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不由己
De Ofrivilliga,不由自主,Involuntary
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
主演:Villmar Björkman,Lola Ewerlund,玛丽亚·朗德奎斯特,Henrik Vikman,Linnea Cart-Lamy,Sara Eriksson,Cecilia Milocco,Ulf Lundstedt,利夫·埃德伦德,Olle Liljas,Mia Eriksson,汉娜·莱坎德,Si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法国语言:瑞典语,英语年份:2008
简介:奥斯陆继他的处女作《蒙古吉他手》(Guitar Mongoloid)在2005年斯德哥尔摩电影节获影评人奖后,在他的新片《不由自主》中寻找电影手法上的突破。《不由自主》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群体与个人息息相通,紧紧相连,却又对个人巨大影响的悲剧故事。这部片子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奥斯陆和他的合伙人艾瑞克·翰摩道夫一同..详细 >
6.5/10 作為Play前作的確散了太多,類似The Square集合一些梗湊出來的長篇,但純熟度遠沒夠達標。
几个故事并行讲述,其中的每一个都同时折射出人在群体压力之下截然相反的两种反应,即问题发生前不计后果的莽撞和出现问题后畏惧承担责任的怯懦,两者之间的矛盾被归谬演绎到了滑稽的地步,但又极为真实,让人不由自问在趋利避害的动物本能驱使下,我们的行为中有多少是完全由他人决定的“身不由己”。
瑞典将选送《不由自主》参加8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比。
固定长镜头足够锐利的呈现出困境和尴尬瞬间,五个平行故事之间除去主题的勾连总觉得少了一些什么。
竟然分不清奥斯特伦德是厌女还是在反讽(。
7.5,这不比悲情三角好看多了,构图色调剧作都蛮有意思,但少了点力量。
RÖ补完。反向观看了目前RÖ的整个作品序列,可以看到20年来其作品日臻成熟,形式也从前2部的类RA固定场景多故事并行(装置艺术、画外音)到后4部调度高超的单主线叙事演进,但RÖ从未将目光移离瑞典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的电影便是希望通过镜头对组成社会问题的每个人进行审视,进而表现出一种“不言自明”的底层逻辑。带入本片最重要的且存在联结的两个场景,旅行大巴和小学职场,海报图来自于后者的第一个场景,它较早地点题,指出那个孩子做出错误选择的“身不由己”;大巴司机坚持自己较真的厕所窗帘损坏问题不愿开车,却丝毫不在意除此以外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最后由一个孩子背了黑锅,全车人包括真正的“肇事者”和孩子父母都心安理得地接受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观众很难搞清谁对谁错,社会也看似正常地运转着,没有人在意。
B—太知识分子的一套,也就只有欧洲人会这么拍电影了。
群像式的道德故事,聚焦个体在集体/家庭的语境下的道德选择。展现身体部分(而非全部)的固定镜头很有意思,尤其是开头。
跟吉他蒙古人差不多,低位拍摄、取部分身体的景别比较有趣。影片开头和结尾都是救护车的主观镜头。没有吉他蒙古人的实验性强,也没有后续的片子剖析人性的深刻。
一场一镜,身体被景框有意识地裁剪,五个尴尬“时刻”妙不可言的串联。
很多时候在社会上漂泊的我们,都很害怕在各种场合丢脸,也很怕被别人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许有那么一层所谓的光环亦或是假装的光鲜,反而能让自己觉得安心许多。可是任何时候一个人最骗不了的就是自己,你不可能在那样不合适的状态中浮沉太久,否则就很像是泡在福尔马林里的尸体,终究是只能静静等待死亡。说到底,开心从来是这烦心生活中的第一要义,我希望终有一天,你也能过上那样理想的生活。
生肉
没有之后的作品好,不过作为很早期的导演作品也挺好,很多瞬间也是后来电影里熟悉的和能看出来进步的。构图仍然很设计,这一点在方形和三角里反而弱化了。
想到了很多对我而言并不美好的时刻
殘篇形成莫名趣味,每個人為了自己,堅守一份底線,造就人際互動的尷尬。煙火誤傷、瘋狂女子、男性派對、小學老師、停滯旅行,因小事而觸發對彼此的猜忌,動搖眼前這份信任危機。頭尾呼應的救護車視角,何以至此,人性所為。影像劇本皆具創意,審視人性透徹。固定鏡頭,畫外空間,半身群像。
看鲁本奥斯特伦德的电影时刻都有一种被冒犯的感觉
风格和后来那部儿戏挺像的,都是用固定机位长镜头加上画外空间制造出凝视感,用一种冰冷的态度直指瑞典社会。相比于风格上近期有所转变,奥斯特伦德倒是一直专注于探讨道德问题。
初有理念但恳切,片段式剪辑比较讨巧。这时候鲁本还是有点爱人类的,女孩子那段我胃里已经开始翻涌,被善意抚平
非常好的剧本 忠实于生活本身样子的片子肯定是要讽刺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