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鲁迅

主演:濮存昕,张瑜,夏志卿,赵胜胜,傅亨,范志博,黄丽娅,吴任远,汤杰,冯晖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普通话,上海话,日语,英语年份:2005

《鲁迅》剧照

鲁迅 剧照 NO.1鲁迅 剧照 NO.2鲁迅 剧照 NO.3鲁迅 剧照 NO.4鲁迅 剧照 NO.5鲁迅 剧照 NO.6鲁迅 剧照 NO.13鲁迅 剧照 NO.14鲁迅 剧照 NO.15鲁迅 剧照 NO.16鲁迅 剧照 NO.17鲁迅 剧照 NO.18鲁迅 剧照 NO.19鲁迅 剧照 NO.20

《鲁迅》剧情介绍

鲁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19世纪末的江南水乡,一个日后在中国文化界占有重要席位的人降生于此,他就是鲁迅(濮存昕 饰)。经历了人生几度沉浮,见过了人吃人的阴暗面,鲁迅与夫人许广平(张瑜 饰)于1933年来到上海,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一段时光。凶险的暴雨之夜,丁玲和潘梓年遭到反动派绑架,侥幸逃生的瞿秋白求助鲁迅,民权会的负责人杨杏佛振臂高呼,要求立即放人,严惩绑架案的策动者。习惯了但依然反抗着白昼的黑暗,鲁迅牵着幼子海婴的手,从容走过杀机四伏的上海街头。光天化日之下,杨杏佛当街被杀。见过太多比自己年轻之人的死,甚至不会流泪与悲哀了的鲁迅悼念着逝者,谴责着利欲熏心歹毒非常的执政者。暂时避难的瞿秋白固然逃过一劫,可是在黎明到来之前,他的生命也必将献给伟大的革命事业。 砍头示众,沾血的馒头,是中国民众最大的不幸一幕……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寻找她冷恋时代迪士尼展廊:曼达洛人第一季不是闹着玩的3祝福的钟声花样滑冰Stars死神千年血战篇-相克谭-暴裂寻凶流浪猫鲍勃2:鲍勃的礼物废柴少年之次元危机怪形前传红白黑黄冰雪帝国驱魔少年圣徒朵儿的战争每一天敌对分子凤凰城遗忘录天之书小鬼入侵好人谢延信昭和元禄落语心中OAD:与太郎放浪篇迟到的钢琴真正的剃刀党第一季深海长眠决战豪门3:金钱的代价心灵侦探八云这个高中没有鬼3隔壁的男孩娜奥米杀手十三第二季

《鲁迅》长篇影评

 1 ) 一个特别的《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对自己的写照。

国人熟悉的是“横眉冷对”、“匕首和投枪”、“一个都不原谅”的鲁迅,而丁荫楠导演2005年执导、濮存昕主演的《鲁迅》则是将镜头对准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这一面。

在这部聚焦鲁迅先生生命中最后三年的影片中,鲁迅是点灯熬油、笔耕不辍的作家;是关爱青年学子、青年作家的和蔼可亲的师长;是和瞿秋白、内山完造等人心灵投契、莫逆于心、生死可托的朋友;是周海婴每天临睡都要道一声“明朝会”、慈祥可亲的父亲;是许广平相濡以沫相知相守的丈夫;是侄女儿诙谐讲述碰壁导致鼻扁笑话的大伯;是会从两性不同视角去看待情感和审美的男人;……娓娓道来的讲述和细节无不在表明,这是一个有着大爱的人,是一个愿意用自己的肩膀去扛起铁门,唤醒更多的人冲出铁屋子的真的猛士。

这部片子拍得真有诗意啊。

开头是大先生和由真人扮演的他所塑造的经典文学人物形象的一一相遇狂人、孔乙己、祥林嫂、阿Q……真是一个脑洞大开又让人瞬间共情的构想。

除了鲁迅,片子出现的每一个人物,没有所谓配角感,个个都有着情感足够的故事感,瞿秋白杨之华、冯雪峰、萧军萧红……我脑子里想到一句话:这不正是《黄金时代》吗?

(萧红的原话是“这不正是我们的黄金时代吗?

”)真遗憾,这部片子当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在院线公开上映。

希望它有机会重新发行。

林中歌 12月16号 北京星典四季影院《行走在伟人间的电影诗人~丁荫楠导演作品展》

 2 ) 鲁迅

这部电影再现的是鲁迅先生的生命最后三年。

作为鲁迅的传记电影,我觉得它有抓住最主要的东西。

一桩桩叙事的展开,全面而有序,节奏可以。

格调、配乐都很棒,恐怖、超现实的手法的运用,来展现鲁迅和他面对的那个时代,也用得很好。

结尾哭惨了,全片渲染到高潮,是给五星的最直接原因。

用《野草》的题辞结尾,是一种可谓精准的把握(如果要说个最爱,《野草》好像是鲁迅文字中最爱的):“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 ,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片头以鲁迅笔下的人物引入,匠心独运。

开头又以鲁迅在北平师范大学的演讲导入,对“知识阶级”的描述可以说树立了一个鲁迅形象全景的面貌。

他就是这样的!

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知识阶级该是怎样的呢?

在我看来,他永远是精神界的战士。

他永远不满足现状,永远不顾利害,因而永远都处于痛苦,并随时预备做出牺牲。

但同时,他又是独立而清醒的,从不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或随波逐流。

也不会一窝蜂的充当看客,或虚张声势地跳到台上去做戏。

因此他又是孤独的。

富于洞察力的,他会从天上看见深渊。

真的知识分子因此而获得了自己独立的价值。

社会的不断进步,正需要这样的永远不满足于现状,永远不合时宜的真的知识阶级”。

鲁迅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呢?

就是不管哪个时代,总不免去想这个问题:如果鲁迅先生在会是怎样呢?

他会说哪一些话呢?

他会是怎样一种态度呢?

“世界的进步固然需要流血,但这跟血的数量没有关系,血的应用如同金钱,吝啬固然不对,但浪费也大大失算。

革命是让人活,不是让人死的。

”“国民政府是世界上最讲究‘自尊’和爱面子的政府,从来只能说它好不能说它坏,你说它坏是为它好,是为促其进步,送它一句真心的劝告,它却要回赠你一颗带毒的子弹。

”“我已经五十多岁了,见过太多人的死,到现在,我甚至不会流泪和悲哀了,而且死者都比我年轻,我算是长寿了!

”……怀念鲁迅先生的一句句入木三分永不过时的箴言。

鲁迅的遗言可谓句句犀利。

希望孩子以后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哈哈哈死都死了还非得扎到人家的痛处,真是妙极。

在某些人眼里,鲁迅是杆枪,哪里好用往哪使怎么好用怎么使,想把他放到哪个阶级就哪个阶级。

他与他的文字在后世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但正如所说,他既非单纯的革命者,也非单纯的反革命者,他不是站在任何一方,他只忠于自己。

我早说,鲁迅先生看似说着“不惮以最大恶意揣测人心”,他是最爱人的,最有温度的,他最见不得苦难大众、没有尊严地活着。

说鲁迅先生是真正的民族魂、真正的民族的脊梁,此言不虚,但就不知道这民族能不能配得上他。

他的精神属于全人类,但又不知道人类能否配得上他。

总之,他是人性之光,是铮铮铁骨,是每个幽暗的时代最强力的光,是回望路和前行路上都屹立不倒的丰碑,他献出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做那个开路的人,他用自己的病躯撑起希望和责任、抵挡强权、暴乱、喧嚣纷杂、丑恶人心,再四面八方真假难辨的舆论在他面前无所遁形,一根笔杆横扫敌人,一颗真心可鉴日月。

最喜欢鲁迅的一点大概就是做到绝对的真实,极端厌恶虚伪。

(唉写得太煽情的文字辱没鲁迅先生,不写了)还是去看电影吧,电影表现力蛮好的。

ps:怎么是英文字幕,有些话听不清。

 3 ) 鲁迅是一盏灯

没有点亮着的灯,只是有时连灯火都暗自淹逝了,还记得那似曾温暖明亮着的夜。

先驱者终于在无尽的鲜花和掌声中寿终正寝,所有的虚馅和假笑不由得全浮出了海面。

等待着谢幕,等待着将是最好的掩埋,但是他们的灵魂从不曾得到什么宽恕。

连六十多年前万国公墓那场浩大空前的国葬最终都被扔下了阴冷潮湿的地底,众多围观的人也就很恰当地松了一口气,然而这一天对于他们来说却又是太迟了。

他们不动声色,虽然心中不乏一些恼怒。

君子就是这样,不但要注目于国家时世并且还要数落家珍似的唠叨于嘴上,时不时很应该的缀上两句刚刚记起的浮词艳曲。

再也没有人能让他们脸红了,但那毕竟是一个温暖明亮着的夜。

先生是让他们哄着睡熟了,并且永远地睡熟了。

但是那时还不免置信于先生所说着的魂灵儿,记着他深陷着的眼窝里两团永烁着的鬼火。

而现在能够记住的也就是这不灭的磷火了。

天道轮回,一夜繁华粲如昨夜星辰,时世纷纷又拓开一个新的世界,街人讨价还价似的喧噪还在继续。

终于有人记得先生,记得他还睡在冰冷潮湿的地底,记得象他这样的人应该还有一两件不错的随葬品。

他们在火把的亮光下所掩映着的微笑略显扭曲。

他们为盗墓而来,他们原本就是盗墓贼。

假如能够盗的先生的半点精神又该有多好,但是他们最终却失望透了。

他们只有咬着牙儿对先生大释鞭挞,嘴里不清不白的嘟哝着,从先生的头发开始鄙薄到先生的每一粒牙齿。

但是他们错了。

其实就这样让他们看看也好,别看浑身都是骨头的先生,一不小心便会磕掉他们的牙齿。

其实有时只记着给先生点一粒灯就够了,路长了,灯也就不要灭了。

天黑着的时候,也便有了行人。

 4 ) 无情唯君真豪杰,

佩服鲁迅玉树先生真能人忍耐寂寞十年功竟能抄书研经不问世间事此中孤苦几人知?

夫子真仙人出手即成千古绝唱者前无古人后谁堪比肩功德无量也树人百年计想中国千载文坛有几人生时盖世死后千秋完人唯鲁一家虽鲁而犹迅自甘鲁作孺子牛其实暗夜迅雷冷对千夫指横眉剑出鞘!

无情唯君真豪杰,怜子如公大丈夫。

 5 ) 先生

本来想打9分,无奈豆瓣无法。

除去教萧红肖军谈恋爱那里,大部分时间过于严肃的先生。

冒雨送别秋白那场,我以为可以通过光影把两边的伞分开,先生另用一个颜色从中穿过。

虽然先生保护了很多红色作家,但是一直是一个单纯的革命者,说的不对的都要被他革命,虽然他看不清前方的路要怎么走,但是他执鞭告诉人们什么事不可为,违者后果就如现实中那些。

片中主要讲的先生最后三年些许之事,脸色煞白,日渐消瘦,执烟的二指有浓重的烟渍。

许多镜头恍惚让我觉得那就是先生,单纯为革掉旧社会的命而燃烧自己,每每让我眼眶尽湿。

转而发现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人,又没有太多的能力,却日复一日挑着沉重的担,又充满了对民族前途的忧虑,终于累倒了。

革命者,若是对自己的前途无比自信又百折不挠敢于不停完善由实践中得来的经验理论,那最终必然建立新的希望;若是革一切革命者的命,或是革一切反革命者的命,他是犹豫的,因为他确实不知道该怎样革命,他只是单纯的想破除那些不好的,这也是医者的本心吧。

先生累到在了黑夜里,执灯者手中的灯终将熄灭,但是在那个年代又有谁真正看的清路在哪里呢。

最后先生去了,我反而觉得他解脱了,正如秋白说的,先生可以好好的休息了。

🌹

 6 ) 我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 “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 ‘运交华盖欲何求……。

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凄成一律以请’云云。

”按,十月五日郁达夫在聚丰园宴请其兄郁华,请鲁迅作陪。

闲人,(《三闲集·序言》里说:“我将编《中国小说史略》时所集的材料,印为《小说旧闻钞》,以省青年的检查之力,而成仿吾以无产阶级之名,指为‘有闲’。

而且‘有闲’还至于有三个……”,所以把杂文集名为《三闲集》,又自称“闲人”。

打油是自己谦称是打油诗。

偷得半联,有三种说法:一、郭沫若同志认为即借用钱季重的“饭饱甘为孺子牛”,不是半联而是半句,见注④。

二、借用南社诗人完姚鹓雏(锡钩)的诗句“旧帽遮颜过闹市。

”三、熊融同志提供,那天鲁迅赴宴,郁达夫开玩笑道:“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鲁迅用上一天想到的“横眉”一联回答他。

达夫打趣道: “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是 汉有脱?”鲁迅说:“嗳,给你这样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

”所谓偷得半联就指第一句(《<偷得半联>别解》, 《人民日报》1962年2月22日)。

按,一说是借半句而非半联;二说,检《南社诗集》没有找到这句诗;三说较合。

日记所载诗中“破”作“旧”, “漏”作“破”。

后来鲁迅为日本杉本勇乘写扇面时也曾与这首诗,诗中‘对”作“看”。

② 华盖:鲁迅《华盖集·题记》:“我平生没有学过算命,不过听老年人说,人是有时要交‘华盖运’的。

……这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

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

”华盖,象花那样盖在头上的云气。

《古今注》:“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

”这是指黄帝仿云气作的车盖。

③ 漏船句:《吴子·治兵》;“如坐漏船之中。

”《晋书·毕卓传》中毕卓说:“得酒满数百斛船,……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④ 孺子牛:郭沫若同志在《孺子牛的质变》里,提到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引钱季重作的柱帖:“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

”指出“但这一典故,一落到鲁迅的手里,却完全变了质。

在这里,真正是腐朽出神奇了。

”(1962年1月16日《人民日报》)《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齐景公爱他的孩子,自己装作牛,口里衔着绳子,让孩子骑着。

孩子跌倒,扯掉了他的牙齿。

⑤ 成一统:这是说,我躲进小楼,有个一统的小天下。

⑥ 管他冬夏与春秋:即不管外面的气候有怎样变化。

鲁迅在白色恐怖下经常遭受压迫,所以比做交华盖运,比做“未敢翻身已碰头”。

为了避免反动派的追踪迫害,在过闹市时,用破帽遮住了容颜。

就是这样,处境还是非常危险,象漏水的船载着酒在水流中浮着,一不小心就会沉没。

处在这样危险的环境里,鲁迅采取的却是决不妥协的坚强的战斗态度。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说:“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

‘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

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毛主席对这种精神给予极高的评价。

鲁迅处在反动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所以“躲进小楼”是写实,但又不限于写实。

当时反动派丢掉东北大片土地,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国民政府躲避敌人威胁.迁都洛阳,一直到这年12月才迁回南京。

作者写这诗时还没迁回,所以讽刺它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里。

这首诗,“横眉”两句成为传诵的名言,“横眉”、“俯首”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绝然不同的态度。

这两句不仅意义深长而且形象鲜明。

郭沫若同志在《鲁迅诗稿序》里赞美这一联道:“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

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千夫指”的出处,本于《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这里的“千人”即“千夫”,是指群众。

但鲁迅在1931年2月4日《致李秉中》里说:“今幸无事,可释远念。

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

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生丁今世,正不知来日如何耳。

”鲁迅在这里给予新义,这个“千夫”不指群众,指敌人,指各式各样的敌人。

这同《无题》“一枝清采采湘灵”里的“无奈终输萧艾密”一样,“萧艾密”指敌的众多,跟“千夫”的指敌人的多一致。

因此,冷对“千夫指”,不是冷对群众所指责的独夫,是冷对众多敌人的指点,毛主席说“‘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是极正确的。

关于《自嘲》,在解释上还有一些分歧,可以讨论一下。

对题目《自嘲》的解释:一是说:“至于鲁迅所题‘自嘲’二字,只不过是一种曲笔,实际上,鲁迅先生是无需乎自嘲的。

”既然无需自嘲,那末为什么要“自嘲”?说曲笔是不是说没有“自嘲”的意味?问题还不清楚。

二是说:“本诗名为自嘲,实则是对敌人的讽嘲。

”那末是嘲敌而不是自嘲。

要是真的没有自嘲,那何必题《自嘲》呢?三、“自嘲就是自我戏嘲。

鲁迅戏嘲自己的什么呢?戏嘲自己的遭遇,戏嘲自己的境况,也即戏嘲敌人对自己的种种迫害。

”“它是自嘲,每句诗戏嘲的对象,始终都是自己。

”戏嘲自己就是戏嘲敌人吗?每句诗都是戏嘲自己,难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两句,也是戏嘲自己吗?那末“自嘲”应该怎样解释呢?“自嘲”这样的题目是有它的来源的。

《文选》里有一类叫“设论”,收了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班固《答宾戏》,这三篇题目里就有嘲和戏,第一篇《答客难》就是解嘲。

这三篇都是解释客人的嘲笑自己,不是“自嘲”,同“自嘲”不同。

但《汉书·东方朔传》里说:“因著论设客难己,用位卑以自慰谕。

”是东方朔假设一位客人来嘲自己,并不是真有客人在嘲戏自己,还是自己在嘲戏自己,再由自己来解答。

扬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宾戏》,直到韩愈的《进学解》都一样,都是自己假设一个人来嘲自己,实际上是自己嘲自己,再由自己来解答。

所以《文选》上称东方朔等三篇为“设论”,说明这位嘲自己的客人是作者假设的,即作者的自嘲。

这类文章都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嘲己,一部分是解答,实际上是自嘲自解,不过形式上作客嘲自解而己。

鲁迅的《自嘲》就是从这种“解嘲”的文章中变化来的,去掉它的形式上的客嘲自解,采取它实际上的自嘲自解,而称为“自嘲”。

过去的“解嘲”,实际上分自嘲自解两部分,鲁迅的“自嘲”也分自嘲自解两部分。

过去的“解嘲”,先假设客人向自己提出问题嘲戏自己,鲁迅的《自嘲》也先提出问题来嘲戏自己,如“运交华盖欲何求”,实际是提问句,交了华盖运还要求得什么呢?过去“解嘲”的文章都有嘲戏自己的话,象东方朔说的“唇腐齿落”,扬雄说的“官之拓落”,班固说的“纡体衡门”,韩愈说的“跋前止疐后,动辄得咎”,“头童齿豁,竞死何裨”。

鲁迅也有类似的“自嘲”,如“未敢翻身已碰头”,跟“纡体衡门”的怕碰头,和“跋前疐后,动辄得咎”相近;“破帽遮颜”写自己的形容,同“唇腐齿落”、“头童齿豁”写自己形容的也属一类。

这是写自嘲的部分。

过去的“解嘲”写到“解嘲”这部分往往自占身分,如东方朔说的“计同范蠡,忠合子胥”,扬雄说的“今子乃以鸱枭而笑凤凰”,自比风凰,班固说的“和氏之壁”, “旷千载而流光也”。

鲁迅也有解嘲的话,即“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它的深刻的意义,已经由毛主席阐发无余,自然远远超越前人。

因此《自嘲》有自嘲的部分,并不象上面引的解释认为“自嘲”是曲笔,是“对敌人的讽嘲”。

说自己交华盖运,未敢翻身,破帽遮颜,怎么是“曲笔”,怎么是嘲讽敌人呢?难道说交华盖运就不是交华盖运吗?说交华盖运又怎么嘲讽敌人呢?《自嘲》又有自解部分,也不是每句都是自嘲。

当然,鲁迅的《自嘲》同前人的“解嘲”,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大不同。

前人是客嘲自解,鲁迅只称“自嘲”,这是命题的不同。

前人借客嘲以鸣不平,借自解以占身分,主要是自我解嘲,对自己的不平不敢触及封建统治者,还有美化封建统治者的作用。

鲁迅的《自嘲》,是革命的诗篇,是敢于刺向国民党反动派,是表明了他对敌人的藐视,表明了为革命事业战斗到底的决心。

那末用前人的“解嘲”来比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正说明鲁迅在创作上的发展,正象鲁迅的《我的失恋》有所继承而又有发展那样。

指出这点,有利于我们对《自嘲》这个题目的理解,使它更符合于诗的实际。

其次是最后一联“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解释。

一说“最后两句是讽刺当时那些只顾自己舒适自在,不过问政治的人”。

二说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迁都洛阳,直到12月才迁回南京,作者写这诗时还没有迁回。

三说“‘躲进小楼’再一次表达了鲁迅一贯主张的‘壕堑战’的思想。

‘小楼’是掩体的工事,是前线的战壕。

躲进小楼,乘机出击,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消灭敌人。

”四说“‘成一统’意思是自成一统,与蒋家王朝针锋相对。

‘小楼’虽小,但作为对敌斗争的一个前哨阵地,是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的。

”再看前人写的“解嘲”,在后一部分是怎么说的。

东方朔说的是“时虽不用,块然无徒,廓然独居”;扬雄说的是“惟寂惟寞,守德之宅”;班固说的是“慎修所志,守尔天符”。

都是讲自己安于寂寞,有以自守,不是讽刺别人的。

一说讽刺不过问政治的人,是不恰当的。

要讽刺的主要是敌人,对不过问政治的人是教育问题,不是讽刺他们。

鲁迅讲的“躲进小楼”同前人的“廓然独居”,安于寂寞,在形式上也有相近处,当然两者的精神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退守,后者是战斗。

“躲进小楼”怎么战斗呢?是不是以小楼为壕堑作壕堑战呢?我们只知道当敌人攻进城市作街道战时,才躲在小楼里,以小楼为掩蔽袭击敌人。

鲁迅反文化“围剿”而战,怎么以小楼作壕堑呢?反文化“围剿”而战,一定要利用报刊作为战斗阵地,向敌人进攻,离开了报刊这个战斗阵地,即使躲进小楼,又怎么去攻击敌人呢?鲁迅的壕堑战,是他写战斗的杂文时用各种笔名.来迷惑敌人,是他写战斗的杂文时用各种巧妙的艺术手法来蒙蔽敌人的眼睛,是这样来掩蔽自已,进攻敌人,而不是“躲进小楼”来保存自己,打击敌人。

三说恐怕不符合实际。

四说认为“躲进小楼”是坚守阵地,“成一统”是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

但原句是说“躲进小楼”成为一统,即躲在小楼里成为一统天下,并不是以小楼为据点,再同革命根据地联系起来,才成为一统天下的。

正因躲进小楼成为一统天下,才和“管他冬夏与春秋”相应,外界的政治气候不论怎样,管他呢!

即不管的意思。

倘以小楼为据点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那就得密切注意外界的政治气候,怎么可以不管呢?所以四说不免求之过深。

那末这两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鲁迅处在反动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所以躲进小楼成为我的一统天下,管他外界的政治气候有什么变化,这是“自嘲”,但又不限于自嘲,也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

这两句,既是“自嘲”,又是借“自嘲”来猛烈攻击敌人,刺中敌人要害的一击,这才显出“自嘲”是革命的战斗。

这两句跟“横眉冷对”一联作了有力的配合。

 7 ) 影片和鲁迅

影片和鲁迅:或许是前段时间看鲁迅看多了,总觉得电影后半部分有鲁迅“看-被看”的模式。

众人对渡边的回忆、不解、嘲笑,不正是酒馆里众人对孔乙己的“看”吗?

当然影片毕竟比鲁迅温情了一些,众人终于懂得了渡边。

可是在酒醒之后仍然回归“正常”生活,没有一点波澜,这是我们观看影片时都可以预料到的。

其次是一直为渡边辩解的小职员,在我看来和鲁迅笔下的小伙计有些相似,他是同情渡边的,我们可以通过他的眼睛更清楚的意识到众人对渡边的“看”。

可悲的是,从我们的角度可以发现,和小伙计一样,这个小职员也终于在慢慢沦为了看客,他虽然愤怒于新科长和同事的无所作为,但最终也埋葬于不发声之中。

于是我从《生之欲》当中看到了鲁迅《孔乙己》的双重看客模式

 8 ) 夜里的一盏灯

电影的主体部分只截取了1933-1936年,鲁迅居住在上海并于此病逝的相关事迹。

电影初始,一段江浙唱词中,鲁迅撑着一把油纸伞,缓步上岸。

他的脊背笔直,眼神坚定。

慌忙奔逃的人流中,仿佛只有他能看清前路。

对于这个时期的鲁迅来说,杨杏佛及瞿秋白的死,对他的精神来说无疑是两次莫大的打击。

尤其是瞿秋白,35岁,正想要重新寻找自己的生活。

而此时的鲁迅已看清了革命的道路,它无疑是艰难的,是需要牺牲的。

而鲁迅想要做的,是在如何理智地减少青年人白白牺牲的前提下,实现革命。

他写书,传达理念,意图开化人们的思想;他帮扶后辈,将他们领上正确的道路;他不顾国民党的诱惑,带病留在国内工作与生活。

鲁迅也只是普通人啊,他唯一不普通的地方是看清了道路,于是就成为了时代浪潮中必须向前走的冲锋者。

“我喜欢在夜里工作,因为白天比夜晚更黑暗。

”嗯,夜晚的黑暗中,有一盏灯,他独自熊熊地燃烧,直到烧尽了自己的灯油。

而他想要的,只是想看到白天的光明,青天朗日的光明。

 9 ) 我爱这清明的孤独 我怕这喧嚣的寂寞

孤朋罗玉书孤立无朋孑然一身我爱这清明的孤独我怕这喧嚣的寂寞曾几何时我是一个单身战士独来独往从未渴望有谁为伴喜欢孤独的人冷酷但当看到高山与流水何尝不想哭一个人孤独不可怕但是有朋而不能相处才真孤独孤立无朋 最是无助05.5.23夜

 10 ) 恨恨而死

古来很有几位恨恨而死的人物。

他们一面说些“怀才不遇”“天道宁论”的话,一面有钱的便狂嫖滥赌,没钱的便喝几十碗酒。

——因为不平的缘故,于是后来就恨恨而死了。

我们应该趁他们活着的时候问他:诸公!

您知道北京离昆仑山几里,弱水去黄河几丈么?

火药除了做鞭爆,罗盘除了看风水,还有什么用处么?

棉花是红的还是白的?

谷子是长在树上,还是长在草上?

桑间濮上如何情形,自由恋爱怎样态度?

您在半夜里可忽然觉得有些羞,清早上可居然有点悔么?

四斤的担,您能挑么?

三里的道,您能跑么?

他们如果细细的想,慢慢的悔了,这便很有些希望。

万一越发不平,越发愤怒,那便“爱莫能助”。

——于是他们终于恨恨而死了。

中国现在的人心中,不平和愤恨的分子太多了。

不平还是改造的引线,但必须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会,改造世界;万不可单是不平。

至于愤恨,却几乎全无用处。

愤恨只是恨恨而死的根苗,古人有过许多,我们不要蹈他们的覆辙。

我们更不要借了“天下无公理,无人道”这些话,遮盖自暴自弃的行为,自称“恨人”一副恨恨而死的脸孔,其实并不恨恨而死。

《鲁迅》短评

推荐给小鹿君

9分钟前
  • 花猫子
  • 推荐

想起来高中时代看过的=.=

14分钟前
  • Μíss.Сofe
  • 还行

太平

17分钟前
  • 蘇咸
  • 还行

4.0 影片似乎有太多内容讲不完,节奏欠缺轻重缓急。服化道感觉不错,细节丰富,病前与两次病后,鲁迅的手都不一样。影片展现生活化、温情、有趣的鲁迅,将神化的鲁迅还原为父亲、朋友的角色。最后鲁迅的死让我很受触动。

18分钟前
  • 阿什
  • 推荐

如果从技术角度来说,无与伦比。如果从内涵来说,角度别致,立意深刻。忆古思今,文人连被暗杀的权利都没有了。

21分钟前
  • CatLee
  • 力荐

雨的精魂

26分钟前
  • 天光云影
  • 推荐

生活化的桥段 增添几分亲近感。其实想一想这类电影浮于表面是正常操作,如果你想了解鲁迅先生或者更全面的体悟先生的思想去读他著作再好不过,对于影视艺术展现上来说,这部不造作,主演们演技真诚,濮哥应发挥的演技,除了妆容。

27分钟前
  • Mercury
  • 还行

开头很“奇幻”,在夜里持烟隅隅独行的鲁迅遇到了自己笔下的人物,悲情的孔乙己,向鲁迅询问人是否有灵魂的祥林嫂,高喊“救救孩子”和“吃人了”的狂人,还有在桥上用绍兴话喊“造反了,杀人了,妈妈的”的阿Q……主要内容很写实,鲁迅晚年的生活。烟是一个重要的道具,仿佛一种象征,夜行的烛光。

29分钟前
  • 游似
  • 推荐

高中在学校的报告厅里看的 = = 记得 好像太长了。。。很多人没看完就回宿舍了。。。

31分钟前
  • 酸橙味
  • 还行

不是鲁迅的一生,只是鲁迅末段人生的一隅。除了开头序章的文学掺杂和落雪的房间,诗意表达不多,显得太过平平。

36分钟前
  • 有人走入光束中
  • 还行

3.7。化了妆的濮存昕看起来很像鲁迅。鲁迅可能没有他这么温良恭俭让。

38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值得一看。濮存昕演的了鲁迅演的了弘一和尚。这个片头能记好久了。少了些导演的自我性,但比《秋之白华》更好,相似场景比《黄金时代》差着美感和温度,展现鲁迅的普通一面恰可以从这些细节走,洗澡那段就太违和了点。“不必问现在要什么,只要问自己能做什么。”还是想再多刷十遍《黄金时代》。

41分钟前
  • 大米荣荣
  • 推荐

鲁迅的深刻永远值得思考。濮存昕演技很好,只是北京口音不太适合鲁迅吧

44分钟前
  • 亦愁
  • 还行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才是中学课堂该放的电影啊!很多台词批判的是国民党政府,我们坐在那里却觉得也适用于当今。可惜,我们再也不会有这样带领我们前进的人啦。

47分钟前
  • 啥也不懂囧斯诺
  • 推荐

太碎太做作

51分钟前
  • 凌晨四点看电影
  • 较差

最喜欢鲁迅和瞿秋白夜谈的那一场戏了。开头好评。想改一改自己以前的剧本了。

56分钟前
  • 两分半
  • 还行

明白导演想通过引用一些原文来增加电影的经典感,但是没有一个深爱丈夫的妻子在外人面前回忆丈夫时会描述得如此生硬。电影最后鲁迅用肩膀撑起门的长镜头,实在是太直白太尴尬了……如果不是团建活动,我应该不会专门看这个片子。

58分钟前
  • 较差

鲁迅值一颗星,濮存昕的演技值一颗星。其他都是些什么鬼?选材、背景、剧情、台词、篡改、私货、主题要什么没什么。没能力就别拍,余华都懂的道理,前车之鉴,这剧组有什么能耐糟蹋恶心大众?

1小时前
  • 龙巴多
  • 较差

鲁迅之死稍冗长;小海婴演的很不错啊

1小时前
  • 像刀像剑也像戟
  • 推荐

挺用心

1小时前
  • 丸子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