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是可笑的,因为本身就没有什么自我可言,但是做他人又是不安的、不确定的,于是就不舒服地、焦虑地做他人。
因为做他人能够工作挣钱,隐藏自己,正是这种做他人的过程中偷摸的隐藏才能回溯性地建构自己的形象。
这是一个想要做自己的前现代老年人,他只要跟随那个既定的、不能质疑的大他者--某年某月,我的某次相遇是有意义的,漫画就应该是在纸上的,虽然没有质疑过做自己这件事,但是自己还是按照给定的路线做了。
他想要融入这种氛围:人人都在做其他人。
这是一种后现代的,吊儿郎当的文化,无所谓做什么,但是在做的时候又充满怀疑(又或者不屑)。
所以当他决定加入那个公司的时候,背景音乐是有希望的、年轻的,好像他再一次抓住了自己的某件东西。
影片里还有真实的中年人的sex,well,镜头聚焦在女性的脸上,就是那里,just do it,快到了,再坚持一点就要到了。
然后就是消费主义的狂欢,但是她又会发现那个快乐的顶点好像也没有多快乐,转瞬即逝,她还得寻找更多的东西填满自己。
## 为什么我们必须不安地做他人?
为什么她想要自由发挥?
为什么所有演员都喜欢自由发挥?
为什么我们在做他人的时候,总有些时刻会焦虑的望向自己?
不管是长久渴望的一次旅行,还是怀念某次约会,我们总是为自己预留了很多借口:在某一天--反正不是现在--我一定能够做回自己,打开自己心爱的电影或者书籍(不管是真正的看还是假装的看然后拍照都不重要了),或者去往某个“远方”,那个时候自己一定会拥有某种超越性,那一定就是自己了。
但事实上,这永远不可能。
远方只是吊在前方的胡萝卜,这跟胡萝卜是完全不在的,现实往往比自己想像的更糟糕。
那个胡萝卜仅仅是自己为自己找的一个借口,自己给自己画了个胡萝卜,再亲自吊到自己眼前,然后和自己玩游戏。
远方之所以是远方,就是因为他是不存在的,一旦你接近那个远方,它立刻会转变成其他的什么东西,你会告诉自己“好像不是这个”,这就像某种异次元世界,欲望,是永远无法到达的。
远方是无法到达的,但是我们可以接近。
就在不断的试探、你以为到达远方的时候,这时候你会说:我怎么感觉这个不是我想要的?
## 你不在这里!
你在哪里?
片场的一个人被大喊,因为她好像不在这里。
这怎么能行呢?
你上班的时候会质疑这是不是自己写要的工作,会怀疑自己应该在别的某些地方而不是在这里浪费时间,一些聪明的人会提出“我们的意义在下班的时候”这样的口号,但是他们不能够触碰的是那个无法被撼动的坚硬内核:我。
“我”自从生下来是没有使用说明的,我们得一点点开发自己的各种功能。
最初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和其他人一样,做一样的事,上学放学,看书玩耍。
但是总有一天你会生硬的掉落在地面上,在你来不及思考一切的时候,一个巨大的命题便急不可耐、猝不及防、防不胜防地被推到你的眼前:我应不应该做自己?
(我会做自己吗)不管是广告里还是书本上,我们都被告知:别想了,尽管去做。
是的,想这么多有什么意义,尽管去做吧!
你不需要思考,你只需要去跑、跳、买、爱、恨、出走,你不得不承认,这个方法很管用。
特别是你买东西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在上班的时候梦想着做自己的那些时刻在付费成功的那一瞬间都得到了升华:原来我受了那么多苦,这才是我的意义。
原来金钱不仅能够让老板买我们,而且我们也可以用金钱购买商品。
这是我应得的。
很好,就是那里,再往前面一点,对,就是那里。
但是聪明的你也发现了,似乎买这么点也不够意思,又或许买的总是不对,总是差那么一点,就那么一点。
所以你会不断地重复、重复、重复。
直到死亡。
聪明的你会发现无论如何,你购买的快乐并不能够抵消做自己(当然,或许是你所认为的不能做自己的时刻)的时候的不快乐。
总是差那么一点,在不断的重复中,在一次又一次狂欢中,你总能发现不如意的地方。
在那些不如意的时刻里,“我”又一次不在这里。
我又一次幻想或许下一个就是我想要的了,因为自己很懂自己,那个东西是自己一个月、半年、一年以来都想要的,或许是从小开始就想了,总是就是那个东西了:just do it。
就是那个东西,明天不能等了,因为明天没有到来,过去也无所谓,因为过去不存在,只有现在。
## 为什么我们总是怀念过去?
他刮了胡子,整理了发型,打开了电视,这些都让他感觉自己回到了70年代,特别是电视,电视用模糊的彩色画面努力重塑过去,把过去变成了一种形象,这无疑不是在提醒我们--他,过去已经失去了,我们拥有的只有现在。
他揭下一片墙纸,想要逗一只鹦鹉,发现这确实是片场,这些东西是覆盖在现实上的一层膜。
但他选择相信片场,相信70年代的幻想。
这一切都是根据他的回忆建构的。
我们的现在是根据对过去的想象式回忆构建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虽然有时候会忘了台词,说出一些不属于我们的话,但是过去就这样被重构了,但这不是真正的过去,而是覆盖在过去之上的一层膜。
但我们选择相信生活,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因为终归到底,我们相信的只是现在和许多伪装成过去的现在。
后现代好像一个把所有历史都摊开来看的小孩,所有的东西否是那么杂乱,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这个酒馆的空间里,但是这并不是历史,它只是空间,为了还原历史而构建的空间,历史是无法接近的。
电影的开头展现了老头和年轻人观念上的冲突,也是前现代和后现代对于历史的冲突。
对于老头来说,电视上不能够放映一些调侃黑人的画面;而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仅仅是讽刺,某种手法而已,至于它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难道有某种东西的本质能够大于他所展现出来的东西吗?
对于后现代人来说,这是很无聊的,他们必须在物之上再创造许多符号来摄取,否则就是无趣的无聊的不痛快的。
对于爱情来说也一样,前现代那种“我深深地爱着你”对于后现代来说是一种不可思议,爱情不存在,至于对象--每周都可以换,更不用提那种疯狂的爱情那种更加离谱的传说和历史了。
我们的感受已经不同了,我们对感性的理解也不同了,每个人都从情感中解放出来,没有一个统一的感受来让他们互相明白。
对于后现代性来说,无目的就是它的目的,无意义就是它的意义。
## 摘掉耳机后,我们该说些什么?
她摘下耳机并踩碎了,她和角色此时融为一体了,但是当被问及她的工作的时候,她显然没有准备这一块的知识。
她必须通过他的口来言说自己。
她必须通过一个他者来确认自己的存在。
和玩具总动员中波比遇到的问题一样,她门都需要“选择”一个与之前不同的方式,波比选择成为了一个流浪的、非传统的、勇敢的玩具,而她选择威士忌而不是伏特加--后者似乎更是她正在还原的那位女生的本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演员的她自主选择了,没有按照既定的剧本和台词,选择了不是她本应选择的伏特加,而是威士忌。
但是为什么不呢?
我们或许永远不知道我们要说的是否正确,但是这是一个选择,是我们每天面临的选择。
历史是无法还原的。
即使把当时的场景还原地一模一样,但是总是感觉差一点。
所以既然这样,那为什么不去选择一个新的历史?
一个不同于过去的历史,一个会选择威士忌或者别的什么的历史。
但是这不是问题所在,也没有提出解决的方法。
摘掉耳机之后,我们发现自己还是在片场内,我们还得按照台词说着不同却又相同的话。
或许从一开始,就没有所谓生活的本质的问题,不同的选择背后意味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即使不去选择,也是一种被动的策略。
我们还是困在生活里,但是糟糕的是,我们并不是其中演员,我们是比演员更荒诞的演员,我们在演自己的生活。
最后,我们需要做什么?
我们可能需要做的是努力演好那个“傻瓜”的角色,投入地、充满激情地出演自己的生活。
如果25年后注定不相爱,那么现在在一起有什么意义?
如果几十年后我们注定死亡,那么我们此刻做的一切有什么意义?
答案是没有任何意义,不管是爱还是死亡,但是总有一些傻瓜会找到一些令他相信的东西,即使只有25年。
千禧年之后,准确说从《天使爱美丽》开始,法国人开始炮制出这种让精英和影评人无视,却让本地乃至全球观众都喜爱的法式商业电影。
这部爱情喜剧《好梦一日游》的创意并不新鲜,很多国内观众一看就联想到《私人订制》和《甲方乙方》。
不过这位法国导演却拍出了梦幻浪漫的气氛,这一点相信冯小刚也难以企及。
影片讲述一对老夫老妻遇上婚姻危机,男主角在儿子与朋友的帮助下,决定接受“回忆美好公司”提供的神秘体验,让电影道具搭建的模拟场景和专业演员的演技帮衬,带他回到当年在酒吧遇见挚爱的那一天,重温当年一见倾心的美好恋情,男主角能因此让老婆重新爱上他吗?
片中出现两对夫妻,一对是结婚超过四十年的老夫妻,另一对是中年导演和漂亮的演员太太,两对夫妻各自展现出婚姻中的现实难题,时而令人捧腹,时而感人泪下,剧本在两种情绪氛围之间的转换游刃自如,不时又在爱情肥皂剧的模式里融入对法国政治和社会现象的冷嘲热讽。
最厉害之处,莫过于将平庸的婚姻危机话题放置在重演真实记忆的的模拟戏剧空间里,在真假难辨的戏中戏里唤起惊喜莫名的趣味性,以及对爱情与婚姻本质的思考。
逼真的年代感与怀旧细节,以及一众法国影坛实力派的助阵,将这个故事演绎得丝丝入扣。
可惜之处在于叙事的封闭性,大部分情节编排太像好莱坞电影了,失去了法国电影独有的飘逸灵动与不受约束的状态。
最令我不适的是关于控制狂导演这个角色的描绘,他对道具、服装、表演、台词都有过于病态的执着,甚至对自己的太太也痛下毒手。
美其名曰是为艺术牺牲,但实则似乎暴露其过分自恋自大的扭曲心态。
这到底是否本片导演真实的心理投射,还真不好说。
不过,话说回来,艺术家有各种不便启齿的怪癖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往往依赖这些有别于常人的怪癖而激发出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
太好了,开头为了交代信息节奏有点赶,后面越来越好,尤其是中间一大段现实1-现实2、现实1-幻觉、现实1-现实1的并置,完全没有落入俗套。
玛丽安多次引用弗洛伊德足以说明对他的崇拜,她和自己的病人相爱,片中没有给出具体原因,但病人外貌上长得极像弗洛伊德,所以原因不难猜出。
在玛丽安和病人关系中弗洛伊德是隐形的第三者(作为玛丽安的幻想)。
图中是玛丽安的病人,长这么像弗洛伊德绝对是导演故意的…维克多接受邀请重回布置好的他与妻子相遇的年代,最终爱上了扮演自己年轻妻子的演员玛格丽特,并且相信她对自己也有同感(确实有一点),注意,如果不是她扮演维克多的年轻妻子(年轻的玛丽安),那么维克多也不会喜欢上她,在这里年轻玛丽安作为了隐形第三者(维克多的幻想),如果没有这个第三者,那么两人关系便不会成立。
尽管伴侣都声称不愿意第三者插足,实际上第三者早已存在于所有的伴侣中,没有这个第三者,伴侣关系便不会成立。
伴侣关系破裂要么是其中一方不再嫉妒,要么是作为幻想的第三者消失丈夫离开后玛丽安终于和病人(小弗洛伊德)同居,而同居生活最终导致玛丽安对于小弗洛伊德的幻想破灭。
后来她了解到丈夫爱上了扮演自己的女演员,并看见维克多为女演员画的画(就像曾经为自己),她重燃嫉妒,原台词:“我从来没有这么嫉妒过一个人”,因此,她想与维克多重归于好在结尾,维克多和玛丽安两人“好梦一日游”,回到当年相遇的布景重演旧情,按照剧本玛丽安假装无意丢下围巾后维克多应该追上去,但维克多点了支烟,这时候他出现了一个幻觉,仿佛看见女演员扮演的年轻妻子坐在远处,电影结束留了一个开放结局,不知道维克多究竟有没有追上去。
如果追上去,那么女演员变成为了维系两人关系的隐形第三者,不过大概他不会追上去了。
这部电影看似讲的是老夫老妻通过假装时空穿越重燃旧情,实际上讲的是幻想在关系中的作用,可以跟滨口龙介的《夜以继日》对比着看
看哭了,一直在哭,不知道哪里戳到了我就是很想哭,最近最喜欢的电影,什么都喜欢,剧情也喜欢,构思也喜欢,配乐也喜欢,节奏也喜欢,叙事方法也喜欢,每个人物都喜欢,点太多了不知从何说起,不喜欢电子设备不喜欢一切新东西的维克多,想要永保年轻的玛丽安娜,同样的年代我们有不同的评价,究竟什么年代是美好年代?
我们如何抗住婚姻里的一地鸡毛?
我只有二十二岁,但我最近也觉得自己快要被这个时代淘汰了,我不喜欢集成化的手机,我宁愿拥有一个手表,一个相机,一个音乐播放设备,手机屏幕要小一点,手机要轻一点,但现在我越来越找不到了。
我们爱过,是啊我们爱过,浪漫又现实,维克多走出痛苦,玛丽安娜走入痛苦,她真清醒啊,疯掉的是我,牢骚,厌烦,讨厌,“换一个人依旧会厌烦,厌烦的核心是自己”最残酷的是,看影评看到的“太真实了。
人类根本说不清什么是爱情,也搞不懂爱情因何而起因何而灭因何存续,也根本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messed up。
40年的回忆可以在几天内被刷新;可以爱也可以不爱,可以爱你也可以爱别人,都是自己来写剧本;重新爱上你可能只因为嫉妒;换一个人依旧会厌烦,厌烦的核心是自己……这太真实了,人性不就是这样,人生不也就这样。
我时刻充满愤怒,当下整个人生的状态就使我愤怒,与别人也没有关系。
我自己不好,谁也没办法让我好起来。
”
★发布的所有文字仅为【记录】当时所想,私人性较强,没有分享或向他人灌输观点的意愿。
★不必较真,解读随意,评论区不代表本人意见,不会回复/解释。
*xm这个开头差点以为走错片场玛丽安娜也太恶毒了吧救命,夫妻没感情了也不至于这样啊,自己还是出轨方,稍显离谱。
复制场景实在是大手笔,太花心思了。
怀旧人士真的很想体验。
法国人讲话真是诗意啊,吵架都能说出各种哲学艺术名言的hh笑薯,这房子要烧起来岂不是聚众吸毒。
片名译得真好,假如能够回到往日时光,哪怕只有一个晚上。
值得讨论的地方有很多,玛戈和导演稍显脆弱的关系,导演心里其实被艺术占据了大半吧,他对表演和场景极其严格的要求,对艺术的追求,已经注定了和演员玛戈之间不会有亲密缓和的爱情,永远有着隔阂与不愉快,就像他们开头的状态,但反而比结尾那种假象的缓和要好。
男主刚开始还没沉浸在场景里,一直问一些出戏的问题,直到玛戈的到来,从怀念年轻的妻子,到逐渐沉迷于玛戈这个人,他一定不是在和记忆中的妻子恋爱了,换演员那里的暴怒就很明显了…过程好像就是出戏(寻找回忆妻子时遇见演员 )——入戏(对妻子的爱 )——出戏(对妻子演员的爱),但玛戈实在太迷人了,我也会爱上她。
这段暧昧双方都好隐忍,最后藏在彩排台词里的真心话太戳心了。
演一个家庭骗他是对的,导演也想赶紧把玛戈拉出来,但我不认为男主和妻子就会重回以往的美好,妻子已经出轨很久,男主也接受了,虽然有道歉和悔悟,可我不太明白他们俩最后是在干嘛,回到现实生活依旧一地鸡毛啊,也不可能一辈子都花钱去场景里。
男主陷入那些美好场景的时候我时刻觉得恐惧,因为这些是随时会崩塌的东西,就好像他岌岌可危的中年婚姻。
看着感觉是舒服的,故事也比较有意思。
June 25
维克托与玛丽安娜相遇在1974年,维克托是一个不喜欢与时俱进的老头,他认为最好的那个年代就是七十年代,人们可以自由谈论种族问题,聊天时也是互相看着对方,而不是每天盯着手机。
而妻子玛丽安娜则喜欢一切新鲜的事物。
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处事方式加剧了两人之间的冲突,而提供“造梦”服务的公司也应运而生。
使这场中年危机有了不一样的 转机。
其实关于过去年代如何的好,这些话语我们也不止一次从父母辈的谈话中听到,哪怕是过去的猪肉都比现在有味道,每个时代过去的时候,因为那些苦难已经被淡化,那些悲伤已经随着时间地流逝而涤荡无痕,有个词叫忆苦思甜,我们当然也会去想起那些年月的苦,比如动荡、饥荒、贫穷,但是更大部分我们也想到岁月结晶中的美好。
对于年代如是,对于每个人的人生也如是。
当我们年富力强,充满拼搏劲儿,我们的身体允许我们高效地运转,不断地,我们去认识新的人,见识新的事物,学习新的东西,像一块海绵一样不断地浸润再浸润,直到我们CPU的运转速度变缓下来,我们发现很多事情我们未经完善地消化就进入了我们的系统中,对自己也是种损耗,我们的细胞也不像年轻时候那样更新迅速,我们开始进入到一个平台的阶段。
有一次与一位大叔朋友聚餐,泥水的活计只是他的爱好,炒股票的高手说的也是他,就是那种偏财运很强的人,大叔长的很帅,年轻时候也没少沾花惹草,然后那天教育酒席上的另一对小年轻,他们属于情人,男子其实有家庭。
然后大叔一再地回顾他的人生,提到“沉淀”这个词,沉淀是一个很有分量的词汇,因为不到一定的岁月也许并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
这个有点时间旅行意味的公司为那些想回到过去的客户提供定制服务,但是戏可以一遍遍上演,但是人生去不能一次次重新选择,在我们做出选择的那个当下,就是走上了一条分叉的路,今天跟好朋友聊天,五一时候她回我的老家去参加了一个老朋友的二婚,我说她是人间清醒,看着周围的人不断重蹈覆辙。
她说是啊,她可不想再陷入婚姻的旋涡里。
我想起前阵子遇到位瑜伽老师,当我们在与他人讨论见到雪山的胜景时的词汇,却发现词穷了,于是心照不宣地静默了,因为哪怕是同一时间看到了同样的风景,每个人的感受也都是不一样,她感动的泪流满面,我则是充满感恩的心情。
对于婚姻也是一样的,每个人经历每个人的亲密关系,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都是一段非常难得的课题。
前两天把《光耀生命》看完,艾扬格老先生在书中就一再强调自己对幸福婚姻生活的感恩。
如果没有另一半自己不知道会活成个什么样子。
亲密关系中所投射出来的就是每日每时每刻的自己,不是么?
因为我们每天都需要去面对这个人,我们也每天需要面对自己。
通常我们在对待客人的时候总是彬彬有礼,很有分寸,但是在对自己每天相处的人时却时时升起敌意、愤怒、鄙视、斤斤计较等等负面的情绪,尽管大部分时候不是这样,但是这些小小的情绪会一再地积累,以很难察觉的方式。
比如你看着对方的眼睛,没说一句赞美的时候,对方就会微笑地看着你,这个美丽的瞬间就会投射到你的记忆库里。
而你每次咒骂和打击对方的时候,那种无辜、甚至同样愤怒的表情也会投射进心里,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内心是喜悦的,但是当我们的记忆里装满了负面的表情、情绪,如何才能快乐起来呢?
电影里有段话道出了真相:玛丽安娜:当年的今晚我们都是说了啥?
玛丽安娜:是啊!
你就是个谎话精,不专一,虚伪,胡说八道,虚伪,自大,胆小,卑鄙。
等等。
但,你难道不想娶我吗?
维克托(看着玛丽安娜,思考片刻摇了摇头):不想玛丽安娜(充满疑惑而有些沮丧的表情):为什么不想?
维克托:因为25年后,你就无法再忍受我了。
玛丽安娜:25年,已经很不错了。
我不同意你的说法。
是我,无法忍受自己。
玛丽安娜:你这样的打扮很棒,通常你应该打条领带。
维克托:这也不会改变什么?
玛丽安娜:小事情实际就是大事情。
结婚生子、职业晋升,玛丽安娜一直在努力地朝前走。
而现在她真的累了,所以她心生厌倦的看似是自己的伴侣,其实是日复一日如此兢兢业业时刻不允许掉队的自己。
有一天从梦中醒来,儿子也老了烦人了,工作令她疲惫不堪,而丈夫消极低沉。
于是她就做了让自己后悔的事。
巴菲特曾说,有两样东西,是钱买不来的:时间和爱。
大家可以细细品味。
真假女主同样的初遇场景,年轻时的女主 (女演员Margot)扔掉了耳机,凭感觉自我发挥对了一段台词,无奈她并不是当年男主Victor记忆中真正的红发女孩,因为接不上话又只能偷偷带上新耳机,继续原先设定好的台词来取悦Victor。
离开时候“不小心”弄掉自己的红色的围脖,正如Victor回忆中和女主初次见面的样子。
第一幕结束Victor并未真正为其所动,但却希望再次相见来回味当年的心境。
年轻的女主美丽大方,一直小心翼翼地带领着Victor渐渐进入“梦境”。
几天下来,Victor已经分不清虚幻和现实,只想陷入这被人为创造出的美好时光中。
对Victor来说,假的变成了真的,但对演员Margot来说,她始终无法进入这台戏。
对Victor,她只是尽了一个好演员的责任,这种小心翼翼,毫无自我的取悦不是爱情。
她的戏,都是和镜子后面掌控整个场景布局的Antonie演的,她的台词,也都是对他说的。
而真正的女主Marianne一入场就打乱了设定的局面,直接告诉周围的演员们不用再抽烟,不接前男友打来的电话,出门时故意扔掉了自己因岁月侵染而沉淀成深色的围脖。
她就这样自然地驾驭着这个角色,随意快进或放慢剧本的进度,因为她已经接过了这个角色,是她,将和Victor一起演好之后的戏份。
男主在虚幻世界的最后一幕,也就是真正女主入场的第一幕, 她帮他关上了这扇门,解开了心结,带着门里的心境,开始门外新的生活。
Marianne的一句 I just met you, but I already miss you,轻轻抹去了过去无数个争吵的夜晚,抹去了出轨的困惑,叙说了自己的迷失和原谅。
坐在这里的是新的我,我们似曾相识,但我又重新爱上了你。
真正的感情,是有残缺的,没有经过渲染的,是灵活的主动的,是让双方在其中可以舒适地做自己的。
戏里戏外第二幕的嬉皮士夜晚,Margot在玫瑰花瓣下跳舞,在旋转床上和Victor接吻。
感觉这是这部剧最美的画面,两个人都入戏了,只是脑中这些温柔诉说的对象都不是对方,戏里创造的美好时光也有着些许残缺,但这残缺被酒精的作用淡化了。
Victor和Margot这对情侣的相爱相杀是另一条主线。
Victor理智的商业头脑和对作品真实度的痴狂,让他不能把Margot据为己有。
而感性的一面又让他十分嫉妒Margot和客户一起演戏,深受折磨,以至于有时在递送台词的时候让他很难分清戏里戏外。
两个相爱的人,就算身边都有了其他人,身影也是寂寞的,有幸在片尾,对的人都走在了一起,只是有的在戏里,有的在戏外,谁知道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呢。
当你过得痛苦时,一定希望有人为你的人生打好草稿佛曰:“众生皆苦!
”那么,真地遇到痛苦时,我们会怎么样呢?
遵循佛佗的教诲,通过修行熄灭身心欲望以达到摆脱终极痛苦的目的?
芸芸众生并不都有如此慧根的。
不过,电影《美好年代》(La belle époque 2019)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方法:痛苦时,那就是想想高兴的事吧!
所以,电影的设定是男主遭遇老年危机,想回到初遇妻子的那个“美好年代”,刚好,有这样的公司能够通过搭布景的方式来帮他实现这个梦想,只要男主能为他预定的“美好时光”支付得起高额的费用就行。
那么,那一两天的美好时光真能为他带来摆脱痛苦的目的吗?
显然,重温“初遇”不可能会让男主重拾爱情的,因为在他重温“过去”时,他妻子是不在场的,而且,男主不太会幼稚地觉得通过这种方式能让老妻重新接纳自己,毕竟他是被老妻赶出来的。
所以,男主如此做只是想通过重温那段“美好”来让自己好过点,一如酒精的麻痹,暂时忘记了一切。
在那场他预定的、别人为他精心准备的戏剧里,他演着他自己,妻子却由别人(即片中的女主)来代替。
布景公司的确重现了“初遇”场景,男主也努力重温初遇时的一切,只是女主过于自由发挥了,并没按照既定的剧本在演,这反而引导男主完全脱离了初遇场景,真地爱上了女主。
显然,如果一切如剧本那样还原,男主是不会爱上女主的,因为在“美好”逝去后,理性会让男主重回现实的。
只不过,女主在剧本之外,以她自己的独特魅力成功吸引了男主,她点燃了男主重新创作的激情,他获得了再去爱一次的原动力。
至此,电影通过女主之口表达出如下主题:在旧爱的阴影中是无法找寻到真爱的。
你以为你爱上了她,而她只是在演戏;她演得情真意切,也只是想让你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打好了草稿,却失去了真正人生!
” 当然,女主有否爱上男主,也是件值得讨论的事。
她三番五次地避开她男友的嫉妒追问,似乎证明了一切,只不过,这不是电影要在意的了。
还有,就是男主的“爱”也是值得思考的。
他因画漫画的才华而获得的妻子的爱,也是因这一才华的枯竭而丧失的,而他准备再爱一次的人正是激活他才华的女主,而他老妻想让男主再次回到她身边,也是因为她看到了他才华的复苏,试问,才华能否作为爱的条件?
当然,男主的妻子想让男主再回到身边是不可能的了,虽然男主成为公司的职员,可以配合妻子的要求来演戏,让妻子重温他们的“美好年代”,但他显然不想在真实人生中再投入感情了,妻子有意丢下的围巾,他却不想再享用免费的午餐,似乎表明风水轮流转:他走出了痛苦之日正是他妻子进入之时。
据上简析,我们可以回到正题了。
针对感情事,女主似乎表达了一句箴言:我们打好草稿,却失去了真正的人生。
然而,面对其他痛苦时,我们有可能会反其道而用之:当你过得痛苦时,一定希望有人为你的人生打好草稿!
或许,电影真正用意是在此呢。
(文/石板栽花 2020年4月9日星期四)
不合时宜的纸质书,逐渐消失的电影院与书店,需要重新学习的新名词。
无人驾驶车辆里的响起烟雾警报,甚至被妻子羞辱抛弃之后,想吸一支烟,又被楼道警报提醒。
每个人都在变得更积极、更向上,西装革履,谈笑风生。
男主突兀的像个无法接受现实的刺猬,看似固执,内里却是迟疑的柔软。
讽刺的一切与毫无出路的当下,让他产生了回到1974年的想法。
他想去见见那个曾经令他心动,让他挚爱,在他回忆里揣摩了一遍又一遍细节的爱人,曾经的妻子,那个还爱他的妻子,以及那个他还算意气风发的年代。
“大家快把烟点起来!
”那个松散混乱,热烈腥湿时代又回来了。
他与另个记忆中“她”再次相遇了,气氛的灯光,助兴的音乐,甚至烂俗的玫瑰花瓣,但让假装的一切突然生动迷人了起来。
落入俗套的,他又爱上了“她”。
但演出总有结束时,当扮演带来的刺激与冲击回归现实之中,一切戛然而止。
真正的她再次出现在那个令人迷醉的时代,无论如何再次热情或呈现媚态,就是没有那么迷人了。
人性的自私与撕裂,毫无隐藏的倾泻,所有演出的人与观看演出的人,都明白一切都结束了。
所以我们深爱着什么呢?
我们放不下追忆着的是什么呢?
是具体的人与事?
还是无法复刻的时光?
是否在我们烂漫幻想、毫无束缚的人生阶段里出现另一个人,我们一样会坠入爱河?
是那个人创作了美好的记忆?
还是美好记忆里出现了那个人?
在爱里,我们无法得到理智的判断。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都是更爱自己的人。
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潜意识总会在作祟,很多人都会有一种感觉,斜阳慵懒地穿过户牗,远处的落日正在不舍坠落,这样的一幕,总给人曾经见过的样子,而不真实和恍惚的感觉也多在日落之时发生,这是所谓心理学上的既视现象。
于是,我们总认为故地重游可以让自己找到曾经丢下的东西,情景再现可以让我们重拾往日的美好,或者也给我们一次重新审视错误或者懵懂的机会,于是这样的一家公司应运而生,它像是一个记忆乐园,为客户重现当年的美好。
如果和《西部世界》相比,这一切显得更加私人订制,但是法式的清新烂漫在于一定要将所有的场景高度还原,而不是对不切实际膨胀欲望的无聊满足,于是让人一眼便认出了法式清新的味道。
一个是垂垂老矣的作家,经受婚姻多年磕磕绊绊之后,却在晚年遭遇感情的滑铁卢,想不通这一切,更是放不下当今老婆子脸庞下隐藏的当初怦然心动。
然而这一切,他又将它一部分归咎于时代,手绘漫画失去了市场,如今的现代生活节奏下,婚姻的奥义里已经失去了多想坐着摇椅慢慢摇,陪你一起慢慢变老,结果只是摔门而去,一起慢慢出轨。
所以,老作家维多决定回到那个年代,在艺术的酒吧里,来一场最开始地方出现的邂逅,看能否在垂暮之年重拾那种丰沛的燃情。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台词,依稀印象里的演员,一切充满了乖张和破绽,但作家还是沉溺于其中,因为他想到了彼时像风一样的自己,谁能想到如今60岁的老人,40年前也是风度翩翩的少年。
但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回到那如梦的年代里,他会爱上任何一个当时邂逅的姑娘,不是时代需要回去,而是他自己需要回去。
于是,想到这样的自己,面对数十年后出轨的妻子,他也就释然了,有时候婚姻并不是非她莫属,而是因为此情此景下,恰是她此刻恰好路过,每个人都不会成为每个人的唯一,恰恰只是那个自己却还是唯一。
当妻子也回到这样的场景里,在对于各自的认知里,维多是否还会像过去年轻时奋不顾身地追出去,也是只有他自己才能懂得的悬念。
不论和风,不论细雨,不论花开,也不论叶落。
冬去秋来,春回夏天,你以为仿佛就在昨天,就在眼前的天意眷属,其实也只是彼此偶遇的各自心理美好暗示,到底如何走下去未来的路,也只能靠各自的呵护和经营,哪有那么多美好的年代。
非彼莫属,只是一时的错念而已,以后的真相多么残酷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于是,美好的也只是年代,到底是何种美好的动因触动了自己,也只有当自己知道真相大白的瞬间时,明了到底是什么止在了美好面前。
感觉在喜剧和正剧风格之间摇摆不定,结尾又强行煽情,没有那个氛围啊
一个闲得屁疼的中产人士的无病呻吟。
記錄我第1500部電影獻給Daniel Auteuil。喜歡導演的創意和執行,讓熱情冷卻的老夫老妻重回當初邂逅美好時光,在懷緬中重拾激情。主線奇而不幻,無需宏大格局亦能玩出趣味,全戲猶如片廠一日遊,讓觀眾一窺電影幕後製作花絮,戲中戲設計盡見心思,懷舊場景尤其唯美,但最拍案叫絕乃環環相扣人物線,經常出現幕前幕後假戲情真、語帶雙關的趣妙對答,劇本之精密實屬少見,加上角色勾勒細緻、性格鮮明,充滿張力的兩性關係、激情與爭吵的無限輪迴更是戲味所在,亦新鮮在一段疑幻疑真嘅忘年戀情。大膽打破傳統框架,造就「回到過去」的浪漫經典。
男主夫妻俩都是一把年纪活在狗身上。剧本小里小气,纠结裹筋。甲方乙方那种节奏明快大开大合比本片高明无数倍。
你以为遇见爱情的那天最特别,其实换了人也可以
一次成功的精神自慰,边笑边哭,结尾非常不落俗套。每次讨厌法国人讨厌到不行的时候看到这种只有法国人才能拍出来的片子的时候觉得还能再爱一下。
3.5
戏里治疗两个人,戏外治疗另两个人,假戏真做,真戏假做。激情纳入现实,都会磨损,现实回到梦境,都会重现生机,但我们谁又能一直维系在那条激情、新鲜又熟悉得刚刚好,不过火的微妙界限上啊?
法国人的《私人定制》。一位法国漫画家步入中老年,逐渐与社会新鲜事物脱节,互联网让他的事业停滞,成了别人眼里落伍的糟老头,妻子离心出轨,一场争吵后,妻子把他赶出了家门。然后他去请求私人定制公司,通过演戏重现他的美好时代。那位公司老板,造梦者,自己也是一个时刻处于焦虑里的社会螺丝钉,与演员女友关系也是糟糕透了。漫画家对造梦者来说是救赎,是他给了曾经年少的自己希望,而如今又是自己反过来给这位落魄的漫画家造梦。其实一切的根源都在于现代人的精神空虚。
实在看不进去,看了17分钟删了,还跳着看了结尾……
分数虚高,我来降一点
捡起来的围巾是年少时的爱情:横冲直撞轰轰烈烈;没捡起的围巾是中年时的婚姻:熟悉默契代替了激情冲动。蓦然回首,让人心动的到底是年少的你,还是年轻的自己?浓浓法式浪漫,泪洒影院。
特别好,特别喜欢!
这几个月一直难以入眠,白天也不敢停下脚步,加上一直以来对世界愈发的消极,神经一直在紧绷着。趁着这次小感冒看了这部法国电影,浪漫的氛围让我得以短暂休憩了一阵。但细细品味其中的对白,直白的表达下还存在着智慧的人生哲理。
不想自我安慰了,想面对现实。
2.8。2019.11.09日02:05想看,至喀麦隆时间9.24日17:32第321天。明明觉得这种重演不现实,到片尾曲那里,女主扔écharpe par terre时还是哭了。On peut pas tout piotter. Faut accepter d’être déçu, de critiquer, d’être prévisible, moins brillant, sinon, on ne vit que le début. On réussit quelques brouillons, on réserverait une vie. 我们打好了草稿,却错失了真正的人生。
get不到系列
纯爱还得是法国人👊🏻👊🏻👊🏻👊🏻👊🏻代死我了
我非常想给差评,非常。前面闹剧的部分过长且对剧情毫无意义。我记得我之前看过这个电影,看了一点放弃了,现在我能接受了是因为我惊奇于一个保留一丝理智的老人会对这些虚假的东西痴迷,这也说明年轻是多么美好的事啊,时间在流逝,珍惜青春。年老版的这个女人好会演。
恕我不懂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