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医可靠
Moartea domnului Lãzãrescu,勒泽雷斯库先生之死,拉札瑞斯古先生之死(台),The Death of Mr. Lazarescu
导演:克利斯提·普优
主演:约安·费斯库特阿努,卢米妮察·盖奥尔吉乌,多鲁·安娜,达娜·多加鲁,谢尔班·帕夫卢,加布里埃尔·斯巴修,弗洛林·扎姆菲雷斯库,博格丹·杜米特拉克,德拉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语言:罗马尼亚语年份:2005
简介:讲述一个酗酒的独居老人,由早上开始头痛、心口痛,多次叫救护车,却遇上这天发生大车祸,医院应接不暇,搬出种种借口拒收。好心的救护员陪着他走遍四家医院,眼看着他病情每况愈下,却苦无力相救。上救护车、送院、做检查、转院、救治,最后死亡。真实与叙事时间同步,在媲美实境节目的节奏下,直观呈现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医疗体系的荒谬..详细 >
东欧都拍些魔幻奇皅吸睛。
太无聊
整个故事一开始无法推断其走向,到进入“接送-磨时间-转院”的某种pattern才逐渐明晰。最终,这逐步提高紧张感、不确定感、无力感乃至激起愤怒的过程是通过设计事件节点实现的(救护车能否来?-这个医院能否医治他?/这个医生是否靠谱?-路上是否有意外?-这个医院能否医治他?/这个医生是否靠谱?-……),而这种叙事策略却是与用极端长镜头、手持镜头事无巨细(几乎没有temporal illipses)表现单场戏的拍摄形式不相容的,前者要求戏剧(有节点,就有不重要的、可删的其他),后者则是讲究时空整体感、价值离散的。所以,生活也不等于艺术,有观察力、创作力,没给出合适的表达形式,也只是多生产一个缺憾而已。至少,当你不确定时,戏剧化之是一种安全的选择。
骂一句腾讯剪了最后老人去世的片段,完全改变了电影结局,什么罗马尼亚新浪潮都干不过特色社会主义的钢铁浪潮。
等效时间更接近一天之内几场直播的拼接,因此并非一种随意的常态,而更接近多组精心选好的最佳时段,很难以此得出罗马尼亚日常景象的结论。倒还蛮喜欢主角的选角,全身尤其脸部肿胀像是随时都要裂开。
①手持摇晃的大量长镜头,昏暗的场景,真实直接地记录了独居老人Lazarescu因为病痛就医的一夜经历。②情节:L酗酒,有胃病史,独居环境肮脏,女儿、姐姐在国外,无人照顾,因为头痛先找邻居借药,发现严重后邻居照顾完叫了救护车助理,救护车一晚载他跑了好几个医院,碰巧有大型车祸,床位紧张,第一个医院不收治并且医生怒骂酒鬼不关心自己健康,医生也不想管,第二个在初步检查发现严重后医生发好心让他以亲戚名义检查,发现颅内出血、肝癌,但也因为车祸病人没有手术位,故转到小医院Filaret却因为神志不清不签字医生拒绝担责手术,并且和护士一直指责救护人员不懂医乱管,最后到第四个小医院终于得到手术,影片在初步准备后结束了。③除了反映医疗资源紧张、昂贵、病人难以得到救治外,也提出了独居老人无人照顾的生活问题。
看到一位医生如此对待一名病人 我感到很寒心
赤裸裸
好害怕未来自己的独居老人生活…
@Film Society 罗马尼亚新浪潮影展。新浪潮的开山之作,实在是把现实主义做到了极致。一夜之间的集中drama,解开了整个国家医疗体系的烂疮。患病老汉只是个引子,急救员才是剧作的核心,她像泥鳅一般活在河床里串起了整条河流。无医可靠无所依靠,实在惊艳
7。病翁将死无处医
人的“物化”
[BAMPFA] 那些医生除了会讲愤世嫉俗的笑话之外还会摸病人头哎
喝酒、无后、衰老都是原罪。没有炮火式的抨击,而是与时间同步的损耗,损耗后的无奈,无奈中的绝望。在一次次不露痕迹的转场中,强化着对这个社会最冷酷的观察。
7.4
(先说句题外话,从自然基因选择的角度来说,医学的进步让劣等基因存活率变高)记录式手法让影像更为真实可信,客观平实的纪录一夜过程,作为病人摆脱不了的恶习实难令人同情并认同,作为医生按部就班的工作中透着难以言语的唏嘘,其他“局外人”更是能让观众通过自己的经历来对这个影像社会进行自主分析,医患紧张永无宁息。450
看过
传意不传神。
8/10 沉痛。一天的老、病与死。平淡自然得让人意外。很奇怪这种毫无镜头感的纪录形式是怎么达成的。
看的好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