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架构还不错,可长可短,选择了一个最适中的节奏和人物主次关系,其实要具体展开可能会更有厚度,但是也许会是另一个面目。
虽然是出自台湾导演,不过要是在内地待了一段时间,面对最广大民众的社会问题,并不会陌生;而对这样一部影片的可能受众,其实我们也和导演一样缺乏真正植根于他们的内心冲突。
所以影片从一个广为接受的家国情结为基,台面上的当下故事并不深入,但已经比较受用。
词曲:深白色演唱:黄端妤如果明天愈来愈清楚回忆是否就开始模糊如果在远方找到了归属对你的思念会否失去温度离开是为了重逢的幸福重逢却忘了该如何相处我没有想过 当我真的踏上归途熟悉的路会让我 却步当我再次回到你的怀抱是否还会怀念记忆中味道你那不变的美好我从不曾忘掉却开始无法走出相同的 步调当我再次回到你的怀抱是否还能像孩子般的依靠世界是一个笼牢我努力的奔跑何处是我最后的 落脚
平淡的镜头,平淡的表演,平淡的情节,平淡的人物。
一切的平淡放在一起,炸开一部完全不平淡乃至惊艳的片子。
这才是真正的小人物啊。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将关注的焦点对准了小人物,越边缘越渺小越好。
这些“小人物”全都有着夸张的代表性,作为原本猎奇的谈资一下子冲入人们眼中,真正的“人文关怀”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我最初以为阜阳是导演的家乡,但后来看到导演是台湾人。
可能只有真正地爱着人们,愿意理解这个世界的每一处尘埃的人才可以拍出这样的片子。
什么是“小人物”真正的问题所在?
首先是生存。
生存在夹缝里,生存在废墟中,生存在高楼林立的魔都上海。
他们安静地生存,安静地承受,安静地妥协,安静地活下来,过完一生。
直到有一天,一位导演看到了他们,他把他们的故事拍成影片。
就如这里有一片荒原,而这部片子让我们看到电影的工具性已经涉猎到了这片荒原,导演和“小人物”们一起让荒原开出了花。
所以全片才如此安静,所以才悲伤得可怕。
拍“小人物”是为了提出问题的,不是为了呻吟生活不易,不是为了感慨你自己为他们附加的忍耐煎熬和苦楚的心路历程。
谈什么叛逆和反抗,谈什么爱与自由诗和远方,真的俯下身,才能看到群像上积满的一层灰垢。
真正的关怀是什么样的,《到阜阳六百里》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作者:大坨子 个人公众号:太阳黑子的野马尘埃,除了硬核哲学,还有诗和爱情。
这部电影探讨了“家”对于最广大的中国老百姓的意义,这个探讨是在中国城市化浪潮所带来的农民工潮背景之下进行的。
所以它无疑带有深刻的现实烙印,但是否将现实表现得深刻是另外一回事了。
一位台湾导演将自己的镜头指向内地这样大多数时候被忽视的群体,很多内地导演应该觉得羞愧。
在古装片和各种翻拍片当道的今天,像这样更有意义也更有价值的题材被忽视。
理由有很多,其中一种是阉割,已经无法分清到底是被阉割,还是自我阉割。
最近洛阳性奴案闹得路人皆知,某导演在微博评论此事,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电影素材,但在中国绝对拍不了。
(大意如此)或许因为我是“不明真相”群众,不知电影界究竟什么情况,没领教过总局的厉害,但还是被导演这样的话给震惊到。
想起一篇写洛阳这档子事儿的雄文说,地窖都是群众自己挖出来的。
回到这部电影,实际上它并没有对现实切入很深。
有可能是能力问题,或本意并非如此。
据说这部片最开始想讲的只是秦海璐一个人回家的故事,之后才扩展到一群人的回家。
但目的还是通过这个故事,探讨家和回家的意义。
所以如果你想通过这部电影读懂中国和中国的农民工群体,铁定要失望。
但如果借此思考一下家的意义,倒是可行。
除了最传统意义的回家团聚之外,不管是小月还是租房给秦海璐的大妈,回家都是寻求庇护。
她们都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挣扎过,并都被伤害,于是选择回家,永远离开上海。
但是对秦海璐这样的人而言,没有家人的家已经名存实亡,于是她无家可归。
她成为一个彻底的异乡人和漂泊者,不属于任何一个城市,疏离于主流社会之外,与世俗的幸福隔岸相望。
可惜的是,这样一个人物可以放在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故事中,她与这部电影的背景并不契合。
倒是其他几个要回家的人,更带有现实烙印。
比如包租大妈,嫁个并不喜欢的上海人,在大上海里沉浮,守着女儿能出人头地的念想,最终却丧失了最后一根稻草。
不管作为母亲还是一个来自小地方的女人,她都恰到好处了表现了这类人的真实想法和处境。
事实上,在我看来,她是整部电影中最值得回味的人物。
另外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修辆报废客车载人回家的想法,与《钢的琴》中造一架钢琴的想法一样有富有魅力。
只是前者出于爱,后者为了钱。
但正是这些疯狂的想法,让生活真正成为生活,也让人有继续过下去的欲望。
独立电影有四个最显著的特点得到了很多电影人的推崇,突破现有的模式化,不以票房为最终目的,表达个性思想,具有独特的美学特点,而这几个特点正是时下电影中最缺乏的元素。
说独立电影和商业电影背道而驰一点也不为过,恰恰是这种背道而驰让全世界的独立电影都面临生存的问题,就连欧美等电影工业强国也不例外。
在整个华语电影圈内,港台的独立电影环境比较好,而大陆的独立电影面临着很多阻碍,资金,创作以及宣发等等一直困扰着中国电影独立人。
虽然有一些独立电影的公司在不断的挖掘人才,但是,就目前的整个电影体系来看,独立电影想要得到观众的认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说起中国独立电影很多人就喜欢和现实主义联系起来,在最近几年的独立电影中,不难看出这种传统的延续。
可以说从《孤儿救祖记》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了一种中国式的现实主义,而且这一风格影响了后来很多导演,从第一代到现代的第六代,再到很多名不见经传的独立电影导演都受到了这样的影响。
第五代导演奠定了中国商业电影的基础,而第六代似乎一直在追求一种反璞归真的创作模式。
张元,娄烨,王小帅,贾樟柯等等导演,在早期的作品凭借着自己对艺术和生活的双重直觉,疏远了主流意识形态,摒弃了市场的需求,以一种更加民间和真实的姿态进行创作。
然而,随着导演的成长,很多导演体验到了商业电影带来的丰厚利润,在独立电影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当第六代导演抵挡不住商业诱惑的时候,有一部倔强而又自甘寂寞的电影人开始默默的灌溉自己的电影人生。
邓勇星的《到阜阳六百里》是最典型的例子,作为独立电影,这部电影必然是上乘之作,由于没有充满视觉张力的镜头以及精彩刺激的情节,这部电影在商业市场的失败是必然的结局。
但是,这部电影的出现,让很多影迷看见了中国独立电影的希望和未来。
张元:张元对于影迷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可以说是张元开启了中国独立电影的先河,他的作品中的人物总是游走在社会的边缘,弱智,单亲,同性恋等等,这些充满禁忌的人物以及和主流格格不入的设定注定了张元的寂寞和无望。
即便是他得到了影迷的认可,但是未必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
邓勇星:邓勇星是台湾资深的广告导演,他的电影虽然不多,但是人情味十足,而且这和他的创作理念分不开。
邓勇星不管是拍摄广告还是拍摄电影总是把人情放在第一位。
可以说,邓勇星的电影是完完全全的人本主义电影。
在《到阜阳六百里》这部电影中,形形色色的人构成了电影的主体,不同的人构成了社会的缩影,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和宿命感。
章明:章明同样属于第六代导演,但是他的知名度明显没有贾樟柯,娄烨,王小帅等人高,在导演的十二部电影中,除了《巫山云雨》之外,其他的片子对观众来说还是比较陌生。
章明的电影关注的是城市的边缘化,而且电影充满了浓浓的诗意。
刘浩:关于电影,刘浩有一句话我一直非常欣赏,“如果这是我的电影生涯经过的一个驿站,那么,我就在等待中捕捉风情。
”刘浩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他的电影从未进入过电影院和观众进行最直接的交流。
正是由于被市场和观众以往,才让刘浩具有了一种“流浪者”的气质。
范立欣:范立欣的电影很想贾樟柯早期的电影,他关注的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社会政治问题,尤其是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对比。
他的电影大多数关于人物命运的记录,通过个人命运来反衬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范立欣的《归途列车》让他在国外获得了很高的褒奖,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范立欣是继李安之后第二位闯入美国导演工会奖评选的华人导演。
从《到阜阳六百里》这部电影中说到这几位独立电影导演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相似性以及一种无可奈何的孤独情绪。
他们的电影可以说很少能够在电影院中和观众进行亲切的会晤,但是自身却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和生命力。
不仅是独立电影,还有很多地下电影也面临这样的困境,而这种状态不仅仅是中国才出现的状态,可以说,全世界范围内的独立电影都存在或者曾经存在过这样的问题。
很多人以为这部片子讲的是回家,表面上是,其实不是。
内核上其实讲的是父辈与子女之间的隔阂,以及由此而来的相生相杀。
为什么?
听我慢慢道来。
在说原因之前,先来看一下电影的故事叙事。
叙事其实比较简单,线性叙事,没有太多的花哨套路。
整个故事就是围绕着一辆废弃的大巴拉老乡回家来展开。
主要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赚钱。
几个人物都是缺钱的主,曹莉生意失败缺钱,狗哥KTV底层,九儿弟弟上大学也要钱,矛盾设置比较充分,怎么解决矛盾?
九儿发现了废弃大巴,接下来修车、卖票的事就顺理成章了。
其实在整个影片中,开大巴回家的故事本身,仅仅是个工具,像是一辆车,那么承载的是什么呢?
是千百年来父辈与子女间的隔阂,互相不理解的难题。
这个可以从两个主角的设置来一窥究竟。
曹莉,子女辈的代表,当年父亲以断绝关系来反对她和混子的感情,而曹莉一意孤行,结果被混子骗,生了孩子,还被抛弃,父亲到死也没能见她一面。
谢琴,父母辈的代表,含辛茹苦自己一个人打拼吃尽苦头,做钟点工,二婚,为争拆迁款被打,只是为了给女儿多弄些钱,口头上说着不想让女儿知道为她吃的这些苦,可心里怎么会不想呢?
在看到女儿居然被别人包养,根本不需要她了,她存在的意义和心理的防线彻底崩塌。
她所吃的所有那些苦,也化为鸿毛,随风而逝。
两个人物,两个群体,彼此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绪与诉求。
父辈们总是拿自己几十年积累的人生经验,教导、管制、限制子女们要走的路。
而青春期叛逆的子女们总是会不走寻常路,把父辈们的好心当成驴肝肺,勇敢地撕破父辈们经验所密织的罗网与牢笼。
还是那句老话说的好,儿孙自有儿孙福。
人的一生就像一场烟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与驱力,像是不同的烟花,有的是钻天猴,有的是二踢脚,而有的则是彩珠蛋,大地开花,滴滴金。
生命开始燃烧的那一刻,就有了自己的驱力,而父辈们总想改变他们的路线,驱力小的还好,驱力大的,那基本上属于螳臂当车,被子女气的丢了半条命也是常有。
而该升空的就会升空,该爆炸的也会爆炸,在夜空中绽放自己生命的绚烂与惊响,噼里啪啦燃烧过后,化为星星点点的灰烬,尘归尘,土归土。
而永恒不变的,只是那深邃暗蓝的夜空。
电影海报对这部电影的注解是:“人生为了回家,终究离开家”,我倒是觉得英文说的更明确一些:“The moment of leaving was only the starting point of returning”,翻译成“离家是回家的起点”。
古往今来,中国人内心更是认同这么一点,有多少人远赴他乡就是为了金榜题名时荣归故里衣锦还乡。
从这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很功利,更愿意为了那荣华富贵忍受思念的痛苦,去成就所谓的功名。
当然这些与此片无关,所以我倒是觉得影片海报的这个注解有些多余了,虽然说的是个事实。
影片主要讲述了四个人,因与混混交往怀孕与父亲断绝父女关系后在深圳做生意失败的曹莉,嫁到浦东的以为能成为新上海人的谢琴,玩世不恭的狗儿,哑巴九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标签是在沪务工阜阳人。
九儿的弟弟考上大学,靠街上发传单生活的他自然无法负担,他寄希望于狗儿帮忙,只不过狗儿可不是活雷锋。
对于哑巴而言上帝关了一扇窗户给他,又给他打开了另一扇窗户,他的眼睛善于发现。
他们竟然把一辆废旧公交车从废旧车场弄了出来让人去维修。
这时候脑子活泛的狗儿自然有了想法,过年回家捎一车回阜阳的老乡那岂不是赚了。
于是找做过生意的曹莉帮忙做卖票工作,虽然没有票,虽然宣称是豪华大巴。
主题是过年回家,和《人在囧途》一样,只不过这个片子只是在出发前,而不在途中。
虽然说衣锦还乡很好,但更多的人只是外出谋生,对他们而言,离开也是回家的起点,挣完钱总是要回家的。
有这么一辆回家的车,当然再好不过了,车票销售工作进展顺利。
狗儿希望曹莉过年也能回家,于是讲曹莉的父亲,每到过年时守在村口,从早到晚,为的是怕女儿回来不认路。
那是曹莉的眼泪如线一般涌出,没有哭声。
谢琴本来也不会回家的,可是一方面过世丈夫一家为了分拆迁补偿款和她闹,情人竟然偷走了曹莉的手机和钱,女儿成为别人的情妇,三重打击之下,谢琴没有哭,拼命的蹬着自行车回家,呆呆的坐在床上,等曹莉回来告诉她让给她留一个座,她也要回家。
阿姨们大包小包的翘首企盼,虽然不是豪华大巴但也总算是一辆回家的车,慢慢悠悠的驶出上海。
曹莉目送那辆回家的车远去,回到租住的家,手里拿着买票得来的提成和一位老乡送给她的绳子,打开窗户,透透空气,影片戛然而止。
短短的九十分钟实在不过瘾。
这里面有曹莉对孩子的思念,对父亲的理解还有对家乡的怕;有狗儿的市侩,九儿的憨直;还有谢琴大姐的苦命,丈夫早逝,为了拉扯女儿成人做多份小时工,换来的并不是好结果,情人不道德,受到丈夫家人的欺负,以及自己孩子的堕落。
还有不太记得孩子长相的小保姆,也有捎骨灰回家的大嫂,家,故乡永远在他们心中留有重要地位。
那个送给曹莉的绳子,看过某网友的评论之后想到,回家就解脱了,而没有回家的曹莉仍然有绳索的束缚。
片中小幽默不断,很自然的小市民的幽默,有点张大民的感觉。
就不剧透了,还是有机会看看吧。
不拔高这部电影,但确实是值得看的一部电影,如果你能为《山楂树之恋》这种粗制滥造的片子走进影院看,那这部片子就更值得了且超值了,金马奖的最佳编剧这个奖项不是乱评的。
这是我去影院看电影以来第一次所有观众看完所有字幕才退场的,而且可以看到这部片子有多少都是群众演员的本色演出。
百老汇电影中心虽然交通有点不便利,但是室外室内环境俱佳,如果有机会,还会去看一些小众电影,如《碧罗雪山》,不过近期不会有这个计划了,一个人看电影总归有些不像样子,要等着带媳妇一起去看。
离开家是回家的起点,最近的一次回家和离家更能让我理解这句话。
我想家,想家里的一切!
其实英文名比较贴切,中文名也不错,像一首童谣,不过加上海报,让我理解偏了。
所以看片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上的都是配菜,大餐在后面,大餐会在那破车和那六百里上折腾。
当演职人员字幕出来,我才发现原来一直端出来的都是主菜先讲讲影后见面会吧,来了演员秦海璐、策划石川和投资人李海(名字不知道对不对)。
秦海璐比较理想化,她一直接的片儿也都是这个路数的,有单纯的可爱,听她讲话有点好奇她为什么不自己当导演?
是蛮有想法的演员;石川更有阅历一些,更清楚一部电影的运作,对这部电影有不同的想法,也比较绅士,对女士非常尊重;李海很低调,坐在观众席,秦海璐爆料他是北大哲学系的博士,这名头让人觉得是一有钱有又想法的主儿拍艺术电影不容易,石川说这里面的所有人,拍这个都是为了理想,没有人是完全为了钱,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能在MOMA看到此片也非常的感激片后每一个名字。
电影的主线是一群阜阳人回家的故事,核心人物是曹俐和狗子,核心道具是一辆破车。
虽说片名是ticket,但是这个票是没有的,是同乡之间的信任和节前车票的紧张造就了片中的交易。
监制是侯孝贤,而且现在看到的这一版也是侯孝贤剪辑的,所以有非常浓厚的侯导风格,就是说和他的一些电影相似,通常电影中的那些高潮和结尾都是没有的,就像是把人生的一个切片搁在放大镜下,在时代背景和特定的人群中,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而且为了让一切如日常生活一般稀松平常的缓缓流淌,这部电影减弱了很多戏剧冲突,莎士比亚一般的跌宕起伏和戏剧化在这里是被尽量淡化的,如曹俐钱丢了以后、谢琴看到穿浴袍的女儿以后、回家的人都发现是破车了以后,在有对立的事情要发生的时候,导演都用一种息事宁人的方式处理了,这种方式让你觉得意外又算是基本说得通,而一辆破车回不了家这事,也是通过几行字幕就解决了。
我很愿意把这类导演叫做“自然系导演”,我理解为他们是用干预的手法达到平缓时光的目的,是没有高潮和结尾,但是他们是故意的,献给观众的是一段平铺直叙又有丰富细节的故事,你跟着演员走了一趟又平静的走了出来,但是你却不能不去思考他们的生活。
大部分镜头是中景、特写,结尾给了一个破车远去的远景,哲学意味的镜头没有,大部分是生活场景的镜头,基本和小人物主题是吻合的。
我最喜欢的是麻绳的那一段,在音乐响起的时候我一度被麻绳整的想流几滴思乡的眼泪,麻绳是很智慧的一个细节,不管它是怎么出现又是被丢在哪里,麻绳是家的象征,是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的物品,也许它记录了乡村生活的种种,夕阳下的劳作、父亲的汗水或者男女之间田埂上的媾和,如果能有一个镜头是曹俐手拿着麻绳穿过混凝土的城市街巷,来点哄哄的那种音乐,是不是比现在这个结局好点?
呵呵只是个人陋见。
有一个镜头我觉得不是很够力度,曹俐送走大家后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打开窗户那段,来回踱步很容易误导观众,觉得她非常犹豫不决,然后给观众的期待就是她又跑回去和大家一起回家了,看别的评论,导演是想用打开窗户来掰回这个感觉,但是窗户打开后的那种拍摄有点平淡,并没有传递出太多的东西。
把导演拍这场的想法贴过来:“当她推开窗的那一刻,她看到了家,当她承认想家时,人物内心得到了释放,豁然开朗的光,正是我们想表达的人物那一刻的内心,她已经回家了。
”导演讲这个的时候很动容,但镜头并没有让观众体会到这种动容。
最后问了石川老师,为什么选择阜阳这个群体,有体现一些这个群体的特征吗?
石老师的回答是,因为那些阿姨都是阜阳的,以地名做电影名字一般很少,而且还没有问当地拉赞助,本来也有想《回家六百里》之类的,在人物特征上,有几个人也说了阜阳话。
听完以后的感受是,幸亏名字没有改,到阜阳六百里更上口也容易被记住,人物特征方面,我起先是觉得中国虽然大,但是各个地方的人是有小属性的,后来又想,因为演员都是些在上海打工的阜阳阿姨,所以他们在表演时无意识的就把那种属性带出来了,看完以后我第一反应是阜阳人是怎样的一群人?
他们的特性是什么?
能有这样的发问,说明他们还是有演出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的。
而究竟是哪些属性,估计也很难给一个明确的答复。
毕竟阜阳也不算一个大地方,研究的人少。
严肃的讲了好大一段,以两个乐子结尾吧,一个是曹俐卖票的时候一个阿姨说没有票的话她要退钱,结果后来那阿姨又出现在回家的破车旁边;另一个是片中出现的席然和小月,看片尾字幕,那个片场助理名字是席然,而那个演小月的名字后两个字是小月,那现实中席然和小月的故事是什么呢?
哈哈
我来评价下这部电影。
说实话没有看完,感觉一般。
首先这部电影描述的在上海阜阳打工仔回家的故事,上海到阜阳是500多公里,接近600公里,不是600里。
其次,这部电影里的阜阳人你可以说普通话,可以说上海话,但是你为啥说芜湖话,说合肥话呢?
阜阳是中原官话,合肥是江淮官话。
至于芜湖,那更是吴语了。
在这些安徽人一看就完全不能理解的细节上导演没有把握好,那可能也只有对安徽完全不理解的文艺小清新会说这部片子好看了。
反正我作为一个阜阳人,听到影片里的阜阳人都用带有浓重合肥味、芜湖味的普通话交流感觉实在别扭,更感觉导演没有诚意。
如果望文生义,《到阜阳六百里》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乡愁。
要知道,中国的城市化是如此迅猛,它像一台庞大的、突然冒出的压路机,从许多人身上碾压而过,人们甚至没有时间蹦出乡愁一词,便浸泡在了趋同的麻木生活当中,喘不过气。
或者,当人和物一起改变,现实的东方土壤已经不适合出产乡愁,更不会有西方的《尤利西斯》。
华语电影里最近一次乡愁的现象,那已经是近三十年前的台湾新电影。
开头归开头,《到阜阳六百里》要说的并不是乡愁。
相比把乡愁实物具体化的《金城小子》,再不然是抽象的、指向过去的《钢的琴》,秦海璐饰演的女主人公曹俐,她早已经忘记了家乡的模样,拒绝回家。
换句话说,她的身份已经不是传统的进城农民工。
她好像适应了钟摆一样的城市生活,但有时候又会跟不上摆幅。
曹俐不同于谢琴的女儿,对方一头扎进了城市的物欲洪流当中,她是一种暧昧的身份存在。
外表可以跟都市人无异,内心深处却无法接受。
她置身城市的浅水区,却又不想上岸回家。
然而,《到阜阳六百里》又在说归家,这种归家愿望是源自内心深处的精神信号,它更像中国人传统生活的某种残留,历次清洗破坏都无法消除。
比之直面春运的纪录片《归途列车》,《到阜阳六百里》虽有写实主义的指引,然而由于邓勇星的台湾人身份,他始终跟现实和真正的回家路保持距离,空间和镜头都隔开了一层。
电影把大量篇幅放在了曹俐、老乡以及谢琴身上,它制造了一个扇形的故事结构,先铺陈展开,然后突然收起。
曹俐以外的电影人物,他们都有了某种命运转变,惟独曹俐还留在城中,电影什么都没有多说。
记得那回映后交流,有观众提问,为什么最后突然就没了,将归途上发生的事代之以字幕,是否因为拍摄有难度。
导演说不知道,大意是觉得这样没了也挺好。
从这处理解分歧可以看出,《到阜阳六百里》好像不追求戏剧性——即便谢琴撞见女儿表现得很戏剧性,但是放在春运这样一个题材,多数内地观众便会觉得:你表现农民工这样一个题材,又是老大难春运,年复一年,不说电视新闻的影像,很多人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记忆素材,那是何等惨烈,每个人却内心决绝。
与之相比,跟电影的配乐一样,《到阜阳六百里》显得太轻描淡写了,它甚至刻意营造出普世价值的人文关怀,类似于“大家都可以很好”。
我突然想起朋友评价戴立忍的《不能没有你》,台湾人民太小打小闹了,如果要体验真正的生不如死,来内地一趟便知道了。
很显然,《到阜阳六百里》也有相似问题的存在,当电影映照现实,并不是说蜻蜓点水的处理方式不好,毕竟有时候,想要做到点水而不是溺水,那是需要相当程度的功力。
可是春运这种宏大主题,一旦电影难以深入,反倒是发表不痛不痒的批评意见,那么,观众心有怀疑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也有说,《到阜阳六百里》是在讲小处,小人物,小故事,它并不需要去制造场面,满足观众的期待。
的确,《到阜阳六百里》肯定不能做成《人在囧途》,一边抄袭,一边普及人心向善,电影确实在讲底层,住的破败小屋,连哑巴都放了进来。
这还不是弱势群体,那就稀奇了。
只是一见到这类特地设置的哑巴角色,包括其依依呀呀的演绎方式,我总会想到台湾电影的一贯通病,包括张作骥《当爱来的时候》,灌满了一股苦情的味道。
跟曹俐一样,电影始终没有往深水区走。
回想他们改装破大巴一段,电影的调子就定下了,有点不现实,有点嬉戏。
这种不现实的评价是因为,我们对现实其实更加熟悉。
【北京青年报】
来看秦海璐的
从《榴莲飘飘》到《桃姐》,从《 钢的琴》 到《阜阳六百里》,秦海璐绝对秒杀一众所谓“才女”演员和新锐导演~人民艺术家@秦海璐 [good][good][good]
没明白
最后托人带东西回家的大妈开始抹眼泪的时候,就跟着泪奔。快过年了就不能看这种返乡的片子
秦海璐是我最喜欢的大陆女演员之一,一点浮华的色彩都没有,从她身上我只看到沉稳。现在没几个女演员愿意委身演这么一个小角色,都太浮躁了。
回家,乡愁,的确看不出来是台湾导演的风格,演员们的表演也都很到位,小情节段落也很合适
很一般,湾湾是拍不出那种腔调滴〜
双城记,回家的路总是多少坎坷途。秦海璐真棒啊,真是一位好演员。侯孝贤作为监制,导演确实学到了一点皮毛。
对于「底层人民」的生活,心理与行为还是某种「自以为是」的臆想与判断,因此电影的叙述视角依旧是主流媒体新闻纪实水平。
我也想回家,离开黔东南的大山,回到北方城市的家,所以哭了。
勉强及格,看的时候没发觉,但是知道了以后又的确像是台湾导演的手笔。这部片子局部没有什么亮点,台词表演之类都很平淡,讲的也算是“蛆虫人生”的一种,但是叙述中的哀愁渲染的恰到好处,这是最大的优点,别的其实也没什么
硬盘蝗虫片。沙比一个。
没什么意思,没什么含量。
矫情,浮皮潦草
过誉
其他很好,配乐很烂〜
画面配乐都超好,配角群演屎一般。英文名更贴切,中文名让我一直期待着故事高潮在那辆旧车上的600里,没想到就结束了,但也不算有失望。
有点浅尝辄止,没有深潜下去,而现实则深沉黑暗得多
挺平淡的
一群不会演戏的演员 充满了刻意 不是所有反映底层人生活的电影都是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