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影片,对复仇这一主题有多层次的较深探讨.当你深爱的人被杀害时,你如何选择?
是让法律裁决让犯人在监狱里受罚20-25年?
还是选择忘却当作一切没有发生过继续生活?
或者像主人公一样报复折磨坏人?
好像任何一种都不能给人带来解脱,影片本身也未能给出结论。
本片在情绪控制、镜头运营上也很有特色,所以剧情开展显得真实可信,也更引人深思。
我最开始也和大家一样,觉得应该跟电锯差不多,不外乎是一部血腥的片子,以博人眼球。
我是因为男主角的形象而继续看下去的,不知道,就是觉得这个男演员应该能出彩。
预告片用了及其沉重的音乐,但整部片子却很冷静的、安静的、用淡淡的忧伤来烘托整个残酷的事情。
特别是最后父亲与女儿幻象的那个桥段,真是让人心碎,那是怎样的一种坚强才能决定选择原谅。
——“我没有杀他”(父亲对警官说)——“你认为你复仇的行为是对的吗?
”(记者问)——“不”——“你对你的行为感到后悔吗?
”(记者问)——“不”这是记者问走出屋子的父亲的回答,然后一切渐黑,影片结束。
望着向上滚动的字幕,脑子一片空白,这是第一次看到没有音乐的结尾……也许,眼泪滴落的声音,才是它需要的音乐。
看看吧,应该会有不同的感悟的。
极具人性张力的严肃作品,在一个主线的经典伦理悖论之下(何为正义与私刑的辩证),有着医生和变态狂两条鲜明的人格轨迹,在片子的后半部,救死扶伤的医生与变态杀人狂的界限开始模糊,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失控而变态的行刑者。
此外,众多配角的内心挣扎与痛苦,同样真实而触手可及。
从剧本和表演上来说,这都是一部近乎完美的戏剧。
侵害、残杀幼童是一种罪无可恕的重罪,出于对这种发指罪行的痛苦而萌生复仇,表明上看是一件情理之中的事(见杂货店女孩)。
但私刑的成功,必然导致另一层面的侵害与残忍,法律为我们提供的,许多时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结束问题的办法。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义,因此法律才有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尽管我这样相信,却依然难以释怀,回想起今年早些时候那些因伤害事件失去孩子的家庭,他们的愤怒与绝望,又该找谁去清算呢?
法律无法给出答案,只能帮助我们忘却,这正是康德所蔑视法律的根本成因。
70/100这是一个惨故事导致了一个美好的家庭没有了男主和女主有可爱的小女孩有一天上学之前因为男主女主两个打了一炮,累了就在一次,偏偏是这一次没有送女儿去上学女儿就遇上了坏人坏人将小女孩强奸了还残忍的杀害了结果就凶手找到了却没有办法让凶手死结果就是男主利用了自己的医学技能用了7天时间来折磨这个坏人看的我最爽的就是如何折磨真的是爽不过就是不够过瘾我认同这个男主的复仇毕竟司法系统无法保护自己了或者说让坏人得到常理的伤害时真的不要内耗自己找有仇就报不要去无能的逃避愿世界美好
片子时常约110分钟,整体灰色调,没有背景音乐,台词很少,剧情和动作刻画人物笔墨很重。
剧情推动迅速。
(有些剧情为了推动迅速可由观众自行想象)10分钟,该死的人物就死了;15分钟警察就抓到了犯人;30分钟主角就抓到犯人准备开虐了;其后就开始了漫漫7天的复仇行动(其实从主角准备开始行动就已经算复仇了)。
为了谁而活?
为了谁而做?
主角一直认为女儿的死是自己的错,或说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给妻子打电话中说道:“这是为了茉莉,我欠她的,你不也是这么认为的?
”,怒吼:“如果你也爱茉莉的话,我这么做都是为了她”。
在给犯人解剖时,旁边放上女儿的照片,说明这是为了女儿而作。
包括后面把另一个受害者母亲抓来,展示自己的成果,寻求认同。
但是,这仅仅是满足自己内心的不安罢了,或说是满足自己内心的一种欲望(安定,寻求认同,自我安慰等等)。
人已死,你做任何事对方已经不能知道,也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唯一可以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内心。
所以说,复仇对象不重要,复仇的手段不重要,只有复仇的心情最重要。
(复仇对象不重要:犯人声称自己没做过,主角未有一丝怀疑,调查;复仇的手段不重要:手段不断加强,增强痛苦;只有复仇的心情最重要:7天时间复仇心理的变化,最后不认为复仇是正确的)中间,侦探和同事对话,同事说为什么要去救一个QJ犯,侦探说我要救得不是QJ犯。
这段表明侦探深知亲人死后的痛苦,而需要拯救的是怀有复仇之心的主角。
片尾,主角对侦探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没有杀他”,侦探看着他,点了点头,表示主角已经度过了怀有复仇之心的阶段。
然后从而有了片中最后一段台词:记者 :“你认为复仇正确么?
” 主角:“不。
” 记者:“你后悔你的行为么?
” 主角:“不。
”表明主角已经认识到了复仇的错误,并且不再经历一段经历后是不会认识到的,他为自己的行为不后悔。
道德与法律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互相抵触的。
而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俨然责无旁贷地扛起了旗帜,勇敢地将它们之间的矛盾放大,在震撼人心的同时,往往更带来深思。
纵观历史上的世界“十大禁片”,其中就有两部诠释了以暴制暴的哲学——《我唾弃你的坟墓》和《杀人不分左右》。
此时的电影,已经超脱了艺术本身的价值观,而升华为对人与社会生存状态的一种思考。
禁片之所以谓之禁片,大抵就是因为揭露的问题过于直露化,矛盾化。
在这些问题面前,左右为难的人们看起来都“是非不分”,造成了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的纠结局面。
这绝对不是关于蜘蛛侠、蝙蝠侠该不该存在的爆米花探讨,显而易见的真理不足为奇,只是电影的一种手法。
而像《七日复仇》这类影片,才是真正意义上深入内心的终极拷问。
到底孰对孰错,人们往往各执一词。
这部加拿大影片《七日复仇》,应该说是《杀人不分左右》另外一个大同小异的版本。
只不过,不管从画面表现力度上,情感揭示拓展上,还是整体走向路线上,都更趋向于“和谐”。
父亲对女儿无私无畏的爱与内心深处的自责才是影片要表达的内核主题。
纯洁如天使般的女儿,她昭示的活力与青春赤裸裸地消失在眼前,这是父亲Bruno所不能够接受的。
而此时的罪魁祸首,也只是被法律戴上了镣铐而已,不外乎就是背上个牢狱之灾,一天三顿照样按时管饱。
“一命偿一命”这样很普通的道德“准则”,在法律面前却显得苍白无力,没有人性的不法之徒施与他人以非人性的残忍手段,到头来却受到了他人极具人性的待遇。
完全背道而驰的结果,使Bruno的复仇之心愈发膨胀。
既然法律给不了应有的惩罚,那么就让他来替天行道。
影片在一种极为压抑的氛围下,很快就进入了正题,通篇阴霾的天空往往带来的都是噩梦般的旅程。
不甚了了的几笔筹备过程,Bruno很顺利地将罪犯用非法手段“绑架”到了事先准备好的小木屋里。
从Bruno致电警察告知,7日之后的审讯日期限会亲自自首,我们可以看出,Bruno从骨子里就认为自己的做法无可厚非,是对女儿在天冤魂最好的交待。
当道德与法律相左时,法律往往体现出至高无上,冷酷无情的面目。
Bruno的这种做法,让自己也成了一个通缉犯,引起了大小媒体的密切关注。
这跟以暴制暴哲学的典范代表《处刑人》系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用采访的方式来表现民众对于此事的看法,无疑是最聪明的手法,既真实又能产生共鸣。
只不过,《七日复仇》下的佐料更为强劲,更有冲击力。
杀害Bruno女儿的是个惯犯,身负好几起残忍的命案。
比任何人都有发言权的当事人站出来,表达自己的立场,显然是最有力的呼声,Bruno自然也欣慰不已。
但是,当其中的一位受害家庭成员,表示自己已经宽恕罪孽,或者是不愿再回忆痛苦往事的时候,Bruno发飙了。
影片关乎人性与道德的探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Bruno“绑架”了这位母亲,让她直面自己内心的恐惧,给予罪犯应有的惩罚。
并不是所有人都具有Bruno这样的勇气与决心,当然也不是支持他的这种做法。
只是很多人,往往更依赖于安逸,按部就班的无事一身轻。
不妄图自己能呼风唤雨,只求平静安详的一生。
很多时候,人们都被各种条条框框无形地束缚着,有人麻木不仁乐在其中,也有人壮志未酬一心想冲破牢笼。
影片从头到尾,丝毫不见配乐的踪迹,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压抑之感油然而生。
Bruno是个冲动、睿智、善良的矛盾集合体,能够想象,以他的才华一定能对社会创造更多的宝贵价值。
可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将要把前程断送在监狱里。
道德上也许大多数人认同这样的做法,但是在法律上,绝对不会网开一面。
人是活的,所以能够灵活变通;法律是死的,为此较为机械。
只能说,法律一直是在磨砺中由人为完善的。
只是每一次的修订与完善,都是由一系列钻法律空子为“契机”,显得相当被动。
以至于,在这个世上,从来都只有相对的公平与正义。
这也是影片《七日复仇》所揭示出的,让人无可奈何的现状。
当这样一个奸杀儿童的人存在,你还觉得死刑是不必要的吗?
忘却?
正如凯尔泰斯的小说《无命运的人生》中早已陈述了“忘却的不可能性”。
而电影也从一开始就否定了“忘却”。
忘却是不可能的,人只能在不忘却痛苦的前提下往前走,所有的忘记不是自欺,就是软弱。
复仇一定程度上来说或许更符合人性,“宽恕”往往是无能者的道德。
就更不用说“忘却了”。
电影里某一个受害者的母亲斥责男主角“你每折磨他一次就是又杀了你的女儿一次”,然而这句话却异常可怕。
懦弱的道德主义者在面对仇人时表现出的无能的蠢样,只好搬出这种滑天下之大稽的话来蒙混,以为自己真的已经忘却,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仿佛在人性和道德上,自己比复仇者--行动者--更崇高了似的。
复仇不能带来宽慰,难道置之不理的忘却就能够带来宽慰?
就能够重新起步像一切没发生过一样去生活了?
电影最后其实并没有给“复仇”以道德上的正当性。
但是,男主角同样说了:他“不后悔”--因为他行动了。
在这里,早已不是--或早已超越道德和对错这些浅薄范畴。
电影只是在问:如果没有死刑,面对电影中的极端情况,实现正义的可能性还存在吗,人性会因此而崩塌吗?
那么你的答案又是什么呢?
在面临电影里的极端情况,“不后悔”也许才真的恰如其分吧,而同时,死刑或许也是必要的。
--《七日复仇》短评
男主通过前五天对犯罪者的折磨,后两天的内心挣扎最终被捕落幕。
(为方便区分,男主为他,罪犯为它)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结局记者问他:你仍然觉得复仇是对的吗,“不”,你后悔你所做的一切吗?
“不”。
这就是影片的所有答案了。
男主被捕最多被关三五年,但反派被折磨了七天,而且男主取出了罪犯的胃,它就注定要一辈子只能输营养液维持生活而且腹部会一直痛(简直就是生不如死),而且下半生还要在监狱里,所以这才是最好的复仇。
从人物弧的刻画上,男主是一个受到教育家庭幸福的医生,反派是从小经历家暴的社会边缘人,男主经历过幸福就注定是会被治愈的,而它曾说曾强奸过包括男主女儿在内的四名幼女,所以童年不幸福的它注定难以通过社会教育获得提升。
那么活死人的结局就更适合它。
插一嘴:尽管我赞同男主的做法,但以暴制暴总是难以说服我,因为你不可能杀尽这世界的坏人,杀死坏人就是治标不治本,这是就需要教育来提升犯罪者的道德水平,并辅以刑罚。
就比如说你可以禁止说脏话,但你不可能禁止愤怒痛苦无奈,而这些只有教育可以教给你。
补一下:在发达国家往往通过化学阉割(永久注射药物抑制性欲)应对屡教不改的强奸犯
说是复仇,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基调更像是在讨论如何应对仇恨。
男主是激烈的,妻子是冷静的,另外一个母亲是麻木的。
这不是一部复仇爽剧,而是一场痛苦的沉沦。
男主的复仇方式是私力,妻子的复仇方式是公力,很难说哪个更好。
从几个母亲的角度来看饱受诟病的“圣母”发言其实也没错,做再多的努力,再惩罚坏人挫骨扬灰女儿也是回不来了。
愤怒要通过何种方式来宣泄,是直接的暴力还是公权力机构的维权,亦或是随时间流消散,我觉得这是一个点吧。
在“复仇“的路上,男主作为医生,要违背自己的医德也不是一口气复仇完毕的,而是一边悔恨一边愧疚一边犹豫。
妻子也是,刚开始打击特别大很埋怨悔恨,互相指责,但等男主真的绑架了凶手又觉得再搭一个人进去太不值当。
采访的第二个妈妈其实已经失去孩子4年了,接受采访的时候神色麻木,并不是很激烈的反对,还是能看出来受得精神创伤严重,对她而言女儿不是被人害死的,她没办法把恨归结到具体的一个人身上,受过的伤害就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减淡,现在突然告诉她面前这个人就是凶手,女儿就是因为这个人死掉的,对她而言真的是直面创伤,女儿的第二次去世。
电影中还有几个关键的小点,比如妻子在电视采访中没有明确反对男主的做法,第二个母亲的麻木神色也并不是说真的已经从女儿的去世中走出来不再追究,男主对死鹿的态度一变再变等等,都表明这不是单线的爽剧,每个人都有痛苦和挣扎。
所以这部电影拍的真的很好,人物刻画很深刻,演员演得也很好,就是场面确实血腥压抑,这是否也是导演削弱爽感增加现实性的一种考量?
现实中的复仇爽剧的确少之又少,能让犯罪分子正常接受公力裁量已经是难上加难了。
男主最后说不认为复仇是对的,但不后悔这样做,也是矛盾而现实的体现吧
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评论来论述。
这种困惑就和对此类电影的态度一样。
什么样的困惑呢,就是关于复仇,各类复仇,以个人名义代表法律,代表上帝,代表正义来惩罚恶人,处罚罪人,杀戮坏人的结果,最终都被归结成了以暴制暴,触犯了法律,即便是至亲至爱的人被杀,也不能以同样的方式来让凶手遭到同样的恶果,只能用法律的手段来将凶手绳之以法,本片的观点主要在两点之间游离,一是警察局长的妻子超市内因为58美元而被小偷枪杀,凶手被关押至牢狱,另一个是被奸杀幼女的父亲作为医生用同样残暴的方式来复仇,来用七天的时间慢慢惩罚凶手,折磨凶手,用暴力同样对待凶手。
这两种不同的态度也是社会现存的对立观点,无论支持哪一种都是现实,就像父亲最后自首后的话一样,你同意用暴力的手段来惩罚凶手吗?
“不”。
那你是后悔对凶手复仇了吗?
“不”。
完全没有配乐的一部电影,甚至是片尾字幕也是一片寂静。扭曲但动人的父爱
那个母亲是个什么圣母?对于这种圣母真是看到就来气。支持正义处决,结局扣大分
很简单的故事,却把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究竟法律的制裁是否合理?
苍白的剧情无法承受整片灰暗压抑的氛围
影片还是过于人物内心的刻画而少了血腥的画面,最后那个警察说的话才是主旨(我们在救他),整体值得一看。
By UC浏览器
法国人就是不行,好好题材拍成这样,跟《守法公民》相差不止一个《复仇》
更像是纪录片,片尾医生由于思念过度,再次见到了小女儿,此处真的泪奔…支持死刑到最后!强奸犯都下地狱!!!
强奸犯死不足惜
看来说法语的人骨子里永远都忘不了优雅,无论是在哪儿、亦无论遭受了多大的创伤。报复都是一面忍受着内心的自我谴责,一面战战兢兢的拿起手术刀。故事太平淡了,根本无法引起共情,更别说同仇敌忾。魁北克可能是太冷了,把很多人的脑袋冻坏了,包括警局头目和那个母亲。一句话,花美金的人说法语,你还期待他能有什么动人之举?
3.5 没有bgm纯环境音,略带压抑但更有临场感。法律该如何制裁罪犯才能让其改邪归正并宽慰受害者家属呢?受害一方为了报仇变成罪犯值得吗?没有绝对的公平和正义,法律是有限的,人是有限的。也许答案不该在最后一环。结尾两个NO点睛之笔,然后戛然而止,令人深思,妙!
这想象力差点意思
很无趣,没兴趣看完。。。
带有典型的法国文艺片特征的暴力复仇电影,能触发内心的思考,值得一看!
先看了剪辑5分半钟的讲说视频(6月20日),今晚看的正片有马赛克,110分钟
和 折磨 几乎一模一样。。。这是电影复制么?
如果是我,我一定折磨丫的更狠。结局太不给力了。。。
就是⋯⋯实在有点恶心
看的删减版:(
以暴制暴,不喜欢这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