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旺大饭店
Hotel Salvation,Mukti Bhawan
导演:舒巴希·巴蒂尼
主演:阿迪勒·侯赛因,拉利特·贝尔,格塔姜利·库尔卡尼,帕洛米·戈肖,纳瓦宁德·贝尔
类型:电影地区:印度语言:印地语年份:2016
简介:巴哈旺大饭店(Mukti Bhawan)位于印度圣城瓦拉纳西,为一些临终之人提供住宿,很多人不远万里而来,他们相信死后尸体在恒河边火化,随恒河而去,使他们更容易得到灵魂的解脱。mukti在印地语里有解脱救赎的意思。 这部电影是一部关于一个儿子的喜剧,他被迫将自己的工作放在一边,来陪伴他年迈的父亲去圣城瓦拉纳西。详细 >
印式的父子亲情
【印度】竟然看到了印度电影的另一种风貌:整部电影在讨论生命、死亡这些这么重的话题,却始终夹杂着一点淡淡的幽默还有平静淡然的气氛。特别喜欢老爸儿子关系上的侧写:从在车上偶尔不小心靠到肩也要马上躲开到最后两人面对恒河的相视一笑。不刻意煽情也不强行催泪。情绪拿捏得真的恰到好处。
节奏很慢的印度片,总体基调很平静,虽然没有什么相当让人印象深刻的大制作效果,但是看完还是莫名被治愈了☺️
感觉片名叫《巴哈旺旅馆》更贴切,一个简单的故事,估计在印度每天都会发生类似的故事,每天都有人去巴哈旺旅馆等待死亡到来。影片的故事并不曲折,比较平淡,但会让人思考死亡的方式和意义。人生如一条河,最后被河流带走,不喜不悲,留下的是无尽的回忆和思恋。
区别于以往的励志片,没有大量的歌充斥影片,真实的体现生活的一角,不干净的河水是令人印象最深刻的!
贵司航机电影。瓦拉纳西夜祭时放到恒河里的小蜡烛,有多少是在祈祷灵魂早日摆脱肉体,获得自由
意境翻译:渡栈 搞笑翻译:等死俱乐部
1-风格日常恬静,场景设计用心,夫妻二人对话时分隔在明暗两处、空白与牢笼之间。2-暖色调,造成一种氛围,是导演对家庭、文化、死亡种种美好而虚假的预设。3-等待死亡以探寻生的意义;4-对集体性的渴求:现代化将个人从集体中剥离从原则化个人;救赎即是浪花意识都自己是海洋;与宇宙、更高存在的联系
印度人文片
在暖洋洋的卧室里 看了一部走暖暖调调的印度电影 “为什么来生还要当人” 父子俩坐在恒河边的堤防上笑着说下辈子要投胎当袋鼠 对啊 这就是生命 庸庸碌碌最后谁都得等待救赎 还不如当个可爱的小动物来得有趣 影片没有太多对白 透过三代人对生命的解读完成了主人公的“自我救赎”
很不错
印度教迷信,在圣城瓦拉纳西寿终,能获莫大福报。至今仍有许多病重老人千里迢迢去等死,并有专门的招待所。
非宝莱坞商业电影,带有印度原始和底层气息,感受印度宗教和民俗民风,感受普通信徒面对死亡的心情,同时还看到父子两代人矛盾的逐渐化解,父女之间的隐形矛盾却浮出水面,但是电影中抛出大量的矛盾,但是却不再提及,导致结尾虽然是意料之中,但却无力。ps:巴哈旺大饭店其实就是自助型的养老院,所以拿着手机工作的儿子才会那么格格不入。(2.5/5)
年轻导演。生与死之恒河,BGM吉他很清新。
奔着瓦拉纳西看的。文艺片导演大概都一个师傅带出来的。闷
看完梵蒂冈看瓦拉纳西,两座圣城,两种人生。在瓦拉纳西死亡是光天化日下可以谈论的事情,从小巷子到恒河边这一路,会遇到抬着的尸体,会看到烧尸体的木材,会闻到味道看到火光,热热闹闹,在瓦拉纳西死亡就像一场盛会,悲伤是克制的,更多的是解脱。一个典型的印度家庭,一部非典型的印度电影,想起远藤周作的《深河》。影片中还有熟悉的恒河游船,恒河夜祭,还有在瓦拉纳西必喝的酸奶。
平庸。
这片到不了八分,但是也不至于上不了七分,平衡一下
不要想去教育观众,没人喜欢说教。
印度教徒等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