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家艾布拉姆斯曾经在《欧美文学术语词典》中将喜剧定义为“一部喜剧作品往往通过选材与巧妙的编排来达到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剧中人物和他们的挫折困境引起的不是忧虑而是含笑会意,观众确信不会有大难来临,剧情往往是以主人公的如愿以偿为结局”,尽管电影并不等同于文学,也尽管在电影类型片里出现了黑色幽默等亚类型作品,但喜剧依然是主流的类型之作,包括不少作品是通过挖掘日常生活里的可笑现象,并加以艺术性的夸张处理,而寓教于乐,比如这部由陈刚执导、徐帆与陈建斌等主演的喜剧片《洋妞到我家》。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从本片的片名就可以猜出影片的主线是一个来自于国外的姑娘在进入徐帆的家庭而引发出的一连串让人或笑或哭的故事,事实也是如此,影片讲述奇葩妈妈文娟(徐帆饰)为了让女儿皮皮有一个更好的读书学习环境,整天忙碌着赚钱存钱想要让孩子出国甚至自己去陪读,从小也将皮皮视为一个公主般对待,也难免冷落了丈夫苏有志(陈建斌饰),而为了让女儿能够更好的学会使用英语,文娟也以互惠生的名义找到了一位来自于非洲的洋妞娜塔莉,不过娜塔莉从到达中国开始就不断的闹出了一些让人啼笑皆非又温情的笑话……影片在一开始时,就以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刻画了奇葩妈妈文娟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她对于女儿皮皮的爱女心切及对于丈夫苏有志的态度,也为后半部分娜塔莉的到来后无形中带来的改变埋下了伏笔,毕竟,对于一部商业化喜剧之作来说,矛盾冲突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也会带来人物的转变。
最典型的是娜塔莉来到之后文娟的“约法三章”,就将这位母亲对女儿的母爱之心表现的淋漓尽致,也通过娜塔莉的表情传达出她的感受,这也就意味着,两人之间的矛盾将会不断的被引发。
于是,随着影片剧情的进展,文娟与娜塔莉之间,既有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上的矛盾冲突,更有不同的教育方式的冲突等,并不断的通过日常生活的寻常事件传达出来,比如那一场晚上时皮皮噩梦醒来后吵着要娜塔莉陪伴的戏,文娟敲门想要让娜塔莉出来陪陪皮皮,但是娜塔莉说这已经不是她的工作时间,所以她继续跟朋友网聊,又如后半部分时皮皮吃鱼、自己学会懂的挑出鱼刺的戏,对于文娟来说她是恨不得每次都自己帮女儿挑好而以防万一女儿噎着,但对于娜塔莉来说则是希望皮皮可以自己学会怎么去做好,这也成为了影片的主要冲突之一。
影片也并不停留在于如何的搞笑来取悦观众,还通过比较用心的剧本创作,一步步的铺垫、推进剧情,并做到了寓教于乐。
如贯穿在影片始终的“灰姑娘”这一条暗线,在开场不久时通过皮皮的面试失败展现出她及文娟的挫折,而娜塔莉的到来并带给皮皮的水晶鞋的礼物,还有娜塔莉的自身童年经历,则将“灰姑娘”情意结推到了极致,并为最后的灰姑娘梦想的成真埋下了伏笔。
又如苏有志的这条叙事线,并不仅仅是要表现他是一个比较窝囊的丈夫,反而是通过他在文化馆的管理、行为,突出了京剧这种传统文化。
一部好的喜剧作品,应该是既能让观众感到会心的笑,也会在笑过之后若有所思,且这种思考不会喧宾夺主。
而陈刚的《洋妞到我家》,在徐帆、陈建斌等的演绎下,既有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笑,更有对于生活、教育甚至是传统文化的思考。
文/满囤儿“我家皮皮是要当公主养的。
”是徐帆饰演的老妈在电影《洋妞到我家》中最常说的一句话。
相信也是当今内地无数妈妈、奶奶、姥姥们最统一的培养理念。
这本是基于浓浓的爱心,却因为在实施的时候过于单方面主动,而造就了失衡。
从电影中和现实中,我们都看到了这种“公主”养法会带来许许多多的问题。
那么究竟要不要把女儿养成公主?
究竟公主该怎样去培养呢?
《洋妞到我家》用轻松幽默的故事和影像,跟观众探讨了很现实很严肃的话题。
《洋妞到我家》是最传统的华语故事片。
跟我们市场商业化之前的那些经典一样,有着鲜明的矛盾、持续的张力、个性的角色。
就在老妈受了刺激,决定为女儿请互惠生(Au Pair)的一刻起,不到10分钟影片就进入正题。
洋妞互惠生一来到中国的家里,无法逆转的矛盾便开始了。
这种矛盾一直持续到影片结尾,而且影片其后80分钟的故事内容全部基于文化差异这一基本矛盾。
拥有绝对的故事主线,并持续在细节上予以丰富,正是故事片比类型片强的地方。
那些喜欢挑《后会无期》这种公路类型片故事薄弱的观众,必须来看一遍《洋妞到我家》,回味一下故事为王的年代。
为什么本片的故事会如此扎实、真切、接地气呢?
影片的导演和编剧都并不是经验丰富、作品等身的名家啊。
那是因为本片的引子很明确,就是互惠生。
于是影片应该得到了互惠生相关机构的大力支持。
他们掌握着内地引入互惠生概念后,无数家庭发生的无数案例。
这些案例都是真实的、鲜活的。
有大量的真实案例做素材,编剧很容易就能编写出可信的故事和可爱的角色。
如今影院里充斥着很多没有现实案例为素材的喜剧片、惊悚片和魔幻片。
这种完全靠编剧“原创”的剧本,自然离生活太远,天雷滚滚咯。
真实可信的故事,和精准的表演,使得观众在看《洋妞到我家》的时候,会把他们家的故事当作自己的故事来看,也就能主动去思考片中提出的教育问题。
相信很多观众的家庭在培养女儿的时候,都采用了徐帆在片中所用的“公主养法”。
一个巨大的超级密的过滤网被罩在皮皮身边,把一切可能危险的发生概率逼至零点。
可显然,这种做法严重破坏了皮皮成长的平衡性,带来更严重的危机潜伏。
其实真正的公主的培养方式相当残酷,可谓血与泪的道路。
《罗马假日》、《茜茜公主》等影片中,那些迷人的公主的成长历程,可没皮皮这般绿色。
本片导演陈刚以演员的身份参加了王竞导演口碑最好的两部电影《一年到头》和《万箭穿心》。
从本片看来,他的确从王竞那里学到了很多讲故事的功力。
片中对移民心态、教育心态的描绘简练且精准,对矛盾的营造有力而不刻意,对社会话题的探讨也保持了适度的中立。
这么有诚意的创作,让这部非商业制作不仅吸引来徐帆和陈建斌两位大咖做主演,还吸引了孙红雷、郭涛、佟丽娅、张晓龙、金志文等明星来客串。
这群人的加盟,弥补了影片商业卖点的不足,也让观众更愿意加入关于如何培养公主的大讨论中。
国人有时忽略了我们的文化和优势 我六年级到美国后回国读两年学之后又到了国外 虽然在国外生活了这么多年 可是真正我的生命是属于中国的 我感谢美国给我的生活经验 但我感谢我妈妈在我小时候培养我的各种技能 现在的我什么都还可以 所以我个人认为不觉得出国有什么“神圣的” 在中国快乐的生活惯了 国外是比不了 当然在国外度假或是挣钱是极好的 就是很多人在美国生活后都变形了 不忘初心 附加一句话 中国环境明显是有更多人身安全的保障
国内首部互惠生题材电影《洋妞到我家》的热映,为观影观众带来了不小的震动和共鸣。
原因在于该影片如实地展现了大多数中产阶级家庭当下面临的课题:生存环境焦虑、食品安全问题、夫妻中年危机、孩子外语学习压力、移民热和移民难等等诸多方面。
一个典型中国现代家庭遇上洋妞互惠生,如同一杯开水里掉进一粒沸腾片,激起喜怒哀愁气泡无数。
而当我们把目光转移至“洋妞”本身,个中感受也值得我们回味。
洋妞Natalie来到中国的原因是家庭需要一个比菲佣更好的提高孩子英语的帮手,而母语太贵,徐帆饰演的妈妈最终选择了哥伦比亚籍互惠生。
经历了几十个小时飞行的Natalie,一下飞机就给了家庭妈妈一个熊抱,而爸爸则因被授予了吻颊礼而不知所措。
第一顿饭上,Natalie见什么喜欢的就要什么,宰了妈妈几千大洋;爸爸刚讲完“孔融让梨”的故事,Natalie就把最大的那个给“让”给了自己……虽然来自家庭文化概念浓厚的南美,Natalie身上代表的西方文化对中国家庭的冲击仍然不小。
当互惠生看到妈妈把任何食物都剥皮、任何汤饮都过滤时,皱起了眉头瞪圆了眼。
我们看到了外国互惠生对中国孩子被宠养甚至被过渡保护的不理解和不适应。
也不奇怪后来Natalie会私下和皮皮约定,带着她去坐地铁。
最初请互惠生的家长都认为西方青年都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一定会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但当妈妈发现互惠生竟然会和女儿联合起来撒谎,为的只是获得自由的出行权利时,妈妈意识到了互惠生原来对自己并不那么言听计从,甚至有一套自己的教育孩子观点——包括Natalie那句经典的“性教育要趁早”。
一句“我的孩子要你管”反映了大多数妈妈们的心声:到了家长权限等原则问题,互惠生这“洋妞”是压根儿没有发言权的。
而悖论的是,家庭请互惠生的初衷除了学习外语,不恰恰是帮助孩子更早地适应国外的环境,以便日后移民么。
陈建斌饰演的暖爸此时站在了Natalie这边:连家门都出不了的孩子,以后怎么出国门。
从这个意义上讲,Natalie远赴重洋选择和一个中国家庭开始一段生活体验本身就是一堂教材,如何教会孩子独立。
互惠生是外国的年轻人,也有贪图玩耍的天性。
第一次是跟着庙会队伍狂欢不小心和皮皮走丢,第二次是和互惠生小伙伴一边剪指甲一边聊天,结果把5岁仍不会吐骨头的皮皮晾在一边导致抢救的那一出戏,让大家看了揪心。
第一次事故的结果是Natalie罚自己饿肚子跑圈,第二次是努力挣钱偿付皮皮的医药费,以弥补自己内心的愧疚。
而通过这两次折腾,作为母亲的徐帆也意识到不能把孩子圈养而要培育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从而对Natalie的责任也释然了。
其他互惠生的常见问题,这部电影也有贴切的诠释。
互惠生几乎每天都会和在国外的父母唠家常来缓解自己的思乡情绪,一到了自己房间就像是到了自己的领地,要求包括皮皮在内的全家先敲门再进屋,以及过了责任时间的点就不愿意再带孩子,要享受自己的空间。
这些俨然是给怀揣着请个完美互惠生的家庭上的一堂培训课——互惠生也是普通年轻人,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来建立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虽然生活中总有大大小小的烦恼和闹剧发生,但是家庭和互惠生在风暴过去的每一次和解,都让人为之动容。
皮皮从一开始高高在上的小公主转变为了在Natalie走后独自弹琴然后忽然走到妈妈面前呢喃着说“我想姐姐了”的小姑娘。
徐帆和Natalie在机场邂逅时Natalie喊着“妈妈,妈妈”让徐帆流泪激动不已。
如此种种,让我们深刻的意识到,互惠生和家庭间除了互惠互助以外,家庭成员间朝夕相处而结下的真挚感情也弥足珍贵。
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大家却有着的同样的人情关怀。
这就是互惠生项目真正使来自不同国籍、背景的家庭和外国青年倍受鼓舞的原因,同样也是互惠生项目的得以生生不息的原因!
乐培互惠生Michael
农村人想进城,城里人想出国,人总是不满足于现状,没饭吃的时候,总想吃点好的;而衣食无忧时总幻想着天堂般的外面世界,这也许反映了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
电影中的这一家的生活原本令人羡慕,就是为了要移民让女儿有一个豪华的人生,节衣缩食连女人的胸罩都不舍得换把这个家闹的个心律憔悴。
可结果呢?
哥伦比亚的互惠生把家庭教育的现实扒了个底掉,在五岁孩子不会吐骨头的现实面前,令这位一心想移民的母亲彻底醒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多数家庭已步入中产阶级行列,移民潮也在这些家庭的圈子中盛行,不可否认,当下社会中食品安全、空气污染、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确实不如某些国外的的现实。
但移民也要因地制宜,综合自身的家庭条件和现实,有多少孩子移民父母过“陪监”一样的生活?
又有多少孩子身处国外“水土不服”?
这些残酷的现实如果能考虑周全的话可能会改变对移民的态度。
《洋妞到我家》就是利用互惠生这个概念,试图让中产阶级家庭冷静的对待移民,并从根本上权衡“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各种利弊。
这是一部极具现实意义的影片,也是一部极其适合中产阶级观看的影片,每一个人看过之后可能都会有自己的感悟。
孩子的家长看到的可能是有关子女教育的差异;已婚未生子的观众看后会对未来孩子的教育问题有所参考;而未婚男女看到的可能陈建斌和徐帆相濡以沫的爱情,你一定会为陈建斌给徐帆送文胸的镜头所感动。
好的影片就会给不同的人群以警示或启示亦或感动,这样的电影是超现实的影片,并值得各个方面的关注和支持。
电影一开始就从洋妞来到中国家庭展开剧情,用影像营造出中国现代都市蓬勃发展的典型环境,给人一种视觉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年夫妇之间,以及他们与“洋妞”互惠生之间围绕着东西方文化差异、教育孩子的分歧等展开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实现融合互补,极其富有观赏性,让人在笑中含泪的同时也成愉悦地思考家庭教育究竟该怎么做。
《洋妞到我家》在轻松表层的生活情节之下,用中国观众易于接受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中国家庭的故事,认真反思当下中国人面临的很多社会问题,也道出了中产阶级家庭教育的尴尬。
幸福的生活经不起折腾,原本生活小资的一家人,就是因为移民的问题而长久的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大人节衣缩食,孩子穿的用的必须都得是最好的,这是中国家庭普遍的通病。
这样的生活会让家庭所有的成员都倍感压力,当然家庭生活的幸福感也会逐渐消失,正视移民、正视家庭教育这才是影片的意义。
电影上映第一天,组织了中心的员工去观影。
最开始对电影期待+忐忑的心情,随着剧终,变化到了激动+兴奋。
加入互惠生中心三年了,从对项目的一无所知,到侃侃而谈,对剧中每个情节的熟悉。
学生刚刚来到中国-对中国国情及家庭教育的不适应-与家庭成员的生活及情感磨合-锻炼孩子的独立性格及完美英语-学生顺利完成项目的喜悦-离开中国家庭的失落。
这一切上映在影院的屏幕上,更实实在在的发生在我们的互惠家庭中。
影片很真实立体地体现了整个互惠生项目的全貌。
片中看到家庭与互惠生关系的和谐,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不禁两次落泪!
力荐爸爸妈妈们带着孩子去观影,感受家庭教育理念的撞击。
就像最后男主角陈建斌所说:“对比出国移民,还是选个互惠生好。
”
文:赵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方兴未艾之时,中国电影从文革的禁锢当中走出,一度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当时占据市场主流的,是由第四代、第五代导演,以及他们创作的一大批新现实主义电影。
但是近两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化的进步,受到好莱坞、类型片的冲击,中国市场上各种题材、类型的电影越来越繁荣,只有真实反映当下中国社会现状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却越来越稀少。
《洋妞到我家》正是当下中国市场,最为稀缺的那种新现实主义电影。
它发生在当下,反映的也是当下中国老百姓真实所想与所经历着的一切。
据说这部电影正是根据导演与编剧家庭生活中的真实状况改编而成。
所谓从现实中来,回到现实中去,同时又能稍微高出于生活,大概正是说的这部电影。
影片以当下已经步入小康生活的中国白领生活为蓝本,讲述了大家最为关心的子女教育问题、移民问题,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同时也兼具了商业电影的趣味性。
虽然最终电影里的皮皮妈并没有确定是否放弃把女儿送出国门受教育的念头,但是至少她已经明白,把孩子当做温室里的花朵,小心翼翼地呵护起来,倒不如从小就教会孩子怎样面对复杂的社会,学会必要的生活技能,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也能够更加投入到学习当中,体会到学习带给她真正的快乐。
所谓新现实主义电影,除了故事里所呈现出的那些当下的生活,那些此刻正发生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感同身受的生活的片段之外,反映当下人,尤其是所有观影者内心所思所想,同时还能适当升华,对观众,也就是正处于如电影男女主角一样困惑的我们,有一定的帮助,也是《洋妞到我家》最重要的意义。
影片里的皮爸、皮妈正代表着当下绝大多数的中国夫妻,物质生活已经相对富足,对前途,尤其是对孩子的前途却始终怀着一种莫名的忧虑。
这就是皮妈为什么坚持一定要从小把女儿当做公主养大,并且想尽办法要移民到海外。
当然,这里稍微有个小问题,假如是公主的话,为什么会对《灰姑娘》这个故事情有独钟呢?
这里莫非有什么别的所指吗?
不过可惜的是,尽管导演和编剧做出了许多努力,找来众多明星客串助阵,更是请动了徐帆和陈建斌这对模范银幕夫妻再度携手合作;更在故事桥段上制造了许多不错的笑料,尤其是那位哥伦比亚姑娘,十分卖力地演出了一位孙悟空一样逗逼的洋保姆,保证了影片的可看性。
但是影片票房依然不算理想。
难道新现实主义电影在中国真的就没有市场了吗?
或者说现在的观众真的就只是希望走进的电影院去看一场不切实际的梦,而不想好好感受一下自己切实的生活了吗?
本片主打的是展现教育孩子的合适方法,以及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碰撞和文化交流融合,主要讲述了一心想把女儿送出国的母亲选择请一位哥伦比亚的交换生来自己家住,来提高自己孩子皮皮的英文水平并顺带成为皮皮的好朋友和玩伴。
片中的这位母亲是个既细心又对孩子充满着控制欲的形象,她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严格,而且绝对是说一不二,必须严格按照自己的规定计划给自己孩子安排学习和生活。
这样的母亲形象似乎是很多中国家庭中母亲的缩影,他们被统称为中国式家长,在他们眼皮子底下带出来的孩子都非常听话,却都缺乏自由,缺乏主见。
而从国外来的哥伦比亚女孩却是个向往自由,始终坚持自我的人,她敢于打破加在自己身上的束缚。
在她的一步步引导下,皮皮也开始变得放飞自我。
而这与皮皮母亲的教育观念是明显格格不入的,皮皮母亲和哥伦比亚女孩之间发生过好几场冲突。
而两人真正的和解还在于皮皮母亲发现自己移民都充满着各种困难,而且很多外国人都极其羡慕中国的生活与环境。
最终两人的矛盾接触,都欣然接受了对方的思想与理念。
每个孩子要想能茁壮健康地成长,就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合适的方法。
家长也应当多给孩子一些自由,不能把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孩子。
去年一部电影《中国合伙人》,烤问了时下最流行的出国就业问题,即将于8月8日上映的影片《洋妞来我家》则不是大人想到国外出人头地,而是千方百计要把女儿送出国,可见如今的出国热潮,已然从大人无望的情况下,延伸到了下一代孩子身上。
可怜天下父母心,望女成凤固然没错,但如果剑走偏锋,过于极端了迎来的结果可就没那么好了。
这部影片由徐帆、陈建斌主演,二人在影片中是一对典型的中国中年夫妇形象。
徐帆饰演的虎妈敏感,强势,爱女心切;男方谨慎有余魅力不足,在这样的家庭下生活的女儿每天需要在妈妈的襁褓里生活,像温室中见不得风吹雨淋的小牡丹。
为了让女儿学好英语,好出国上学,虎妈费尽心机,终于找到一位来自哥伦比亚的女外教,这位洋妞外教的来到令这个本一潭死水的家庭再起波澜,上演了一出爆笑连连而又感人致深的精彩喜剧。
相信影片中这个三口之家折射了现在大多75后甚至80后群体的生活状态,这个群体上有要孝敬的父母,下有未成年的孩子,而老公早已不是事业的发展期,所以最急得是家庭中的女人,也就徐帆饰演的的媳妇角色。
她是整部电影中的核心,对于老戏骨的徐帆来讲,这个角色自然不在话下,无论是她的极端还是温情,慈祥还是火爆,都被被她演绎得收放自如,有点类似于《家有儿女》中宋丹丹的角色,从徐帆的表现来看,显然她是会观察生活的。
另一位主角是洋妞,她有着南美国度特有的热情、率真和不羁,这恰恰是长期处于重大压力下的中国人所不具有的。
这个人物在影片中的位置很是关键,如果没有她,影片可能沦为家庭伦理教育片,嚼来无味,而有这位来自远方的猛料,使本来平缓的情节有了层次性和逻辑感,产生了鲶鱼效应。
再往深了说,这是西方文化与中式文化间的碰撞,是两种文明的交融,抛开剧情,其实这个角色也将整部电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这个交融的中心就是教育。
可能受儒家文化影响,不少中国人从小就被成功绑架,从娃娃起就被赋予了修身、作官、赚大钱的重任,在这种背景下出来了太多的仲永。
就像影片中的萌娃,她并非不聪明,只是人受到强制性的压迫时往往会选择反抗,成为了恨铁不成钢的铁。
但在黑屋子里关久了,突然来了一楼南美的清风,这让孩子成熟速度惊人,也让虎妈看到了希望,得到了欣慰。
定义这部电影的成功,其实不需要用票房和商业价值来衡量,而是要用人文深度和对于中国式教育的拷问来思考。
虽然这部电影不太可能会对当下这样的虎妈形成实质上的行为影响,但对于更加年轻的85后,甚至90后而言,确实可以为我们上一堂深刻的亲了教育课,区区几十块的学费,绝然是超值的,有什么理由不带孩子,家人去影院观赏这部良心之作呢。
演技派的电影看起来真畅快,连小孩儿演技都特别好,还能说一口纯正流畅的英语。
一个热情洋溢的哥伦比亚小妞,用自己的方式做一个不争不抢的好乞丐。
一个紧张焦虑到神经质的母亲,口口声声为孩子好,口口声声数落丈夫没钱没时间。
一个在父亲生活中处处忍让,认为人生就是要“开心就好”,改变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的父亲。
1、孩子不能活在真空里,这样是长不大的。
2、语言一定要沉浸式学习,才能来得更快更有效,没有沉浸式环境,就给自己创造和寻找办沉浸式环境。
3、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想把孩子一直拴在身边的父母才是深渊。
4、性教育要趁早,从小就要明白哪些部位千万不能被人触碰。
5、中西方教育就该互相取长补短,吃亏是福,孔融让梨是可以对自己爱的人的,但同时不能丢了野心,不做小羊要成为一只狼。
5、第一次能够自己走回家,以后每次都能走回来,前提是,安全教育要做足,然后再去建立遇到危险的求生教育。
5、中国人想方设法办移民,互惠生欢天喜地把一家人都招呼来中国。
6、父母不应该因为孩子而被分居。
7、家中男人要的礼物不多,只是想让这个当初追自己,现在却处处埋汰自己的女人找出自己是个优点来夸夸。
当父妻关系紧张时,两人坐下来回忆一下恋爱时的感觉,看看对方的闪光点。
质量不错的小成本制作~
肖老师推荐,监考间隙居然断断续续看完了,又看了一部中国式教育的影片,中国的家长在孩子教育上几乎是完败的
别出国,外国妞还想来中国呢。
演技在线,没了。
说教意味太浓
好看,虽然有些梗很老套,但还是很搞笑的
徐帆和陈建斌又演夫妻,越来越越好看了。挺不错
这部戏我打五星!不是因为电影场面精彩,而是在如今这个教育产业化的大环境下,还能出现这种拷问中国教育方式的影片,本身就是个壮举!!!
2014-10-02
有一部讽刺中国传统教育的片子,这一点蛮好的。但是这个洋妞太疯癫了,有没有
到底想讲教育孩子还是讲不要移民啊。。。看李铭顺和陈建斌的面子
啥玩意
不错啊!
家庭情景剧模式,再加以中外教育差异制造笑点。徐帆和陈建斌都演技派,一个泼辣干练,一个唯唯诺诺。最后又回到主旋律了,移民没啥好,在外国生活不比中国好。
算不上喜剧的喜剧,除了丢就是噎着出车祸,也没什么问题,对于一群Zuo逼来说这就是应得的。
其实我想说,很落俗套,可是,即便俗套,我们也很难解答片中老生常谈的提问,我们知道答案,我们很难办到。我们的生活,不能刨食一样。什么是爱。我们给的了什么。我们国家真的差么。
你民就配看这种了,受够了徐帆演这种苦大仇深老妈子了。
太现实了,现实的有点假了。估计是编剧想弥补剧情简单的不足,所以刻意安排了太多琐碎情节和意外巧合,剧情直转假的让人受不了。尤其是徐帆,从角色性格到演员表演,都太过。整个故事结构也混乱,越来越拖沓。也就八点档的水准。
妈的什么垃圾!
103.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