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电影本身的水平怎样,这个根据真人原型改编的故事背后所包含的意义却远超过了影片本身。
总之,我是被深深感动了。
影片带来的思考:1作为一名记者,如果有幸能够上战场,将选择怎样的路去践行自己的理想?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他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红星照耀中国》,扬名世界。
而何克也是一名记者,英国牛津大学毕业的一名记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漂洋过海,跨越大半个地球来到残酷凶险的战场,是带着崇高的理想来的。
而他放弃了自己的初衷(如实报道战争,完成自己作为记者的理想),最终选择了另一条路(对受战争迫害的孩子实施人道主义救助)。
我们很难比较这两个记者谁做的事情更加有意义,但是何克更可贵的是,他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人,造就了一段无论当时和现在甚至将来看来都极其不平凡的历史,何克可能没有想过自己做的事情有多么伟大的意义,而为此他还放弃自己有可能获得的记者的荣誉,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自己内心对善的追求。
那种理想主义是他在战争苦海中支撑自己的最大力量。
他注定不会被历史遗忘,因为“他身上闪耀的是永恒的人性的光辉。
”2理想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何克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的母亲和甘地是朋友)。
所以他不愿意他照顾的孩子们跟着陈汉江走上复仇的战争之路。
所以他即使面对威胁自己和孩子们生命的日本侦察兵也不愿害其性命,更不愿让他照顾的孩子手上沾满鲜血。
何克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正是支撑他带领60多名孤儿徒步跋涉,沿着古丝绸之路走到千里之外的甘肃山丹;是他一直与救助的的孩子们患难与共甚至献出生命也无怨无悔的力量源泉。
这就像片尾影片中年迈的“孤儿”之一回忆所说:他(何克)就像神一样,任何人都有缺点,但是我感觉他是完美的。
这是孩子的视角。
电影毕竟是电影,我们没法还原一个真实的何克。
但是他所具有的崇高的品质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
片方认为,当年小说作者因英文发音的缘故,将“双石”和“黄石”搞混了,最后变成今天的“黄石的孩子” WHERE 此双石非彼黄石双石铺镇 陕西省凤县双石铺镇始建于1961年,位于凤县北部,是凤县人民政府所在地。
全镇总面积235.2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6024人,占全县人口总数五分之一。
双石铺镇东、西、南、北四面环山,主要山脉呈东西走向,以嘉陵江为轴向西南拓展,是山谷、河川兼备的山间盆地。
森林资源丰富,出产黄芪等百余种名贵野生中草药。
双石铺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人文、自然景观星罗棋布。
祖师庙是道教圣地,还有抗日战争时期开展“工合”运动的国外友人艾黎的旧居。
杜鹏程的名作《夜走灵官峡》为此处更平添了几分神奇。
黄石市 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
地处幕阜山北侧,为幕阜山向长江河床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辖地内多低山。
最高峰为阳新境内的七峰山主峰南岩岭。
综合 WHYShuang误读成Huang艺术真的要忠于史实吗?
《黄石的孩子》公映前,湖北黄石还专门把电影首映式拉了过去。
不过这部电影却遭遇了“史实有误”的说法,因为历史中故事发生地不是“黄石”,是陕西省凤县的“双石”。
昨日,该片的中国制片方北京其欣然影视公司相关人士也回应记者说,影片在地点上和史实上确有出入,但电影不是纪录片。
北京其欣然影视公司的朱先生昨日向记者表示,其实这个问题在影片开拍的时候就出现了,导演就已经做出了解释。
影片在地点上和史实上确有出入,但电影毕竟不是纪录片,《黄石的孩子》是一部故事片,不是需要完全符合史实的纪录片。
针对该问题,片方一位工作人员还称,这些天也对外回应过,片方认为当年小说作者詹姆斯听到这个故事时,因英文发音的缘故,将“双石”和“黄石”搞混了,误将“Shuang”写成了“Huang”,于是就有了《TheChildrenofHuangShi》,最后变成今天的“黄石的孩子”。
不仅地名有误,发哥扮演的新四军陈汉生也是虚构的。
片方表示,“国外制作团队对中国地理和历史认识的确有偏差,但在基本没有很大出入的前提下,我们也不必过于苛求。
”《黄石的孩子》还未公映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还抢先推出影片原著小说的中文版。
记者了解,其实在2005年的时候,《木乃伊3》的主演布兰登·弗雷泽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就披露,英国记者乔治·何克的故事将被搬上银幕的消息,当时记者听到的片名叫《广西的孩子》。
2006年底,影片在甘肃开机拍摄,名字叫《黄石的孩子》,曾在《碟中谍3》有优秀表现的乔纳森·莱斯·迈勒斯取代了布兰登·弗雷泽,出演乔治·何克。
据了解,当时还有好几个备选名字,比如“苦海救孤”、“苦海”。
《黄石的孩子》在香港上映的时候,影片叫《战火逃城》。
朱先生也告诉记者,《黄石的孩子》目前在全国的票房达到了1500万元,在湖北黄石市做完首映式之后,在当地上映一直反映强烈,现在每天还能有1万元的票房收入,在当地简直就是奇迹。
本报记者 唐爱明 WHO乔治·何克是谁生活中的乔治·何克到底是什么样的,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来到凤县双石铺,去探寻尘封了70年的历史。
《凤县文史资料》第十五辑五十五页有一段文字记载:“1938年9月到1944年冬,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简称“工合”)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路易·艾黎在这里工作了六个年头,同时与英国朋友乔治·何克在如今凤县县城双石铺附近的柏家坪两孔窑洞里,度过了极不平常的四个春秋,直接领导了双石铺的‘工合’运动,亲手创办了培黎工艺学校。
”1943年,乔治·何克被任命为培黎工艺学校的校长,照顾着从中国各地汇聚而来的战争孤儿。
培黎工艺学校的文化课设置和当时的国立小学是完全一样的,只是管理方式有着根本的区别,那里从不体罚孩子,而是耐心地劝导。
正是因为这一点,当时只有9岁的柏汉杰因和乔治·何克的养子聂广涛熟识,就从国立小学逃课到培黎工艺学校上课,每天放学再混到国立小学的队伍里回家,这样坚持了一年多,后被父母发现才停止。
到1944年冬天,聂广涛突然找到柏汉杰,说他们要走了,原因他也不知道,并交代柏汉杰不要告诉别人。
这期间,柏汉杰和乔治·何克有过很多接触。
柏汉杰回忆说:每次见到乔治·何克的时候,他都在看书,看的什么书自己也看不懂。
乔治·何克不写字,使用什么东西(老式打字机)嗒嗒嗒地打字。
他的中文说得不错,就是比较慢,但每次都会教导他要好好学习,要追求知识,将来成为有用的人才。
乔治·何克还经常带着学校的孩子到农户家里,让孩子们学习农活,了解生活,还经常拍照。
WHAT 片名误导一段历史日前,好莱坞大片《黄石的孩子》正在全国热映,不过这个片名却误导了一段历史。
影片本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不过故事并不是发生在湖北黄石,而是陕西凤县双石铺镇。
在《黄石的孩子》一片中,男主角乔治·何克收养了聂家四兄弟。
今年正月初,该片还未上映,就有几名湖北的记者找到聂家兄弟中的老三聂广涛,说明来意后,聂广涛却告知记者,你们搞错了,这段历史不是发生在黄石,而是陕西的双石铺。
随后,聂老就通知了陕西省凤县政府,希望将此事更正。
该片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末,来自英国的记者乔治偶遇日寇大屠杀幸存的60多名孤儿,并与几位朋友一起带领孤儿跋涉千余公里,逃避战乱的故事。
《黄石的孩子》其实是根据这段真实故事改编的,那为什么就成了“黄石的孩子”了呢?
影片的简介中提到“沿着中国的古丝绸之路跋涉千余公里”,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怎么走也到不了湖北黄石啊!
记者从制片方其欣然影视公司了解到,真实的故事发生地的确是在陕西省凤县双石铺。
当年的小说作者转述这个故事时,因英文发音的缘故,将“双石”和“黄石”搞混了,最后才变成了今天的“黄石的孩子”。
《黄石的孩子》剧情上世纪30年代末,从牛津大学毕业的乔治·何克(乔纳森饰)游历到上海时,正值日本侵华战争。
有心成为优秀记者的乔治成为南京大屠杀的见证人时,才真正明白战争的涵义。
因为他照的照片被日本人发现,于是日本人要用武士刀解决他。
紧要关头,一支共产党游击队救了他,“Jack陈”(周润发饰)——— 一个受过美国教育的共产党人和乔治成为了朋友,陈必须为这个不会说一句中文的英国人找一个躲藏的地方。
澳大利亚自由主义护士米切尔建议他们去黄石。
而乔治到达那里时,60个身心受损的男孩正在孤儿院里跑动。
乔治本想重返前方,可是米切尔突然离开,留下他一个人处理事务。
一个本土女商人王太太(杨紫琼饰)成了他的救命稻草。
当米切尔和陈回来后,乔治赢得了男孩们的信任和热爱。
但是,战争拼命地追赶着他们。
乔治认为只有一次逃生的机会——— 前往著名的丝绸之路,翻过高山,前往位于甘肃山丹的沙漠绿洲…… WHEN 乔治·何克何时来到双石铺抗日战争时期,陕西凤县的双石铺是大后方,地处川、陕、甘咽喉,是战略物资转运重镇,很是繁华。
据当地史料记载,当时全国各地逃难来的人特别多,到处都是难民棚。
1940年,乔治·何克来到这里,一是为了安全,二是来投奔朋友新西兰人路易·艾黎,好有个照应。
如今,乔治·何克和朋友路易·艾黎居住的窑洞至今还在,窑洞外部在乔治·何克等人的建设下有一些欧洲风格,明显区别于周围的建筑,窑洞内的木地板也保存完好,虽然所有的家具摆设都已经不在了,但我们还是能看出乔治·何克是个有情调的人。
1993年,为纪念“工合”运动,凤县政府花了很大力气搜集了大量乔治·何克和路易·艾黎的相关资料,还将县城内的一个巷道命名为何克巷,以纪念这位中国人民的朋友。
说到《黄石的孩子》一片搞错地点,凤县一些群众认为,片子已经放映了,也没法改了,只是这种不严谨的态度不能接受。
凤县一位领导说:“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搞错地点无可厚非,但作为一段历史这是不负责任的,我们无法向我们的下一代交代。
”
昨天去看《黄石的孩子》。
看完跟别人说了句很政治不正确的话:外国人的东西就是比中国人的好。
我推荐给一个朋友看,她说:可是我实在受不发哥的新四军造型啊。
电影放了周润发和杨紫琼两个票房进去,既然是票房,还能说什么呢。
情有可原。
主要看两个国际友人好了。
还有那些孩子。
可能人的一生只需要勇敢一次,只需要一次大胆的选择。
因为只要大胆一次,就足够让你的生活风云突变,急转直下了。
是什么力量,影响了一个外国衣食无忧的年轻人,一个牛津大学高材生。
带着相机和打字机,想尽办法来到这片满目苍夷的土地,企图告诉世界真相。
而在那里,早已经有一个同样的女人,她对个体不抱期望,却为他人全情付出。
人们希望她是一个医生,于是她是一个医生。
每个壮怀激烈的故事背后,我觉得是是生命本身的一个冲动。
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次惊天动地的投奔。
但是大不部分人负担不了它。
何克同志接受了战争为自己安排的命运。
他很好扮演了自己所需要扮演的角色,并超额完成了它们。
从与死亡的狭路相逢,到接受爱的洗礼,他的生命被越擦擦亮,旋律越唱越高。
这其中他表现出来巨大的精神感染力,是他的投入。
投入是如此宝贵的品质,投入地生、投入地爱、投入地死。
直到有一天,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她满脸泪水,为你哭泣,然后觉得此生幸运。
这样的人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为什么能够全情演出生命,是因为心种有大爱,又或许是单纯不计较。
如果都能心甘情愿。
一切也便简单。
文:十一月的雨4月1日,有幸获得了参加《黄石的孩子》在北京新世纪影院点映活动的机会,于是欣然赴约。
现场很多媒体和观众早早等待着新闻发布会的开始,不出所料,发哥,杨紫琼和乔纳森-莱斯-迈耶斯三大主演均未到场,不过倒是有幸一睹了导演罗杰·斯波蒂伍德的庐山真面目。
如果不是这部中德澳合拍的《黄石的孩子》,我可能永远不会有太大兴趣去知道罗杰·斯波蒂伍德是何许人也,也不会发现原来他曾执导过《007之明日帝国》和施瓦辛格的《第六日》。
而如果不是周润发和杨紫琼,这个故事本身能引起的人们的关注度,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
但在现实中的情形是,导演碰到这个几经修改的剧本后为之准备了十年,而因为《明日帝国》的缘故他又直接邀请到了杨紫琼,间接邀请到了周润发。
于是种种机缘巧合和各方推力推翻了以上我的假设,也催生了这个外国人视角下的中国故事。
在这些背景之下,无论这部影片水准如何,它的意义都是超出影片本身的。
而观影过后,我的感觉是,事实确实如此。
今天在《南方周末》采访导演的文章中看到他的一句话:“名人的历史都被保留下来,但不平凡的历史不一定都是名人的历史。
这也是电影的贡献吧。
”这应该就是导演对主人公乔治·何克最终的解读和定位了吧,他可能没有想过自己做的事情有多么伟大的意义,他的一生都在践行自己内心对善的追求,那种理想主义是乱世苦海中支撑着他的最大力量。
于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人,造就了一段在今天看来极其不平凡的历史,他注定不会被历史遗忘,因为他身上闪耀的是永恒的人性的光辉。
这部影片的背景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而乔治·何克是自英国牛津大学毕业的一名记者。
在未经历残酷现实洗礼之前,理想主义的他还抱着很多幻想。
可在遭受涂炭的南京城内亲历日军的大屠杀之后,一切虚幻的道德粉饰瞬间被粉碎了,如果不是中国的游击队长陈汉江解救,他自己也差点在这次劫难中死去。
让我略微意外的是,并不像上映前媒体大肆猜测渲染的那样,影片对大屠杀并没有过多的正面着墨,而更多的是从何克亲历屠杀时的种种心理状况来间接展现日军的暴行。
这些也为他后来的必然的心理转变埋下了伏笔。
可是说,南京大屠杀不过是《黄石的孩子》的一个引子,因为影片重点展现的是何克在这之后的人生轨迹,包括与游击队长惺惺相惜的友谊,与澳大利亚护士丽的爱情,最重要的就是和一群中国孤儿们的介于朋友和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在一个没有大人的孤儿院里养伤的阶段,他和一群战时的孤儿们由隔阂到理解再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而为了躲避战火,他做了一个惊人的选择:带领这60多名孤儿徒步跋涉,沿着古丝绸之路向千里之外的甘肃山丹进发。
这不是虚构的煽情故事,乔治·何克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现实往往要比荧幕的塑造要残忍冷酷的多,导演显然知道这段历史的担子。
还原它并不是只要感动人了就可以那么简单,要让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引起人们探寻那段历史的欲望,才是它的主旨所在。
可以看得出来,整部影片导演都在极力避免基调堕入主旋律的煽情氛围之中,拍得相当克制。
同时,他对每个角色的刻画都点到为止,但又并不吝啬。
这两点结合起来,整个影片的格局就显得很清晰了,每个角色的个性也就相对丰满了,至少没有流于肤浅。
不过导演显然没有斯皮尔伯格的功力,《黄石的孩子》也没有《辛德勒的名单》那么厚实。
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影片中导演时刻流露出的一种面对历史的谦卑,他并没有用自己异国人的眼光去肆意的解读中国的历史,他在非常小心的揣度着70年前中国大地上同样是一位异国人的心路历程,这是一种态度。
面对当下影视剧肆意曲解历史成风的现象,这种真诚的流露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在导演的解读过程中,我也在努力的试图接近主人公的内心。
何克并不是神,如果没有一种类似于宗教信仰般的精神支撑,那段类似于长征般的跋涉怎么可能坚持下来呢?
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呢?
故事的原著小说名字叫做《苦海》,影片中周润发饰演的陈汉生与何克的一段对话略微解答了我的疑惑。
陈汉生毕业于西点军校,而何克则是牛津大学的毕业生,他们接受的是西方的正统教育,而那种孕育着的理想主义是与生俱来的。
就算是命运的车轮把他们载到了当时如苦海般的中国,那股劲也是不会熄灭的。
而生于苦难长于苦难的澳大利亚护士丽、60多个孤儿、千千万万的中国老百姓和他们不一样,他们以为这就是生活的全部,苦难如海一般看不到尽头。
所以丽会在痛苦中用药物麻痹自己,所以有的孤儿才会在离开时绝望得自杀。
有了心中的那股劲的支持,陈汉生才会在南京沉沦时仍然不放弃游击反抗,并毅然帮助何克和孩子们。
何克才能在目睹人间惨剧之后,选择了一条他自己认为值得的道路。
也正是在荒凉乱世中感受到了这种难得的真性情与自己内心的脉动,杨紫琼饰演的大商人才会义无反顾的牺牲自己帮助何克,丽才会在何克死了之后选择继续留守在孤儿们的身边。
这种精神的力量是无形的,但却是绝对强大的。
著名摄影师吕楠在西藏拍摄的15年间,最困难的时候,就是靠包括歌德和巴赫在内的书籍和音乐才度过的。
这种精神的支撑,其实是同一种力量。
也许由于影片的局限性我不能完整的感受到真实的何克,就像片尾影片中一个孤儿的原型回忆时说的那样:他就像神一样,任何人都有缺点,但是我感觉他是完美的。
这是孩子的视角,永远只是仰视而无法再深入,因为何克已死,而他的精神也已经被孤儿们的记忆所提炼升华。
我想要切实感受那种强大的精神气场,恐怕只能去阅读何克的作品,去书籍中寻找真实的点滴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黄石的孩子》其实已经达到它的目的了。
在采访中斯波蒂伍德说:“在欧洲,像奥斯维辛这样犹太人的故事可能会比南京大屠杀更有吸引力,但我还是希望会有少部分观众试图去了解这段他们不知道的历史。
”它只是提供给我们一个角度,一个入口,更多的发现,则有待我们在那股精神力量的指引下,继续深入。
摘自我的博客:http://www.mtime.com/my/mxl117/blog/1051205/转载请与我联系:QQ:1075723邮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我一直避免去看关于“南京大屠杀”或者“二战时期的犹太人”题材的电影,我不脆弱,但并不代表我就要去看恐怖片,让自己平白的浸入沉痛。
因为我把黄石当成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了,所以误看了这部电影,战地记者何克进入大屠杀时期的南京,日军发现他拍了很多屠杀中国人的照片,南京的抵抗军(居然还有抵抗军...)从日本人刀下 救下何克,并送往一个叫黄石的小地方,在黄石的祠堂震撼的第一幕出现了。
青山绿水掩映下 白墙青瓦的祠堂给人格外的美感,祠堂内部却是破落不堪黑黑的室内落满了灰尘,墙上挂着祖先们的肖像,中国一直都是一个尊老 供奉祖先的国家,但是我们的祖先却没有守住自己的家,留下自己的子孙被人屠杀,家园被荒废破败,悲剧发生了 重要有人承担责任,没有理由...看见一只狼在餐食一只血淋淋的兔子,你会责怪狼的残忍 还是埋怨兔子跑得不够快?
自然法则而已,世界总是在冲撞中不断变化 你不变就要等死...第二幕就是躺在昏暗室内室内吸鸦片的祖先,他们就躺在那吸鸦片,眼神就像是死人...这还是美国人的视角,如果看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你会被你的祖先逼得喘不过起来。
如果一个地方待下去很痛苦,你会怎么办,没办法,忍。
日军即将打到黄石 再待下去就是死,何克就带领孩子们开始了漫长的迁徙 越过兰州到达了一个没有烟火的地方,虽然那里很冷很干燥,但至少他们还有自由。
开始一英国衰哥男和一个短命的朋友骗了红十字会的证件进入了已经被日本占据的南京。
这个英国衰哥男独自一人跑去找新闻,看到了日本屠杀平民的场景,拍照了,于是被抓到了,就要被砍头了,然后发哥很恰当地出现了,挽救了这个衰哥。
再接着,就出现了一个必不可少的金发mm。
该mm给发哥进言,让他打发该衰哥去黄石。
于是呢,这个衰哥就放弃了自己找新闻的念头,安心在一个叫黄石的地方给一群孩子当保姆。
还教了一个小娃(小青)几句英文。
最后还找王老板(杨紫琼mm)要种子,准备潜心当农民。
后来听说日本人可能要打到黄石来了,kmt也要征用孤儿院,衰哥就决定率领孩子们去山丹(兰州还往北走)。
还逼迫金发mm选择跟自己走还是发哥走。
(真贱啊)搬家的过程中,小青想帮金发mm提一个装有吗啡的小包,金发mm心中有鬼,就不让他拿。
于是小青后来就吊死了。
(//汗)。
最后大家就踏上了去山丹的路。
在路上,因为金发mm的吗啡瘾发作,发哥安抚了金发mm。
该衰哥男心中不爽。
于是发哥就解密了自己和金发mm的过往情史,最后还把金发mm留给衰哥男,自己走了。
再后来大家就到了山丹。
然后就是一段激情戏。
ok,激情过后,该衰哥男也该挂了。
染了伤寒木有药。
等人赶到兰州,拿好药回来,该衰哥男的坟头已经飘旗了。。。
完。
哦,还没完。
末尾还来了一段,当年的幸存孤儿,如今的白发老人对该衰哥男的赞美。
完。
btw:剧中衰哥被杨紫琼mm摸了一下脸。
后来杨mm为了这一摸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这三星完全就是冲着乔纳森同学给的!
其实电影的开头还是不错的,抓人的。
基本上到小乔离开南京现场后就开始支离破碎,主线游离,总在我的意料之外,嘿嘿编剧太不会讲故事了我的英格兰亨利8世大君摇身一变,成了二战时期的国际友人,搞的实在有点时空错乱的感觉
不知道豆瓣上的朋友们怎么看电影的,这里大多数电影评论都写得是技术问题,有些电影是不能用娱乐片的角度看的,朋友们。
我看的很不认真,一部分原因是电影本身评价低,另一部分是确实不抓人.除了最后几分钟,当事人现身说法,还是会让人肃然.我想到一个词,轻佻.三角恋,罗曼史,人物浮于表面,故事虽然真实但讲的不太生动.一切都很程式化,虽然不象愤青们骂的那么糟糕.不如拍个认真的纪录片.片尾,当年的孩子,如今的老人把何克形容成"爱憎分明,永远笑眯眯的完人",我是认同的,就是我想像中的那种"洋鬼子",有着赤子之心的大孩子,并不是因为完美,真的是很单纯善良,还有,力量,所以,这些品质,小乔都没有演出来,也许是导演的原因?忽然觉得,如果有好的剧本好的导演,这个角色其实很适合小杰.....嘿嘿.....
这部电影还挺感人的不过我觉得最感人之处 就是这部片子是真人真事改编 当最后字幕出来时一个个当年的黄石的孩子开始回忆的时候 当你想想他是一个真实的事情的时候 就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当一开始看到发哥出来意气风发地救了何克的时候让我再一次觉得发哥是将一切都在鼓掌之中的角色 例如赌神男主角之一Jonathan是我看这部戏的其中一个原因。。
太喜欢他了哈哈当看到日本当时的劣行的时候 真的觉得太残忍了电影给我们的冲击力就在于此就像小时侯父母或者爷爷奶奶跟你讲文革时候的事情没有太深刻的感受但是看了《芙蓉镇》以后 那种感觉实在是太深刻了就像大家所说的 这部片子 意义大于它的观赏性这部多国联合制作的电影突然想起初中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看的《紫日》
瑕瑜互见
开始的历史重现挺好,后半段表演很做作。
小帅哥55。。。历史片难免有争议,不过起码看到了一种精神,嗯
主要问题还是故事没讲好,空有煽情。爱情三角恋什么的那都不是事,而且也很正常。
看完了就忘了的剧情
主旋律
冲着发哥去的。结果发现居然是这样的一部片子。有些小郁闷。。。里面的男主角略显ws。应该由发哥当男一号的。恩。
不知现在还有什么可拍的
2008年4月27Peking
忘了不评论
伟大的人性,糟糕的电影。
历史片很不错哦
情節不連貫,白耽誤了不錯的素材,唯一的亮點就是強納森同學,還是那么的銷魂
看是因为黄石是我生长的地方。但是整个片子,真是主旋律的可以,偏情节推动不足,生搬硬造太多,政治先行。
主题切入点不错,演员也还行,但缺少一些有爆发力的感染 //20080420 End.
配音搞得人一点看下去的欲望都没有....
传奇
真善美的东西,总能让人感动;虽然西点军校的周润发略显滑稽;但随着剧情展开,中国元素的巧妙运用和叙事角度的客观都愈加深刻而难忘。
中西合作,二战题材,参照下面纱
赛末点的男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