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刷二刷这部片子,都是因为孔刘美好的肉体。
攀岩和肩膀脱臼两个场面,让我一边为动作极限紧张,一边对着线条分明的身体垂涎三尺。
孔刘本不是角色里那样果敢暴烈的人,但是与朴熙顺面对面飙车戏里的眼神无比抓人让我印象深刻,即便一刷后已经忘了剧情是什么的时候,一说起这部戏首先想起的还是这个坚毅的、无所畏惧的眼神。
反而是那个预告片里被重复播放的跳下汉江大桥的镜头,帅则帅矣,却因为顺理成章少了惊喜感也就少了冲击力。
那个时期的孔刘,真的是用多变的可塑性,完美证实了自己的演技,从一个偶像演员轰轰烈烈的转身成为了兼具实力与魅力、口碑与票房、外表与内涵的大银幕男神。
可是,说到底,会反复看这部戏,也不过是因为他。
这部片子或许收获了大量的口碑和票房,可对于已经看惯了香港和好莱坞动作片的我们,剧情和场景也就显得没那么震撼了。
故事背景或许够大,但南北冲突一直被用于各类影视作品,而且影片冲突也只是浮于表面,换个或者去掉背景故事一样成立,稀释了整个故事的记忆点。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才需要演员扛起这部电影。
说回主人公。
主人公或许够牛掰,但行动的动力单纯源于为妻女复仇,不是说不行,而是在这个故事背景下,电影格局变的很难掌控,大或小都变的不那么相称。
反而是女记者的动机,显得合理且易于被接受——不过她的动机并不重要了。
反面人物和故事线的推进焦点缩小至个人,弱化了冲突感和故事开头为主角强化的个人身份,再一次将这部电影定位于一部唯主人公电影。
Anyway,因为是孔刘,还好是孔刘,才更要凸显主人公!
谁让这是孔刘第一部亲身上阵、贡献美好肉体的动作戏电影呢,何况还有片尾那个被津津乐道的教科书般表演的感人落泪镜头。
谢谢导演,太知道观众想要什么了!
看过的几部韩国电影都是关于北韩战士在南韩的题材 ,伟大而隐秘、同窗生,这种题材难道在南韩是可以随便拈来的?
北韩还真的那么爱抛弃战士们?
看这部有香港警匪片的感觉比较多,各种看似紧张的场面后来一想觉得很空洞,倒是打斗情节还有那么点实在感。
有点烂尾,除去有点黑我天朝形象外不说,这个结尾着实有点多余,像是留下点悬念但是场景实在不怎样。
演技倒是值得点赞的,整体说一般。
韩国的动作戏已经渐渐类型化。
想想我看过的和压硬盘的韩国电影,无非就是 爱情浪漫戏或是这种动作戏。
尤其是过去的2013年 无论是大家的口口相传的感兴趣的电影,还是在影院上映的影片,唯有大制作的大动作的影片能撑得起这2小时的电影时间。
韩国应该是有很多主演这种动作戏的男演员储备。
退伍后难以继续偶像花美男的男艺人适时的走入英气的大屏幕,有不少水心的作品,最早惊人的元彬,孔侑,还有全能实力的像河正宇,杜教授 金秀贤,还有偶像歌手的跨界 RAIN等等。
从个人转型的必须和人气沿袭,呼唤票房都是正常的。
而且多安排几个有望主,像三千浦,林时元,金宇彬,李钟硕,这样先拍了电影,然而借助电视剧爆红,让电影沾光连锁轰动的例子也不少。
所以本来就健硕的孔侑的出演还是满是期待,本片在真动作上还是下了功夫,伞兵练习降落是的突发情况发生,神一般的触地之前的惊险援救,监控室中的众多CCTV中的人物搜索,在典型的韩城窄窄闹闹的台阶上的车技追逐,虽有模仿的痕迹,这也算是正常的使用,但是利用城市的地理,倒是有点亲民本土的感觉,毕竟之前的韩国大戏,一上规模就爱跨国,少了本地的“土腥子味'。
但本片也有滥用之嫌,开头的确有点吸引力的紧张感,但是长达半个多小时的追逐寻找,再加上大篇幅的动作部分,看的眼睛有点累。
就算是大叔有血有肉也觉得有些内虚。
不只是热血英雄戏,所有讲述都是源起一个故事点。
越大的人物反而是由于极小的内核。
逃北者只是一个背负家仇的流浪儿。
被反逮后的牢狱折磨,那份残忍担当只是为了弥补失去,影片几乎没有提及为了国家而牺牲小家的所谓伟大牺牲精神,反而只是让男儿一路逃亡,有点费解。
难道只是给男儿套一个 情?
所以说 动作大于动情,向外的爆破强于走心的内心戏,让继续坚持看的人觉得有点空,但或许觉得结尾尚未冷到底,英雄相惜,在大大的芦苇浪里,终于找到女儿的无语,嘴角战抖,那无语却富情的一痕男儿泪,这叫人心碎。
算了,终是不由己的身世,也就还他一个不是太无情的结局
除了韩国也没哪个亚洲国家能把一部商业化的动作特工电影拍的如此泛好莱坞式了吧!
不管是动作戏的快速剪辑,还是大量手持镜头的拍摄画面和片段式的人物对话,以及略显混乱的叙事时间线和充满紧张感的配乐,篇幅很重且紧张刺激的追车戏,再加上耐打的主角和恰到好处的感情戏,都让人联想到好莱坞经典谍战片《谍影重重》。
不少人说本片照抄《谍影重重》显得毫无新意。
个人认为就算是抄,《嫌疑人》也抄的及格,抄到了部分精髓。
举个例子,在主角受伤修养时或者是在主角的梦中穿插情感戏,以此交代主角的过往并以此为剧情发展作铺垫。
这本来就是好莱坞的惯用手法。
咱们也可以抄,但是看看咱们抄出来的是什么样子。
举个例子,同样是改编的《龙虾刑警》和韩国的《极限职业》,想必看过的都懂。
之前并没有看过孔侑的其他作品包括《釜山行》,但是这次真的被最后一幕戏中他的那个眼神所惊艳到了。
先是稍显犹豫;接着确定了小女孩是自己女儿,但是女儿似乎认不出自己。
这时候孔侑的眼神,那种期盼,那种望眼欲穿,令人几番泪目。
最后终于和女儿相认(这里和中间孔侑妻子做的胎教相呼应),情绪终于爆发,眼泪止不住往下掉。
就这一个眼神的演技,就可以甩某鲜肉几光年了吧!
其实我们对于韩国电影更多的是赞赏和肯定,因为在它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某些国产电影所不具备的曙光!
四星推荐嫌疑人!
结尾并不是落入俗套,而是细节的张力使然。
男主妻子在怀孕时候与男主的对话与结尾是极其呼应的,小女孩再没见过爸爸的情况下认出了他,关门的那一刻将父女的情爱升华到极致,反而与所谓的南北题材脱钩,并未像其他看客所认为的韩国版谍影重重。
男主放走大校也是看到了一家团圆。
本片的落脚点和隐藏的剧情主线是寻找保护亲人的力量,南北题材只是推动事态发展的明线。
导演过多的照片与对话桥段设定已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从敏感事件入手升华为内心深处的力量才没能落入俗套。
如果完全删除结尾,本片才真的沦为渣片,因为太多的情感细节与事件主线脱钩,人物塑造反而落入警匪谍战片的俗套。
從生死諜變到大叔, 從R2B到柏林, 我在這十多年間見證了韓國商業電影從異軍突起到高歌猛進, 想不到今天又讓我耳目一新, 實在不可思議. 劇情的漏洞還是有的(例如白會長不是個普通的脫北者, 他的身份那麼敏感, 該整天受嚴密監視吧, 怎麼他做的研究韓國政府會全不知道. 另外片初朴熙順空中俯衝救同袍時, 降傘打開得太晚了, 從那個距離落地很難不受重傷的), 但強大的製作水平, 凌厲的動作設計和硬朗的影像風格足以彌補這些缺點. 現代諜戰動作片中具國際水準的, 本片有足夠資格成為東方世界的代表作. 本片展現了韓國電影工業的新台階, 看來要甩開其他亞洲同業了(包括中國, 香港和日本).
1.电影叙事方面不算是很好 情节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没有特别大的亮点 但是加入了情怀在里面确实很好 夫妻之间的浓情 父女之间的浓情 都是支撑男主无论是坚持正义也好 犯错也罢 一直持续下去的支柱 在中间也有冲突矛盾的地方 周围那些无辜的伤亡者 都因为没有主角光环而不了了之 男主也没有因此挣扎过 只是靠着坚定的信念继续执着的走下去 到真相大白后仍然想找回孩子 也从开始的知道妻儿死亡到知道女儿还活着 一下子充满了力量和一样 也坚定了活下去的勇气 2 人物形象塑造上有欠缺 所有的人物没有殊的鲜明的点 让人一下就get到那种感觉 反派角色和正派角色从一开始就已经阐明 虽然对比鲜明 但是没有像其他类似电影会给铺垫 让观众有一种猜测 怀疑的感觉在里面 而是直观的感受没有趣味性 人在有好奇心的情况下才会印象深刻 3.主角光环浓墨重彩 绳子挂在脖子上 那样都没死 还在后来多次冲突中都是对方挂彩或者重伤自己没有很严重 复原能力也极强
一打起来摄影师就哆嗦,切来切去的晃的人头晕,是因为拍不出连贯的打斗动作才拼起来的吗,其他的还行吧,本来想提交的豆瓣非得让我凑够字数,不凑够字数不让发,我也是醉了,怪不得评论的人那么少,字多了质量就好吗?
我就是想给摄影跟剪辑加个鸡骨头,纳尼,字数还不够?
非得让我数一下吗,我真不想写了,后面不知道评论啥了,
《谍影重重》系列无疑是新世纪最受推崇的间谍电影,刷新了此前人们对于谍战动作片一成不变的印象,开创了一种崭新的风格,也很自然地引来许多跟风者,连间谍领域执牛耳的007也无法摆脱其影响,大走冷硬风格的重启之路。
在大批模仿者中,擅拍南北谍战的韩国电影人从《谍影重重》取经甚多,凌厉不花哨的格斗,眼花缭乱的剪辑,朴实无华的间谍技巧,鼓点急促的配乐等元素越用越频繁,笔者一向对韩国谍战片青睐有加,多年来凡有此类新片一部不漏,可以很负责任的说,没有一部能像《嫌疑人》这样大规模地“致敬”《谍影》。
先看主角身份,和伯恩一样,孔侑饰演的池东哲作为北逃者,主动退出特种部队,隐姓埋名一心追求私人目的,这和伯恩脱离杀手组织不无相似;两人都在世界各地执行过冷血的杀人任务,且在影片中都是闪回略写,但仍足够强调双方是精英中的精英;本片和《谍影》在叙事上都将主角塑造为三十多岁年纪,相貌并不突出,沉默寡言的大酷哥,都受过残酷的“水刑”,其身份背景、案件前因后果,基本靠调查的第三方之口道出。
在情节架构上,池东哲过着低调的生活,因被陷害为悬案凶手,既要洗清冤屈又要为至亲复仇,几乎重合《谍影重重》第二集的骨架,而且双方死去的至亲都是妻子;本片更多些人情味,给池东哲加了个未亡女儿,不像伯恩到了结尾仍孑然一人。
对立的执法部门中同样有个公正不阿、只对真相感兴趣的探员,与主角从敌对到合作,在最后关头助他一臂之力。
本片有一条女记者的线,这个角色在后半段越来越接近《谍影》二三两集中妮基的作用。
池东哲周旋在多种势力之间,是小人物对抗大体制的经典模式,也是《谍影》小说作者陆德伦最先开创并最擅长的叙事模式。
和《谍影》一样,韩国各地潜伏杀手,平时从事的哥、教师等其他职业,被一通电话激活,投入捕杀主角的战斗,狙击枪袭击对应《谍影》第一集的“教授”,近身肉搏对应第二集的汉堡特工和第三集的摩洛哥“戴什”,驾车对撞,对应的是第三集的“未下手特工”,而且同样在逼仄空间,从隧道换成了柱廊。
另外因为池东哲并不像伯恩一样失忆,所以本片增加一则眼镜的谜题,对应《谍影》伯恩苦苦追寻的身份。
具体到动作桥段,更是处处伯恩附体。
毛巾对付匕首,人群中步行摆脱追捕之类太明显的就不说了,池东哲也善于用各种简单的伎俩躲避高科技监控,伯恩用得很顺手的一次性手机在他手上也一样能误导警方。
池东哲指引女记者摆脱跟监那场,与《谍影》第三集会见记者极具异曲同工。
杀手打昏女记者欲枪杀之,池东哲从空中跳入营救,随即展开长串肉搏,这是《谍影》第三集摩洛哥一段的完整复现,之后池东哲从房顶摆脱警方,跑酷跳跃,连韩国民居俯瞰都跟丹吉尔大有相似。
池东哲的飙车技法也传承自伯恩,复制了《谍影》第一集的俯冲楼梯,第二集的出租车侧面被撞,第三集的车辆“直立”翻转镜头,伯恩用车尾迎接撞击,他不但用得娴熟,还升级出一招借车撞车的把戏,并同样懂得巧用安全气囊。
此外,池东哲和伯恩一样,都玩了一把高台跳水。
通过上述对比可以看出,说《嫌疑人》是《谍影重重》的首席学徒,并非无中生有,牵强附会。
我相信导演一定钻研了《谍影》三部曲很多遍,将所有热爱的元素打乱并重新提炼,放进泡菜缸里泡了一遍,才炮制出这部作品。
这种模仿本身并不高明,因为缺乏创新,但模仿也是个技术活,《谍影》三部曲就放在那里,何曾有国产电影模仿得稍微像样一点?
连美国人自己重复自己的《谍影4》都拍砸了。
不可否认模仿得好,也能出精品,也值得赞扬,我认同《嫌疑人》是一部优秀谍战片。
(文/方聿南)
非常棒的动作片,确实是韩版谍影重重,情节紧凑、动作刺激、人物塑造鲜明,演技也好,剧情设计的格局也大,也有韩国特有的表述手法,没有完全的好与坏,最终是人与人的亲情,好久没有看到这么好的电影了,应该在8分以上。
为什么国内拍出这么好的动作片?
题材放一边,光是动作设计、每个角色演技都那么惊艳。
多学学不好吗?
看来竞争还是太少了。
总觉得有谍影重重的影子
我也想要生存下去。
有点谍影重重的意思
编的太乱。在辩护人之后看这个更是看不下去。
看到最后才发现自己以前看过。。。比美国大片还离谱还反常识的追车戏,南北韩折腾半天就是打仗议和生化武器政府内部搞对立人民爱和平,朝鲜各种被妖魔化。永远是妻儿被杀的仇恨,简直比得上韩剧三宝了,很多剧情涉及不合理,想讲的内容太多又合理的逻辑和常识支撑。
女记者长得像韩国版爸爸去哪儿里的智雅妈妈
碎片剪辑和手持,学了八成像。
嫌疑人。
逃北者被驯练成打手这个点颇有意思,但是完全没有深挖的意思……Too masculine, too Hollywood!
是的,韩国电影理应保持特色,不要追求好莱坞会更好。
老韩老是把老朝想象得格外勇猛。这个逻辑是脑残让人强壮。倒也有一定的道理。
下次记住了,千万别找这么厉害的替罪羊。三星半推荐。
这种有勇无谋的白痴也配当间谍?别闹了。导演拍片时喝多了吧,挺好个事儿拍稀碎。
有种莫名其妙的想当然 韩国拍朝鲜故事也该拍够了吧
其实想给三颗半星的,但孔侑的动作戏真是蛮给力的,从《釜山行》《熔炉》都看出孔侑的无限潜力,但故事太像韩版《碟影重重》了。
韩版谍影重重,在每一部韩国电影里,朝鲜特工都是神一般的存在,两个多小时不够看啊,孔侑看起来就是一副好爸爸的脸,帅炸了
孔刘的发型不好看。
在电影院看的。动作场面挺多,镜头晃来晃去。动作明星不是那么好当的,假把式很容易被识破,观众又不是傻子,你以为把镜头晃来晃去就能瞒天过海啦?也就糊弄糊弄小孩儿吧。
导演似乎太入戏,从头紧张到尾,自顾自的却忘记将观众带入其中,而只是用节奏和枪战打斗压迫着观影者的神经。间谍特工再叼炸天也只是当权者的棋子,可悲可哀。说好的拐卖犯是在山东威海的为嘛跑到稻田了。中国话说成那样还想装中国人,不要闹了好么,都晓得你是棒子。
拷贝【谍影重重】但还是差了点,常常是导演自己紧张的要死,而观众却开始觉得审美疲劳了。这类片子的剧本讲究信息量的释放,步步为营的设局挖坑,要求故事尽可能的简单,用动作戏来讲叙事,而且动作戏的激烈程度要逐步升级,不断的制造景观。韩国人这次只落实到了皮毛,还差的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