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看了很多的电影,有碟也有在影院看的注意纳尼亚传奇是因为有人说它是一部超越指环王的影片,看过之后。。
我只能说这是部给孩子读的童话故事书,他的内容比较适合孩子,可拍摄的时候又拍得真实感的那种,感觉就很怪,我觉得它应该多些轻松明快的内容,哈里波特在这处理的方面就好很多看过电影之后特意地去看了纳尼亚传奇的那七本书,总算把故事的起由背景看得清楚明白了,书写得还可以,电影拍的还是不尽如人意,也许是对演员不感冒电影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狮子阿斯兰,看介绍说,拍摄的过程制作了等比例的狮子木偶,那木偶还会说话^^,如果有卖玩具的话真想买个回来通过cg制作的阿斯兰像真的狮子一样很真实,我想它是影片中最闪耀的亮点。
同样作为儿童奇幻文学的影视化作品,总有人把它俩放在一起对比,为什么纳尼亚传奇没有像哈利波特一样成为现象级文化,我有一点想法(只是针对第一部):1.对世界观的刻画不够深入。
对于纳尼亚的世界观,看起来核心应该是至尊魔典,魔典是这个世界运行的基石,但在整部电影里,除了关于背叛者以及为背叛者牺牲的人的内容,其他都没有提到。
2.对奇幻世界的生物物种的展现太少了。
给人留下印象的只有一个羊人和一个马人,其他就是普通动物会说英语,形象塑造让人有偷懒之感。
3.主角团人设不太讨喜。
这个弟弟一开始还可以说是被白女巫蒙骗和诱惑,但在白女巫暴露真实面目后,他还是因为恐惧持续疯狂卖队友,知道的信息是一点没剩,是个真正的二五仔。
但我还是很喜欢它,喜欢羊人的灵动,马人的忠诚,狮子的仁爱,哥哥的勇敢,妹妹的善良;也喜欢这个故事,一群平凡的孩子,被现实世界的战争裹挟命运,流离他乡,父母不在身边,女管家不喜欢他们,但他们还是在那个神奇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尽管穿过那个衣橱,他们依然还是穿着旧衣服、躲避女管家责骂的普通孩子,但他们在那个世界获得的勇气和信念,可以让他们战胜邪恶的女巫,也可以伴他们度过漫长的现实岁月。
脉若蔻发表于 2006-4-1 3:47:00刚刚看了迪士尼公司的新片《纳尼亚传奇》,感觉很一般。
很想知道这部片子的创作初衷是什么,预期的接受群体又是谁,怎么会让人看后有荒诞、无聊之感。
我想一部大片打动观众的地方不应该是离奇或是荒谬的情节和电脑作出的虚假画面。
可是这部片子恰恰是这两个因素的集合体,让人越看越倒胃口。
先前对于“狮子、女巫、魔衣橱”的期待感全然散去,美丽的纳尼亚世界一下变成了塑料制品的海洋,对迪士尼品位的质疑感油然而生。
首先在情节的处理上有很漏洞和败笔。
一个故事应该有头有尾,有始有末。
故事以二战为引子,反复提到了四个孩子在战场打仗的爸爸,似乎在营造一种惨烈感。
然而在纳尼亚世界中发生的故事与这个爸爸没有丝毫关系,与二战更沾不上边。
如果那四个孩子在纳尼亚世界的所有努力是象征二战的拼搏精神的话,那我不得不想象女巫就是希特勒,那四个孩子分别代表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还有戴高乐将军,狮子也就只能是上帝了……简直扯淡。
并且结尾时,他们在纳尼亚世界已经长大,却又莫名其妙的回到了现实,似乎他们想让观众有恍如隔世的感觉,却让看到的人觉得他们像小丑一样,虚假至极。
其次在人物设置方面也存在欠斟酌的地方。
纳尼亚世界最伟大的king--所谓的“阿斯兰”竟然是一只狮子!
一个低等动物!
众所周知,狮子是勇猛的象征,是威严与权利的代名词,而在《纳》中,作为低等动物的狮子竟成了智慧的化身,人类的指挥者,把一个狮子刻画得如此睿智,相信五岁以下的刚知道什么是百兽之王的小观众一定兴奋不已。
还有对于教授的安排,魔衣橱是他的,他似乎知道一切,这个人物充满了神秘感,可至始至终一直是花瓶一样的角色,好像他的作用就是调人胃口,骗人看下去。
这样的人物设置很难让人与迪士尼联想在一起。
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失败是在主题方面。
纳尼亚传奇想告诉观众的是什么?
它的主旨又是什么?
勇敢的探险精神?
伟大的忠诚?
动人的亲情?
似乎都不是又似乎都是。
所以它没有一个明确的主旨,捡了西瓜丢了芝麻,没有给观众任何难忘的东西。
并且还步入了一个愚蠢的误区:让四个儿童担负起了拯救世界的重任,并且成功了?!
如果影片所预期的接受群体是青年人的话,那么这种设计明显会被嘲讽;如果单单是儿童,被喜爱是可能的,但他却像孩子传扬了一种不切实际的观念,会让孩子们很容易走进一个英雄出没的世界,而觉得自己就是这个英雄,理由是五岁的露西都可以拯救纳尼亚世界!
进而可能会导致孩子们做事鲁莽、意气用事、自以为是,光有匹夫之勇而不动脑筋。
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习惯的培养造成不良影响。
当然《纳尼亚传奇》也不是没有一点值得肯定的。
故事中的纳尼亚世界纯洁美好,给人以超脱感。
并且影片的特技效果和电脑制作技术都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但无论如何,这种档次的片子怎么都不应该出自迪士尼之手,不知道是总策划的疏忽还是鄙人的浅薄,无法理解其中的深意。
走进影院发现大都是父母带着孩子来的,突然感觉自己变得像个孩子,或许活的太累了,也希望像孩子一样想笑就笑,想哭就哭。
电影故事很简单,如果用专业的眼光去看,特效,镜头的运用等很多都照搬了指环王,只能算一般。
或许和这些孩子在一起看,自己反而变得简单起来,和他们一起笑,一起感动,一起为狮王的复活鼓掌,这一时刻我也只是孩子,简单的和父亲温馨的看着一部温情的电影,这一刻如果母亲也能在身边,那就更完美了。
非常好看的一部电影,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虽然在童话故事中是最正常不过了,但却是我百看不厌的情节,影片讲述了在二次世界大战时,四个到伦敦郊区一个古怪教授家里避难的兄弟姊妹:露西、埃德蒙、苏珊和彼得,一起从露西发现的魔幻衣橱踏入神秘的国度纳尼亚。
原本祥和和宁静的纳尼亚国度居住着许多神话里才会出现的生物:会说话的野兽、矮人、人羊、人马还有巨人;但是这个国度却被邪恶的白女巫下了毒咒,成为永远冰天雪地的冰封世界。
四个孩子在万兽之王阿斯兰的带领下与白女王展开一场大战,破除冰封咒语,解救纳尼亚,恢复四季如春。
谁又曾否认,小时候无不幻想有一天能够走进梦幻般的纳尼亚,白色的雪地、神秘的人羊、奇幻的魔法、会说话的动物,到后面万物复苏的大地,纳尼亚里面的一切似乎都出现在童年的记忆里,只想着偕同着这些奇妙的一切一起生活下去。
不说了,看第二部去了,拜拜,推荐!
值得向没看过Narnia全部七本书的同学说明,那Narnia冒号后面的一长串单词不是白加的,这本片子所描述的仅仅是个开头。
我并不想故意说这7个故事是一个连贯的,无法分割的整体,但刘易斯爷爷创造的Narnia这个时空的厚度决不逊色于The Lord of Rings中的Middleland,即使我个人更加迷恋后者。
如果google一下,还可以发现虽然让C.S.Lewis成名的是他的小说,但人家主要是研究中世纪文学,宗教和文学批评的,他老人家的信仰可不是一般复杂啊,而且他也正是J.R.R.Tolkien在牛津的挚友。
让我小小地猜测下,逻辑严谨的刘易斯爷爷该不会是受了托老的影响才造了个Narnia出来吧~~回到Narnia这个话题,比较不幸的是这书的中文翻译应该传承了译林版《霍比特人》的光荣传统,语言童话地发麻。
很有意思地,不像Harry Potter系列,主角毫无疑问就是书名,Narnia中故事的主角似乎总是在变,第一部是四兄妹,后来就有他们的表弟,甚至连青年老教授也成了主角。
魔衣橱也并不是通往Narnia的唯一入口,它的魔力来自一只苹果,在是在后面几部提到的。
故事的线索看上去看乱,但是全部都看完后会发现他们之间原来环环相扣,逻辑还是相当严密的。
重点是故事里其实包含着很多作者的哲学思考,比如给我印象最深的结局,Aslan说,要向更深更高处进发,因为我们长久地活在虚幻的影子国度,更深更高才更真实更美好。
Narnia毁灭了,会有一个更大更好的Narnia。
在这里,Aslan就是上帝,他是全知全善的,他告诉我们,一切都有结束,我们都会死的,死亡就是向更深更高处进发。
天堂才是真实的世界,因为你来的那个世界是天堂的影子,是虚幻的。
于是,没有比死亡更美好的事情了,一切的灭亡都是为了更美丽的开始。
就这样,刘易斯成功地用宗教化解了人生无意义的悲剧,这或许也是他在长期迂回的信仰中找到的答案。
只要你信仰,就会有Narnia这样的结局。
前面说的都是小说本身,我认为电影拍得基本上能符合原著的表达了,画面做也还不错。
我们总不能仅仅因为小朋友们长得还不够可爱就认为画面的美感被破坏了吧?
总不能因为这片子投入大就把她扔到没脑子的大制作“史诗”堆中去吧?
总不能因为主角是儿童就把这片定性为幼儿启蒙教育片吧?
就算这片真的只是纯粹的儿童电影,也并不能和好片的标准冲突起来。
有哪个成年人敢说自己从未经历过童年呢,所有的人都是在尿布和奶嘴中长大的。
现实的冷酷使我们在成长中放弃了太多童年曾经拥有的美丽幻想,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幻想的权利。
善恶分明不是童话世界的专利,我们同样需要在心里留一块善恶的Narnia。
否则,使这个世界变得冷酷的就是我们的残酷了。
“不要哭!
看哪,犹大支派中的狮子,大卫的根,他已得胜,能以展开那书卷,揭开那七印。
”《新约•启示录 5:5》不管文艺青年们以什么样的文艺理论评价说这部片子是烂片。
我都要说:不是每个超过18岁的人,精神上都成了年;不是每个掌握了理论知识和拍摄技巧的人,都掌握了艺术本身。
这部电影当然是童话。
但童话不一定是专给儿童看的,有的童话连大人也看不懂。
更多的,其实是时代思潮的原因。
电影对勇气、信心推崇备至,而这些,恰恰受到文艺青年们的嘲讽。
他们拥有很多奇怪的知识,写出只有那个小圈子才懂的文字。
然而,这种出于技术不出于心灵的文字有多大的意义呢?
我想,这个人群,大致可以给他们贴上这样的标签:冷漠、虚无、颓废、崇尚欲望、寻求刺激、丧失责任、嘲笑理想…..对了,还有最重要的一条,漠视苦难。
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生活可以用这几个字形容:日子在发霉。
还得从更久以前的时代说起:17、8世纪,理性主义的风潮席卷欧洲大地。
人们从那时起相信随着人类理性的完善,必将消灭贫困、愚昧,进入新的黄金时代。
人文主义者们纷纷歌颂“人类群星闪耀时!
”而有一群人,总是以冷眼看待这些“物质的丰富,精神的富足”,他们多么讨厌啊!
他们像唱对台戏一样总是说“人类良心最黯淡时。
”这时,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了欧洲大地,有数不清的人痛苦:欧洲文明倒塌了。
人类把自己推上了神圣的中心,却没有能力承担这个角色。
于是,真正的神圣就沉沦了,理性的眼睛前面蒙了一层黑纱。
许多人看《纳尼亚传奇》时说阿斯兰怎么跟白女巫这么亲近呢,是不是暗中勾搭了?
我相信他们在看《约伯记》时也会发出类似的感叹。
真正的善于恶并非显而易见的,并不是绘画里面天使的光环和恶魔的尖角那种区分。
如圣经所说:有一条路,世人以为义,却是通向死亡。
这并不是全部:异端变成了神话,神话变成了偶像,偶像变成了真理,“政治正确”的真理不可打破。
至今,《异端的权利》成了知识分子必读,我在读大学时也赶风潮似的读过,而真正的加尔文是怎么样却没有知识分子愿去了解。
而把国家变成利维坦的,恰恰是加尔文思想的对立面:不再尊神为大,国家至上。
利维坦这个怪兽,一旦从魔盒里面被放出来,远比一个可怕的思想从人脑海里诞生恐怖。
还没过去多少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又袭来了。
被预言的“良心最黯淡时”终于来临了。
这次大战的残酷性,死伤的人数,灾难的深重,远远超过了以往。
《异端的权利》的作者看见日军占领了新加坡而绝望的自杀了。
而那时,C•S•刘易斯的朋友托尔金却在《魔戒》中写到:“世界上总有一些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奋斗。
”这是多么温暖的一句话啊。
谁绝望地死去,谁坚强地活下来,这也许又是一种阴影下的“对称”吧。
越是理想和信念受到嘲讽甚至毁灭的时候,我就越感觉这部影片里半羊人都拉说的那句:“因为我相信,纳尼亚将会获得自由。
”的珍贵。
在今天,那些价值被解构地一点不剩了,不仅是理想、信念,甚至爱、悲悯、慰藉也没人相信了,剩下文艺小青年天天抱着自己身体顾影自怜。
谁来证明这些价值?
那就需要受难与复活。
在那个世界里,白女巫咆哮道:“不可一世的狮子,它死了!
”,阿斯兰以最屈辱的方式被杀死,却在两个小女孩还在哭泣时,以人们最不能料想的方式复活。
他说:“如果忠诚者情愿替背叛者受死,石台将会崩裂,死者也将复活。
”在这个世界里,耶稣基督以无罪的代替有罪的,在十字架上受死。
我最喜欢影片中的这个情节:复活后的阿斯兰背着两位女孩飞驰到白女巫的监狱,向那些被变成石头纳尼亚居民吹气,他们重新获得新生,与阿斯兰一同复活。
今天,除了“发霉的生活”,还有各式各样长蛆的,生疮的,流脓的生活,特别是我看到那些火星的文字、脑残的语言、轻佻的名字,他们都在把无聊当有趣。
当前人类的精神状态就是如此。
如果还想获得新生,就是一个儿童般的真理“我信”。
当我们对世界这样宣告时,那个日子也就不远了。
对于纳尼亚,那样的受死便是牺牲的真谛。
对于这个世界,十字架就是胜利。
-(注:不得不强调,中文版的配音太恶心了)
刚出场,看他打着把小伞小心翼翼地走在雪地里,甜甜笑着的样子,吃惊地睁大双眼的样子好可爱,红红的围脖暖暖的~和他握手一定是很开心的事情坐在火炉边,听他吹奏的天籁之音,那才是纳尼亚王国最美丽的一部分呵呵......这是怎么了,想起的都是些单纯美好的童话般的事物,我还可以相信童话吧,这个年纪:-P
如果巫师了解牺牲的真正含义,她就会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亘古魔咒了。
如果把一个无辜的人,当做叛徒处死,石桌就会崩裂,而死亡也会被逆转。
不知从何时起,看电影养成了这么一个习惯,逾是斥巨资打造,逾是宣传的沸沸扬扬,就越加提不起兴趣去看它。
纳尼亚传奇也不例外,N次在BT网站中名列前茅,总是刻意忽略不去下载。
不过对于自己送上门的大片,却也不会拒绝。
隔壁女孩过来拷电影时无意间看到其硬盘上已下了这部影片,便顺手拷过来搁在盘里,今天闲来没事便点开了来看。
看完后,立马网上搜索下载了那几首尤为喜欢的原声音乐(Wunderkind,Where,The Wardrobe,A Narnia Lullaby),接着跑来这里一吐为快。
从电影本身来讲,不论是画面效果、人物造型还是镜头剪辑、原声音乐,都很令人满意。
影片很长,却不显拖沓。
这些都要感谢惊人的电脑科技及导演的巧妙编排。
从故事来讲,与许多人一样,《狮王、女巫和魔衣橱》也是伴我度过孩提时光的众多童话之一。
无数次想象自己也会在某天通过某个神秘通道进入到另一个奇妙世界然后展开一段奇异旅程,以至做过不少与之相关的梦,或是通过某扇门到了一望无际布满奇花异草的大草原,或是进入一个似曾相识的古装世界,又或是来到一片颜色诡异的森林。。。
看着他们从黑暗沉闷的衣橱跌进被清冷空气笼罩白雪皑皑的纳尼亚森林,眼前豁然开朗,仿佛自己的梦境也随之成为了现实。
奇妙的感觉。
诺大的静谧的雪白森林,散发温暖光芒的路灯,会说话的鹿人,换了谁身处这样的场景,都有兴奋的想叫出声的冲动吧。
还有手足间的争执、牵挂、宽容与谅解,这一切对我都是如此熟悉。。。
有些凌乱,这部电影让我重温了孩时的想象,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也让自己变的清醒。
哪怕真的有那么个衣橱让你能够逃离现在的一切,可是,不管逃的多远多久,最终还是会回到自己的世界,继续自己的梦想吧。
为了童话而童话
NB画面和恢弘的配乐,情节嘛随便了一点(豆瓣有评论曰:看不懂是的是不懂圣经,中国懂圣经的还是少吧)。大战那段场面很壮观。反正我感觉不错。
象孩子一样看电影!走进影院发现大都是父母带着孩子来的,突然感觉自己变得像个孩子,或许活的太累了,也希望像孩子一样想笑就笑,想哭就哭。电影故事很简单,如果用专业的眼光去看,特效,镜头的运用等很多都照搬了指环王,只能算一般。或许和这些孩子在一起看,自己反而变得简单起来,和他们一起笑,一起感动,一起为狮王的复活鼓掌,这一时刻我也只是孩子,简单的和父亲温馨的看着一部温情的电影,这一刻如果母亲也能在身边,那就更完美了。
最好的一部NARNIA
三星给Tilda,我永远的女王 =3=篡位者统统去死
感觉像是要做成一部史诗级的电影,效果算是有了,但是终究是部童话故事
我被骗了!本来没想看这片,后来也不知道谁告诉我导演是Peter Jackson让我一下子想起让我怨念的《金刚》,被耍了!!超级难看。这片子的节奏有严重问题,该略的时候拖沓,该着重的时候跳过,我靠,记得当时在电影院里我和零零都不行了。。。以至于后来每到煽情的桥段我们就开始恶搞。。另,中文配音相当恐怖!!!
四个小孩一个比一个讨人厌。我喜欢羊人行不,他长得像张功
女巫很惊艳,没记住剧情是怎么回事
我一向不喜欢科幻或是儿童题材的,也许是因为明白了生活的痛苦与无奈,才发现有的时候这样的电影会给人以无尽的放松,而且并不是想像中那样的幼稚.Far from that.
这么烂的片子竟然还有6+分,豆瓣儿果然在电影方面还是让人不齿
纳尼亚的故事是孩子气的、纯真的,它充满了魔法、预言、神话,但在表象之下又隐藏着C.S Lewis对于基督神学的隐喻。可惜的是这些都掩盖不了本片的拙劣。本片最大的问题在于未能真正展现出四个孩子救世主的作用(尤其是Susan),因此预言也便显得站不住脚,反倒像纳尼亚人民为了反叛而编造的旗号。诚然,影片本意是想教会孩子们决心、勇气与家庭的重要性,但其所呈现出来的却是“皇袍加身”的意味。如果以期待另一部《指环王》的心态来观赏本片,得到的只有失望。
拍的太兒童話。但故事本身很好看。白女巫的妝也畫的太美了吧。決戰部分過於草率。
反正我后悔看了....
我承认我没看完
说到底还是一家四个小孩的共同成长历程,学会理解、勇气、担当与爱等等,没想象的那么魔幻,真的很适合小孩看。PS那只狮子既然那么牛逼,纳尼亚还要什么国王?还有四个小孩好丑啊哈哈哈哈~
路易斯的经典之作,改成电影拍得稍有欠缺。不过还是能从中感受到上帝的爱,勇气,坚强。。。这些美好的东西!神爱世人!
说实话,儿童剧来说制作和班底都算相当不错了,小演员们也厅给力,剧情来说其实还是比较老套的,但是也中规中矩,就是一开场被James McAvoy萌到了,而Skandar Keynes可惜大了没以前小时候精致,还是漂亮的Georgie Henley给力,大了也很美,演技也真的很亮眼,希望脱离开这个系列之后还会有更好的发展。
魔幻故事,号称巨作。不是因为剧情和场面,但我认为远赶不上《指环王》
我六岁的表弟说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