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都青年

富都青年,Abang Adik

主演:吴慷仁,陈泽耀,邓金煌,林宣妤,周雪婷,博朗·帕拉雷

类型:电影地区:马来西亚语言:马来语,汉语普通话,粤语,英语,闽南语,手语年份:2023

《富都青年》剧照

富都青年 剧照 NO.1富都青年 剧照 NO.2富都青年 剧照 NO.3富都青年 剧照 NO.4富都青年 剧照 NO.5富都青年 剧照 NO.6富都青年 剧照 NO.13富都青年 剧照 NO.14富都青年 剧照 NO.15富都青年 剧照 NO.16富都青年 剧照 NO.17富都青年 剧照 NO.18富都青年 剧照 NO.19富都青年 剧照 NO.20

《富都青年》剧情介绍

富都青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没有公民身份证的阿邦和阿迪,在混杂外劳聚居的富都老社区里苟且偷生。他们无法享有一般国民福利,无法申请护照,连银行户头也开不了。哥哥阿邦天生哑巴,任劳任怨也认命,只求一份安定生活,弟弟阿迪则不甘向命运低头,从而违法贩卖假证件,他一心只想赚到钱就带着哥哥离开这个厌恶的地方。原本就过着不平等生活的两人,因为社工佳恩的热心,并自愿协助追查原生父母和出生证明的数据,但她的好意却导致一场意外发生,同时也让阿邦跟阿迪再次陷入水深火热的命途。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成人记仁慈医院珍贵约定跳跳车圣诞精灵吞弑失落之歌丽拉之谜汽车人总动员蚊人茜茜公主第四季喋血孤岛干燥的风铜锣湾大冒险追杀川岛芳子恐惧之灵毒战Double山无棱天地合骇战无声夜圣诞老人快乐再疯狂第二季我的青春不再见侏罗纪进攻首辅大人有读心术长江7号:超萌特攻队白蛇:情劫幽灵写手第三季绝招凡妮莎海辛第一季

《富都青年》长篇影评

 1 ) 社会对底层的漠视造就的悲剧

以下严重剧透讲述黑户青年在马拉的艰苦,无IC无人权,经常被警察查,周围躲避,只能做最底层的工作。

聋哑人阿邦勤恳老实,但工作会被黑扣工资,夜晚会被突然查户要逃走而流浪街头,喜欢自己的缅甸女孩远走他乡,唯一帮自己申请IC的女社工被自己害死,经历完这些,在狱中那段无声嘶吼,对人生感到无比绝望,最后发出全局唯一的台词“我想死”。

剧情睇落唔够连贯,可能因为配音系马拉语关系,字幕翻译不甚精准(特别粤语部分,台词和字幕不一致),理解存在困难。

最大的戏剧转接,剧情逻辑唔够严谨。

关键的命案发生,人物动机上有点牵强,女社工同两兄弟都熟,帮阿迪搵到亲生父亲,可以办IC,但阿迪唔接受,继而赶人,然后升起歹意,意图强奸,反抗中失手,造成女社工脑部大出血(什么情况下被人一推就能大出血?

)。

更令人费解的是,阿邦得知,回现场处理,发现女社工仲有一丝气息,但正巧门外印度工友上门送咖喱粉,可能系怕报警?

因为伤人必须去警察局,担心害怕被查身份?

用手捂住女社工,不让其出声,大量失血叠加缺氧窒息而死。

假如阿迪唔系咁极端赶人方式,假如阿邦在印度工友来时开门,二人报医,女社工都唔会死,真系被一语中的,跟黑户扯上关系很危险。

 2 ) 富都青年们的原罪就一个字——穷

生活在富都里的人都带着原罪,那就是穷。

因为穷而被轻视、被鄙视、被无视。

富都青年们在城市的边缘里苦苦挣扎,在社会的阴影里东躲西藏,幸福的人生是不存在的,美好的未来干脆就是个笑话。

他们活得那么卑微,像蝼蚁、蟑螂、苍蝇、臭虫……什么都像,却唯独不像人。

为什么会这样?

我不知道。

影片里失语的聋哑人阿邦也不知道。

也许正因为不知道,所以在影片的最后,当阿邦声泪俱下地喊出那三个字的时候,会那样地振聋发聩,让人心痛!

导演长片处女作加一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底层边缘人群加一星,影片有想法有表达有态度有诚意加一星,一众配角尤其是吴慷仁的表演再加一星,四颗星,推荐观看。

多说一句吴慷仁,看过他的表演就知道,这次的金马影帝的确是实至名归。

他的表演太顶了,最后那几场戏一度让我想起了《小偷家族》的安藤樱。

有这样的好演员是影迷之幸。

像这样的好电影和电影人再多点吧,更多地为那些失语的人们发声。

 3 ) 没有身份,只有恐惧!《富都青年》背后的血泪故事

前一段时间,《周处除三害》这部电影成为中文互联网上讨论的热点,而阮经天在本片中的精彩表演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然而在第60届台北金马影展上,阮经天却与最佳男主角的奖项擦肩而过,因为还有一个男人贡献出了更加精彩的演技,他的名字叫吴慷仁,他主演的那部电影,名字叫《富都青年》。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部视角独特的《富都青年》以及它的主演吴慷仁。

01 富都青年富都,又名半山芭,是马来西亚吉隆坡市中心东南部的一个区域,曾经是吉隆坡中下阶层华人的主要聚集地,而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许多当地华人逐渐搬离,这里慢慢成为外籍劳工的聚集地,而在这些外籍劳工中,相当一部分人都是没有取得马来西亚公民身份的“非法”劳工。

电影《富都青年》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没有公民身份的阿邦和阿迪两兄弟在富都的底层社会里苟且偷生,哥哥阿邦是一名听障人士,一直辛辛苦苦,任劳任怨,只想有一个安定的生活和帮弟弟阿迪争取到公民身份。

而弟弟阿迪则不愿意向命运低头,想通过各种不太光彩的手段赚钱,想让哥哥和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

然而随着一场意外的发生,兄弟二人习以为常的生活被打破,最终被迫分离,走向了生死两茫茫。

之所以说这部电影视角独特,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很少被我们了解到的领域,那就是马来西亚社会中严重的“非法外劳”问题。

根据相关统计,截至2022年,马来西亚国内的非法劳工数量约为120-350万。

而在这部影片中,我们能够看到以阿邦阿迪两兄弟为代表的数量庞大的无身份者,在马来西亚社会底层过着何等辛苦与悲惨的生活。

一直以来被亚洲社会所公认的“勤劳致富”、“爱拼才会赢”这些理念在这里统统失效,任凭你再如何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也还是要过着忍气吞声被榨干劳动力、连一个安稳觉都睡不好的日子。

阿邦最后在监狱里激动地用手语打出的那句“你们都过的很好,我也想和你们一样,但我没办法”就是这个群体最想要说出的心声。

那么,如此庞大的非法外劳群体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还要从半个多世纪前说起。

02 非劳血泪上个世纪70年代,亚洲经济开始腾飞,马来西亚也搭上了这趟经济发展的快车,随着新经济政策的推行,马来西亚国内出现了大量的劳动力缺口,因此开始大规模吸纳外国劳工。

而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内政局平稳等原因,马来西亚也成为周边国家诸如印尼、孟加拉、缅甸等地非法劳工和难民的目的地。

由于边境线较长和疏于管控,大量没有身份的外籍劳工开始涌入马来西亚,而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马来西亚政府也高举着人道主义的大旗而“默许”了他们的存在,根本没有制定什么关于这些非法入境人群的政策方针和政府预算。

而这些外籍劳工由于没有身份,只能在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情况下,以最低廉的价格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大量填补了马来西亚国内的低端劳动产业,尤其是所谓的3D产业(Dirty,Dangerous and Difficult,即肮脏、危险与困难),在《富都青年》中,阿邦主要从事的便是3D产业中的餐饮与批发菜市场行业。

如果就此发展下去,那么这些非法外劳虽然生活辛苦、没有保障,但也能勉强的在马来西亚社会中生存下去,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的放缓,马来西亚政府对待这些非法外劳也开始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转向了严厉打击,几乎每一年,马来西亚政府都会组织几次大规模行动,抓捕和遣返非法外籍劳工群体,在影片中,我们就看到了两次针对非法外劳的突袭行动,而只要被抓住,就意味着巨额的罚款与遣返,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因为躲避战乱或是在家乡衣食无靠等原因才流落至此,不论是罚款还是遣返,他们的生活都会在一瞬间清零,因此在影片第一幕的突袭中,才出现了有人宁愿跳楼也不愿意被抓的场景。

而随着外国劳工的不断涌入和经济的发展,马来西亚政府也开始极力推行“马来优先”的官方民族主义政策,种族色彩浓重的“马来人至上”原则甚至被写进了宪法之中,非马来人在社会资源分配等方面被挤到了最边缘,这让那些实际上为马来西亚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外国劳工却承受着巨大的恶意和偏见,甚至在官方和民间的论述中,会将帮助外国难民的人视为需要被惩罚的叛国者。

而在影片中我们也能看到,在突袭行动中,非法外劳的人格会被随意侮辱;区议员明确表示那几个要跳楼的小女孩反正没有投票权,死活与我无关;政府工作人员在面对帮助非法外劳的佳恩时那种鄙夷与敌视,这些都是这个群体在马来西亚社会中所受的不公平对待的最真实写照。

03 生存困境所以,《富都青年》所讲述的非法外劳群体,如今成了马来西亚国内一个特别的存在。

一方面,这些难民支撑了马来西亚国内大量的低端劳动产业,让马来西亚本国人享受到了劳动红利,而因为他们的特殊身份,本国雇主也可以堂而皇之的压榨他们,比如在电影开头,阿邦在辛苦工作之后,讲好的50老板却只给了30 ,而阿邦也只能忍气吞声低头认命,不敢与老板起一点争执,就是因为他没有身份,万一惹恼了老板叫来了警察,对阿邦来说损失可就远远大过20块了。

而在另一方面,这些难民又成了政客们手里可以利用的筹码,比如在2015年,马来西亚前首相纳吉就公开宣布接收来自叙利亚的难民,隔年又宣布为缅甸罗兴亚难民提供庇护。

但到了2020年,他却又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反悔,称马来西亚不欠罗兴亚人什么,难民们会“得寸进尺”。

不断变脸的政策,让许多来到马来西亚的难民无所适从,就像片中money姐所说的那样:“起初政府让他们进来,现在却又逮捕他们”因此来看,这部《富都青年》的出现是十分可贵的,它为全世界展现了这个马来西亚社会中“阳光照不进的角落”,让我们看到,这些如同蝼蚁蛆虫一般生活的人们,是如何既被压榨着劳动力,又没有任何发声的权利,在整个社会食物链最底端里苦苦挣扎的血泪故事,他们没有身份,只有恐惧。

而在马来西亚之外,我觉得这部电影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可以代入到每一个国家的每一座大城市里,在这些大城市的角落里,也同样聚集着无数来自偏远地区的务工人员,像清洁工、服务员、建筑工等,他们支撑着城市的运转,但却总是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他们的境遇虽然没有本片中表现出的外劳一样凄惨,但也同样需要被我们去看见,去倾听。

04 颜色细节在这部电影之中,还有一个隐藏较深的细节,那就是衣服的颜色。

我们能够看到,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中,两个主角的穿衣颜色是有着明显特征的,哥哥阿邦的衣服颜色以青绿为主,而弟弟阿迪的衣服颜色则是以红色为主。

之所以说这是一个隐藏较深的细节,是因为他们衣服的颜色,其实对应的是马来西亚身份证件的颜色。

马来西亚的身份证一共有五种颜色,分别是蓝、褐、红、绿、粉。

其中,蓝色代表是正式的马来西亚公民,可以享受全部基本权益,本国公民年满12周岁即可签发;褐色代表的是正在服役的军人;红色代表的是有永久居留权,但却是非公民,无法享有像投票等大部分权益;绿色代表是可以暂时居留,但需要五年一更新,在马来西亚普遍持有这种证件的都是在马来西亚出生却没有确定国籍的人;而粉红则是签发给未满12周岁的马来西亚公民的。

在此前的媒体专访中,导演王礼霖讲述了阿迪这个人物的完整设定,他父亲是本国人,而生母是泰国外劳,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抛弃了他们母子,阿迪被送往安置机构,并且被认定是泰国籍,只有拿着自己的出生证明跟父亲一起去政府部门办理手续才能获得合法的蓝色身份证。

因此,再来对比两人在片中衣服的颜色,阿迪虽然没有合法身份,但却有出生证明和确定的国籍,因此被官方视为是可以在此居留的人,相当于事实上的“红卡片”,他的衣服颜色正是与此相对应。

而阿邦则是完完全全没有任何身份证明的人,他的衣服颜色也正是与之身份相对应的绿色。

影片中阿邦送给阿迪的那件蓝色衬衣,其实也是在寓意阿邦希望阿迪能够早日找到自己的生父和解,拿到可以拥有合法权利的“蓝卡片”。

另外还有一处细节,就是在深夜突袭居民区的那场戏中,被查证件时,跨性别者money姐拿出的是一张蓝色的身份证,这表明他是可以合法享受一切权益的马来西亚公民,但他却蜗居在富都的这片非法外劳集中的区域,这也在向我们透露,性少数群体在这个国家里其实是和非法外劳有着差不多命运的人,都是受打压、无法为自己发声的那部分人。

05 百变吴慷仁最后,我想再说说吴慷仁。

在这部电影中,吴慷仁所饰演的是听障人士阿邦,虽然说不出话,但却是全片中最“响”的一个角色。

语言的缺失让他有了更大的表演空间,一切的情感全部都靠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传达,单单是临近结尾时那两场监狱会面的戏份就足以封神。

最震撼我的,要数他在监狱中跟法师会面的那场戏,阿邦这个角色从一开始的麻木,到不解,再到愤怒,最后到释然,吴慷仁精准地将一个生来就没有未来的人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当他艰难地用模糊的声音吼出“我想死”三个字的时候,我的眼泪也情不自禁地跟他一起流下。

可以说,吴慷仁对阿邦这个角色的演绎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至于我在恍惚中都忘记了他正常说话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如此精湛的演技,我想也跟他丰富的社会经验有关,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吴慷仁这个演员其实是半路出家,27岁才在影视圈出道,这在演艺界可以说是“超级大龄”的新人了,但在那之前,已经前前后后做过焊接工、建筑工、服务生、调酒师等40多份职业,而这些职业,也为他后来的演艺生涯提供了十分富足的经验基础,让他能够把每一个角色都诠释的非常到位、触动人心。

能够遇到这样优秀的演员,我想是我们所有观众的荣幸,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能够看到更多不同样子的吴慷仁。

 4 ) 短评(加长版)

并不好看。

从社工被杀这个时间节点来划线,电影前后简直割裂得不能再割裂了。

前面是那种庶民电影,偷渡客、个体户老板、黑户(工)、异装、嫖客共同组成了马来西亚底层边缘群体的人生百态,尤其是搭配上吴慷仁优秀的演技,很不错。

可惜后面搞了一堆所谓的救赎、呐喊、释然,就过分了。

先不说阿邦隐瞒真相让弟弟近乎后半辈子全程背负失手杀人的内心罪责和负担算不算伦理道德层面对他的二次伤害,就单说社工佳恩及其家属被冷漠地置于一个完全的客体来对待,这个视角的缺失就不能另人接受。

不夸张地说,后面的这些内容完全就只是为了炫技,而且仅仅只是抬高了演员的表演,营造了一堆moment而已;电影拍摄层面的提升,不多。

PS:误入国语普通话配音场,但好在本片当中有大段手语,违和感没那么重,尚且能接受。

PPS:能被引进,并且阵仗这么大是因为搭上了环大陆犯罪片的东风了吧。

2024年第16部院线片。

6/10。

 5 ) 披着困难人群的俗套情感剧情

电影初衷其实挺好的,位于马来西亚的黑户人群,为了留在这个城市而东奔西窜,四处躲藏,为了活着而去四处谋生赚钱,电影前一部分其实还挺好的,亲如兄弟的俩人互相帮助,聋哑哥哥一直在照顾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弟!

但是离谱的就是社工小姐姐好心帮弟弟找到生父从而让他有正式身份证,好心却没有好下场,弟弟失手打伤,后面的剧情就是很俗套的狗血,哥哥保护弟弟去自首入狱,哥哥处理现场时候把醒来的社工捂死了,也是醉了!

还好吴慷仁的演技在线,最后跟大师那场无声激情戏,还说出了六个字,哭戏绝了!

 6 ) 他的生活不见光,眼睛却那么亮

有幸在影院看完《富都青年》,这是一部在影院里难得的一见的,展现底层“黑户”们生活的影片。

故事里的一对“兄弟”阿邦和阿迪,虽然他们没有血缘关系,却相依为命,在苦难的生活里相互扶持,试图以自己微小之力拯救彼此。

其中吴慷仁饰演的聋哑哥哥阿邦,是全片最打动我的角色了。

阿邦黑瘦、无言、任劳任怨,吴慷仁把这个角色做了非常成功的诠释,在这位马来西亚黑户阿邦身上,我能看到的是无数底层人在穷困的泥淖里挣扎的缩影。

因为小时家里的一场大火烧掉了他的出生证明,连同他的未来一起被葬身火海,成为黑户的阿邦在马来西亚每日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

因为没有办法申请到身份证,他不能拥有一份正式的工作,靠出卖体力干着脏活累活,还会被苛责的老板克扣工钱。

因为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他时刻小心翼翼,半夜警察检查,他也只能躲在不被发现的角落里。

苟且偷生,就是“黑户”阿邦的生活。

所以面对喜欢的女孩,他不敢告白,不敢挽留。

他任劳任怨,也认命。

他渴望像有身份的公民一样,拥有爱人、拥有家庭、可以有一份正式的工作,可以正常行走在阳光下的马路上......这些渴望,仅仅作为他幽深的梦,从未提起。

但是我在观影时,注意到阿邦这样生活看不见未来的人,眼睛却是明亮的。

起初我归因为演员本人保养的好,但随着情节的推进,我发现阿邦虽然对自己的人生认命,但是他相信弟弟阿迪的未来可以变好。

阿迪自小被亲生父亲抛弃,与阿邦相依为命。

社工佳恩的出现,让他们有机会可以办理身份证。

比起父母双亡的阿邦,被生父抛弃的阿迪更有希望获得公民身份。

这位任劳任怨的哥哥,宁可自己坠入深渊,也希望弟弟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所以,在得知弟弟失手让佳恩“丧命”时,阿邦作为哥哥已经下定决心承担一切。

在监狱里,阿邦和僧人坦露心声,诉说他作为一个没有身份的人,在马来西亚不被接纳,东躲西藏,穷苦度日,他诉说他的渴望,渴望爱渴望家,他虽是一个聋哑人,但他以手语的表达却掷地有声。

最后,他喉咙里含糊不清的发出三个字:“我想死”。

阿邦的生活太苦,我想他在很久以前就想过得到解脱吧。

可是,阿邦后来见到最想念的弟弟,却告诉弟弟好好地活,因为弟弟有机会可以活得身份证,可以活得比阿邦好。

阿邦眼睛里的光,源自他相依为命的弟弟。

故事的最后,阿迪去见了自己的生父,我想他的生活一定会像阿邦嘱咐的那样,有了身份证,可以慢慢变好。

阿邦被处决,但是阿邦眼睛里的光,永远是明亮的。

 7 ) 《富都青年》离马华文学的距离还有多远?

作为移民文化产物,马华文学一直离不开关于“离散”的母题,历史的渊源让马华作家们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回顾,继承了现实主义表达,而地理和语言上的流动赋予马华文学一种异化而独特的语言风格,形成了对传统叙事的打破。

同样地,“离散”也是马华电影的表达核心,通过关注马来西亚背景下的华人生存状态,展开对身份与历史的诘问。

《富都青年》作为一部后离散时代的作品,已经剥去沉重的历史感,对当下关注的迫切性让这部马华作品显得非典型,然而这样的现实力度却有着更加直击人心的力量。

——莉莉猫

文:郑欣晴编辑:莉莉猫责编:朱学振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富都(Pudu)是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一片区域,是底层劳工、无身份人士、难民等边缘人群的聚集地。

因为火灾失去父母及出生证明的阿邦和被父亲抛弃没有身份的阿迪,作为无身份人士生活在其中。

阿邦与阿迪,即马来语Abang-哥哥,Adik-弟弟,替代了他们不存在的名字。

影片通过聚焦兄弟二人的生活,透视着整个马来西亚沉默的底层社会。

流徙和身份的寻找,一直是马来西亚华人电影中的主题,《富都青年》也沿袭了这一特征。

但与大部分马华电影不同,《富都青年》并不只局限于华人社群,而是站远了一些,使片中的非华人不再成为“故事的街景”,呈现了一个真实的马来西亚。

如台湾媒体所说,《富都青年》是“一部典型的马来西亚电影、非典型的马华作品”。

1寻找的和早已失去的从故事本身来看,阿邦和阿迪一直在寻觅一个合法公民的身份。

阿迪因为社工帮他联系到了亲生父亲,一度可能获得身份。

在他去拍摄证件照时,穿着哥哥送给他的蓝色衬衫。

马来西亚公民身份证是蓝色的,而红色没有完整公民权。

蓝衬衫代表着阿邦对弟弟阿迪获得身份,或者说获得“正常的人生”的期盼。

然而这件期盼的蓝衬衫在被追打时扯破,最后被缝补好,穿着它去监狱见了哥哥临刑的最后一面。

而哥哥阿邦,除了自己赤裸的生命本身,其他东西一概失去,直到影片的最后,生命作为最后一样所有物消失。

在法律和社会中,他的身份从未存在过,甚至到了监狱里才拥有自己的身份——在对法师打手语“我连身份都没有”时,他指向了自己蓝紫色囚服上的号码牌。

被社会排斥的人,因为被判处死刑而进入了社会划分的群体中,然而这种短暂的“身份”也随着绞刑索,同最后挂在衣架上的丝巾一起消逝了。

一种本不存在的巨大空虚。

2双重的失声影片中阿邦被设定为聋哑人,代表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失声。

整个边缘人群长期处于一种无声状态之中,控诉和反驳只能回响在群体内部。

正因为如此,沉默的反问变得更加有力量,所有压抑和被剥夺的都在阿邦的自白中爆发,所有的情绪都由他个人之口诉说。

吴慷仁的表演使阿邦的狱中诘问成为了电影的情绪高潮。

影片叙事上的薄弱和人物塑造的明显不足让人无法忽略,但表演和手语内容的结合使无声的语言变得极具力量。

这段长达五分钟的长镜头情绪由克制到难以自抑,而正是因为这种克制,绝望显得更加沉重。

阿邦临刑前与开照法师对话,从“但我得不到”到“我,没有未来”直至作为聋哑人模糊发出的“我想死”,是边缘人能发出的,比之前任何一段有声台词都更响的控诉。

阿邦对法师说话,也在对法师代表的宗教和宇宙诘问。

诘问过后就如阿邦打过的代表死亡的手语——掌心向上而后向下翻转,向下,向下,一切都消失了。

3后离散时代的马华电影长久以来的马华独立电影被归类为“大荒与蜂鸟”,“大荒”指对某一事物追寻又徒劳无功的个体宿命,而“蜂鸟”指以小击大,追溯被遮蔽的历史创伤。

《富都青年》作为“非典型马华作品”,可以被视为一种“城市中的大荒”。

虽然影片的母题是身份,但剧情更像是对马华电影传统离散叙事的挑战。

影片的两个主角都是华人,但对身份的追寻不再执着于祖籍地的情感连结,而是更加偏向自己在移居地的本土身份,与其他族群共生,并面临着同样的身份问题。

与后离散时代马华文学“离岛风格”和“拉美风格”不同,马华电影显然更偏向现实主义。

《富都青年》是一种新尝试,但如何使每个角色都“在场”,也许是马华电影需要被持续搅动的课题。

走出雨林,然后呢?

 8 ) 《富都青年》的珍贵和败笔

拿了台湾金马最佳男主的吴慷仁,那段无声控诉确实高,但我以为更高的是导演的视角。

看文明是在进步还是倒退,要看文明的进程里,人被赋予多少尊严和自由。

资本主义用金钱定义人的边界,提供探索旷野的自由,同时也异化人格,用消费主义制造景观,定义快乐。

社会有冗余生产,才有富贵闲人发明和创造。

而文明如活物,不断在赶路,过程中碾压到什么人,需要它们叫疼,社会才会开始纠错。

那些被碾压的群体,时常是失声的,没有发声途径的,不懂得如何使用喇叭的人。

替不能发声的人发声,就是创作者的责任。

文明建立在剥夺弱者的基础上的,正是文明,也让人不会对剥夺他人视若无睹。

我为王礼霖愿意把摄影机的视角对准外来人口寄生在国外生存状态而心有大敬,文艺创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正是将自己因为足够幸运,而得到的话语权,用来做事。

电影开头,寥寥数笔,就把外人劳工的困境精准表达:委托中介办理身份,被中介串通警察,双重剥削,绝望之下直接跳楼。

在务工市场被任意盘剥薪水,缺乏沟通申诉权利,有怒难言。

随意经过的警察会让他们瞬间触发逃跑机制,就像是开灯后四散逃窜的蟑螂,不见天日,在暗夜中行走,阿邦聋哑人的设置如同这群人的命运隐喻。

他们知道自己是非法的,政府引进外来务工群体,却不保障劳工的权利,系统性的剥削它们。

这部电影的视角是了不起的,但在叙事的底层价值上是失败的。

阿迪的角色在帮助东南亚难民取得身份时遭遇中介欺骗,导致他对一切帮助他的人都缺乏信任,在那位明显受过良好教育,忽略陪伴家人,把时间和精力都拿来帮助外来人口,帮助梳理他们的精神状态,帮他们申请ID,帮他们联系政府机构,帮受伤的他们找自己哥哥非法医治,帮他们找工作的佳恩,这样近乎圣母的角色,被阿邦和阿迪双双失手害死,这是电影在选择情节处理外来人口困境时的败笔。

佳恩的死亡反衬出外来人口的可鄙和可憎,导致前面近一半时长对劳工困境刻画功亏一篑。

阿邦在牢狱中眼含热泪对前来抚慰的僧侣哭诉自己的欲望,他要求社会和他人尊重他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权利,他却不曾尊重他人的生存权利,他和弟弟以及周围劳工得到佳恩那么多的帮助,在看到佳恩躺在血泊中,第一时间不是报警救治,而是捂住她的嘴巴,我们当然可以把佳恩的死亡理解为失手,可是这种失手损害了这个人物的魅力,自己弟弟阿迪的性命和前途很重要,帮助他的人因为是外人,他们的性命是不值得一提,是可以丢弃的。

阿迪当然更不值得同情,无论后来的他展现多少悔悟,都难以弥补这个人物的可憎。

佳恩跟他说只要跟生父出行日本一趟,就能获得合法ID,就能改变自己和哥哥的命运。

可以理解他当下的抗拒,要他跟生了他又抛弃他的父亲低头共游,他厌恶到出现PTSD的症状是正常的。

可是用强奸的动作来驱逐佳恩,不小心撞到她的头导致她大出血昏厥,他第一时间又是逃跑而不是救助。

他们原本只是中庸的群体,他们不存在善恶,是被社会剥夺的存在。

导演却举起中庸的刀刺死最大的善,这中庸被迫成为最大的恶。

他口口声声想要报答哥哥,恨不得下辈子当哥哥去爱那个收养他给他爱的聋哑阿邦,那份爱也因他不能克制的恶,成了无法令人信服的大话。

他清楚他和阿邦的困境是因为那张合法ID,不能办理银行卡,不能有驾照,不能合法的工作,这样残酷的现实,在卧薪尝胆就能幸福的机会面前,他退缩了。

最后他走到那位卖汤面的秃头老头面前,用这点改变就要观众同情他,这样层层递进的可憎刻画,却想得到观众悲悯同情的情感,也是太艰难了。

就像是绑着一名科学家,用她的命换两个混混的人生,其中一个还没换回来,这样的情节塑造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造物造人时,说自己的作品不分善恶高低,每个人的尊严和权益都应该得到尊重,但观众还是对这样的置换,情感上无法接受。

一味叫好,不会变好。

要指正那些珍贵,要它们变成社会现象,推动变革才是正事。

如果喜欢我的观点,请动动手指关注❤️也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日常烹煮一些艺术家、电影、书籍,欢迎前来做客食用。

 9 ) 这样的救赎我不服但吴慷仁我服了

剧本不算太行,但吴慷仁的演技真的让阿邦这个人物立住了。

值得细品。

也不能说是虎头蛇尾,只是高潮部分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而刻意波折的痕迹有些太明显。

也可能,是我个人实在不大能接受这样的所谓“救赎”,以两条生命为代价,甚至是故事当中认真生活着的两个“好人”,太重了。

阿迪成为那样的人、犯下那样的事,当然有社会和法律上的结构性问题,不全怪他。

但这结构性的代价由佳恩和阿邦来承担,结局是为了反思、控诉还是只为了令人扼腕?

我不服。

然而吴慷仁的一镜到底也真的太打动人了,那一刻他与观众交流依赖的其实并非手语,而是从眼神到身体流露出的全部信息素。

阿邦不会说话,环境里只有手腕上镣铐敲着桌子的声音。

阿邦原来可以发出声音,最后动物一样嘶吼出的音节走样的几个字,振聋发聩。

所以,被这情绪彻底征服的我,也不由得为人物织补逻辑缺口:就算阿邦的遭遇,是狗尾续貂生硬地给阿迪洗白,又有什么要紧?

就算脚踏实地过活的阿邦,成了遭受良心折磨断崖式崩溃于是选择“了断”的苦命人,这功利的剧情转折,又有什么关系?

那一刻,阿邦就像是一个活生生挣扎到力竭的真实案例,存在即合理。

话说回来,阿邦后期在监狱的一组镜头,从构图到布光都似乎有些神性,不知导演是否有一些宗教方面的考量或暗示。

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线上交流时吴慷仁说,其实拍摄中对于阿邦是否让阿迪清楚知道了自己的罪,有着更清晰的逻辑,但他接纳导演最终剪辑给出的这种模糊性。

很触动我的一点是,分享时吴慷仁屡次提到“我的同事”,后来才发现他说的是那些现实生活中没有身份证只好四处躲藏打着好几份短工的移工。

那一刻,他与阿邦仍为一体。

吴慷仁还说,虽然出名后选剧本的机会多了,但这个角色,真的是他花了心血“脸皮够厚”争取来的。

最后的独角戏,剧本上只有两行,最终呈现在屏幕上的,是一点一点请教着手语老师,不下30遍改出来的。

感谢他参与了这部戏。

于是,阿邦活下来了。

 10 ) 《超脱》之外大部分片子的空镜头,居然都在闯祸?

非原生兄弟,沉稳哥哥+病娇弟弟,很好用的一个人物模板,但是弟弟犯了一个这种角色最容易出的问题,就是病娇到不知道好歹,进而我认为导演对死去的女社工这么一个和两位挣扎在灰色地带的主角对比起来纯善的角色,表达的歉意过少几乎为零,这一点在狱警对着哥哥说出那句“我知道你是个好人”严重到了让我质疑片子道德取向的地步,女性观众们骂你们爱男也就无可厚非了。

片子兄弟情的主旨和对于贫困的社会思考在我这里是一直在打架的,尤其是兄弟的最终困境绝大部分仍然是他们只手造成的,这就让片子里那个“我们都是马来子民”的镜头显得有点混蛋了。

其实社会思考在哥哥演员那一段封神的表演之后,就在他一个角色身上表达完整了,兄弟情变成了角色的一个buff,前者甚至根本不必须通过兄弟线中的误杀情节体现,那么兄弟线在我这里就突然变得不需要存在了。

更何况,两兄弟究竟为什么沦落致如此境地,电影也根本没有交代清楚,不知道的以为你在讲弃养问题。

倒是把哥哥的自毁倾向表达出来了,但就被哥哥放弃断食的行为打破了,而没有通过赴死等等行为把情绪继续顶上去,怎感觉有点白演了另外,我现在发现空镜头这个东西是真的害人,虽然是凑时长,但也是在告诉观众,情绪我起了头了,剩下的几分钟给你们自己酝酿,那你前面你给出的情绪得是对的呀,如果接下来的镜头是为了强调你给出的情绪,那观众如果还处于对这份情感有所顾虑和质疑的阶段那就完全失败了,接下来的半分钟只会变成对观众的折磨,如果你还是对角色牙疼表情的怼脸拍,那就别怪观众事后对着角色开骂了,参考《她》的部分短评

《富都青年》短评

女社工真的倒血霉。吴慷仁面对临终法师的表演绝了。

6分钟前
  • Protingas
  • 推荐

没认真看,不好共情,东南亚好乱啊

10分钟前
  • boks
  • 还行

前半段部分富都市集還能看到達內兄弟的影子,後半段就一瀉千里晚間八點檔。吳慷仁還是帥的,演技也挺好,但一個演員不足以撐起整部電影。

13分钟前
  • 小宝
  • 较差

我并不为这两兄弟所感动,但为片中出现过所有生理上为女性的角色感到惋惜(开头要跳楼的女孩,惨死的女义工,落寞的缅甸女孩)。非法移民本身就是要纠错的,法律的本身在于公平,非法移民是滋生犯罪与黑暗的温床,这是不争的事实。片中的弟弟,欺骗,自私,寡情,胆怯,外强中干。我实在没发现他有什么闪光的地方,哪怕一丝丝善良。最终还父子相见,全身而退,实在不应该给他一个光明的未来。与其说聚焦非法移民,不如说一对深柜之间的欲言又止。

16分钟前
  • 一二三四卌
  • 还行

剧本有些刻意,故事转折也很生硬,全靠演员演技挽救。

17分钟前
  • sweetbear
  • 还行

虽然有转折,但总体太平了,纯属吴慷仁个人show。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大概反应过来莫名感到的淡淡不适感来源于哪里,马来背景、台湾主演、粤语台词、国语bgm,即使理解电影想表达的多移民文化背景,但我一向不喜欢这种mix大杂烩。(小tips,成年人在电影院看电影的基本素养,再好哭也不要比主演哭的还大声好吗,长达半个小时的吸鼻子声比吴慷仁哭戏戏份都重)#BJIFF2024

21分钟前
  • 27号侦探社探长
  • 较差

把两个爱自己的人从世界里抽走 突然就崩塌了

26分钟前
  • 徐友惟
  • 推荐

看了半个多小时,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实在看不下去了。

31分钟前
  • 凌生
  • 很差

无论是人物设定还是核心反转,从头到尾处处落入窠臼,围绕身份问题,没有描摹出任何丰富可信的底层图景,故事的悲剧性被情节的不合理稀释殆尽。第三幕的狱中段落有些冗长了,但吴慷仁一段长镜头表演实在细腻,闻者伤心见者流泪,是货真价实的影帝级演出。想起来有次旁听影展的评奖会议,刁亦男说烂片更见好表演,诚不我欺。

33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完全可以为或只为影帝喝彩。吴慷仁这些年的臻入化境,实在是影坛珍贵的幸运。有他在,故事就多了层次的穿透,多了情感的拖曳,他是那种哪怕顶着光环,也还能让我相信破碎与难堪的演员。那几段痛得太剔透了,会形成一片沼泽,把人溺到里头。两个男人之间捅不穿的微妙情感,边缘到没有身份证、没有性别的暗角,背后又是Money们撑开的半片残空,整个外在密不透风、杯弓蛇影的压抑,这些时日总觉见微知著,心有戚戚。但也确实是个有待丰富、有待脱俗的剧本,要是没有吴慷仁,没有他带动陈泽耀和邓金煌,该怎么是好……(法师那段,都没人给他翻译吴慷仁的手语唉)

38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2023 FEFF online 金馬大熱門的吳慷仁是太絕了,光良投錢出品李心潔監製典型攝影美學優於本子的一作,鏡頭語言乾淨有自輿自樂、物哀之美,粵語台語客家話馬拉話如同兄弟倆前路茫茫的混亂出身一樣,一個不服於苟延殘喘另一個認為他們根本沒有選擇權,兄弟關係證志大馬底層風貌,以尊嚴妝點淨萍本我,監獄那段手語我相信將會成為華語影史教科書樣板PS:爛屎文戲,全片全靠吳慷仁那幾十秒撐起

39分钟前
  • 別有用心美少女
  • 还行

住在富都,所以看了,好烂。

40分钟前
  • 一只充眠宝
  • 较差

1.为了不干扰后半段兄弟情的煽情节奏,被害女孩一面的声音在凶案发生后彻底被抽空了。比起命运让哥哥无法发声,她的“失语”,才更值得观众的眼泪。2.弟弟走到灵堂,剧情却不敢引导镜头跟进去,让他面对女孩的家人朋友。不仅如此,竟还让这个凶犯回到他犯罪的地方,在血泊上放了一束花。这不是悔罪,这是吃人。更不要忘记,悲剧之所以发生,不是因为一般的口角,而是强、奸、未、遂。“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这种宣传语不适用于这里,主创到底在替谁发声?3. 充满人性的典狱长跟前半移民局的冷漠工作人员仿佛来自两部电影。4.而在女孩默默死去后,两兄弟的煽情拍了那么长,一遍遍磕鸡蛋,一遍遍流泪,语言障碍的哥哥甚至做了场演讲。吴慷仁演得真的很好。但我只感到恶心。

43分钟前
  • 奥兰少
  • 较差

吴慷仁演技好到让人下巴惊掉的地步,但演得越好越衬得故事有如狗屎。荒谬剧本又进一步放大了吴慷仁的个人高光。讲真女义工遇到男主兄弟究竟是倒了几辈子的大霉啊?

4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较差

五星全给吴慷仁!影帝给我拿!!!

52分钟前
  • 來到夏天不然
  • 力荐

???这个让我一脸问号的剧本一文不值,三星给兄弟俩的演技。吴慷仁有段监狱里用手语质问的戏份,很是精彩!

54分钟前
  • 火火
  • 还行

JAFF 18,居然看到爆哭,和法师那场戏太精彩。推荐。

55分钟前
  • 对方
  • 力荐

好演员摊上个这么事儿。哥弟的困境不是身为华裔的佳恩造成,所以爆发力极强的自白控诉显得极为割裂。导演一边强调弱势群体的艰难向上求生,展现他们面对的种族隔阂与歧视,一边安排佳恩无辜丧命,“善良”主角团却全然没有愧疚与自省,充满矛盾。如果刻画的是底层恶人倒无所谓,但大篇幅煽情杀人犯们的情谊和互救,只会让人共情女性受害者,而不是即使边缘群体仍可能迫害她的男同和tran。视听都很舒服,配乐有潮湿朦胧又空灵的质感。

58分钟前
  • Silencio
  • 还行

春光乍泄的走马灯和骨科更配哦

1小时前
  • ◎基本無害
  • 还行

吴慷仁监狱会见僧人手语戏,直接影视经典

1小时前
  • 凶神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