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于这部【乔治.克鲁尼】2010年主演的电影,我首先忍不住要说的是,看完电影之后,我【百度】了一下,才【学会了】那个女杀手是被男主角造出来的那把枪杀死的。
多悲催啊!
2,电影不是好莱坞典型的商业片。
节奏有些缓慢。
对本片的负面评价,也大多是针对这一点。
但个人认为,这种缓慢还不是枯燥、无聊的拖沓。
比起凌厉、快速的叙事,这种如细水长流般的慢悠节奏倒自有一番滋味。
像是品味一杯香气四溢却又口感平淡的菊花茶,要静下心来,才能发现另一种美。
同类推荐【张国荣】2000年主演、【陈嘉上】执导的《恋战冲绳》。
3,关于本片,另一点不得不提的,就是那如梦如幻、宛如仙境的意大利山上小镇。
诸多的静态唯美长镜头,都让人不禁怀疑,导演是不是拉了当地旅游局的赞助。
4,关于演员,“钻石王老五”【乔治.克鲁尼】还是从容不迫地向世人展示了人是有多面性组成的生物。
做演员这一面时,他可以是兼具魅力和实力的。
不过,我越看,就越是觉得他是【瑞恩.高斯林】他哥(说是他爹,会不会被骂死啊?
)。
整个电影格调也和后者的那部《亡命驾驶》有些像。
5,最后,电影打动我的一点就是,人可以是形形色色,但平凡的爱和平凡的生活,总是最终极的追求和幸福的真谛。
安静的电影。
没有特别紧凑的情节,但有出彩的几个镜头。
整个片子颜色都很淡,总是灰蒙蒙的,像水墨画。
只有两个地方例外。
一,是在河边,大把逆光,非常温暖。
二,是在妓女床上,明艳的桃红色灯光,照得人的轮廓也变了形。
杀手,妓女。
每次看这种题材的电影,就在心里暗暗希望最后结局是两个人远走高飞,但每次都不能如愿。
但凡在结局前提到了“跟我走,永远”,那最后必定要死一个,仿佛不这样就对不起整个片子暗沉的色调。
一直盘算着神父应该是个关键角色。
看穿了他的谎言,不停尝试规劝他,特别意味深长。
但最后是我想多了。
乔治克鲁尼也老了。
他在片中表现一直很淡定,杀谁都很淡定。
直到最后捏着拳头捶向方向盘,才是第一次强烈的感情宣泄,很到位。
看得我也有些揪心,妈的,就差一点。
配乐很好。
阿布鲁佐很美,意大利中部。
没有北部的浮华,没有南部的艳丽,自有一股苍凉的劲道。
写完,收工。
很多观众给这部电影电影的评分都不高,但是本人还是挺喜欢的。
本部电影虽然讲述的是一个杀手的故事,但是整部片子并没有让人感觉到有激烈的打斗场面以及让人难受的血腥场面。
导演使用缓慢而循序渐进的节奏让观众感受整个故事的忧伤氛围,在静态中慢慢引来高潮,氛围渲染得非常好。
值得一提的就是,影片里描述的田园生活很美好!
里面的风景如画美人如花!
让人有着很好的视觉享受。
本片背景的设置极像《在布鲁日》,杀手和市民放在一起,血腥与古建筑放在一起,《在》拍出了现实与常年累月累积成的错误暴力观两者的冲突,目的在于开创独特的暴力形式,而《美国人》更关心的还是真实的生活和平淡的杀人,正如一部港片里说过:杀手也有小学同学。
真实而正确的暴力观杀人到底有多简单,从黑泽明到昆汀到迈克尔贝,现代化的杀人概念已经形成,过多的暴力让观众们麻木不仁,混淆了暴力与暴力美学的概念,而在一个假暴力充斥的环境下放置真实的暴力,往往还能收到好评,但选择了在电影中用真实的暴力理念之后又有不同,是激进的将其与生活的对立面表现出来——《在布鲁日》里面摔断的腿和摔碎的枪,还是平静的将其融入生活——《美国人》里杀手也要找妓女也要吃饭。
这时就成了一个抉择,不同的表现给人不同的感受,《在布鲁日》里面就明显有些突兀浅薄,有种为了彰显暴力而暴力的感觉,暴力喧宾夺主成了最前面,暴力与暴力美学的差距是主要对象,《美国人》则是将暴力浅浅的融入生活,更加关注暴力者的感情思维与大众的一致性,在缓慢的节奏中露出一丝丝暴力的残酷,这也符合乔治克鲁尼生活化但又特别的表演风格,比如阅后即焚里德那个侦探。
而本片在塑造暴力时更加引人思考,前面的一大部分更像一种说明,形成一个缓慢而平实的节奏,然后再逐渐加以暴力的渲染,更使人看到了一个平常的杀手,一个美国人,一个低调的绅士。
这么无聊的片子我前后看了3遍。
所以不得不说,这就是我喜欢的feel啊。
一开始是奔着G.C去的。
哼,你这个优雅的老痞子。
时间带走一些东西,却又还给你另一些,关扇门开扇窗么。
大片都看腻味了,跟毛头小子似的,横冲直撞,荷尔蒙爆棚,镜头恨不得把人抖吐,打斗快赶上武侠片了,切镜频率逼近秒切,时不时放个大烟花。
真的有点疲了。
换点口味吧,写实一点,严肃一点,慢一点,宁静一点,题材一样可以是杀手嘛犯罪嘛,多好。
好吧,其实我也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老了。
一开始的湖边小屋就喜欢的不行啊。
曾几何时我想去连绵的大兴安岭当个孤独的护林员。
密集而又参天的松树,覆盖着白茫茫的积雪,一座木屋深处其中,屋里的柴火烧得噼啪噼啪,烟囱里升起团团烟雾,升到比松树还高的地方,渐渐散开,方圆百里,辽无一人。
咳咳,扯远了。
老杀手开个小破车,来到L'Aquila地区的一个小镇。
这个建在丘陵上的小镇,遍山的石砌房屋,蜿蜒的石头小巷,一切都透露着历史的厚重感,嗯,远离愚昧的大城市。
我们的Jack在这里住下,接任务,找材料,做枪,找妓女,啪啪啪。
这不紧不慢的一段基本是全篇最没有起落的地方,相信不少吃不惯的朋友没熬过去,要么睡着了要么关了播放器。
但是,我就是喜欢这种feel有没有?
找材料的过程,做枪的过程,还有做消声器的过程。
一张老旧的木桌子,铺开零件、工具,然后组装,加工,打磨,让人想到那个词,工匠情怀......消声器也做好了,试枪去,溪边瞄准几束芦苇棒子,微调下瞄具,扣下扳机,芦苇炸开,絮絮飘在空中,子弹出膛的声音,咻咻咻,真酸爽。
对了,突然想到了摄影,嗯,爱的就是这胶片的质感。
说不定如果这片子是数码机拍的,我也会看不下去。
胶片呈现的独特色彩和颗粒感十分契合本片的格调,有一种和谐而绵厚的美感,就像一坨美味的豆腐乳。
Arri产的Arricam 35mm摄影机配合Kodak Vision3胶片,就是喜欢这画面,所以整个片子我光看画面都觉得醉了,情节什么的,whatever。
最后我们的Jack和老东家当街拿小手枪站着突突突。
他打倒敌人,上车,踩下油门,脑海只有他的女人在溪边等他。
事情终于办完了,真的完了,不会再有人来灭自己的口了,终于可以过上安全的生活了,好像他已经站到了安详而幸福的门口,以后的日子就是跟自己的女人过上平静的生活,只差最后半步。
但是,他开始感觉到异样,汗从额头渗出,他用手一摸肚子,原来自己也中枪了。
美满的大门刚打开,还没等他迈过去,就重重关上了。
我们的老Jack,眼神变得沮丧,神态无助,他懊恼地锤着方向盘,锤得我都跟着心欠欠的。
他撑到了小溪边,看到女人的背影,女人回过头,他才一头栽在方向盘上。
刺耳的车喇叭声响起,久久不停。
若是我选,结局可以用两种1,克鲁尼来到了河边却发现女人不在等他,然后落幕2,克鲁尼在路上就死去了,片子最后的镜头给在河边焦急等待的女人虽说这两种结局都比较悲剧但我觉得也比这坑爹的什么都不交待强又不是悬疑片,要么就大团圆要么就悲剧何必弄得好端端的故事却没有一个结局呢?
不过薇奥兰特·普拉西多的身材确实完美得无话可说,克鲁尼这老家伙这次便宜占大了
他踩着油门一路飞奔,想尽快赶到和她约定的小河边,只是腹部的剧痛不可遏制。
他伸手摸了一下,看到了满手的猩红。
他气恼地砸了几下方向盘,想要驱赶疼痛感,集中注意力开车。
车子拐入路边的小径,两边的景色缓缓地向后退去,他看到了站在小河边的身影,阳光穿过枝叶笼罩在她身上,宛如圣洁的处子。
他伸出右手想要抓住她,却只触碰到冰冷的玻璃。
终于能看到她转过来的面容,疼痛再也无法支撑,手一松头狠狠地砸在了方向盘上,他听到了汽车发出来的不合时宜的喇叭声,还有她焦急的呼喊着他的名字“Eduardo”,淙淙的流水声,远处传来的鸟鸣,只是眼前世界一片漆黑。
其实他的名字不是Eduardo,甚至也不叫Jack。
他不是L’americano,他是American。
来自远方的杀手。
就像每个想要隐退的杀手一样,他为了躲避仇杀,从冰天雪地的瑞典来到了阳光普照的意大利阿布鲁佐山区的一个小镇上。
这里只有灰白色的石头房子,沿着地势层层堆叠上去,最高处是教堂的钟楼,每到准点悠扬的钟声都会传遍小镇的每个角落。
城里是七弯八曲由碎石铺就的小径,无数的孔洞与岔路,你永远不知道前面一个拐角会不会突然有人突然冒出来。
他的房间整洁而单调,除了必要的床铺和工作台之外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从窗口望出去就是通往小镇的马路,用望远镜就可以把每辆车看得一清二楚。
他每天做的事情只有两件,锻炼身体和去一家叫做“Del Monte”的餐馆喝一杯咖啡。
或许可以再加上一件——半夜从噩梦中惊醒。
虽然偶尔也会被热情的神父拉去做客,但他知道他不属于这里,他只是一个过客。
平静的隐居生活也许会这样继续下去,直到他接了“教皇”Papo给他的一单生意,为别人组枪。
他不单是沉重冷静的杀手,还是技艺精湛的枪械师,只是他这双布满老茧的手只适合用来杀人,对于自动售卖机这类机器却无可奈何,他常常自嘲“I’m not good at machine”。
他兢兢业业地为女杀手组装了一把精准的狙击枪,一把可以在5秒内射杀150米范围内任何猎物的凶器。
但是危险也随之而来,拐角的阴影处有人徘徊,身后响起了不明的脚步声,他越来越频繁地从噩梦中惊醒,只能去妓院排解压力。
像每个俗套的故事一样,他在那里认识了一个名叫Clara的风尘女,他每次去妓院只睡她一个人。
直到有一天,她邀请他见面,在一个不同以往的地方,一个适合约会的地方。
他发现了她藏在手袋里的小手枪,几乎以为她是和那些追踪而来的杀手一路的,在剑拔弩张的河边野餐,他几乎要痛下杀手,后来却证明她只是为了防范那些专门盯上妓女的变态杀手。
他终于确定了他单调的人生里掺进了别的颜色,一抹爱情的亮色。
于是他告诉Papo,这是他最后一单任务了。
就像每个想要退出江湖的杀手一样,他也给自己下了诛杀令。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除非人不在了。
在游行的街道上,他找到了她,他告诉她,他要带她一起走。
从此亡命江湖吧,只有身边有人可以依靠。
在他们紧紧相拥的时候,他听到了远处响起的枪声。
但是没有人倒下,他没有,她也没有,身边一切如常,游戏的队伍依旧熙熙攘攘,人们恍然不察。
只有一个身影从远处的屋顶滚落下来。
也许他最终会死在自己亲手制作出来的枪之下,就像古代那些刀匠穷尽毕世之功打造出一把绝世好刀之后,自己却成为刀刃上的第一个牺牲品一样。
也许这是荣耀,但却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于是他在枪具上做了点手脚,再交给女杀手。
封堵了的枪腔,使得水银弹从反向射了出来,一枪爆头。
他想知道是谁要杀他,就让她拿了钱先走,去河边等他。
奄奄一息的女杀手说出了幕后人的名字,也许他早已猜到,只需要一声枪响来证明。
他对着匆匆赶来的神父说了一句:“I’m sorry,Father。
”谢谢一直以来对这个异乡人的款待,也抱歉为这个宁静的小镇带来的杀戮。
现在到了落幕的时候。
曲径小道其实很适合伏击,他听到了身后开枪的声音,但对方老了,没有在第一枪把对手杀掉,就在两个顶级杀手的对决中宣告了自己的死刑。
他转身开火,一枪额心,一枪心脏,枪枪致命。
他蹒跚着走向自己的车子,想要去到和她约定的地方,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支撑到那个时候,但是他必须去。
也许在黑暗中,他会想他在神父的餐桌上说过的那句话:“I don’t think God is very interested in me,Father。
”主爱世人,但每个杀手必将死于非命。
因为生活即是修罗场。
那里不是上帝的领地,那里是撒旦的辖区。
You could not doubt the existence of hell,you live in it。
It is place without love。
题后:很多人批评这部片子节奏太慢不够激烈,也许他们都是抱着看一部火爆刺激的杀手动作片的期待去看的,我承认我一开始也以为是的,但是看了之后发现这种缓慢地讲述一个杀手的故事也是我所喜欢的,而且比较适合一个人在深夜静静地品味。
一个冷血杀手透露出的人情味,也许更能打动人心。
意大利中部的山区见得不多,在这部片子里别有一番韵味,导演给了很多远景来展现小镇以及周边景观的原貌,虽不壮丽魁伟,但也有一种古老的宁静,就像那个建在山腰上的小镇,似乎就是从中世纪的画里拓出来一样,安详而平静,落满了历史的尘埃。
Geoge Clooney在片里的演技中规中矩,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张力,可能这也是受限于角色——一个沉默寡言的杀手,只是这种话不多的角色对于他来说真的不多见,没有了一贯的聒噪,这个大叔也还是迷人的大叔。
至于剧情,又是一个杀手想要隐退江湖的故事,可能看起来真的比较俗套,而且这个题材香港电影已经用得比较多,所以大家都很熟悉。
失望是难免的,只不过慵懒的背景音乐再加上意大利山景,再加上一个杀手,就是我喜欢的调调。
乔治酷鲁尼回归冷面杀手这种驾轻就熟的角色让人欣慰,比前几年猛往政坛靠拍的那些意识形态的片子强多了,折腾了那么多奥斯卡到底也没给奖不是。
那些片里的酷是装出来的,这部里就自然多了。
放着自身这么好的身材脸蛋拍十一罗汉,美国人这样的007式的型男大叔多好,野心大是好事,也不能都学阿诺辛丽佳不是。
整部片子还是不错的,人物不多,情节也不复杂,但气氛营造的确实不错,不会让人感觉拖沓感,对白配乐都不错,乔治酷鲁尼的表情表演还是比较到位的,关键时刻有让人心里一紧的感觉。
都说岁月是把无情的刀,可这把刀也有点太眷顾酷鲁尼了,就顺着头皮刷了刷边儿,脸蛋基本没舍得下手啊。
另外冲着意大利美女 薇奥兰特·普拉西多的激情演出就值得一看。
嗯,你懂的。
全片的中心,其实就是男主角在杀死瑞典人后,在花园里和神父的那场交谈。
神父说:“你要相信地狱的存在,那是一个没有爱的世界!
……what do you have?
my friend。
” 这些启迪让一个杀手夜不成寐,他一直以来,不就是过着一种没有爱的日子吗?
和地狱有什么两样?
他本来已经拒绝Clara永远在一起的请求,这次他犹豫了,他再也不想那样生活了……特别是在后来排除对Clara的怀疑后,他对Clara的爱和对新生活的向往更加变得的情不自禁,一发不可收拾。
对本片的评价是:一部高水准爱情片,讲得象个悬疑片。
一个快要退休的美国杀手,在意大利过起了隐居生活,没想到还是被杀手追杀,他刚开始还想不通,等到他一步一步追查,终于慢慢发现了真相….
这部电影整体看起来有些沉闷单调,不过这就是一个杀手的日常生活,没有那种一直厮杀的快感,有的只是一直找各种方法打发的孤独🙁
做一个杀手,想要退休、谈何容易!
生涯经历的各种任务,给他带来了很多仇家,还有可能会被自己人追杀,最后的最后,终究是自己一个人扛下了所有。
文艺范儿杀手电影
众大叔们都老了
还可以再无聊一点吗
一颗星给文艺片一般的慢节奏
太文艺了 挺沉闷的
剧本还不错,克鲁尼表现也很好,只是少个什么亮点让人去喜欢,除了裸体镜头……
别被海报误导,这不是一部动作片,不激烈不热血,甚至有些文雅。老GC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想看风景和裸胸美女的可以如愿,影片色调也很别致,但节奏太慢,感觉在凑镜头,结尾还不错。
乔治克鲁尼都成孤独代言人了.......某种程度上有点像杀手没有假期,但故事还是太俗套了,而且很多长镜头也很无谓
和In Bruges有异曲同工之妙。伪动作片,半部风光片,而且不存在搞笑片段和故弄玄虚的音乐,此片更显“大人味”了。唔其实我只要看到克鲁尼就满足了,无论他演什么都好...
这男人太美了~~
着实是部烂片
像是20年前的题材
64/100。开头闷成这样我以为这货在学王家卫,心想你学之前把《堕落天使》神马的翻出来多看两遍嘛;看完之后那叫一个无语,简直赤果果地抄《杀手没有假期》啊,连神父都原样插一个进去!画面色彩倒是可圈可点。
杀手的人生注定悲剧,一旦走上了这条路,最困难的就是回头,爱情也成为了生命中的奢求,只有死亡才是最后的解脱。《美国人》忧伤,克制,却在安静的影像中流淌着一个中年男人孤寂内心的热情与迷茫。很久没有看到这么与众不同,这么优雅的杀手电影了。
打枪好手动了情,金盆洗手求脱身。有欧洲的自然风光,有难得闷而不骚的克鲁尼,还有意大利美女的线条。用欧洲文艺调调讲的好莱坞老掉牙,这方面《杀手没有假期》做的更好。
背景音乐很好,节奏很慢,剧情还是比较老套的啦。
最后怎么死了呢!
安静的文艺故事片
岁月不饶人啊。。
王家卫风格的杀手电影……Stella 发布于: 2010-09-06 17:58很久很久没去过电影院了,最后一次还是在奥尔良看的爱丽丝梦游仙境。现在每天穿梭在纽约的地铁线里,经常浏览各大正在上映过程中的电影海报,其实比起这部《The American》,我其实更想看什么salt啊town啊之类的……看宣传片以为会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