己吃的粮食,冬日温炖一锅沸肉暖胃,夏日饮用自己制作的冰镇米酒,清晨蘸吃自己做的面包和果酱,夜晚独自聆听山野里的声响,为自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生活场,与自我形成呼应和互助,充分沉浸在自我的生活触感与经历中,她把自己活成了一棵树,非常沉默、非常骄傲、自然生息、从容成长,以此对抗冷漠而又残酷无常的命运。
市子不喜欢尔虞我诈的都市竞争,不喜欢“变成那种被别人杀了,还吐槽杀人方式的人”;也无法在浅薄的爱情表面安住,她重新回到了山野之中。
从她细致地为自己准备一餐一饭,慢慢咀嚼品味自己采摘制作饭食的味道上来看,这不是市子生活的终结,而恰恰是她开始勇敢摸索和尝试生活,是崭新的开始。
无依无靠、无声无息的生活锻炼了独立又坚强的她。
从此往后,无论有无人爱、无论有无陪伴和依靠,市子都能珍重运命,爱护自我,好好生活,享受每一天的赐予和保持平静,永远自力更生、自食其力。
直到有一天,她收到了除却常规的水电账单外,母亲福子的一封来信,市子捏着这枚小小的信封,清亮的歌曲响起了:“黑暗的森林里,水滴的气息,侧耳可倾听;温柔的风,狂放地吹,是为了治疗伤口;有时候,虽然什么都不明白;事到如今,我想告诉你,我已明白”……前方的景色变得模糊,虚焦镜头反衬出市子此刻激动又热泪盈眶的心境。
市子随着歌声在山间骑行,慢慢绽开笑容,我们才第一次清晰地看到她内心的渴望和悲伤;第一次看清楚她复杂的情绪和对母亲无限的依恋;被抛弃的孩子不善言语,从不求助,只会默默承受、自我消化,她在心口淤堵的那口沉默与孤独也在这一刻化解,顺畅呼出。
市子一路飞快地骑了过去。
看过《小森林》,你不得不敬佩日本式的坚韧无比的生活意志,比起失恋或遭受一点生活挫折就哭鼻子崩溃的中国独生子女们来说,日本的孩子从小就接受了严酷的“危机”训练(他们中很多也是独生子女,但父母对他们的照顾很有限),他们必须懂得在人生的灾难和被“抛弃”,成为牌局上的“弃子”后不自暴自弃,仍然努力地生活,靠自己的双手寻找自己的意义,重新确立自己在天地间的地位和角色。
《小森林》减灭物欲、退祛虚荣、返璞归真、简中见繁。
年轻的女孩独自在乡村居住,跟土地和山林打交道,跟随万物生长与繁荣,追随动植物们沉寂和忍耐,肩承生活的幽暗无常,也扛起人生的重担和希望;感恩着自然的生活,还原纯净的心境,对生活的条件要求很少;而对自己的所得所有倍加珍惜:“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原创影评,署名党阿飞,转载请注明作者名及出处“豆瓣电影”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违者必究!
)p.s: 2015年7月更新,评《小森林冬春篇》之“冬日里的隐秘心事”,图文版影评地址http://www.douban.com/note/509692415/
在噼里啪啦重金属声和跨时代牛掰特效的狂轰乱炸下,被各种乌烟瘴气粗制滥造的烂片围攻中,就像是在悬崖峭壁的缝隙中坚强绽放的花骨朵,日式小清新电影在观众日益浮躁的内心总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基本每年都会像是约定俗成般冒出几部,在各种乱象丛被铜臭味包裹的影坛中,总会有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就像好莱坞工业流水线上的爆米花电影一样,有着亘古不变的套路和模式,日式小清新也有着自成一派独树一帜的风格。
最近不断被《小森林》刷屏,犹如一股狂潮迎面袭来,不少人像是从中看到了内心期盼已久的乌托邦,似乎由麻木枯燥的生活中引发的对理想生活的各种美好幻想得以被实现。
这片其实没啥惊天动力的剧情,甚至十分的轻描淡写,用一句话概括即为一个没法在都市生存的女孩跑到名为小森林的家乡,过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田园生活,其实更像是将背景设定在世外桃源以自然而然行云流水的方式呈现的一档美食节目。
在酷热难耐的炎夏看这样一部片子,无疑是非常舒服和轻松的,就像从户外跑步回家打开冰箱喝下一杯自制的冰镇绿豆汁一样,清爽可口。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这类型的电影一旦看多了,难免会滋生出一种观影免疫力,过于云淡风轻的呈现,即使其中蕴含着小哲思小感悟,当下看着还不错,但很难在内心留下神马深刻的痕迹,不过对于想要逃离操蛋生活追求和奢望美好日子的普罗大众来说,这种被现实阻隔的精神欲望,也就成了日益滋润日式小清新成长的特效营养液。
看到不少童鞋最近就像是入了迷般对这片大加赞赏,像是觅到了真命天子一般追捧到不行,作为一个曾经走过也沉迷过这条路的老油条,闲来无事决定肤浅片面的侃侃日式小清新日久弥新经久不衰的制胜秘诀到底是啥!
1.文艺青年一身朴素清纯的装扮,没有物质欲望,只有精神追求,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山间田野中,清心寡欲的过着小日子,以旁白的形式自述自己的日常点滴,语气温柔淡雅,烧得一手好菜,精通各种种植,以自己的生活方式过活,有亲切礼貌的一面,也有清高讲究的一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现在大多时候“文艺青年”这词在和谐国已成为了一种贬义的象征,贴有类似”装逼“、“傲娇”、“非主流”等标签,常让人理解为以不问世事却又故作高深的姿态示人的有志青年,但在日式小清新中,文艺青年一般是指充满氧料和本真的女孩,她们大多都相当的纯美朴实自然,皆是无法适应或厌烦都市的庸俗和繁杂而归于人间仙境或改变生存方式寻找自我价值的人。
之所以很多人对《小森林》报以绝对的喜爱,片中市子文艺范十足的个人形象无疑占了很大的原因,强烈激起了观众内心的共鸣和向往。
2.日式美食这片从“夏秋”到“冬春”基本是由美食串联而成,根据当季蔬果制作出各式各样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佳肴,片中市子一边结合过往的经历耐心仔细的口述当季种植的要点和事项,以及植物的属性和特征,一边开始亲历亲为动手做起符合当季胃口的料理,日本人对于食物的讲究和苛刻程度是闻名遐迩的,他们对食物往往抱有一种精神层面上的信仰和虔诚,一致精益求精毫不含糊的对待食材早已成为一种民族的特性和象征,就像是制作一件精致讲究的艺术品,让人大饱眼福,而基本每部日式小清新电影都抛不开日式美食的介入和意义,往往成为全片最为点睛的一笔,而这也是《小森林》最被人所津津乐道的地方,市子不当当将蔬果的价值最大化利用,还结合文化传统和儿时记忆发挥创意,做的并非是神马山珍海味的饕餮盛宴,而是一道道诚意满满的走心料理,映衬出清心寡欲的生活状态,而这也是日式小清新最讨人喜欢的地方。
3.与世无争的环境树木花草惬意的生长,蔬菜水果茁壮的成熟,沐浴阳光的温暖,感受雨水的沁润,在个性分明的春夏秋冬中,见证大自然神奇的千变万化,随心所欲的漫步在田野山林间,相信这是无数人都梦想过的美好画面。
景如其名,“小森林”就是个与都市完全脱节的“世外桃源”,当地的居民全都依靠大自然的馈赠和自身的劳动成果过活,这片除了色香味俱全的料理,就是乡间震撼动人的美景,各种赏心悦目的奇花异草,各种饱满健康的蔬果植物映入眼帘,看着非常的养眼愉悦,对于过着早九晚五奋斗在工作线上的上班狗来说,看到这样的景致和状态无疑是令人兴奋和冲动的,立马涌现出豁然开朗的憧憬之情,随着文明的推进人性的私欲开始强势的主导和改造环境,现如今又开始有意识地集体向往起自然生活,这无疑有点荒谬和讽刺。
大自然的力量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左右人类的生活,净化心智中的杂念和负面情绪,而这一坚定的信念也成了日式小清新电影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4.温馨治愈的价值观没有长篇大论的洗脑,没有谆谆教诲的枯燥,也没有艰涩深奥的哲理,唯有通过看似寻常普通的日常生活,毫不矫情、刻意的表达出对于人生的顿悟、启发和感慨,日式小清新往往具备在不动声色中流露直面价值观的能力,让人体会到暖暖的温情和感动。
在《小森林》中参杂着人情世故和单纯的好感,但主心骨还是当下持续不断被拿出来探讨的问题:远离城市,回归自然!
就像片中的市子,很多人将回归淳朴的生活作为告别现有麻木、庸俗、压力重重环境的捷径,没法全心全意的投入,最后市子选择了直面后的回归,化被动为主动的将精力全情投入到了小森林中。
近年来看这类返朴归真的日式小清新电影,我不禁心生疑虑,若真有机会拥有影片中自以为理想的状态,但一旦付诸于行动又有多少人甘愿扔掉手机,活在没有网络的世界中,心满意足的过着这看似有滋有味的原始生活呢?
!
以上是我自认为日式小清新电影的四大重要元素,在如今科技时代丧心病狂的迅猛发展下,带来了巨大的信息膨胀和欲望的肆意泛滥,造成生活上更为抑郁和寂寥的心理压力,在越来越心累的当下,日式小清新电影将会更加受欢迎的深得民心,就像一杯难得的良药,醒脑明目,舒心放松,使日渐趋于病态的心境和思想得以暂时的缓冲,得到短暂的修复和平静,而这类电影无论怎样万变不离其中的拍,都很难让人觉得厌烦无聊或不感兴趣,在影坛始终会占有不可撼动的重要价值和地位,即使是看似再简单平淡不过的日常记录,都会得到叫好声一片的结果,因为在我们这愈发坑爹的生活中单纯的理念和初衷或许将来只能依靠影像寻觅和满足了。
"小森是位于东北地区某个村庄中的小村落。
这里没有商铺,只是购买需品的话可以去公务所所在的村中心,哪里有农协开的小超市还有几家商铺铺。
""去程基本都是下坡路,自行车大概要半小时,不过回程要花多长时间呢。
冬天因为路面积雪只能步行去,不紧不慢的话要走上一个半小时吧。
不过,大多数居民都是去临镇的大型城外超市购物。
我去那,来回要花上一天。
“”逮着连绵阴雨里放晴的空隙,从山口往下看,小森好似沉睡在蒸汽下,土壤里的水蒸气,争先恐后地要散发出来。
小森地处盆地底部,山里的水蒸气不断的涌入这里,湿度随之也不停升高。
“”这一点,我妈妈是个喜欢胡说八道,任性妄为,真话假话都还在一起说的人。
也许还有很多谎话是我没有察觉的,怀疑起来就没完没了了。
我无论什么都想亲历亲为才算痛快,也许是是因为这个,虽然预言不可信赖,不过用自己的身体感受到的就能相信。
“劳动,做食,生活,从远古时期进化而来的我们慢慢改变着这三种关系和本质,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时时刻刻改变着人的生活状态,而机器的诞生更简化了生活的模式,人们花在劳动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
快速的劳动节奏,快餐餐饮业的盛行,和超负荷的生活压力,而谁也不肯放慢自己的脚步,生怕落后,更别说隐居世外。
殊不知比起红红绿绿的都市生活,大自然的丰厚,谁看的到呢。
当人只有满足了自己的物质欲望之后,才会去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东西,难就难在有人放不下,舍不得那红红绿绿的世界。
影片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当桥本爱自己一个人劳作,做食,以及穿插回忆和妈妈有关的记忆时,一切都觉得是那么亲近以及祥和。
同时也学会不是为了劳作而劳作,不是为了吃饭而烧饭,不是为了生活而生活。
本生的意义以及价值,都由于这个”快“,而被淡化了。
因此,一直很享受一种说不清的体验:若干年前,一个人,背着装满的书包,八点坐在公交车上回家,头搁在窗上,眼睛望向窗外,面无表情。
旁人看了以为是个心事重重的中学生,其实心里自己明白,此刻,什么也没想。
活着,不是一次饕餮快餐,而是一场慢慢的体验过程。
其实看完整部片子以后,很想问问究竟是要干嘛?单纯的美食介绍,可是就那些食物而言也没啥吸引力啊。
说是文艺片,可是也没个剧情吧,只是简单的一道又一道的菜谱而已。
要说唯一能看的,估计就是影片中出现的景色还不错了吧,而且有一点我很好奇,日本所处的纬度以及它的地理环境为什么会有小森这样的地方出现,坦白说要不是提前知道是日本,我都要误以为说的是云南或者贵州了,夏日的湿热以及那山林环绕的场景,怎么看也无法联想到日本。
过年在家的时候,妹妹给我推荐了一款游戏,叫做《小森生活》。
其实这是一款国产游戏,但因为游戏设定其实是基于日本电影《小森林》,所以本身是一款日本风味十足的游戏。
说到《小森林》,这是一部人气非常不错的电影,上下两部,高达9.0的分数也说明其受欢迎程度不虚。
电影和游戏都很受欢迎并不是没有理由的,逃离被异化的都市生活,回归自给自足的田园牧歌可能是大多数人类都会有的朴素愿望,再加上《小森林》营造出的简朴、清新的异域感,似乎确确实实给出了一个美好生活的答案。
如果仅仅是这样,《小森林》恐怕还不足以受到观众的喜爱,当市子后来又回去东京时,她说,“我不能因为是在东京混不下去了才回来小森,这样是对小森的不尊重。
”电影在尽力的营造一种,这样的田园生活是值得被追求的,它不应该是人生的plan B,你选择它是因为你喜欢它。
事实上在第一部,夏秋篇里,一开场就让市子经历了一些小小的困境,比如闷热潮湿的夏日,木造的房舍四处发霉,为了驱散潮气,市子不得不大热天生火降低室内湿度,但这样又会让人热的像在空气里游泳。
这让我想起了李子柒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有人质疑她所拍摄的田园生活过于仙气,不是真实的农村生活,而她说到,“这不是真实的农村生活,这是我向往的生活,真实的农村生活很苦的。
”所以回到《小森林》,其实它的本质也正是如此,是主创在为观众造一个梦,一个探索我们生活另一种可能性的梦。
正如我们总是在幻想生活的B面的时候,会下意识的淡化它不美好的那一部分,内心中夸大其浪漫、诗意的那部分一样。
无论我们选择哪一种生活,我们都会向往未选择的那一种。
这就像中学时学过的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一样,城里人幻想着乡村的田园牧歌;乡下人幻想着都市的灯红酒绿。
而现实是,城里人可能经历着过多的精神压力;乡下人则经历着劳心劳力却收入微薄。
我们总是这样,希望着另一种人生,幻想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就像我自己,刚刚开始在大城市的求职生活时,起初的不顺让我反复纠结着,有时候会想要不要放弃,还会脑补出一副并不存在的,在那个生活了近20年的小城市可能实现的闲适优雅的生活。
只是当我理清思路,认真考虑后,我会意识到这种幻想只是幻想。
我仍然赞同市子的观点,选择这种生活的出发点一定得是你真的喜欢,作为可以有选择权的普通人,如果只是因为迫不得已而选择的退路,那绝对不可能是理想生活。
市子的故事,本质上是一个与过去和解,找回过去生活真正美好的点的故事,真正的生活也不存在于幻想之中,而存在于真实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观众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它大概起到了一剂缓解现实生活苦闷的麻醉剂的效果,或者说是我们常说的,这很治愈。
但是它又远不止如此,因为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森林,它不是存在于我们的幻想之中,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向往里。
幻想之所以是幻想,是因为它不可以实现。
而向往可以。
田园牧歌只是一种幻想,但另一种生活方式不是。
昨晚刚和家人一起观看了这部电影,非常喜欢。
在繁忙工作一天之后,本来身心疲惫,但看过电影后立刻被治愈了。
本人留学日本6年有余,对日式小清新的画面和日本的生活环境自然比较熟悉。
但留学期间主要是待在东京这座繁华的大都会,对日本的农村生活没有直接的体验。
尤其这部电影描写的是日本东北地区的岩手县,在经济发展程度上算是日本国内倒数的。
我仅有的接触就是在311地震后,曾去东北地区做过3天的志愿者。
当时吃住都在民宿,和当地的农民们没有太多的交流,但对他们的淳朴、热情以及坚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夏篇》中有句台词看得不大明白,但又似乎涉及到这部电影的主旨。
当悠太和市子在一起做工,市子问悠太为什么从城市回到了乡村来?
悠太开着小货车,不经意间地回答说:“我不想过那种被别人杀了,然后吐糟杀人方式的人生”。
当时觉得这句话应该是指大城市里的生活竞争太过激烈,都是混迹江湖、尔虞我诈的。
因为不想过这种生活,悠太才回到了乡村。
今天仔细听了一下原话,才发现可能是翻译上出了一点问题。
悠太的原话是:「俺はさ、他人に殺さしといて、殺し方に文句つけるような、そんな人生を送りたくないと思ったよ。
」其中,最关键的是对「他人に殺さしといて」这句话的理解和翻译,因为用到了两个口语中的省略语,导致意思的理解上出现了分歧。
首先,「しといて」应当是「しておいて」的省略语,即将「てお(Te + o)」省略为「と(To)」。
这在口语中比较常见的,接在动词后有“暂时做好某个行动,放在那里,为下一步做准备”之意。
其次是「他人に殺さし」,这个不太常见。
如果是“杀别人”,日文是「他人を殺して」;如果是“被别人杀”,日文是「他人に殺されて」。
但都不是「他人に殺さし」,我搜了好久才总算弄明白。
其实是「他人に殺させて」的省略语,意思是“请别人来杀”、“让别人来杀”。
因此,这句话如果不省略,完整的是「他人に殺させておいて」。
但问题是请别人来杀什么?
是杀自己吗?
这跟后面的“吐糟杀人方式”明显是矛盾的,也是原文翻译的问题之所在。
请大家注意悠太说这句话的前后环境:他是开着小货车的时候说的这句话,但切进这个镜头之前,他是在刨鱼,而且导演用了一个特写镜头将悠太把解刨好的鱼穿在木棍上这一动作刻画出来。
意思是他自己杀鱼吃,而不是请别人把鱼杀好后,放在那里,让他来吃。
所以,这句话里,“鱼”才是请别人来杀的对象。
别人帮你杀好之后,还觉得不满意,吐槽一下人家杀鱼的方式。
为了验证这一解释正确与否,我查找了一下日本网友写的影评。
维基百科(日本)上关于这部电影的介绍里,有如下一句:「ユウ太もまた都会から戻ってきていたが、彼は都会の人々の、自分自身の言葉を持たず、食べるものも『他人に殺させておいて、殺し方に文句をつける』ような空虚さを嫌悪している。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AA%E3%83%88%E3%83%AB%E3%83%BB%E3%83%95%E3%82%A9%E3%83%AC%E3%82%B9%E3%83%88 正好在这句话的前面加了对象:「食べるもの」,食物。
另外,有位网友写到:「『(食べ物に関して)他人に殺させておいて、殺し方に文句をつける』など日頃ぼんやりと過ごしていたら気がつかないような台詞が印象に残っています。
」http://dokumamushidaisuke1109.blog.jp/archives/22699864.html也在这句话前面加了括号:「食べ物に関して」,关于食物。
因此,悠太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明明别人把食物帮你做好了,放在那里,还要去吐糟一下别人哪里做得不好。
我不想过这种的人生。
”也许,他想过一种不依靠别人,也不抱怨别人,能够亲力亲为,用一颗赤诚的心与自然接触、与人打交道的生活吧!
城市里的现代生活在给我们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尤其是一些生活的基本技能。
比如,当我们可以用金钱去买到食物的时候,是否渐渐地也失去了自己做出美食的动力及能力?
日本在战后经历过几十年高速成长期之后,如今已经进入少子高龄化的时代。
东京、大阪、名古屋这三大都市圈因为年轻人的涌入,人口每年还能够缓慢增长。
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一方面是人口负增长,各地的小学、中学面临学生人数不够,要么关闭,要么与其他学校合并的困境。
另一方面,由于年轻人都去了城市,只有大量的老年人还留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
但总有一天,老人们也会离去,等到那时候日本的农业、甚至日本的农村可能就后继无人了。
与此同时,对于在城市里奋斗的年轻人而言,大多数选择了留下。
因为城市里有着更好的教育资源,有着更多的工作机会;也因为现代化给人们带来的便利生活。
但也有少部分,选择了离去,回到了农村。
或者接过家里的农活,或者去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那里接受培训,在农场里和小伙伴们一起生活,一起学习相关的技能,然后开始新的生活。
这种回归,并非是一种逃离,而是一种选择。
关于自己,关于生活,关于人与自然的一种选择。
耕一亩良田,辟一处菜园,春种秋收,晴耕雨读,凡事亲力亲为,能自给自足,曾是多少人内心深处的梦想。
现代社会的协作性和商业性使得自成方圆的小庄园式生活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但是当人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开始想念人类最初的家园。
现代社会太多的东西建立在抓不住的虚妄之上,职业的可替代性,商业的流动性,有时事业的顺利甚至不如种活一棵树来的有成就感。
农家女孩市子因无法适应城市生活逃回老家小森,多年前母亲不辞而别,市子开始倚靠租来的稻田和菜园养活自己。
整部电影分为春夏秋冬四集,只有寥寥的自白和长久的沉默,电影用纪录片的形式默默记录着小森的四季物候,记录着市子日常的劳作,准备食材,烹饪食物。
我看这部电影时找到了当年看《鲁宾逊漂流记》时的兴趣盎然,我想劳动一定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东西,即使我没有任何这类手工劳作的经历,也能唤起相似的快感。
春日备下野笋和蕨菜,采撷溪边的水芹;夏天用暖炉驱散屋里的湿气,剁蒜泥下面条;秋天在熊出没之前拾取栗子;冬天和邻居奶奶们围着桌子烤金黄的地瓜片。
四季就这么琐碎而美味地出现在市子的餐桌上,做菜的侧脸从来都是沉静而优雅,很少有情绪上的波动,很少抱怨,很少急躁,用简单的食物拼凑出对母亲的记忆与思念。
这种不煽情又颇为自律的方式流露出的朴素而纯净的感情却比诱导性的煽情动人太多。
亲近自然,常存感恩之心,这种有着自然主义的圆融,浸透了东方文化的诗意的田园牧歌式生活是农耕时代积淀下的理想,是把人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了然和敬畏,是眼可见的踏实感。
借由劳动,人与土地确立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只要风调雨顺,就能满足一年所需,在力可及的范围内形成封闭而完满的圆,成了自给自足自我愉悦的小天地。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自我身上就能营造出小宇宙,这种自洽的达观和神秘正是东方美学的精髓所在。
尽管如此,在市子与旁人言谈之中,面对着吉子奶奶善意的提醒时格外惆怅的那句“可是我并没有那样(可以用丰收的粮食作为答谢)的人啊”,还有祐太说出“我不愿意做那种被人杀了,还要埋怨别人杀人方式的人”时市子突然的沉默,都让我们知道市子乡居生活的起因并不是那么积极。
小小的乐园外是让人无法忽视的现实世界,是市子刻意避开的往日生活。
这是市子脸上从未出现释然笑容的原因,也是始终笼罩在全剧之上的淡淡忧伤。
许多人把《小森林》归类于治愈系电影不是没有理由的,相比于城市里被电线分割的七零八落的天空,小森的天空或清朗或绮丽完整如天地之初。
生活删繁就简,物欲被减到只需完成生存的目的,一天中思考最多的是怎么就地取材填饱肚子,珍惜食物,认真生活,这种极端简单的生活犹如退回到母体一般令人安适。
这是建立在人间烟火之上的避世理想,它不至于让人高山仰止裹足不前,也不至于飘忽不定让人难以捉摸。
如果要暂时逃避现世忧扰,我想不出还有比这更好的方法。
最后一个春天,市子从小森回到了城市,五年之后,又带着丈夫返乡参加小森的祭祀典礼,兜兜转转,又回到了故事开始的地方,像是完成了螺旋的一个上升。
这次小森不再是作为避世隐逸之地,而是成为了新生活的起点,市子把小森孕育出的朴素的人生哲学不断内化,因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电影借此得到了升华,也是作者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温暖信念。
本片17-19分钟处,女主自制“甜米酒”(酒酿、醪糟 whatever)有一暧昧情节。
原本说到炎炎夏日,冰冰凉透心凉的甜米酒很易入口,一口气就能喝完。
突然话锋一转,莫名其妙地说“可是做多了喝不完的时候也有” 。
其实我们观众也没那么在乎喝不喝得完有没有那么重要,喝不完放冰箱里存着呗,我们这些城里的粗人喝不完豆浆、酸奶、饮料的时候都是这么处置的。
可是编剧特想就此予以详细的交代,到底女主喝不完的时候要怎么办呢?
于是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女主会在大半夜叮嘱小男生要瞒着松冈茉优专程前来喝酒以解夏乏,喝不完的甜米酒竟然变成了一夜的“夏”情。
啊,农村生活真好啊!
看到豆瓣网友就此问题也展开过相关讨论,大部分网友都明白发生了什么;仍有少部分网友心地单纯坚持认为本片是纯到不能再纯的田园诗影片,与肉体绝对毫无瓜葛,你们淫者见淫的都是些臭流氓。
本文对此问题进行详解。
一、旁白文本的分析,以及常见字幕的翻译问题说到两人行起那好事(我是说喝酒的好事)的时候,旁白的台词如下:常见字幕的翻译是:在这样湿热的星星月亮都见不到的夜晚 汗水和如此黑夜纠缠上而这里的原文是湿度が高くて、月も星もないこんな夜は、じっとりと絡まる、本当の闇本片的常见字幕的翻译偶尔有一点小毛病。
(比如这里就有一篇评论谈的是男生谈不喜欢城市生活的翻译错误,写得很好,很受启发: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453886/ )而在此处,翻译的漏洞体现为,乱加主语。
即“纠缠”这个动词在原文中没有主语。
什么和什么纠缠?
黑夜和湿气纠缠起来?
花花和草草纠缠起来?
还是小伙伴和小伙伴纠缠起来?
原文并没有交代。
翻译把这句话的巨大模糊性、暧昧性和成人性消解掉了,刻意加上两个不存在的角色,一个黑夜,一个汗水,让他们纠缠,这是不恰当的。
“じっとりと絡まる” 一句不存在主语,中间的“と”表示前面的副词修饰后面的动词。
或许翻译把这个と误认为是连词“和”,于是向前面又找了一个“夜”,让夜和じっとり这两个人纠缠纠缠。
这个理解是有误的。
因此更加准确的翻译或许是:湿气如此之重、看不到星星月亮的这个夜晚,粘腻地交缠,无限的黑暗。
哈哈哈哈,这也不够准确,太成人向、解读过度了。
二、色彩妖异的百合花的符号学分析片中此处出现一色彩略显诡秘的黄色百合,如下所示。
片中镜头如果有对日本某些流派的摄影略有了解的网友,不难联想到,这种色彩妖异的花朵有非常强烈的性暗示。
花朵以其作为植物性器官的身份,常被用来指代人类的类似器官。
而诡秘的色彩常常能够激发一些生理性感官性的体验。
而百合花的花瓣和花蕊都很大,色彩常常相对丰富,尤其适合用来暗喻。
当然这个问题的主观性很强,想必不是人人都能赞同。
以下旁证几例,请看看这样的花朵是否有可能具备某种符号的属性:
与片中镜头的品种恰巧完全一致的百合花
突出花蕊的百合
突出花心和细部结构
腐败的百合
花瓣上仿佛有了血管
诡异的组合,爬虫窥伺花心
染色的百合三、布景分析此处为了表现两人关系亲近,特意将平时的方桌改换成了较小的圆桌,请看下图。
圆桌仅在此处出现一次而平时同一场景下出现的全都是普通方桌,小圆桌再也没有出现过第二次。
女主家里到底能不能放得下这许多桌子也不清楚。
总之,这一特别道具的使用一定是标志着此处不同往常的。
至少导演很希望两人能面对面相坐,而且摄像机能够在较近的距离内拍下两人共处的这一空间。
同一场景的对比请参考如下几图:
独自一人时面向室内中心方向
大人哄小孩邻位而坐
妇女闲谈围坐四、与漫画原作的比较这部田园诗片子才刚开始十来分钟,女主就跟学弟如此这般,的确有点画风不合,无怪让人难以接受。
而其实漫画原作是从冬季开始,两人上册一起结成劳动者的革命友谊,到了下册才讲到这里,已经认识挺长时间了,才发生这种事情,所以在原作里并不显得突兀。
这一段镜头和台词是非常非常忠实于原作的,上面提到的旁白和百合花都是原作切切实实出现了的,导演未加任何修改:
五、“沸”字的理解这里还遗留下一个问题,台词里说到的这个“沸”字(翻译作“沸得恰到好处”)、上面漫画中也出现了的,究竟作何解释?
讲了半天只是往粥里加酒曲加酵母,根本没有煮沸的意思,为什么要写个沸呢?
我个人的理解(只是一种猜测,其实并没有信心),此处的“沸き”作“起泡、发酵”的意思讲。
理由一,发酵起泡的状态相仿于烧开水起的泡;理由二,女主打电话请男生来的时候的台词讲的是“米サワ発酵進み過ぎちゃて”,可能有点发酵过头了,起泡起得过多了;理由三, 沸き和湧き(均读作waki)这两个词他们未必真的能准确区分,起泡义大体介于两者之间。
舌尖上的日本?可是没有哪一道菜看了让人有想要学做的冲动。还是简单美味的四川料理最适合家常。
忍不住脑补把妈妈男友杀了做成肉酱装满瓶瓶罐罐放了一冰箱的画面。。。
比较接近于纪录片的结构吧,风景很美桥本汉很美mayu很美,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种隐居山林的向往,可惜回归现实却发现自己离了wifi活不了…
年度十佳预定,生活是什么样子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的心情。
事已至此,先吃飯吧。時已至此,先吃飯吧。詩意至此,先吃飯吧。【所有的美景都在意料之中,出乎意料的是配樂,終於不再只是是吉他或者尤克里里或者鋼琴或者手風琴了~電電的帶感】
被过度美化和严重过誉的电影…我觉得超级无聊。
美坏了~
从这部电影的高分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国民虽然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还是太馋了!!像我这样不喜欢看舌尖上的中国的人着实喜欢不起来这种东西,里面讲的是日本农村家常小吃的做法,文艺到有点做作,就算有些东西是生在农村的我家也会做的东西,但这样拍出来也完全没啥通感。不会看冬春篇。
一部加了超级滤镜的乡村童话。一个人打理庄稼养鸭打零工还能有精力尝试各种菜品倒不能说不可能,但永远保持那么干净白皙爽嫩的皮肤绝无可能。事实上,一个人打理庄稼就已经是奇迹了。当然,谁不希望真正的农村生活可以这样诗意呢?可现实是隐入尘烟那种情况。胜在女主小清新,李嘉欣+高圆圆;展示了日本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各种美食。最好奇的是大夏天独自在家的夜晚,穿bra也就算了,还一个人裹得那么严实。整个电影充满了禁欲的气息,躲过了对性需求的探讨和展示,更加显示出虚假和空洞。
比菊次郎还寡淡。
靠山吃山的萌妹纸独居生活、话说这种田也是太小清新
还可以吧,但也没期望的那么神。适合一个人安静的在家里看,最好手边有一壶热茶。
夏天:烤面包,酸米酒,胡秃子果酱,伍斯特酱油,巧克力榛子酱,雨久花泥,烤鱼,西红柿罐头或者配意大利面好棒!秋天:果子,扎稻子,核桃,吃着前一年收割的米割新稻,炸鱼,糖水板栗,烤地瓜,番鸭肉(解剖好恐怖),炒芹菜。
爱酱脑残粉当然要打五星啦
完全受不了的日式矫情
桥本爱为什么吃不胖?没天理
荤菜太少了。
有崇拜一手的生產/勞作和自給自足的傾向,當然這顯然是城市人想象和講述鄉土的操作,所基於的是他者感和異域感,真正生活在鄉村裡的人,通常不會籲求什麼“田園牧歌”“回歸自然”“享受生活”。2019年6月29日18:45於中國電影資料館小西天藝術影院1號廳。
生活态度与质感。可我对烹饪总是无大兴趣,食物于我也多是果腹之用,实在没有什么感觉……(标记反了)
什么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