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桑临死时终于解脱,妻子是付出很多,但她是托桑痛苦的根源之一。
类似的事情还有,多少人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干涉,甚至禁锢你的思想和人生。
世界上唯一合法的囚禁是刑法对犯人的处罚,其余的不论以爱为名,还是以“我是对的”“我那么爱这个家”为名,无非是自私罢了。
但好多妻子观影时角色代入了,导演利用了大奶思维谄媚了票房
这里是一个不一样的托尔斯泰,和他留个我们的圣人印象不同,他也有喜怒哀乐,和世间对他和妻子决裂的事实相悖,他对妻子爱之深,让人为之落泪。
他们的爱情那么单纯的,甚至与生活分离。
在革命面前,他们是敌人,甚至恨不得杀了彼此;但在爱情中,他们确实是彼此生命中的挚爱,离开了彼此便不能再活下去。
沉浸在爱情中的他们,即便到了暮年,却依然是孩子的样子,嬉闹,欢笑。
可惜的是,爱情这种东西并不是能独自存在的,所以他们为了生活争吵,为了革命怒吼,生活中的他们没有一丝平静。
妻子可以理解他的所有话语,并且有最完美的诠释,像那句“最好的状态,是有人懂你的欲言又止”,而她懂,真的都懂,只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生活背景有着极大差距的他们,要用相同的理念去面对众人实在是有些困难的。
但其实,这也是他妻子的爱,不过是一种自私的爱,想要独占他所有的爱,我们要如何说一种自私的爱有错呢?
哪怕他们爱的疯狂,天天政治怒骂,没有一天平静地生活,以至于托尔斯泰不得不离家出走,他却还是死前呼唤她名。
一段最刻骨铭心的爱,永远不曾减少的爱,与日俱增的爱,
記得影片結局托爾斯泰夫人索菲亞未在最後一刻被獲准進入托翁的房間,在那里目睹他的去世,隨後靈柩被抬出,走向聚集在小站的悲痛的人群。
這當然是電影導演的手法,故事集中在與托翁關係密切又互相衝突的人物之中。
其實,俄羅斯大文豪帕斯捷爾納克也見證了最後的時刻。
帕斯捷爾納克在自傳體隨筆《人與事》中,回憶他父親帶著他去為逝去的托翁畫像。
文中描寫了索菲亞痛苦的傾訴,表達了自己對托爾斯泰主義的評價及對索菲亞的同情。
“我們進去的時候,房內已空了。
滿面淚痕的索菲亞安德列耶夫娜從遠遠的房角落里迅速朝父親走過來,抓住他的雙手,噙著淚抽抽噎噎地說:‘哎,列昂尼德奧西波維奇,我太苦了!
您是瞭解的,我多麼愛他!
’接著便說起她在托爾斯泰出走以後,如何想自殺,往池塘里跳了水以後,又如何被人救起,只剩最後一口氣。
房間里臥著一座像厄爾布魯士一樣的大山,她便是它的一個大峭壁。
房間里有醞釀雷雨的佈滿半邊天的烏雲,她便是它的一道閃電。
她不知道她具有峭壁和閃電的權利,可以保持緘默,用難以猜測的行為壓倒眾人,不參加同世界上最不是托爾斯泰的東西托爾斯泰主義者爭論,不去迎接這一方挑起的小小的戰鬥。
而她證明自己是對的,她把父親請去作為見證,證明她在忠誠和思想的理解上超過對手,她會比他們更好地保護死者。
我想,天哪,可以把一個人,何況還是托爾斯泰的夫人,弄到什麽地步啊。
”後來在眾多針對索菲亞逼迫托爾斯泰出走的責難中,高爾基為她說過公允的話。
事實證明,帕斯捷爾納克也是。
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脸,你会不会把你的左脸也转过去让他打呢?
很多基督徒都曾被问到这个问题,因为在耶稣的登山宝训里,曾明明白白地这样训诲他的门徒。
而在我最新听到的一个故事里,发问的人真的挥掌打了前来传教的牧师,而且是打完了右脸再打左脸——被打的牧师人高马大,曾经是一个武官教头,毕竟没有还手。
这还不是登山宝训里最挑战人的训诲,还有:“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这人心里就已经与她犯奸淫了!
”“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
”……多数人把耶稣的话看作一个隐喻,并不真的照字面意思来遵行;然而也有人严肃对待,诚实、努力地按照耶稣的吩咐去行,好像托尔斯泰。
“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
”耶稣如此吩咐那个想要跟从他的富有的少年官。
于是,托尔斯泰释放了他的农奴、放弃了他的版权,开始处理他那庞大的不动产。
然而像每一个认真的基督徒一样,他遇到了信仰与现实难以调和的痛苦与折磨。
他放弃了打猎、烟酒和肉食,却舍不得钢琴和家具,他将物业转到妻子的名下——始终无法实现他渴慕的那种完美与自律。
传记作家威廉·希勒在《爱与恨》一书中,描述了托尔斯泰的三种搏斗:与自己的写作困境搏斗,欲望与信仰的搏斗,与妻子“至死方休的搏斗”。
而后两种搏斗其实因果相连。
《最后一站》表现的是托翁最后的几个月,也正是他与妻子桑尼亚的“搏斗”到白热化的阶段。
搏斗的焦点正是版权问题。
早在1891年,托尔斯泰不顾妻子的反对,声明放弃自己从1881 年以后出版的所有作品的版权;而到了1909年夏天(去世的前一年),他甚至草拟了一份遗嘱预备捐出所有的著作权。
然而,桑尼亚并不理解丈夫的信仰实践,版权的放弃对她而言,意味着剥夺了子孙的权益。
桑尼亚的斗争对象是切尔特科夫——这位为夺得托翁所有著作权而不择手段的托尔斯泰主义的门生。
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日子,终于逼得82岁的老人半夜离家出走,最后在喧嚣的镜头前落寞地死去。
电影的片头,导演引用了《战争与和平》里的话:“我所知道的一切,皆因爱而起。
”这句引文,连带信仰背景的缺失,再加上海伦·米勒过分卖力的表演,电影多少沦落为一个女人歇斯底里的爱情表达和利益斗争;也使得许多人在同情托太太之余,错解了托先生,继而指责他自私和虚伪:既然他反对贵族特权,为什么还生活在大庄园里,让一大群戴着白手套的佣人伺候着呢?
托翁身后百年所承受的指责,与他活着的时候所面对的一样犀利。
妻子在日记里抱怨他从来没有向她和孩子们表达过爱意,兄长也说他言行不一,而他的对手们更是挑战他:“你讲得非常好,但能实现你所信的吗?
”但是,托尔斯泰并非是虚伪的,“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茨威格语)其实是真诚到无法自欺。
他说:“攻击我吧,我自己亦这样做,但要攻击我而不是我所追随的道路,就是我向任何提问的人所指出的那条路。
倘若我知道回家的路而我跌跌撞撞地行走于其上,那条路是不是就因为我左摇右摆而变得没那么正确呢?
”作为一个被福音深深吸引却同样无法实现耶稣理想的人,我完全理解托尔斯泰的处境。
然而,就像杨腓力说的,“登山宝训逼我们认识到上帝跟我们之间遥远的距离,而任何企图通过降低需求去缩短那距离的都完全错失靶心”——托尔斯泰(以及他的攻击者们)所错失的,正是在这遥远距离之间抓住上帝的恩典。
或许正是为了弥补自己未能在世上实现福音理想的遗憾,托尔斯泰在晚年塑造了聂赫留道夫(《复活》)这样一个人物,来表明自己所坚持的道路。
一个人,代表了一个主义,爱的主义,以无爱的主义作为结局。
一种思想,大声喊叫的思想,因为喊叫的声响,统治了得出思想的人。
这样的故事是一个个古老的故事组成的【大的故事】,所有的人都和这样的故事有关,或者,他们都是故事中的主人公。
当托主义把托尔斯泰自己牵连在内的时候,当拼命反对私有制的托主义反对了他自己私有的爱情的时候,当他将作品“签”给所有人民的时候,他沉默了,可那并不是真的沉默。
托尔斯泰没见过公有制的世界,他曾梦想着,他竭尽所能地建立公有制,文学,思想,主义,权力……让批判和运动推动他进入那个理想的世界。
这时,妻子说:有人要用一万卢布买你的版权,否则你可怜的家人将被饿死。
托尔斯泰回答:我没见过这房子里有谁饿死。
后来,真的有一个类似的 主 义 让人饿死了,就在他脚下的俄罗斯,那片最肥沃的土地,伟大的思想者没能有幸看到,除了他那些伟大的著作。
伴随着一个青年人的即将离去而最终缄口,托尔斯泰消失了,在公众的视野中他永远沉默了,他用这种极端幼稚的方式结束了极端严肃的议题,谁都不知道离去的他此刻能想什么呢?
就要将生活抛之脑后了?
在我看来,未必。
爱?
也不一定,运动?
更不太可能了,主义?
也不对,或许,他的沉默,伴随而来的,只有空虚,或者寂寞。
青年人接受了这个世界给自己的最好教育,这似乎是一个无关爱的教育,相比之下,那些【名著】和【他教给我们的主义】就像一坨坨SHIT一样无力。
就在托尔斯泰离去之后不久,一个更加激进暴力的主义光临了这个国度,他们推翻了沙皇统治下的一些政治结构,他们要……未来,在等待着这个青年人,不,在等待着你我。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鲁迅《野草》题词·
Your youth and your desire for happiness cruelly remind me of my age and impossibility of happiness for me. 这段话很让我感动。
百感交集的爱情,让人生气,让人欢喜,全由你决定,我的爱人。
本身最向往这种心灵相通的爱情,相爱相知,一起成长,一起变老。
一个抬眼,我就知道你在想什么;一个微笑,我就知道你要什么。
没有人能进入我们两人的世界。
可是如果有一天,你觉得我再也不能理解你,而拒我于千里之外;众人都企图把我从你身边剥离;而我徒有一颗绝对爱你的心之外无法用我的嘴表达任何能让你明白我的用意的东西的时候,我将不知道如何能够继续用我的方式爱你。
当我对你的爱脱离了相知的基础,失去了你的支持,我不知道如何能够坚持。
看这部电影,看得我好心酸,好心寒。
因为是自己一直以来向往的爱情模式,所以对两位老人陷入的无法相知的境地,我真的感同身受。
没错,这也是我对爱情恐慌的一种预想情况。
看到剧末,最多的是遗憾,还有揪心。
影片只是在陈述托尔斯泰老人跟他妻子的最后的生活,并不是为了要给出解决办法。
虽然他们的爱情令人动容,可是无可否认他们爱情到最后是对他们自己最大的折磨(尽管也是最大的安慰)。
............................好忧伤................................然后对本片也有几点与爱情无关的感想。
#人,有时候是被逼着成为圣人的。
而做圣人,代价是很大的##James真的好帅,演技好好啊啊啊啊啊啊 冒桃心#
1910年10月28日,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从家中出走——这是他多年萦绕于胸而终于付诸实施的行为。
他的出走以及很快在一个无名车站逝世,为世人留下了一个难解的谜团:一个创造出伟大作品,在俄罗斯乃至世界享有极高声誉的作家,为什么会作出这种选择,采取这样非常的行为?
根据托尔斯泰留下的书信,人们很容易将他的出走,与妻子索•安•托尔斯泰娅(以下称索菲娅)联系起来。
索菲娅,由于她的个性,由于生活中间与丈夫的实际冲突,她受到的指责,就来得格外多而集中。
19世纪80年代,托尔斯泰在直面俄罗斯贫富悬殊情形时,精神上产生出莫大的痛苦,他对自己富足的生活感到极大不安。
他不仅开始尝试平民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素食,还参加各种体力劳动:劈柴、生炉子、修鞋、耕地……不仅如此,他还要求放弃自己的土地,放弃可以有很大收入的着作版权……这些,在托尔斯泰个人,或许可以做到。
可他有一个很大的家庭,这个家庭的成员几乎全靠这些收入维持。
这个家庭生活的管理者,正是托尔斯泰夫人——这,造成了托尔斯泰与索菲娅的最基本冲突。
当托尔斯泰以文字宣扬他的这些观念后,在社会上形成了一批追随者。
一个名叫切尔特科夫的俄国贵族,是这些追随者中一个特别狂热者。
切尔特科夫,由于观点、志趣相投,因此与托尔斯泰结缘。
之后,切尔特科夫参与进托尔斯泰的宣传等工作中,甚至“帮助”托尔斯泰实践自己提出的主张。
自然,他也就介入了托尔斯泰与索菲娅的冲突。
索菲娅对他十分反感,视为仇敌。
他对索菲娅也很不客气,甚至当面威胁:“只要我愿意,我完全可以将您和你们一家搅个一败涂地……” 索菲娅去世后不久,一本名为《托尔斯泰的出走》的小册子出版。
该书作者,正是切尔特科夫。
书中对索菲娅的态度,可想而知。
应当说,在当时的氛围下,这样的着述是会得到一些人响应的。
但是,终于有人出来反驳辩护。
此人,是真正平民出身的作家,读“人间”大学毕业的着名作家高尔基。
“我读了切尔特科夫的小册子《托尔斯泰的出走》以后,我心里想:一定会有人出来在报上指明这个着作的唯一的、直接的目的便是中伤已故索•安•托尔斯泰夫人。
”这是高尔基所写《关于索菲娅•安德列夫娜•托尔斯泰夫人》一文的首句。
人们或许会产生疑问,你高尔基为什么要站出来替许多人都指责的人辩解呢?
是否索菲娅对你不错,使你因情感因素起而撰文?
可事实恰恰相反。
托尔斯泰身边常常围着许多人,索菲娅对他们大多都很反感,这其中就包括高尔基。
1900年1月,高尔基初次拜访了托尔斯泰。
同年10月,他到波良纳的托尔斯泰庄园住了一些日子。
1901年底,他在克里木,与正在那里养病的托尔斯泰有过多次见面和交谈。
根据对托尔斯泰的观察,高尔基写了一篇文学肖像《回忆托尔斯泰》。
但是,在这篇为许多人赞誉的文章中,高尔基却没有提及索菲娅。
“因为我一点儿也不喜欢她,她对我也无好感……”索菲娅认为包围着她那位伟大丈夫的人,大部分都是小苍蝇、蚊虫——总之,是“寄生虫”。
高尔基,不幸被看成了这样的人物。
这虽然引发了高尔基内心的不快,可他仍认为,索菲娅这样认为,有充分的理由。
因为确确实实有一批人,非常“适切”,非常“机警”地大吃着托尔斯泰的精神,并竭力想在大作家的生活和记忆中留下印记。
这还不是全部。
高尔基认为:由于灵魂上永不懈怠地求索,“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的伟大人物中间最复杂的一个。
”他常常是不管不顾世俗生活层面,而世俗生活的负担是由其妻子承受的。
为了自己的理念,托尔斯泰要放弃庄园,放弃所有着作版权,而这,却是他们一家生活的来源,包括他那帮追随者的吃、喝、住……有时,也许托尔斯泰自己并未意识到,倘若没有索菲娅地坚持,以这些来源维护生计,那托尔斯泰就不可能静心坐下,完成他那些伟大而辉煌的长篇巨制。
从这一点看,“做列夫•托尔斯泰的唯一的亲密友人,做他的妻子,做他的许多孩子的母亲,做他的家庭主妇,这的确是一个很艰难而责任繁重的任务。
”在高尔基的印象里,托尔斯泰一家人大都软弱多病,几乎全凭索菲娅在“那磨人的琐细事情的漩涡中”辛苦挣扎。
高尔基感叹地说:“那个女人跟一个富于独创性、而又烦躁不安到极点的大艺术家在一块生活了五十年的难堪的长岁月……而眼下,人们只有在高兴毁谤她的时候才记起她来。
” 托尔斯泰与索菲娅之间,在长久的生活过程中,确实产生了许多冲突,这些对对方都造成了伤害。
但是我们应当注意,高尔基在文章中几次说到,索菲娅是多情的托尔斯泰几十年里唯一的妻子。
也就是说,他们彼此之间,仍然有一根线牵连着。
这根线,应当是爱情。
在托尔斯泰的日记里,常常有对索菲娅种种行为谅解的话,他也认为索菲娅的行为是因为爱。
而索菲娅,在她成了许多人指责对象后,在她也自认为对托尔斯泰出走负有责任后,临终之时,她仍然对孩子们说:“我要告诉你们……我爱他,整整爱了他一辈子,我始终是他一个忠实的妻子。
” 伟大的人物,常常会因为其辉煌的精神和事业而领受景仰的目光,而伟人身边的那些人物却非常容易被忽略,他们甚至还常常会获咎——为伟人的过失。
高尔基是一位从底层挣扎起步的作家,他对人性、婚姻的本质,倒见得比一直生活在贵族圈中的人更为深刻透辟。
所以,在有人攻击索菲娅时,他起而为这位他并不喜欢的人辩护,这的确显现了他的目光和胸怀。
高尔基的文章,放在今天也仍不失为一篇认识人性及婚姻的有借鉴意义的佳作。
这是一部给索菲亚·安德烈耶夫维奇·托尔斯泰娃翻案的电影,影片聚焦在列夫·托尔斯泰临终前的时光,围绕着托尔斯泰死后著作权的归属而展开的两派之间的斗争――托尔斯泰的结发妻子索菲亚和以切科夫为首的托尔斯泰主义者,而詹姆斯扮演的瓦伦丁作为托尔斯泰的秘书旁观记录了一切。
影片立场鲜明地站在了坚持财产私有制的索菲亚一边,对争执的中心托尔斯泰本人保持中立的看法,而对切科夫等人表现了批判贬低的态度。
对于稍许了解托尔斯泰生平的人来说,这部电影的真实性确实要打个折扣,那么不妨就把它当做一家之言,暂时忘掉托尔斯泰和他的丰功伟绩,看看索菲亚的晚年故事。
影片当中,索菲亚这个喋喋不休又有些神经质的小老太太的确神烦,冲动固执疑心病重,不征求丈夫的意见乱翻日记与书信,追着托尔斯泰求得爱的肯定,动辄以自杀相逼,简直不像个伟人的妻子。
托尔斯泰早年成名享誉全国,在晚年他创办农民教育为下层人民执笔已成为整个俄国舆论中的“圣人”,托尔斯泰和索菲亚的生活暴露在闪光灯之下,在他们祖宅外天天有堪比现代狗仔队的记者们严阵以待,甚至连他们的家庭医生也随身带着日记本记录下他们的一言一行。
和伟人妻子身份不相称的是索菲亚面对挥舞着的纸笔的满不在乎,她大肆嘲笑着托尔斯泰信徒们对家族财产的掠夺,用最率直的语气不遗余力地表达自己的愤恨与鄙视,为了偷听托尔斯泰和切科夫关于新医嘱的修改在众目睽睽下仅穿睡衣翻过阳台,可谓率性之至。
瓦伦丁其实是作为切科夫的眼线安插进托尔斯泰家的,却受到了托尔斯泰和索菲亚夫人的一致喜爱,作为一名年轻的托尔斯泰信徒瓦伦丁是带着崇拜仰视的目光走近大作家托尔斯泰的生活。
詹姆斯一贯羞怯含蓄又自带苏格兰人天然的坦诚目光算是本色出演了一把,他添加的一紧张就打喷嚏的小动作把一个初出茅庐生涩单纯的小青年十足凸显了出来,借由他的目光我们得以看到一对老年夫妇的不平凡生活。
人们有多崇敬托尔斯泰,就对索菲亚有多少谴责,人们把托尔斯泰未能抛弃贵族生活奉献一切著作权归咎于索菲亚,认为是她拖了托尔斯泰的后腿。
做伟人不易,做伟人的妻子更不易,她在承担着名人妻子光环的同时,也承担着现实中托尔斯泰大家族的生计问题。
托尔斯泰夫妇毋庸置疑是彼此相爱的,从他们不断争吵的时候还能不约而同配合,争论后还能在背后谅解对方时我们看到了普通夫妻数十年的默契。
可惜他们不是普通的夫妻,在他们两人斗争中还掺杂了各怀心思的托尔斯泰信徒,他们对于共同财产的处置成了整个俄国最关注的事,成了信念与信仰之争。
身处焦点的托尔斯泰在瓦伦丁面前一再表示自己并不是一个托尔斯泰主义者,更像是被自己的思想挟持被动架在了圣人的高度,他和瓦伦丁讨论年轻时放荡的生活上过的姑娘,就已经脱离了那个主张克制禁欲的圣人了。
他最后离家出走更像是远避斗争锋芒不堪其扰的无奈老人,连他的死亡也成了两方博弈的场合。
一代伟人死前还不能按自己的心意见一见自己的妻子,这本身就违背了托尔斯泰主义者们奉行的爱与自由的原则。
瓦伦丁在托尔斯泰死后就看透了切科夫等人追求真理不择手段的冷酷心肠,彻底脱离了托尔斯泰主义奔向了心爱的玛莎,或者说他在老夫妻不同的鼓励下真正去身体力行了托尔斯泰主义,那些被架高的不合人性的理论早该被抛之脑后,这世间只有爱和被爱是完全真实的,坦率追求爱与被爱才是合乎人性的选择。
索菲亚临终时说:“我这一生深深地爱着我的丈夫,我是他忠实的妻子。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白头到老已是侥幸,怎敢奢谈爱情,历历几十载必是爱恨交织斗争到生命尽头,哪是爱或不爱能一语道尽。
当一个人被推崇为一个圣人的时候,也就是他活得最没有人样的时候。
晚年的托尔斯泰,就像晚年的毛泽东一样,已经不再属于他自己了,而是被弟子们推向了“全人类”:他的作品,他的思想,他的理念,他的版权,都是属于全人类的!
当那群弟子把他这个大活人变成一种“主义”的时候,同时也把“理想”膨胀成了野心,把“自由”扭曲成了教条,把"爱"蜕变成了占有和利用。
渐渐的, 那个曾经给妻子写情诗的男人开始嫌弃她只会打扰自己的工作,只会阻止他把自家的财富拱手让出,只会妨碍他成为那个伟大的,崇高的,无私的,无欲的,为了全人类的福祉而弃小家保大家的圣人。
他的妻子苏菲亚则落得一身的恶名,“自私、贪婪、狭隘、刻薄...”,因为请求老公留财产给自家子孙,因为在人前耍drama queen的臭脾气,因为憎恨那些萦绕在丈夫身边给他灌圣人迷魂汤的家伙。
直到弥留之际,这个干枯羸弱的老人才发现自己其实无力撑起圣人的盔甲。
他最后的留恋,不是什么伟大的全人类的事业,只是那个陪伴自己走过48年光阴的,唠叨的,任性的,不识大体的老女人。
而此时,他的女儿和弟子却竭力阻止苏菲亚来探望垂死的丈夫,因为他们希望他“简朴而高尚地死去",就像一个真正的革命领袖。
历史已经证明,人类有种奇妙的本领,能够打着“为了全人类”的旗帜,去做彻底反人性的事情。
电影最后,面对这杆“全人类”的大旗时,革命青年瓦伦丁愤然说道:“我没有见过全人类,只有不完美的男人和女人!
”是的,我们都没有见过全人类,只是太经常看到全人类的不完美。
老年的列夫托尔斯泰什么也不缺乏,从财富名誉到地位,他都有。
这种状态最难对付。
所以他有了更为哲学的追求——我以为这才是人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时刻。
托尔斯泰纯粹是不断挑战自己的那种人,因此弄了个托尔斯泰主义,但是连他自己也不信。
但是这个托尔斯泰主义却高蹈起来了,成为一些尚处于暗夜的小民的遥望的点点星火。
我对这个复杂的背景着迷不已。
在一段关系中,哪些是真实的自己的感受,哪些又被机械化地制作为一个产品——很个人化的感觉被标签化了。
哦,原来是这样;事情是本质这样,是的,这些判断完全遮盖了本来纤细和独特的心理悸动。
作为老愤青,托尔斯泰不满意自己的生活;他不是一个宁静的人,所以不断地反思和批判自己。
托尔斯泰的这一点,是他的伟大之处,不断修正和获得——而像他这样的作家,到了晚年,完全可以随波逐流,可见托尔斯泰是作家中的作家。
他不是因为投机而写作,而是为了使自己平静。
人在江湖混到了一定的地位,就成了道具,开会的时候你的前面放着名牌,于是你被名牌绑架了。
托尔斯泰表面上是被索菲亚控制,实际是被他获取的名声覆盖。
他不想享受这个虚伪的但是对自己有利的形势——他不能无视并且默认。
托尔斯泰虽然年老,但是在这一点上表现出强劲的洞察力和无与伦比的真诚。
罕见的真诚!
82岁的托尔斯泰决定离家出走,捍卫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不想做一个万众景仰的大师,只愿逃离。
他不是乐意做一个上帝么?
他慈祥地抚摩着孩子们的头,送给他们礼物,而上帝怎么可能是一位圣诞老人的角色呢。
他必须牺牲。
托尔斯泰版权的归属问题,实际是他渴望牺牲的证据——他必须丢掉其他人不能丢掉的东西。
但是,托尔斯泰遇到了问题,正如他的每句话都会被记录下来,他的行动也被放大和美化。
寻求安静和孤独的托尔斯泰不得不面对亚斯塔波沃车站外成群结队的记者和粉丝,他的逃避被解释为圣举,无疑这是一个尖锐的讽刺。
我们都相信这个光环,也忙于制造,却忘记了发光的人。
托翁的最后一站——他用尽力气纵身一跃,却不料腾空而起。
6.5/10
用托尔斯泰的死成全一个爱情故事,把托尔斯泰拍成这样恶俗,英国人真的够了。
我所知道的一切,皆因爱而起
不理解也不好看。
Helen Mirren无疑奉献出了一次巅峰性质的表演!影片无论是故事、配乐还是取景构图,都和它的整体效果一样精湛完美。
干嘛整个这么色情的海报!!!!!!!
摆脱 如果不是新环保列夫多尔斯泰 真 的 不 要 看
这种浓浓的英伦风我实在是接受不了,看不下去
没什么意思。
Helen Mirren无可挑剔。
断断续续分了四五次看完的,可能不清楚历史背景,所以一直看不下去,最后好歹是看完了,也不知道主要讲的是什么,画面构图倒是都很美
观众(我)完全因为海伦米伦的美而在感情上偏向了托尔斯泰夫人这一边。
又见McAvoy,留了络腮胡有味道多了,而且演技也见长
两人幸福一辈子,却在人生的最后一站走得这么艰难
一部《战争与和平》让我成为了托翁的粉丝,本来想看完托翁的《忏悔录》再来看电影,今天刚好是世界读书日,索性先看。事实证明,正常情况下俄国艺术家的作品和人物传只有俄国人能拍出正宗的俄国味道,开头我很喜欢,引用了《战争与和平》里的一句话“我洞悉一切,只因我有爱”。本片没有一位俄国演员,就算是蓄着胡子的一美和普卢默爷爷也无法让我入戏,分分钟让我觉得这是在拍英国古典时期的事。当然普卢默爷爷的演技还是很好地。觉得一美演的瓦伦丁让俄罗斯演员ap来演倒是挺合适的。配乐真的很不错,想当年,托翁的作品影响了多少世界上的年轻人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啊。
五部旅途电影里面最喜欢这一个。Helen Mirren演的最好,带着那种不管多老多久都还要爱的轰轰烈烈如曾经的执着劲儿。
“Everything that I know...I know only because I love."Leo Tolstoy - War and Peace
如果连爱一个单个的人都不能,还说什么爱全人类呢?索菲亚让托尔斯泰完整,即使他们在最后相互折磨,但对对方的爱却没有少一分。很难想象人如何能在那种连说话都要被人记录的环境下生活。片子有点闷,我是靠着麦卡沃伊、海伦-米伦和普卢默爷爷撑下去的。
托尔斯泰所写和所做并不完全一致,不过他对夫人的爱以及夫人对他的爱是真切的,不管他的夫人有多么恋财,最后一程有人相伴,幸!
互相爱恋和互相利用各取所需有的时候界限是模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