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断吐槽无力啊,太对不起这名字了,首先是编剧。
你们真心经历过高考吗,虽然各地可能会有些差异,但像高考前30天才二模,永远的语文课,而且上课还讲那些有的没的,还有那些学生傻逼的言论,狗血的剧情,而且演的太假了吧,贺帆(貌似叫这个)和林叶哭的那段都可以剪下来当国民喜剧了最后对编剧导演嚎一句---高考,你妹啊
之所以会请假看这部电影,是因为附近的影院只排一场上午十点半的,第二天居然一场都没有。
之所以会去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想在大荧幕上看到曾经混迹三年的黄冈中学,和黄州这个以前无比熟悉现在却逐渐陌生的小城。
好像是一种仪式,借此祭奠一番我那曾经美好又无聊、甜蜜又遗憾、快乐又悲伤、真诚又荒唐的高中三年。
所以,连吐槽都无力的剧情我是忽略不计的,我的全部乐趣在于在电影中发现熟悉的场景,长江大堤我压过马路放过风筝,赤壁山上我看过东坡划过游船,虽然黄高,已不是我就读时八一路上的那个黄高,据说我们那一届毕业后黄高就搬到了现在的新校区。
尽管流传已久的说法是,黄冈中学以恶魔般的严格要求赢得了高升学率和不菲的声誉。
但我要为黄高正名,就黄冈地区来说,黄冈中学绝对是管理最为宽松和人性化的几所学校之一,不知道现在如何,当年我们就有自己的足球俱乐部和联赛,高一高二每周一天半假,高三也有半天,而我好多其他学校的同学就是不停地发卷子发卷子,周末则是交钱在学校补课。
所以我这种爱玩的学生在这里就像脱了缰的野马,玩了三年后,可怜初中毕业响当当地考进去的我,默默地去了一所遥远的非名校。
后来在大学,知道我是黄冈中学毕业后,其他人都认为我们是一群闷头读书的书呆子。
我必须指出的是,作为黄冈最牛逼的高中,它里面既有当地读书最优秀的学生,同时那些那些官二代富二代也必然会进来,我们那时就留了一半的招生名额给花钱买分的人。
我不是说所有,但大部分二代们那都是很会玩的,各学校数一数二的“黑恶势力”里黄高也是排得上号的,形象气质佳的妹子我带私心地说也是很多的,跟书呆子没有关系,我们当时一直的追求是,别人知道我们是黄高的来上一句,嗯,会玩又会学。
结果出了黄冈就被当做书呆子了,最后还被问一句,你黄高的怎么考我们这来了,这时我都会淡定地说一句,高考没考好,其实心里在咆哮,尼玛老子高考排名在班上也是中等好吗!
好吗!
写到这里很想回忆一下那三年的时光,却发现记忆如同出了问题的硬盘,你以为它在那,你看到它在那,但你要去读取它,却永远无法响应。
那些人那些事的回忆影影绰绰,真实又虚幻。
有一排笔直高耸的水杉的水杉路,那个从背后看起来像煮熟鸭子的雕塑,造型怪异的逸夫楼,看上去很古旧的图书馆,里面长期站一排人抽烟的大厕所,经常办追悼会的体育馆,奔跑过无数米的足球场……那真是最傻逼又最得意的时光,回忆让可能不那么美好的东西都变得灿烂,除了那个因为我不肯说出随身听是哪个同学的而把它从二楼甩出去和期中考试后在教室玩牌罚我100块钱(当时是我一个星期的口粮啊)的奇葩班主任,一切都值得怀念。
我曾在八一路上的联合书店租看了全部的金庸和一小部分古龙、买了不少《萌芽》和《南方周末》,这家店好像还在,我曾在校门口的那家音像店长期流连找磁带,这家店已经倒了,曾经在体育路上的网吧打cs作坊式ktv唱歌,曾经在赤壁山上看过砍人,只看没砍,这么说好像我刻意把自己打造成一个酷酷的坏学生,当然,其实我也熬夜做了不少题,但是尼玛数学永远只在100左右,妈的高考居然才刚及格,还有我也曾用心背单词,可是英语考试为什么那么多选择题,相比好好学习来说,视力上佳的我看看周围的同学试卷要容易太多,这才是我英语成绩不好的首要原因,跟谈恋爱没关系好吗?
亲爱的X老师,我的文综还是很好的嘛。
青春终将死去,高中的,大学的,都只会在日后的回忆中被不停地,一再泼上不同的狗血,或者,压根都不会再度回忆。
噗 越看越觉得眼熟 果然看过哈哈哈哈哈哈 让我看看能回忆起多少情节--我实在是很不喜欢林叶的故事线dbq 显得老师真的多闲似的…而且发现爸妈离婚就说自己被遗弃到底什么逻辑啊乌鱼子--贺帆在高考路上出车祸的时候(虽然我已经是第二遍看都预料到了但)居然还掉眼泪了x以及看大家在大巴车上听考前宣教的时候真实感受到了那种紧张感(别的高考片未曾有过,我自己也五六年没体会过了……)所以真的很难不承认高考对很多人(至少我)的影响是深入骨髓会陪伴一生的-哦对 忘记提口音了哈哈哈哈哈哈!
本片最大记忆点!
就是我也不能理解导演意图是啥。
一个非沿海城市非移动人口城市,为什么一个班内同学的口音能这么五花八门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xsl恨不得是把祖国口音凑齐了。
你要是这么想表达文化多样性,为啥范老师要换配音演员?
嘻嘻
上一次看《全城高考》还是高一的时候,记得那时候是老师给我们在教室里放的。
当时觉得很有感触,但还没到感动的地步,觉得剧里的生活和自己即将面对的生活应该所差无几。
现在高考结束这么多年了,再重顾了一遍,真的感动地一踏糊涂。
一场剧,从后半段开始,自己都不记得哭了多少次了,也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自己的泪点越来越低了,看到点感人的情节,就不自觉地眼红要哭。
印象最深的场景莫过于班上三模考差后班主任带头去操场跑步吧,然后全班都跟了上来,边跑着边大喊着,我要上清华,我要上北大,我要上浙大,我要上南开…听着真的感动地不要不要的。
泪珠一个劲地掉哇,太能理解那种心情了!!!
亲身经历过再设身处地地一想,真的觉得太真实了。
就连班主任说的一句台词“不要放弃自己”,我听到都潸然泪下了…这么大的人了 ,真的有点扛不住太真实的现实。
影片讲述了一所百年名校的高三九班班主任,带领全班同学在高考冲刺的最后阶段中发生的一系列决定学生命运的精彩故事。
影片以四个学子在高考前面临的家庭、心态、情感等问题为主线展开故事,用了很大篇幅在记录高考前夕高中学生的生活,他们与老师的“对抗”,与家长之间的误会与摩擦,当然还有高中男女间懵懂的小爱恋。
《全城高考》是一部反映现代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故事。
以高考前一个月为时间背景,大家在面临的高考,面临家庭,生活,爱情萌芽,学习压力等等一系列的生存因素的时候所作出的一些选择,努力,总的来说是故事。
都说高考是最残酷的成人礼物,剧中四个不同性格,不同家庭背景,处在叛逆,情窦初开的孩子,在高考这件改变自己命运的人生大事上上了一课,让自己真正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成年人。
高考,是中国学子学习生涯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许多高考失利之人的“难以言说之痛”、“不能承受之重”。
高考,短短的两个字承载着太多,它是盛夏酷暑里伏案苦读的瘦削身影,它是冬日清晨中披星戴月早读的倔强音腔,它是黑夜里忧思辗转难眠的惆怅,它是白天中抑下困意、不安的全力以赴……每年六月,高考,这根弦紧紧牵动着中国人的心,从考生的日常饮食健康到赴考当天安全出行,再到公平考试,更公正的高考制度……有关高考的话题,引不尽、道不完。
因此,高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奔跑,更是全城高考。
这部电影——《全城高考》,顾名思义,讲诉了距离高考还有三十多天时,红江中学的四个学生的家庭变故与心路历程,以及范义本老师如何淳淳教诲用爱引导他们。
从简介上看,这部电影似乎是一部很常规的青春励志片,加上高考这个元素,似乎很接地气、反映现实。
然而,真是如此吗?
为何我毫不客气地冠之以“我不喜欢的教育电影”?
在我看来,所谓教育电影,是以教育为题材,并能给人以教育意义的电影。
《全城高考》的确是以教育为题材,但它所要传达的并非全为积极、正面的价值观!
因此,它不能算入教育电影之列。
诚然,一个心智健全的人,不可能因为看了一部电影,便转移了心性。
但我有必要在浪费了观影的98分钟之后,说出我不喜欢它的理由,为后人节约这98分钟的机会成本。
(注:机会成本:经济学术语,指一个人因做某事而放弃做另一件事所产生的成本)一、严重失真面对学生秦鹏迟到,范老师的做法的总方针是和学生较劲。
他和秦鹏比篮球,打赌如果他赢了秦鹏就乖乖回去上课,秦鹏自己还加了一句:外加扫厕所。
结果,带着框架眼镜,平日里低头改作业,上课吸尘的范老师,出人意料地赢了天天练球的篮球少年秦鹏。
除了“姜还是老的辣”我没有别的理由可以解释这种“超自然现象”。
再者,影片一开始,高考倒计时便是“距离高考还有三十X”,而这个阶段,高考复习基本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学生的成绩与心理都已进入平缓阶段,而在《全城高考》中,我们却看不到一点高考的战争残酷性。
那帮由快男快女主演的高三伢们在学校里欢声笑语,打情骂俏,回到家中又狂看网络小说,大玩QQ聊天,周末竟然闲到约着网友在黄冈的赤壁公园见面,如果不是那课桌上堆着的厚厚书本和电子公告牌上“距离高考还有XX天”的字样,我们还真以为这是一群大二大三的高校学生。
在中国“高考之都”黄冈刮起的这股青春浪漫风暴,显然与每年六月前的现实大大脱节了!
我并非极力宣扬“高考苦行者论”,并非认为高考就不能有欢乐,而是电影的总基调就是挂着高考的羊头,实则卖青春滥情剧本。
因此,我们不能从这部电影里找寻到一丝丝高考的共鸣与对现实高考的启迪或反思。
二、逻辑荒谬林叶在生日那天因为找相机无意中翻到爸妈的离婚证,才知道爸妈早已离婚,于是她气急败坏地掀翻了一桌子菜肴,嘴里还声嘶力竭地嘶喊:“我不考了!
我不考了!
”作为一名18岁的高中生,难道智商与情商会低到连爸妈感情渐淡都没发觉吗?
难道不会对爸爸长时间不在家感到奇怪吗?
难道不会对爸爸时不时送她笔记本电脑等高档礼心存疑虑吗?
难道不能体察到爸妈之所以没正式对她说,是怕影响她高考吗?
难道不明白高考是她自己的事,甚至与范老师无关,与她爸妈无关。
编剧为了显示范老师“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方式,不惜将一名18岁高中生的情商与智商假设为如此之低,那么影片最后,林叶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我也只能说是”Nothing is impossible”了。
又如,班长任雪一心沉醉于中国文学,她的目标是北大中文系,而她的父亲却固执地非要送她出国留学,两代人的理念发生了冲突,现实即将摧毁她的梦想。
可是,我们想想,难道出国留学就不能研究中国文学了?
鲁迅留学日本,但他却撑起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半边天!
徐志摩留学欧美,他完美地将西方唯美主义与中国婉约古典词派的精髓结合在一起,发展了中国现代诗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留学,不是更能拓展她的人生空间与学习天地吗?
留学,不是更能接近她的理想吗?
试问,这样一个大好机会,她为什么要闹到高考前还离家出走呢?
如果,她的思维仅停留在不读北大中文系,那她就无法实现她的梦想,这一逻辑上,那么,我只想说:“孩子,北大思想开放,兼容并蓄的校风不适合你。
”再如,贺帆因为向欺骗爸爸的人,索回香烟的钱,而与那帮人厮打,前来的爸爸与范老师竟然第一反应不是拦下双方,而是毫不犹豫地加入群架!
贺帆的爸爸是粗人,可以理解,但范老师可是个“斯斯文文、知书达理”的读书人呐!
编剧,你的世界,我不懂!
最初的逻辑建立在不合理的前提下,最后得出的结论必然归谬。
而《全城高考》的几乎所有情节,都是基于此。
由此,我可以大胆推出这样一个结论:用来佐证的事例是荒谬的,那么从这些事例中得到的所谓“启迪”也是虚设的、荒谬的。
三、价值扭曲以贺帆为例,他的一些事件,集中展现了本影片价值的片面与浅薄。
贺帆在安慰失意的林叶时,林叶因表达自己对爸爸只会用钱买物质上东西给她,而没有给她父爱的温暖时,她说:“钱?
钱有什么用?
”这时,家中贫困,凑不齐大学学费的贺帆,愤怒地喊道:“钱有用的!
”这段关于金钱的论争太过于浅薄,容易引人走向歧途。
钱,的确买不来亲情与世界上的许多东西,但对于世界上的另一些人来说,钱是他们迫切需要的。
贺帆从一开始的纯良的好学生到几乎自暴自弃,就因为他穷!
他在绝望之下甚至对他爸爸说:“没有用的,像我们这样的人,一辈子都不可能翻身,一辈子都注定了穷!
”这样赤裸裸的话语,是穷人必定生生世世穷下去的阶级不可逾越论。
这样消极、充满着歧视的话居然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教育电影”中!
真是极具“苦难教育意义”!接着,编剧一个大反转,让口口声声不相信教育改变人生的贺帆又成为教育改变人生的“死忠粉”。
其中的心路历程,片中没有过多地展示,因此,我们无从得知这一神奇“变身”是如何发生的。
贺帆在参加高考的路上遭遇了车祸,而他在手术架上,仍旧念叨“我要参加高考,我要参加高考,我要参加高考……”也许,编剧想通过贺帆来传达这一理念:身体上的束缚不能阻挡心灵的意志。
但这一夸张行为,无意扭曲了高考,妖魔化了高考,将高考奉上神坛,将高考摆在一个无法超越的地位上。
是不是不管你遭遇什么变故,你都不能错过高考,否则,这将成为你的过错?
是不是只有通过高考,你才能改变贫二代的身份,你才能走出自己的一片人生?
所以贺帆打着绷带吊着瓶,也要从医院奔回考场?
秦鹏最后没有考大学,而是靠在高三时写的网络小说——《故国神游》成为了签约作家,编剧是否想用他的例子来说明“人生并非只有高考这一条路”呢?
那之前贺帆的一堆用以佐证“高考改变人生”的励志苦情,又该如何自处呢?
或许是编剧的野心太大了,想在一部电影里,宣扬多元价值观念,但生活告诉我们:“不要妄想同时坐在两把凳子上,因为,你非但不能同时拥有两把凳子,反而,你将从两把凳子中间摔下来。
”这部电影也是如此,试图把道理说全,结果两边不讨好,两边都没说深刻。
基于以上三点原因,我不喜欢、甚至讨厌这部“教育电影”。
我生活在一个湖北的二线城市,我们城市有三所省重点,我就读于其中一所。
高三大部分的确实是乏味的,每天各种习题,每周都有各科的测验,而且题目都很难,早出晚归只为多学的东西,多做对几道题。
但是你要我回想我的高三,我记住的都是那些戏剧化的事情,你要问我高三做过哪些习题恐怕我都不能说的详尽。
所以我觉得这部片子很真实,因为回望那些辛苦的日子,记得的只有甜。
高一我们有体艺节,科技节,历史剧,即使到了高三我们无法参与,还是可以去观看,被学弟学妹的才艺所折服。
还记得我们班有个问题兼吐槽本,一个人提个问题,全班传阅性的回答问题,看着之前人的回答有时候可以笑破肚皮。
有的时候课间操时间,男生会偷偷打开电视看NBA,直到快上下节课还舍不得关。
经常会跟同桌讨论问题,当然最多的还是情感问题,有纠结,有开心,有感动,我那悄悄的爱恋现在终成正果,我跟同桌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闺蜜。
我们的班主任跟大多数班主任一样很严厉,但是却深得我们班同学的心,男生叫他枝哥,女生叫他枝枝,你却想不到他快年过半百。
我们经常会'调戏'他一下,他也不生气。
我们班由他接手来数学成绩直线上升,因此他也成了高三专业户,年年带高三。
其实要是给我一个选择,我宁愿年年高三,只要付出努力就能改变一切,除了学习什么也不用管的日子。
抛开应试教育不谈,高三剩下的都是甜
班会课上老师给我们看的,这尼玛叫高考?
一个学校整的比职高还松,这种学校的学生能去高考?
是因为高考就这么几个人考,编剧和导演是哪个大老板的儿子吗,随便拍点屎来玩玩,还是这电影用来洗黑钱的?
只看了50分钟,骂了49分钟,整部片子没啥看点,基本就是扯淡,随便哪所高中的花名册上撒把米叫只鸡啄几个人都能演出来的烂玩意儿
2012年除了世界末日,还有什么?
还记得离去的高考吗?
还记得那段题目考试满天飞的年华吗?
偶尔从公交车上得知《全城高考》这部电影,赶在参加高考的这一年的最后一天,再次体验下高考,重游那时的记忆。
记忆中永不退色的主角影片中的范老师,学识渊博,运动也不逊色,声乐,稍稍弱了点,但是作为一名高三年级的班主任,他身上所体现的对学生全方位的关爱与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足以弥补任何不足。
穿越横行的年代,他会花时间去浏览学生们热捧的小说《故国神游》,找出其中的历史谬误,从而教育班里学生对历史要持严正以待的态度。
每天关心一颗生病的桃树,只为换回赌气说“不参加高考”的林叶。
为了让屡次上课迟到的秦鹏乖乖按时上课,他可以多次接受挑战,篮球,作品作者大比拼,甚至是自己不擅长的唱歌。
当变调的“大河向东流……”在讲台唱响,秦鹏呆了,班里同学掌声响起。
也许这就是“以理服人,言传身教”吧。
这里的学生,算是万千考生中的部分代表吧。
家境富裕,坚持自己的个性少女,如任雪;家境贫寒,勤学奋进的坚强少年,如贺帆;家庭变故,渴望被爱的柔弱女生,如林叶;老师眼中的“叛逆学生”,实际却是“杰出少年”的秦鹏……他们的最后30天,打闹,支持,勤学,暗恋,互相说着与心里实际想的相反的话,如同我那最后的高中印象,静谧美好。
高三生,不是生活在地狱,而是天堂。
那段复习备考的时光,是经历过就余生难忘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
为了孩子上大学的巨额费用锒铛入狱的贺父,独自支撑隐瞒离婚事实只为女儿高考安心的林母,紧记女儿誓言强硬却又理解支持女儿的任爸,还有那年老心不老的秦老。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有好的前程,不惜一切代价。
当父亲的白发肆意张扬,当母亲的身影默默彳亍,影片中的亲情与现实交错,泪水已离家。
老师,应考生,家长,是高考中永不退色的主角。
一个个尽力诠释着本分,付出爱与努力,收获高考。
记忆中永不逝去的“光芒”谭杰希饰演的秦鹏,开场就是不顾迟到帮助老人推车的自行车少年,随后不拘泥的求学态度,自信辩驳班主任,在家写《故国神游》,与爷爷进行诗乐接龙游戏,如此的高中生,在学业成绩高于一切的家乡教育培养出来的我,怎能不小小意外?
曾经我也羡慕过那些各有才艺的艺术生,尽管他们不被主流大为看好。
中国的教育制度向来问题多多,剧末秦鹏高考成绩“查询无果”,范老师忍不住大打出手。
如此高考,你敢么?
于我,秦鹏是光芒,直击人眼球的光芒,他让你尽情体会高考的欢乐,感受那不羁的可贵。
林叶和贺帆,任雪和秦鹏,在现实的中学中,当女生和男生的名字放在一起,班主任恐怕会忍不住棒打鸳鸯吧?
懵懂的高中生们爱探寻未知的明令禁止的事物,不说缺乏理智,只能说是向往美好。
有那么段记忆,慢慢人生长路,也算有了光亮。
影片中最后,秦鹏的高考到底如何,这群高三九班的人们将走向何方,我且不多说。
《全城高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识。
我的记忆,已融入这简单的文字中。
这是记忆,沉淀在时间的海洋里。
这两天正好又到高考了,学弟学妹们想来在考场里挥笔奋战。
一股股舆论热潮也铺天盖地。
于是想起了这部一直在口碑上被喷到冰点的电影。
翻出来看看却很意外,想起了不少觉得自己已经忘记的事。
如果单就电影本身来说,被喷成“一坨屎”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林叶的演技太烂太浮夸几乎令人作呕,班主任太神,高考外的故事讲得太多,蜻蜓点水地涉及穷二代、富二代,考试那天的车祸太烂俗,情节衔接让人觉得扯淡,等等。
所以也许不符合许多人记忆里的高考。
中国的高考本身就应该是苦逼又心酸的。
可是许多人说影片中的学生们每天太欢乐,其实想想,自己的那一年也没有多么闷声,而班上乃至学校的气氛,其实一直都有很high很无所顾忌的事点缀其中。
或许叫嚣着这一点太过虚假才是真正已经忘记高考的?
终归来说,电影的“全城高考”不过是个缩影,是个戏剧化的放大,这些东西其实不必太较真。
我是没带着什么先入为主的鄙夷来看的,倒是还发现了不少亮点。
首先是秦鹏,有人说高三还这么每天张扬跋扈目中无人太假,但实际上,我自己的高中就是这么过的。
我相信他的影子也会刻在很多人身上。
幸而我的班主任也属于开明型。
每天都迟到,每天上淘宝淘衣服P图。
经常对体制部门,对学校颁下来的条例去办公室叫板,班上的规章在班会上叫板,心中的观点也如出一辙,“求学不是求分数,读书不是读死书”,也在弄创作,总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走一条与别人不一样的道路,得到所有人的认可。
虽然现实的答案没有电影中那么理想化。
经常和班主任谈崩,心中却还是留有尊敬。
虽然那时还不会吉他。
高考前也不是不能谈着如何追女生,看过什么闲书。
当时的班上满是时尚杂志。
偏偏在高考之前陷入爱情的纠结,应该也不只我一人。
大概也因此大大影响了考试的准备和情绪。
虽然现实的答案也没有电影中那么理想化。
笑。
再看电影里高三9班的那幅群像,实际上也是有现实根基的。
班上就是有家境不算太好只能闷声做学霸的;心中恐惧却表面若无其事轻扬浮夸的;视高考如无物只希望早死早超生每天打酱油的;因为社会平台差距准备出国的;遇到家庭问题的......其实很有代入感和亲切感。
嘶叫并不做作,我他妈也叫过。
范一本在操场上在跑道上跑步,秦鹏带头所有人冲出教室一起奔跑的场景,头一次几乎令眼眶湿润。
他们喊着的我要上清华,我要上北大,我要上X大,的确不像是高三生会说出的,但却是每个中国孩子从小时候一直在心里叫嚣的。
想想少不更事的年龄,倘若有大人问你想上什么大学?
大多数孩子的回答不是清华就是北大。
只不过慢慢都被磨去了这股不明世事的天真。
(话说我的高考作文就是这么写的)影片原型的黄冈市和黄冈高中离我的故城一江之隔。
如今高考很远了,人也现实了。
到了大学之后三观都蜕变了。
那些年的疯狂行为、扭曲心态如今已经想要竭力忘记,想要摆脱那个不太成熟的自己。
于是也就离那段异于他人的记忆越来越远了。
其实今年的高考我完全无感,对日期无感对内容无感,对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和空间人人刷屏甚是反感。
每年高考作文各界关注,今年湖北卷的题目出得甚是哲学,有朋友发条微博@我说“没思绪,求大神帮忙”。
我给的回复是“我的想法就是,高考作文怎么出关劳资P事。
”这才是看这电影之前,我现在对高考的真实想法。
现在的眼光大多都是往前看的,想着如何用现实的路铺就梦想如何出人头地。
正是因为这种无感和遗忘,对高中几年尤是高三,和同届的同学相较而言我的留恋和回忆也少之又少。
也许正是如此才会投射在屏幕上虚幻的影像上吗?
对电影艺术客观评价能力的提升,并不影响主观感受被触动。
总有些电影看下来,是主观先于客观的。
所以尽管客观缺陷很多,还是主观地给了它一个高分。
高考这道坎有的人飞过去有的人跑过去有的人爬过去,某种程度上也成了日后划分社会阶层的一条充分因素。
游离于制度之外而取得成功的人不少,但它终究是每个中国人在成人礼那瞬的集体记忆。
珍贵和不会复现的是,那个年代的我们是最不被现实所侵蚀、最相信努力和梦想的。
还是祝福祝福今年的考生们吧。
高考永不眠
小清新的剧目 小清新的感觉 全能型老师啊!!!
對方中信路轉粉。要是真的有這樣真心關心學生而且自身又強大的老師就好了。
论超人班主任对学生高考的影响力...
在我还读高中的那个年代就知道的电影,当时不理解这有什么可拍的,真的等自己毕业8年后再回首,看这部剧,倒多了几分真实。高考真的就决定人生命运了吗?尤其是穷学生的刻画,在当下看来,更加真实。学习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机会,但面对社会的本领,远不止课本知识那么简单
我被感动着 高考前的努力 不见光的爱情 所有的所有都感染着我 谢谢当初父母没让我跟随你出国 让我遇见更好的人 让我经历了高考 有了这么宝贵的经历
也是我走过的路,读过的书,观望过的风景,怀念至今的故友,忍着痛的再回顾,一切依旧熟悉且风景依存
看了预告就直接弃的片子!!!嘛的高考哪有那么多破事?
距离自己高考得有10多年了吧,再看这剧很有感触,有些后悔当时没认真学习。虽然人生有无数种可能,但第一次体会全力以赴的感觉应该就是高考了吧。算是用来怀念高中时代吧。
算了 明智的看看评价之后 决定不要浪费流量和电费下载了
大过年的 恐怖片上什么线啊
还好吧,至少觉得还是很感人的,想到自己高中的时候,简直就是一坨屎~
补标。高二时看的,当时全班人都会对高考充满期待吧!
有点能唤起高中的记忆
这部片子很明显是想追赶时下文艺片的风潮,随着那些年和致青春的成功卖座,中国正掀起一股校园风和怀旧风,故事选择的时间很有料,可是把时下最经典的实例罗列到一起,就变得主次难分,让观众抓不中重点,再者里面演员的夸张表演让人很反感,堪称败笔,不过在结尾处的处理还是很成功的。
这哪是全城高考,这活脱脱是全班耍活宝啊。谈情说爱,嬉笑打闹,这也是高考?那我的高考绝对是被狗吃了。
剧情凑合吧但是不符合国情呵呵 某些演员演技太捉鸡!!
哈哈哈
看看回忆下当年的情景,电影中很多内容太扯了
好坏与否不在大众评分,能够唤起自己心中感动,带来欢乐的就是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