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正儿八经看的片,可惜是配音版的。
情节就像是一包挂面,被好莱坞早就煮熟了泡在汤里,捞起来的时候只需吃一点就知道是个什么味;各式佐料:或搞笑或煽情或反映人物内心善良的(无良黑商和游手好闲混混,都变成了英雄),五味杂陈组成一碟火锅小料,往汤里一倒。
这是情节。
又说场面:我只想说一句话——阿妈,今天发大水了,别回家吃饭了。
这不仅仅是因为这片子正儿八经打动人的唯一情节就是那个买皮鞋的老妈,(况且这和场面还没啥关系);而实际上,一部廉价水灾片,能拍出这么些基本上可以区别于“水上公园”的镜头,还是不易的,但可惜的是,混乱的场面中完全没有一种扣人心弦的紧张感(请参考更廉价的Cloverfield),做作的煽情和完全平铺直叙的情节就像是刚才说的,高汤里混着各式调料的一堆煮泡的挂面,让人大倒胃口。
我想说的是,这世界上水灾片已经很多了。
是吧?
为什么这么多?
因为水灾片在同等类型灾难片中最好拍,几个模型一摆,上盆水,城市就淹了。
群众演员脱了衣服裤子集体尖叫,场面就出来了。。。
也是,廉价视听的时代,观众就图一乐,你以为电影院是人文艺术系呢。
我知道灾难片是需要伦理的,灾难片不是仅仅只是灾难片,但是,请大家回忆一下,前面满满都是伦理的感情戏的灾难片-泰坦尼克号。
有没有感觉到两个片的差距??!
所以不要以灾难片前面都要有感情伦理做铺垫这一说法来说服我,说海云台是个很优秀很好看的电影!!!
有很多人喜欢拿后天和2012和海云台做对比,在这里,我只想对那些吧后天和2012降级到了海云台这一级别的人说,带上你们的眼睛去看从新看一遍后天和2012,海云台根本就够不上这两个电影总任何一个的台阶!!!!!
后天和2012里面的伦理和后面的灾难是可以相互连接相互融合的!
但是海云台呢?
感觉没啥连接的必要性!
就这么说吧,如果吧前面一个小时掐掉,只看后面的五十多分钟,也看得懂,感觉掐掉也没所谓。
反过来,如果吧海难掐掉,单看前面一个小时也不是不可以。
前面的感情伦理与后面的灾难没有融合到一起!
并且,海云台在灾难里面有一些还不合理,比如小女孩所在的那个卧室,那么高的地方都被淹了,但是电线杆却没被淹!
还有救生员在海里救人的时候,海浪那么大,那么大的货轮都掀翻了,救生员竟然吧自己与连接直升机的牵引绳扣断开,直接下去救人,你以为是在游泳池里救人呢???
一个浪还不把你浪没了!
最后还毫无障碍的连接上了飞机上的牵引绳!
话说既然是灾难片,难道不要拍摄下这个救生员在水里如何困难坚信的救人的吗?
一个镜头切过,人就救上去了!
最后绳子断了的这个设定真的很糟糕,如果非要牺牲这个救生员,可以是海浪吧他卷走等,怎么就死在了绳子不结实呢???
超级郁闷!
还有第一次海啸的时候,那么高的楼房像豆腐渣工程一样一下就倒了,而大桥呢?
完全没事!
并且上面的相关人员竟然都还活着了!
活的还好好的!
着什么设定啊!
最最后,那个为了给不求上进的儿子买双皮鞋的母亲,死了,而那个不求上进的儿子的,活的好好的,没缺胳膊没少腿的。
着什么鬼设定啊!!!
最后再说个鬼设定,海岸后面的大楼都倒塌了,女主海岸边的餐厅,那个帐篷餐厅,帐篷的支架竟然还保存完好!
其他的建筑都是破破烂烂的,那个帐篷的支架上还挂着五颜六色的布,并且还有男主送的那个丝巾,竟然一尘不染.....呵呵哒!
这个电影是怎么上的五分的???
怎么成为韩国电影史上第5部超过一千万人次票房的作品?
韩国电影史,你怎么了?
你在我印象里,不是这样的啊!!!!!!!!!!!
本来我是想给三颗星的,因为看了一个小时让我都忘了这是一部灾难片,还以为是普通的韩国轻喜剧呢 几次有关掉影片的冲动!
善始善终的优良传统让我不得不继续看下去。
但是后半部分非常好,说实话后面的部分着实把我感动了一把,几乎所有的亲情都用到了,母子亲情、夫妻亲情、祖孙之间的亲情、恋人之间的亲情。
就是前半部分介绍人物关系铺垫用得时间太长了。
好了,说说老套的吧。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竟然如此渺小,爱是如此伟大。
人类在灾难面前做的任何努力,看似都那么微不足道。
但是就像红丝巾飘起的那一刻,说明人类还是有希望的,面对废墟人类还是有乐观的一面,家园会重建的。
090901,本来今天想看无形杀的,没想到都没上映,就选了海云台来看,果然是配音版的,真无语,很像看原版啊。
这部片号召力果然不大,而且加上是配音版,广州的人都很接受不了的,全场加上我就那五个人,很好,我喜欢这种包场的感觉。
老实说这部戏若作为一部灾难片来说是不合格的,前面一小时都在描写每个人之间的感情,后面20分钟才来灾,而且草草结束,里面也含杂很多韩国片惯用的无聊戏码,就像那个男的,在那桥上遇到那么多攻击还死不去,还在跑,实在是浪费时间。
反而这部戏让我动情的是他描写一些场景时都是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爱,这很让我受落。
其中几个地方很深刻:海啸刚来人们全在乱跑,女儿掉在后面了,父亲回去抱着女儿而甘愿被那些疯跑的人们踩在脚下,最后他抱起女儿,整个屏幕放大,才发现后面海啸已充斥整个画面快卷过来了;万植和那无用男正在车边打闹时,因为海啸快来了一只鸟突然击死在车头玻璃上,还在那里挣扎,流血,翅膀在那拍啊拍的,在慢慢死去;河智苑和薛景求在电线快掉下水里那段也很替人紧张,两人拼命爬上街灯顶头,电线掉下水里,无数人在水里触电抽搐而死,他们的身边飘过一具具崭新的尸体;老人帮着万植扶到电线上安全了,他却被一漂来的大箱给撞开了,着实让人感觉生命的无常;当所有东西都结束时,一只鞋漂过来了,知道无用男的妈妈也去了,本来她是不用死的,为了儿子,他下了公车回来了。。。
其实还有很多画面都让我动容,至少我哭了,在灾难面前人显得多么的渺小,想起生活中的许多小事我们都去计较,家人对我们的好我们也觉得理所当然,却没想过,当这一切都失去时,是否会后悔莫及?打个电话回家吧。
一般这种灾难性的电影都是好人不长命的,就像剧中的金教授夫妇还有勇于救人的正植弟弟,而且这种灾难剧中就算大团圆了,真正的情况应该是很惨的,能生还的人太少了,像剧中那些在大桥上还能生还的人,真的是奇迹了。
其实灾难是难以避免的,我们人类一是对灾难的防范意识还不够强,二是对于灾难的防范办法也不多,人还无法与大自然抗衡。
剧中更多的还是在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感人的亲情。
那位母亲不是给儿子买鞋也不会死去,而儿子对母亲的关心还不屑一顾,等亲人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
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脆弱啊。
如果想让人感动、感悟,就先把逻辑搞清楚吧,整个事件毫无说服力,海啸发生的时候还出着太阳,在海啸来的时候直升机的吊索竟然垂直不动,当年偶在浙江遭遇云娜的时候厂房的水泥烟囱都被吹飞了哦,在海面上还吊得那么稳?
还有直升机的钢缆会因为挂了2个人就断掉,在每个振奋多秒的关键瞬间还有那么多煽情的话要说,真是受不了。
身为渔民在退潮后的小浪里就要死掉,要是我都游到岸上了。
开篇在讲爱情故事,短暂的海啸,仓促的结尾,不明白还有人会哭?
我还是比较欣赏《后天》的风格,那个要砍掉自己身上的绳子让队友活下来的人,从发生险情到做决定也就几秒钟。
总的来说此片人物线索过多而每个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感情线索都不深刻,加之逻辑牵强,我觉得还不如超强台风呢。
《海云台》:没有灾难,只有流水账文/九弦日本人一向对韩剧不甚感冒,承受不了拖沓冗长的节奏和迟缓肉麻的煽情,却也着实佩服其一成不变的风格却总能恰如的迎合观者品味,特别是对中国观众,反正分不清谁比谁的智商是高还是低了。
比如“看了又看”之类,几分钟的生活琐事能被叨来叨去成长篇小说,难怪能拍了又怕演了又演,从“日子”到“月子”衡量单位已经不是集快成“年”了。
着实理解不了那些整天把屁股粘在沙发上追着看的朋友,到底是有多无聊多闲啊。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生活节奏太慢啊!
《海云台》正是承载了韩剧的生活化和亲民化,没讲那些怪兽、外星攻打地球之类的虚拟灾难,而是现实主义的就存在你我他身边的海啸。
既然是老百姓,那平凡的生活也就是芝麻绿豆大的杂七杂八,自然没啥可以精心雕刻并刻意突出的主题。
于是,影片的前段,应该说占据了十分之九的篇幅,啰哩叭嗦的演了演七大姑八大叔的吃喝拉撒,无非就是加了些野蛮女友、抛妻弃子之类貌似特别其实平淡无味的俗套段落。
如果放在别处,这绝对是大银幕版的“看了又看”,而本片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突出灾难的突然降临,用平淡气氛获取强烈的反差效果。
虽然片中也煞有介事的复制了一把布鲁斯南在《天崩地裂》中不断警告却得不到重视的桥段,却因为絮叨冗长的“铺垫”变得索然无味,只剩下假大空的生涩。
悬念都没了,谈何紧张的冲突。
韩国影视剧一向具备耐心的优良姿态,特别是爱情片,绝对能把这种光荣传统无限放大并极致发挥。
其实,本人还是挺喜欢看韩国电影的,原因很简单也有点猥亵,韩国电影中的美女多,虽然大都是后天改造,只要养眼俺也乐此不疲。
况且分级制度的存在以及韩国文化领域骨子里的开放,在各类影片中总会看到身材火爆、脸蛋喜人的明星们慷慨解衣尽展美丽挺拔的胴体,比如之前勇夺戛纳影后的全度妍曾多次奉献香艳无比的激情戏份,一线明星脱衣服怎能没有诱惑力。
本片的河智苑和严正花正是俺喜欢的此类女星,加上《色即是空》的导演倾力打造,估计在不明情况下能击中不少像我等小众之人的软肋。
上为废话,引进国内,当然不会满足俺的龌龊心愿,本片号称韩国电影史上真正意义的第一部灾难大片,这才是电影的最大看点。
既然是灾难片,那对灾难来临宏大场面的展现能否震撼人心则当仁不让的是重头戏了,这是个技术活。
近几年,韩国电影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特别是在电脑特效制作方面近乎达到世界顶级水准,之前的《太极旗飘扬》、前两年火遍亚洲的《汉江怪物》,无不让人赞叹韩国电影的特效水准之强。
虽然进军好莱坞的《D-WAR》输的一塌糊涂体无完肤,但也喊出了敢于以CG特技画面的制作跟美国科幻大片叫板的勇气。
邻方技术优势的强大着实触动了中国电影业的心弦,以《集结号》为例,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开始寻求韩国制作公司的帮助。
虽然《海云台》的幕后制作启用的是好莱坞灾难大片《后天》的特效团队,但电影中地震海啸时震撼宏伟的场面却并没有得到特别强劲的发挥,甚至有点走走过场的嫌疑,象征性的用一面高于平面N米的大浪幕布浇灌而来,只是从视觉上告知了灾难的来临,展现的只是人群作鸟兽散状的混乱。
也许是技术原因,也许是资金考虑,其实导演压根就没打算用“灾难片”赖以生存的特效场面来迎合观众,之前的所谓宣传顶多是个噱头。
导演知道拼场面拼不过《后天》,所以转而用灾难充当背景玩起了温情。
灾难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流露总会让人久久难忘,导演的用意不可谓不良心用苦。
海啸无情,人有情,这是导演舍弃以视觉效果冲击观众心灵的最大野心。
于是,电影有了点《泰坦尼克》的影子,抓了点《汉江怪物》的尾巴,放在自己身上却温吞无味。
只因电影的节奏太罗嗦,几条线索也太过于平常,而作为影片的卖点——灾难,却成了故事的一个可有可无的背景。
换句话说,影片不是在海啸来临时升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冲突,却成了把现实生活中本来就难以打动人心的故事硬生生的放在了任何一个可以称作背景的框架中,无论是灾难还是其他的,本来该怎么发生就怎么发生,与灾难半毛钱关系没有,一切都是正常化的评述,毫无冲突可言。
普通人的情感世界不是不能打动人心,大难当头凸显的人性本质也会让人印象深刻,可线索的发展总该有个至头至尾饱满的情绪,而不是流水账式的情感加灾难的堆积。
电影里有句台词,貌似自卖自夸的说海云台是国际性旅游境地,实话说,应该很多人在没看电影之前是不了解的,韩国有关当局是否想借此提升知名度咱就不得而知了。
就算是影片给当地旅游市场做一下贡献,那至少在片中应该能让观众欣赏到秀丽的风光领略一下那里特殊的旅游景象,结果很失望。
一片跟别处一样的海,一片普普通通的沙滩,然后就是一群游泳池里也能看到的比基尼们。
自夸都没夸好,糊弄了自己也糊弄了观众,既然如此,把故事发生的地方定义为旅游境地而且以地名作片名,难道用意仅仅就是为了证明灾难对人多的地方毁坏性更大?
那叫“海云台”的意义何在呢?
俺有点不明白引进此片的真实用意了,难道是想借《汉江怪物》的声势再创票房辉煌?
片中科学家口中说出了汶川大地震的字样,俺恍然,感情电影是来换取中国观众同情找共鸣的,而配音是中国话,也难说清是电影本身具备的台词还是引进后的中式改造。
单从这个角度,本片的用意就不明,有讨巧之嫌,还好影片没有过多展示灾难时的惨状,不然也会落得个揭人伤疤的恶意之名。
据说导演是韩国版的冯小刚,可见其幽默搞笑功力在韩国影视界的能力不可小觑。
韩国影片中经常会有一些奇怪的“幽默”,比如丑陋肥胖的女性角色故作思春状,比如某些表情夸张扭曲、肢体语言大开大合的猥琐男形象,总之有些角色一出场就明确了其反衬主角的身份,看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
本片同样逃不出俗套的框框,靠一位肥胖女和游手好闲男来插科打诨调剂灾难带来的悲痛感,实在难以称作“幽默”。
灾难场面不震撼、情感冲突不感人、风景没有、搞笑庸俗,电影的整体线索就是吃饭、闲聊、谈恋爱,然后灾难来了,然后再吃饭、闲聊、谈恋爱……影院里散落着不超过十位观众,旁边的女孩左手拿纸巾右手拿手帕一会哭、一会笑,可谓是稀里哗啦、上气不接下气,如果不是影院的音效过于强大,室内所有的人都能听到她强烈而又清晰的抽泣声。
只能感叹,任何一部影片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受众人群。
说实话,观影时,本人也的确心头一酸,那是因为想起了汶川大地震的场景,没有这部电影,只要有关灾难,该感动还是感动,想起来就会落泪,与《海云台》无关。
看完了,吃饭,睡觉,“咣当”地球爆炸了(俺不是乌鸦嘴),活下来了,俺还是去看电影,吃饭,睡觉。
拍成电影如果还是这样,那想想就够了,您还去看吗?
九弦日原创影评,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2009.9.5还是不错的一部片子,前面还是很搞笑的,知道海啸发生的时候,才显露出了人的本性。
民基啊没想到还有你演一个救生员那么朴实的救生员最后牺牲自己生命的救生员!
我原来一直否认伟大这个词,但在生死面前,选择了让别人生,自己死,你割断自己救生带的那一刻,真的很伟大!
直面死亡,很少有人能做到吧!
想想那些英勇牺牲的救援人员,你们真的是太大无畏了!
前面一小时毫无意义。
后面五十分钟吵到烦躁。
演技毫无逻辑。
烂片。
韩国人,不,亚洲人一贯的灾难垃圾片作风。
从导演到编剧到演员,一无是处。
铺垫这么久该死不该死的都死了,五分钟搞定。
偶有几处笑点还凑合。
浪费两小时的电影。
不推荐。
希望有时间干点别的。
不要把宝贵的时间放在这么一步强撑时间的电影上。
不奢望中国的导演拍出《2012》,但什么时候能看到中国版的《海云台》!?
不奢望中国的导演拍出《2012》,但什么时候能看到中国版的《海云台》!?
不奢望中国的导演拍出《2012》,但什么时候能看到中国版的《海云台》!?
即使比不上《后天》和《2012》,《海云台》的成功足以让中国导演汗颜。
中国的商业电影搞了好几年,收获颇多,但在所谓的“灾难类”这一形式化的类型电影里,看不到我们中国导演的成功和突破。
我们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在亚洲电影世界里,“中国风”正如东流水一般逝去,我们看到的是韩国和日本电影的崛起和发展;同样,对于灾难电影——深深打着“韩国制造”的《海云台》,的确已颇具好莱坞制作的风格和元素。
如果将灾难发生地点做一下转换,将海云台换为加利福尼亚;如果将里面的人物做一下调换,将满大街的韩国人换做世界各地的人们,我们是否会将《海云台》认作另一部版本的《2012》呢?
我想,我会的,因为电影中除了所谓的国别化的表现和表征,其所有元素都具备了好莱坞式的制作因素和手法:灾难、亲情、爱情、牺牲、误会、灾难特技手法的表达!
在《海云台》里面,没有什么所谓的王子和公主那般的幻想出来的爱情故事,但却有一群卑微的人们自己建筑和维护的爱情及其点点滴滴,卑微,但却烂漫到极致;《海云台》里面,没有夸张的情节表现和描述,有的只是真实的再现,那里的人们在演绎着一个我们熟悉的故事和情节,故事里的人物和我们没有什么隔阂,他们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邻居大妈和隔壁的大哥那般真实和现实。
和许多美式灾难电影一样,《海云台》走的依然是所谓的多条线索纵向铺进递推的故事叙述方式,然后所有的线索汇聚到一点。
在这多条线索中即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和支持,看似杂乱无序却张力十足,灾难前的对所谓爱情的平铺直叙和冗杂表述和渲染,说白了无非是为了灾难到来那一刻的真情流露埋下了深深的逻辑性十足的伏笔和铺垫,这渲染的几个爱情故事以及期间发生的种种故事都是在为故事最后一刻的爆发做足了TNT的补充,就等最后一刻,最后海啸到来那一刻最后的小宇宙一般的爆发。
而这当然也会造成所谓的“铺垫多,后续少”的重此失彼的诟病和不足,前半部分的故事里,当然是主打温情牌,而又不仅仅是单纯的温情,温情里面还有惯有的韩式幽默在里面,不时让观众开心一把。
这一前一后的迥然的感情落差,当然会让有些观众难以接受,刚刚还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忽然间就成了“活死人之墓”,这天与地的巨大落差多少有些极其离谱和难以置信,让观众在笑之后,然后又让观众大哭一场,对于导演这样的做法,人们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在这里不做过多点评。
“上帝总是让人绝望,然后给你希望,最后,他又拿走希望。
”这是笔者对于海啸到来的那一刻,在看到在人们的苦苦挣扎的那一刻,看到在大自然面前无力的人们时的一点感慨和无奈,好好的一座城市,就这样消失不见。
上帝保佑吃了饭的人们,所以,电影里面的那个傻子带给人们以希望;上帝有时闭起了眼睛,所以,有些人在那场灾难里离去。
一句话点评:《海云台》是好莱坞式的工厂里的批量制作,中规中矩,但无创新。
与大多数人想象得不同,这是一部搞笑片==
不晓得前面一个小时讲的是啥!
我哭点好低哟,小女孩在电话那边喊妈妈,电梯里的妈妈一脸的泪,我就开始哭得直抖。。
前一个小时是在催眠么?
没什么意思,韩剧一贯的拖沓,到了关键部分又迅速简写……难道是因为预算不够……哎
拜托CCTV6别再放灾难片了——尤其是在周末晚上。
一部浓烈的甜品
无聊
鼓励一下。能拍出这样的灾难片,说明韩国电影正在走向成熟。
感情比洪水泛滥 非此片莫属
韩国就是有把所有片都拍出喜剧效果的能力。救生员牺牲的桥段太主旋律减一星
看了一个多小时韩剧后....终于海啸了...那特技---泪流满面.....
套路还是和欧美一样,救生员舍命救情敌那段还比较感动。偶看的是120分钟原版。
剧情都猜得到,可为什么我会哭……
掘地三尺也找不着新意所在。
救生员很可爱
海云台去过很多次,去年也去了,不知道今年能不能去。
搞笑片
给个面子。。
因为事先知道是灾难片(如果事先不知道可能还好些吧),所以看的好着急!铺垫的也太长了太复杂了太啰嗦了。。终于到了后面的大场面,可一到人物对话就又啰嗦起来,镜头慢的不像话,一贯的韩剧作风,真要命