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意思的是拍摄手法,以及叙事的错落有致。
没意思还是这样子一个情节。
不过难得的是这个结局虽然有点过于美好,但是又比我想象中的要含蓄很多,不至与觉得很落俗的感觉。
我很纳闷的是参议院议员开会的地方会随便让一个孕妇进去吗?
那恐怖分子乔装打扮一下不就。。。
- -?
Douglas 的扮演者我们从《后天》、《断臂山》之后很熟悉了。
大男孩的脸演一个每天生活得有些压抑和疲惫的角色,用许多带着空白感的沉默、少许带着诉求、无奈的眼神和少许肢体语言的抖动,诠释了Douglas在动荡的局面下一种被迫镇定面对态势的无奈。
但个人觉得,角色的显得有点头重脚轻。
(不过看完后会觉得其实这是一种大牌明星没有突出性表演的结果。
) Isabella 这个孕妇,一开场的顶着10月的大肚子踢足球让我汗颜。
而后顶着自己忧心忡忡的压力以及痛苦,为了丈夫而不停的奔走,也让我汗颜。
孕妇貌似不能这么折腾的吧!?
最后的打击使得她在参议院动了胎气,这里是一个很好的转折点。
导演用了很大的一个落地窗户作为背景,外边是一片清澈的蓝天,因为光线的原因,人物只是一个轮廓。
不要以为这是很简单的场景设定,导演是有寓意的:再混浊不清的事情都会逐渐随着时间的深入变得清晰。
如此紧迫的关头,孩子的出生给整个系在弦上动弹不得的情节,带来了一线生机。
电影的角度很多: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处事,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心情。。。
也许晕乎的人估计很容易被弄得更晕乎。。
至少影片突然间回到那个爆炸的画面的时候,我也有点不明白。。
还重新回去琢磨了一下。
想起一句话:时空的画面就是这么被镜头拉回。
原来是以自杀爆炸事件的时间为轴心,摊开两个时间的交错记录。
其实这种晕乎的感觉比看《科洛佛档案》时,天空出现哥斯拉好多了。
不过在摩洛哥的那段很是钟情,有独立电影的感觉。
不停的用慢镜头去辐射情节的紧迫性,四溅的泥水也好飞扬的尘土也好,都这么摄入你的眼睛。
片子整体的感觉给人一种平衡感,不会觉得哪个角色很突出,哪个角色压根没觉得有出场的必要。
所有角色的共同演绎,平衡了这部片子的感官,虽然有些慢动作还是让人有一丝的揪心,因为我不知道他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情。
但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PS:原声还不错。
反主旋律影片,不同时间线的三线叙事,最后归一,故事讲得清晰明了,很有味道,剑指cia的非常规引渡制度。
吉伦哈尔和伊万麦克格雷的表演可圈可点,深刻反思美国在911后如惊弓之鸟,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反恐策略,cia仅凭未经证实的嫌疑即可绑架、刑讯、暗杀任一国家公民,甚至是美国人,如此反恐到底是在消灭恐怖主义还是在给自己制造更多的敌人?
站在反恐前线,当身边的战友一个一个倒下,当自己也身处险境,当你的决策可以拯救成千上万的无辜生命,错杀一个嫌疑人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但如果这个嫌疑人是你自己的亲人呢?
该如何选择,引人深思。
其实个人觉得,结尾应该加个反转,被吉伦哈尔放走的埃及籍男子其实确实一直在暗中帮助恐怖分子,或许更值得玩味。
看了歌华有线的推荐以后,看的这个片子--2013.1.15画面昏黄,中间有一段倒叙的手法,看到最后让人还得回忆片中的各个情节,真是有种小穿越的感觉。
其实到最后也没说清楚那个人到底是不是恐怖分子的帮凶,应该不是吧,男猪脚不是给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么。
这片子看的让人很沉重,尤其是受刑那部分。。。
没看的还是不要看了。
没意思。
很扎实的剧情,呵呵 回味一下里面印象深刻的台词吧.一: 反抗犹太复国主义者和现代十字边的圣战,是信徒与异教徒的决战。
是善与恶的决战。
消灭异教徒和伪君子是你们的神圣职责。
如果遇到叛教者你们要掐断他们的脖颈。
十字军总是满口民主自由,圣战是实现自由的唯一途径!
不要惧怕他们的子弹,子弹除了让你们的灵魂解脱,还能做什么?
在审判日来临时,当你站在全能的安拉面前,他问你:为什么你没有为安拉的事业而战?
为什么你没有为被压迫的男人、 女人和儿童而战?
你的身体是我给你的武器,你用它干了什么?
你将如何回答?
你是展示烈士的伤口然后走进天堂之门? 还是羞愧的低头被地狱的烈火烘烤? 胜利来自安拉!
愿全能的安拉赐你们平安、幸福和光荣!
阿门!
二:A:能否单独与您谈谈?
C:当然了。
A:我想打听一名委托人的丈夫,安瓦 易仆拉辛,这个名字熟悉吗?
C:不,恐怕没听说过。
A:埃及裔。
C:斯密斯先生,你想您选错了谈话的时间和地点。
A:是的,我抱歉。
但我给您打过电话,但没得到回复,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C:那我就给你答复,我没听说过这名字。
A:若媒体得知这件事会如何?
一个有家有室的纽约大学毕生,未受任何指控便被羁押,请律师的权利也被剥夺,不知被关在了哪里。
C:亲爱的,在你开始长篇大论之前,为何不问问你们领导,为了一个恐怖分子他情原兜多大的烂摊子?
A:或许他支持法定程序呢?
也许我该寄本宪法到您桌上。
C:你到底更看重哪样?
某人的失踪?
还是国家安全政策?
A:人在你手里。
C:我没这么说。
A:你不说我也知道。
易仆拉辛应该被送回美国。
若他有罪,审判他,否则放人回家。
C:宝贝,这是上不得台的事情。
在伦敦市中心有超过七千人他们 今晚还活着,就因为我们靠这种手段获取的信息,为救一个人而让七千人送命,也许你能对此心安理得,但我在伦敦可有子孙,所以我对我的工作很自豪。
而你不是。
A:除非您的子孙就是易仆拉辛。
C:我还是明早寄一份911罪案报告到你的办公室吧,你也可以心安理得了。
1,看到快完了才发现是两条时间线。
2,美国人审视自己的意识还是挺强的。
911后全国戒严,随即又思考自己的草木皆兵是否正确。
3,以防万一,去美国的飞机上切记死活留下点“你曾到此一游”的证据,免得CIA怀疑你入境记录一删就查无此人了。
4,睁大眼睛找个深爱你的好人(深爱,好人,两点缺一不可)做人生伴侣,你失踪时只有他会不遗余力的找你。
刚刚看过这部电影,很沉重,我不记的有几部电影像这部电影那么沉重,但是这部确是近期最引人深思的电影. 经历911的美国人民,看来很多人还笼罩在恐怖的阴影下,由于恐惧一些不合理的做法也出现了,这是一部关于美国人在到处讲指责他国人权问题,他们的人权问题反而更让人深思.亲爱的朋友希望你们能看这部电影
关于本片,可以有很多的角度去品位.到底是为什么发生了这些,片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去支持自己为什么这么做.如果只去听取一个人的说法,你也许会理解他赞同他,这也是本片给我们带来的各角度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本片没有讲述事情最开始的原因,只是能看到所宣扬的仇恨,最后带来的痛苦,虽然国人没有卷入伊斯兰世界和欧美的战争中,不过还是要看到仇恨带来了什么.感兴趣者可以看看译言网的一些相关译文,也许会增加一些理性.http://select.yeeyan.org/view/367705/353530自杀式袭击者是如何炼成的有一些特征把杀人凶手和一般人区分开来。
第一个是这些人大多有一些精神疾病,疾病使他们产生寻死的念头。
第二个特征是这些杀人者都深深感觉到自己是牺牲品并坚信自己的人生被那些欺侮、压迫或虐待他们的人给毁了。
真正关键的是,这些愤愤不平的个体感到自己遭遇了严重的不公正对待,并且坚信采取暴力手段复仇是正义的。
第三个特征是从杀人中获得名利和荣耀的渴求。
超过70%的凶手杀人后自杀的案件发生在伴侣、情人或性伴侣之间,作案地点往往在家中。
凶手厚颜无耻地在公共场所制造自杀式袭击是非同一般的。
大多数制造自杀式袭击的恐怖分子都相信自己死后会被人们尊奉为“烈士”。
显然,恐怖组织会制作一些殉道录像带和大事记,以便吸引那些绝望的灵魂自愿地把自己炸为飞灰。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39879/146072?from=rss_related如何理解“伊斯兰圣战分子”
有思考。
那个人是否恐怖分子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人当不当人。
罪恶在恐怖分子,也在反人民政府。
我喜欢碧蓝航线一句话,我们要证明,人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优雅的生活。
不管你处于那一方,都没有严格的对错之分,但处于矛盾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学习一下道家的顺其自然,跳出于局限自己的位置,不从自己出发来思考。
所以两个议员无能为力,情报女boos一意孤行根本不在乎一个生命,政府反恐部门不需要真实情报只是要自己想求,最后只有男主放下被恐怖袭击的恐惧,选择不那么合规的方式,释放了人。
因为站在高处看,他是不是恐怖分子都不重要,就是恐怖分子情报也是拿不到的(假情报),即使再做案,但也不能为了不受伤害而伤害人性,活的了却没有了善良也不配称为活着。
不要忘记我们不是恐怖分子,不能用恐怖分子那一套来对付,不然两者就没有区别了。
我想这是我看过的反恐题材的电影Top 1。
再次强烈鄙视中文译名,为何如此之烂,如此之罔顾电影的真正主题。
不过"Rendition"也确实比较难翻译...本片阵容非常强悍。
导演是执导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黑帮暴徒》的南非人加文·胡德。
主演包括奥斯卡影后,“律政俏佳人”瑞茜·威瑟斯彭(千里寻夫的孕妇);来自《断背山》的杰克·吉伦哈尔(良心发现的CIA探员);两次摘得奥斯卡影后,并14次获得奥斯卡提名的梅利尔·斯特里普(CIA的冷血高层);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来自《阳光小美女》的艾伦·阿金(参议员);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彼得·萨斯盖德(参议员助理,女主角的前男友);以及J.K西蒙斯,鲍勃·高顿等。
这些只是美国演员,还有几个埃及演员的演绎也十分出色:Omar Metwally(被冤枉的男主角),Mohammed Khouas(自杀爆炸小帅哥),Zineb Oukach(小帅哥的女朋友,长得很像莫文蔚),Yigal Naor(埃及情报机构头头,小帅哥女朋友的爹)。
如此大牌的阵容,演技自然十分出色。
不过还是老戏骨梅利尔·斯特里普最入木三分。
如此之多的角色,可见本片的故事脉络有多么庞大。
在反恐题材的电影泛滥的今天,这部电影抓住了一个点,那就是9·11之后美国情报机构草木皆兵,滥抓无辜,滥用私刑,导致了许多冤假错案。
这是一个很不错的看点,加文·胡德很善于将矛盾演绎得十分真切,让人扼腕叹息。
由曝光CIA的黑幕升华到对恐怖主义如何产生、民族和宗教冲突的思考(反正是触动我去感叹思考了)。
本片的情节也很不错,尽管我猜出了每个角色的真实身份,但是影片的时间线索的设置实在巧妙,我完全没有觉察。
动作场面也挺好,但不是主题。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看完这个片子,我哭了好久,那种痛和无奈是从内心深处发散出来的。
其实这片子里面宗教的成分并不强烈,中东的年轻人更多的是为了复仇。
他放弃了爱情和家人,虽然在最后关头他哭着,犹豫了,但后悔已经来不及了,被幕后指使者射杀,和爱人一起炸死,也算是另一种幸福吧,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
Abasi一直在找女儿,却不知道,他反复看的爆炸录像里,那个挡住人弹的女人就是自己的女儿。
直到他找到那个穷小子的家,看到照片上失去的年轻人后,才知道一切。
奶奶哭着说:这是真主的旨意。
Abasi回到家,和妻子对视,面颊上的泪水未干,这对中年夫妻的那种痛,也相当的令人心碎。
原以为一个整天折磨犯人的暴君是冷酷的,但其实大家都是人。
美国方面似乎是大家讨论比较多的,我也不想多说了。
政治就是这样残酷的,无论是掌控不了自己命运的人,还是整天把别人的生死捏在手上的人,大家都不好过。
但最后的镜头是,化学家回来了,他的小孩也降生了,一家人团聚了。
如果说这部影片的主旋律是黑暗和痛苦的话,这结尾就是黑暗中的那星光,痛苦中的甜蜜了,因为那就是希望。
在这个全世界似乎最有人权的国度,生存也是艰难的。
这就是命。
虽然我是相信命运可以挣脱的,但我们所有人的生命都是掌握在神的手上的,除了献上,我们什么都做不了。
Reese演这个电影最大的着数就是成了Jake的女朋友。
反恐问题的中的两类错误,“拒真”与“存伪”,公共安全与个人权利是天平的两端
今夜Channel TV Guide,应该说算越往后越精彩的一部电影,尤其是结尾部分让我对它的评价上升了好几分。虽然剧情仍有不切实际的一面,但是至少这种片子换在中国还没开拍剧本就会直接枪掉了吧。
剪辑加二十分,蒙太奇很好地迎合了对悬念的营造。刻意不煽情的镜头语言让这部片子更有力量。
接客的角色姓freeman一刚,北非的小驴小狗好可爱惹
杰克•吉伦哈尔
快睡着了
我觉得很好看啊,但是杰克放走了被害人他会怎么样?
野心是大,但拖是真的拖,群戏一塌糊涂,审问占的剧情篇幅太大整片缺乏重心,吉伦哈尔在里面从头到尾就一个表情“frowning”
几个段子绞在一起,没什么味道。配乐不错。
老美的电影就喜欢把时间往插批了整
關鍵危機
反恐片的另一个视角。这种片子属于看的时候悬念迭起节奏紧张,但是看完便索然无味不想重温的普通商业片。配合《猎杀本拉登》、《酷刑报告》一起食用效果更佳。
他们是因为这部片才开始姐弟恋的吗?最后有惊喜
在剪接上玩了点小花活儿
差点因为破译名而错过这好片了
一开始就交代几条线索和主要人物,接着是爆炸,然后是几条线索平行叙事,像《巴别塔》导演擅长的结构,这些线索逐渐汇集,达到电影的高潮。类似这种结构近几年已经很常见,没有什么新意。有新意的是在平行的叙事结构中加入故事时间的交叉错落,给观众了一点意外。
时间线太乱,而电影又没有好到让人再看一遍理清时间线的程度。。。
恩。。还不错
很深刻的电影!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