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身先士卒,不怕牺牲。
战争年代命都可以不要,和平年代市场竞争有什么困难?
如果上下都有必死的决心,恐怕营销当中什么困难都不能算。
如果觉得营销难,那就跟上战场比一比,见一见生死。
2、死战不怕,得有主义。
为谁而战?
为了利益,那是暂时的,经不住生死考验。
为了大道而战,必死而后已。
你的员工有几人为公司大道而战?
3、常胜将军必有铁打的军队,必有强悍的搭档。
不具备这种条件,你就费劲心血用力打造吧。
4、将军得有一技之长,所谓必杀技。
5、投入战斗!
投入战斗!
在战斗中成长,在战斗中成为元帅和将军。
6、不参加战斗,那是耻辱,那是懦弱,为将者不挑起大梁,不亲临战场,指望下属为你卖命,那是痴心妄想,为将者必须挑起大旗,指明方向。
7、持续的战斗,24小时奔袭,生死决战,你准备好了吗?
你得打造铁军,一支铁的队伍。
8、水无常形,兵无常势。
还得多读一读孙子兵法,剧中那个日本将领没有坚持。
9、给四星是因为,最后日军将领死的方式如我所期望,最好的结局。
其实,现实中哪会如此简单,只会迅速捆了绑了,哪容你敌冦将军从容赴死!
10、不要过度批评电影,否则你什么也得不到。
关键是你要从中能学到些什么,而不是批评些什么。
那么好的题材给弄成这样。。
失望。
征兵过程竟然是将军和地方官去拜请矿工,矿工爱答不理的态度让我尴尬的要死了,这尼玛是十字军东征去请得道的大法师么?
还是武王拜倒在姜太公的门下?
几个糙汉子好么?
戚继光当时招民夫就是取得他们“简单,好调教,不怕死”么,这边成了请大爷了。。。
事逼五六的还拿起堂来了。。。
还有,戚夫人的戏,也离题比较远,为了写女人而写,掰手腕。。。
醉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给我们好多的角度了解戚继光将军,我觉得比较客观还原了那段历史。
日本人组织严密,准备充分,武器精良让我们吃了大亏,我们师夷长技以制夷,戚家军后来的鸳鸯阵武器改造和对于部队焕然一新的管理和改造是致胜的最终保证。
本来抱着很大憧憬座进了影院,然鹅,影片该有的以上这些,都非常巧妙地躲过去了,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胖胖的身影和文卓兄在人潮人海中拿把剑砍来砍去,然后赢了。。。
日本人跑得跑,逃的逃,剖得剖。。。
完了。
文卓的原音配音让我想到了他的巅峰之作,“满汉全席”。。。
是的,他不用拳脚的片子反倒是挺好看。
以上
2021-1-7 荡寇风云 小米盒子明嘉靖 海禁 安徽人王直骚扰沿海 王直被关押 王直义子毛海峰与上千倭寇占据沿海 明军俞大猷将军攻击 倭寇用火铳抵御 明军每日均打败仗 日将深谙孙子兵法 少主看不惯自己人玩弄女人奸淫掳掠 将军说他们的需求就是女人和金钱 而主人要的是统治世界 各取所需胡宗宪命戚继光代替俞大猷 俞大猷水师出身不服气 戚继光率领几倍于倭寇的明军进攻只打了平手 戚继光请求操练新军 因为明军一见倭寇就跑雨夜 戚继光命令休息 倭寇花天酒地 早晨命令攻击 明军掀翻瞭望哨塔 日将冷静的命令撤退 戚继光攻入 发现村里很多被关押的老百姓 俞大猷发现有诈救了戚继光一命 戚继光追杀被倭寇殿后的部队攻击压在木栅之下被部下救出因为俞大猷抗倭不利被锦衣卫带走戚继光私访未带夫人 夫人不悦 戚继光赶紧备马带夫人出行 酒楼 不识元敬的士兵们喝醉骚扰戚夫人被戚继光打并不承认是自己的兵 义乌村民为挣金矿协斗 戚继光去找胡大人 戚继光私下里曾说过胡大人不利之言 胡大人没有忌恨戚继光找到村民带头人大成 大成撕掉征兵令拒绝当兵 戚继光与大成比试 大成打断柱子几个孩子险些掉落 戚继光扛起柱子 大成心悦诚服 练兵场村民嫌累戚继光与属下在家聚餐 因为回来了晚了被戚夫人当着属下挠戚继光并抽大嘴巴 属下想帮助戚继光长脸 戚继光却让老婆看阅兵倭寇两万大军兵分三路 少主不解 日将是要让戚家军疲于奔命 并攻击戚继光家眷 看他如何应付让他疲于奔命戚继光三千兵马遇到小部分倭寇 倭寇在壕沟遇阻被杀 倭寇进犯新河家属区 士兵们要求回去救援 戚继光无谋无策分掉一半兵力去保护家眷以及属下家眷 戚夫人不同意撤退带领大家守城 倭寇一直暗中监视 明军却毫无发现巷战 戚继光部队陷入包围 明军盾牌 倭寇长竹竿 倭寇在房顶用弓箭和三眼铳攻击 戚继光被困在盾牌里前后被夹击 援兵前来用火铳击败倭寇 戚夫人率领明军以及老百姓坚守 城池被攻陷 明军援兵前来日将带少主撤退上船 明军继续追击 泥地里用木筏划过去 倭寇逃跑 日将让少主乘小船离开 少主知道自己没有听从日将安排战略影响到战役失败而知错离开 戚继光对阵日将 日本刀削断戚继光武器 戚继光战败日将 日将自杀
开头看着就不是很舒服,尤其对日本人的塑造有些好过头了,不过人家仓田保昭老师是和李小龙共事过的老牌武打明星,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实在很值得尊敬了。
历史上戚继光俞大猷,并称戚龙俞虎,论官途戚继光比俞大猷走得更远,因为戚继光实际上更懂政治斗争,而俞大猷生性倔强耿直,所以也是屡遭弹劾。
但实际上无论是走哪条路,明朝武将的结局都不太好,从影片中都明显能看到武将绝大部分精力都要放在政治斗争上,而即便是戚继光最后也因为张居正胡宗宪而卷入政治斗争,最终落寞而终。
我觉得影片实际上拍的比较一般,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战斗场面等等,实际上都有一些乏力的感觉,虽然据说有郦波老师当历史顾问,但是很明显导演团队并不懂得怎么去展现古代军队,愣是把现代军队的套路套在人家古人身上,比如让人家戚继光救小孩感动百姓,你以为是罗盛教吗?
再比如,让人家当地县令跟着一块训练,你当是军民一家亲吗?
古代文武殊途,本来就是不能搅在一块。
其实国内对抗倭题材挖掘有限,或者说是故意回避吧,实际上很多人都知道倭寇当中的绝大部分都是明朝百姓而非日本人,晚明的种种光怪陆离实在是与我们心中的大国气象相去甚远,使得我们不愿意去面对。
万万没有想到印象里只会做生意的浙江人,原来也是那么勇武好斗,不过也是,能把生意做那么大的人,都是有股子狠劲儿和冒险精神的。
影片中的松浦藩实际上应该是水户藩,后来这里出过一个人尽皆知的名人,郑成功。
小的时候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长大后才知道原来他是个中日混血,所以不得不说,中日间的恩怨情仇实在是源远流长。
至于2万大军,纯属夸张了,人们总爱说日本的战国时代的战斗,简直就是村民械斗的水平,就是因为场面不够大呀,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藩人口有没有2万都还说不准呢,丰臣秀吉举全国之力入侵朝鲜也才动用了15万左右的人马,那些排名前几的大名,一个人手下能出1万多人,那都是极为了不起的了。
明朝倭寇,由来已久。
早在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就有倭寇攻略苏州、崇明等地,杀人掠货,猖狂一时。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右副都御史、浙江巡抚、闽浙海防军务提督、抗倭名将朱纨在双屿岛击败葡萄牙人及各国海盗,收复当时亚洲最大的私贸港口双屿港(在当时的地位堪比后世的香港,又有人称之为16世纪之上海)。
朱纨遭闽浙乡绅陷害而死后,沿海形成了军事真空。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四月,倭寇攻破浙江省台州府黄岩县,四处屠杀抢掠,即将荼毒整个亚洲的“嘉靖大倭乱”正式拉开了序幕。
倭寇极其残忍,其残暴程度,不亚于后世的侵华战争,甚至犹有过之。
由于这时的明朝,卫所制度崩坏,军队腐朽不堪,加上倭寇中有经历过战争的作战经验丰富的武士浪人,因此抗倭初期,明军一败涂地。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6月7日,来自日本的仅有53人(根据军方塘报确定的人数,民间笔记有记为72人的)的倭寇从浙江绍兴府上虞县登岸的,洗劫浙、皖、苏三省,攻掠杭、严、徽、宁、太平等州县二十余处,直逼留都 南京城下,横行80余日,杀死杀伤官兵四五千人,包括明朝一御史、一县丞、二指挥、二把总,最终被明朝大量官兵围歼。
盖此五十三人者,滑而有谋,猛而善斗,殆贼中之精选,非常贼也!
引弓射之,贼悉手接其矢,诸军相顾愕贻,逐俱溃。
这股倭寇攻打南陵县城时被总共四个县的官兵包围,明军放箭,倭寇个个能手接飞矢,除了明军弓软无力,倭寇的武艺之强确然无疑,难怪明军愕然后一起崩溃。
而且,这伙倭寇,竟然企图攻击有万余兵力的南京。
贼才七十二人耳。
南京兵与之相对两阵,杀二把总指挥,军士死者八九百,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
夫京城守备不可谓不密,平日诸勋贵骑从呵拥交驰于道,军卒月请粮八万,正为今日尔。
今以七十二暴客扣门,即张皇如此,宁不大为朝廷之辱耶?
在浒墅关,苏松巡抚曹邦辅、副使王崇古率数千官兵全歼这股倭寇。
看过这个战例,再对比后来戚家军以极少伤亡的代价歼寇五万余,可以想见戚家军战力之强悍。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戚继光剿灭福建倭寇,俞大猷剿灭广东倭寇。
从此,浙江、福建、广东大股倭寇均告平息,“嘉靖大倭乱”基本平息。
说到嘉靖时代的平倭过程,一定要提到如下数位抗倭名将:王忬、朱纨、张经、赵文华、胡宗宪、余大猷、戚继光。
其中最有名的,是俞大猷和戚继光,时称“俞龙戚虎”。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卒谥武毅。
山东蓬莱人。
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俞大猷和戚继光率兵围攻岑港的倭寇。
感于明军战力不强,戚继光决定编练新军。
目睹了义乌的一次民间大规模私斗,戚继光认为义乌人彪悍敢战,遂招募义乌的农民和矿工四千人进行训练,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军。
戚家军以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而广为人知,被称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看一看下面这个简单的剿倭记录:台州花街之战:斩首308颗,生擒2名倭首,其余淹死和未割首的数目不详,自己牺牲陈文清等3人;白水洋战斗:1500人对敌2000余,全歼2000多名倭寇,斩首344颗,生擒5名倭首,自己牺牲陈四等3人;长沙之战:消灭倭寇3000名,斩首不多,此战主要为解救百姓;福建横屿岛渡海之战,消灭倭寇1000多名,斩首348颗,俘虏29名.牺牲陈文彪等13人;牛田之战,击溃数上万倭寇,斩首688颗,自己无一人牺牲;林墩之战,烧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斩首960颗,俘虏26人,此战阵亡最多,达到90人;福清葛塘之战,消灭300多名倭寇,斩首150多颗,牺牲20人;平海卫战斗,斩首2622颗,牺牲金渔等16人;仙游之战,击溃10000余名倭寇,杀死倭寇1000余,斩首498颗,生擒1名,自己牺牲童子明等24人;王仓坪战斗,击溃倭寇近万名,斩首177颗,自己无一人阵亡;蔡丕岭战斗,击溃倭寇7000余名,杀死1000多名,斩首160多颗.自己牺牲31人;……剿灭倭寇后,戚家军又先后经历击败鞑靼、抗倭援朝、对抗后金等战斗,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军成军到万历十一年戚继光去职,戚家军击败的敌军总数超过十五万余,这在冷兵器战争时期是很恐怖的战绩。
以上,就是电影《荡寇风云》的历史背景,也是我们讨论的基础。
首先,作为一个历史迷和明粉,我对陈嘉上导演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来拍电影,表示由衷的敬意。
先来说说优点:一、服装、武器和摄影都还不错,有几个表现倭寇冲锋的镜头很有冲击力。
二、戚家军的鸳鸯阵、三眼火铳、狼筅、藤牌等在片中都有细节体现。
三、动作设计不错。
四、戚继光振夫纲那段有点幽默感,万茜的表演很好。
这部电影的最大弱点,是在剧本上:第一、用了过多篇幅来表现俞大猷和戚继光的武功。
诚然,俞大猷和戚继光都是武学高手,而且是搏杀战场上真正数一数二的高手。
俞大猷曾去少林寺,折服了阖寺和尚,并写了一本武林秘籍《剑经》。
戚继光精通拳术、棍术,箭法超群,武艺出众。
但是,戚继光作为名将,他真正厉害之处并不是武功,而是练兵和用兵之法。
也就是说,武功高强,顶多是“百人敌”,但戚继光厉害的是兵法,那可是“万人敌”。
电影中对戚继光的谋略表现不足,建议导演认真阅读《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体会一下戚继光的兵法精髓。
第二、戚继光的人设出了问题。
电影中有一段,戚继光在俞大猷及其他同僚面前,说他的顶头上司、直浙总督胡宗宪勾结严党、谋官腐败。
这件事被锦衣卫获知并报告胡宗宪,被胡宗宪一顿训斥。
这是不可能的。
跟岳飞不一样,戚继光是个在政治上极其成熟的人,他后期和首辅张居正关系密切,两人结成政治上的同盟,使他在官场上一直顺风顺水。
只是在张居正死后,戚继光才因被言官弹劾而失势。
他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第三、没有表现出戚家军应有的气势和技术含量,战斗场面太平庸。
鸳鸯阵的武器是有所表现了,但是,鸳鸯阵的阵法却没有表现。
鸳鸯阵在行军、接敌、追敌时都有一套变化,实用而有效。
电影中戚家军打仗就是刀盾兵平推,关键时刻靠虎蹲炮开路,没有表现出高明的战法。
这一点,要向日本电影《天与地》学习,他们用六万五千人和两万匹马,认真再现了雁形阵、双鹤阵、车悬阵等古代阵法。
另外,戚家军成军以后,对倭寇基本是碾压作战。
而电影中并没有表现出这种气势,每次都是险胜,而且还有运气成分,完全没有打出戚家军的威风来。
很遗憾,陈嘉上毕竟不是梅尔•吉布森啊。
戚继光自称:三十年间,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
独步天下,霸气十足!
另附: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抗倭援朝,收复平壤的名将李如松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民族英雄,平定倭患的名将戚继光
英文名GOD OF WAR是几个意思呢完全和中文名对不上啊。
洪大哥该减肥了吧扶你的那俩兵差点没扶起来啊,监狱里和戚继光打那一场棍是几个意思呢,一点深意都没有完全是可以删减剧情啊。
戚夫人是更年期晚期患者吗,喜怒无常不按套路出牌,前一秒还做按摩马杀鸡后一秒就给老戚照脸呼耳刮子,明显性生活不和谐啊喂。
胡大人是从京剧舞台上直接入组的吗,架子端得real尴尬啊,还有老在府里摆那么多银子是几个意思呢,您不是缺钱吗?
我看就差发朋友圈炫富了吧,还有一场老戚要练兵胡大人给他一盒单手就能托起的银子,你是明朝发改委派来的吧是练兵还是练鸡子儿呢。
台词奇奇怪怪前言不搭后语,经常是尬聊的把天都聊死了,老戚奇兵取胜在军帐里那段他弟两个就不能离老戚远点再说人坏话吗老戚真的是可以听到的阿喂,大成离别妻子那段,转身走了那么长时间说了一句“好,走了”你是说给谁听的啊喂完全违和感好吗,最后和倭寇大爷互砍那段,倭寇大爷说了句“你跑的挺快的”老戚你是不是得说点什么啊光盯着人家眯眯眼看是几个意思,都把老头都看脸红了。
最后说老戚牌楼被倭军炸倒的时候,您不是应该站在后面和反派对视都眼神的吗,您被砸牌楼底下是几个意思呢?
你是GOD附体吗,猪脚光环太强大了吧,你是将军啊喂,不是尖兵排排长啊,按这套路估计20000倭兵你一人就都收拾了,终于明白为什么叫GOD OF WAR了敢情就是说你啊,那为什么还被老婆呼大耳刮子呢,emmm原来戚夫人才是真GOD OF WAR啊。
整体来说电影道具的历史还原度还是非常之好,服饰铠甲、兵器、部队阵型、器物、建筑装修风格、甚至是日本演员日语演出,基本碾压以往历史战争题材电影。
当然也有尴尬的地方,铁炮打出榴弹炮的效果我也是醉了,电影开头明军攻寨的BGM是不是有点斧头帮帮歌的赶脚,差点我都跟着跳起来,骑兵呢?
导演你是缺经费吗问胡大人要啊,苗刀呢?
老戚佩刀都被砍断了就一点没想法?
那是藤甲盾牌吗妥妥是美国队长既视感啊。
导演还是非常有诚意的让我看到了中国历史战争电影的希望,就是想法太多没搂住,逻辑完全混乱,演员演技业余,情节幼稚,有几次我都觉得是不是删减太多剧情都对不上了,台州之战历史上戚继光不止3000人啊,3000人是戚继光前期招募的绍兴兵,台州之战时用的是26000戚家军啊。
关于这段历史我还看过电视剧版本的,电视剧细节很丰富,人物也很丰满。
电影版的赵文卓演得不是很到位,只知道赵文卓是个打星,而且近些年出的作品不是很多。
戚继光其实算是个实用主义者,不在乎使用什么样的武器去对付倭寇,而电影里却是拒绝使用倭刀,好像很有民族气节一样,赢了才能展现气节,而所谓的苗刀也就是戚继光在战斗过程中用日本刀改的,其实苗刀不是万金油,但是它真的可以对付太刀,然后就让人吹上了天。
戚继光也不是那种不懂政治的人,为了培训处自己的军队可是花了一番功夫获得朝廷的支持,不能说他道德上不好,但是他绝不是那种刚直的人,甚至说他更像是李云龙那样的角色,其实把戚继光写得坏一点吧,反倒让人喜欢。
我觉得一个人只要是为了好的目的,使用一些无伤大雅的手段倒也无妨,但是近些年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也觉得一件事如果开头就是欺诈,最后的结果总会因为开始的不道德而没有好结果,但是戚继光的不一样,他不是为了私利,他是为了大义,那样用一些小手段反而说明这个人懂得变通,当然,有些东西真的就是底线是不能碰的。
然后就是怕老婆这段,点到为止就好,这破玩意倒好,中间都是被这个给拖掉的,但是不提好像这个人又没有生活,主要是万茜演的戚夫人还特别嘬,这就很迷了。
其实中间战斗过程是真有料的。
而且对历史的考证也满不错。
最后那段跟老倭寇单挑真是太浪漫主义了,家族仇民族恨的不是应该一拥而上么?
而且还抓俘虏?
当场杀掉不是省的麻烦么?
这种战争毫无战争道德可言,他们就是贼寇,穷途末路抓来又有什么用呢?
就地正法不是才是正义吗?
反正还是八路军那一套,那就特别奇怪了。
之前看了访谈,说倭寇是好好考证过的,也有些艺术加工,但是把倭寇描绘得这么细致,一个个都有名有姓的也没必要吧?
总得来说,作为一部历史剧还是值得一看的。
整体而言,还算不错,至少整体剧情没有无脑的感觉,相较于无脑吹明与无脑黑明,这个电影大部分剧情拍出了“不污蔑、不狂吹”的效果。
只是最后的巷战有点为了平衡而过度拔高倭寇了,那一战在历史上,实际上是快速完胜,没有电影里那么戏剧性。
另外,电影里很多地方在努力还原历史,包括戚继光与妻子的一些小细节,都一定程度上还原史实,只是艺术加工比较多,戚继光的妻子平日里没那么温润,是个货真价实的狠人。
同时,编剧对胡宗宪的言行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有没有必要我就不评价嘞。
总而言之,可以回味,算是个标准合格的电影。
但是,可但是,但可是,有几点还是比较违和的,首先倭寇的铁炮口径没那么大,而且从造型上看明显是“大筒”,所以叫“铁炮队”有点违和,但也不是不能硬凹,毕竟“大筒”也曾有段时间被称为“大铁炮”。
其次是明军的虎蹲炮,前面还好,决战的时候咋还突然升级成机关炮了,手动斜眼笑,一门虎蹲炮,不需要准备,居然连发,爆炸效果还很惊人,一发炸死十几人,这已经不是弹丸级别的威力了,明军突然这么牛掰了吗2333还有守城战时,吴樾临死前的强行生硬煽情,让人十分鸡皮疙瘩,如果他说点别的台词,说不定还能很丝滑,但是,你正身处大战之中,前一秒还在生龙活虎,后一秒被捅了,周围乱战一团,鏖战仍不止,居然强行明知故问“城守住了吗”,这个煽情在我看来是最低级最没有经验的那种煽情。
除此之外,三眼铳是个准头欠佳的火器,打出狙击效果是我没有想到的。
剧情可以,武器还算合理,只是部分武器表现出的战斗效果有点惊人,三星。
当初知道要拍戚继光还挺激动的——中学课本里的“神”搬到大荧幕,会是什么情景呢?
并且主演赵文卓、万茜、洪金宝、吴樾等也都是我非常喜欢的演员。
抱着非常期待的心情去看了这部片子,整体而言,没有雷点,但记忆点也不是很突出,总而言之中规中矩,值得一看。
戚继光和俞大猷的相交非常让人感动,兄弟情深与家国天下互相交织,是英雄,也有血有肉。
印象最深刻的还属戚继光等人与倭寇大战台州,那时,戚家军只有1500人,只是原人数的一半。
为何?
因为狡猾的倭寇们想来一招调虎离山,将戚继光等人引到台州,派一批人在去台州路上伏击,也就是那些日本浪人进行伏击,而主力安插在台州一处。
意欲——一箭双雕。
也就是,若戚继光将全军到台州,那么,他家妻子或是其他戚家军的妻儿都将被俘,家园被侵!
那时,大成等人,十分焦急,想调兵回去。
一位戚家军道:“将军要不我们先回去再赶到台州?
” 戚继光骄傲道:“没事,我家夫人在。
”多么大的信任,戚夫人更是没让将军失望,亲自穿上铠甲领兵抵抗,什么兵?
妇人老人甚至是儿童!
这个题材本来就不好拍,要不是有政府资助估计很难有人下手。看得出后期下了不少功夫,要让这部历史片变得“要商业”“要好看”,但整体还是平淡收场。
挺不错的片子,赵文卓文戏还不错,几个日本演员表现让人挺意外的。
本片最大特色在於突破了前人特意把抗倭戰爭武俠化的做法,而是以軍事家角度展現戚繼光,並做到沉實可信。陳嘉上承接了他從《飛虎雄心》團隊作戰的組織能力,鄙棄單打獨鬥的個人英雄主義,使得兩軍的對戰場景,既有實感,又富多姿多彩的戰法,在場面上可謂提升了古裝戰爭片的水準。而且加上專門研究明史的熊召政參與編劇,使得整體創作方式更加嚴謹(從合理化胡宗憲的政治手腕和對倭寇中夾雜了諸多漢人的描述就可看出),對戚繼光的描述也絕對不是傳統上的光明磊落,豪氣干雲,而是刻畫他和胡宗憲如何在腐敗環境體制下,逐步改革干實事。當然,本片也非絕無缺點,像是選擇趙文卓飾演戚繼光就很失算,趙文卓在演技和氣場上的缺少,決定他將無法駕馭戚繼光這一輝煌的歷史人物。
很一般的片子,如果不是家人正好在看电影频道播这电影的话,我应该不会想看
仓田保昭很有魅力。
可惜了这么好的硬件,题材多加一星
“补录”
画面很精良,故事很散乱
这样一个题材,被拍的实在是太一般了。或许香港导演就是没有办法驾驭大气魄的战争片
三条线同时并行,导演想讲的东西太多,不懂取舍,导致哪条线都没讲清楚。戚继光多场大战都是侥幸,并没有体现他的军事才能,又给了他过多的个人打斗戏份,显得有些不伦不类。没有电影质感,更像是电视剧,结尾过于仓促。最后,赵文卓老了。
武器衣着很用心,比较还原
这样的一部电影,应该时刻抓住戚继光来做,而不是将视线转移到练新兵、胡宗宪等,除此之外,也没有看出到底想要表达的一个主题
枪箭矛刀,盾阵肉犁,上串下跳,小谋小略,还成。除了走错片场的万茜之外,居然不差,主城巷战和仓田保昭很加分
据说请了厉害的历史顾问,服装道具形制较为考究,体现出了时代感。武戏也算可看。但是剪辑和导演功夫真的比较糟糕,人说“电视剧质感”非是虚假,瑕疵像是张文卓演技一般,但好歹戏中有古人的风骨,几个小弟就很是现代模样。总体上有好底子,如果能再编排剪辑一遍,就是一部不错的历史剧。
四十分钟弃
为这个冷门题材一星,战争场面一星,好久不见的赵文卓一星,日本实力派一星,全片最大败笔在于故事的节奏,主次不清,故少一星
一部很不错的商业电影。
虽然不是纪实类电影,但是风格独树一帜,故事完整有趣,很丰富的主角人物,爱妻爱书爱国爱家……这是高质量的古装战争片!PS.虽然万茜的风格我不喜欢,但是她演的这个妻子却非常喜欢……
三分电影,加多一分给中国诚意电影和幕后。最大的问题是,电影剧情衔接不流畅,像是阉割版似的,例如戚继光教训几个调戏老婆的士兵后,然后来一句“他们不是我的兵”就没下文了。几个兵怎么影响戚继光重新征兵呢?起码要有他和手下评比绍兴兵和处州兵的结论才行呀,不懂历史的观众实在会一头雾水。
戚的女人,真搓弃。影片倒是把日本人的团结一致和衷心爱国给展示得很完美。浪人们都梦想着当武士。中国兵,都是穷得为了银钱,在搏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