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涉及主演和导演的某些立场,单纯从故事来看,还是不错的。
例如最开始对现场演讲的学生用手机拍摄的吐槽。
再比如影视公司没钱把场地租给摄影爱好者拍模特。
还有乱改剧情导致投资方翻脸的导演ppt.与其说这是“喜剧”,倒不如说一种无奈,在黑色幽默掩盖下对现实的屈服吧。
阳春白雪三月红,下里巴人千年香。
看电影,也就图个乐,不是吗?
如果说亮点是通篇的脏话和有暗示意味的低俗情节的话,,,整部剧都是亮点..港片多数只是给香港人看的,,里面粤语的运用和笑点,,不是说粤语的很难体会..不过这种文化差无可避免,,但问题是,,最近笑点变低的我,,看完之后笑点回复正常水平,,完全搞不懂主题?,,,除了明星多点,,还有什么,,剧情跳跃且连不起来啊,,,=_=,,,看完除了混乱就没有了,,..可能有一点就是,,看到港片可以说那么多脏话很爽,,说粤语的其实很自然就会说一两句,,有人可能会不理解,,但这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虽然之前看到微博上低俗喜剧的宣传铺天盖地,部分看来夸大其辞,但看了整部电影后,发现还真是不错,3000万的票房,算是港片奇迹。
说句低俗的东西人人都爱看,可能有人会反对,声称自己只钟意阳春白雪,看一眼,听一声下里巴人都要洗眼睛洗耳朵。
我喜欢低俗作品,只要不庸俗,其实低俗又好看,很难。
臭豆腐,猪大肠,杂碎面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好吃。
把彭浩翔比作冯小刚--冯小刚低俗的还不够彻底,而且难掩圆滑的小聪明,没办法,生在中国,取笑自己娱乐大众都那么难。
而生在HK长在HK的彭浩翔,就有这种先天优势。
彭浩翔的重口味,我们在《维多利亚一号》里已经见识过了。
与之相比,这部电影不算重口,感觉重口的观众,你们没看过《疯狂的店员》(这部电影里真的干了头驴)。
除了重口之外,喜剧电影好看之处在于自嘲和对所有“政治正确”标签的挑衅,迄今为止,我看过最过瘾的stand commedy(脱口秀,栋笃笑)都遵循这个法则,挑战正常社会所有的禁忌:性、种族歧视、保护未成年人。
嘲讽正常社会的所谓光明面:神圣的政治人物(或者明星),传统意义上的标志人物。
这些取笑未必真实,但一定最过瘾,最好看。
崔健曾经在访谈里说过:我小时候一直以为毛主席是不会做爱和大便的。
如果你给小时候的崔健看那个著名的毛主席大便陶瓷,他一定会被颠覆从而感到刺激。
其实,中国人一直以来,何尝不是未长大的崔健?
崔健长大了,知道毛主席会大便,也会做爱(甚至和各种人)这样的结果就是大部分人永远活在“纯洁”的环境中,终其一生,无法接受这种“低俗”,如果有权力,还会不遗余力的禁止其它人欣赏。
没权力的人,禁止不了也要腹诽几句,以彰显自己的高雅,与之划清界限,展示自己的品味不凡。
而喜欢这类事物的人,绝不会抱怨别人不喜欢,最多取笑一下,你们那,真可怜,永远不明白猪大肠个臭豆腐的美味。
而你们喜欢的,我也同样喜欢。
《低俗喜剧》的情节,让我想起尔冬升的《色情男女》,两部电影都讲述了市场低迷之下苦逼的电影人。
它其实是部低俗版的《色情男女》。
一部电影的诞生,是团队合作的结果,而最苦逼的就是监制。
虽然这部电影中的部分笑料(例如詹瑞文演的那段儿把自己手坐麻了打飞机)比较火星,但大部分的冲突还是很爆炸的--看的很过瘾。
具体情节不必多讲,也无法表达,郑中基是个很不错的喜剧演员--绝对有接替周星星的可能,同时,他在《老左正传》里的表演也可圈可点,可塑性很强。
这部电影和《低俗喜剧》一样,一个HK导演嘲讽了HK人在大陆的遭遇。
这种自嘲,好笑好玩,但也透着尊严,打自己一巴掌的同时打了大陆人十八掌不止。
说点题外话,电影里薛凯琪演的“竹升女”(就是ABC的粤语名字),叫来了杨千桦演的平机会工作人员。
HK96年成立平机会,担任主席的,都是德高望重并且办事能力强的人。
平机会是一个社会成熟度的表现。
我看过一辑RTHK拍摄的宣传短剧(每隔几年,RTHK都会拍摄一些短剧宣传这些机构),大致上,平机会可以保护弱势员工,但有时也会有些过度。
本片让平机会出场,是为了嘲讽,但实际生活中这个机构真的可以维护社会的机会公平。
话说,可以有这样重口味的喜剧存在,也是一个社会成熟的标志,美国有《南方公园》,《阿森一族》《Happy Tree》(flash),我们有什么呢?
那一桌极品菜式中,天妇罗田鼠的确是有的,不知道广西有没有,但东南亚那边这是一道传统名菜。
彭浩翔的电影我全都看过,几乎每一部,戏路都是不同的,就作品而论,可以说部部都不错,而且,还没开始循环重复。
看淡彭浩翔的人,有点言之过早,他仍在继续,不妨等他下部电影出来看看再说。
如果仅就《低俗喜剧》就一棒子打死,请恕我直言,您们,可能不知不觉中,真的成了体制的一份子。
题记:到港唔睇三级片,自称低俗也枉然。
——梁振英。
在香港看完彭浩翔的新作《低俗喜剧》,对于该作品的孰优孰劣,我发觉我没办法简单地用一句好坏来定论。
毋庸置疑的是,在电影放映的这一个半小时内,你绝对会不间歇地放声大笑,笑到脸部肌肉抽筋。
它在搞笑方面绝对是有ISO质量保证,所以你如果只是单纯地想去买笑,客官我强烈推荐你去观看《低俗喜剧》。
全场我笑得超级过瘾,但等电影结束后你若问我它是不是好电影,我则不得不陷入沉思。
正如我在该电影里所学到的,“洗澡弯腰捡肥皂”这个简单寻常的动作在你家浴室里进行时,它再普通不过。
但如果把场景换做“男子监狱里的洗澡房”时,这个动作便成了你屁股失去贞操的认证标签。
“笑点很多”这种评价和“洗澡弯腰捡肥皂”类似,在不同的针对对象下,是会衍生出不同的含义。
这便是我显得矛盾的地方。
我会说,《低俗喜剧》作为一部电影,它非常一般,甚至在彭浩翔的电影里,接近差的水准。
你肯定会反驳我:可是你全场都笑得很爽啊,这部电影难道算不上成功吗?
如果它是一部栋笃笑(搞笑脱口秀),或者一部“笑料集锦剪辑”,我会毫不犹豫给它十分满分。
但是,优秀的喜剧电影肯定会让你发笑,但是让你发笑的未必是优秀的喜剧电影。
《低俗喜剧》在我的标准里,它算不上一部及格的电影。
它最大的硬伤便是它缺少电影应该具备的“戏剧高潮”。
无论优劣,每一部电影都应该拥有自己独有的“戏剧高潮”,它未必是电影最有趣最精彩的部分,却是把气氛烘托到最炽热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V字仇杀队》的“戏剧高潮”是V怪客舍身取义,民众们戴上面具平静地往市政府大楼聚拢前行。
《肖申克的救赎》的“戏剧高潮”是安迪阴了典狱长一把,爬出肮脏阴暗的地下道,在暴风骤雨中张开双臂拥抱自由。
《死亡诗社》的”戏剧高潮“是尼尔绝望自杀,二十多个学生毅然站到了课桌上面,向黯然被辞退的基廷先生献上致意:“船长!
我的船长!
”但《低俗喜剧》没有。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落魄监制如何想方设法筹备制作一部《官人我又要》的三级片的故事。
但我看到的是,彭浩翔如何聪明巧妙地把很多个质量上乘的黄段子整合到这个故事里,这个场景讲完这个黄段子,就跳到下个场景继续讲另一个黄段子。
整合得很出色,一点都不显生硬,不会让人产生编剧硬把这个段子生搬硬套进故事里的突兀感。
但是,整个故事却因此显得毫无重点,没有故事应有的铺垫和高潮迭出。
我问和我一起去看该电影的SAM和杰克:“你们觉得该电影最高潮的部分是哪里?
”他们的答案基本一致:就是电影开场不到二十分钟杜监制赴约暴龙哥的“鸿门宴”那一段。
这也验证了我以上的说法:该电影就是由各个黄段子笑话集锦剪辑而成的。
否则我们不会因为“鸿门宴”这个笑话在电影里那么多个笑话里最搞笑,所以我们一下子就觉得开头的那段是高潮——即使它根本毫无铺垫和渲染,完全不符合戏剧高潮的诞生标准。
我在观影过程中,随着剧情发展产生几个很明显的感受,也证明了该电影的故事的节奏失衡——因为上述原因造成。
第一,大概看了一个小时,我按着以往经验早就觉得铺垫情节应该完了,苦苦等待所谓的“戏剧高潮”来临。
第二,当杜监制筹备好一切,终于要开拍《官人我又要》,我摩拳擦掌以为电影的高潮迭起的部分终于要来临。
结果他被叶山豪推搡倒地昏迷,醒来四个月过去,电影拍完了。
我一直以为最可以发生精彩故事的“拍摄期间”被杜监制的昏倒忽悠过去了。
第三,虽然拍完电影,但是剧情又激起了新一轮的矛盾。
暴龙哥对拍完的电影非常不满意,威胁要烧毁底片。
我惊叹,原来彭浩翔留了一手,高潮现在才要开始。
第四,结果,看过电影的大家都知道,杜监制用了神奇的一招让电影起死回生。
这个“高潮只用了仅仅两分钟。
接着电影就这样结束得让我措手不及。
故事结束得如此突然和不可挽回,让满心期待的我有了狠狠一拳挥空的失落感受,就像看到擂台上的拳击手叫嚣挑衅得青筋暴起胸前凸点,结果裁判挥手示意比赛开始,拳击手只挥出了一拳就把对手解决掉。
也像用电影里的爆炸嘴去对付不举:“斋爆炸,唔射。
”
导演彭浩翔谈到开拍《低俗喜剧》的原因时表示,他最想拍的是一部纯广东话的电影,而最能表达广东话的神韵,莫过于广东话脏话。
正因如此,电影由头至尾都充斥着广东话式的脏话。
戏中脏话频密度之高,真是港产电影少见,庆幸大都不是为了说而说,至少不是每位角色都是脏话琅琅上口的,戏中的脏话只是配合角色身份和剧情。
当然,一定会有观众认为这电影俗不可耐,然而,这电影打正旗号叫自己低俗,所以不喜真的勿看。
不要以为戏中的脏话是平常听到的这么简单,脏话落到彭浩翔的手上(编剧还有林超荣和陆以心),顿转化成一块块笑料,偶尔也有用来作比喻或用来衬托名词,更有配合杀观众一个措手不及的剧情。
如此设计,比起单单以脏话来加重语气真是高超得多了。
电影以脏话作招徕,但并非完全没有故事性。
电影由杜汶泽饰演的监制杜惠彰出任大学讲座嘉宾开始,期间从不同的话题辗转道出了监制、导演、道具师、半红不黑的女演员、拍过三级片的男演员等等电影从业员的辛酸。
虽然我较不喜欢监制和前妻那段伦理关系的处理,但也明白到加插这部份令到杜惠彰这人物更为立体,亦道出了电影人往往为了工作牺牲了家庭的现实,所以就算这部份与整体氛围不太协调,其影响也不是太大。
此外,故事不乏调侃揶揄电影圈的现象和去年一些电影话题作,还有围绕着电影圈一些光怪陆离的传言。
其中一场讲述监制为求得到大陆老板的投资,硬着头皮忍受无理要求的情节,可谓全片的高潮所在。
彭浩翔导演称这一幕是他听回来的真人真事,真是信不信由你。
这电影是即兴拍摄的,所以故事不是很细致完整,但是才花十二天拍成这部玩票性质的电影,笑料令大家哄堂大笑,故事也顾及到想表达的讯息,而演员如杜汶泽、郑中基、邹凯光、雷宇扬、田蕊妮、Dada陈静、薜凯琪等等的互动也是火花四溅,算是非常不错了。
于我而言,《低俗喜剧》不只是一部给观众轻轻松松数十分钟的电影,其意义在于台前幕后愿意花精神去「只」取悦香港观众。
这部导演特别拍给香港观众的电影,观乎首映现场的反应,香港观众是喜欢不已。
后话 : 《低俗喜剧》里不乏一些新奇的想法、让人不知就里的名词以及年轻一辈观众不知道的电影。
我相信,假如电影深受欢迎,这些名称将会成为一时潮语。
【牛欢喜】 : 恕我孤陋寡闻,我不知原来现实生活中真有人喜欢吃牛的这个部位的。
【官人我要】(1976) :导演透过在戏中重拍《官人我要》,向七十年代的色情电影和邵音音小姐致敬(当然也请来她在戏中演回自己)。
【爆炸糖】 : 作为一名爆炸糖的爱好者,好应该为彭导在戏中把这种很神奇的零食广为「推广」而高兴。
但又因为导演以「奇招」来「推广」,到电影上映后会否因此而断货呢,这我不敢肯定,但至少以后到便利店买爆炸糖时,就好比女孩子买安全套一样尴尬。
【俹簁】 (读yà sai) : 是广东话「乸西」的正写(意思 : 做事马虎)。
在观影期间会不时在字幕上看到这个词汇。
为免剧透,我不作多谈。
不过,这令我深深感受到,再低俗的电影,也有让人学习文化的机会。
祁佳仕
平心而论,作为一个香港电影骨灰级粉丝,还是非常喜欢彭浩翔的。
整部电影下来,除了杜汶泽和爆炸糖那条奇怪的感情线,整部电影堪称完美。
这部电影是会讲粤语的观众的盛宴,所有骂人的字眼都齐哂,最喜欢林雪的口气,对于会粤语的观众来说,真的引起不错观感体验!
这部电影志在揭露电影圈的丑相,真的无比佩服电影人的勇气,相比于内地电影的制度的隐晦,我向往香港对电影的自由度。
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是郑中基的演技巅峰,这个被电影耽误的歌手,在电影方面亦交出了不错的作品。
把痞气演得丝丝入扣。
只有我一个人听到FI的声音就有点硬硬地吗?
我相信不是,彭浩翔真是绝,明知少女FI演技不好,就让她演这个有点尴尬的角色,把尴尬当特点,确实高招,搞到我再唔敢轻易讲个吊字。
这个性感尤物真的好美,除了台词有些尴尬和感情线无聊,确实令我们这些麻甩佬赏心悦目。
这部电影是彭浩翔回归之作,令人感觉那个拍《买凶拍人》,《维多利亚一号》的人从未离开过,王晶曾做过无数商业奇迹,相信彭浩翔亦能吧!
电影不只是高雅的。
最后还是很向往香港对电影的自由度。
粗口导演彭浩翔:粗口本来就是日常生活中有的东西,我们不要拿粗口来做“噱头”,我只是把它还原罢了。
小弟平时也说不少粗口,说起来还很自然。
把自然的东西原样展现出来,也是很自然的。
香港人讲撚,广东人讲閪,开口埋口叼你——并不是为了攻击你,其实是玩得开才叼你。
不熟的人,要介口的。
导演说不要这拿这个做噱头,实质上就是一个重要的噱头。
你把一个别人没有的东西完整地程现出来,而观众又喜闻乐见。
这的的确确是个很好的卖点。
看电影迟到杜汶泽一开场说:我看电影也很少迟到,自己看少一部分事小,挡着后面的人就不好了。
有些电影看少一部分,后面就全看不懂了。
为了这一点我也不会看电影迟到的。
再说票是自己出钱买的,不光前面的要完整地看,出了字幕后面的彩蛋也要看。
至于观众观影素质么。
小弟试过最差的是去年在湖南看《丁丁历险记》,小孩嘈闹父母不管,旁边的人电话铃讲话声也听得一清二楚。
最好的是7月20号在澳门看The Dark Knight Rises,旁边的学生仔有意识地把手机关了,全场几乎听不到讲话和电话铃。
只可惜完场后没的雷鸣般的掌声。
Fiona是现在的年轻人的写照么?
做事不专心,没交待,也不把事做好。
上班想着去做瑜伽去购物去看电影。
叫你约个人谈正事,你又整出个性骚扰调查出来。
真是中文学不好英文又学不好——一句话:“乸西”。
话说,教室里的学生表现出来的素质,也是不敢恭维的。
植入广告原则上植入广告,有钱就要收的。
不过怎么做就看人了。
比如中国人寿找冯小刚谈非诚勿扰2的植入时,人寿要求出现一句台词,冯非常有底线地说“不行,只能出现一个Logo。
而且那个logo也不大,镜头给了不够一秒。
剧中最明显的广告,就是Playboy Condom。
但由于他讲的是一个电影监制的故事,这些情节出现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过,广西鸿门宴,饭桌上的确是Playboy Condom。
大卫芬奇处理植入广告是很不经意很自然的,电影中说出现十分钟,节操何在啊。
独立电影所谓的独立电影就是导演想拍什么就拍什么。
一般电影公司投资的商业片都要考虑票房,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不能给导演自由发挥。
我不知道彭浩翔拍的独立不独立,反正许鞍华就是拍独立的,有票房毒药之称。
在电影中,郑中基要求杜文泽,要邵音音出山拍三级片。
中途又要把他的驴加进来。
本来已经够难了,拍出来还不满意,还要烧片。
潜规则不是说香港人性方面比大陆开放,他们开放在于做了敢说出来。
而大陆只是都藏着做,做了又不讲真话。
陈静喜欢杜汶泽也只因为,他愿意讲真话。
电影行业潜规则,不知道也可以想象得到啦。
开戏好撚难特别是在一些电影人出名之前,想拍戏是很难的。
投资演员故事剧本市场道具片场广告宣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开始一样东西很难的。
光是一样,钱,杜文泽掉了多少节操?
没钱的时候,导演去开赌档,杜汶泽欠下一笔笔钱还不清,诺大的办公室由人家用来拍写真。
话说,导演开的赌档真的好,一面搪塞一面收钱,一面带孩子一面做饭,还不忘她老公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会再去出差。
官人我又要这种三级片拍出来真的有市场?
我不知道。
可能香港人会看,我是不会看了。
电影中拍到第七集,已经是持续票房不错才有续集的。
教育这个矛盾是整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
田蕊妮代表着所谓的"正路":要求高IQ努力读书考好成绩进好学校当公务员。
但几个公职人员都不同地代表着不同的拙劣。
大学教授代表的:迂腐,无能,讲face work.小学老师代表的:唯成绩是用。
紧茶和杨千嬅代表的:呆板。
那个紧茶说“你们说得最多的台词是,碰,杠,上,我叼你老母。
”真心替他捉鸡。
杜文泽讲“叼,D后生妹真系麻烦”,解释了半天杨千嬅还看不透。
田蕊妮的律师是个极不近人情的角色。
讲来讲去只有一个条件,不让老爸见女儿。
怎么说也是亲生的啊,哪怕是出于情感需要都要见见的吧?
迫杜汶泽交赡养费不然不给见女儿。
还强迫女儿碰过所谓“不干净的东西”要冼手要唱生日歌。
给女儿说慌掩盖事实。
——这不是国民教育的作风么?
杜汶泽的那帮人真的有这么差么?
开口就说“叼你啊“的一定坏?
不见得。
当他在广西吃鸿门宴时,他的兄弟说,你先真我掩护。
他是真的做得出来。
因为换转角色他也会走。
有什么事情要帮到忙的,他一定尽力帮,无论是广州的大哥,还是广西的郑中基。
陈静也是可以尽人母之责的,不像田蕊妮,只要求女儿读好书考好成绩,其他什么都不做。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昏迷三个月还是第一时间看杜汶泽的是谁?
导演和陈静。
杜汶泽是个敢于追求梦想的人。
从中学时就很爱电影,为了看电影把饭钱都花光光。
长大了做监制,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债主满地,也在所不惜继续为了电影不断牺牲。
但在最后,他向女儿证明了自己,他绝对没有去坐监,他只是拍了电影上了《东张西望》让女儿和同学们都可以看到自己,终于小有所成了。
PS1:在新闻发布会上,郑中基满怀笑容地把手放在邵音音的左胸上。
邵音音僵了僵,也满怀笑容地把他的手扒下来。
他继续满怀笑容地把手放在右胸上……PS2:前几天有人在某个视频网站上传这部还在香港上映的电影,于是我就看了。
对,我看的是盗版。
希望看官们可以到港澳买正版碟,并不被海关查获。
《低俗喜劇》的成功毋庸置疑,僅800萬港元製作費卻賺回了3000萬港元票房,更掀起了追捧港產片中「本土性」的熱潮。
但在這套電影靠「低俗」大獲全勝的同時,倘若我們不只滿足於從電影中獲得低層次的視聽刺激,便會為該片的成功所折射出的今時今日之港產片形象備感沉重——或許這部如此「低俗」的影片能做到「口碑不俗」、被香港普羅大眾認受獲得廣泛共鳴,只是「港產片」的誤入歧途。
以「低俗性」偷換「本土性」 作為香港中生代導演中的佼佼者,彭浩翔近年來被許多擁躉視為讓港片「枯木逢春」。
然而,他摸準的這套低成本、高收益的港式小品路數,看似在為被合拍片潮流不斷蠶食的「港片身份」正名,實際上卻和這座城市生產的許多其他不負責任的文化產品一樣,鼓勵著港人愈加反智、愈加不介意低俗甚至以低俗為榮。
從《志明與春嬌》開始,彭浩翔電影的賣座法寶,就是毫不掩飾地販售和消費低俗。
廣東粗口支撐起的大量對白,讓本土觀眾「爽」進內心身處—— 創作者狡猾地用「低俗性」偷換了「本土性」,使得人們不必對壞品味有任何羞愧,因為這是「道地港味」。
而《低俗喜劇》作為一部文藝作品的惡劣之處,正在於它把對觀眾「求爽」心態的縱容,上升為一種變本加厲的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甚至打正旗號「沒有最低俗,只有更低俗」。
低俗得義無反顧的《低俗喜劇》——它連英文名也要叫“Vulgaria”——卻連「彭浩翔電影」一貫為觀眾提供的敘事樂趣也付欠奉,它甚至不是個有結構的故事。
即使忠實粉絲,也難以講明除了串聯起一個個黃色段子,該片意義何在,於是他們說,至少還有本土創作者願打造一部「只」取悅本土觀眾、「只」瞄準本土市場的電影。
但這恰恰是讓人最心驚之處——因為「只」拍給香港,所以可以臨時起意即興拍攝,交出一個東拼西湊的故事,因為「只」需要本土觀眾看懂,所以夠爛夠俗夠低級,就能令他們high至極;因為要滿足港人,所以要盡情釋放這個高度文明的社會內部人們壓抑心底的粗俗低劣,將guilty pleasure 變成guilt-free pleasure。
《低俗喜劇》的賣座,證明彭浩翔用文化垃圾娛樂普羅大眾成功,也印證港產片及本土文化產品中的「潛規則」:「低俗性」才是叫好叫座的「本土性」之主流。
男主角杜汶澤接受採訪時大言不慚:「低俗是港產片的一個核心價值。
」本土創作者與受眾早已視「低俗」為理所當然,甚至理直氣壯地將其美化為「香港特色」,這種文化消費上顛倒黑白、毫無反省能力的惡性循環,才真正讓人感到悲哀。
對於文化藝術創作者而言,比創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怎樣用作品詮釋人性、關懷現實。
但《低俗喜劇》卻無疑作出了一個畸形的示範。
影片擺出「電影良心」的姿態,看似通片都在講電影人為本土電影的「犧牲」,但實際上是以一種毫無承擔的創作姿態去傷害電影。
「純正港片」的概念被偷換成「三級片」,港式幽默被偷換成重口味、賤格與刻薄,而「電影夢」更偷樑換柱成「開工大過天」的急功近利。
創作者嘲弄整個行業的玩世不恭中,並未提出思考與反省,反而以極傲慢的態度調侃業界,將電影生產的複雜狀況簡化為「資本」與「性」的交換——拍電影和「賣身」無異,而電影根本就是滿足人慾望的工具。
整套《低俗喜劇》中,創作者自認「娼妓」。
他們娛樂大眾的同時,也在充分賣弄小聰明侮辱大眾的智商。
戲中角色唯「搵食」至上、全無底線,而這套戲也爲迎合觀眾的惡趣味而不設下限——搞獸交噱頭、物化貶低女性、簡單粗暴地消費慾望卻不探究慾望的形成機制。
一切都以最粗俗直接的方式呈現,反正人們只滿足於看過、笑過、低俗過,不必對電影本身心懷任何敬意。
《低俗喜劇》宣稱「不喜勿看」,但這種將「低俗」的選擇權直接交給觀眾的態度,也正表現出創作者的不負責任。
文化藝術有引導大眾審美的作用,因而生產一部提供低俗快感的作品,本身就是助長大眾的惰性。
在香港這座根本不拒絕「低俗」、甚至刻意追捧「低俗」的城市,創作者更能利用人們跟風追逐本土文化身份的心態,將「壞品味」與「港味」劃上等號,讓人錯覺「三級片」才是港片救星。
港產片的魅力,源於通俗卻不該止於低俗,無的放矢地消費粗口與性,只會令當下港片缺失底蘊、缺乏對社會矛盾深入解讀能力的形象進一步惡化。
故而,拒絕「低俗」是我們面對「港片」時應有的態度。
「反大陸化」背後的狹隘與恐懼 《低俗喜劇》的面目很「本土」,但它真正的戲劇衝突卻是「合拍」,是杜汶澤怎樣從大陸人身上拿到投資。
正是利益的現實原因,導致香港在大陸面前愈趨被動、主體性日益模糊。
大陸人由昔日的窮親戚變成今日的金主和老闆,令香港人始終意難平。
《低俗喜劇》為香港人提供廉價的發洩,以極富羞辱性的方式去「污名化」大陸人形象——廣西黑老大竟野蠻、荒淫到喜歡獸交,香港觀眾則在盡情嘲笑大陸人的愚昧和不開化中享受到快感。
這種醜化與奚落,其實是狹隘的「精神勝利法」,力圖表明儘管港人自認「低俗」,也絕不及大陸人的荒唐乃至變態,而香港的「文明」,卻正在遭受大陸「不文明」的玷污。
正如 Facebook上,自由行遊客子女隨地大小便的新聞被瘋傳,完全符合片中傳達的主旨:大陸人是「蝗蟲」、是荒蠻之輩,任何令人髮指的低俗行為他們都做得出。
港人的「低俗」,最多是爆粗,而大陸人的低俗,根本與動物無異——《低俗喜劇》中這樣的設定,反映香港人面對大陸的焦慮,早已變得扭曲。
大陸可以做香港的恩主,卻無法收服港人的心,港人臣服於大陸在經濟層面的強盛,卻又決計不肯放棄精神層面殘存的優越感,這種一邊依賴、一邊排斥的矛盾關係,令港人對大陸的心態正像片中杜汶澤那樣掙扎:表面曲意賣笑,內心卻感到在「被強姦」;既不能認同大陸人的「低質素」,又在被不斷同化與浸淫。
當香港在大陸這個「他者」面前,感到尊嚴流失、底線崩塌又偏偏無力還擊時,病態的中港關係便愈演愈烈。
因而,對大陸人的形象極盡醜化之能事,成為《低俗喜劇》迎合港人心理的一種投機。
彭浩翔有小聰明卻沒有大承擔,他很清楚貶低大陸人在本土有「政治正確」的效果,能讓港人「自我感覺良好」,卻也無形中展示出香港社會最狹隘、最投機與最虛偽的一面。
杜汶澤之於大陸「阿燦」,不但沒表現出道德優越,且兩人的唯一區別只是「阿燦」手中掌控更多資本、話語權、和主見。
片中的大陸老闆完全按自身口味,去打造港產三級片——這個設定的吊詭在於,整套電影看似消費、戲謔、意淫了大陸人形象,但實際上就劇情而言,消費、戲謔、意淫的主導權根本就掌握在大陸人手上。
香港認為大陸缺乏文明,而在大陸心目中,香港是怎樣的形象?
——彭浩翔回答你,是「三級」。
當一個土大款想來港投資拍港產片,他腦海中只能想到拍「三級片」。
彭浩翔用這種設定,為香港的文化形象作出令人心寒的註腳:「香港製造」等於「低俗」、港片等於「三級」、不是大陸在香港心目中地位低下,而是香港在大陸心目中太過廉價。
當我們冷靜反思香港今時今日的語境時,便會發現整個環境的確如此。
大陸人來港炒樓、買名牌、進戲院看三級片,香港只能滿足他們膚淺的、物質的、消費的需求,但本土文化的輸出上卻很蒼白。
大陸人想看港片,當然不是因為珍重其人文價值,因為如今港片能引以為傲的,只剩下戲院分級、粵語粗口、和享受「低俗」的自由。
《低俗喜劇》中杜汶澤屈於淫威向黑老大妥協,不單是為「利」,更是出於恐懼。
他的角色形象恰恰照明了當下中港矛盾中的焦慮癥候——無論是「反大陸化」的熱烈,還是反國民教育的堅定,港人作出判斷的基礎都是「恐懼」。
人們恐懼「被整合」、「被洗腦」,就像片中杜汶澤恐懼被迫去和騾仔交媾,并堅信一旦「被大陸化」,隨之而來的會是天誅地滅的恐怖災難,而港府面對中央壓力,則一如杜汶澤的逢迎、怯懦、與妥協。
或許這樣一則寓言,反而能令人懂得,狹隘而毫無反思精神的「恐懼」,只會令香港在中港關係中更被動不安、失卻理智、並無益於建構新主體性。
香港也好,香港電影也好,都需要以智慧去探索積極、進取的生存空間,重塑符合當今語境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意識。
港產片作為本土文化產品中的核心資本,更應為觀眾提供健康的審美和省思現實的人文關懷。
唯有如此,港產片才會再度煥發出它的生命力。
转自作者:賈選凝
虽然电影是用一种荒诞的手法来讽刺电影行业的积弊,但也确实让人了解到监制这一职业的不容易和重要性。
除了电影里说到的三种职责,有时候监制还需要找剧本,所以有人就把监制的工作概括为挑本子、找款子、组班子和卖片子。
就是说一个好的监制需要有挑选好剧本的眼光、拉投资能力、协调拍摄矛盾的情商以及宣传造势的头脑,总的来说就像是监制大人说的起一个“缓冲”的作用。
监制其实是香港本土化的一个称呼,台湾也是这么叫的,是从好莱坞的制片人引申而来。
国外更普遍的叫法是制片人,我们目前由于电影市场的工业化不充分,监制、制片的概念比较混乱,甚至有时候导演也会参与制片。
除了工作性质比较闹心之外,一般这个职业家里人也不是很理解。
电影里的监制就是因为拍电影老赔钱但还是坚持拍,而闹得跟老婆离婚。
后来资金不够了,又跑去跟老婆借钱。
所以说真正能在电影行业坚持下去的人,都是很了不起的。
但北野武导演也说过艺术就像毒品,只要沾了就放不下,吸毒的人一般也就只顾自己快活,而不管身边人的死活。
正因为如此,我们作为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更要感谢他们的坚持和坚守。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最后的胜者一般都不是能力最强的那个,而是能够坚持到最后的那个。
纯粹因为喜爱彭浩翔,在这写下期待,因为彭浩翔电影里的三俗就是我们的三俗看到有些已经看片的人觉得片子只是纯粹卖弄低俗,失去电影本质,吐槽这只是段子电影。
我想说生活不皆是段子吗?
每天我们都是看着各种微博段子过来的。
彭浩翔从来没想过讲什么大道理,只是要让大家感受到纯粹的低俗,让大家在影院里开怀大笑,希望这种文化不被现实和谐,如果你想看大道理请忘掉彭浩翔在《低俗喜剧》的第一款制作特辑里,彭浩翔说:“有人说我的电影就是在卖弄小聪明,但是电影不就是一些小点子发展来的吗?
如果真的想用电影来讲大道理,那还不如直接去推动香港的民主发展喽。
”确实这11年来,彭浩翔的作品无一不透漏着黑色幽默,而这些幽默就是来自他对身边无数低俗段子的挖掘,他电影里好多的三俗段子我都是深有体会,才喜欢他的电影他的第一部作品应该是短片《暑期作业》,一个男孩因为没完成暑期作业而决定去杀自己的老师,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却是我小时候一直的想法,每每在作业补到通宵的时候这个念头总是在我心头环绕。
《买凶拍人》第一部长片,剧情大家都知道,里面有一段是美智子给阿全讲自己是AV剧组里的勃起辅导员,讲到以自己的身材长相还不能成为幕上的女优,希望将来能像饭岛爱一样。
这一段我第一次改变了对AV女优这个职业的看法,当然我也是第一知道有勃起辅导员这个东西《AV》不用说啦,谁看毛片的时候没感叹过这种美女倒在猥琐大叔胯下的无奈,谁没说过想拍一部这样的想法。。。
《破事儿》里做节里因为口交噎死,我自己以前也想过,深喉久了会不会窒息,陈冠希喜欢用尿把马桶冲干净,这他妈可是我从小干到大的习惯《公主复仇记》里拍艳照想必大家都有吧,存在手机里有空欣赏欣赏:《出埃及记》女人一起结伴去厕所商量杀人,我曾经就做在去厕所的时候把耳朵放在墙上偷听隔壁女厕所,因为好奇心。。。。
我坚信无论是谁都对这些三俗有共鸣,什么黄色笑话,粗口讲到飞起啦。
当彭浩翔要拍《低俗喜剧》时我就很兴奋,有人说这是拍给香港文化的,我觉得文化大同小异,这种三俗文化绝对能让所有人都high翻天。
在第一款制作特辑里彭浩翔最后一句话是:“其实我真的放弃不了三级片。
”希望这样的三俗永远不会被和谐
就是觉得不好看
爆炸嘴........
观后感:豆瓣的评星上限为何不是六颗星? @彭浩翔
没有陈静这个片子估计我反正是不会看的~~~ 里面似乎也有一些有趣的小隐喻~~~ 打飞机的方式不错 可以实践说不上来 突然想多给一个星靠 外国回来的女生真麻烦`~~ 电影一点都不好笑 有些地方也做作 希望这是导游所要达到的效果吧
某字幕有滴难抓X毛。有广西嗨屎诶——广西人~香港(广东)的东北淫。得把口那位像函数和加薪的混合? 净拍些不三级的三级片。
看完彭导的电影总有一种不完满的感觉 大概是故事性不够
20120928京上小火车畔,中秋放假前两天。京上秋色正好。
还不够低俗~不过已经很受落了~
再一次, 所謂「本土」特色只淪為轉喻的呈現。這種低俗為香港人帶來什麼?如果說是影片訴說香港電影人北上合拍有著「屌騾仔」的創傷經歷, 那麼他也忘記了自己也是既得利益者,而且影片衍生太多旁枝。
好烂,感觉不能再爱了
电影监制是搞咩的呀?
冲着彭浩翔去的。全片有创意无惊喜。粗口大概是唯一卖点。
微博上看的如此心动,看了略失望
爆炸糖!!好向往!!!!
屎。
很有意思。
继《春娇与志明》之后,彭浩翔这点小聪明越发让人恶心了。不是说你先把自己降格为低俗,就能堵别人嘴巴。
拋開劇情來說是不錯 近期爆炸糖應該很好賣ww
片中监制心术不正,被钱利诱,说的就是大陆和两地一些包括导演自己本身在内的想通过电影捞笔热钱的人。
为了低俗而冇point g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