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偏题一下外卖小哥和女主播感觉是全剧最真实七个主人公的戏只有霍思燕能让人有共鸣,委屈,不甘心,愤怒,多疑,小聪明,算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富足中年主妇形象,面对丈夫的冷落一边想办法解决丈夫一边给自己玩真是游戏找乐子解闷,在某种程度上感觉是在映射婚姻对女性的束缚力比男性强很多的概念,可是这不应该的,平等和共权,不是放一下彩虹旗婚礼和写死职场性骚扰就能表达的。
顺便说个题外话:马丽的角色太刚,缺少一丝挣扎脆弱的怨念。
一部非常很成功的内地翻拍电影,把本土化做得非常突出。
本片似乎不存在太多的笑点,却处处饱含着泪点。
题材也是非常新颖,一桌六人聚餐,谁都不许玩手机,这放在当下确实已经是很难做到了。
同时任何人有消息电话还要摆在明面上让在场所有人看到,相当于是把个人隐私原封不动摆在他人面前。
聚会最终不欢而散,但看过之后能让观众陷入深刻的沉思中。
中国版的《完美陌生人》,也是各国版本中改动最大的一个,而从结果来看,它无疑也是最差的一个。
翻拍这个经典剧本,如何做到优质的本土化,一直是各国版本中的重要问题,而在保持一些噱头的同时,能做到真正以黑色幽默为灵魂,达到探讨人性、反思生活的目的,才堪称合格。
可惜的是,此版本在搞笑环节上的用心显然多于对整个故事的打磨,原本的好剧本在一些关键情节上被改得不忍直视,莫名其妙的场外人物和剧情的出现,不但没有良好地支撑主线,反而显得十分累赘,将整个对话的节奏打乱,而动不动就跳出来的说教和强行煽情催泪的设计,更令人十分出戏,人物的行为动机及变化说服力不强,原作中不少巧妙的手法被弃用,取而代之的多是大写的尴尬,特别是结尾的崩塌令人无语。
表演上,乔杉在搞笑方面还是令人放心的,马丽的角色算是个人突破,奚梦瑶假,佟大为还不错。
文/夏丽柠在墨尔本乡间,人们都喜欢泡咖啡馆,多的是几位银发老友聊天,也有孤独的人哗啦哗啦翻报纸。
我与先生闲来无事,有样学样地坐在咖啡馆里刷手机。
谁知,一位驼背老奶奶走过来,激动地叽哩哇啦说了一大通。
大意是,俩个人在一起时,一定要利用一切时间聊天,不要各玩各的手机。
她先生在世时,她就不明白这个道理。
现在,剩下她孤单的一个人,想聊都不知道找谁聊去。
听了老奶奶的话,我俩果真放下手机聊起来。
一直聊到太阳落山。
哦,原来我们竟然有那么事,互相没有通报过。
也不是刻意隐瞒,总觉得时间快得像梭,平时专拣有“效益”的说,那么可说可不说的“闲话”就淹没在日常琐碎里了。
久而久之,这些便成了秘密的源头,再想说时,就不知从何说起了。
从夫妻到亲朋好友,总之,越亲爱的人的关系越要花费心思去处理。
这是我看完《来电狂响》,最大的感悟。
与世界上所有的发明一样,在人类生活里,手机的使用即有便利性又有“罪恶性”。
事实上,手机像一个掩体,每个人躲在自己的手机里或苦或笑,或爱或恨。
但当这个掩体脱离了我们,它就像被打开的潘多拉盒子,我们每个人的罪恶、心酸、堕落便再也藏不住了。
当一切秘密大白于天下,我们自己也要承担随之而来的后果。
这大概就是人生里的来去,冥冥中好似命里注定。
其实,人生本来就没有秘密,网络时代更似在人间裸奔。
妄图通过小小手机隐藏龌龊的人,大概出于怯懦或是逃避。
《来电狂响》里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七个好友聚会,玩起了一个游戏。
每个人把手机扔在一个盘子里,来了信息要读给大家听,来了电话要打开免提。
游戏的过程,当然是你推我挡,遮遮掩掩,谁也不愿意坦白到底。
剧情就在这七个人兜兜转转的心迷宫里展开,为了掩盖真相,惹出了啼笑皆非的剧情。
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部喜剧,因为剧场里的观众笑个不停。
可就像手机这把双刃剑,喜剧的背面也有悲情。
扪心自问,我们观众也没有几个人有勇气参加这种游戏吧?
这是对人性多大的拷问?
电影里七个人如何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是很值得探讨的话题。
乔杉扮演的吴小江与霍思燕扮演的李楠是一对夫妻。
吴小江这类男人,俗称家里的“顶梁柱”,一个人挣钱要养活三代人:老娘、老婆与儿女。
可李楠虽说是全职妈妈,但用现下流行说法,全职妈妈也是一份工作。
劳动量一点不比一个上班族差。
俩个人对目前的夫妻生活状态,表现出来的都是厌倦、不甘和委屈。
逃避的方法,就是躲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手机正好充当了便捷的“作案”工具。
现代人都知道凡事要做好沟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藏在壳子里和打碎壳子,当然是后者更难,需要更多的勇气。
每次谈到夫妻相处之道,我就想起理查德·耶茨的《革命之路》。
在小说里的弗兰克和爱波无数次的争吵之中,我们才懂得相爱相杀是人生最大的利器。
我们在爱里彷徨、迷失与渴望,直到生命终了。
澳州老姐奶奶的话,“在一起要多talk,多talk……”又在我耳边响起。
佟大为扮演的贾迪与奚梦瑶扮演的娇娇是一对恋人。
娇娇是富二代,贾迪是穷编剧。
俩人都掂量着自己的份量,在爱情的天秤上放筹码。
在不带真心谈恋爱的情况下,天平是不会平衡的,这场恋爱当然谈得人仰马翻。
电影里,有一处非常有意思。
那就是一个连谈恋爱都精于算计的人,会如何对待友谊?
佟大为与乔杉打架的那场戏真的很有趣。
仔细想想,从小到大,的确有些朋友做事情的方法是我们不同意的,但这友谊也维持了好多年。
人无完美,包容,恐怕是维持人类长久关系的唯一妙计。
越亲近的人,越需要包容。
说到文伯和戴戴这对夫妻。
呵,我仿佛认识他们。
我有一对朋友跟他们的情形一模一样,俩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
虚伪,仿佛是知识分子撕不掉的标签。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将人性刻画得入木三分,“天下只有两种人。
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
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
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文伯是第一种人,不愿意抛弃过去。
戴戴是第二种人,愿意迎接希望。
因此,持有不同人生观的他们,难于共同生活。
但我们要学会勇敢放弃。
从嗷嗷待哺到为人父母,我们都要走上拥有人生亲密关系的这条路。
但这路上充满了荆棘与痛苦。
我们总觉得爱是天经地义的,却不知道爱像一种化学元素,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会发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爱就是一种革命。
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际遇,我们要懂得进行自我革命,进行适应性的改变。
耶茨在《革命之路》里说,“过你想过的生活是需要勇气的”。
的确,走上亲密关系的革命之路,决不允许胆怯。
转载请豆邮联系
太长不看briefing:这是一部主打新年档的商业喜剧片,是那种希望大家拖家带口,一大家子人合家欢的影片,加上国内的各种审查要求,注定做不到像原版或者其他国家改编版那样直击心灵,拷问人性。
个人感觉,在本土的种种限制下,能够做到这个程度,已经是一部合格的新年档合家欢商业片了。
---朋友聚餐时把手机放在一道,在此期间不管谁收到什么样的信息、接到什么样的电话,都分享给在座所有人,其中包括你的朋友、未婚妻、妻子和前妻,你敢玩吗?
《来电狂响》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很幸运我看了这部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的中国版首映,原本有些担心这个故事可能会水土不服,但是在看了电影之后发现,《来电狂响》在抓住原版主线故事和核心情节的同时,将整个故事做了本土化的改编,使得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部本土的电影,这个故事完全就是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一个真实故事。
如果说原版《完美陌生人》选择在情人节上映,是西方观众对于两性所创造的“小家”更加认同的话,那么中国版《来电狂响》选择新年上映,事实上也反映出了在中国语境下,一个由长辈、夫妻双方、后代以及亲朋所构成的“大家”是中国社会的运转核心,每一个个人都是大群体中的一个小部分。
中国的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与其是去凝视别人在电影中的形象,更喜欢亲自担任“被凝视”的角色,来被电影中的其他人所凝视——通俗地讲来,就是中国观众更加喜欢贴合自身认同方式的代入感。
因而,中国观众更加愿意接受“人”和“家庭”作为更大群体的一部分,更喜欢看层次多样、种类不同的人物关系,更希望看到由电影和电影中的人物所讲述的“自己”在社会中的模样。
《来电狂响》所关注的,就是建立在人与人关系的基础上,对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种思考。
在电影中,每一个角色的设定都有着很强的社会角色背景,足以给更大范围内的观众,包括青年、中年甚至老年观众带来兴趣和共鸣。
除此之外,同样是作为核心道具的手机,《完美陌生人》与《来电狂响》也由于两边语境不同,承担着不同的角色。
在意大利,因为互联网发展程度尚未有国内这么高,因此对意大利人来说,手机更多地只是一种通讯设备,主要用于讯息撩骚、电话传情。
但是到了互联网工业更为发达的国内,手机已经成为了每一个人的一个不可分割的器官,是人本身的延伸,不仅承担着通讯功能,更承担了娱乐、金融、社交、工作等等重担,可以说人一天24小时离不开手机,而手机也深藏着每一个人最隐秘的小心思。
这也意味着,作为核心道具,《来电狂响》中的手机,可以拥有更加多样的功能,带出更多更复杂的人物关系——比如直播,比如外卖,比如“阅后即焚”……在这些五彩缤纷的app的背后,又藏着什么样的人性本质?
说到“人性”,在对人性的观察与剖析上,《来电狂响》相比原版《完美陌生人》,也做了到位的本土化改编。
如果说意大利的人性观念更加“浪漫主义”“人本主义”,更加注重个人的浪漫与自由的话,那么中国人的人性观念则更加“现实主义”,注重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举一个最直观的例子,在原版《完美陌生人》当中,在聚餐的同时发生了一件事——月食,这是一个非常浪漫主义的意象,并不是直观铺陈的,而是需要理解和解读的——每一个不同的观众都会对月食有不同的想法,甚至可以大相径庭。
这和意大利的文学传统有关系,通过长时间“浪漫主义”“人本主义”的文学熏陶,从神话到通俗小说再到戏剧,“月食”这样的意象更能够被意大利的观众所理解。
但是如果这样的意象直接拿到中国,就是完全不同的解读方式,因为中国的文学传统讲求的并不是完全的“浪漫主义”,而是一种“现实主义”——即便是神鬼妖怪的西游记,或是天马行空的盛唐诗歌,在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下,内核仍然是现实主义的。
因此,对于《来电狂响》来讲,“月食”的意象,是一定需要更换的。
在《来电狂响》当中,在聚餐的同时同时发生的事,是一个婚礼。
这个婚礼本身带一些超现实的色彩,谁会在一个拥挤的小区里搭起一个台子,办一场西式的婚礼?
但这个事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看到这场婚礼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是一个具象的事件,而又带一点超现实的色彩,看似游离在主线之外,却又和情节的起起落落相关,成为了主线剧情的一面镜子。
大家在观影的时候,不妨关注一下“婚礼”这个外部事件给主线情节加上了什么样的“buff”。
刚才说到,中国观众更趋向于去理解一个更加“现实主义”的人物关系,而《来电狂响》当中的情节,就是对原版《完美陌生人》的人性洞察的一种现实主义化的本土改编。
原版《完美陌生人》将错综复杂的关系限定在人物内部,基本载体是两性情感关系;而《来电狂响》选择在保留两性关系内核的基础上,将人物和更大群体例如长辈、后代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作为了另一种载体,因而形成了更加多层次的关系。
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是现实主义的,求因、求果,因此观众希望看到由一个原因带出来的一个不可动摇的结果,因此《来电狂响》作为一个新年档的商业片,不同于《完美陌生人》的开放式结局,选择直白地给出了人物关系的走向,建构了一个非常本土化的朋友聚餐场景。
中国的爱情、婚姻和家庭关系相较于西方,正处于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我们正处于越来越意识到个体自由和权利重要性的路口,但我们面前仍然有许多基于传统观念带来的阻碍。
很多时候,我们的个人身份仍然是被定义的——例如,作为一个女性,我时常感觉到旁人和社会一直在对我说,作为一个女性你应当如何而不应当如何;同样,我的许多进入婚姻的朋友,也会感受到他们会被“要求”作为夫妻双方应当怎么做,不应当怎么做。
然而,作为已经具备现代性思维的我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我们不应该被定义,我们应当自己定义自己,追寻自己认为正确的、合理的、符合我们观念的目标。
《来电狂响》当中的各个角色,也正是我们在大银幕上的一个缩影,他们的人物关系、社会关系,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各种危机和他们将要做出的选择,也正是我们将会面对的。
《来电狂响》设置的几组不同人物关系,涵盖了一个人可能面临的几个情感阶段:单身、恋爱、结婚和离婚。
在每一组不同的人物关系当中,我们都能看到人物所面临的带有自身特点的、且具有社会普遍性的困境。
例如单身的女强人韩笑,她在工作上和情感上都有自己的追求,然而她所面临的追求自我实现的道路非常坎坷,她曾经怯懦,但最终重新鼓起勇气,勇敢地做出自己的选择;订婚的穷编剧贾迪和白富美娇娇,他们面临着爱情和物质、自由和自尊的选择,究竟是戴着面具去求物质,还是遵循内心来求自由和自尊,这是每一个年轻人经常碰到的难题;小有成就的生意人吴小江和他的家庭主妇妻子李楠,他们面临着夫妻关系日渐平淡疏离的困境,他们究竟应该如何与上一代、与下一代相处,他们希望重新得到激情,但却因为婚姻而窒息;而离婚后为了孩子维持“假婚姻”的文伯与戴戴,他们正困扰于婚姻究竟是不是消解一切矛盾的面具,是否要在意对方对自己的看法,到底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而自我的存在究竟是为了什么……
无论是单身、恋爱、婚姻还是离婚,每一组人物关系,都面临着社会对他们施加的“定义”与他们所真正追求的生活状态的矛盾。
这是一个两难:如果我们选择应和社会对自己的定义,那么我们将会失去一部分自由,失去一部分理想和追求,活成别人眼中“幸福”的样子,而自我则被禁锢;而如果我们选择不去理会社会对我们的定义,我们固然是可以得到一部分自由、追寻一部分理想和追求,但我们必然会成为别人眼中的“失败者”,被传统的社会观念所不容,我们将会失去进入所谓“主流社会”的资格,成为被“主流社会”所抛弃的存在。
一个人的一生就像是一次旅程,这次旅程永远不存在一帆风顺,我们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
而生活的吊诡之处就在于,生活永远只给你出一道又一道单选题,人永远无法鱼与熊掌兼而得之,穷其一生都无法达到尽善尽美。
人性的本质是贪婪的,人总想得到所有的东西而不失去任何的东西,人性与生活永远无法达到完美的和解。
而越得不到的东西,人便会越加执念,越想要让别人看到自己顺风顺水的一面,而尽力去掩盖自己绣花布底下的一地鸡毛。
《来电狂响》中的核心道具——手机,正是这样一块“绣花布”,当手机当中的秘密最终被揭开时,我们体面的外表之下真实的身躯疲惫而千疮百孔,甚至苍白干枯的内心就会呈现在所有人的面前。
或许坐在电影院里观看电影的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和电影中的人物一模一样的困境。
与其说我们是《来电狂响》的凝视者,不如说我们实际上都是电影当中的人,我们都是被电影中的他者、被银幕前的观众所凝视的人。
电影通过真实的人物关系和扎实的情节推进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极强的代入感,我在观看试映的时候,就一直盼望着电影当中的人物代表我自己去做出他们最后的选择。
生活的选择永远没有对错,永远只有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或许有的人适合于用传统观念来定义自己,而更多的人则希望跳脱传统观念对于自己的定义,来让自己定义自己,让自己成为自由的灵魂。
电影中的人物,恰恰就是我们内心的投射,在影片的结尾,所有人物都最终做出了自己所认为正确的选择,而没有拘泥于传统观念对自己身份的定义,勇敢地去追求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让自我真正地成为自我。
手机如今是我们身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们的绣花布,也是我们绣花布底下的烂稻草。
我们通过手机与社会的每一个分子连接,而我们在手机上看到的他者,他们呈现的状态,或许是搔首弄姿的女主播,灰头土脸的外卖员,假模假式的整形医院客服——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在手机之外,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他们也是一个个完整的人,和我们面临同样的困境和选择。
手机可以连接生活,但也可以框定我们的视野。
我们应当将手机作为更完整地生活的一种道具,而绝非是一个狭小的眼睛。
正如《来电狂响》当中,导演最后使用的那个全景镜头,在万家灯火下,每一个窗户里都有不同的人在用着他们的手机,他们都拥有自己完整的生活。
在这一方小小的屏幕下,困囿的是《来电狂响》中的角色们,他们是你也是我,是我们每一个渴望自由的灵魂。
意大利原作《完美陌生人》珠玉在前,所有翻拍片的问题,你要如何保留原作的精髓,又和原作有区隔甚至超越。
本翻细节还算讲究,但这个基本命题处理地不好。
整个聚会是基于三男一女的同学关系,牵进来他们的伴侣。
首先这个前提在我国就不成立。
作为一个同龄的老男人,以我的亲身经历,这个年龄段是很难定期聚的,特别是几个同学发展有很大差异,买房买哪,结婚离婚的,文人看不上商人,有钱看不上没钱的,秃头和还有头发的,三个人能有八条鄙视链。
刚毕业时我们几个同学租一套房,而到我爸这个年纪,当年分到一个工厂,同学狗咬狗,现在天天地发朋友圈,回忆只剩下美好的革命情谊了…就算十年八年聚一回,各怀鬼胎,是绝逼不敢玩这么危险的游戏的。
前提不能让我认可,就很出戏…也许我也有刻板印象,原作意大利人就是骚,划船不带桨全靠浪,但中国人的情绪互动呈两极化,要么忍着,一旦忍无可忍爆发,当时是收不回来的,这个戏就演不下去了。
是否可以让每个人都能编得很圆,但其实对方都看破不说破,出了门回家大闹,这更符合中国人的尿性。
但这对编剧就要求太高了…马丽这条线完全崩了,外企是很淫乱,Me2的重灾区,但直接硬上,这是高估了经理人的体力,还是低估了经理人蔫坏的程度呢?
东宫娘娘卷大葱,外企高管开滴滴。
这么说似乎有为我的校友开脱的嫌疑,刘某不是经理人,是农民企业家。
最后居然让强奸犯被车撞死了,这是搞啥呢?!
歪,总局嘛,有人宣传因果报应的封建迷信…奚梦瑶就腿能看,演技简直是车祸现场。
既然主题是中产中年平庸虚伪的生活,所有人的冲突应该在一个水平,马丽的角色被强奸和傻白甜富二代看上屌丝编剧,就是两个超常事件。
佟大为演的这个渣男,搞大傻白甜的闺蜜的肚子,最后居然给闺蜜打电话要把孩子养大,然后勇敢地冲向傻白甜叫来修理他的流氓。
我也想大喝一声:给我打死他…还加了一些浮世众生相,送快递的,做假珠宝的,楼下办婚礼的,画蛇添足,根本没有和主线互文,劳动人民的苦乐和中产的无病呻吟是两个世界,但也没有表现出这种隔阂。
另:女主人居然不是万茜?
这也太像了吧,比王璐丹和白百合还难以辨认,王白戏路还有差异,代乐乐也是知性路线,一时瑜亮,万茜已火,那她就难发展了…
“这个电影从来不是去控诉手机的恶,人也不是在手机出现后才变得阴险狡诈心口不一,高科技没有原罪,反而照出了人心的原罪。
”虽然说《来电狂响》是《完美陌生人》的翻版,但却摒除了原版电影一些水土不服的尬聊,放大了中国式婚姻中的本土特色。
完美击中了各年龄段,各阶层的典型中国人。
中年夫妻、年轻夫妻、情侣和单身女青年面临的问题,几乎被一网打尽。
最近特别沉迷看一个人说走就走的电影。
今天在《来电狂响》和《断片》中选择了前者。
一开场是笑笑准备跳楼的画面,干练的造型,在CBD的某栋楼顶一点点往前,最后看了下手机离开了楼顶。
然后很多割裂的场景闪过。
心里一直在想:这堆东西一会要怎么串起来。
以至于后续的剧情展开时,我的心里一直在等待把这些碎片串联在一起的线索出现。
故事终于开始了,四个老同学,三男一女,外加三位男士各自的女伴,7个人玩起了公开手机信息的游戏。
整个故事的推进者一直是理性人妻设定的戴戴,她温润之余一直显露出腹黑的表情、话语和动作,让我很害怕哈哈哈哈,总觉得她要干点什么大事。
接着大家的手机开始各自发作,每个人的一些小秘密开始被暴露,随之7个人的人设开始崩塌,或者换个说法,7个人开始露出面具下的真实模样。
最后因为赤裸敞开了每个人的某个伤口,大家互相撕扯舔舐了一番,又各自安好了。。
然后剧终。。。
emmm。。
exo me???
这些故事扯蛋就算了。。
为了戏剧张力,每个人的性格设定说崩塌就崩塌了。。
导致我本来很触动想哭想哭的,突然间就笑了。。
有一幕是三个男同学激烈冲突的最高点时,唯一女同学笑笑似笑非笑的爆发,那一瞬间我觉得特别难过,因为前期一直在铺她的女强人形象以及内心压抑的悲伤,这个爆发点临界的时候我眼泪都在打转了。
然而,当她打破玻璃瓶的一瞬间,电影院现场大家居然都笑了,笑出了声那种。。???????
我?????
是我理解错了这个情绪吗??????
最后每个人的结局都是槽点。。
为了宣扬正能量硬掰的敷衍结局。。
比妈妈为了敷衍我,把上一餐吃剩的所有饭菜翻炒在一起,还要敷衍。。
最后还要在饭菜上面插一朵花,拔高一把。
1. 笑笑决定和强暴她的人正面合法刚的时候,男人被车撞死了。。。
2. 吃了一辈子软饭,睡了女朋友闺蜜的贾迪决定和怀孕的女朋友闺蜜在一起。
他开心的冲向一帮打手那里我笑了,仿佛看到了《富春山居图》里的佟大为,一个大写的尬。。。
3. 傻白甜的超有钱富二代娇娇,噢不,装傻白甜的娇娇,突然涂个姨妈色口红变身大佬女儿的模样说着:老娘为了你装小白兔。
然后让贾迪做二选一。。。
这。。
感情是可以二选一的吗?????
4. 我一直等着憋大招的戴戴,只是想去隆胸,然后穿个红裙子高跟鞋就走了。
深藏功与名。。
我又一头问号????
心理医生,给女儿房间安监控、手机装定位,主导要把所有朋友的假面撕下,这一堆的前期铺垫最后也就是洒脱的离去。。????????
编剧我们出来聊聊。。
5. 胖子和他老婆两人,搞一大堆事情,最后两个人开开心心叫代驾回家了?????????????
编剧,你怕是没有生活才能这样编写剧情吧????
整部电影我就哭了一个地方,前半段有个外卖小哥摔倒了,送外卖迟了还是被世界温柔以待。
我以为这个片段是在埋什么伏笔,我等啊等等啊等,就没了。。
那这一段刻意的煽情是在搞笑吗???
关剧情推进有几毛钱关系????
我那几滴眼泪真廉价啊!!
最后滚字幕,左边是一些手机的感人故事。。
让我更觉得不舒服了,一种被捆绑了手脚,用道具撬开我的嘴,然后灌一堆糖水给我,还要问我,甜吗????
好的,编剧,我告诉你,不甜。
我一向有话直说,好就是好烂就是烂,翻拍还烂成这样的,还有脸吹?
还本土化????
翻拍其实真的是最简单的拍电影方式了,特别还是有优秀的原作打底的情况下,然鹅这部。。
真的,非,常,差。
全剧没有一个人物形象是立起来的,你会发现这批角色其实就像个工具,只是为了推动剧情需要而存在的工具。
佟大为牵头手机游戏,马丽促进游戏进程,一开始看似矛盾重重的乔杉霍思燕其实问题最小,一开始风平浪静的代乐乐田雨反而是平静下的暗流涌动。
你把这群演员全换了有什么问题吗?
完全ok啊?
这一整部剧的所有角色都是脸谱化,我本来以为马丽会撑起一点点,然鹅,马丽反倒成了全片最尴尬的点。
我甚至觉得在这整部剧中乔杉的表现是最好的,他真是贡献了本片为数不多的笑点中的绝大多数。
然后片中的那些个配角似乎在说其实手机也是有方便的那一面一切要取决于你怎么使用它。
exm???
本片看似说手机其实和手机有什么关系?
几十年前没有手机的时候这些夫妻矛盾就不存在?
身居高位的强奸犯就因为手机才能威胁人???
软饭渣男有了手机才会露馅??
父母孩子间有了手机才出现的家庭问题?
我可去你的吧?
强行把这些掰扯到一起说手机有害?
脑子是多有毛病的人才会相信?
我本来一直在想这么个漏洞百出的剧本最后要怎么圆回来到底,好嘛机智的编剧们最后来了一句,“以上故事纯属虚构,你要不要一起来玩鸭。
” 666666666666666起身鼓掌太尼玛优秀了真的。
全剧除了临近尾声马丽对佟大为说写死那个强奸犯然后强奸犯转头就死以外,哪里能体现半点这是个“剧中剧”???
这和我小学时候写想象作文,片尾啊原来这只是一个梦简直异曲同工。
有了这么一句话,前面所有的漏洞都有了合理的解释,真尼玛耍了我一小时四十分钟。
真是谢谢您
《来电狂响》成了2018年末最大“黑马”,上映第三天完成逆袭,成为当日票房、上座率、口碑的三个第一。
观看本片可深可浅。
往浅了看,它是由乔杉、马丽和佟大为主演的贺岁喜剧,全片金句不断,让观众笑出猪叫声。
往深了看,它描述了现代人的“手机病”,让人感同身受的同时还触及了很多深刻的社会问题,发人深思。
今天我们总结了片中的30大彩蛋,让您的观影体验如虎添翼。
1.翻拍《来电狂响》翻拍自2016年的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该片在意大利获得良好口碑与年度亚军的成绩,并引发全球的翻拍。
西班牙版(2017年)墨西哥版(2018年)韩国版(2018年)希腊版(2016年)法国版土耳其版(2018)当然还有中国版此外还有德国、俄罗斯、瑞典等版本………而美国,阿拉伯也即将要翻拍。
2.更名《来电狂响》于2016年获得版权,历经三年打磨与观众正式见面。
本片原名《手机狂响》,12月11日更名为《来电狂响》。
冯小刚的《手机2》被崔永元炮轰,片方这次改名有避嫌的可能。
3.主题曲本片主题曲有三首,一首是毛不易演唱的“暖冬主题曲”《别再闹了》,一首是袁维娅演唱的同名主题曲《来电狂响》,还有一首主题曲是毛阿敏的《诺言》,《诺言》也是当年《我爱我家》主题曲。
4.METOO事件片中马丽扮演的韩笑遭遇职场“METOO事件”。
“METOO事件”即职场性骚扰。
2017年10月15日,女星艾丽莎·米兰诺(AlssaMilano)在推特上发文:“如果你曾受到性侵犯或性骚扰,请用‘我也是’(MeToo)来回复这条推文。
”该推特立刻引来大量转发,震动好莱坞。
除好莱坞之外,“#MeToo”宣言还引发了政界、学术界、文化界等各个领域内与性骚扰、性侵犯事件相关的广泛讨论。
5.本土化翻拍片能否拍得接地气很关键。
除了将原版进行喜剧化处理,《来电狂响》还针对我国国情,加入了诸多原版没有的“中国特色”:手机外卖,主播打赏,骚扰电话,广告弹窗,手游交友,婆媳关系、养老难题、离婚买房……每一个话题都与我们的现实性息息相关。
《来电狂响》是借意大利的壳表达了中国式的情绪。
6.同性话题原版《完美陌生人》中,参加聚会的有一个男同,在《来电狂响》里被换成了马丽扮演的女强人一角,“同性恋”改成了另一个现实问题“METOO事件”。
但片中两处隐晦地提到了同性恋一是“互换手机”的设计让大家误会乔杉扮演的吴小江与老马有“基情”,既尊重原著提及了“同性恋”,又用善意调侃的方式规避了审查。
二是片中楼下的婚礼出现了代表同性恋的彩虹旗。
后来有人砸场怒骂:“不要脸”在暗示那一场同性恋婚礼。
7.金句片中乔杉贡献了大部分金句。
“为什么女人会认为揉脸可以瘦脸,揉胸可以丰胸呢?
难道不可以反之亦然?
”“兴许发错了呢,我想做菜,少打了个C”“哪个游戏不穿内衣?
是让你回血还是让你增加攻击力”为什么女人认为揉脸可以瘦脸,揉胸可以丰胸呢都可能成为流行语。
8.客串本片中张晨光和徐冬冬有客串,两人曾在《西红柿首富》里惊艳出场。
手机直播中的长腿主播扮演者是“亚洲第一美女”克拉拉,她在导演的另一部电影《情圣》中也有出镜。
9.片尾彩蛋影片结尾有一个彩蛋交代了这7个人玩这个游戏的初衷,佟大为饰演的编剧想写一出“一个手机引发的血案”的剧本,遂号召大家玩这一游戏试验一下效果。
10.手机品牌片中出现的手机牌子有IPHONE X,IPHONE 8P,IPHONE SE,华为M10P,当然还有老版诺基亚,机型疑似1110,2005年上市,以380小时超长待机闻名。
11.奚梦瑶出演佟大为女友的演员是模特奚梦瑶,因为“摔跤门”引发热议,随后她并与赌王儿子何猷君曝出恋情,她高冷又活泼的气质打动导演,但她坦言作为新人出演本片压力很大。
12.马丽马丽在本片中一反以往癫狂造型,饰演了一名外表干练内心却饱受性侵困扰的女强人。
谈到本片她表示自己曾非常讨厌有“手机病”的人,觉得他们不懂得尊重人。
直到有一天她自己也染上了“手机病”13.胖十斤《来电狂响》大部分场景都在餐桌上演,所以主演拍摄时从头到尾都在吃,导致拍摄结束后几名主演平均胖了至少十斤。
14.观点《来电狂想》讲述了现代人“手机依赖症”,几名主创分享了观点。
佟大为解读道“查看手机是‘果’不是‘因’,如另一半真想翻看手机了,一定是平时已有蛛丝马迹”。
乔杉则幽默表示:“想好好过日子的千万别来看!
”导演于淼总结说:“本片中的游戏尤其适合新年时用来玩真心话大冒险,可以自证清白。
”15.霍思燕霍思燕婚后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相夫教子,出演本片她花了大量精力,她表示片中李楠一角与她的生活状态十分吻合:“我这些年的积累也可以放进电影,很喜欢这次的人设,我和李楠的内心深处都是很疯狂的主妇。
”16.早恋 原版中的“早恋”,17岁女儿男友想与她发生关系,女儿咨询爸爸,爸爸鼓励她follow your heart,把避孕套放入她书包。
而《来电狂响》里则改为了爸爸深情告诉女儿他一直都会在女儿身边。
这两段正是中西方对“早恋”态度的区别。
17.瓜子韩笑最后在盘子里用瓜子摆了一张笑脸,意在安慰自己面对职场性侵要保持镇静。
18.有一腿原版中《完美陌生人》,佟大为饰演的渣男和心理医生戴戴也有一腿,本片中被删除了。
19.碎屏手机片中“饱了么”外卖小哥的手机屏幕是碎的,现实生活中,你认真观察会发现很多外卖员为了送餐速度,手机很容易磕碰摔坏,导演这个处理很温情。
20.白鲸影业佟大为饰演的渣男给小三手机备注是“白鲸影业”, 白鲸影业是本片出品方,这个广告做得不着痕迹。
21 故意倒水片中有一处,戴戴需要故意把水倒在丈夫文伯身上,才能跟他避开大家借一步说话,这暗示他们感情出现了危机。
普通夫妻想要单独说话一个眼神就够了,而他们明显避免眼神交流。
21.《夏洛特烦恼》电影中马丽的妈妈是《夏洛特烦恼》里夏洛的妈妈;文伯是《夏洛特烦恼》里的老师。
22.一个手机引发的血案片尾,马丽对佟大为说希望他的剧本里用性侵男的名字作为角色名,并将这名角色写死,佟大为欣然同意,下一个镜头性侵男被车撞死。
而片尾彩蛋佟大为说他的剧本名叫《一个手机引发的血案》。
23.外卖小哥许多人说外卖小哥可有可无,但他是片中唯一一个见过所有角色的人,起到了某种串联作用。
24.配台词影片快结尾时请仔细观察,很多角色比如吴小江、李楠、贾迪,声音和口型不匹配,显然是后期配音,主创修改过结尾。
25.家暴隐喻乔杉和霍思燕饰演的夫妻可能存在家暴。
首先是片头吴小江让老婆下车去占车位。
然后他家的婆媳关系明显不合,但他母亲拍摄遗言视频时,很大方把房子留给了媳妇,还特意顶住儿子“不要太暴躁”还有一个小细节:吴小江用的是iPhone8,他老婆用的iPhone SE,间接说明了两人的家中地位。
(导演安排道具手机时不可能随意发的)。
后来吴小江发现妻子与网友玩下流游戏,打过电话,网友第一句话就是:“又和老公吵架了?
”显然他们夫妻经常吵架。
通话结束后,镜头给了夫妻特写:吴小江紧紧捏住妻子的手腕。
26.阅后即焚奚梦瑶饰演的娇娇表面上是傻白甜,实际上是个老司机。
她看到阅后即焚的照片立刻说出不能截图,暗示了她经常聊骚别人。
27.黄金配角《羞羞的铁拳》主角盖伦在片中出演了一个道具制造师,台词有限,但笑果十足。
28.翻拍潮《找到你》翻拍韩国《消失的女人》《“大”人物》翻拍韩国电影《老手》《断片之险途夺宝》翻拍美国《宿醉》再加上这部《来电狂响》,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了一阵“翻拍潮”。
翻拍不是抄袭,如果能像《十二公民》、《来电狂响》一样把经典翻拍出本土特色,我们拍手叫好。
29.出轨暗示片中戴戴说自己隆胸,后来又曝出与丈夫已经离婚。
一个心理医生无端隆胸,只能是取悦男性,暗示她已经出轨。
30 小白兔娇娇说贾迪喜欢小白兔,后来贾迪小三的手机壳是个小白兔,颇具讽刺意味。
以上就是我为你准备的《来电狂响》30大彩蛋,带着这些彩蛋去刷这部片子,你会爽到飞起。
无知又荒唐!可以说奚梦瑶及其角色的表现基本上代表了整部影片的水准,本土版直男癌大改造,是谁给了你营销成功改编的勇气?典型的既没胆子也没本事,所谓中国本土化的改编极度干瘪,矛盾冲突处处投机取巧,换手机+同性恋梗演成了彻底的荒唐闹剧,脱内裤+锁厕所前后匪夷所思,强奸线宛如一个笑话!
3.5。可看性是有的,节奏感是有的,但是人物行动逻辑也太惨白了,原作基础实在强,所以不管怎么翻拍也能吸睛,密闭空间的故事在某些层面具有特有的吸引性,所以我真被抓到了。乔杉和马丽的演技最打动我,奚梦瑶真的不是来搞笑的?结尾的点到为止和原版的意犹未尽一个样,说明故事对电影的影响很重要,就像手机对生活的影响一样。
《完美陌生人》中国版,抱着感觉会扑街的心情去的,没想到本土化做得不错。跟国外比起来,我们的手机功能更强大:网购、打车、外卖、直播……手机基本上藏了全部秘密。台词说:“放兜里是手机,掏出来是手雷。”“以前分手删个电话就行,现在删电话、删微信、删微博关注、删照片……要和一个人老死不相往来太难了。”但朋友聚会又都各自抱着手机。是更近了,还是更远了?大家也是各显其能焦头烂额,你以为是骚扰电话,其实是暗号;还有把姑娘名字存成公司的……真是峰回路转笑料迭起。片尾曲居然是毛阿敏的《诺言》!当年《我爱我家》主题歌啊……一定要听完,因为还有直击面门的彩蛋哦!
堪称《手机2.0》。剧本本土化打磨和处理的非常成功,除了奚梦瑶的台词功底还需要提高之外,都是一群演技在线甚至戏精在演,非常过瘾。原版的同性元素,没有回避,但处理的比较巧妙。正如邓超在《分手大师》里戏谑的几对情比金坚的夫妻,他们倒是可以随便拿离婚开玩笑,感情已经出现猜忌或者已经出现裂缝的小情侣或者老夫老妻,最好做足了心理建设再去看这个电影。
太乏味了,明明拓展了视觉空间,却在视觉层面落后于原版不止一点半点,所谓的本土化改编情节随时处于一种失控和尴尬的状态之中,叙事毫无节奏感,表演毫无章法。《完美陌生人》从头到尾都具有着生活质感,而本片与现实间的割裂感让编剧使劲想要与观众建立联系的努力显得更加可笑。
把国外的好剧本拿来翻拍赚赚钱不是错,就,有点失落吧。像完美陌生人这样的剧本是值得探讨一些本土严肃深刻的话题,然而并没有。原版与翻拍对比出国内言论环境的压抑以及创作者的自我阉割意识都令人觉得齿冷。因为避讳初恋,原作中经典的父女对话,到田雨这变得有多含糊其辞!即便不是出于无法言说的原因,同志情节也无须照搬,但唯一纯原创的涉及米兔话题的情节也太过肤浅。相对于原作,我喜欢本片的乐观态度和最后谎言拆穿坦诚相待的结局。但房子外的线是幼稚的鸡汤,片尾彩蛋是生硬的辩证:手机还是有好处的不啦不啦。影片最大优点就是达到了及格线的幽默。
原版的黑色幽默硬是拍成了鬧劇,瞎改瞎加劇情把一個好好的劇本毀了:韓笑都被強姦了,還幫著男人騙女人,請問邏輯支點在哪;強姦犯過個馬路被車撞了就完了,你這過家家呢嗎;一邊給第三者送假名牌,一邊說「我在她面前不用裝」,這雙標我給你鼓掌了;房間之外那些對主線豪無幫助的雞湯,自我感覺特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吧;我可以理解為什麼要改了同志線,但是把同志元素作為笑點我接受不了,觀眾笑得越大聲,就越讓人心寒。最後的彩蛋,明明可以打破第四面牆,鏡頭卻一個勁拉遠,浪費得我都心疼。
就这么说吧,去的全都是小情侣小夫妻,看着看着大家就开始审上了。套路都是老套路,手法都是新手法,不得不说,马冬梅演技差点还是怎么。从这次开始,我要看看小公主哪部影片不会哭。
类似的好些个都有些初始动机站不住脚,为了发生某个特殊事件而硬拗,虽然拗得还不错
在飞机上看的,尬到想跳机逃生……抄作业都抄不及格。
有《完美陌生人》的原版底子在,国内翻拍版还是可以看的,但是原来扎实的室内话剧被改成“接地气”的内场小品模式+外场公益广告画风,观感上有点打折扣。编剧尽力了吗?新人设和新矛盾常有刻意突兀之处(富家女、录遗嘱、酒后奸,这都是啥?),男主人教育女儿那段原版的华彩段落完全失色,结局也很迷、散得不像话……而且缺少回味的梗、点睛之笔,比如原版出轨渣男的手机铃声是I Will Survive那首劲歌金曲,配合他的侥幸心理多贴切,还有室外发生的月食与Pink Floyd的《月之暗面》这种直接点题的意象——人人都有隐藏在暗处、见不得人的一面。翻拍版只是平铺直叙,没有值得细品的亮点。(手机铃声换个《过火》《50 ways to say goodbye》之类的不是挺好?)不过乔杉真的蛮招笑,东北腔听到满足。
名字是真的很捞
本土化改编,笑点还是有的。没有夫妻情侣是好的结果,才是最好的现实。老师医生离婚,私营老板寂寞主妇各有不能说的秘密。女强人被强奸,软饭男富家女谁玩谁。19年第一部电影!!!
跨年因为不想看隔壁长镜头,想看热闹点的于是看了这部,我真的觉得很及格。其实演员演技在线的,奚梦瑶挺适合这个娇娇女的角色。乔杉演的最好了,极其自然,他和霍思燕这对最有意思,也最生活,凑合凑合日子还得过么不是。全片我最讨厌佟大为演的角色,装什么大尾巴狼,把吃软饭说的那么清新脱俗最后还反踩一脚,奚梦瑶是做错了什么爱上了这个男的。整部片子大概因为国外珠玉在前,大家对这部期待都不是很高,除了最后立意强行升华,我真的觉得还行。
冯某某的《手机2》不用拍了
真觉得还行,翻拍能拍出文化差异地域特色,再加上乔杉为首的演技都在线主力角色们的对手戏有点儿好看。
求嬌嬌不要出來演戲了_(´ཀ`」 ∠)_
比原片low了不少。
事都是人做或想做的。使用者是孔子,那手机就是《论语》;使用者是希特勒,那手机就变成了纳粹主义。所以,还是要做个好人。
意大利原版的剧本可能算是一个精致的玻璃工艺品,起承转合,矛盾冲突都安排得非常巧妙,那么国产版的剧本大概就是一地的玻璃渣子吧,破碎,混乱。。。不过这些玻璃渣子多少也能扎到一点人。还是同场隔壁坐着的小男孩说得好,他说:“爸爸,这游戏一点都不好玩,伤了太多人的感情了。”是啊,生活这游戏一点都不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