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之界(《生命国界》2005)“在埃塞俄比亚, 他们指控我们,因为我们是犹太人。
在这里(以色列),我们被指责,因为不是犹太人。
”——《生命国界(Va, vis et deviens)》自打有生命之时,界限就出现了。
自打有人类,界限就越来越被重视了。
语言、肤色、种族、宗教、国家,界限的冲突交织出过去几千年的历史。
小小的个人不过是狂风暴雨中的树叶,只能接受飘零的命运。
《生命国界》说,爱能融化痛苦的界限。
这部又译作《紧握生命的希望》的影片,其历史根源在2800年前。
当时迫于战乱犹太人离开自己的家园在大地上辗转流浪,开始了饱受歧视、迫害和杀戮的悲惨岁月。
埃塞俄比亚的法拉沙人就是犹太人的一支,而且他们是黑皮肤的犹太人。
传说法拉沙人是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王所生混血儿的后裔。
因为肤色的关系,以色列一直拒绝承认法拉沙人。
直到 1980年代,法拉沙人才被承认,这时的他们正处在干旱、饥荒和战乱中。
1984年,以色列情报机关“摩萨德”秘密实施“摩西行动”。
埃塞俄比亚的 8000余名法拉沙人长途跋涉抵达苏丹境内,再由以军偷偷空运到以色列。
故事就发生在“摩西行动”中,只是主角并不是犹太人。
为了活命,母亲让儿子跟一个刚刚丧子(这个不幸早逝的孩子叫所罗门,Solomon)的犹太女人走。
除了装作是所罗门,记住一整套家庭成员的名字应对审查外,他还要隐藏自己的基督徒身份。
以色列人把所罗门(Solomon)叫做什洛莫(Schlomo),所以他到以色列之后改叫什洛莫。
可惜到特拉维夫不久,第二个母亲就发病去世了。
什洛莫被好心的以色列夫妇收养,开始了痛苦的适应过程。
以色列主流社会并不欢迎法拉沙人。
白人家长向学校抗议,怕什洛莫把非洲的疾病传染给自己的孩子。
激进犹太组织不把法拉沙人当作纯正的犹太人,要骗什洛莫去进行割礼。
好在还有第三个母亲的保护,在她的帮助下,什洛莫长大成人并获得了白人女孩莎拉的爱情。
什洛莫隐姓埋名,亲生母亲惟一留给他的东西就是一个护生符。
举头望月低头思亲,他只能请人给亲生母亲写信,但母亲不让他回埃塞俄比亚。
最终什洛莫立志学医,在法国念完医学院,然后加入以色列军队并在战场上因为救人而中弹。
康复后他作为无国界医生到了苏丹难民营,在难民营里他偶然发现了自己的母亲。
什洛莫一直以为是因为自己犯错才被母亲赶走的。
在难民营里,他跑去买水,付了钱人家却不给水,哥哥跟人家讲理结果被打死了。
他以为自己的这个错误才被赶走。
其实,母亲是让他活下来,所以对他说“Go,live and become!”怎样的力量才能让一个母亲眼睁睁地把儿子送给别人,从此天各一方?
又是什么使得两外两个母亲收留一个素不相识的男孩?
《生命国界》告诉我们,相对这种最人性的爱来说,种族、宗教和国境的界限是多么小。
在IMDB 上,一位影迷说所有的独裁者和剥削者都应该看这部电影。
难道片末难民营中母亲遇到儿子撕心裂肺的呼喊可以触动他们?
不会。
有一个痛苦的事实是,在这颗蓝色星球上,隔阂、歧视、迫害、杀戮总是那么多,也许大同世界永远是个梦,但只要能进步那么一点点也值得善良的人们欣慰。
其实,这部影片的导演Radu Mihaileanu就是一个为生存寄居异国他乡的人。
身为犹太人的Radu在1980年离开自己的祖国罗马尼亚前往法国,以便躲开齐奥赛斯库的高压统治。
自22岁背井离乡,Radu自是对异乡人的身份有深刻的把握,所以能拍出这部上乘的影片。
http://buckzhao.blogspot.com/
I read this film the night before my English course for a Bible study for review and relaxation. However, I am deeply touched by the story. With the heavy music, the suffering lives of the people in Ethiopia unfolded in front of our eyes. A mother asked her son to go, eventhough she knew that they might not see each other after this departing. She said to him, "go, live and become. " At the very beginning, he was afraid of adapting to the new life, he was afraid that if he changed his mother would not recognize him any more. However, just as the grandpa said, if there had not been risk, there would not be love. New life did come, but there were also sufferings together with joy and love. Finally, he adapted into the new life but he never forgot his mother. Like what he said, Adam was red and alone, however, God was accompanied in the disguise of moon. In the same, he was here alone, but his mother was the moon in the sky watching him. Therefore, live and become, have some courage and confidence, you can go there, the kingdom of heaven, the real state of peace, joy and love.
刚刚在今年的法国电影凯撒奖上摘得最佳原创剧本奖的《生命国界》,是一部反映种族关系问题的作品。
本片讲述的是一名叫什洛莫的埃塞俄比亚男孩,命运在几天内发生了重大转变:在苏丹边境的难民营中,被母亲叫醒,送上从以色列来的保护埃塞俄比亚籍犹太人的卡车上,临行前母亲只是说:“生存,适应”。
孩子不知道妈妈要他适应什么,混迹在一大群人中踏上了远离家乡之路。
在人群中,有一位女人,刚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出于同情和怜悯,她就冒充了男孩的母亲,替他编了家谱和身世,把他带到了以色列。
然而当什洛莫刚刚依赖这个新母亲的时候,女人却因重病去世了。
孤独的他最终被当地一对善良的夫妇领养,在这个条件优越的家庭中,他收到无限关爱,成长为一个即聪明又俊朗的黑人小伙子,还获得了白人姑娘的芳心。
但他多年来始终为自己不是真正的犹太人而困惑,时常对着月亮倾诉自己对家乡的眷恋,无时无刻不思念着回到母亲的身边……本片是1998年《生命的火车》的续集。
《生命的火车》说的是二战前夕,一群犹太人为了逃生,竟然搞来火车,扮成车上的德军军官和俘虏。
这列假装开往集中营的火车的目的地是以色列。
影片以求生本能的黑色幽默获得了当年蒙特利尔电影节大奖。
7年后,导演拉杜·米哈里埃在本片里接着讲这群犹太移民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他们生活得并不满意。
一个本来信仰基督教的孩子,为了生存去不承认自己是犹太人。
这种用“谎言”表现族裔的文化冲突影片这几年最得戛纳青睐。
获奖:2005年柏林电影节“欧洲影片标签”奖,全景单元观众奖,人道奖库斯图里卡御用配乐大师布雷高维克为本片配乐
以色列人竟然也有黑人,第一次知道埃塞俄比亚的以色列人种叫法拉沙人,是所罗门王和示巴女王的后裔,以色列人看来也是兼容并蓄的民族啊,奇怪是是怎么看出他们是以色列人的,跟一般黑人一样啊,他们自己也分不清,所以有些其他黑人也混进去到了以色列
这个题材有深度,也很吸引我。
作为自古就成为中国的这个国家的华夏子孙,我们从没有过身份的迷失和不被认同。
以色列的历史使她的后代经历了太多坎坷,并且看不到尽头。
身份已经成为生存的保证。
我没想到犹太人还有非洲分支和后裔,历史知识欠缺。
主人公的梦想是回到非洲找到自己的母亲,其实是找到自己血脉的源头,落叶归根。
这个梦一直缠绕着他,压抑着他。
三个不同年龄段的男主角,我觉得儿时的表现相对好一些,后来的两个完全是按照剧本要求表演,没有发挥,没有内容。
后来他和一个白人女孩相恋和结婚,看不出两个人的感情如何建立和维持,很简单,就这样了。
看到这里,就觉得剧本一般,演员也一般,深度和高度都还有欠缺。
谢晋导演说的,他喜欢导演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那么本片无疑是成功的。
感觉法国人太自以为是的在企图理解纷繁复杂的历史巨大冲突导致的现状。
文/袋鼠
1984年11月21日至1985年1月5日,一次以将8000名埃塞俄比亚犹太人从苏丹空运至以色列为目标的行动,因得名于圣经人物摩西,被称为“摩西行动”。
Bubo映堂第六期播放的影片《生命国界》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
一名埃塞俄比亚信奉上帝基督的男孩因逃脱饥荒被自己的母亲推向了一位失去孩子不久的埃塞俄比亚犹太母亲。
犹太母亲Hana为他编制了家谱,使他用“Schlomo”这个名字得以移居以色列。
但是,在以色列成长的过程中,他内心时不时被身份问题困扰——他不是犹太人,这成为他心中很难说出的一个秘密。
从前有一只猴子很幸福他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他有家人和朋友他对森林很熟悉有一天,很意外他掉到一个多刺的灌木丛他的身体都被刺包围了它们弄得他很痛他想把刺弄掉但他很快发现这是不可能的太多刺了他的指甲里也有这些使他最痛他该不该拔掉指甲把刺弄掉?
这是Schlomo向养母Yael讲述的一个故事。
故事充满了象征意义,他是那只远离家乡的猴子,他遇到了很多刺,大至黑人白人种族、基督犹太宗教信仰,小至穿袜子、睡床上、吃面包这样的日常生活习惯。
Schlomo进入新学校第一次课,座位前面的女孩摸过他的手,查看确认是不是脏的
Schlomo聪明地在餐盘上留下面包屑,好不让养母发现面包被他扔到了窗外
Schlomo被未来的岳父因为人种、信仰问题威胁拒绝在门外对于Schlomo来说,不被他人接纳,去寻求接纳,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
我们很容易从自己身上出发产生跟主角Schlomo同样的感受,去跟Schlomo有情感上的共鸣。
但是,在影片中,来自Schlomo的宗教导师Qes Amhra、养母Yael的坦白,我们也同样感受到了去接纳Schlomo,这个过程也是非常艰难的。
而且,在生活中,我们也很难放下自己的知识背景、价值观念,从他人身上出发,很少意识到这种艰难背后的感受。
Schlomo第一次找到Qes是为给母亲写信,因为Qes是唯一一个还提到他们在埃塞俄比亚亲人的人。
Qes在信的称呼上教导Schlomo,“妈妈”听起来忘恩负义,要写成“亲爱的妈妈,我生命中的阳光”。
Schlomo信的内容其实已经令Qes意识到这个小男孩不是犹太人,但是真正把这个秘密戳开是在Schlomo的哥哥死亡这个创伤触发后。
Schlomo到达以色列洗澡时看到头顶喷洒出的水不停地被地漏吸走,想用手阻挡
Schlomo到达以色列洗澡时惊恐发作,不停地说“不是我的错”
Schlomo从“不!
” “不是我的错” 睡梦中惊醒的表情
Schlomo开始给Qes讲自己人生的完整故事在Schlomo的认识中,自己的哥哥是因为一罐水、3分钱死去的,哥哥的死是自己的错,母亲为了惩罚他,才让他离开。
这一次Qes完全明白了为什么Schlomo会成为犹太人。
他把Schlomo带到了他的朋友也就是当年帮助Schlomo离开苏丹的红十字会医生那里,他开始向Schlomo坦白:“我就是当时差点死的人,在Um Raquba沙漠Hanals真正的儿子,他叫Solomon……是Schlomo,他当时才9岁。
那天你就是重生啊。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接受这个现实,原谅我。
”
Qes告诉Schlomo自己花了很长时间才接受现实,请求原谅这次Qes跟Schlomo交谈后,Schlomo决定出国学习成为医生。
在飞往法国之前,深爱他的养母第一次告诉他:“我有个秘密,Schlomo。
我得把它说出来,真相是……我曾经不想,我不想收养你。
我反对,很反对。
我很害怕,为Dany和Tali感到害怕,为我的家庭。
Yoram为这件事倾尽全力,他真吓坏人了,他已经知道了你。
于是每天他都在念叨:Yael,那些法拉沙孤儿,我们可以把他们全部收养了,或者至少一个。
每一天,Schlomo,我拒绝了他,决心保卫我的家庭。
最后Yoram赢了,我一点都不感到后悔,一点也不。
因为他,你成为了这家庭的一员,现在还是。
”
深爱Schlomo的养母第一次告诉收养他时的心境是什么才使得一件事成为秘密不可向人诉说?
又是什么才使得秘密不再成为秘密,人们走向彼此?
秘密背后很多时候隐藏着人们的愿望,因为担心不被接纳,害怕失去,它才成为秘密。
但是,当不再害怕被拒绝,可以勇敢面对失去时,秘密才可能被公开。
人与人关系互动的过程中,因为有了不同才会存在接纳,这个过程无论对于接纳者还是被接纳者都非常不容易。
我们常常从自身出发感受到被接纳者的不易,却很少从他人身上出发意识到接纳者接纳过程的艰难。
在父母那里感受到了男女不平等的差异吗?
在朋友那里感受里对性教育的拒绝吗?
在同龄人眼里感到了对同性恋的歧视吗?
如果可以从《生命国界》感受到接纳者接纳过程的艰难,那这一次不妨可以尝试问一下:父母他们是怎么成长起来?
朋友、同龄人从小被告诉的是什么?
这一次不要再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想当然地认为是正确的,以为谁都不干涉谁就好了,因为反对你的很可能就是你的父母、你的朋友,这一次请认真地听他们讲一讲他们的故事。
他们接纳你的观念同样很艰难。
每一次改变都来自于接纳。
分别时,Schlomo牵起犹太母亲Hana的手
妹妹Tali在餐桌下牵起Schlomo的手
Schlomo被学校其他家长排斥,养母Yael痛骂其他家长,坚定地牵起他的手一起离开学校
妻子Sarah知道真相后,重新回到Schlomo身边,与他牵手
Schlomo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完)Bubo堂“Bubo堂”是由新公民计划团队成员发起并组织,让一群热爱生活、喜欢分享的人能聚在一起的线下活动品牌。
美好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友善的联结,Bubo堂希望通过观影、读书、音乐等兴趣小组让更多人走到一起,在大都市中彼此相识并互相吸引,最终在公益路上找到同路人。
活动免费,但参与人需要携带一颗糖果作为入场券。
献给热爱生活的你献给关心社会发展的你们献给愿意跟我一起参与丰富有趣活动的所有人:)笔芯——Bubo
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xingongminjihua
很久没有写电影 书籍 音乐(音乐好像从没写过)的评论了。
这次也不算一篇真正的评论,只是把几个一时心气写的小评论合到一起。
《生命国界》 05年 法国。
母亲
妹妹
女朋友
1,是人性还是种族法国电影向来以其特立独行为荣。
他们向观众展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并对自己的能力、敏感度和意志力很有信心,因此并不致力于提高电影产量或追求利润最大化。
豆瓣上这么少人看过和评论这部片!
除了片名不觉得好外,感觉这是这几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了。
看的时候特别注意那些细节,每一个都出乎意料,但总是带来一种坚定的感动,因为总有那些心灵不被禁锢,坚强,美好而个性的人。
男主人公第二个母亲, 刚到以色列时对他们管理的几个男人, 新妈妈, 妹妹, 爷爷,新爸爸,后来关系变好的新弟弟, 写信的导师, 女朋友。
警察A 他们都是犹太人,但他们爱的绝不只是犹太人所标榜的,所“妥协”的。
怎么说这只是简简单单说种族的呢。
每个人都背负着一个大背景,有的轻松,有的沉重。
就跟巴别塔建造,被上帝摧毁,他于是说: “看哪!
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
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而到了现在,人们之间的差别,既不是种族,也不是偏见两字能够概括。
我对这样的差别,悲观地几乎无话可说,幸亏有很多法国人包容力这么大,并在这部片中相聚。
2,看得见的美好的女性我是说他妈妈和妹妹,不同于家里的男人,她俩的好溢于言表。
有趣的是妹妹,看的时候一直仔细的辨认,因为给的镜头最少,几次(两次?
)跳舞的时候都很不好认,而且好像在她长大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演员并不漂亮。
但有两个细节却是特明显的,一是小黑男孩吃饭了,她那个甜到心底的笑。
二是他战场受伤回到家人身边,他两亲密的聊天,这哥妹关系也不是简单地让人羡慕啊。
他母亲,他虽然没叫她妈咪,但那心中能不一样吗?
3,爱十年那个女孩和法国版两小无猜里的女主人公同样的个性 同样的优美。
被她爸爸拒在门外,拿个随声听两人一人一个耳机跳舞,这样他就没有错过舞会了。
听到他说他不是犹太人 她说她放弃家庭本来就只是因为爱他 就是爱他。。
——————09年记在日记里了,今天看到,原来其实也是几个讨论区小短评汇合成的。
我是自有永有的(I am that I am)—— 《旧约·出埃及记》第3章14节 05年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编剧奖。
《生命国界》,英文名《LIVE AND BECOME》。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叫Schelomo的埃塞俄比亚小男孩,他和母亲是苏丹边境上难民营里的难民。
有一天晚上,沉睡的小男孩被母亲叫醒,指着一队以色列来接送埃塞俄比亚籍犹太人难民的队伍叫他过去。
执著的母亲对他说“生存 适应”。
于是,小男孩走道队伍中,牵起一个女人的手。
女人因为刚刚痛失爱子而隐瞒了小男孩的真实身份。
于是,他们被接回了以色列。
但是,女人不久后就死了,小男孩被以色列的白人家庭收养,他得以在优越的环境中生存。
只是他依旧忘不了那个远在埃塞俄比亚的母亲。
以及他冒充犹太人这一事实而惶恐的生活着。
在那个家庭中他得到了无限的关爱,成长为一个优秀的青年,并且赢得了白人女子的芳心。
影片的最后,他作为一个无国界医生从新回到了那个难民营,去寻找他的母亲。
电影的叙事相当的平淡,记录了sehelomo离开难民营,被收养,成长和结婚,到最后成为一名无国界医生的过程。
但是好的电影就是让你在看过之后被深深的打动。
这部电影有太多打动我的东西,里面的每个人物都很饱满,他们感情充沛并且深刻。
我先来说一下这个故事的背景。
影片的开头,写着这样的话:“圣经旧约 出埃及记-19章-4。
”蒙太奇的胶片扫过一张张黑人面孔的时候,缓缓叙述着——在山顶他们已经被人遗忘,接近哥德镇(埃塞俄比亚)。
然而,自从开天辟地以来,埃塞俄比亚的犹太人以“法拉沙人”。
为人们熟知。
梦想着有一天能回到他们的家乡圣地——耶路撒冷。
1984年,在以色列和美国的援助下,从11月到85年1月,进行了一项庞大的计划。
将埃塞俄比亚的犹太人运送到以色列,法拉沙人回来了。
最终被承认是所罗门王和示巴女王的后裔。
以色列秘密组织狡猾的实施着运送的计划。
避免移民计划受到前苏联政府的干预,法拉沙人丛埃塞俄比亚走道苏丹,一个履行伊斯兰教法律的穆斯林国家。
在那里,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隐藏自己犹太人的身份。
在苏丹,许多飞机等着载着他们去以色列。
一路上,数百人死于疾病,死于饥饿与劳累,还有很多人被强盗杀掉。
20世纪80年代,苏丹难民营接受了来自26个国家数以千计的非洲人。
他们饱受饥荒之苦。
基督徒,穆斯林,还有秘密的犹太教徒。
第一次秘密空运行动,被称为“摩西行动”,援救了8000个埃塞俄比亚犹太人。
4000人在从埃塞俄比亚到苏丹的路上死去、被谋杀、被折磨或是遭受饥饿,缺水以及疲劳的折磨。
许多儿童独自到达圣地或者成为孤儿。
影片中的schelomo就是这样的一个孤儿。
母亲为了让他活下去,逼他离开自己。
他一个真正的埃塞俄比亚黑人,以犹太籍的身份来到以色列,这样一个白人国家。
他第一次洗澡的时候,看到水顺着下水道流走,惊慌失措的想要拼命捂住漏水孔,嘴里说着,这不是我的错,这不是我的错。
水对他来说太奢侈,他永远无法忘记,他的哥哥就是为了一桶水而死的。
而后,在学校里,他拒绝进食,即使被教员撬开嘴巴也不吃一口。
他不说话,他透过窗子望向远方。
那一天晚上,他裹着毯子赤脚行走,往南走,那里有他的母亲。
他所作的一切都在怀念母亲,他的母亲没有床睡,没有食物,没有衣服。
……在后来,他被一对左派的犹太人收养。
他们不信教,但是送他去教义学校。
他害怕,所以躲避老师的目光来回避提问。
于是,老师问了他一个最简单的问题,犹太教是谁创始的?
他站起来,低着头小声地说:“耶稣”。
霎时。
所有孩子的眼光投向他。
他颤抖着读着书上的文字,尴尬的化解了他们的疑问。
(犹太教的创始人是摩西,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耶稣创始基督教前是犹太教信徒)他的心中是对自己身份的惶恐,但矛盾的是他又希望被发现,这样可以被遣送回埃塞俄比亚。
同时,以色列国内同样有着对于这些新到来移民的歧视。
在一次电视采访中,一个黑犹太人这样说:“在埃塞俄比亚,他们说我们不是真正的犹太人,不是纯正的犹太人。
如果我们不是犹太人,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些牺牲,为什么我们要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来到以色列?
在埃塞俄比亚,他们指控我们,因为我们是犹太人。
在这里我们被指责,因为不是犹太人。
在埃塞俄比亚,我们被叫做“buda”巫师,在这里,我们被像“kushee”一样对待,像对“黑鬼”。
…… 一边是内心的冲突,一边是现实中的冲突。
在这样的冲突中,他无法找到答案,于是他给她的养母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只猴子很幸福。
他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他有家人和朋友,他对森林很熟悉。
有一天很意外,他掉到一个多刺的灌木丛,他的身体都被刺包围了。
它们弄得他很痛。
他很想把刺弄掉,但他很快发现这是不可能的。
太多刺了,他的指甲里也有,这些使他最痛。
他该不该拔掉指甲把刺弄掉?
”直到他成年,这样的刺依旧刺痛他。
因为他是黑人,所以被心爱女孩的父亲歧视,那个女孩最终嫁给了他,可是断绝了与家庭的关系。
这个故事的另外一个主角,schelomo的养母。
一个美丽、善良、坚强的女性。
最令我感动的是这样的一幕,她听到schelomo所在学校的教员叫她为schelomo转学,因为别的孩子的父母怕他从非洲带了疾病。
她愤怒了,她朝着周围的家长和孩子叫到,他是健康的,你们这群白痴,他是我的儿子,他的丘疹是因为压力…… 她捧起schelomo的脸,添他脸上的丘疹,她是健康的,他没有疾病。
…… 影片的最后,他去巴黎学医,学成后以色列参军,作为战场上的医疗部队。
他中过一颗子弹,活过来,和等了他10年的白人女孩结婚。
在妻子生下孩子后不久,作为无国界医生回到苏丹难民营,电话中传来孩子叫爸爸的声音,他穿过帐篷,看到一个女人掩着面注视着他,那双眼睛犹如那晚送走他时的神情,他脱掉鞋,走过去,拥抱她,对她说:妈妈,我是你的儿子!
……影片最深刻意味是男孩成长过程中,身边的种族冲突。
白人犹太人和黑人犹太人,更深的白人和黑人。
片中的一场亚当是什么颜色辩论中,影片主旨明朗。
白人说亚当是白色。
schelomo说:上帝依照自己的形象用粘土创造了亚当,粘土是红色,所以亚当是红色的。
…… 亚当是什么颜色的?
他是白人,黑人?
人类的起源没有国界,生命之初没有国界。
只有LIVE AND BECOME。
生命的本意:生存 适应。
PS: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这是一个沉重的宗教和种族题材的电影。
什罗莫九岁那年,跟随母亲一起艰难生存在埃塞俄比亚和苏丹边境的难民营里,随时都有生命之虞。
当时的以色列正在执行一项“摩西计划”,将埃塞俄比亚裔的犹太人秘密转移到以色列。
什罗莫不是犹太人,但那天早晨,他的母亲将他叫醒,狠着心将他赶进即将被转移的犹太人队伍里。
什罗莫跟随一个刚刚失去儿子的母亲,以她的儿子的身份被送到以色列,又被一对好心的夫妇收养,但是每到夜晚,什罗莫都会对着天空的月亮说话,就如同说给自己的母亲听。
多少年来,什罗莫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以犹太人的身份保护自己,背着压得他喘不过气的包袱,还要处处因为自己的黑皮肤受到歧视......这部电影获得05年度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编剧奖。
我想该奖的评委们也如我一样,被片中许多情节感动,泪眼婆娑。
一个宗教,一个种族,就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和境遇,就能成为一个人永远挥之不去的梦魇,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个结太难解。
片中什罗莫的养父母心地善良,作为白人,收养一个黑人养子,他们的周遭也一定会遇到各种问题,但他们将什罗莫视为己出,尽管什罗莫从来没喊他们一句爸爸妈妈。
许多令人落泪的情节都发生在这对夫妇身上。
其中有一段什罗莫的养母在学校门口大声咆哮着为什罗莫辩护,不能不使人唏嘘。
而什罗莫的善良和聪慧也赢得了一个白人姑娘的芳心,这姑娘泼辣大胆,几度向什罗莫示爱,什罗莫都因为自己的身世一再拒绝,直到他们结婚的当晚,什罗莫仍然不敢道出真相--这爱,这温暖来得太不易。
世界在动荡。
被“摩西计划”拯救的人们又在以色列遭到身份质疑,电视上,有限的医药只发给某一种族的人、某一信仰的人。
什罗莫的养父主张他上前线当一名军人保卫国家,什罗莫选择了到法国读医学,其间,拉宾遇刺。
片中的音乐沉重、压抑。
即便是我这样极少接触宗教文化的人也能感受到其强烈的宗教意味。
看片的时候我就想,导演和电影制作者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拍摄这部电影的呢?
如果是我,没准儿我会时而咆哮的。
这是一个爱和仇恨混合参杂的世界,就如同牛奶和猪血的混合物,第一,你无法将他们完全分离开,第二,你没有其他的选择。
http://logten.iblog.com/post/3742/267114
eh,,left wing movie.左派的政治观点真是不敢苟同啊,看到阿拉法特和拉宾握手时Yoel的反应我就痛苦了...只有宗教观是一样的.最可恨的是这里根本不是希伯来语.很混合的态度...:(
说教,刻意。
我觉得男主真的没什么良心,养父母一家对他这么好,他总是打心里不愿接受这个家。我也认为人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但也不能对别人的雨露视而不见
音乐震撼心魄
若不是了解了点关于旧约·出埃及记,应许之地,迦南美地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等等等的背景,大概只会懂得里面的人性,而忽略了宗教层面。(2012.12.20)哎。
真宏大
“Go,live and become!”
近年看过的最好的片子。
被歧视的种族、凄绝的身世、可怕的疾病……,那些无法选择的,带在血液里的印记,往往成为一生的背负。在与常人看似没有分别的生活里,时时露出狰狞的面目,啃啮自己的身心,也带来对他人的伤痛。但也总会有人世间的善意和关爱,和饱经沧桑后的成长,让人终可将命运踩在脚底,跨越这种种缺憾的边界。
可惜了一个好本子
相信你都来不及骂他煽情就已经感动得一塌糊涂
題材當然是好的,只是拍的太煽情了點
这部电影我给五星,剧情饱满。感人至深。
教育小孩
很有深度的一部片子。一部关于以色列埃塞俄比亚人具有史诗气魄的电影。难得杰出的影片。
黑人犹太人融入以色列的题材,第一次看。有历史内涵,沉重中也幽默。儿童沙拉木演员表演的很棒。
什么是爱,无色,无味,无形。我们如恒河之砂般,被大时代被家国所裹挟,但我们可以用爱,如恒河之砂般,去付出。
好片子。
吵吵强烈推荐。05年的片子,06年左右看的吧。很长,但是很震撼。战争中的童年,亲情,生存。但是之后的生活呢?融入呢?总是要延续的吧,总是要成长、长大、爱的吧!
生命不分国界,大爱不分种族,愿世界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