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本身我觉得已经不用我说什么了,这样一场现代文明下的人类惨剧——战争本来就是很疯狂的行为,恐怖袭击就更不要提了,虽然从结果上说,被车撞死和在大楼里被飞机撞死一样是死,但对人类文明来说,代价太大了,这个代价当然不单单是指钱——随便拍拍估计都是可以赚到不少感想的,何况这个导演和这个主演也可以让人足以信任到他们不是在随便拍拍。
但……但怎么说呢,在大灾难面前,我一向麻木的令我自己都有点痛心疾首。
也许是我觉得起码我个人看来,有时人的生命实在太微妙了。
我一直觉得,我并不是个善于吸取教训的人。
有许多错误我回头想去,总是犯了又犯。
而且恕我直言,如果还是那样的环境,面对那样的人,我也许还是会做出同样的举动。
曾经有段时间我为我这样的弱点非常痛苦,如果在这种痛苦之中,我被这么埋在瓦砾下等待救援,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有那么点幡然悔悟。
但这种情形,我是无法假设的,何况……何况不单是911才会死人的,每天的车祸,感冒,甚至吃鸡时骨头卡住了喉咙,都足以让一个活蹦乱跳的生命用近乎荒诞的方面离开人世……而这一切到底给我们何种痛苦何种领悟,在我们尚且活着的时候,在我们尚且健康的时候,是怎么也无法体会,无法假设的。
抛开美国皇帝模式的世界警察思想不谈,那些拿自己性命做交换的恐怖分子,那些人体炸弹,那些在战场上为着不知道什么目的把杀人当作荣誉的士兵……他们在生命之花熄灭的一瞬间,到底有何种感想?
他们的生活中也有琐碎的小事吧,他们也有为他们流泪的人吧,他们的人生,也应该有一些让他们自己感动到不舍得去死的东西吧。
但是他们都死了,而且其他人无能为力,而且,他们是自愿去死的,并且,他们仇恨的双眼开始觉得拉一个人陪他们去死就是光荣了。
这真的很荒诞。
所以我觉得,也许从他人的死亡之中,我实在无法吸取到任何教训。
我无法很顺利地说出我们应该珍爱生命,我们应该善待他人和自己,我们应该互相友爱如兄弟,我们应该互相体谅互相亲密这样的口号。
我知道这些希望是好的,是对的,是我应该做的。
但是我同时也认识到作为我自己,我有时候的确并不善良,并不诚实,我无法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也无法做到克制我自己的贪欲,我有时候不得不与一些人拥抱,同时又与一些人绝交……为了一些荒诞的理由,为了一点荒诞的享受。
我当然无法肯定,我这样活着,是不是算浪费生命。
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我是很想活下去的,而且是充满着信心与快乐地活下去。
如果如电影所说,痛苦是我们的朋友,因为它让我们知道我们活着。
那么我觉得,快乐就是我的恋人,它让我知道我是值得活着。
我希望身边的人都平安、快乐,可以有伤心但是不至于失去信心,可以有困惑但是不至于绝望,可以有失恋但是仍然值得有人爱,可以有小毛小病但仍然可以享受人生;我希望没有战争,没有911,没有莫名其妙的恐怖袭击,吃东西要细嚼慢咽,过马路要当心……当然也希望所有丢失的猫都可以找回来,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全部神采飞扬。
真的,除了战争以外,我并不讨厌荒诞一点的事情或者感情。
及:对于把电影院当成可以乱搞顺便看一会电影的场所的人来说,在看世贸中心的时候也许会有点不敢发泄的痛苦,更痛苦的环境是他的上座率如此之差,以至于前后左右都没人但仍然啥都不忍心干。
真的……也许宝贝计划更合适一点。
在will和john在经历的影片大半段时间的世贸废墟下的黑暗,看到救援人员到来的那一刻,我的确被感动。
在占据影片一大半的时间里,导演让我们一直看着生命在面临绝境时的挣扎,看着希望在随着时间一点一点的熄灭,看着意识在阴阳之间的徘徊,看着信念在生死之间的执着。
我突然发现,生命是多么珍贵的东西,而那一丝一缕的牵挂又是如何在人间和天堂之间牵上一条生命之线的。
Ps:意外的发现maggie在影片里出现,一直很喜欢她的声音,呵呵。
不要带着意识形态的眼光去看待这部电影。
之前我们猜测的那些场面都没有出现:以为会有飞机撞楼的大场面,以为凯奇大叔会是在里面扮演一个救人的英雄——斯通这次选择了一个特别的视角。
一个仿佛与平时没有两样的早晨,突然巨响……警察们被派往出事现场,人群在疏散,警察们备好氧气筒赶向任务地点,故事节奏有点拖沓,然后又是巨响,主角们被困在倒塌的大楼废墟中间。
尼古拉斯•凯奇和迈克尔•佩纳扮演的两名警察就一直被掩埋在瓦砾中间等待救援。
他们负伤了,以为自己会死去;他们试着求救,但没有效果;他们互相鼓励,要坚持下去;他们想念着自己的爱人,想念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力量。
整部影片描述的是灾难发生后两个被困的人如何坚持到被人发现的那一刻,他们的家人如何焦急等待,亲情和爱情如何在危难时刻帮助人支撑他们的生命。
911之于这部影片只不过是一个背景,甚至是一个喙头,这是一个讲述人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真爱的片子,灾难还原了这些人间真情本来的力量和意义。
很奇怪,总是在一些特殊时刻我们才能体会到人性的美好以及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可贵。
总是在那些非常时刻我们才开始珍视和你爱的人在一起的那些点点滴滴。
而这些都是你每天都会经历着的,平时你视之有如日升月落般理所当然。
作为一个中国观众,我对911事件没有特殊的内心情感。
我清楚地记得2001年9月11号那天,我一大早在北大听一节法医学的课,课堂上老师把这个事件告诉了大家,大家一阵唏嘘后就马上开始上课,不再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之后我也很少关注那些关于这个事件的新闻报道及视频记录。
因此,这次我在电影院里哭得眼泪成线也与美国人的内心感受不同。
打动我的只是人性之光。
斯通在这里避免了政治说教和意识形态宣传,作为一部涉及政治事件的影片,他只在一个人物的安排上提到了政治背景。
那就是影片中退伍的海军陆战队员大卫。
大卫作为一类人的代表在事件发生后敏感地捕捉到了战争的气息,并且也真的重新服役参与了美国对伊战争(影片字幕交待)。
但另一方面,斯通又安排他作为一个发现两名被困警察的角色出现,冲淡了政治味道。
总之,这是一部恰到好处地回顾911事件的影片,它提示人们关注这个事件中真正该关注的问题——珍惜你身边爱你的人,不要等到灾难降临那天。
看过了《世贸中心》,很温暖,尽管是在讲述一场灾难。
港务局警员约翰和威尔被困在了倒塌的双塔中,他们的家人在为他们担心。
就是这么简单,这就是所有的剧情。
影片的成功在于此,如果有人说它很失败,那么想必也在于此。
“别靠近这房子!
”约翰的妻子恐惧地对着来到她家门口的丈夫在警局的同事喊道。
她恐惧那人会告诉她,那句她在心里不断疑问但又不断否定的话。
“如果下去的话,就有可能上不来了。
”“我懂。
”救援队员之间的一句简单对话。
“是你让我活了下来!
”约翰被救出来后对妻子说的唯一的话。
电影没有对双塔的倒塌过程做太多的描述,也没有像传统好莱坞大片那样用尽特效去炫技,反而是还电影以最本来的面目--好好讲故事,好好说人话。
没有绝对的英雄,只有绝对的人性,在面对911的时候,《世贸中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光辉和亲情的伟大,但是这年头诉说“主旋律”的东西往往会被媒体所耻笑。
导演奥立佛斯通被媒体概括为“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当他平和地讲述灾难的时候,我们灾难地看到了媒体对他的口诛笔伐,所以说什么东西被定性都不是好事情。
尼古拉斯凯奇的表演是成功的,尽管给他发挥的空间并不大,多数情况下他是在石灰板和砖块下表演,但他朴实无华的一举一动都告诉我们这个人也许就是负责你们社区的那个片警,但此时此刻他是个英雄。
其实这样的角色往往是大明星不愿意接的,戏份不是很多,演起来还要洗尽身上那些明星的铅华,如果不能洗尽等待的就是挨骂,但是凯奇做到了。
看了一下网上登载的有关此片在北美的票房记录,7000万美元。
对于一向不敢面对伤痛的美国人,能有这样的票房也算不易了,记得2002年《指环王2,双塔奇谋》上映的时候,制片商为了票房不受影响竟一度要换掉片名中的“双塔”,由此我们对美国人在一定程度上的脆弱可见一斑了。
伤痛过后会留下疤痕,我们要学会面对它,然后以感恩的心去拥抱温暖吧。
2007年进电影院看的第一部电影。
其间同去的狗子不断地打瞌睡,我不断地试图叫醒他。
另外翻译和配音令我彻底不能忍……看来是被DVD惯坏了。
电影看完确实不爽。
这部片子绕来绕去从灾难片变成了救援片。
刹时看过的各种关于消防队员的记不住名字的B级片滚滚涌过脑海。
但确实Olive Stone的手笔还是不同的,细细分析还是有很多可看之处。
首先在于对“911”这一命题作文的阐释角度。
这个主题的片子看得很少,值得说说的有两部,确实也是在电影史上留下大名的作品。
其一是11位艺术片导演合拍的《11'09''01 - September 11》,一部命题限时作业,其中不乏各种奇思妙想,其中明显看出的是Olive Stone对墨西哥导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拍摄的段落的模仿:某些同出一辙的画面,以及相似的音效处理。
尤其是艾莉森在夜晚走出家门时,充斥着音规的是各家电视台对911事件无休无止的报道,这些声音叠在一起,确实是反映了她的心情——这种手法却是Iñárritu在其短片中贯穿全片的手法。
包括其中过渡性段落里各种语言的电视节目的交织——也是来自Iñárritu。
其二便是Michael Moore拿下金棕榈的名片《华氏911》,《世贸中心》里升格的漫天飞舞的纸片那一场景便是来自《华氏911》,在事件的时间处理上也颇有相似之处。
在我看来,关于911的影片,不可能有任何一部影片成就高于《11'09''01 - September 11》,但作为一部进入主流商业院线的影片,即便如Oliver Stone这般不羁的导演也得乖乖地这么拍。
商业院线意味着PC,即政治正确。
由此便必须:第一,不要刺激对911有心理阴影的人们,由此生发各种幕后八卦,并在故事中绕开大楼倒塌等悲惨的视觉画面。
毕竟这件事情太近了,即使冰海沉船人们纷纷跳海逃生或者冻死,也不会再有人对泰坦尼克号有心理创伤。
第二,一定要摆平种族观点。
或许这两个原型人物恰好是一黑一白,但是刻意安排的艾莉森和一个黑人妇女的相拥而泣却彰限了受到PC制约的编剧的苦心。
而即使是这样,选取的这两个依然是美国人,那些其它族裔都被轻轻地抹去了。
第三,回避政治。
一切关乎生活琐事,普通人的视角,所想的不过是家里的厨房或者女儿的姓名,或者是骂了儿子,想不起丈夫最后一句话。
在PC和商业电影的要求下,严重的精神创伤和从而导致的信仰缺失便避重就轻,而出现的上帝景象和上帝的代言人,那个海军陆战队的牧师更是昭示了编剧和导演试图拔高主题却处处受限制的窘境。
你以为Oliver Stone傻么,他才不傻呢。
能把越战对人的异化和对民族造成的创伤解读的如此深刻,面对911他就忽然没话说了么?
才不是呢——不能诉之政治和创伤,便只能诉之生活琐事和宗教。
他们也确实无奈……毕竟Oliver Stone不是Michael Moore。
但是在重重限制之下,Stone确实也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思考。
采取的“反英雄”叙事本身便是一种不妥协。
就像陈凯歌的《黄土地》一样,在传统电影中被塑造成英雄和拯救者的八路军变得无关政治,不仅只在收集民歌,而且是个迟来的缺位的拯救者。
在《世贸中心》里,本来该是冲进去英勇救人的警察变成了圣斗士里的雅典娜,一开始便陷于困境,靠着自己的信念和指望着别人的营救。
这不啻为对传统商业片和主流叙述的一种嘲讽。
同时,这种回避也是对充斥在A级片中类似飞机撞大楼的灾难场景形成的传统的一种反动。
在重重回避之后,Stone的才能或许只剩下这些了。
另外一点可看之处在于对叙事角度的设计。
由于PC原则要回避很多事情,便选择了这样一个切入角度。
虽然不能跟《11'09''01》相比,但敢于直面这场灾难的勇气也是值得钦佩。
声音构成是精心设计的,由于事件的过程已经为人熟知,于是Stone便可以放心大胆地用声音来指称911的进程。
他安排,或者那两个原型人物很及时地进入的地下商场,于是避免了视觉上对911的直接呈现。
那个困住他们的地下商场,分明是地狱图景的再现。
所谓管中窥豹,留下地面上空间让观众想象,这种处理还算不错。
女演员方面,抓狂和暴走的状态演绎的很到位。
但在叙事上的作用也只是抻长了影片时间,营造焦虑和不安,以及为了最后的煽情充分铺垫。
说到最后的煽情,威尔被救出的那个段落的效果还是远比对长被救出那个段落要感人。
而看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他妈的还是好莱坞的陈词滥调:不朽的爱情战胜死亡……好吧,唧唧歪歪了这么多,说到底,这部影片也不过是just so-so而已。
那些PC不PC的东西全他妈的是扯淡。
你听到了么,那个做热狗的警察:“我真想亲手宰了他们。
”那个海军陆战队牧师:“我们一定会报仇的。
”影片里美国一篇团结友爱,蒙主感召或者为了其它,眉头都不皱便冲了进去,真像我们英雄勇敢的解放军战士。
你看到的是两个美国佬,你看不到的是那个2000多的数字背后那其它78个国家的人。
你看到的是两个被救出的人,你看不到的是那些瞬间死去或者缓缓死去的人——他们需要被拯救,因为一黑一白构成的美国需要被拯救;而这个精神创伤必须回避,因为泰坦尼克号和越战都不在眼前;但这个精神创伤和由此带来的信仰缺失怎么填补,导演也给出了答案:要么找上帝,要么回家——“欢迎回家!
”那都是阳光和笑脸,以及丰盛的答谢烤肉会。
而不满足的观众也无非两类:要么是幸灾乐祸地去看飞机撞大楼的观众,要么是如我这等觉得Oliver Stone失去锋芒和政治批判性的观众。
所以不满意的话,都回去看《11'09''01》吧。
在那里,今村昌平会告诉你什么叫圣战,Sean Penn会告诉你911带来的好处,Samira Makhmalbaf会告诉你911其实与我们很多人都无关,Idrissa Ouedraogo会跟你一起去抓本·拉登,Ken Loach会告诉你,911是美国政府应得的报应,Iñárritu则会展示一幅911的图景——上帝是给我们引导还是跟我们黑暗。
这杯Oliver Stone牌的温开水,适合美国那些受伤的民众疗伤,其他人不看也罢。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224411/
看这部电影不说感动的人,似乎有冒天下之大不韪。
我只是觉得,我是一个对这个主题、这个事件有太多感触,本期待一部电影能压榨出藏在心中的那些东西,却只能在遗憾中反省。
警察小分队临时被派往现场,根本对状况一无所知,影片让他们换好装备就立刻深陷轰塌的废墟之下。
在这种前提下,他们是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英雄、是不是该承担英雄所该受到的尊崇,就会是一个被争议的话题。
——这是我看片时的胸闷之处。
我觉得他们无所作为,整整一个半小时里都埋在地下,挣扎着不要死去。
我在想,那些普通市民、那些原本享受着世贸写字楼以及身份感的高级白领们、清洁工之类的蓝领们。
这个故事里没有他们的身影。
当两个海军在半夜打着手电在废墟里找到他们后,抢救出来的过程被拍的感人肺腑,掌声雷动,或是诸如警察局的人开着车前往他们的家宅通知最新情况时,我忍不住在想,那些从几十层楼直接随着钢筋水泥崩塌的人们。
而且我很不解:在那些重要的夜晚,为什么没有连夜大规模拯救的行动呢,为什么非得搞得像是两个神秘英雄去查找存活者那样呢。
这时候我发现自己落入一种偏见之中。
但我无法克制。
因为这种政府人员、警察的视角让我产生了某种强烈的抵触。
这大概是我个人的问题。
影片当然是感人的。
他们是在用家人带给他们的力量去和对立的、强大的、甚至毁灭性的恐怖势力平衡生死。
他们除了平凡的人生之外,别无其它的、所谓的武器。
后来我努力劝服自己,抛开偏见,从另一个角度去思量。
警察这个身份也许有更多的好处(虽然完全可以拍一个在世贸工作的公司,这是我的剧本,公司里同样人种复杂,和睦,敬业,乃至有口角,但在这个时刻,他们是如何挣扎在巨石和绝望中的。。。
这很像个蹩脚的好莱坞剧本吗),尤其是他们“别无作为”这一点上,值得人去琢磨。
突发的恐怖犹如战争一样,警察被推到第一线,但他们也是老百姓,说是疏散群众,其实他们也得从头开始熟悉路线。
就算他们没有功绩,却是政府在第一时间调动所有力量解决这一悲剧的表现。
他们不是英雄,人们给他们的欢呼只是因为:他们活了下来,是废墟里出来的活人,是被同样象征政府的官兵所救出来的活人。
因此他们可以保全家庭,这才是意义所在。
无论如何,我个人认为这不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
从某种角度来说,它狭隘了911这个无尽的主题,也狭隘了人性,乃至生活本身。
就像一种过于纯洁的感化片。
想对导演论上几句。
是因为电视中对斯通的专访是我产生了对他作品的兴趣。
斯通总是立志于拍真实题材的电影,从他的越战3部曲到这部世贸中心,继承了他一贯的作风。
该影片也是他作品风格的延续。
这部作品是真实事件的重现。
片中两名获救警察是20位生还者中第18、19名获救的,而在他们身后的是3000多名遇难者。
仅从表现人性的一面来看,影片还算比较成功的,也是导演所希望展现给观众的。
他说,该片既没有对恐怖主义的谴责,也没有宣扬美国政府的反恐思想,完全是从2位警察和他们妻子的视角切入展开剧情。
2位男主角2/3的时间也是在黑暗中度过的。
然而,片子的局限性也在于此。
正如黑暗中主角的视野一般,观众的目光也被局限在了极小的范围内,无法对整个911中受难者有个哪怕是轮廓般的了解,片中对大多数遇难人员的描写太过缺乏,我认为这也是本片最大的不足之处。
又是尼古拉斯.凯奇的一部巨作。
“9.11”这是美利坚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带给他们太多痛苦的回忆,带给世界的是一种震惊。
这似乎成了美国人避谈的一个话题,因为谁都不曾忘记,却似乎永远也无法提起。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John McLoughlin(凯奇演)和willy作为纽约的港口警察,在世贸大厦被恐怖袭击之后,毅然决定进入大厦抢救伤员,其实这已经为后来大厦的轰然倒塌埋下了伏笔。
果然,抢救队被困建筑物中,没有食物,没有水,这是对生命的考验。
“if you die,i will die。
”这是两人互相勉励的话,因为在那种情况下,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不经意间,就可能在睡梦中死去,永远也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了。
我很佩服willy,他是如此的勇敢,从没有放弃过对生命的继续追求,终于,在他的努力下,两人被发现。
在抢救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看到了willy的伟大,他宁愿拒掉自己的双腿来节约时间,来营救john,但是这种提议被断然拒绝了。
“i will get you out of here in piece。
”这是营救队对他说的一句话,此时此刻,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爱,那种善意,所有的所有似乎都已经消失,我们只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追求生存的权利。
影片中,表达最真切的似乎就是那份真挚的亲情。
无论是孩子对父亲的爱,还是妻子对丈夫的那种期盼,这种真情似乎无需添砖加瓦,无需任何修饰,那份担心是溢于言表的。
当家里人被通知,两人还活着的时候,激动地眼泪洒眶而出,我甚至也为这种兴奋热泪盈眶。
或许,一直默默支持他们生命的就是这种力量,所以在john被解救之后,躺在病床上,看到妻子说的第一句话就是“you kept me alive。
”anna应该明白,这句话的分量,这也是对她如此焦急等待之后最好的回报。
“9.11”让我们感受了人性的善与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生命力的顽强。
我们相信,无论在什么灾难面前,我们都可以从容应对,因为有爱。
“9.11”可以衍生的出来的话题很多,其实是无穷无尽。
本片讲了一个本来是车站巡警的警察小分队在事发之初就奔赴大楼,但是刚刚准备好氧气瓶等装备就被坍塌的大厦埋在废墟之下。
几度连续的坍塌之后,小分队只剩下两个人还活着,几个小时之后幸得从远处赶来的退伍海军陆战队员冒着危险搜救而幸存。
电影拍得很感人,甚至看得我几度落泪,尤其是那个前海军陆战队员冲着下面的人喊:You are my mission(救出你是我的任务)!
配乐和气氛都极尽渲染之能事,再加上两名警察家属的表演,确实让人动容。
从影片中看,这两个警察是第一批从废墟中救出来的人。
警长乔恩被救出来已是第二天白天,营救队伍里发出了欢呼和掌声。
但是我们都知道,救出再多的人也无功可庆。
人类毁坏的能力要远远大于创造的能力。
片尾乔恩的一段独白,大概意思是虽然“9.11”显示了人类毁坏的惊人能力,但也唤起了人们已经遗忘的人性的光辉。
的确如此,我想这大概也是恐怖主义分子所没有想到的,在大难临头的时候,人们互相的争斗、猜忌和防备会忽然消失,生存被摆在了第一位,愤怒和不甘成了主旋律。
虽然这种感情也是不理智的(美国成功出兵伊拉克,以及后来的反战呼声的高涨),但这显然不是恐怖主义想达到的目的。
其实,对于“9.11”,正如上面提到的,它能延伸出来的话题和视角几乎无穷尽。
本片只涉及了几个人,而且是警察。
这在艺术创作上并无不可,拍电影总要有个范围和焦点。
但是我忽然觉得,如果能将“9.11”拍成系列电影,是不是更好?
因为这里面不仅有这两个警察,还有许许多多别的人深受牵连:每个或死或伤的人和他们的家庭,甚至许多没有到达现场的人们;还有许多更为深刻的话题,许多值得聚焦的现象。
当然,这种想法未免功利了许多,还似要拿这场灾难赚个满堂彩,但是娱乐至上、利益攸关的今天,能够深刻触动我们的话题似乎真得越来越少。
Nicolas Cage(尼古拉斯·凯奇)在本片中的角色是这么多年来最不抢眼球的了,虽然他演的警长被称作最棒的,但是大部分时间他都只能露出黑暗中的半张脸,全凭眼神出彩。
这恐怕也是这个角色需要一个演技派大腕的原因。
总之,片子很感人,视角相对狭窄。
http://logten.iblog.com/post/3742/256821
即使是奥利弗·斯通和尼古拉斯·凯奇,也没有让我在观后产生特别的感叹,更多的还是来自这个可怕的事件本身。
将影片大半时间放在废墟之下是一个错误——我是这样觉得的——无论导演的执导水平有多高,无论演员的演技有多好,在一个黑漆漆的,满是沙石,无法动弹的场景里度过大半影片的时光,使什么都显得那么枯燥,无聊。
更将影片本来意欲彰显的消磨殆尽。
本来想打两星,直到听到'going home’而不是'welcome back',于是再加一颗吧
电影拍的实在一般
这一夜我们都是美国人。吐到我都跪了。。。
太过煽情啦
看片名以为是《恐袭波士顿》那种展现不同个体在共同灾难下的交集的群体戏,结果大大失望,这个片名起得托大了
明明很早以前标记过的,怎么突然就没了?
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讲述9.11,没有特别壮阔和惨烈的场面,但是影片把人类在生死离别之际的脆弱表现得十分出色,让人感动落泪
比不过现实
只希望不再有战争
看过太多的灾难片,所以现在只会偶尔感慨下CG的进步。但这部不一样,毕竟它就发生在不久前,心里很。。。说不出的滋味。。。
很不错~尤其是救WILL那一段。
看了一会儿就看不下去了,开始听,听到不想听...
拍得很一般
好吧,想起这部电影应景;当时是冲着尼古拉斯去的,以为这个习惯的大英雄就算不能阻止大厦倒塌,起码可以拯救许多性命吧?唉,结果,半小时后这个大英雄就开始眼神交流了。。。。
凯奇哥也稍微舒服了一点吧...
还是喜欢看凯奇的动作片...来得火爆一些! 这部片子也就是迎合大众需要的产物!
奥利弗斯通败给你了!!完全难看!!都懒得评价了~~除了被凯奇蜀黍那消瘦的小脸震惊了一下之外,所有剧情都让人昏昏欲睡~~无任何高潮可言……
虽然给三星 但是肯定比唐山好
看睡着了~~~
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